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形象作文教案(精选9篇)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月 日 执笔:齐学华 审核:初二语文教师 总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写人的文章如何列提纲。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简单回顾《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的写作手法。
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布置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老师、同学、长辈、邻里、朋友„„,他们或这样或那样,像藤野先生、胡适的母亲那样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人生的航向。请同学们选取典型事例来展示一下你熟悉的这个人。1.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叙事要详略得当。(3)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突出人物个性特点。(4)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四、写作指导:
(一)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新颖、深刻的中心。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你在写作前就要先给你要写作的人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高瞻远瞩的伟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其次要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既摹其“形”又状其“神”。
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抓住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想逼真的刻划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去绘形传神,显示其灵魂;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精神世界的精细描摹和刻画;可以采用有多种用途又带动全局的细节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既“摹形”又“传神”,形神兼备,人物性格尽显字里行间。
再次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塑造典型的人物,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即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对中心思想而言,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这种典型事件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正所谓“小中见大”。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
当然,这些事例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较详,再次之较略。要注意的是一般至少有一件事应当详写。
最后在全文大致构思好最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做到 线索分明。初中学生可以先从顺叙练起,注意材料的取舍,防止平铺直叙,让人感到乏味。运用倒叙时要注意把倒叙部分的起讫交代清楚,从倒叙到顺叙要有明确的界限,注意衔接自然。另外,还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是记叙文能否生动的关键。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为主,描写为辅,杂以抒情和议论。记叙和描写能让文章的血肉丰满,抒情和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进行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只要能够把握住以上这些关键步骤,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就完美出炉了。
(二)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抓住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3.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4.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五、理清写作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1.想一个你认识的人。有时候你可能会出现几个人,看看谁在你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最长,画面印象最清晰突出,或者是这个人一 生中某个很特别的时刻。记下这个人的名字,确定这篇文章就去写它。
2. 在草稿纸上写下这个人的十件事。每一件事情只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记载一些简单的事实,比如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等等一些细节。同时注意这些事都是这个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这就是可以作为你写作的提纲,作为你选择的材料。在今后的写作中,你不能遇到写人的文章,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就直接开始一件事的写作,并在写作中经常出现你的行为,你如何如何。这样的写作,最好用第三人称,他怎么样,而不是“有一天,你去干什么,遇见他,他怎么样”这样会避免把自己写进去,而不是围绕他去写。
3.在十件事圈画出三件事,写出具体细节,比如,你要具体写出某件事发生的地点,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能够在你的文章中制造出视觉图像的、描写性的细节。用20分钟用第三人称快速写出这三件事。不要考虑开头与结尾,直接写这三件事。
4. 进行修改练习。仔细读一读你写的三件事,看一看每件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想一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吸引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有可能这些原因也同样吸引你的读者。
5.再想一想这三件事应该把那一件事放在第一部分,哪一件是放在第二部分,为什么?之后调整一下顺序。
6.再具体把开头的这件事情认真地读一遍,就像考虑三件事的顺序一样,考虑你这一重点部分,哪些是首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那几句话先说,那几句话后说,还有没有漏掉的信息或想说的话,再补充进去。
第2课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句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擊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
临死之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经不对人世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木,让她连痛苦都感觉不到,如同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仅仅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的遭遇后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通过环境描述补充人物思想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比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列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特别是写到书房中那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将一个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称呼,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那时的她是个普通的、质朴的农村妇女,和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当不幸接连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祥林嫂改嫁贺老六后,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不肯更改对祥林嫂的称谓,其实是鲁镇人不承认祥林嫂的改嫁,他们无法容忍、无法接受祥林嫂再嫁的罪恶,甚至祥林嫂已经被鲁镇人看成异类,鲁镇人已经挖出了一条鸿沟将祥林嫂拒在外面,她不被这个社会所容,因此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就注定了。鲁迅曾经说过:“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祝福》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缺失同情心的鲁镇人,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
三、通过细节刻画揭示人物性格
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通过很多细节的刻画去分析时,比较容易抓住人物形象,将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坚毅的,她也在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她并没有安心地走向死亡,为了争取恢复到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彻底摧毁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第二天便“直是一个木偶人”了。这一声断喝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个小小的细节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明确了小说文体是独立文体,那么它必然也有特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要求。从最通常的意义说,小说文体的基本审美特征表现在:它是虚构的,有很强的故事性,需要精彩的场面渲染和细节描写,要有出色的人物刻画或典型形象的塑造,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应有独特的语言,等等。但小说审美特征也是变化多端的。比如叙事手法的不断创新就带来了小说审美形态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如有的小说讲究情节精致,有的则是“散文化”;有的小说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有的则并不看重这点。这说明,理解小说审美特征不能一成不变。但总的来看,小说还是存在一些基本和稳定的审美特征。
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一篇(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评价尺度。这方面,世界小说史上早有众多作品可以证明。尤其是那些世界小说经典,像《巨人传》、《堂吉诃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静静的顿河》等长篇巨著,且慢说倾注了大量笔墨的作品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已经成为不朽艺术形象,即使是其他次要人物的刻画也多见精彩。而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同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小说艺术世界中的不朽艺术形象。从小说创作必须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的这种意义上说,世界经典小说的艺术世界,几乎就可以说是众多不朽人物形象所组成的长长的人物画廊。
在中短篇小说中,人物刻画毫无疑问同样非常重要。由于篇幅有限,笔墨无法铺陈挥洒,中短篇小说的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就需要“小中见大”,人物形象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往往显得更为重要。这方面同样有很多成功范例。如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哈代、契诃夫、梅里美和欧·亨利的众多短篇,就都有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人物刻画。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写了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茫茫大海中孤独捕鱼并和一条大鱼进行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可这位老渔夫所显示的“硬汉”形象,却成为一种顽强拼搏的坚毅性格的代表,最终成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又如《羊脂球》中的羊脂球,《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阿Q正传》中的阿Q,这类人物形象也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几乎都成为某种时代精神的写照或某种社会情形的标志。小说的人物塑造,按通常说法主要是人物性格塑造,也就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来。正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人物刻画时曾说过的:“《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又说“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这种人物塑造,就是出色刻画出了不同人物形象的独特又鲜明的性格。但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曾出现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演变,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就体现在对两种不同人物类型的认识上: 1.“扁平人物”
所谓“扁平人物”也称“类型人物”,主要意思就是指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在早期和传统的小说中,类型化人物塑造比较流行。即使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这种“类型人物”的审美观也比较流行。比如别林斯基和高尔基就曾表示过对刻画类型人物的欣赏。所谓“从一个挑水夫能看出所有挑水夫的特征”,所谓“写一个看门人”应该能显示出“所有看门人的特征”,就是这种观点的形象解释。这种人物形象当然也有美学价值,它们显示的是一种特殊的“单一美”。但显而易见的是,类型人物特别是过于类型化的人物,很容易导致概念化痕迹甚至于脸谱化。比如鲁迅先生在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时,就曾批评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人物脸谱化问题。事实上,像曹操的“奸”、关羽的“忠”,都具有这种概念化痕迹。这类不是大奸大恶就是大忠大善的
塑造,当然容易导致脸谱化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中其实也多见不鲜。2.“圆型人物”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塑造出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诗经》中大部分篇章又常以鸟兽草木起兴。《诗经》中的人物描写常常伴随着植物形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十分值得关注。
一、《诗经》中的植物与人物塑造的手段
(一)环境烘托下的植物与人物塑造
《诗经》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开始注意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环境,力求通过不同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与客观环境相对应。而《诗经》中的环境是具有生态美感的和谐环境,其中的环境描写也就常常出现植物意象。如《卫风•氓》一篇,桑叶未落新鲜润泽,沉溺在爱情里的女子年轻貌美,生活快乐;而当桑叶枯萎掉落之时,女子年老色衰,被无情抛弃,面对汤汤的淇水,时光的流逝感与感情无所寄托的凄怆涌上心头。植物意象的运用在塑造这一弃妇形象的过程中增添了精彩一笔。
(二)外貌描写中的植物与人物塑造
通过外貌来刻画人物形象,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诗经》中描写外貌的主要手段,就是以植物作比喻来形容主人公的容貌。如《硕人》就详尽的叙述了庄姜之美,写庄姜的手白嫩得像柔嫩的茅草,牙齿洁白整齐的像葫芦籽。诗人用一系列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比喻庄姜的美,尤其是以柔嫩的茅草比喻美人的玉手,以瓠犀比喻美人洁白整齐的皓齿,用植物抓住她最美的特征,更形象的呈现了美人庄姜的婀娜多姿,诗情画意立刻呈现在眼前, 仿佛让人感觉到女性形象之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生命活力喷涌而出。
(三)动作描写中的植物与人物塑造
人物的言行举止总是与其性格密切相关的,人物的性格也往往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诗经》尤其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而这里的人物之行为又多与植物相关,这就使得植物与以动作描写刻画人物联系了起来。例如《芣苢》这首诗使我们自然联想到那些不停忙碌的采摘者形象。作者将采芣苢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外貌等其他方面全部忽略,只描写了采芣苢者的采这个动作,将芣苢一枝一枝地捋,一把一把地拾,采了又采,不停地忙碌着。这个动作的感染力是如此的强烈,使得塑造出来的采芣苢者的形象是如此的生动鲜明。
(四)心理描写中的植物与人物塑造 《诗经》的心理描写方法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内涵丰富的植物意象来揭示人物深层意识的流动,在一种跳跃的、幻想的、不太连贯的思维轨迹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例如《卷耳》一篇:女子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无心采摘卷耳,将菜筐弃置路旁。女子心理活动真切具体,反映在实际可见的行动上,就是采卷耳时的心不在焉,这正是她思念丈夫的心理反映。此外,卷耳还具有驱邪除病的功效,古人相信植物能够作为媒介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所以在诗中,卷耳还是思妇情感的物化和寄托,与思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诗经》中植物参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因分析
首先,植物涉及到上古先民的生存需要。从物质生存资料方面看,上古先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植物对先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植物生长的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对自然的依赖性很自然的使他们对自然界中的植物产生敬畏之心。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们很自然的将熟知的植物形象作为创作元素展现在诗歌中,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使植物参与人物形象塑造也与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关。在《诗经》中对植物的描写体现了先民朴素的审美观点,经过作者审美心理的艺术加工,不仅融入了作者对这些植物的特殊情感,而且也表达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丰富的形态美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其形态的千变万化、功能的多样性,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再将这些带给人感官愉悦的植物融入到人物塑造当中,使语言描述的人物形象带有读者熟悉的、有感知经验的元素,易于读者想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自然而然的浮现于读者脑海。
再次,植物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帮助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那个生存率低、死亡率高的时代,人们对于种族的延续繁衍十分重视。而这恰与植物硕果累累、开花结果的特性相照应,这也就使得植物进入《诗经》的文学世界成为必然。由这一羡慕生殖力的原动力出发,植物又衍生出表情馈赠的功能。植物带着这种对生命的渴望及尊重的内涵,参与到人物形象塑造当中,能够起到丰富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背景的功能。
豫剧《寻儿记》是我的恩师张宝英继承发展崔派艺术的一部力作。《寻儿记》以—个平民化的故事,草根式的人物,深层地诠释了慈母之爱,大爱无边。该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我省著名戏剧家石磊先生重新整理改编后更名为《寻儿记》,后被拍摄为立体声戏曲电视剧艺术片,影响甚为广泛。
该剧主要讲述了山西平阳孙淑林逃荒河南洛阳,千里寻字沦落知府家为奴。不想这洛阳知府竟是她失散十七余年的长子张龙冠,后改为常天保,本该母子相认,但其妻常氏不认婆母,数九寒天赶孙氏出门。丫环春兰仗义相助,将她送到洛阳通判周子卿家存身。周正是其次子张凤斌,周妻温良贤淑,订下送汤之计,让婆婆与亲子团聚。周闻兄长不人亲母,便携母越衙告状,八府巡按竟是失散多年的父亲张文达。经过对常氏夫妇的教训之后,逐母子、夫妻、婆媳一家团圆。
剧中的主人公孙淑林既有中国传统女性善良、大义的其性;又有坚韧、不屈的品性。从行当上划分孙淑林归属于唱功老旦,而豫剧则以唱为主,崔派以哭见长。如何演好孙淑林,让人物更立体、更丰满,多层次地展示一个慈母的心路历程和命运轨迹。在反复研读剧本,逐步融入角色后。我决定以声腔艺术为主,形体动作为辅,在舞台上塑造出展现中华母爱的光辉形象。。
这部戏是我的恩师张宝英的代表剧目之一,张老师在继承崔派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很欣赏该剧的声腔,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路到崔派艺术的魅力,更能品味出张宝英老师唱腔艺术的个性美。孙淑林虽然是属于老旦行当,但是《寻儿记》中的孙淑林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生活化、立体化、情感化更贴近人物的形象。
京剧大师荀慧生主张艺术创造要“淡化行当,走进人物”我很赞成这种观点。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塑造孙淑林这一角色时,更主要的是首先要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在情感,一字一句都力求带情,用自己的声腔诠释母爱情怀。唱腔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命运,应以不同的唱腔去表现。我演过不少的传统戏,包括老师的几部代表剧目,但大多数都是悲剧妇女形象,她们虽然都是朴实、端庄、善良、贤惠、坚强且命运悲惨的悲剧人物,都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美学品格,但她们的人生轨迹和境遇都不同,所以在唱腔上不能千篇 一律,千人一腔,应以不同的旋律去创腔润色,达到唱腔符合剧情、戏理、人物才能准确表达出人物真诚的人生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精诚于中,故其文语感人也”。我们演戏就是要演人物,用“心”去“悟”,用“悟”去“思”,和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角色的神态和语言。演员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很重要,能不能吸引观众,留下印象很关键。我的老师张宝英就很懂得带戏上场,她说:“演员要想一上场就抓住观众,就要在出场前琢磨好角色心里在想什么?怎样去表现人物的心里活动......”。我在孙淑林的出场亮相中,紧紧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随着幕唱“寻亲人涉遍了千山万水”,在音乐和击乐的烘托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迈着缓慢的步伐缓缓走出。我在这里特别注重人物出场的举止,把握人物内在气质。虽然,孙淑林此时此境的外表是破衣烂衫,但是她身上蕴涵的中华民族女性的淳朴善良。所以不能把她演成一般的乞丐婆,否则,就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人物的定位。我对孙淑林的扮相力求贫而不破,雅而不俗。化妆干净清秀,没有一般乞婆的肮脏多余之笔。我在她刚出场时,从她的眼神及举止中要让人们依稀看出她一丝端庄的仪态。继而当唱到“沦落为奴要人伤悲”时,我在声腔上抹上了一种灰暗、空虚的色彩,用轻声唱出,但要做到轻而不飘,以表达孙淑林此时此地的心境。尤其是唱到“悲”字时,我还有意识的通过眼神与观众交流,即舞台上所讲的竖向交流,仿佛是在与观众对话,营造出一种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交流的氛围,从而引起观众心灵上的的共鸣。
当孙淑林在数九寒被常氏驱逐出门后,在幕唱“问苍天我欠下何人孽缘”。虽然是短短的一句唱,但是要唱好却绝非易事。当时孙淑林是百感交集,内心起伏跌宕,所以这句唱我做了三起三落跌宕有致的处理。从声腔上说,这句唱主要运用了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其中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配合要恰到好处。因此,找准声音的共鸣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在唱之前,先存好气,继而用气,在演唱要学会偷气,同时又不能影响其唱腔的连贯性。
我认为,孙淑林露宿街头,遭寒风肆虐,这里用水袖有助于我演出这个人物在此时的境遇。这段戏就不是简单地套用程式,而是活用了程式。有的演员演戏只按程式演,那只能说他还没有悟出程式化是为人物服务的。接下来我舞动着水袖在舞台上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旋转后面朝苍天,将孙淑林定格成一尊无限忧愁的木雕,使之呈现出一种雕塑美!空旷旷的舞台,悲怆而立的贫妇,写意般地营造出浓重的悲剧氛围。紧接着一气呵成地唱“为什么我孙淑林丢儿失夫,寻亲不见,饥寒交迫,受人作践,苦海无边”我在唱这句时,咬字重如磐石,在唱腔中连绵不断地充斥着人物此时此刻的愤怒和绝望。同样的唱词,同样的曲子,不同的唱法,改悲为愤,改怨为怒.准确地塑造出一个独具个性的母亲形象。稍后,当孙淑林听春兰的声声呼唤“老妈妈,老妈妈”,在已经神智不清的孙淑林听来,好象无常索命,欲奔无力,欲喊无声,魂消魄散。我在舞台上运用了跪蹉的艺术手段,感于内而形于外,形体与内心感相辅相成。 孙淑林被丫环春兰救起送至周府这场戏很有看点,其因就是导演做了“三让座”的处理。在京剧传统名剧《锁麟囊》中也曾运用这种导演手法,然而,《寻儿记》中的“三让座”却显得更有张力,更具节奏性,层次也愈加分明。每一次的让座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恐慌。孙淑林、周夫人以及丫环秋菊三者要配合默契,浑然一体,方能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比如,在周夫人第三次让座于孙淑林时,孙淑林闻之要与周夫人平起平坐,于是想到了常府的遭遇,此时她内心的恐慌达到了极点。这时,丫环在后面推,周夫人在前面拉,为了准确传达人物此时此景的形态,我就将眼神前后反复观看,并随着她们不断推拉的力度,眼神前后回眸的频率也随之加大。每当演到这场戏,总能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端庄贤惠的周夫人订下送汤之计,从而才使得孙淑林与次子张凤斌母子相认,这场戏是全剧的高潮,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当张凤斌向母子下跪,口称“老母”时,我饱满深情地喊道“凤斌,想煞为娘了哇!”然后我运用了蹉步,用微颤的双手抚摸着眼前周凤斌的脸庞,左右反复地看。在音乐的烘托下,以强有力的喷口唱出“娘盼儿啊,望穿了眼血泪干容颜换两鬓斑”然后转为“二八板”“整整盼了十七年啊!我的儿啊,我的儿啊,啊......”我觉得这是孙淑林十七年寻子日企夜盼的心声,所以我紧紧抓住这个切入点,使它更有张力,从而使得人物情感得以最大的释放。我在唱这句的时候,蕴着真情,含着热泪,每个字都以情带声,特别是最后一个“啊”字,往后拖了十几拍,将崔派的小叹音,小滑音,小涟音,小跳音等声腔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尾音的拖腔中。每当演到此处,我的泪水与观众同流,台上台下泣声交融。紧接着唱“自从孩儿你离家园”这段唱腔主要讲述了孙淑林十七年来对儿子的思念及寻子的艰难跋涉。我用刚柔相济的唱法来演唱这段戏,既表现出慈母思儿的柔肠,叉表现出寻不到儿子不罢休的坚强和刚毅,整段声腔,于凄美中折射出人物坚忍不拔的性格。
最后一场“训子”中的孙淑林已经是身着官诰的太夫人了,在丫环仆女的前呼后拥下出场了。这与前面的`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着装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物内在的气质。我在孙淑林第一场的第一亮相对人物的定位是要让观众从她外在的衣衫褴褛看出孙淑林的一丝端庄。那么在这场戏中我就要把这中端庄的气质更加的外化了。这段“众衙役声声请声声请”一改前面沉闷低回的旋律,而以一种悠扬向上的格调来表现孙树林情感上欢欣。在发声上要加重头腔与胸腔的共鸣,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唱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春兰用撒娇的声音说“我说妈耶”,我的老师张宝英曾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笑声,这个笑声在崔派几大悲剧中是没有的,这无疑是拓宽了崔派艺术的表现力。我在刚开始学这个笑声的时候,总不是那么自然,要么是生硬,要么就是与人物情感不吻合。后来老师就让我领悟“情由心生”,我潜心琢磨孙淑林当时的心情,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后,终于很自然的将笑声很自然的传达出来。接下来,在面对张龙冠时,孙淑林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情,自然要斥责不孝之子。这时我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唱法来唱“你得了富贵忘根本,娶了媳妇你忘娘亲,小奴才拍胸膛你扪心自问,尘世上你算是哪号人?”接下来,她有一大段几十句的“我一见小冤家跪当面,历历往事涌上心田”的训子唱段。这主要是表现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的艰难不易,对儿子的金石之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个母亲,所以当我当这段戏的时候我更有感触。特别是那段吟板“十冬腊月北风寒......娘冻得浑身打颤不堪言”,我想起了我育儿的点点滴滴,真的深深沉浸在其中。每当唱到那几句时,观众总是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用情感演绎人物的人性之美,充分揭示人性美,是每一个演员刻画角色、塑造人物的最高境界;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又是完成这一最高境界的最佳途径。情能传神,情能达意。
母爱的伟大的,当孙淑林要手执家法重将耳管时,家法高举却又落了下来。她以一颗博爱宽容的母爱情肠原谅了不孝的儿子。在春兰的周旋下,她破涕为笑,手拉张龙冠,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于她。一句“做官儿要先学做人”是点睛之笔,到今天仍具现实意义。最后一句“八珍汤献给皆下人”再次升华了孙淑林德母爱情怀,最后皆大欢喜,以大团圆告终。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中的结尾部分, 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内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的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他“脸色惨白”, 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 接着, 他“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这些细腻、生动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强烈的心声: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对敌人无比的憎恨。
二、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
如鲁迅的《社戏》一文, 当外祖母和母亲终于同意“我”去看社戏后, “我”的心情极“轻松”, 身体也极“舒展”, 这时, 连月夜景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作者寓情于景, 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夜航时观赏到的景物, 使得景物富有立体感, 很贴切地烘托出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三、通过细节来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莫怀威的《散步》中, 当祖孙三代走到岔路口,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 母亲突然“摸了摸孙儿的小脑瓜”, 改变了主意, 决定就按照孙儿的要求走小路。这里的细节描写,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一位慈爱的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对孙儿的理解的心理。因为她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和那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 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 满足孙儿的心愿。
四、通过作品中的“我”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牛汉的诗作《华南虎》的结尾这样写道:“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作者用诗的语言吟出的内心独白, 是诗人心灵的呐喊, 是“我”的屈辱灵魂的觉醒, 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 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五、通过梦境、幻觉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梦幻是人物内心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思想意识的一种变形图画。文学中的梦境是人物心理的间接或曲折的反映, 它委婉地透露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反映着人物的命运、际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通过梦幻表达了自己盼望收复北方失地的急切心情, 抒发了伟大的爱国壮志。再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结尾,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 作者借助梦境表现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关键词:《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历史的演绎和表达
《战国策》别名《国策》,是后世人们研究我国的战国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所参照的重要文献和史料之一。与传统的史料的记载风格的端庄肃穆不同,《战国策》的语言表达形式诙谐幽默,善于讽喻。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思考探究,通过《战国策》这一著作的诙谐生动的表达形式,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实现对于我国战国历史的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
进行《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战国策》的内容,良好的记录了当时群众(主要是以士子和策士为主)的生活风貌,并且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于那个时代的事件进行描述,生动的表现了事件中的不同人物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特的风采,因此《战国策》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成一派,具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描写特色。《战国策》的描写形式和描写特点,主要以道家学派为主,同时也实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良好的描写和记载,因此《战国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价值。
二、《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
在明确了《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后,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全面思考战国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独特的“人情”,主要可以将《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总结归纳如下:
1.通过对于人物出场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实现人物的良好的塑造
《战国策》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首先会细致的刻画人物的出场场景,营造出良好的场景氛围,从侧面角度更加全面和鲜明的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例如在《荆轲刺秦王》这一篇的描写中,在进行荆轲出现在大殿之上的描写之前,首先进行了大殿的环境描写,进而塑造出了一种十分紧张的氛围,为荆轲的英勇以及“图穷匕首见”的事件的发生做了良好的铺垫。
2.通过采用个性分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战国策》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其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史料,也十分的具有鲜明性,良好的实现了人物的性格鲜明性的突出。例如在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方式便可以良好的表现出邹忌的机智的特点,同时邹忌的不卑不亢的表达方式,也将这一士大夫的清高的形象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3.通过建立矛盾的场景,进行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
矛盾的场景的建立,使得《战国策》的描写内容不仅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实现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例如在《战国策、甘茂攻宜阳》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甘茂便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场景当中,最终使得甘茂“破釜沉舟”,在这一矛盾的场景中,甘茂的英勇和大义凛然的形象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4.通过场景的对比,实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的鲜明的表达,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味
例如在《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便具有对于苏秦在失意的时期和苏秦的得意的时期,其家庭各个成员对于其态度的变化的详细描写,深刻的刻画出了其家人的势利以及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可知,《战国策》在进行人物的描写和塑造的过程中,其特点主要可以总结归纳如下:人物出场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实现人物的良好的塑造;个性分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建立矛盾的场景,进行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以及场景的对比,实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的鲜明的表达,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嘲讽意味。通过探究可知,战国策这一著作在进行人物描写的过程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人物的神态、性格以及思想特点的塑造,无所謂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每个人都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三、结语
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在明确了《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后,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体会其人物描写的鲜明性、细致入微性以及生动性,不仅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了解战国历史,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文学的良好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付强,王颖. 《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探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42+56.
[2]布莉华. 《史记》对《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J].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18.
教学内容:音乐与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音乐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2、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对文艺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大胆自信的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提高学生分析音乐怎样刻画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难点: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进行综合表现。
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讨论实践法、师生合作法。
教学设计:
本节课涵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作品,理解音乐在表达人物形象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设计这节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受音乐,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表现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愉悦自然的气氛中,使学生得到美得熏陶,得到情感得审美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自己,导入新课。我们平时接触的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一是语言文字,再有就是美术作品。其实,音乐也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音乐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个无声动画。二、音乐与人物形象
1、《猫和老鼠》
(1)静音播放《猫和老鼠》音像资料。
教师提问:整个情节是有几部分构成的?每部分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生回答(三部分。故事情节:老鼠出来偷东西,猫睡觉,老鼠更加疯狂的偷,被猫捉住。)教师提问:观看无声画面后,你能把握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吗?你能感受它们的情绪变化吗?下面我们配上音乐再把这个动画欣赏一遍,体会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音乐和没音乐有什么不同。
(2)有音重放《猫和老鼠》音像资料。
学生:谈谈画面配上音乐后,对猫和老鼠的形象认识。(老鼠:狡猾疯狂。猫:放松、懒
洋洋)
教师:试分析音乐是通过哪些元素把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的。(教师引导:节奏、力度、旋律)
学生总结:老鼠形象:狡猾疯狂(音乐表现手段:节奏较快,力度强,旋律跳跃)
猫的形象:放松、懒洋洋(音乐表象手段:节奏较慢,力度弱,旋律舒缓)。
小结:通过两次欣赏动画,我们深刻体会到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再为这两个人物配音,看看效果怎样。(3)学生配音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
总结:生动的画面,恰当的音乐,再加上配合协调的声音,就构成了一部完美的动画。可见,一个艺术活动是需要多种艺术 共同合作来完成的。
2、《两个犹太人》
(1)学生谈谈平时对富人和穷人的印象(教师引导:衣着、体态、说话表情语气、行为等)(2)学生表演情景剧。
(3)教师:刚才同学们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了穷人和富人两个形象,下面请大家领略一下音乐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音乐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是否与同学们的一致? 播放《两个犹太人》 学生总结:(富人: 冷酷、傲慢、盛气凌人。)
穷人:悲哀、怯懦、可怜巴巴。)
(4)教师: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理解的非常准确,那么,乐曲是通过哪些音乐元素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教师引导:节奏、音调、重复音)再赏《两个犹太人》 学生讨论。(富人:干涩冷漠的音调、僵硬怪异的节奏。穷人:颤抖的重复音,下行的调式。)
3、《舍赫拉查达 》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两个犹太人》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从一个画家的遗作展览会上得到灵感而创作的。下面这首乐曲却是出自一个著名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它同样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讲一下《一千零一 夜》故事的由来?(1)学生:讲故事。
教师:故事非常感人,故事里的女主人公舍赫拉查达(学生答:美丽温柔、聪明机灵)。而男主人公苏丹王(凶残、狂暴)。那么音乐是通过哪些元素来表达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教师引导:乐器、力度、旋律)(2)播放《舍赫拉查达》
学生讨论总结:(苏丹王:乐器,管弦乐队特别是铜管乐器;力度非常强;旋律不流畅不规整;舍赫拉查达:乐器,独奏小提琴;力度,弱;旋律优美舒畅。)
三、总结
通过对三首曲子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音乐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旋律、节奏、力度、乐器、音调等来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
四:活动设计
学生即兴表现人物形象,例:大象、小马、小鸟、同学、老师……
五、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音乐的表现力感受人物形象。
2、能否运用总和艺术表现手段,即兴创意与设计音乐活动,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四、下课。
【塑造人物形象作文教案】推荐阅读: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09-16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06-26
大学生形象塑造10-28
企业形象塑造的意义12-24
浅议塑造学生党员良好形象07-11
浅谈大同城市形象塑造01-07
商务礼仪与魅力形象完美塑造06-02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自查报告06-16
社交礼仪论文 个人形象塑造11-25
浅谈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形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