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的名言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真的名言(精选4篇)

求真的名言 篇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一语道破了教学的根本和学习的真谛。

我们大家都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老虎向猫学习本领,可是学成后却又觉得自己身材魁梧,有大王风范,不甘心屈服于猫,于是它找到猫并想杀之,可是猫见情势不妙,灵机爬到了树上,老虎往尘莫及,猫对老虎说:“我早料到你会杀我,所以我特意留了一招。”老虎愤怒不已且又无可奈何。其中老虎是被人们所讨厌的不学做真人的典型形象,可有些人却认为猫的行为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当今社会上有些人却掩盖真实的,把虚伪的一面给别人看,还有的甚至有点儿猫的做法,可是我们的这个“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理哪儿去了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要学做真人,要宏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都还不是很发达,可是我们中国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的荣华富贵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并且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知识全部教给下一代;我们党中央号召要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们成千上万可爱的园丁们,不分日夜的教育着每一个学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教人求真的精神。当代的许多知识青年主动要求要到中国西部去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这又是什么精神?这是学做真人精神。

可见唯真才真,唯真才美,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个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赫尔岑

•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 布莱克

• 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赫尔岑 • 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 乔治•桑

• 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麽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贝弗里奇

•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爱因斯坦

•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布莱希特

• 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帕斯捷尔纳克

•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柏拉图

•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周恩来

•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歌德

•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列宁

•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 • 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 —— 克罗齐

•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莱辛

•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 真理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 莱辛 • 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雨果

•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拉美特利

•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罗曼•罗兰

• 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爱尔维修

• 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博克

• 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列宁

•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门捷列夫

• 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证的。—— 约里奥•居里

• 我们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获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 桑塔耶纳

•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曹禺

•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达•芬奇

•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伽利略

•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 真理尽管苦涩,然而鲜明。—— 普托里尼

•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

• 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不在佐证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 贝弗里奇

•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

• 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斯大林

追寻真理的光辉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崔昱晨

说起“假”,能列举的事物还真是数不胜数:假烟、假酒、假药、假钞、假鸡蛋、假证件……在这个假冒伪劣品早已屡见不鲜的时代,“学术造假”一词又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让人不禁感叹:当今时代,一个“真”字真难求啊。

一般的假冒伪劣虽也是消费者深恶痛疾的,但比起学术造假,显然后者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教材还在用某些不符合历史和常识的内容教导祖国的花朵。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郭初阳老师翻阅大量史料后发现,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教育孩子向名人学习本无可非议,但教材编写者却刻意将某些根本不存在的美好故事附着在名人身上,倘若孩子终有一天发现名人头上的光环是子虚乌有的,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记得小学老师教我们写作时常强调一点:求真,要写出真情实感。教育者在教导他人求真的同时,自己首先应做到秉持真理,以真教真。唯有这样,才是对孩子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良知负责。

当然,若要求得真知,关键还得靠自己,而追求真理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以色列一位著名智者在一次规模空前的演说中,开始第一句话就说:“世界就像一条鱼。”坐在前排的各界名流立刻热烈鼓掌,场面壮观。这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男青年站起来,怯生生地问:“请您说说„世界就像一条鱼‟的理由是什么?”整个会场一下子寂静了,几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智者温和地笑了笑说:“好吧,世界不像一条鱼!”年轻人求真的精神和挑战的胆识,值得人们为之喝彩。真理,常常掌握在敢于挑战权威的人手里。如果没有这种“不唯上”的精神,恐怕我们如今还停留在相信重物落得更快的亚里士多德时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拥有了

追求真理的勇气,更关键的是能为之奋斗,能用非凡的胆识和睿智冷静的头脑面对求真道路上的艰辛与坎坷。要知道,勇于献身、坚持不懈的人才能采撷到真理的灵芝。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努力。尽管他曾被定为“中国最大的修正主义分子”,在“文革”中成了“重点斗争对象”,但他坚定地说:“什么情况都会发生,名誉毁掉,人毁掉,但观点绝不改变,我要坚持到底。”被投进监狱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酝酿文章,试图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是,要对他的经济观点作进一步讨论,把其中正确的部分运用到四化建设中去。孙冶方将真理看得高于生命,他用一生的奋斗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相比先哲,如今的“学术造假”者在真理的火炬下显得多么卑微,他们非但不求真,还以假充真妄图获得名利,这种行为即使能瞒过一时,到头来也只会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洗净的污点。

唯有始终求真,我们方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文化天空方能洒满纯洁而理性的思想光辉。

【评点】

此文有如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切入点选得好。作者集中笔墨专论“学术造假更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强调在“文化天空”中更需追寻真理的光辉,内容具体而阐释较为透彻。二是素材引用灵活自如。以第四自然段为例:先以爱因斯坦的名言,递进一层说到“更关键的是能为之奋斗,能用非凡的胆识和睿智冷静的头脑面对求真道路上的艰辛与坎坷”;在援引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实例后,能巧妙地结合鲁迅的名句分析、说理,读来恰切、自然。三是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意蕴。诸如“当今时代,一个„真‟字真难求啊”、“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要知道,勇于献身、坚持不懈的人才能采撷到真理的灵芝”等文句,都耐人寻味。

唐惠忠

【学生习作】

贵在求真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李润霖

人生旅途,本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无疑是求真路上的一大风景。有人说,人在旅途,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话说得太对了。但正是在这条自我完美的道路上,却有很多生命走得非常劳累,他们气喘吁吁,着了魔般跟随着所谓的时尚潮流打扮自己,甚至折磨自己。整容之风盛行,少女王贝为了美,把自己推上手术台,最终再也没有回来;演艺界的明星不追求精湛的演技,而是大拍时尚大片,一个个浓妆艳抹,以各种各样的夸张尺度刺激人们的眼球……正所谓“伪造术真是巧夺天工,竟然连仁慈的上帝制造的商品也能仿制”。但,这真的是美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本都是独特的个体,永远都不该为了外表的美而折磨自己的身心;只要我们朴素自然地装扮自己,呈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最美的自己。

因为,朴素自然就是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综观古今,有多少人为了权势,为了名利,尔虞我诈,费尽心机。总有人不按套路出牌,玩心机,钻空子,托关系,本来简简单单的事一下子变得复杂,心思都放那上面了,哪还能顾及本职工作的质量?所幸的是,那些较“真”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也审视这个时代。像学贯中西的泰斗级艺术家吴冠中,他的一生上演了无数次烧画事件。一个艺术家能果断处理自己的画,说明他有着很高的追求,也有非常高的眼力,他能及时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一种非常认真的对待艺术的态度。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他告诫人们:“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老实事,说老实话,严谨工作且勇于自我磨砺,进而创造人生的奇迹,这不是很快乐的事么?

因为求真,就是做真事、说真话。

人生百年,理应遵从内心的召唤,尽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是从“不抱怨”开始的。路应该是越走越长,心应该是越走越静,明白世间的诸多诱惑与纷扰,原本只是一场虚梦,真真实实的是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做到自己的满分。李白纵情山水,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归隐田园,一片东篱菊便是他的梦想;季羡林将多年来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多项桂冠一一辞去,一辈子坚守“学者”本分……他们的追求是那么纯净和美好,他们的生命是那么快乐与悠然。同样,我们不必惶惑,不必忧心,明白自己的心,用一生的时光诠释自己,欣赏自己,淡然乐然,这不愧为一种人生智慧。

求真,求的是生命的本真,也就是追求生命原来的样子——自然,简单,快乐。在这样一条求真路上,每一份努力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充实。

求真之路不在于目的,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评点】

这篇文章把“求真”与“做人”相联系,从“朴素自然就是真”、“求真,就是做真事、说真话”、“求真,求的是生命的本真”三个层面诠释题意,中心明确,材料丰富,思路开阔而结构谨严。

文章在用例上注意正反组合,而且引例后有自己的合理分析——比如举出“较„真‟的吴冠中”一例时,就给出了精要的评析:“一个艺术家能果断处理自己的画……这是一种非常认真的对待艺术的态度。”

求真务实方显人生真谛

杜晗

若生为林木,就当欣欣以向荣;

若生为幽草,就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找到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要求真务实,做真实的自己。

求真务实,给生命以高贵和美丽。她静坐在宫中弹着琵琶,琵琶声声声悦耳。窗外,传来众多宫女请求毛画师多多照顾的声音,而她,只是静静地弹着琵琶,她不愿弄虚作假,没有和别人一样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相反,她离开了汉宫,带着橄榄枝走进了匈奴单于的帐幕。从此,一个不同世俗、求真务实的女子——王昭君名垂青史。

求真务实,是催人奋进的长鞭,是抵制腐朽的良药。李太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蕴涵了多少不媚世俗的正气,激励了多少傲岸的灵魂!周敦颐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又指引着多少人去寻求高洁的心灵!求真务实,常常能使人悬崖勒马,以免坠入黑暗和罪恶的深渊。

求真务实,是铁骨铮铮的誓言,是高尚人格的凝结。文天祥宁死不降,视死如归的求真精神使他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求真务实是一把利斧,带上它,便能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求真务实,是火种,是传播理论思想和弘扬道德精神的燎原之火。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方永刚以他的实践和人生经历告诉人们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虽然我没有翅膀,但求真务实依然会使我拥有头顶的一方晴空。

点评

求真的名言 篇2

“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 在不盲从, ……并且那为真理为理性, 为正义的种种责任主宰也, 逼迫也。”[1]李长之以为“真正批评家, 大都无所顾忌, 无所屈服, 理性之是者是之, 理性之非者非之。”所以他特别推崇严羽的“‘谓不直而道不见, 虽得罪于世之君子, 所不辞也’。”[2]他的文学批评往往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习惯, 也不顾及中国人为长者讳为尊者隐的文化传统。当别人称鲁迅是一个思想家时, 他却说“不够一个思想家, ……只是一个战士”, 因为鲁迅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具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的建树的能力。[3]尽管李长之这个与流俗相悖的见解是受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 以是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标准;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当时李长之阅历尚浅;而且, 由于种种原因, 他对于鲁迅的后期著作没有能很好的研究。尽管他所下的结论未免有些偏颇, 但是他凭借天才的直觉和深厚的哲学修养而得出艺术发现却显示出他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批评的科学精神。所以, “李长之当时否认鲁迅是一个思想家并不是一种多么不可原谅的错误。”[4]因为李长之不像鲁迅那样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了解的那样深刻, 有的只是人的激情和青年的热血, 不懂得政治与权术,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给他带来麻烦甚至迫害。

二、批评理论与方法

李长之有相当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又习研哲学和美学, 因而其批评文章能依傍传统, 高屋建瓴的形成完整的理性体系, 融学者功力和浪漫的文采表达相统一, 明晰表达中魅力独具。李长之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并非是年轻气盛或故作惊人之语, 而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赡的学术修养做后盾。在《鲁迅批判》中, 他灵活熟练且不露痕迹的运用多种批评理论, 由其人而分析其文, 又由其文反观其人, 不断的相互阐发。下面做一简要分析:

李长之固然强调天性和教育造就了一个作家, 但他同时并不否认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等的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李指出, “环境把他的性格和思想的轮廓给绘就了, 然而他自己, 在环境里却找到他的出路了, 负荷起了使命”, 同时, 他认为鲁迅的“紧握而不轻易放置的持久性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来自农民的精神的赐予。”[5]李认识到了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影响须经过作家“精神”和“人格”的中介, 再折射到创作的——“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了一个人的事业, 但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6]所以批评家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将文学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考察作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格精神, 并且将人格与创作风格互相阐释。从这个理论出发, 李长之认为鲁迅自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三一年期间“是他最健康, 而精神进展达于极点的时期”, “也最是在混混厚厚之中, 而有一种生气。”他以为鲁迅不能写长篇小说有两个根由:一是他对人生太迫切、太贴近, 不像别的作家那样从容, 而且一不耐烦就愤然而去或者躲藏起来, 这样的“内倾”性格使得他不能打进各种各样的社会, 即缺少生活;二是因为鲁迅“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 同时思想上没有建立一个大的体系。因为时代的原因, 李长之没有认识到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民族魂, 那么鲁迅没有写出长篇小说的第二个结论在这种意义上说是不成立的。

批评家所需的才气是灼见与审美能力, 李长之对鲁迅作品进行艺术的审美的把握、分析和研究, 自觉地把内容是否健全和技巧是否完美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 他认为“内容的极致, 也就是思想的极致, 情绪的极致”, 而“技巧的极致, 往往是内容的极致”, 因此“最妙, 最深刻, 然而又最艺术, 这才是好作品。”[7]李长之认为《孔乙己》等八篇以农村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有永久的价值”, “在任何国外的大作家之群里, 可以毫无愧色”, 因为它们“透露了作者对于农村社会之深切的了解, 对于愚昧、执拗、冷酷、奴性的农民之极大的憎恶和同情, 并且那诗意的, 情绪的笔, 以及那求生存的信念和思想, 统统活活泼泼地煊染到纸上了。”[8]他说鲁迅“乃是一个诗人”, 因为鲁迅具有诗人的一切特点:情绪的, 被动的, “在不知不觉之中, 反映了时代的呼声的”;“感官的, 印象的, 把握具体事物的”。[9]所以鲁迅的笔是抒情的, 含蓄、凝练、具有深长的意味和丰盈充溢的感情。

三、批评特色与价值意义

李长之通过描绘鲁迅的创作和生活道路和罗列资料, 来探求和把握鲁迅的人格精神与创作风貌, 领略鲁迅独特的精神魅力, 探求这种人格魅力对其创作的影响, 印证了布封的“风格即人”和钱钟书“文如其人”的理论。他认为“不用感情, 一定不能客观”, “不能见得亲切”。[10]而且“没有感情, 就决不能够充实, 详尽, 捉住要害。”[11]因此, 他深切的关注着作家的生活和命运, 分析作品时也“跳入作者的世界”体验作者的甘苦, 体验鲁迅“是如何同情在奚落与讽嘲下受了伤害的人物的创痛”。批评家鲜明的批评个性是建立在强烈的理性精神和崇高的学术品质上,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尽可能的超越个人的偏见和好恶——“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12], 客观公正地审视批评对象, 以对人生真理和艺术真谛的执著追求用前瞻的眼光对作家和作品发言, 这样才能影响文学创作, 指导文学鉴赏, 乃至于提升人类的文时诗人, 竭心思搜索……虽穷搜索之功, 而不能掩其寒俭刻削之态。惟晚觉翁之作则不然……如决河啮而注, 强弩技满而发, 不极不止, 非心思笔力也……韩子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翁其气盛者与?”第四, 读多行远。古代文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刘克庄认为这是作诗的一种积累, 《方元吉诗跋》云:“君家诗境公诗, 天材奇逸, 笔力宏放, 亦书撑肠柱腹, 英华发外而然。又周游天下, 南辕湘粤, 北辙卞燕, 纵观祝融扶胥太行黄河。故挥毫之际如有神助, 余尝有二十韵题其集。如武成诗得于天资于书者, 足历而目击者皆不及。翁直以冥搜精斫有所悟解……君才固高, 然年少而仕浅, 书果撑柱与?游历果周遍与?”第五, 染深。刘克庄认为, 作诗需要良好的创作环境, 诗人受好的环境熏染越深, 其诗越显厚重, 《李炎子诗卷跋》云:“看人文字, 必推本其家世, 尚论其师友。”刘克庄把这种环境概括为家庭和师友, 尤其以家庭重要。第六, 事成。事业有成, 尤其功名事业有成, 然后发之于诗, 这样的诗自然是优秀之作, 《张昭州集序》云:“时予知君持身如古君子, 爱民如汉循吏, 余事见翰墨而已。”第七, 功专。作诗功专, 就是要又专门的时间功夫, 把作诗当成一种专门的事业来作, 而不能受其他杂务的干扰。他在《刻楮集序》中云:“季嗜好与余同, 小窗残烛, 讲之二十余年。余坐驰鹜, 妨书课, 应酬夺, 若思所作, 徒十倍于季。岂非余之力分, 季之功专, 优劣所判与?”

四、评价

在古代, 对于刘克庄《后村诗话》的评价褒贬不一。王士祯谓“诗话新集中多摭中晚唐人诗, 无所取裁, 可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论诗则其有条理, ……大旨皆精核, 固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也”, 刘氏论诗不拘于宗派门户, 评诗多就诗论诗, 虽无鲜明的诗论主张和创新体系, 但所作评语均较公允, 故其人虽属江湖中人, 但并未全以晚唐诗人为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所载宋代诸诗, 其集不传于今者十之五六, 亦皆赖是书以存, 可称善本。”可见本书还是具有较高的辑佚价值。刘克庄在摘录前人诗作时, 往往连录全篇, 除诗歌外, 还摘录了《韩诗外传》、《西京杂记》、《朝野佥载》、《蔡中郎集》等书的篇章, 往往抄连录数篇或一二十条, 这些虽然与诗的关系部大, 但由于抄录时代较早, 对于校勘辑佚古书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续集卷三引蔡邕表, 称董卓宜为相国, 此表《全后汉文·蔡邕卷》未见, 即是一例。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评《后村诗话》“网罗众作, 见取材之博, 评衡惬当, 见学力之精”。在《宋诗话考》中郭绍虞先生将《后村诗话》与《沧浪诗话》相比而论, 并谓之曰:“沧浪之长在识, 后村之长在学。重在识, 故锋芒毕露而或失之偏;重在学, 则不拘一格, 而转若无所见其长。《后村诗话》之不及《沧浪诗话》者在此。然而网罗众作, 见取材之博, 评衡惬当, 见学力之精, ……则又《后村诗话》之长, 而为《沧浪诗话》所不能及者。盖沧浪长于识, 则要言不烦, 诗论可尽在诗话之中。后村长于学, 故诗论可散见于文集, 而诗话则只限于评诗。”

五、今人研究成果

在南宋后期诗坛上, 刘克庄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甚至有“江湖从学者, 尽欲依刘墙”之说。但历来对于他的评价就有着争议, 褒之者如宋代叶适, 赞其诗“刻琢精丽, 语特精俗”。贬之者如元初方回, 认为“刘潜夫以晚唐诗自鸣, 诱坏江湖小生”。近代学者的硏究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刘克庄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进行评价。以下就列举几篇今人的专论。

《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版) 》于2004年4月第31卷第2期发表了三峡学院王明建的《论刘克庄的“唐体”观》。

本文分析了唐诗中大量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唐体”的诗体, 并且后代大多数诗人都写这种诗体。而这种诗体的出现导致诗歌格局狭小, 风格塞涩, 韵味贫乏。为补救这些不足, 刘克庄主张诗人应作选体古诗, 或在唐体中充实古体的内核。刘克庄的唐体观的意义在于, 他首先预见到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于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发表了陕西师范大学严国荣的《刘克庄“本色”诗论》。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 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 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 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景红录发表的《刘克庄诗歌艺术批评》。

刘克庄诗歌艺术在方法和风格方面既有成就也有弊端。在方法上, 他发扬宋诗“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精神, 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和学问化倾向, 尚议论, 用散句, 讲融化, 重事对, 以致形成模式化的创作流弊。在风格上, 他虽对唐宋诸大小诗人诗风皆有精妙之模仿, 但自身的风格特点平实趋融, 不够成熟。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 1979年。

2、严国荣《刘克庄“本色”诗论》收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5月。

3、王明建《论刘克庄的“唐体”观》收于《山西师大学报 (社科版) 》2004年4月。

参考文献

[1]李长之.批评精神[C].昆明:南方印书馆.1942年.39页.

[2]、[3]、[5]-[11]郜元宝、李书编.李长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4]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鲁迅研究月刊.1994 (3) .

[12]刘勰.文心雕龙[C].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0-101页

[13]汪娟.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反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 (3) .

探索珠峰:人类求真的历史 篇3

1718年,即大清帝国康熙五十八年,一幅实地测量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平铺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青砖地上,图上已准确标绘了珠峰位置,定名为珠穆朗玛阿林,位于中国境内。这幅古地图是掌握天文历法与测绘技术的中国人——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木占巴实地测量绘制的。公元1714年,他们三人对广大的西藏地区进行勘测,绘成地图作为《皇舆全览图》的西藏分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使用大地测量法,给出了珠峰准确的经纬度,科学地定位于地图中,这是人类珠峰测绘史上的第一笔!这说明当时的测绘技术与欧洲几乎同步。

18~19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英国、法国、德国为了勘查国土和他们的殖民地国家的区域面积,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弧测量工作,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大地测量,主要目标就是确定地球形状与大小,确定大城市间,地界点间的距离方位,并把这些数据插入到地图中去,以满足战争与税收的需要。因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地球表面三维的数据拼凑到二维的地图中的挑战。数学家高斯试图要用一张平面的礼品包装纸,解决包住一个圆球所面临的困惑,他把包装纸裁剪成小方块贴在圆球上,因此创造了微分几何学,成为了微积分的发明始祖。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如何来为地球上的万物所在位置提供一个能用数学表达参照体呢,为此我们必须测量出利于数学计算的参照椭球。为了探知地球参考椭球的大小,时任印度测量局局长的Everest指挥安德鲁·沃尔夫的测量大队在印度平原沿着喜玛拉雅弧开展了大弧测量工作,丈量地球大小,同时下命令要求测量队观测喜玛拉雅山脊上的每座雪峰,测量它们的位置高度。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就是在1847年被发现的,观测站的距离距珠峰322千米,测站高度70米,珠峰高程8778米。

由于地球是个椭球形状,这种超远距离的平面几何观测无法准确获得珠峰的位置并构成真实的球面三角形,同时观测峰顶视线也随着高度的上升以及不同地区气流与密度的影响,视线在发生着剧烈弯曲,观测的角度在三维空间中发生着扭曲变形,由于无法知道准确的珠峰位置,因此无法将远方的目标严格地沿法线归算到地球椭球,已知珠峰位置这是精确测定珠峰的几何高度的前提条件。即使知道了目标点在地球椭球的准确位置,但由于不知道珠峰自上而下沿重力方向的垂线方向,也就无法准确地获得垂直于平均海水面的物理高程——海拔高程。珠峰高程测量与定位并不是人们想象如利用两根木棍构成相似直角三角形测距那么简单,只要我们远离珠峰,我们就必须在弯曲变异的时空环境中解决问题,其原理是包括了数学与物理学的十分复杂的解析过程。

见证珠峰高程的测量过程体现了数学、物理学、观测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科学认知地球,追求真理的过程。测量珠峰高程的历史就是一部测绘理论技术发展完善的历史。本文附表归纳了历次珠峰测量的基本要点:200年来人类不断求证珠峰,为世界寻求真相,珠峰永远矗立在那里,召唤着我们去寻找这个高度。

在珠峰大本营记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测量珠峰有何意义?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它的高程是8848米还是高于或低于8848米,对于人类与地球来说到底有什么区别?

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的惟一性与最高性使它成为人类十分宝贵的自然地理资源,象征着人类追求最高最强最好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精神是人类社会竞争发展的动力。它的求证过程标志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政治上讲围绕珠峰高程的争议实际上是世界第三极高程的属权之争,关系到国家主权、民族自尊、科技水平与社会文明。从技术角度看珠穆朗玛峰高度之争实际是观测精度与峰顶覆雪厚度之争。珠峰高程这4个数字的变更还将会深入到全世界人们的生活中,如地理教科书、百科全书,地图修订,也可以成为许多品牌的形象代表,直接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与文化生活中,因为这个数值抽象出了许多人类追求的珍贵内涵。

这场围绕珠峰高度的权属之争,已持续了将近30个年头。1975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珠峰海拔8848米,举国为之自豪。但是这个数值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西方世界接受为“官方高度”。因为这种巧合,使西方国家几乎完全忽略了中国人1975年这次科学而严谨的测量。首先测出8848米的是1954年印度一个名叫古拉提(Gulatee)的测量师,他测得了珠峰雪面高程8847.6,四舍五入为“8848”’,作为印度官方的珠峰高程公布,因为没有在珠峰最高点设觇标,50千米远距离观测它的误差在5.17米以上。而我国因在峰顶建立觇标,量测了雪深,并通过近距离8千米的观测得到8848.13米高度,是去除了雪深0.92米的珠峰高程,其精度0.36米远高于印度的观测值。尽管我们有自信的理由,然而西方国家几乎完全忽略了中国人1975年这次科学而严谨的测量。1992年中国与意大利合作开展珠峰测量考察工作,意大利登山家在峰顶再次设立觇标,用探杆测得雪厚度2.55米,因雪深变化珠峰高程1992年观测值为8846.21米,降低了1.63米 。从此雪深与雪面高度变化问题成了珠峰高程的争议焦点。

200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列确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正式向国务院提交议案,建议中央政府同意重新测量珠峰,8848这个数值已经不够精确了,才有了2005年这次重测珠峰和全新的数字。

不求回报的名人名言 篇4

2. 不求回报的爱不叫爱,叫犯贱。

3. 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4. 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最高的投资。

5. 日本麦当劳董事长 藤田田

6. 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相信的。

7. 古罗马时期思想家 圣·奥古斯丁

8. 为了营造自己是个大好人的氛围→自我牺牲的背后是对回报的期许——不是关怀。

9. 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关于回报的名言

上一篇:讲文明礼仪,创和谐校园【演讲稿400】下一篇:江苏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