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担保行业现状分析(推荐7篇)

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篇1

每个年轻人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所以这个行业的前景也是如此。。

目前,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然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瓶颈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由担保公司来进行风险外包也许是较好的选择。有了担保公司的介入,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风险。

作为连接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桥梁,担保机构主要经营的是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力涉及的风险业务,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所急需支持的业务。担保机构作为资金供需双方的服务商,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的潜力,通过介入前期调查、细化风险控制方案等方式,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将看似不可行的业务变为可行,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反担保能力,从而使资金配置渠道更为通畅,既扩大了银行业务,又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自己也从中获利,真正实现了担保机构、银行与企业的三赢。

而许多担保公司并没有真正成为银行可以托付的商业伙件。担保公司良莠不齐,有些自身实力太弱,注册资本过小,风险管理能力无法让银行信服,因此银行对担保公司区别对待。对于看不准的担保公司担保,也需要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收取保证金越高,担保的效率就越低。

担保业内人士认为,在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中,担保机构还处于被动地位。一是风险分担。大多数担保机构不能与银行达成风险分担协议。二是贷款利率。银行对受保企业没有给予利率优惠,增大了受保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担保机构的业务。三是信息查询。人民银行贷款查询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影响了担保机构对协作银行信用贷款的掌握。四是随意收贷。只要国家金融政策稍有调整,银行就不顾企业实际大量放贷,从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的发生。

作为风险外包机构要想让银行取得银行的认同,必须首先证明自身是非常优秀的专业风险管理服务机构。首先,应有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担保公司应有自己独特的低成本信息渠道。这种优势应超过银行。如何获取产业信息、司法信息,如何展开商业调查,都是需要特别的渠道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是担保公司存在的基本前提。其次,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担保公司必须还具有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恰当地管理风险,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大凡需要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都是这样或那样不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担保公司需要超常的创新能力。最后,一流的人才。由于担保业务本身的难度,要求担保公司具有比银行信贷员更高的一流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并设计解决方案。

现实上,在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生存的基础主要是比起中小企业来说更熟悉银行,更熟悉银行信贷的流程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中小企业咨询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提供少量的担保服务。而在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上难以让银行放心。于是“银行凭什么相信担保公司”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篇2

一、我国担保业的发展现状

(一) 担保机构的数量与结构

1. 担保机构的数量

近几年, 在财政、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机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2001年~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53%, 近三年来增势放缓, 但年均增长率仍近20%。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调查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家, 比2008年增长了30.6%, 其中国有及控股担保机构达1501家, 占总数的27%。

2. 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

截至2009年底, 全国5547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金3389亿元, 比2008年增加1055亿元, 增长率为45.2%。2005年~2009年,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筹集的担保资金翻了两番, 年均增长39.2%。

2007年以前, 我国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一直达不到4000万元, 规模偏小。近三年来, 我国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不断增长, 至2009年, 已达到5960万元每户。

3. 担保机构的种类

早在2003年时, 全国担保机构中有305家由政府完全出资, 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1.6%;321家政府参与出资, 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3.2%, 仅340家由民间出资, 占担保机构总数的35.2%。2007年, 全国3729家中担保机构中, 政府完全出资的703家, 占总体的18.9%, 参与出资的682家, 占18.2%, 民间出资的2344家, 占62.9%, 担保机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民间资本产生的担保企业发展非常迅猛, 已成为中国担保行业最重要的力量。

4. 市场集中度

十年发展十年整合, 过亿元担保机构作用日益突出。2009年注册资本过亿元担保机构已达1263户, 比2008年净增540户。尽管过亿元担保机构户数占比只有22.7%, 但注册资金合计2053亿元, 同比增长63.4%, 占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的62%。2009年, 过亿元担保机构共为1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27万笔贷款担保, 担保总额达8037亿元, 占当年担保总额的74.4%。

(二) 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

1. 担保机构的业务情况

一直以来, 受政策推动与市场拉动双重影响, 我国担保业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 以担保为主业、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定位日益明确。 (1) 以担保为主业。2007年的数据表明,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并未影响担保机构以担保为主业的定位取向。从资金运作看, 2007年1774.08亿元资本金中, 用于担保业务的资金有1427.08亿, 占比80.44%;再从收入结构上看, 2007年总收入118.85亿元中, 其中保费收入72.54亿元, 占比达61.03%。 (2) 以中小企业为客户主体。据统计, 1998~2007年, 担保业累计担保笔数145万笔, 其中小于800万元的136万笔, 占比93.80%;小于100万元的97.5万笔, 占比67.24%。十年来, 累计担保总数1.35万亿, 其中, 小于800万元的8775.39亿元, 占比65.01%。受此规模控制, 2008年和2009年受保企业户均担保额仅为314万元和292万元。 (3) 以贷款担保为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担保业务差异化显现, 除了传统的贷款担保, 我国担保业务的形式已经拓展到合同担保、金融产品担保 (包括公司发行债券担保、抵押按揭担保、结构融资担保等) 、工程担保、诉讼担保和其他非合同担保等各个领域。但总的来说, 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业务结构仍以银行贷款担保为主, 占担保总额的90%左右。

2. 担保机构的盈利情况

由于担保机构的客户往往是那些信用较差、有效资产缺乏的高风险企业, 而且, 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 也有意将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 因而按照目前市场费率水平, 担保机构普遍盈利能力不强。

2006年, 我国担保行业实现收入258亿元, 其中:保费收入179亿元, 占比69%;投资收入50亿元;其他收入23亿元。2007年我国担保业的收入降为118.9亿元, 2008年升为376.4亿元后, 2009年又降为180亿元。

我国担保业2008年和2009年实现利润44.7亿元和44.5亿元, 经估算, 年股本回报率为1.92%和1.31%, 而美国上市担保机构的平均年股本回报率为15%, 我国担保机构普遍盈利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担保业务集中于银行贷款担保, 因银行的约束要求, 难以扩大担保放大倍数;二是担保资本偏小限制了规模化发展;三是担保费率偏低, 担保机构所获取的担保费收益一般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 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3. 我国担保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2009年全国5547家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5938笔, 比2008年减少821笔, 降低21%;代偿总额29.8亿元, 占当年担保总额的0.27%;经追偿后实际代偿损失5.2亿元, 占当年担保额的0.05%。2004年~2009年我国担保业的平均担保代偿率为0.57%, 平均代偿损失率为0.07%, 风险管理情况较好。

二、担保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一些担保机构业务动作不规范, 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些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业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应用识别和控制风险能力不强。有些担保机构资本金不实, 注册之后转移资本, 虚假注资。

2.担保机构产品单一, 同质竞争加剧

担保机构的主营业务构成仍然是融资担保业务, 非融资担保类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担保机构业务中占份额仍不多。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 很少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4倍, 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3.风险收益不匹配, 潜在经营风险较大

我国担保行业收益和风险不匹配, 潜在经营风险较大。担保机构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 应该获取高回报, 但事实不是如此。目前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 一般是按贷款额的1%~3%标准收取费用, 这与其承担的高风险不匹配。

4.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畅, 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合作艰难, 难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设置门槛过高, 大部分银行要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 且担保贷款率均上浮10%~30%, 担保机构生存发展空间受限。

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政策不配套

目前担保机构不能共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不能查询受保企业的信用信息, 不利于其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 导致担保机构对企业信用识别要花费更多时间, 无形中增加了担保机构成本, 影响了信贷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担保机构反担保登记难落实, 一些地方登记部门不为担保机构办理反担保机构登记, 不能享受与金融机构一样待遇, 影响担保机构业务开展和风险防范。

三、政策建议

1.明确监管主体, 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的状态

我国对担保机构的监管主体涉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每个部门都在其主管的领域发布了一些规章, 对担保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同时, 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一些本地区的担保业管理办法。

2.鼓励担保机构进行业务创新,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担保业务品种, 政策上目前已对担保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担保放大倍数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定量规定, 在从规模上控制风险的同时, 也对担保企业的业务品种多元化构成限制。

3.对担保行业提供政策性扶持, 实现担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鉴于担保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巨大作用, 政府应对投资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投资担保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鼓励、扶持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在投资环境、准入、市场地位、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着手建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基金, 用于防范、化解、分散地方及社会投资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风险, 保证担保机构对银行系统的良性作用。同时, 进行信贷政策及金融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 为投资担保机构的经营创造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摘要:随着我国担保行业的迅速增长, 在风险增加、业务扩大、不可控因素增多的前提下, 担保机构的担保代偿率及损失率处于较低水平;在担保行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 同质竞争加剧, 潜在经营风险大, 风险分散机制缺失, 以及政策不配套等方面问题。最后, 本文从监管主体、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我国担保行业分析与展望 篇3

关键词: 担保公司 融资性担保 非融资性担保 再担保

近来年,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担保行业增速放缓,代偿上升,担保公司风控能力和担保实力面临挑战。但与此同时,担保行业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均保持增长,业务创新又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策机制不断优化,笔者认为我国担保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近期行业展望稳定。

政策趋势分析

(一)监管体系

2010年,我国确立了由七部委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称联席会议)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机构,并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的担保监管体系。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各属地监管机构加强了行业整顿力度,先后完成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整顿、审核与发证工作,加强了行业整治。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和银监会等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关于建立行业自律组织的要求,2013年9月,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成立。协会首先起草了《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希望改善行业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督机制,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作为行业监管的重要制度依据,现行《暂行办法》仍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担保业务品种、风险责任认定、投资范围和准备金计提方面亟待细化。联席会议于2012年就启动了对《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但修订稿至今尚未出台。担保行业监管尺度一致性、监管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明确。

近两年,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担保公司经营不规范导致担保链风险持续暴露。2014年7月,联席会议下发《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违规关联担保有关风险的提示函》称,部分地区风险事件中存在大量的关联担保、“自担自用”问题,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通过设立理财公司、P2P平台进行关联担保融资,并将所募资金转而用于关联交易或民间借贷,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就此,联席会议要求各属地监管机构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关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东、员工及关联方设立或控制财富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及P2P平台等理财关联公司的情况,对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笔者认为,由于担保公司数量众多、业务资质差异度大,加上行业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尚在进行中、联席制度和属地监管有待加强,担保行业不规范经营问题突出,行业整体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日益重要。

(二)补贴政策

2014年4月,《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4﹞38号,以下称38号文)发布,增设代偿补偿机制,对省级再担保机构和中西部地区省级担保机构实行政策倾斜,体现了中央政府依托省级担保机构支持担保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图。不过,单个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当年获得专项资金的最高资助额度维持不变,分别为2000万元和3000万元。此外,38号文补贴的对象有较大变化,仅针对经省级以上财政部门通过竞争性方式选定为从事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国有背景的担保机构将是主要受益者。除中央财政外,各级省市政府也建立了类似的补贴和基金,鼓励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管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但由于补贴总额有限,相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性,担保公司的风险预计仍难以得到全覆盖。

(三)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支持

一直以来,担保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大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支持力度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要求加强担保行业监管,鼓励政府出资成立或参股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增信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联席会议于2014年7月发布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融资担保发﹝2014﹞1号),分别从规范经营、再担保体系建设、银担合作、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笔者认为,上述政策的落实执行有待观察。就间接融资性担保业务而言,要提高银行和担保公司合作的意愿和深度,首先需要完善担保行业监管,规范担保公司经营,提升行业信誉度和担保实力,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业务运营状况分析

(一)总体业务规模及核心业务

2013年,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虽保持增长,但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其代偿持续上升,因此担保机构主动进行业务收缩以及结构调整。此外,行业监管从严、竞争激烈以及银担合作政策收紧,使资质不合格、违规经营以及部分实力较弱的的担保公司被淘汰。受以上因素共同影响,担保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业务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截至2013年末,行业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较上年末减少405家,行业实收资本87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增速下降约6.1个百分点。业务规模方面,2013年新增担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新增融资性担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截至2013年末,在保余额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3亿元,增长23.1%,低于2010年至2012年37%的平均增速;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24亿元,增长22.2%,低于2010年至2012年28%的平均增速(见图1)。

作为担保公司的核心业务,间接融资性担保余额在行业总在保余额中占比为65.76%。2012年以来,银担合作政策收紧,银行终止了与一些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合作。根据银监会披露数据,截至2013年6月末,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7485家(包括跨省分支机构),较年初减少119家,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和余额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中的占比分别较年初下降5.8%和1.6%,为9.92%和2.2%。截至2013年末,间接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6.6%,低于融资性担保业务增速5.6个百分点,间接融资性担保在总在保余额中占比较2012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

nlc202309020619

(二)债券担保业务

1.公募债券市场业务

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行主体的增加,使得债券担保业务需求持续上升。在债券公开发行市场中,截至2013年末,担保公司累计为226只债券提供担保,较上年末新增48只,累计担保债券金额达1482.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4.89亿元。2014年,担保公司在保债券的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14年末,担保公司累计为276只债券提供担保,较上年末新增50只,累计担保债券金额达2045.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3.13亿元(见图2)。在保债券品种以企业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为主,共224只,占总在保债券数量的81.15%,在保债券金额达1653.59亿元,占总在保债券金额的80.87%(见图3)。

随着债券市场对担保需求的增加,大型担保机构大多将公募债券担保业务作为战略发展方向。由于公募债券担保业务单笔金额大、企业资信相对较好、风险相对较低、收入较为可观,公开发行市场担保业务竞争趋于激烈。截至2014年末,为公开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的公司已增至38家,较2012年末增加了18家,这些担保公司大多为各省市资本实力较强的国有背景公司,信用等级最低为AA。其中前五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债券187只,占担保公司担保债券只数的68%,行业集中度较高。

在风险管控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弱,担保机构主要通过反担保措施来控制项目风险,主要的反担保措施包括第三方保证担保、股票质押、股权质押、应收款项质押和房产土地抵押等形式,部分项目还引入了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以进一步强化风险缓释力度。2014年,公募市场共发生5次信用事件2,涉及债券本息金额共18.25亿元,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债券共两只,最终其中一只由股东筹资兑付,另一只由担保机构进行了代偿,代偿金额为1.38亿元。

笔者认为,一方面,公募债券市场担保业务的发展拓展了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利于改善担保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公募债券担保业务单笔金额较大、期限较长、业务竞争激烈、被担保企业信用资质下沉等,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及其对企业长期经营的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私募直接融资市场

除公募债券市场外,私募直接债权融资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陆续推出多个私募债券品种,如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工具(PPN)、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等。此外,信托计划、P2P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也增加了对担保的业务需求。

由于私募市场信息不公开,担保公司参与私募直接债权融资的家数、只数、规模及信用等级情况均难以获得,但是通过媒体报道可以发现,私募市场的违约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担保公司违约、倒闭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担保公司的整体信誉造成了影响。

目前,信托担保呈以下特点:(1)融资主体主要为资金需求大、利率敏感性低的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源类企业及产能过剩企业,行业集中度高;(2)融资主体信用资质参差不齐,融资成本加担保费率高,部分企业负债率高、财务负担重,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3)担保公司自身的实力和资质差异度也大,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无评级,担保效力难以评估,据不完全统计,在8000余家担保公司中,有外部评级的公司不足50家。

中小企业私募债作为2012年证监会的一项金融创新,其发行采取备案制,对企业净资产和盈利能力都未设门槛,无强制评级和担保要求。截至2014年末,沪深两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共有614只,总发行余额为877.64亿元。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弱,大部分私募债通过担保以提高发行成功率和投资者接受度。2014年,据媒体报道,共5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发生违约,其中13华珠债、13中森债的担保人中海信达担保和12津联债的担保人海泰担保未及时或未能履行代偿责任。为了加强对有担保私募债的风险防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5年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风险防控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可能发生利息或本金违约的情形下,担保人在债券到期前第5个工作日前将代偿本息存入偿债保障金专户。此外,若融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人,该通知还要求承销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核查担保公司业务资质、经营状况及担保风险等情况,并与担保公司所在地的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进行事先沟通,以降低担保机构的违约风险。

P2P网贷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借贷。截至2014年9月末,P2P网贷平台突破1400家。目前,对该类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监管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国内征信体系缺失的问题,衍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即和融资性或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合作,为投资者提供保本(息)承诺。而某些P2P 平台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权益方面的关联关系,使得平台利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模式大打折扣。网贷平台跑路、倒闭事件以及担保公司违约频发,这里面既有信用风险暴露,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总体来看,私募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给担保公司带来了新的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担保公司自身担保实力不足、风险管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导致违约事件,将严重损害担保公司的信誉和行业发展。因此,行业自律和监管效力的持续完善和提升,就显得更加迫切。

(三)再担保机构业务

自2009年以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相继出资成立了15家再担保公司,其承担建设省、市担保体系的政策性职能,采用的基本业务模式为一般责任再担保和连带责任再担保。其中,一般责任再担保是再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即当再担保体系内的担保公司破产清算时,由再担保公司对其在保组合履行代偿义务。一般责任再担保有助于提升当地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的议价能力,但增信效果不强、费率低、盈利性弱。再担保公司的政策性职能和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矛盾,导致再担保公司青睐直接融资担保业务,对间接融资性再担保业务有所收缩,不利于区域内担保体系的建立。2014年,联席会议下发的融资担保发﹝2014﹞1号文中明确了再担保公司的政策性职能,预计尚未建立再担保机构的省份会陆续建立再担保公司。

nlc202309020619

此外,38号文增设中央与地方联动的代偿补偿机制,将为再担保机构开展连带责任再担保业务提供保障和支持,当再担保机构承担50%的分险责任时,可从代偿补偿资金中获得30%的补偿。政策的优化将促进再担保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加大连带责任担保业务开展力度,联合区域内优质担保机构共同参与保前调查和保后管理,并共同承担代偿风险,有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

再担保公司是各地政府建设地方性担保体系的主要力量,也是完善担保机制的重要环节。但现阶段担保行业监管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担保业务处于发展初期,各地以再担保为主导的担保体系建设情况仍有待观察。代偿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再担保公司切实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连带责任再担保业务开展力度加大将对再担保公司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财务状况分析

由于担保公司数量众多,信用质量差异很大,笔者选取了12家主要担保公司进行分析,包括1家信用增进公司、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4家再担保公司。上述12家公司业务品种较为齐全、资本实力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能为行业财务状况趋势提供一定参考。

(一)业务规模增长显著放缓,业务收入增速略有下降

由于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银行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银担合作有所收缩,担保行业在保余额增速放缓。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在保余额为4341.53亿元,同比增长12.77%,增速较上年降低27.92个百分点。受业务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担保机构2013年实现担保业务收入42.96亿元,同比增长30.46%,增速较上年下降4.70个百分点(见图4)。由于担保业务收入增速大幅高于在保余额增速,笔者推断主要担保机构2013年的担保平均费率较上年有所上升。

(二)投资组合差异明显,投资收益率上升,但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投资资产规模合计579.58亿元,同比增长4.88%。由于担保机构投资范围和比例没有严格的监管要求,担保机构投资品种齐全且呈多样化,包括债券、股票、委托贷款、信托计划、长期股权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等,并且由于风险偏好不同,各担保机构的投资资产组合具有很大差异。总体来看,与2012年末相比,2013年末担保机构投资资产组合中低收益品种占比下降,高收益品种占比上升。货币资金在投资资产中占比降幅最大,平均降幅达到6.54个百分点;信托投资占比升幅最高,平均升幅达到6.70个百分点。此外,主要机构普遍压缩了股票投资,在各投资品种中,股票投资余额较上年末平均降幅最大,达到26.69%,占比平均降低0.56个百分点。

受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组合和风险偏好差异影响,2013年各担保机构投资收益率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担保机构总投资收益率最低为2.35%,最高达9.38%,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79%,较上年上升1.63个百分点。主要担保机构总投资收益3共计34.07亿元,较上年增长51.10%。其中11家机构投资收益较上年上升,只有1家较上年下降。总体来看,多数投资收益上升的机构均不同程度地压缩了低收益投资品种的占比,并提升了高收益投资品种的占比。虽然高收益投资品种占比上升推动投资收益增长,但对担保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准备金提取率上升,平均准备金覆盖率下降

2013年担保行业整体代偿风险上升,全年行业发生代偿309亿元,同比增长45.2%;2013年末行业代偿余额4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其中融资性担保代偿余额4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3%;年内代偿率1.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担保机构表现趋势与行业一致。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余额4合计达23.39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80.27%,总体资产质量下降明显。其中,直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较上年末增长84.23%至19.39亿元,占比为12家担保机构的82.93%。2014年总体代偿进一步上升,截至9月末,10家主要担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余额达28.96亿元5,较年初增加23.95%,其中最高增幅达226.89%。对于应收代偿款快速上升且金额大的担保机构,应关注其风险处置、代偿回收和损失率情况。

受代偿上升影响,2013年主要担保公司共计提取担保损失准备金621.64亿元,较上年增加27.75%,准备金提取率(提取担保损失准备金/担保业务收入)为50.61%,较上年上升1.89个百分点(见图5)。其中,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77.32亿元,较上年增加10.97%,占担保业务收入的17.03%,较上年降低2.99个百分点;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14.32亿元,较上年上升38.45%,占年末在保责任余额的0.33%,较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单个公司各年度间准备金提取率差异较大,各家担保机构间差异也较大,主要由于两点原因:第一,各机构业务品种不同,面临风险不同,因此部分公司在计提准备金和折算在保责任余额时已经引入了各担保品种的风险权重;第二,各公司在计提准备金时有很大的决策自由度。

由于多数担保机构加大了准备金计提力度,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担保损失准备金余额为65.18亿元,较上年上升31.29%。但从担保损失准备金覆盖率(担保损失准备金/在保余额)来看,由于担保损失准备金余额上升较快的机构在保余额增速普遍较快,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平均准备金覆盖率为1.86%,较上年降低0.09个百分点。从担保机构类别看,增信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低,仅为0.69%;直保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高,为2.28%;再担保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为1.43%。各主要担保机构的准备金覆盖率均低于3.2%的行业平均水平。

(四)行业盈利水平有所提升,各机构资本回报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担保业务收入增速低于计提准备金增速,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实现担保业务净收入26.51亿元,较上年增长23.28%,增速同比降低19.95个百分点。在成本费用方面,由于年内总投资收益大幅上升推动营业收入增长,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成本费用率为20.34%,较上年下降了4.16个百分点。在担保业务净收入与投资收益增长的推动下,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净利润总额达34.68亿元,较上年增加38.65%;但个别机构由于代偿很高,净利润增速很慢。在资本回报方面,2013年12家担保机构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7.85%,较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各机构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差异也较大,回报率最高达15.85%,最低的仅有3.07%。总体来看,政策性定位的再担保公司平均资本回报率低于直接担保公司(见图6)。

nlc202309020619

(五)资本放大倍数进一步上升,核心资本形成率有所提高

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担保机构资本放大倍数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核心资本放大倍数为7.21倍,较上年末提高0.17倍,最高达15.36倍,最低只有2.21倍。由于担保机构业务结构不同,单纯比较不同机构的放大倍数已不能如实反映担保机构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引入风险权重来反映不同产品资本占用差异的相关政策有待尽早出台。

目前,股东增资和利润留存补充是担保机构资本补充的主要渠道。2013年担保行业实收资本增加了511亿元,年末行业实收资本达8793亿元,较年初增加6.17%。2013年12家主要担保机构中有3家的股东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增加注册资本合计29亿元,12家担保机构净资产合计较年初增加11.16%。在内生补充方面,由于盈利水平的提高,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核心资本形成率为10.75%,较上年上升了0.80个百分点,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有所增强。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和股东的增资意愿仍是担保机构未来业务扩张的关键因素。

(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有所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

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平均为39.94%,较上年末降低9.20个百分点。各主要担保机构的该指标差异很大,最高达81.80%,最低的为17.87%。在12家担保机构中,10家机构该指标较上年末下降,平均降幅12.58个百分点(见图7)。

高流动性资产对在保余额的覆盖率持续下降,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高流动性资产与在保余额之比为7.26%,较上年下降2.03个百分点。由于担保公司整体代偿风险上升,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和覆盖率低的公司面临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

股东支持情况

从股东背景上看,担保公司分为国有背景担保公司和民营担保公司。国有背景担保公司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全资所有或控股,在业务开展上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特别是再担保公司,还承担了建设当地担保体系的职能。相较于民营担保机构,地方国有担保机构整体经营风格较为稳健,经营合规性更强。此外,目前政策对国有担保机构支持力度更大,国有担保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其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较少。得益于股东和地方政府支持,国有担保机构近两年资本水平持续提升,在化解代偿时,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更多,总体实力持续增强,目前已经是担保市场的主体,成为支持地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主力军。与民营担保公司相比,国有控股担保公司必要时获得政府直接支持的可能性很大,其信用级别和地方政府信用级别具有很大相关性,因此应将这类股东的支持纳入评级考虑。

由于风险事件频繁爆发,银行的授信门槛提高,监管部门也在实施主动的清理整顿,民营担保机构经营难度加大,数量显著下降,国有和民营担保机构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开。截至2013年末,国有控股担保机构1921家,较上年末增加14家,而民营担保机构较上年末减少419家至6264家(见图8)。由于众多民营小型担保公司股东实力不强且股权较为分散,对公司提供实质性支持程度不一,因而股东支持一般未被纳入评级考虑。

注:

1.含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

2.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特别评论《2015债市结构与风险大变局:企业债收缩,国企违约风险加深,信用债风险分化》。

3.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和净利息收入。

4.净额列示。

5.中合担保和山东再担保未披露其2014年9月末的应收代偿款。

6.含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

7.由于中投保和三峡担保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会计科目上体现为预收保费,为了与其他公司分析口径统一,本文对分析口径进行了调整。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评级公司

责任编辑:孙惠玲 刘颖

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篇4

杭州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开始于1999年,虽起步较晚,但三年半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杭州市经委中小企业处和杭州市担保业协会的最新统计资料,仅2003年第一季度,杭州市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实行担保后,其产生的重大社会效益就包括:新增就业7,947人次,新增销售221,872万元,新增利税20,943万元,新增出口13,170万元。鉴于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经济所具有的“乘数效应”,我们应对其予以更多的关注,使之不断完善。本文以杭州市信用担保业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暴露出来的若干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若干想法和意见,以期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有所帮助。

一、杭州市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现状

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创新,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如表一所示,2002年杭州市担保机构家数新增46.2%,新增注册资本金99.6%,说明杭州市担保机构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在2002年有了较大增长。注册资本金是反映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的一项具有正相关性的重要指标。因此,随着注册资本金的增加,在保责任余额和担保总额在2002年均有了大幅增加,幅度分别为215.8%,199.1%。相应地,资本金总额对在保责任余额的放大倍数也由2001年的1.8倍增加到2002年的2.8倍。担保实力的增强还表现为担保范围的扩大:担保企业户数和笔数分别增长129.4%、157.9%。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对担保融资的需求量和担保成功率都呈较快的增长态势。此外,担保机构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风险准备金提取总额为368万元,增长了11.8%;担保费收入更是突飞猛进,增幅高达267.9%。

担保机构在业务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到2002年底,仅自身纳税总额已逾257万元。另据统计,2002年受保企业新增工业产值40亿元,新增税收2亿元,新增利润近1亿元,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000人。由于担保机构的“经济杠杆”作用不断凸现,杭州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政府补偿金增至388万元,特别是在2002年,一年就注入307万元,增幅达379.1%。

二、杭州市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瓶颈”

担保业“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特殊性,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信用意识不强、中小企业自身不足等因素,决定了信用担保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颇具典型性,与我国其他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许多共性。

(一)资本金规模小。杭州市38家担保机构的平均资本金规模为783万元,不但大大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担保机构(如截止2002年底,深圳市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金总额已达

323,163万元),甚至低于我国西北五省担保机构(如西北五省中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金最少的青海省,其平均资本金也达到1,400万元)。西北五省担保机构平均资本金规模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地区的担保机构数量较少,并且一般高度集中在省、市两级。然而杭州市担保机构的平均资本金

规模偏小,除了整体实力还不够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该市的县、乡、镇一级的小型担保机构众多。当然这些点多面广的担保机构,对解决当地的乡村中小企业和农业种植户贷款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此低的资本金规模的确大大限制了担保机构的业务发展。杭州富阳诚信担保公司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杭州富阳雪达造纸厂在申请设备租赁500万元业务时,请富阳诚信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而该担保公司在办理此项任务时,设备出租方认为担保公司的690万元注册资本金太少,风险太大,最终拒绝合作。

(二)不同注册资本金规模的担保机构分布很不均匀,有断层现象(见表二,3,000万元—5,000万元一栏为空白)。这一方面反映了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总体规划、布局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3,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的发展能力还不够。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首先会造成整个担保业的总体实力不强,综合信用不高,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信任。其次,还会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特别是那些不同规模、融资需求各异的中小企业。

(三)担保机构为规避风险,倾向于多次为同一企业担保,限制了中小企业受保范围的扩大。表三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一季度担保机构的各项业务量相对于2002年12月底均有较大增加。担保总额增加18.3%,受保企业户数增加37.2%,担保笔数增加44.7%(考虑到一季度新增2家担保机构,原38家担保机构的增长率要降低1-2个百分点)。然而,担保笔数增幅大于受保企业户数增幅,表明有部分受保企业多次获得融资担保。换一个角度看,则表明中小企业受保范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扩大。笔者认为,虽然前者反映了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中介作用,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记录逐步趋好,但以杭州市众多中小企业“嗷嗷待哺”的现实情况看,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受惠面仍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当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集团”后,融资方式应由“债务融资”转变为“上市融资”。浙江中程兴达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企业通过杭州高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担保培育,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40%和80%,并已于2002年7月30日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如果担保机构为了规避风险,继续扶持已建立良好信用,自身已具备融资能力的中小企业,而忽视急需担保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不免违背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初衷。

(四)投资收益过低,民营资本缺乏扩大投资的积极性。杭州市有84%的担保机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民营资本介入担保机构,不只是为了日后能易于获取融资担保,也有赢利目的。然而担保机构目前每年分红只有2%,而且利润基数又很小。以担保业务量较大的杭州高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例,到2002年底,该公司的担保贷款总额已累计4个多亿,而公司的纯利润却只有7万多元。如此低的投资收益,使民营资本缺乏扩大投资的积极性。这也是担保机构难以扩大资本金的原因之一。

(五)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扩张渠道十分狭窄。首先,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资本金大多在创建时一次性注入,少有后继投入,而民营资本在政策性担保机构中仅占“小头”,缺乏投资动力。其次,风险补偿金“杯水车薪”。杭州市政府目前的政策是:政府每年出资200万元给担保公司,不作为资本金投入,而是作为奖励和补偿。但40家担保公司平均下来也仅有5万元。①再次,相对于担保机构的低收入来说,其税收负担过重。目前杭州市的担保机构除了可以免去5%左右的营业税以外,尚要缴纳33%的所得税,再扣除日常运作成本和人员薪酬,余额已少得可怜。②股东分红、业务培训、引进高级人才等更无从谈起。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私人产品的特点。这一特征决定了政府和民间都有责任和动力参与其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相互制衡的机制。这一机制包含四个行为主体:担保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这一机制的建立尤其要尽快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出台关于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风险共担机制的法规条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风险共担势在必行。但具体的分担比例不能规定得太死,比较适宜的办法是:政府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定一个基线,允许各地区根据经济发达程度而有所浮动。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和估测,并参照国外经验(美国的担保机构大约分担90%,英国的担保机构大约分担70%),笔者个人认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分担比例大约在8:2和9:1之间比较合适。金融机构分担的风险过低,则对其不能产生有效的制约,不利于避免“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分担的风险过高,则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原来就有历史遗留的不良债务而急需整顿,反而不利于金融机构控制信贷风险。

(二)尽快建立再担保机构,提升担保机构自身的信用等级。国内外经验表明,缺乏省级、国家级再担保机构的“再保证”,众多实力尚比较单薄的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会大打折扣,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也难以纵向加深、横向扩展。

(三)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代偿损失补贴机制。担保机构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营业收入的50%已按规定提作风险准备金,杭州市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总额也只不过700万元(见表一),一旦发生代偿损失后,担保机构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对于风险补偿问题,财政部门可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所增加的税收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投入到担保机构中,作为风险补偿金。对于代偿损失补贴问题,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上海市政府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所发生的损帐,按照社会资金所占比例进行一定的补贴,对于3%以下的损帐比例,社会资金占30%至50%的可获损帐补贴15%,占50%至80%的可获补贴17.5%,占80%以上的可获补贴20%。③

(四)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到2002年底,杭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183.4亿元。④另据估测,整个浙江省民间资金约在8,000亿元以上。担保机构是这些巨额民间资本的一个良好的释放渠道。并且实践证明民间资本参与或全资建立的担保机构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较少出现“感情担保”、“行政指令担保”问题。

(五)拓宽担保机构服务范围,形成以担保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低、财务透明度低的原因,除了恶意逃、废债外,还因为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不知道该如何做准确的财务报表。在欧盟,担保机构除了给予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外,还提供有关财务、市场、WTO、包括欧元转换后中小企业如何应对等一系列培训,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财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其信用等级也自然得到了提升。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小企业的相关培训方面几近空白,有待加强。

(六)建立一个担保机构、政府机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定期沟通和联系的机制。这种沟通机制的建立,便于各方协调利益,解决争端,消除误解,有利于加强合作。此外,土管、房产、工商、质检、商标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以利于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的落实。

(七)加强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担保机构可以向所担保的中小企业派驻财务监察人员,监督和指导中小企业正确运用担保资金,并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金融机构也可以向所投资或协作的担保机构派驻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担保机构的运营情况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种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2013年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 篇5

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速度较快 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

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总体运行基本平稳,发展速度较快。机构和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较上年末增加2372家,增长39.3%。在保余额总计19120亿元,较年初增加5374亿元,增长39.1%。资本和拨备增多,截至2011年末,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同比增长57.2%。净资产总额7858亿元,同比增长63.8%。

此外,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末,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同比增长39.8%。其中,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9857亿元,同比增长40.5%,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7.3%。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11年末,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计15997家(含分支机构),同比增长32.6%。

全面完成规范整顿 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完成全面规范整顿,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力度不断加强。通过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提升规范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一批相对较为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取得经营许可证,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行业环境、规范了经营行为、明确了监管对象、锻炼了监管队伍,行业地位和形象有所提升,银担合作的基础和环境有所改善,促进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篇6

(一)规模不断扩大,注重财政投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近两年青岛市财政加大了对担保的股本金投入,多数区县财政也出资设立了主要服务于本区域的财政性担保机构。到2015年为止,青岛市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共有44家(其中法人机构42家,2家省级分公司),机构的注册资本达到69.63亿元,平均每户的注册有1.76亿元。在其规模结构方面,有1家机构注册资本达10亿元,4家机构(华商汇通、担保中心、国信担保、海鼎担保)的注册资本3-10亿元不等。在资本来源结构方面,19家融资担保机构有国资背景,7家机构为国有独资,6家机构为国有控股,6家机构国有参股,注册资本金共计30亿元。

(二)积极促进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效发挥补充作用

青岛市政府和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组建担保机构,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帮助。

(三)注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体系的建设上,青岛市初步已形成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市、区(县)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民营担保机构为辅,并发展了多种融资渠道。目前该体系带动的青岛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占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总额的80%以上。

二、对担保行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一)当前担保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担保行业对自身行业定位不够清晰,对于经营理念、风险管理和市场开拓关系处理不当,业务发展模式“伪创新”。当前多数担保公司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大和短期利益的实现,这种现象尤以民营担保企业尤为突出,2015年全国部分地区担保业务代偿率超过10%,代偿金额大幅上升,给担保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对于“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传统行业和“僵尸企业”的风险把控不够谨慎,使得担保公司自身风险加大。在业务发展模式上,担保是基础,必须把担保的主要作用通过营销、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与多元化融资手段结合在一起。

由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很多问题一直存在比如缺乏补偿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造假等现象。与此同时,担保公司缺乏一系列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配合公司的发展,这都为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体系埋下了重大风险隐患。

(二)对于担保在未来普惠金融领域的作用

1. 在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中,担保最有效;

2. 担保作为融资促进工具,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带动和引导的效能;

3. 我国存续的时间最长、正反两方面经验最丰富、运作模式相对规范、管理相对完善的融资支持方式是担保;

4. 担保是唯一一种国家法律明确支持的形态;

5在主导市场和营销客户方面,担保最具优势。

(三)以融资担保作为主业,同时拓展自主的多种融资手段,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1. 认真研究服务区域的市场环境和目标客户。

日前,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农业、贸易、科技、养老、就业创业、蓝色经济等为青岛市担保业重点发展行业,对蓝色经济优惠政策下的海洋产业进行重点支持,此外高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文化创新产业是担保业未来支持的重点行业,而对于传统生产行业要审慎控制风险,做好严格把关和风险防控。

根据意见,政府支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且鼓励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发挥担保增信作用,重点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新机场、邮轮母港等重大工程项目,为小微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非融资担保服务及银行贷款、发债等融资担保服务,并适当降低担保费率,优化操作流程。

2. 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和产品模式,落脚点既有利于获客能力的增强、又有利于控制风险。

首先担保企业应健全内部营销组织,逐步制定出适合公司的整体营销体系。营销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司整体的协调配合,担保企业应成立市场部或营销管理部,专门负责制定公司营销战略和市场推广策略,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协调银行、政府、协会等关系,对外宣传公司的品牌等职能。

其次,在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转机制中,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二者能够良好合作,则担保机构非常有限的资金杠杆作用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那么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就能够获得贷款。因此担保公司应加深对银行的了解,关注银行的最新动态,针对各银行的不同业务状况制定出不同的市场营销机会。

除此之外,担保企业原有的营销模式大多都是对银行的营销,而对于企业客户方面的营销却很少甚至没有。针对这方面的营销缺失,担保企业可以完善客户的档案数据库,通过数据信息来分析不同客户的不同结构特征与融资行为特征,并力求能通过客户价值链的延伸服务来挖掘、创造客户价值,为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拓展提供指导。还可以对已扶持过的民营企业的佼佼者进行跟踪服务,深入研究企业资金需求用途,发展趋向及资金需求的循环性,增加客户的回头率。此外。根据政府规划提及的重点发展行业和新兴产业,营销行业客户,培养直接客户,逐步摆脱依赖银行推荐客户的被动形式,转被动为主动,更能把控好风险。

3. 在明确了市场环境、客户条件、自身优势以及产品之后,想方设法扩大业务覆盖面,占有更多的客户资源。

4. 在自由资金具备、业务专长具备、管理能力具备和人才具备的前提下,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增加资金端和资金端供给,构成体系内部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5. 以担保客户为基础,扩大产业链条,实现价值增值。

由于融资担保业务是国家法律明确提出予以支持、时间最长、监管严格、管理相对较完善、相对成熟的普惠金融模式,因此担保行业需要坚守融资担保主业,拓展融资租赁、小贷、典当等多种手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产品,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参考文献

[1]张鑫.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风险问题探析.经济研究,2014.

[2]打造强大普惠金融体系.江西日报,2014.

[3]杨玉军.基于风险定价的担保公司经营模式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

[4]黄燕君,郑小胡.论担保公司的风险及防范.理论纵横,2004.

[5]李妮.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困境与发展对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14.

国务院加快融资担保行业发展 篇7

8月13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将以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为导向,以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基础,以加大对融资担保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抓手,加快发展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新型融资担保行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意见》明确,对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资担保业务,尊重其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其他融资担保业务,鼓励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意见》还指出,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将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的三层组织体系,有效分散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发挥再担保“稳定器”作用。

《意见》有助于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机制,走出目前银担合作不对等、担保业展业空间逼仄的死循环。

上一篇:《心理健康》读后感下一篇:爱的味道高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