学佛心得的高三(共5篇)
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也无力阻止他们!
我悲哀地望着江面,望着兴高采烈的那群不知因果的人们。正在独自伤心之时,耳畔忽然传来一阵阵哭声。扭头一望,只见王德钦正在难过地抽泣。“不用哭了,有时众生的业力是根本不可思议的。”我对王德钦安慰道。
“堪布,我觉得那些鱼、那些人……怎么都那么可怜。”她哽咽着说道。过了一会儿,稍微平息了一下心绪的她又问我:“我这样哭是不是非常不好?”
“那倒不一定。你这样哭说明你的善根很深厚,否则不会流出大悲的眼泪、信心的甘露。”
那次乐山之行是我和王德钦的首次接触,后来她就先后四次到过佛学院参学。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当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在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次较充裕的交谈中,她向我讲述了她由一个好学生转向一个努力奋进的佛子的过程。我相信她的经历也许会使一些人在感慨之余能变得清醒起来,促使他们也去观察自身的生存实际。
我毕业于某市电子科技大学,现正在读硕士。同时,我还是一名佛教徒。每每想起出生、成长在北京的我能接触到佛法,并值遇许多大恩上师,心中就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里。父亲于大学毕业后参了军,母亲专科毕业后曾一度在中学任教,后又辗转回到大学工作。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始终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对我关怀备至,一转眼,我便上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教我要做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时许多人都觉得那只不过是一句口号、一个空头大道理而已。我虽觉得我们确应该有远大志向,但心里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疑惑。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火花”(即名言,都是很有哲理的话):“志高品高,志低品低。”这则“火花”给了我很强的信心: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因为我希望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此我就必须树立高尚的志愿,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记得当年周恩来总理于青年求学时期所发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是啊,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应该为了祖国的振兴、人民的幸福。
小学时的我连“佛”字都很少听到,更不可能对佛教有什么了解。只有在一次春游时,我们去了卧佛寺和潭柘寺,当时这两处寺庙里人很少,也见不到出家人,俨然
就是两处风景名胜。只记得那里很安静,即便是在我们参观卧佛的时候也依然显得很安静。卧佛很大很大,他安详的神情,让人一见便生起欢喜心。
初中时的我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作息很有规律。这段时间我看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其中记忆较深的有:《安妮的日记》、《牛氓》、《青春之歌》、《爱的教育》等。
这时我开始考虑人生目标的问题。当时认为,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于集体中,没有许多人的努力,个人很难成就一件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能骄傲;另一方面,我应该尽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一生。那时我建立的第一个具体目标便是要当一名工程师,虽然我无法想象作一名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条件,但我肯定当时学的会成为将来的基础,为此我就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有一次我的几何晨考才得了70分,心里有说不出的沮丧。下午回家后,我难过得无法改错题。无奈之下便开始写日记,一边写一边重温自己的理想,结果当一篇日记快要结束时,我的心情已豁然开朗。
有规律的`生活和勤奋学习的结果是:我以平均9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清华附中。读了高中之后,我开始了住校生活。虽然我学习依然很勤奋、成绩也算优良,可是生活环境却比以前复杂了许多。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如何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如何面对友谊?怎样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别的什么样的人?此时我才恍然发现我简直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孩,许许多多的问题萦绕于怀,却不知什么才是最好的答案,也找不到一位老师可以解答我有关人生的问题,于是我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高中期间,有三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当时社会上有两种风气:一曰读书无用,故而弃学经商。二曰出国留学。前者是说只有通过经商赚大钱,人生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后者的主体则为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当时国内的工资待遇很低,老一辈知识分子一生的积累也无法达到外国同行一年赚的钱,因而许多文化人便认为只有出国留学、在国外工作,他们的能力与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承认与实现。如果说是为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做贡献,那么就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从此角度讲,出国留学以及在国外工作也挺好的。可是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这两种人生选择无论怎样都无法使我心甘情愿地就范。有一次,我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
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索取多少,而于他为社会付出多少。”我这才算是初步确定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件事便是作家三毛的书。她的一本散文集中讲道:快乐的小花不在某个岛屿上,也不在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却给未曾真正了解自己、亦未曾真正了解周遭环境,十分想寻找人生真谛与快乐的我以很大启发。
第三件事便是我的姥姥。姥姥在我八个月时便去世了,她并不识字,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以纯朴善良、善解人意和热心助人而赢得了村人的尊敬。在她七十寿辰时,全村的人都为她祝寿。从童年起,妈妈便时常给我讲姥姥一生中善待邻里、乡人,善待有困难的亲戚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姥姥告诉别人的,有些是妈妈亲身经历的,有些是听妈妈的姑姑讲的。小时候,我也只是听听而已,觉得很有趣。到了高中,我便开始思考这些故事中许多做人的道理。姥姥虽然对人很好,可还是会遇到恩将仇报的事,但她却始终如一地善待她周遭的人,一直到死。她的这种精神,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由此我想到,一个人在顺境中做好人可能不觉得很难,难的是在逆境中依然做好人,且不为环境左右,始终坚持最初的善心。于是姥姥便成了我心中的榜样,我就是想做一个像她那样的人,不论别人怎样待我,我都要始终如一地善待别人。这便是我最初树立起的做人原则。
高中三年一晃即逝,努力依旧没有白废,我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某市的电子科技大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来到这座城市后,发觉这里的天总是阴阴的,难得见到太阳,不过气候却湿润温和。校园里的香樟树时时散发出一阵阵幽幽的清香,浸人肺腑。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说起来是枯燥的三点一线:宿舍——教室(或图书馆)——食堂。尽管如此,我却乐在其中。我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既紧凑,又不会令人厌烦。我不看电视、电影,除了适当的文体活动外,从不放逸。就这样一年飞逝,我以年级第四名的成绩,得到了二等奖学金。这时的我可说是春风得意、十分顺利,但我总觉得像是缺少了点什么。虽然我说不出缺的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不是大学老师能给予我的,也不是从文学名著或普通的世间书籍中所能得到的。
在大一的暑假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平生第一次在离学校很近的一个寺庙里拜了佛。事后我把拜佛的事告诉了一个好朋友,他从小便信佛。他既没有马上就大加赞叹,也没有轻易讥笑我“临时抱佛脚”,只是微笑着对我说:“你应该想想看为什么要拜佛,否则岂不是很盲目吗?我希望你不是迷信,你应该了解佛教的教理才对。”在他的启发下,我突然想起别人曾介绍说《金刚经》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我立即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书摊上请到了一本《白话佛经》,里面有《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及《普贤行愿品》。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诵《金刚经》的原文,立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虽然当时我并不能了解经文的义理,但其中有几处却给我很深的触动。一是佛经给了我对佛陀及其教言的信心。从小到大,我不曾对任何一个人或事,产生过如此强烈的信赖感。在经中,佛陀亦亲宣: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些教言更增加了我的信心,觉得他的真谛之语,远远超出了世间的一切言词。二是经文最后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像一道闪电,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使我不得不重新观察我及周围的一切。三是佛陀做忍辱仙人,为哥利王节节肢解的公案,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忍辱仙人对哥利王肢解自己不但不生嗔恨,反而发愿成佛之时首先救度他?虽然经中讲明了原因:无我,可那是凡夫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平时我们总是仇恨害自己的人,要是手被刀子割破了一个小口子,我们亦疼痛难忍。佛陀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
这便是我初遇佛教的因缘。以前的我算得上是有理想、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人。但同时我又像一个在黑暗中想努力摸索出人生真谛的小孩,费了很大的劲儿,却常常不知所从,始终找不到进入正途的路口。从那天起,我的心里便点燃了一盏灯,尽管灯光尚弱,但我再也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盲目地寻找真理。
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一、什么是孝道?
我们老祖宗智慧,会意字“孝”上面老子头,下边子字底,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是老一代与子一代和而为一体,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国父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继起新生命的延续。
孝道是行为上的至善,是人性义理上的准则。
二、孝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崇尚美德,而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民间流传着“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圣贤也留下了很多孝道经典,如:《孝经》《弟子规》等。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孝经》
孔子问曾子:古圣先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非常重要的道理和方法,让天下都能够和顺,人民百姓都能够和平安乐幸福美满,天下都没有怨恨,靠的是什么?后面说到,就是靠孝道的落实和圆满。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就是动物都知道孝,民间流传着“乌鸦反哺”,“小羊跪乳”的故事。
佛家更将孝道作为其基础和根源,认为“孝”字体现了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横遍十方,竖穿三际,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真相,也就是佛说的法身。以《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为代表,大量佛经体现了孝乃佛菩萨本愿的根本意义,里面至孝的故事不胜枚举,如:释迦牟尼佛亲自扶柩为父亲送葬超度并到仞利天为母亲说法超度,特别是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为孝子孝女,以念佛功德力,下地狱救度父母升天。
可见,孝乃为人的根本,更是为圣贤佛菩萨的根本。
三、如何看孝的行谊?
(一)行孝的事证(举师尊师母例子)
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二)怎样来行孝道
落实行孝分为三个层次:
1、事亲。孝敬父母(小孝)
孝敬父母,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除了物质上的供养,悉心照顾父母,重要的是要以恭敬之心,让父母高兴,让父母自在。
2、事君。忠于国家、事业、人民(大孝)
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恭敬天下父母。
3、立身。立身行德,成圣成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至孝)
忠臣节义之臣,必是出自孝道之门。
(三)孝悌忠信其义同体!
(四)从微小处看孝道
(五)大孝在于事天!
对母尽孝,对道尽忠,对人尽信义,此为孝至矣。
愿我们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引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一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肯定是错的,尤其是在家居士来说,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本来就艰辛,菜比肉都贵,老人的汤,孩子的奶,哪点不用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的合理的,我们求点钱来补贴家里,用这些钱来做功德有什么不行的。
学佛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现实。很多人一提到求财,马上就说:“哎呀,你的想法有问题啊,学佛人求的是解脱,不是求现世安乐。”如果学佛不求安乐,大家何必去涅磐。学佛不求安乐,何必学呢?五浊恶世已经够苦了,不求安乐在这里就好嘛!何必往生。现在这个世界安乐的基础就是温饱,有套自己的房子住,免得让老天当被子,那样老天也太辛苦了,给这么多人盖。多点钱我去扶贫也好,造佛像佛塔都行。前提是你有钱。
很多人都有家庭,你布施要量力,但是量力人家又说你这样福报小。随喜人家说你不真诚。不要忘记你还有家庭,家人还要吃饭,能多帮家里点是点。我们修佛,先要让身边的人高兴,而不是为了自己往生而连累身边的家人,如果连累家人的人都可以往生,那佛就不是佛了!
2、很多人看似修行很深,说话引经据典的。那人真有学问么?
有人说了,他施了药,服不服要看我们了。明确的告诉他不服。他的药就有问题。
气虚的人吃人参是救命,气盛的人吃人参是杀生。肚子有问题的人不可吃巴豆。
那个医生偏偏开的就是害人的方。
经典是好的,这个我也承认。不饮酒也是戒律吧,可是有时候人生病了,必须用到酒,那就不算犯戒。
说是方便法。在家居士如果都按寺院一样那都出家算了,你何必在家。不还是放不下。别说什么父母不让啊!我顺从他们啊。真要让你走,你还要思考思考呢!
说话要讲白话,跟现代鬼讲古代言,我想现代鬼他们也听不懂。干吗不用白话呢?
说就要说我们自己的经验,用我们自己的话说,看和经典是不是一样。绝对不是一来就是经典。
3、求佛还是求自己。
当然是求自己,禅宗是见性成佛。这个性是在你自己那里还是在用石头、铜、金、银等做的佛像里。
修净土的人说了,我们只念佛号就行了。就算你往生了,依然要去见性。学佛的人很多都学迷了,求佛求佛。
你现在求佛给你点粮食,给你的水。你看他能给你么?
人一定要靠自己,修道学佛也是。
人靠自己的手来吃饭,来工作。不是靠佛。
人家不学佛的人多了,不一样吃饭,生活。有的还比我们生活的要好的多。
为什么?人家努力了,自己用血汗拼了个天下来。
我们呢?天天靠求佛过日子么?
心中已然有个佛了,就让我们依据老师(经典)去生活。把老师教的东西用到生活里。而绝对不是把老师的话带到嘴边,成了口头禅。
佛教很多东西是适时而兴的,根器高时禅宗性,业力大时净土兴。
好比讲“空”龙树时代人们执着“有”所以讲空,后来人们执着“空”所以讲“有”
现在这个社会不是空,也不是有,更不能落中间。
那我们落在那里,就是2个字“随缘”
我们去努力工作,去努力行善,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和那些佛像无关。
求佛求相应,你和谁相应。是和石头等做的佛像相应,还是和自性佛相应。
做人要实际,要知道我们是人,是人就要吃喝拉撒,这个是基本的。在高修行的高僧也需要吃喝拉撒。
大家都知道的星云法师,你们可以去问问,他老人家是不是也去吃喝拉撒。
说话做事要看脚下,要稳稳当当的。
释迦佛他老人家还去舍卫大城乞食呢?何况我们。
我们向谁乞食,幼时求父母给食。长大靠自己的工作得食。
所以一切都要自己去做。
我们的老师(经典)告诉我们如何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那我们就遵循老师的教导去做,一切不违犯就好。
很多人眼高与顶,讲古言吾未可不及汝。
学就要学到家,不要把老师的意思弄歪。
行就要行的准,不要把老师的路走岔。
生活要靠自己去拼,去合法合理的拼。
学佛要学透,要明白这个佛在那里?
在石头等做的佛像里,我们现在学佛就是要做佛,我们现在就按佛的标准去做。
把佛学融入生活。不是让自己脱离生活。
在家学佛的人,一定困绕多多。第一个问题就是钱,没有钱在这个社会上不会那么洒脱。
而我们又不可能出家。所以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第一位的。
我们要学佛,必须是我们要活着。我们活着的基本条件就是吃喝拉撒
衣,你现在修道在城市里不穿衣服试试。
食,你现在修道一点的东西都不吃试试。
住,好解决,天桥下,车站里,怎么不是一天啊。那是你没有70的老父老母,小小的孩子。
行,可以靠走路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无论你吃什么做什么,以上都是基础。
有父母的有孩子的体会会更深。
学佛就是要成佛,往生是最简单的路。但是又最难。
尤其是在家的人,我们要照顾家人有工作要做,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际。
我们行善,做事情合理合法,符合戒律。比如饮酒,我从做生意那天起和任何人都不喝了,过年了亲戚都来了,要和我喝,我说跟他们说:我学佛了现在不喝酒,多多包涵。
我想多数人都会体谅你。遇到个别难缠的,我就不喝你能如何呢?可是有多少这么纠缠的人呢?
往生的条件:
1、1日-7日一心不乱,称诵佛名。
2、没有现世阻碍。(你欠人好几百万,你看你能往生吗?)你杀了人,业依然重,如何直接往生?
在家人保证往生的基础应该是:
1、让身边的家人幸福
2、让认识你的人快乐
3、心中的佛时时存在
4、念佛要用心不一定用嘴
5、面对现实
6、行善积德
7、合法合理
能做到这些就不容易了。
2、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4、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5、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6、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7、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8、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9、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0、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1、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3、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4、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5、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6、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7、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8、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9、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20、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21、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2、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3、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24、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2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6、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8、真心是菩萨净土。
29、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0、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3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3、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4、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35、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6、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37、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38、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39、1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1、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3、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4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5、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6、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4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8、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49、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50、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51、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52、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3、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5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5、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5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5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5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60、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61、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62、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63、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64、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65、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6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7、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68、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69、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7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71、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72、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73、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74、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75、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76、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7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9、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8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1、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8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83、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84、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85、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86、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87、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88、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9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91、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9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3、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94、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9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96、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97、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98、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99、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准提法网络佛学院这一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准提法的持诵方法来进行的。
准提法成就者高七师非常系统、详细的讲述了准提法修持时间的选择、遍数的计算方法和要求、修行时的方向、修行中对饮食的要求、修行中对供品和燃香的要求、修行持咒的心态、准提菩萨的光色、显密双修的要求、修行中的姿势、修行发音中道大师的见解、修行中持的手印以及观想的方法等等内容。可见,不参加准提法网络佛学院系统化学习,学佛会陷入盲修瞎练。
通过课件的学习对准提咒的修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带妻携子饮酒啖肉是很普遍的行为,虽然也有一些修行,但多劫以来养成的习性是难以改变的,若不是道大师用此大不思议准提咒来救度我们,想出生死是何等的难啊!通过学习对准提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准提咒确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方法,只要认真的持咒,即使不会观想,即使不双盘或者单盘,即使不持戒等,都可以,念准提咒本身就是圆满准提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圆满准提菩萨的功德。所以我们在修法时不要有太多的压力,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知道准提法是包容一切之法,可深可浅可简可繁。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旬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少,虽然都是平时修行应该注意的,但展开来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的去掌握,才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修持。所以我把视频中老师讲课的部分内容作了记
【学佛心得的高三】推荐阅读:
学佛心得09-07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心得10-14
高三考生减压心得体会07-12
有关高三学生毕业感言心得10-19
高三物理教师心得体会06-21
学校高三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05-25
教子的心得09-20
自己的多年心得05-28
爱的教育心得06-04
参加军训的心得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