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发展的特点(精选8篇)

经济发展的特点 篇1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特点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先富论”的倡导下, 我国实施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东部, 由此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增长与经济繁荣。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多年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 我国区域经济逐渐形成了“四大板块”, 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大、海南) , 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 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

为了系统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笔者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 并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个角度, 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有很多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如国民收入、社会总产量、GDP、人均GDP、GNP、人均GNP等。不同的学者根据其研究问题的不同, 所选指标也有所不同。笔者同时选取GDP和人均GDP考察经济的发展水平。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但是GDP衡量的是经济的总体实力, 光用GDP还不足以全面分析, 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受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影响。所以, 笔者用人均GDP作为补充, 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 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总体的GDP在近10年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7209亿元, 增长到2010年的422928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7701元, 增长到2010年的32181元。其中, 东部地区所占GDP总量份额最大, 约占全国近50%的GDP, 且近10年来份额变化不大。中、西部GDP的发展轨迹相似, 各占20%左右。其中, 中部区所占份额略高1%。东北地区份额最小, 约占10%的份额。这是因为仅有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可划入东部地区的范畴, 区域面积远小于东、中、西地区。总体来说, 总体的格局变化不大, 东部一直维持发展领先的地位, 对全国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00年以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行, 中、西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6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81408.4亿元, 增加了近5倍。中部地区从19791亿元增加到86109.4亿元, 增加了3倍多。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从横向上看, 2010年, 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GDP有很大的区域差别。从GDP总量上说, 广东以46013.06亿元的总量位居首位, 紧跟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排名前5位中有4个来自东部地区, 其总量约占全国GDP的36%以上。河南以其人口优势排名第5。排名后5位中有4个来自西部,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其总量仅为前5位总量的5%, 占全国总量的2%不到。GDP总量最大的广东是总量最小的西藏的90倍。中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但排名基本在中后位, 其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0%左右。东北三省GDP总量差别较大, 其中总量最大的辽宁是吉林的两倍。

(2) 从人均GDP上看, 上海以74548.45元的人均GDP位于全国之首, 北京、天津紧跟其后。而位于最后的贵州人均GDP仅为13228.62元, 还不到上海的五分之一。排名前10中有8个位于东部, 其他两个为中部的内蒙古与东北的辽宁。排名最后的10位中有7个位于西部, 其中一个是东部的海南, 另两个是位于中部的江西和安徽。近年来, 内蒙古靠着资源优势发展迅速, 人均GDP也大幅上升, 达到了47213.42元, 排名第6。以全国人均GDP的均值作为划分高、中、低收入的标准, 当区域人均GDP高于标准值时, 则认为该区域为高收入地区, 反之为低收入地区。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划分标准, 分析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情况, 可得出我国人均GDP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一是中收入组的数量明显增加, 低收入组明显减少, 超高收入的变化不大。中等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8个省份, 增加到2010年的12个省份。低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14个, 减少到2010年的8个。超低收入组的数量由原来的1个增加为3个。甘肃、云南进入超低收入组。二是差距缩小。以超高组为例, 200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天津的1.5倍, 而2010年两者差距已不大。上海、北京、天津相对差距缩小。上海的优势由明显渐渐转为不明显。最高收入的上海与最低收入的贵州的人均GDP之比, 由2000年的9.65降到5.64。三是2000~2010年大部分资源大省上升较快。其中最明显的是内蒙古, 其由2000年的中等偏下收入组, 迅速上升到高收入组。山西、陕西、宁夏也由低收入组上升到中等收入组。四是总体格局不变, 但中西部地区上升较快。东部沿海和东北的辽宁省稳居高收入组不变, 低收入组绝对数量下降, 多为西部及个别中部省分。2000~2010年, 西部和中部地区位于低收入组的省份分别由9个和5个下降为4个和2个。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2010年年度数据)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水平要高, 而且要有发展活力。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和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潜力。速度快的区域往往有较强的发展前途。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状况

2000~2009年期间, 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保持平稳高速增长。近年来, 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以上, 平均增长率为10.3%。特别是2003~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超高经济增长, 在2007年达到最高14.1%。虽然曾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 2000~2010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 在稳定中略有升降, 起伏不大。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特点

从区域布局看, GDP增长的区域分异规律并不明显。如下图所示:2000~2009年, 东北三省内部差异明显, 吉林高出全国平均速度0.5%以上, 而黑龙江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0.8%;东部沿海地区总体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但河北、海南两省却低于全国0.5%以上;中部地区各省发展速度普遍低于全国正常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两级分化的情况, 内蒙古领先全国4.57%,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此外, 除西藏、重庆、陕西外, 其他省市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云南、新疆、甘肃、贵州低于全国0.5%以上。总体上看, 增长较快的多位于沿海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一味地用毁坏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是不科学的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渐渐重视环境与生态的保护, 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支出。笔者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说, 全国经济发展质量渐渐转好。其中,

1.单位GDP能耗的区域分异明显

呈现较为明显的东部优于西部、沿海由于内地、中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2010年, 耗能最少的8个地区均来自东部。排名首位的北京的单位耗能不到最末位宁夏的五分之一。西部的贵州、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云南等省区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三省差异不大, 但单位耗能也较高, 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2. 从降低幅度看

传统的资源大省, 如山西、内蒙古, 虽然耗煤量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2005~2010年下降幅度高达22.66%、22.62%, 仅次于北京的26.59%。

3. 从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看

全国31省、市、自治区单位耗能的降低幅度, 都超出了“十一五”期间的计划额 (见表3) 。其中, 北京比计划多降低了6.59%, 位居全国第一。其他各省市基本达标, 超出幅度不大。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2010年年度数据。因缺乏新疆的数据, 未对新疆进行统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状态

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方面看, 全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沿海和内地的地域分异。

1.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类型

(1) 高质高速发展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3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都很好, 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天津, 由于滨海新区的设立, 其增长速度高出全国3.4%。

(2) 持续快速发展的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这4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高于平均水平1%以上。但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差。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地位有所下降, 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3) 超高速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内蒙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能源、原材料丰富的内蒙古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0~2010年, 内蒙古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其GDP增长速度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但发展质量较差, 高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4) 平稳发展的中等发达地区———辽宁、吉林、福建、重庆、陕西、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宁夏。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都与全国持平, 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较好, 但辽宁、吉林、河北、宁夏单位GDP耗能较高。

(5) 发展缓慢的中等发达地区———海南、新疆、山西、黑龙江。这4个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发展缺乏活力, 近10年来平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6) 稳定增长的较不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广西。这4个省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 但是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质量也较好。

(7) 缺乏活力的不发达地区———贵州、云南、甘肃。这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长期缺乏活力。

(8) 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欠发达地区———青海、西藏。这两个省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近10年来发展较快。因为其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未来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由此可见, 东部沿海地区均为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 但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也有发展缓慢类型;中部地区既有中等发达地区, 又有较不发达地区, 绝大部分省份实现平稳增长;东北三省均为中等发达地区, 通过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辽宁、吉林两省摆脱了长期相对衰落的状态, 但黑龙江发展缓慢;西部涵盖范围较广, 各省差别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的内蒙古, 又有稳定增长的重庆、陕西、宁夏, 但贵州、云南、甘肃缺乏活力, 经济落后。重庆、陕西、宁夏、四川、青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 摆脱了落后的局面,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结论

从区间发展格局来看, 2000~2010年,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综合状态仍呈现东部地区较好, 东北、中部和绝大部分西部省区相对较落后的基本格局。除了内蒙古地位明显上升外, 江苏、广东的地位有所下降。全国各大部分省市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虽然绝大部分沿海地区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但西部的内蒙古、陕西等资源大省得益于国际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从发展质量来看, 调整资源大省的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还任重道远。随着未来国家结构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过去11年一些以高能耗为基础的快速经济增长地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慢。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李晓西.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刘卫东等.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刘卫东等.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部地区发展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5]刘卫东等.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陆大道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8]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9]王梦奎, 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3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不论是诗歌形式、作品数量还是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都是其他文学样式无法匹敌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诗歌,我们可以从诗体的演变、近体诗的格律、意境和章法几个方面入手浅论中国诗歌。

诗体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文艺起源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要观点。在上古“诗、乐、舞”是同源的,总体来说,和音乐、节奏和曲调分不开的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其演进轨迹,乃是从民间歌谣走向文人创作,从依附于曲调走向立足于词章,从叙事走向抒情,从即事名篇走向注重立意与谋篇布局,从相对于较成熟的四言走向更加完备的五言、七言,从古体走向近体、走向格律。格律诗之后,白话文盛行,西风东渐,新诗出现。

上古诗乐不分,歌谣共生。歌谣之起,起于人心之触动,情感之激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起而嗟叹之,继而咏歌之。冲口而出之嗟叹,多为感叹词,即噫、吁、乎、哉之类。叹之既久,由虚转实了。如“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经·贲·六四》。又由感叹词发之胸臆的简短一言变为二言,由二言而成一节拍。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通篇已无虚词,皆为实词。其后一节拍又发展为二节拍,如《涂山女歌》之“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这便产生了四言。四言既成,而没有直线递进为六言、八言,是因为四言一句,四句一章,二三章节,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足成一篇。这就是上古的歌唱,也是大多数歌唱体的惯例。

四言诗、二节拍,属于嗟叹之词。嗟叹不足,故咏歌之。所谓咏歌,大体是拖腔拖调,也就是延长节拍。节拍延长了,便需要补充音节,实词有实际意义不便充当此任,语助词就在这时候填补进去了。如《诗经》“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魏风·十亩之间》。随后,语助词又逐渐为介词、副词、代词进而是名词、动词所代替。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魏风·木瓜》。如此便产生了第三节拍。第三节拍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节拍的句式,在两两相对的骈偶节拍之中介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节拍,使得音韵具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奇偶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想境界,经由秦汉,三节拍的杂言逐渐形成了整齐成篇的五言句式。这便是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的兴盛。

汉乐府具有较为明显的叙事讲唱倾向,而文人五言诗则逐步转向抒情为主。从《古诗十九首》到曹魏诗人,在对五言乐府的模拟继作中逐渐建立了“上二下三”的句式,一韵到底的押韵,重寄托,尚词采的立意,摒弃叙事讲唱的民歌模式,而代之以抒情言志的文人技巧。从此,作为诗体意义上的五言诗,不再是授之于口耳的声歌,而成为授之于视觉和心思的案头诗。

七言诗的兴盛晚于五言诗,虽然节拍相似,但它并不是五言诗的直接推进。一般认为,它来自于骚体诗和歌行体诗,张衡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行”就是很好的例证。直至南朝齐梁时代,诗人们所作七言也主要是乐府歌行体。

齐梁时期讲究声律的五言新体,风靡一百多年,经过包括北朝、隋朝以及唐初诗人的共同努力,古体诗完成了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转型。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诗型的代表样式。

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诗成为了代表是有其原因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是在长期创作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也是汉语语种及语法特性决定的。

汉字是一种保留了象形特征而又以形声为主的表意文字。简单地说,方块字便于整齐排列,四种声调适合错综搭配,单音节适合于一字一意的意义对称,这便为句式整齐、抑扬平仄、意义相辅相成的句法安排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诗人对句式、声调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的讲求形成了诗的格律。

格律诗以格律严整而得名。全篇8句,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句押韵,多数情况下,首句也入韵;韵脚则需用平声和平仄二声的分合,遵照平水人刘渊刊定的107部《礼部韵略》。律诗两句一组,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即上下两句位置相同的字词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对。

律诗分为三种,即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排律就是对律诗的一种扩展和延伸,一般为10句、12句或者更多。

绝句分为两种,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的平仄和对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8句平分或首尾拼合即可产生不同的平仄格式。

與对仗同时出现的还有黏合,同一联中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即为“对”,上一联末句,与下一联首句平仄相同即为“黏”,这里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境与章法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优良传统,近体诗篇幅短小,所以它的行文用字、篇章结构不能不格外讲究,它注重意境含蓄和章法的井然。意境的主要创造方式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现情志是“写什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怎么写”。诗歌重抒情,抒情最忌直白,需要借助环境。大凡优秀的诗歌,几乎没有刻意写景、纯粹写景的。

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

格律诗语言形式的文化特征

如果从语言和文化的深层关系看,近体诗的形式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具有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它还直接或间接地表露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精神内核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其背后,是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从地理环境看,中华民族一直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生活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相对稳定,因而他们的性格就不像西方游牧民族那样骠悍,敢于抗争,感情也不如他们奔放,而趋向含蓄理智。狭小的活动范围、浓厚的乡土意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孕育了汉民族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究中庸的思维定势。政治上,汉民族的政权、神权、主权高度统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无从立足,从而也产生了把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混为一谈并为“王权天授”寻找理论依据的“天人感兴”的迷信说教,以及要求個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东方人际关系模式。所有这些,都使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存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物我合一”等带有整体观念色彩的哲学命题,以及尚实、含蓄的表现特征。反映在传统诗歌创作上,就是“诗言志”这种物我合一、主客体统一的美学观念。

近体诗沿着诗歌言志缘情的古老传统,特别突出并发展了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功能,重主体主观情态的抒发,强调以情动人,情景交融,情和景以相融相洽的整体性形成了诗歌意境本身固有的自然本质。而意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境界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须具有给人以“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效果。与之相应,意境的描绘要求既含而不露,又自然明白,因此古代诗人都颇重含蓄,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多种说法。这也是近体诗布局谋篇尚简,用字简约而在文法规则上自由切割意合的主观原因。为达到言简意远、意在言外的意境,诗人不得不抛开正常的文法规则,省去各种外在的语法标志,利用高度密集的意象、切割文法、锤炼“诗眼”等方法,拓宽了诗句本身的表达容量,使语言符号产生了极大的伸缩性、延展性和多义性。具言之,密集的意象,强化了诗歌重重叠叠的画境,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白”,产生旷远朦胧的美感效应;各种动词的省略,提高了意象的视觉性、独立性,诗的空间玩味也大大增强了;各种虚词的省略,不仅使诗语充满了宛转屈伸的灵动之美,而且摆脱了逻辑链词的限制定位,从而使诗呈现出一种浑然直观的境象;“诗眼”的锤炼,使得意由神来,一字生辉,把诗歌的语言潜能发挥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体诗形式的简约灵动,是我国一贯崇尚的讲究“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传统文风的反映,也是传统思维模式在文化层面上的折射。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学校发展计划的特点 篇4

作为一种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与工具,学校发展计划与传统的学校计划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无论是传统的学校计划,还是我们现在说的学校发展计划,都是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目的都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其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相对于传统的学校计划,学校发展计划具有更强的参与性、连续性、整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学校发展计划的参与性

学校发展计划提倡参与性管理,即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参与学校的发展与管理。学校发展计划与一般的学校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同层次人群的参与。

(二)学校发展计划的连续性

学校发展计划包括学校未来三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每一年的行动计划,这就使得学校就学校发展要有一个长远打算,通盘考虑,循序渐进。每一年的行动计划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三)学校发展计划的综合性

学校发展计划不仅包括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还包括校长、副校长、每一位教职员工以及所有学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并且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工作,统统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四)学校发展计划的针对性

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篇5

2018-02-10 09:36

15岁道20岁以上的听障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当于或低于正常儿童五年级(13岁)的水平。此外,只有10%的听障显示可以达到初中二年级的阅读水平。导致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是听力损失程度,二是听障出现的年龄,三是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环境。

一、听障儿童的语言环境与正常儿童有着根本不同

听障儿童获得语言与正常儿童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多数听障儿童来说,如果他们的父母也是听障人,用手语的自然对话情况也许与正常儿童的一样,但是手势交流与视觉交流(如读唇)的相互混合都会影响后期儿童的语言发展。大多数听障儿童的父母是非听障人,也不懂手语。因而父母与儿童互相交流的作用在听障儿童语言获得中就更为复杂。很多听障儿童都是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以后才学会手语,他们的语言并非从父母那儿得到,而是从伙伴那儿学来的。

二、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存在争议

在教听障儿童学习语言上有些争议。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论。

(一)采用先听说后读写的方法:即首先强调说与理解能力,因此这两方面是社会交际的最重要方面。这一方法包括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读嘴唇理解语言(读唇),以及充分利用儿童残缺不同的听力。

(二)坚持教授正常语言:即只教听障学生读唇技能,也不允许用口语的混合。这一方面法论的理由是任何手势交流与视觉交流(如读唇)的相互混合都会影响后期儿童的发展。另外,手语交流较其它都容易,因而会导致儿童无兴趣继续学习其它语言技能。

(三)教授手语:即一种专为听障人设计的手语。理由是听觉受损坏的儿童的视觉与触觉较常人更为敏感,因此,手语对他们更为适合。这种方法也较易使听障儿童不能与其他正常人交流,因而产生距离。

(四)综合交际法:即各种交际方法都让听障人使用。对有些人来说,综合交际法即是手语及口语同时应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强调先学会手语然后将手语做为基础去获得其它形式的语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教听障人学习口语(指依赖听觉的语言)的方法论占主导地位。近几十年来,综合交际法逐渐成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总之,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以下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1﹒听觉受损程度;2﹒父母是否同属听障人士;3﹒接触语言的年龄及接受语言训练的持续性。此外,这些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听障儿童阅读与写作存在困惑

听障儿童的手语能力虽然能够发展很快,但是一旦到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阶段,就不那么乐观了。据一些研究指出,听障儿童的阅读能力一般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研究者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的聋哑儿童的调查,发现一般15到6岁的听障学生只有9岁左右正常儿童的阅读能力。这种类似情况在新西兰、瑞典以及丹麦均有,这似乎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通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提出听障儿童的语法系统与正常儿童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听障学生的错误不但忽视正确答案,而且还将一些不合语的句式认为合乎语法。语言系统与正常儿童有不尽相同之处,写作能力自然校正常儿童低。真正的写作问题是因手语系统不同而呈现不同。手语使用者的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尽相同,因此,语言转移现象出现在写作语言上。

学习手语及口语的听障儿童,尽管运用与汉语同样的语法系统,但由于在大脑中的表现形式有区别(在正常儿童主要以语音形式,而听障儿童则以手势形式),因而影响到听障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果听力受损为轻度,儿童的成绩与正常的类似。但是如果听觉受损严重,其成绩就低得多。研究者认为用语音形式记忆的听障儿童通常较易发展阅读及写作能力。听障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能否将语言在语音上与外形上的特性应用在阅读写作上。因此,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在阅读中学会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但这种能力对听障儿童更为困难。

四、听障儿童交际能力与正常儿童不同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篇6

论“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学院:

专业: 姓名:陈默 学号: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目录

一、摘要--------------------3

二、关键词-----------------3

三、正文---------------------3 3.1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3 3.2美国动漫发展史-4 3.3日本动漫发展史-7 3.4中国动漫发展史-9

四、结束语------------------11

五、参考文献---------------12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摘要:

动漫以日本及美国为最高水平,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完成心中的想象向其他人传播的目的,而且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事业已经发展到跟电影同样的程度,甚至已经分了级别对应各种年龄段。动漫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来了解下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

二、关键词:动漫史、起源、发展、影响

三、正文:

3.1动漫史的起源和发展

(1)朦胧意识时期

——野牛图

·旧石器时代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 ·约2000年前埃及墙饰

·人类不断追求的执着和探索的梦想

(2)思想形成时期

—— 幻盘、走马盘 ·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1832年发明幻盘,将系列动作按顺序排列

·1834年发明西洋镜,娱乐玩具 ·1892年发明实用镜,可放映15分钟(3)技术探索时期

—— 光学影戏机

·1877年,雷诺将诡盘与幻灯相结合,研制出“光学影戏机”

·为电影、电视上放映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最早放映动画片的人,作品有《丑角和它的狗》、《一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杯可口的啤酒》等

(4)动画现突出时期

—— 赛璐璐片

·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发明了透明赛璐璐片

·把活动的形象画在赛璐璐片把活动的形象画在赛璐璐片

·再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

(5)动画生产成熟时期

—— 《幻影集》

·1914年,美国人温瑟·麦凯 创作了代表当时动画艺术最高水平的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影片《恐龙葛蒂》和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美国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长片。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繁荣时期,持续至今。《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恐龙》等等。20世纪50年代末期,各大制片公司涉足动画界,美国动画异彩纷呈。

剧本好,题材好。制作要求不仅仅是good,而是perfect。

3.3 日本动漫发展史

• 1917年出现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剧情,精美的画面,更加深刻的主题,配乐。• 5.路线分化期(1978-1992)《圣斗士星矢》《龙猫》 • 6.风格创新期(1993-今)完善的技巧和超越时空的构思,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

• 东映动画公司(1928-1989)手冢治虫,用生命和心灵来构筑作品的大师,为动画而生的医学博士,有时连续三天不吃不睡来工作,有时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死前最后一句话是:给我一支铅笔。出产了一系列经典的动画作品《阿童木》《火鸟》《三眼童子》《森林大帝》《蓝宝石王子》等等。其中的价值观和哲学含义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想人们对他的看法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勤奋的大师而已,他身上散发对动画的热情和真诚简直可以用催人泪下来形容!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工作室,是一家日本的动画工作室。作品以高品质著称,其细腻又富有生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获得极高的评价。

• ·吉卜力工作室代表作: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

• 手冢死后日本动漫界没有人能称作他的接班人,知道宫崎骏的一系列作品出现。心灵与生命,自然与发展,看来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最深刻的话题吧!• 《白雪公主》美日比较:

• 美:角色富有动态,行动灵活有弹性,较符合原著,动物拟人化。

• 日:动态相比较少,多运用对话,比如白雪公主的美经常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是用配角言语来衬托,剧情有改动。

3.4中国动漫发展史

• 20世纪40年代,中国动画片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内容趋向深刻丰富 •(6)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马可波罗回香都》《宝莲灯》 ·万氏

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包括万古蟾(1899~1995)、万籁鸣(1899~1997)、万超尘(1906~1992)万涤寰4人。万古蟾、万籁鸣为孪生兄弟,1899年1月18日生于南京。万超尘也生于南京。

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很早就萌发万泉河之晨创作中国动画片的念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四、结束语:

什么事物刚开始时都是比较真诚和质朴的,老一辈的动画制作者的作品的确也是这样,让我们感动.在一个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动画的繁荣是自然也是荣耀的。那是世界记住了由中国动画片这个独特的流派,这批具有东方韵味与思想的动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画。现在虽然还是蛰伏期,但是拿破仑说:中国是睡狮。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艺术悠久的历史和哲学,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上说,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新一代更多的热爱动画的年轻人,我们有热情,时间和社会会赋予我们耐心和眼光。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还会一步步走向辉煌,和这个世界其他的文化科技一起,创作出优秀而精彩的动画。中国的动画,世界的动画。

五、参考文献:《动画艺术概论》

综合布线的发展与特点 篇7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 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

回顾历史, 综合布线的发展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密切相关。传统布线如电话、计算机局域网都是各自独立的, 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安装, 采用不同的线缆和不同的信息插座, 并且均无法互相兼容。但在现实生活中, 办公布局及环境改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需要调整办公设备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更换设备时, 就必须更换布线。

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率先推出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较好的解决了传统布线方法存在的许多问题, 并且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服务。

我国综合布线的发展现状,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7-1996年, 综合布线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以5类标准的UTP缆线及光缆的产品构成的综合布线系统在中国开始得到应用与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1997年-2000年, 朗讯公司将UTP非屏蔽双绞线及光缆的综合布线产品带入中国市场, 同时欧洲的IBM、阿尔卡特、科龙等也纷纷加入, 此时产品大部分为国外产品。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2000年以后, 很多国家的供应商看好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国内的制造商, 接插件及缆线厂家纷纷推出国内产品, 市场份额逐渐提高, 和国外厂商逐渐形成竞争格局, 力量逐步壮大。

2 综合布线的标准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国综合布线的发展和国内标准编制情况是同步进行的, 归纳起来目前国内综合布线标准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工程设计:GB/T 5O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 工程验收: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3) 总体及产品:

YDT 926.1-2001《总规范》;

YDT 926.2-2001《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YDT 926.3-2001《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通用技术要求》;

GB/T 18233-2000《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

4) 测试方法:YD/T 1013-1999《综合布线系统电气特性通用测试方法》;

5)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GB/T 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从我国综合布线标准的全面性上可以看到, 我们国家综合布线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综合布线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口, 涉及的内容全面。

3 综合布线的特点

3.1 竞争格局:清晰明朗

目前, 中国的综合布线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有将近40多个品牌参与其中, 但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是综合布线领域的领头羊。可喜的是, 近几年中国的布线品牌也在不断在壮大, 各种产品正在形成抗衡的力量, 逐渐在校园网和宽带小区方面进行渗透, 核心的布线技术和完整的系统能力逐步提高。

近来, 随着布线国际化标准的不断制定和推广, 以及各厂家对产品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 布线产品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 各厂家的布线产品在传输性能上大都能够满足或超越相关国际标准, 而用户经过这些年来不断的市场探索,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 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对众多品牌进行选择, 使得厂家普遍感到了压力, 只能不断的提高性价比, 在品牌信誉、质量保证、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并且企业在考虑产品生产的同时, 也开始积极参与标准、规范编制和社会化的培训工作。

于此同时, 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 竞争态势又有所不同。例如在沿海开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 还有政府机关、金融证券、商务楼宇等大型项目中, 用户在关心预算的前提下, 更注重品牌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一些宽带接入项目和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用户对价格敏感程度较大, 此时国内品牌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3.2 技术发展:高端智能

宽带应用是布线发展最大的驱动力, 也是布线发展最核心的依据。目前超过一半的水平子系统已经运行千兆以太网, 所以说, 6类、7类布线的持续增长是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它的性能余量保证了高带宽传输, 解除了用户保护投资的顾虑, 必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逐渐成为普及型的产品。尤其是光纤作为数据主干的首选媒质, 在大中型项目中地位不可动摇。

目前, 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是大势所趋, 所以与之息息相关的综合布线系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在光纤应用、家居配线应用以及智能化管理方面前景非常喜人。

3.3 集成安装:有待提升

对于综合布线来说, 集成安装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它的实际性能与安装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可回避的现状是, 由于过去5类布线系统的性能余量大, 起点低, 加上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不及时, 造成整个布线市场养成了许多错误的安装习惯, 很多早期占领布线市场的施工单位甚至在工程结束后也只做一下连通性测试, 根本不能保证各项指标达到要求。这种施工方法的弊端在高端布线系统面前暴露无疑, 由此造成测试结果很不乐观, 成功率大打折扣。

另外, 不同厂商提供的布线产品会稍有不同, 在安装工艺要求上也会各具特色, 因此, 系统集成商或施工单位除了要掌握通用的系统安装要求外, 还必须接受由厂商提供的针对不同系统的安装培训。否则, 即使你采用了更高类别的线缆系统, 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 其最后测试性能可能达不到预期标准。

3.4 市场需求:理性、个性

随着综合布线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用户也越来越成熟, 考虑问题越来越个性化、理性化, 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我们的布线系统都有相对不同的个性化的要求。

在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公检法等行业, 由于自身应用方面的特殊需求, 对综合布线的新技术、新产品、高端产品的应用推广较为关注, 大都首选6类系统或高标准的屏蔽电缆进行施工;而在宽带小区、普通教育等小型项目市场上, 由于受到价格因素的限制, 往往采用低端的5类产品。

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 目前较实用的方法是根据各自的需求, 在5类、超5类、6类、甚至7类、光纤等传输介质类型中, 选择其中几种进行结合、搭配, 组合成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供自己实用。如主干和垂直系统选用光纤介质, 水平系统选用对绞线, 设备方面采用110配线架和RJ45配线架结合的方法, 既降低了成本, 又满足了使用要求。

4 结束语

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篇8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的出现,特别是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会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现在看来,仅仅2-3年的时间,经济仍然没有摆脱这样一个经济周期的规律,世界其他国家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实际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或调整状态,经济仍然具有周期性,没有摆脱经济周期特点:高涨、调整、萧条到复苏。到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有人说中国2002年是一种运气,实际是经济周期的规律性体现,比如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加快,社会商品的供给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长。2003年的经济形势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GDP达到11.5万亿元,增长率超过9%;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超过30%,总额5万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值,接近18%;出口增长30%,进口增长4%。2003年一方面速度快,盈利状况也很好,到2003年11月底,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7.7%,为90年代以来最快的。产品销售率97.81%,盈利增长44.6%,税金增长19.3%。这是九十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形。从利润增长来看,39个行业中有38个行业的利润增长明显,其中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制品、电力生产和供应,占全部新增利润的53.3%,表明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期。2004年还要不要保持这种增长,如何抑制这种周期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就是要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如何避免在低谷时期陷入困境,就是要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

二、传统产业仍然是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主要力量

前几年的宣传中认为,新经济是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资源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2/3的力量仍然是传统的产业力量,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和宣传的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纳斯达克指数进入整体下跌,整个IT产业进入了一个低谷,原因就在于对新经济的认识偏差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对IT产业的过度投资,而这种过度投资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数字鸿沟,表现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IT产业的产品实现遇到了障碍,购买力受到影响,这就必然导致IT产业的发展受影响。IT产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很难消化这些产品,两个数字鸿沟导致了IT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IT产业投资最高的增长达到了90%。所以新经济并没有改变传统产业在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上看,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是“毛”和“皮”的关系。2003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几大部门(前11个月):成品钢材19.4%,有色金属19%,化学纤维17%,汽车增长了35.7%,轿车87%,微型计算机91%,水泥20%以上,空调器增长了35%。由此可见,这些增长较快的部门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产业,传统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各个地方进行规划时,又开始关注传统产业,而且这个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至少在2010年之前不会有大变化。

三、2004年经济增长的前景

温家宝总理提出,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的目标仍然是7%,但实际上,各个地方目标制定都在10%以上。如何概括国家对2004年或2005的宏观政策?我的理解是“不加油,不刹车”,即保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稳定性。我认为实际GDP增长率要比2003年低,主要根据在于: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在2003年第四季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30%以上降到29%以下;第二是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可能会在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状态,对一般性消费品的增长不会超过10%;第三是出口因素,2003年前11个月是在超常性增长,在2004年能达到20%就不错了。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在加大,另外地方财政的出口退税压力很大,我的观点是不要追求出口高速增长,只要保持和GDP增长差不多或略高一些就可以了。扩大内需,需要提高工资。我国还有没有必要保持低工资?是否通过增加生产一线的工资收入来增加内需?当然这种观点需要研究,因为工资是由劳动力供需决定的,想提高工资也是不容易的。第四,制约工业增长的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出现了新的障碍。90年代后期给人一个错觉认为这个瓶颈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2002年煤炭总产量16亿吨,电力发电1万9千亿千瓦,2003年保持3000万千瓦,是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然有19个省市拉闸限电,满足不了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的增长,所以不一定非要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我认为2004年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部的小的调整,增长率有可能比2003年会小一点,当然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有大的变化。由于总体上是速度效益型的,因此效益最好的部门仍然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四、关于当前经济过热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

上一篇:假如我是班主任想像作文下一篇:家乡的窑洞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