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精选9篇)
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加快我院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队伍和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打造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学院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为学院重点和特色专业、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增添新鲜血液,为学院的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我院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二、建设目标
2011-2015年,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为重点和特色专业、特色学科配齐学科团队。
专任教师(含校外兼课、兼职教师)总人数500人左右,师生比控制在1:20以内。辅导员队伍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队伍为培养目标,总体上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力求到2015年,培养出省内知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熟悉政策、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队伍。
40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2015年专任教师硕士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中具有或攻读博士学位的达到7人。
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90%。
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职称人员超过20人,具有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人员超过120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
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及以上国内访问学者及以上专家、学者达到15人。
三、实施方案
(一)岗位资格准入制度
学院逐步推行教师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力争到2015年,专任教师岗位人员(包括外聘教师)除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需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和高校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新进教师队伍必须专业对口,且必须经过教学院(部)、学科审查委员会听课审查通过方可上岗。
政治辅导员岗位人员除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需具有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岗位人员除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需具有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相关的本科学历。
从2011年开始,原则上除急需岗位外,新进专任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必须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现有教师实行转岗、分流。
(二)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的建设
制订或修订学院有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建设的规定,按学院专业、学科发展规划,严格把握标准、条件,培养并认定一支特色突出、素质优良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确保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师德师风建设
制订或修订有关教师行为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言行;按师德量化考核计分办法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开展推优推先及评优表彰活动,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师德建设舆论氛围;开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或师德楷模报告会,灌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理念。
(四)教师的教育培养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和讨论,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效引导教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快速推进和深化我院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切实提升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教改水平。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工作的力度,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对70后教师作出5年规划,分配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硕士学历学位课程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将加强与有关本科院校的联系,为教师读研读博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严格按照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评选条件确定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支持重点专业(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学科)的带头人,重点专业负责人到省内、国内知名高校访学。支持其他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教学骨干、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专业技能培训。
有计划地开展转向培训和精品课程培训。转向培训主要面向转向担任新办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精品课程培训指安排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参加对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培训。
推进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就业指导与服务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鼓励相关人员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相关业务培训、骨干研修和外出观摩学习等,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高素质人才引进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制订学院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才,实现“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配齐学科团队的目标。5年内计划引进相关学科博士2人,硕士70人,同时为教师紧缺的专业招聘硕士10人。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鼓励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在生产一线实践、申报行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开展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途径成为“双师型”教师。
通过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扩充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比例。注重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行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七)校外兼职教师和专家的聘任
为确保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未来5年学校将从企业、行业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和专家,以改善教师结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聘任兼职教师指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强化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较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聘任专家是指为学院聘请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以借智的方式诚聘有关专家、学者来我校兼职,担任学科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领导学科建设,帮助并指导申报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
(八)教师的职称晋升
支持和鼓励教师认真参与组织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制定教师职称申报的推荐和管理办法,按教师的成果和业绩量化排队,推荐教师参与副高以上职称的申报评审。积极争取高校教师系列中级职称评审权,认真组建评审委员会,并做好中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
(九)教师的管理和考核
制定师资建设工作的相关办法和制度,规范教师工作各项程序,严格按照学院教师业绩量化考核办法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最终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
(十)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实施。
首先是保障引进教授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经费投入。学校将制订相关的人才引进办法,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校工作。
其次是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其它各项经费投入,包括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专业实践锻炼经费;中青年教师研究生教育培养经费;教师外出短期进修培养经费;教师科研奖励经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经费;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与指导工作者培养经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国内外访问学者培养经费;专业负责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培养经费;聘用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经费等。
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 江苏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有关会议精神, 省经贸委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 制定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着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 装备制造业在《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中位列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首, 常州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全面提升零部件制造整体水平。伴随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对机械制造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满足企业需求, 对发展机械制造技术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二、探索“四合作三层次四建设五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1. 以“四合作”为内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成立专业群建设团队, 组建由系部领导、专业骨干、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合作委员会, 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制定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实施细则, 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2. 创新“引企入校,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共建共用“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校厂一体、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 为“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全面实施“三学期、分阶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每学年除正常的第一、二学期外, 增加暑期1个月作为第三学期, 以提高学制安排的灵活性。通过三学年不同学期、分阶段在不同情境中实现“工学交替”, 实施“三层次、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教学进车间, 能力提升到岗位”, 学做结合, 促进能力培养的螺旋式上升。通过“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3. 组建“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成立院、系、企业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考核小组, 以常州创胜特尔等“校中厂”、无锡桥联等“厂中校”及企业订单培养为平台, 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课程建设等各个环节, 以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的生产任务和真实的工艺流程实施教学, 共同监控教学过程, 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组成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监控体系, 组建了系部二级教学督导队伍,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形成了相关教学督导记录及总结。按照“PDCA”循环规范教学运行和监控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实现持续改进;开展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 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制度,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实现教学管理的闭环控制, 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4. 以“四建设五融合”为途径, 将工学结合落到课程实处
专业群建设将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以构建“三层次、项目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等“四大建设”, 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营造共享职业情境, 将工学结合落到项目课程实处, 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教师与车间、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学生与员工身份、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等“五融合”,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专家领衔、德技双馨”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1. 专业带头人的聘任与培养
确立专业群带头人培养对象, 群内各专业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各专业聘任校内带头人, 同时每个专业聘任行业企业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制定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 通过培训、考察、专业调研并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等措施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和学术水平。安排专业带头人参加职教理念等培训, 拓宽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对校外兼职带头人, 实行聘任制度, 通过定期参加专业群建设合作委员会会议、开展专业技术讲座、专业建设研讨等途径参与并指导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2. 骨干教师培养与双师素质提升
制订了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选拔并培养骨干教师。建立双师素质培养基地, 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 鼓励报考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员或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 提高新教师引进的企业工作要求; 开展“双师”认定, 提高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骨干教师, 一是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水平;二是通过“假日工程师行动计划”,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鼓励主持纵横项课题, 提升科研能力。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通过建立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和兼职教师信息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储备和聘用, 并对优秀兼职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通过来校授课、指导毕业设计、担任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等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对没有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培养, 对来校授课的兼职教师实行一对一帮带制度, 提升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大力提升“技术引领、团队支撑”的社会服务能力, 并开展师德评比, 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 遵循学术道德,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团结协作, 敬业奉献。
校企合作指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方式达到利益共享的一种经营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从而为双方创造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迫切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校中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打造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强化高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小勇, 包华林, 余建军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12) .
[2]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
根据学院《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制定本管理实施办法。
一、明确职责,加强课程建设宏观调控与指导 1.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职责
(1)审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计划,并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经费安排确定课程建设经费投资方向,审议经费预算。
(2)根据课程经费预算组织相应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评奖工作。
(3)组织院级优质、精品课程评审验收,并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4)组织合格课程评审抽查,检查课程建设项目执行情况。(5)负责新开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主要课程入库及废除与更新的审批。
作为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教务处负责有关课程的协调、组织、行政审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2.系(部)课程建设与管理机构的职责(1)合格课程验收评审。(2)部门课程建设计划审定。
(3)组织相应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验收、评奖的初审与推荐。(4)负责新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入库及废除与更新的审定。
二、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做到课程建设责权利的统一 1.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范围(1)实行课程负责人制的目的,是在课程负责人的领导下,加强课程教师团队参与课程建设的作用,统筹和规范基本内容相同、学时和授课对象不同课程的设置、建设与管理。
(2)凡我院综合教务系统课程库中的课程,原则上都要指定课程负责人,负责一门或若干门主要内容相同的课程改革、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可分期分批进行,公共课、院级平台课、系(部)级平台课、2人以上教师任课的专业主干课应首先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其它课程暂由任课教师负责。
(3)专业教研室主任应担任至少一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的实际和部门工作需要,对由个别教师任课的课程,课程主管部门可以将性质相同或内容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小组,并指定课程负责人。
2.课程负责人的条件
(1)本校在编或全职返聘教师,热心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多年主讲该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效果好,在该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其他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3.课程负责人的聘用
(1)院级平台课的课程负责人由教务处负责选聘,其他课程负责人由课程主管部门选聘,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2)课程负责人聘期3年,期满后经考核可连任。
(3)聘期未满而需要更换课程负责人,由课程主管部门研究决定,报教务处备案。4.课程负责人的职权
(1)课程负责人是本课程教学质量和考核质量的第一责任人。(2)负责相关课程论证申报及课程库中课程基本信息的维护,授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并协助专业或教研室落实授课安排,监管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及质量。
(3)研究确定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课程(组)教学规范及相关教学文件建设。
(4)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课程改革与研究计划。
(5)组织课程日常教学研究、讨论及交流活动,撰写课程教学总结。
(6)领导本课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及推荐本课程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奖励。
5.课程负责人的考核
(1)课程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情况与绩效,由聘任部门进行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结论记入相关档案。
(2)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对“称职”以上的,由课程主管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工作量补贴。考核结果“不称职”的,终止其课程负责人资格,一年内不能再担任课程负责人。
三、合格课程建设与管理 1.合格课程建设要求
(1)所有必修课、专业限选课都要达到课程合格标准的要求。(2)各课程主管部门要制订合格课程评审计划,院(系、部)平台课、专业主干课应在2年内达到课程合格标准的要求,其它课程应在3年内达到要求。
2.合格课程评审验收程序(1)由课程负责人向课程主管部门提出评估申请(填写《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合格课程评审申报表》)。
(2)课程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合格课程验收评审指标》对课程进行评审验收,原始材料留部门存档,并将评审结论及得分汇总后报教务处备案。
(3)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组织抽查或对有争议的评审结论进行复核。
四、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及课程改革立项管理 1.课程立项
课程立项包括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及课程改革项目立项。各系(部)根据学院优质、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制订本部门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计划,逐步实现院级平台课程基本建成院级优质或精品课程,每个较为成熟的专业应有2-3门院级优质课程,1-2门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其中应有1门实践课程)的目标。每年的具体立项数由学院下达。
(1)申报:课程负责人向课程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优质、精品课程(课程改革)建设项目申请表》)。
(2)审批:院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立项范围主要是公共课、院级平台课、系部平台课和专业主干课。优质课程立项实行分级负责制:①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负责公共课、院级平台课建设立项;②系(部)负责系部平台课、专业主干课立项,并报教务处备案。精品课程、课程改革项目统一由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负责立项。
(3)立项:经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或系(部)审批通过的课程建设项目交教务处汇总,由学院统一发文公布。2.立项课程的建设(1)项目建设周期
院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项目周期一般为1年,其中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评审的课程建设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建设工作。课程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为项目组成员高效优质完成建设项目创造条件。
(2)中期检查
项目负责人对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项目内容和要求,提交自检报告(含项目完成进展情况,已经完成的部分内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措施等),交课程主管部门和教务处进行中期检查。对人为因素造成项目无进展或进展缓慢的,取消项目立项并收回项目经费。
3.项目评审验收(1)项目必备材料
课程建设评审验收申请书、课程建设小结及相关材料(参照评审指标)
(2)项目验收等级
优质、精品课程及课程改革项目验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通过”)、“不合格”(“不通过”)四级。“合格”(“通过”)等级以上的项目视为通过结题验收,其中,获评为“优秀”等级的重点课程可通过认定成为“院级精品课程”,部分“良好”等级的优质课程经整改后达到“优秀”标准的亦可通过认定成为“院级精品课程”。(3)项目验收方式 优质、精品课程实行网上验收方式,由课程组根据课程验收评估标准建立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部门立项的优质课程,由部门根据相关评审指标组织评审验收,并报学院备案。对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学院将组织复核;学院立项的优质、精品课程,由学院按照相关评估指标组织验收并公布结果。课程改革项目的验收方式根据项目申请表确定的标准验收。
(4)奖惩
凡验收获“优秀”、“良好”者,可推荐参加学院相应的专项评奖,由学院予以奖励和表彰。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达良好以上者,系(部)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适当放大系数,在评选优秀、教学考核和推荐评选教学成果奖时,予以优先考虑。凡验收“不合格(不通过)”者,学校收回剩余资助经费。对不能按时完成建设目标或经费使用效益较差或挪经费作它用者,给予项目负责人2年内不再立项及部门立项数减少的处罚。课程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将作为学校对各部门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完善课程入库管理制度 1.课程开设
(1)建立课程开设审批制度,公共课、院级平台课开设由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审批;系(部)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由课程主管部门审定,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审批;其它课程由课程主管部门审批,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将定期公布全校课程目录,进行目录管理,进入课程目录的课程必须经过审批。
(2)院(系、部)级平台课、专业主干课应有2年以上的稳定期。
(3)公共课、院(系、部)平台课、专业主干课的开设必须经过严格课程论证。课程论证包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说明,相关课程教学文件,尤其是教学大纲等的审定,课程论证由相应课程主管部门进行,并报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审批。课程大纲是课程内容的纲领性文件,一旦批准,不得随意变动。
(4)课程开设实行集中审批制度,每年的四月中下旬为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集中审批时间。
2.课程入库
(1)申报审批。课程基层教学单位或课程负责人为课程申报主体,课程申报审批经过查询(查询课程库中是否有相应课程)—>磋商(与相关课程主管部门或课程负责人磋商设课事宜)—>申报(经系部审定后向教务处申报)—>审(定)批(学院或系(部)审批)等环节。如欲申报由其它部门主管的课程需向相应的课程主管部门提出需求,由该课程主管部门提出申报。
(2)入库。课程入库必须做到信息规范与完善,包括:课程编码、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负责人、学科类别、总学分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课程类别、开课单位、前导课程、后续课程、课程内容、现用教材、教学大纲、基层教学组织等。入库课程须经过系(部)审定、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审批。所有课程入库前都需经过教务处(网上)审核。
新增专业教学计划经审定后,课程可以暂时以“临时课籍”资格入库,但须完善课程基本信息,并在3年内完成合格评审,获得“正式课籍”。
3.课程库清理
为彻底清理课程资源库,将赋予现行课程库中的所有课程以“临时课籍”,待课程满足以下要求后,再为其建立“正式课籍”:(1)完善的课程信息;
(2)完成课程合格评审,并经正式审批。4.入库课程信息的完善与维护
(1)基层教学单位及课程负责人应承担课程库中相关课程信息维护的责任,课程信息的变动,应及时准确地体现在课程库中,以保证课程库的实时性和权威性。
(2)提高课程库中课程的使用率,将入库课程使用率及课程完善情况作为院(系)评价的重要内容。
(3)将课程信息完善与维护作为课程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及时完成已有课程信息的完善工作,尤其是经审定后的课程大纲的入库工作。
5.课程废除与更新
公共课、院(系、部)平台课、专业主干课的废除与更新由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审批,其它课程的废除与更新由各主管部门审批,教务处审核备案。
六、经费保障及奖励措施 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
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调研、教学资料、课程网站、CAD课件及题库等开支,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仪器设备所需经费,仍由教学设备费开支。课程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由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分委会监管,教务处执行。
2.资助及奖励
(1)资助。课程改革项目给予2000元经费资助;教材建设项目给予2000元经费资助;网络课程建设给予3000元的经费资助;院级优质课程给予2000元的经费资助;院级精品课程在前期优质课程建设经费资助的基础上另给予5000元的资助。其中,网络课程提取建设资助经费额的300元,院级精品课程提取建设资助经费额的500元,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给予800元作为教育技术中心精品课程维护费(不重复计算,取最高数额)。
(2)奖励。加大对各级精品课程的奖励力度,按照学院相关文件进行奖励。
3.经费下达
教务处根据学校审核通过的课程建设立项,每年一次将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划拨到各课程主管部门。课程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
保障、监督 内容(万元)1.设施设备: ①土建类钢筋、木工、砌筑实训场②项目1:60 2011年:钢筋工、木工、砌筑1.前期调研报告1份
1、组织保障 1.扩建土建类主要工种实训工场 1.扩大钢筋工、木工、砌筑工实训场专业土建类力学、材料、土工实验室③计算机控制大型钢项目2:60 工实训基地建设完成 2.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相关资料;
学院组建三级领导与工2.新建施工工艺展示平台 地,为开展后续社会服务做好准备 校内结构整体移位技术展示平台④盾构、地下空间施工测项目3:30 2011年~2012年:气压沉箱实3.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作网络。各重点建设专业均3.改建已有的土建实验设备和专2.力学、材料、土工试验耗材等 实训控技术展示平台。共计:150 训基地建设完成 4.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由专兼职主任领衔085工程业机房
3.更新实训机房安装的鲁班兴安算量 2 基地2.实训规模:总建筑面积7088 m。项目建设实施,并设秘书、4.力争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场计价和成本分析软件2011年~2012年:力学、材料、5.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相关支撑材料。建设 土工试验室更新完成 资料员、监控员、联络员等。3.达到水平:在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地和规模在同类院校中达到领先 2012年机房更新完成2、制度保障 水平。明确各项任务具体责任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有丰
1、聘用1名在行业企业中具有较大影项目1:20
1、聘用1名上海建工集团优
1、专业带头人跨越式发展思路、管理办法、到人;与学院签订项目指标名,助教6名,双师素质教师2名。本专业专兼职教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响力,具有“高职称+高技能”水平的项目2:20 秀项目经理作为专业带头人 培养计划、工作总结及阶段考核报告 建设责任书,明确任务和时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合理,需培养和引进师队伍和教学骨干。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 项目3:15
2、选拔1名骨干教师进行专
2、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佐证材料、主持相关间安排,强化责任意识。由具有较高学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比例达1:1.2。作为学院的重点扶
2、选拔1名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带头人项目4:25 业带头人培养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记录及指学院项目建设小组负责085验与实践案例的专业教师。特专业,着重打造一支高水平专
3、保证骨干教师每年有二个导青年骨干教师相关材料 培养,并进入土建类相关专业专指委 项目5:40 工程实施推进、监控与保兼职结合的市级专业教学团队,月以上的生产实践
3、“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下企业实
3、选送5名青年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 项目6:25 师资障。培育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
4、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践性报告及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训
4、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5名 项目7:15 队伍
3、资金保障 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名,名院校学习、培训交流 基地建设的资料
5、聘用8名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共计:160 建设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目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
5、给专业带头人提供学术交
4、兼职教师聘任计划、个人资料、聘任和管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实训和专业建设,执行项目预算,专款以上学历比例≥80%,高级职称比流,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开理文件、聘任协议书、教学材料 建设。专用,定期接受检查与监例达到60%及以上,双师型教师展国内学术论坛,提高学术水
5、教师国外进修回国后递交成果汇报及小结
6、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教学团队建设 督,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比例达到80%及以上。平等资料
7、教师国外进修 成。
6、加强对新进教师实践能力
4、验收方式 的培养,新进教师先到施工单 学院项目建设领导小位实习半年 组,对每一个项目定期进行1.2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料 1.采用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两年课堂学1.用人市场和岗位需求调研 1精品课程: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项目1:50 2011年:《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评估、评价,完成一个验收2.院本教材及相关资料习,一年顶岗实习。2.创新实践,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工程项目2:30 资控制》建设院级核心课程 一个。对建设项目的执行情3.教学督导记录及相关会议纪要 2.校企合作和制度建设: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开类课程的开发,及时修改培养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项目3:20 2012年:《工程招投标与合同况实行绩效考核,出台相关4.聘请专家协议书、专家报告会、讲座会记录展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案 2.校本教材:组织编写实践性强、案项目4:80 管理》建设院级核心课程 管理文件,将项目完成情况及影像资料 3.典型成效列举:与上海建工集团海外部联合办的“海3.对接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重例丰富的《施工项目管理》教材。项目5:20 2012年:《施工项目管理》建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才5.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综合评价、反馈改进置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 设院级核心课程 外工程师班”受到业界一致好评。3.特色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岗位意识,共计:200 人的重要指标。
培养制度,专业教学实施优化方案 4.积极拓展渠道,优化和扩大专推进“毕业证”和“岗位证”的双证2011~2012年:《施工项目管4.2009年获得全国“广联达杯””算量大赛二等奖。模式6.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及活动记录 书制度建设。理》校本教材编写 5.与上海建工集团合作编写《项目经理谈管理》教材。业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条件 改革 4.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行业各相关2011~2012年:探索岗位引导
单位积极联系,加强合作,实施“订式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校企合 单式”培养。作机制建设
5.素质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2011~2012年:建立专业标准,生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育人环完成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素质 境和学生自身素质。
项目名称: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施工员、质量员、安
1.服务项目拓展:在以往培训内1.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面向社会项目1:30 1.每年开展建筑行业相关职业1.行业兼职师资培训计划、学员名单、师资情全员、资料员、二级建造师等岗位培训和项目经理培容的基础上,适应市场变化和需和企业的一、二级注册建造师、施工项目2:30 技术培训 况、培训内容等佐证材料; 训班。求,开拓更广泛的培训市场。
2、每年有不少于20%专业教2.岗位技能与师资培训相关资料(考核名单、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的培训。共计:60 2.受益面的扩大:实施走出去、2.双师素质专项业务培训:组织相关师“下企业实践”或取得资格成绩、证书等佐证材料)。技术请进来的方式,加大与企业的合教师共同参与企业的招投标、合同管证书;每年有不少于30%专业服务
为全面实施《平顶山教育学院“十二五”师资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有特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现结合学院自身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培养和引进,至2015年底,建设一支适应4000-6000人的办学规模的,数量齐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富有潜力的、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特色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60%。
二、建设原则
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业课教师为重点,专业基础课教师为补充;专兼职结合。
三、“双师型”教师条件
“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基本条件和一项专业技能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为我院校内专任教师或校内兼课教师;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二)专业技能条件:
1.同时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包括: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资格、具有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本专业企业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学院正式连续长期聘任的非在编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能独立承担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也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四、培养措施 1.院外培训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各系部每学期至少安排1-2名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脱产锻炼半年以上,寒暑假(各15天)去企业一线交流学习、培训,连续五年内累计达到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职高专院校进修,或者利用寒暑假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
以做大做强专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依托,选送专业教师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专业考评员资格。2.院校合作
一是教师去兄弟院校、企业实习,提高职业教学能力,以促进“双师”素质的培养、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二是聘请兄弟院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三是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教师培训。
3.国家执业技能考试
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4.院内培训
充分发挥“院内”培养的作用。加强各专业教学研究活动,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进行传帮带;建立院内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
选拔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参与学院重要实践教学设施设计与建设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5.积极引进
从企业一线吸引一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院任教。这不仅是一种补充“双师型”师资的有效途径,还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利于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
用活用好人才引进的政策,加大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和有企业行业背景的高学历潜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按照专业带头人的标准,加大培养力度,有效地进行“双师型”骨干储备。
6.技术服务
分利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鼓励教师组织或参与企业团队的项目研发工作,为企业行业专业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行业企业一线,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
1.从2014年起,对40岁以下专业课教师未达到“双师”素质要求或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得进行高一级职称申报。
2.评选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时,评选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公共课教师除外)。
学院坚持“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科研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这一主题,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建设为保障,以教学稳定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全力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奋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教育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师资队伍建设新突破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专业建设水平是学院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专业建设水平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以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为主体,培育优秀师资
大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途径,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形成由教学名师领衔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核心专业的新体制;形成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二)坚持以临床医学等优势专业建设为主体,培养专业带头人
做到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要求老师,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培养教师,重点选拔具有良好教学业绩的中青年“双师型”教师来教学。
(三)坚持以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为主体,培宵育骨干教师
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送出去(组织新教师到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参加岗前培训,选送英语专业骨干教师到财经出版社参加在职培训、选派机械类、机电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类骨干教师数名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对口交流)、请进来(高薪聘请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优秀专家、学者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传帮带(选派经验足、素质好、水平高的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等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以化工、建筑管理等新办专业为主体,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周边地区人才优势资源,主动推进校际间教师资源共享,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二、以系部建设为载体,教师队伍建设新进展
(一)加快专业带头人培养
一是严格选拔标准。制定选拔与管理考核专业带头人的相关制度,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和有利于专业带头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严格培养标准。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要求教师,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培育教师,重点选拔具有良好教学业绩的中青年“双师型”教师承担教研课题、业务进修、企业锻炼、主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与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参加各种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活动等。
(二)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设立骨干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二是组建骨干教师培训班,采用“导师引领,集中研训、小组研讨、自我修炼”的培养方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三是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考核,对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三)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才优势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师选用模式,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与协作,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教学、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顶岗实习指导、聘用能工巧匠参与操作技能指导,形成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周遍地区人才优势资源,主动推进省校际间教师资源共享,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高校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三、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师资结构新改善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之基,是教学基本建设之源,是教学质量之本,是办学水平之纲。学院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重点课程建设为支撑,特色课程建设为关键,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质董求生存
学院紧紧围绕“立足达州、面向川渝、拓展秦巴、辐射全国”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院实际,发挥优势,强化质量,倾力打造内科学、手工制作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集中力量,采取措施,壮大力量,扩大影响,推动学院办学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二)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依赖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学院紧紧依托区域经济,以服务中国西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要任务,培育了无机化学、化工工艺学、仪器分析等重点课程,努力培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实用技术人才,努力开发和传播实用工业技术,把学院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融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地方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
(三)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能力谋发展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骨干教师的培育,特别是课程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没有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教师骨干,专业建设水平就难以提高。我院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一是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综合性大学、国内专业培训基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进修、深造、学习,通过参观访问、培训学习、专题研讨、学术交流和学术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二是切实加强课程骨干力量培养,着重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重点培养后备力量,全面训练,从严要求,放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上进行锻炼,使其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
四、以任务导向为载体,教师团队建设新突破
(一)以教学研究为主线,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院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教学质量建设的根基,自始自终抓教研,始终不渝促教研。一是抓教研组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例为基础、以反思为中介,坚持以教师行动研究为手段、以教研组合作探究为途径,通过专业带头人精心指导、教师主动参与等组织模式,建立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机制,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龙头作用、中年教师的核心作用和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使传帮带成为老教师发挥余热的阵地、中年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和青年教师成长舞台的纽带。二是抓教学示范课。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我院定期开展了教学示范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采取示范课观摩教学与评教分析会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观摩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示范课”,促进交流,谋划发展。以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和自我评教”等“五评教”活动,有力推进了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达到了“强化教学训练,展示教学成果,提炼教学经验,增强教学实效”的效果。
(二)以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以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为载体,倾力打造数量适度、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道路,创新教师培养、运用激励机制,依托四川华迪集团有限公司、达州钢铁集团、达州市中心医院等知名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途径,着力优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质量和结构,形成由教学名师领衔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核心专业的新体制,形成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三)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是大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是大力推进“三个一”工程,即每一位双师素质教师联系一个企业,解决一个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努力构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四)以科研为主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以服务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为主体,以课题、专著等物质形式为载体,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为把达州市打造成“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贡献力量。
五、以质量建设为载体,教师团队建设新飞跃
(一)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一是大力推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明确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以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制定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筑符合本地实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进教育内容与课程改革,积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明确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以保证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学业标准的落实。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前言;
为响应学校构建文明校园的号召,同时为了增强班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职业技术学院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学院决定开展优秀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此项评比活动在今后的每学年都将举办,努力把此项活动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特色。
二、概述:
1、参加对象
所有班级
2、评比时间
每一学期;
3、评比内容
“课堂文明”、“宿舍文明”共2个方面,所有规则最终解释权归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学生会所有;
4、评比规则: 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每学期基础分为100分,(本学期到期末为止),根据每班同学在“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等2部分的表现情况加分或减分,扣分没有下限,即有的班级可能会出现得负分的情况;
上、下学期末各统计一次学期总分(每学期总分为“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等2部分分数的和),学年总分为上、下两学期总分的和(如:某班在2010—2011学年上半学期的总分为70分,在下半学期的总分为80分,那么该班的学年总分即为150分); 最终根据学年总分的高低情况评出3个“优秀文明风尚班级”(每个年级各一个),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评出若干“文明风尚较差班级”,“优秀文明风尚班级”将得到证书同时评比结果也将作为“优秀班级”、“优良学风班级”等各项班级荣誉评比的一个参考标准,“文明风尚较差班级”将失去上述班级荣誉的评比资格。
第一部分 课堂文明
一、总则
评比内容包括班级出勤、课堂纪律、仪容仪表、教室卫生四项内容,由团委、学生会成员和任课老师共同评分。请广大师生积极配合。
二、班级出勤
1、班级出勤情况的考核采取统计班级上交教务处的班级出勤情况表的方式,每月汇总、公布一次。
2、由负责班级文明评比的“两委”学生干部参照班级上报教务处的出勤情况计分,迟到-0.5分/人,请假-0.1分/人(请假必须为事前请假,事后请假视为旷课,特殊情况除外),旷课-1分/人,如果班级点名的同学瞒报或假报,则-2分/人;
三、课堂纪律
1、课堂纪律由任课教师视课堂实际情况,按纪律良好程度计算分值:
扣0分(课堂表现正常,课堂无吵闹现象,未影响教师正常授课);
扣0.5--1分(课堂表现较差,个别同学做与课堂要求无关的事);
扣1—1.5分(课堂表现差,有部分同学做与课堂要求无关的事);
扣1.5--2分(课堂表现很差,有学生严重扰乱课堂,影响老师正常授课)。
2、违反课堂纪律(做与课堂要求无关的事)包括:
①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籍;②在上课期间睡觉;③听MP3、玩手机;④随意走动;⑤接打电话;⑥交头接耳,大声喧哗;⑦互传纸条;⑧上课期间吃东西;⑨言语粗野,顶撞老师。扣分标准:以上九项将由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随机抽查,如果发现,每项-0.2分/人;
四、仪容仪表
由负责班级文明评比的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评分,主要评分标准为:发现穿拖鞋者、穿背心者,-0.2分/人(拖鞋包括人字拖等无后跟款式的鞋子)。
五、教室卫生
由负责班级文明评比的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评分,主要评分标准为:下课后(包括第2节和第4节下课后)有无值日同学擦黑板为主要评分标准,未擦黑板-0.2分/次。
宿舍内务检查要求
一、床铺
1、被子、枕头叠放整齐,摆放靠内窗户一边
2、床上物品摆放整齐,不挂塑料袋、包、衣服等
3、蚊帐、床帘拉开
二、生活用品、毛巾(挂后窗台上)摆放整齐,也可以用衣架挂到外面的走廊12、脸盆要统一摆放整齐
3、水桶叠放(摆放)整齐
4、热水瓶统一摆放、提手方向统一
5、屋内其他物品摆放整齐、美观
6、后窗台上如有摆放物品,按大小排列好
7、书架上的书按高低统一摆放,不横放
8、电线要拉好(不得乱拉乱放)
三、地板和墙壁、室内地面和走廊干净,无纸屑等(不把鞋子放在走廊)12、垃圾桶内不得有超过一半的垃圾
3、墙壁、衣柜或床沿不悬挂物品
4、窗台不得有灰尘
四、床下、鞋子后跟朝外,成一条直线(公寓:鞋子摆放整齐或放到鞋柜里)12、床底物品摆放整齐、美观
五、桌椅、桌上的东西要摆放整齐12、桌面要整洁
3、椅子摆放整齐
4、椅子上不乱挂或乱放东西
七、评分标准:个人内务相对较差的同学-0.5分/人;宿舍整体卫生较差的,对该宿舍的每个同学扣除0.5分,所扣分数均算入班级总分。
万佳龙
1958年
江西建设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名“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大跃进开始号召大办教育,江西省和南昌市政府安排各工业厅局筹建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7月由南昌市教育局备案,成立“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当时由江西省建筑工程局主管,校址在南昌市第一交通路西端。
当时局长穆先兼校长,王诚任教务主任,仅有一个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1958年7月,经南昌高中及中专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生五十名。是本校第一届学生,当年九月一日正式开学上课。
1958年9月,由于中央建工部洛阳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下放江西,该公司职工子女随同来昌,其中有二十余人已在当年考取了洛阳工程局建筑工程学校,还有一些初中程度的大概二十余人,一起随同来昌后,经省建工局批准,全部转入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
学校将两部分同学合并后,将原南昌市考取的新生编为“甲
(一)班”,洛阳转来的新生编为“甲
(二)班”,其余具有具有初中程度的编为“乙班“(预科性质)。
当年9月1日开学,并增补吴泽寰(女)为教务主任。1959年
随大跃进形势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急需人才,中央又号召“学制要编短”。因此,上级批准第一届学生学制由原来的三年编短为二年,停开俄语,压缩基础课,提前进入专业学习。
该年暑假,因为学校校舍不足,未申请招生,南昌市统招后分配新生八名,与原“乙班”学生合并编一个班,为一个级新生,该年级仍按三年制学习,按学制应在1962年毕业。1960年:
根据当前全国的形势,3月,省委决定建立“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随之改为“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仍由省建工局主管。
穆先局长仍兼任校长,张兰勋为书记,原教务主任吴泽寰调走,任命刘建旺为教务主任。校址迁到新建望城岗,占地二百余亩。
当年3—4月,建筑分校在全省范围内大量招生,当时不问有无户口,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凡来报名的基本都收,故当时录取的有四百余人,后经体格检查和文化摸底,有高中学历证明及高中程度的二十余人,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四十五人,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及以下的三百二十余人,部分体检有严重问题或自动不来的不计,实际录取三百八十余人,连同原校一年级新生班(乙班)全部迁入望城岗新址,参加建校劳动。(在第一交通路的原校址继续办学,由省第二建筑公司主管,经南昌市教育局备案,校长由省建二公司党委书记赵鲁兼任,余胜保为副校长,杨冠军为书记,王诚为教务主任,另行招生办学,“甲一”“甲二”班继续在 学习,直至毕业。该校生在1961年10月撤消。)
学校根据文化摸底,组织编班,高中文化程度的并入已进入二年级的“乙班”(该班有洛阳学生二十余人,南昌59年统招学生8人,加上现高中文化程度的一起,共约60人),初中毕业程度的四十五人另编一个班,作为当年一年级新班,其余317人分别编为预备班,按文化程度,依次由预
(一)至预
(七)班。
60年下半年,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曾一度将二年级改为大专班,一年级改为中专班,但预备班未改,对学制、教材、教学计划等也没作任何修改。1961年:
元月,省政府宣布撤消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正式改为“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大专班又改为中专班621班(应在62年暑假毕业),原中专班改为631班(应在1963年暑假毕业),按三年制工民建专业和全国中专统编教材,恢复正规的教学秩序。
10月,任命陈德厚为校长,张兰勋为书记。当时有教师二十余人,行政职工二十余人。1962年:
3月,根据全国精简“下马”的精神,省政府统一决定“江西建筑工程学校”撤消之列,4月份开始办理学生遣散工作(只发修业证书和还乡路费),教职工由省建工局安排工作。
9月底学校撤消完毕。1977年:
元月,省委办公厅发文(省厅函[77]33号),决定复办“江西建筑工程学校”,学校规模暂定为600人。7月19日,省建委发文,由省建委和省建工局领导,复办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8月10日,成立了由任民德同志负责的复办筹备处,并走访了省内的几个中专学校。
8月中下旬,省建工局初步确定省建二公司予制厂为复办的校址,也就是现在的昌北沙井,建校所在地。
当时和省建二公司予制厂办理交接手续,土地面积只有33.28亩,仅有一栋三层楼办公楼,一栋简易车间。
同时,从省建工局所属单位“七·二一”大学,建筑设计院,省建一、二公司,安装公司调集师资,提出了以培养“懂设计、会施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知识又红又专的中等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办学宗旨。1978年:
元月,省编委正式发文,定省建校为事业单位,根据六百学生的规模,教职工定为86人。
2月,首届党委成立,由邢殿忠同志主持全面工作,设置了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三个科级机构,并提出“艰苦奋斗,勤俭办校”澌
3月上旬,由省建委,省建工局和省建校组成招生领导小组,开始了招生工作。这是学校复办后招收的首届学生,招生对象主要是建委系统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子弟。
4月底,经过招生考试而录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20人正式开学上课。同时增置两个科级机构:专业科(负责学生管理)、校办厂(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和教职工子女就业)。
8月,录取了经过统招的新生293人,开设两个专业:工民建专业和水暖与通风专业。其中,大专工民建专业2个班91人,中专工民建专业2个班110人,中专水暖专业2个班91人。
年底,徐凤林同志来校主持工作。当时统计教师四十人(其中78年分配了14名大学生),在校学生三百二十二人。1979年:
2月,增设了总务科,基建办公室,专业科改名为学生办公室。3月,根据学校的师资、校舍情况,向省教育局、省建工局报告,请求79不招新生。
4月,成立了校团委。
5月,经省建工局批准,同济大学在我校设立了函授站,面向全省招生,开设工民建、道路桥梁和供暖通风三个专业,并在9月份招收了学员89人。
6月,第一栋学生宿舍竣工,面积1300M2,历时8个月。年底,统计教师51人。1980年:
3月,统计教师54人,其中工程师5人,技术员15人,大专以上学历44人。
6月,刘景文同志来校主持工作,施工历时8个月,面积为1300 M2第一栋教工宿舍楼在沙井竣工。
7月,征购土地18.205亩,校内面积达51.485亩。8月,科级机构调整,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校办厂六个科级机构。
9月,建工局副局长黎舟同志兼任校党委书记,刘景文同志任校党委副书记。招收工民建专业两个班79人,增设财会班(后改名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并招生41人。同济大学函授招收新生45名。1981年:
3月,由省建工局批文成立干训班办公室。4月,干训班招收和培训施工员67名。
9月,干训班招收和培训会计员62名,统计员32名,时间均为三个月。同时,招收工民建专业100人,水暖专业461人,建经专业55人。“同大”函授生38名。
年底,统计在校教职工137人,其中教师67人。1982年:
招收工民建专业60人,建经专业42人,增设成人中专,招收职工班工民建127人,“同大”函授生26人。
年底,历时三年的饮水工程完工,包括外管,沉淀池、清水池、水泵房、水塔、锅炉房等。面积达3816M2的教学大楼相继竣工。人此,学校开始初具一定的规模。1983年:
5月,由各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建立“江西省建筑工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建工局主管,学校规模为200人,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学制二年半。从此,我校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时,第二栋教工宿舍楼完工,面积为1579M2。
这年,招收工民建专业128人,水暖专业39人,建经专业39人,职工中专工民建39人,培训施工员173名,村镇规划员85名。1984年:
元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决定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自84年元月1日起由省建工局改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领导。
实地丈量复核校内土地面积为57.217亩。
统计图书资料室藏书1800余册,其中专业书达1200册以上。8月,调整领导班子,由熊天文同志任书记,丁卿同志为校长,刘景文同志为顾问。
校办厂更名为“机电环保设备厂”。
学校科级机构调整,设置校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工民建专业科、水暖专业科、建经专业科、图书资料科、教学设备科、设计研究室、校办厂等十个科级机构。
开始为外省代培学生,招收水暖专业外省学生34人。另增设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并首次招生55名。且继续为建设厅系统培训村镇建设技术人员84名。
年底,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年,用于购置教学仪器的金额达4万6千7百余元。1985年:
学校除招收普通中专、职工中专外,各专业科分别举办职工培训班,水暖专业科招收16人,工民建专业招收131人,建经专业招收77人。
4月,重新设置总务处,学生科二个科级机构。市卫生局发文,成立校卫生室。
7月,综合办公楼竣工,面积达到2235M2。同时,分配12名大学生、2名中专毕业生到校。
8月,成立保卫科。至此,校内科级机构达14个。
这年,招收工民建专业134人,水暖专业一个班39人,城规专业一个班45人,建经专业一个班42人,同时增设民用建筑维修与管理专业(职工中专),并首批招收42人,接受新疆送培的工民建专业31人,水暖专业代培学生5人。另外,教务科招收施工员、预算员培训班,计200余人。使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300以上,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在这时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86年:
元月,接上级通知,从86年起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二年。3月,决定85级原定三年学制改为两年半。4月,决定84级也改为两年半。
7月,23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校,其中本科毕业生15名,大大充实了我校的教师队伍。
上半年,成立“职改”领导小组。职改前,我校获得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2人,讲师职称的9人,工程师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50人。
这年高考招生300人,学制二年,职工中专34人,学制三年,短训班163人。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党委决定试行年级主任任制。学生科和团委合并办公。1987年:
8月,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在我校设立函站,开办工程造价专业。同月,熊天文书记调离,丁卿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这年招收新生260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31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45人,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45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39人。除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学制为三年外,其余均为二年。
“职改”工作自九月全面展开,并在年底结束,评出高级讲师、工程师15人,讲师、工程师45人,初级职称50人。1988年:
元月,胡
正同志任党委书记。同时,校内机构进行调整,设政治处、纪检、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校办厂等科级机构。
8月,高考招收新生320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81人,建筑学专业46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45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48人,学制均为二年。1989年:
8月,高考招收新生328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83人,建筑学专业48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50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47人,学制均为二年。
11月,省计委发文,将正在筹建之中的江西省南昌城市建设学校并入省建校,一起建设。1990年:
经建设厅批准,江西建校部分专业改招初中毕业生。经全国统考,招收工民建专业178人,招生对象为高中,学制二年,建筑学专业48人,建经专业52人,水电设计与安装专业45人,招生对象均为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同时,城建校首届招生81人,其中市政工程专业40人,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专业41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
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自复办以来,处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而且师资人员缺少,其它人员配备不全,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企业单位和从学校毕业分配进来,不熟悉学校教育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校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一边建设,一边办学,一边摸索经验。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复校以来学校共选送50余人外出培训和进修。为了改善条件,建设部共投资155.8万元,省投资61.8万元,学校自筹22.4万元,基建投资共240余万元,校舍面积达一万八千余平方米。除了已建成了教学大楼,综合办公楼,学生、教工宿舍外,还新建了一幢2550M2的学生食堂兼礼堂;一幢可藏书容量二十万册、阅览座位450席的图书馆;一幢实验楼,同时添置了包括一台计算机在内的十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
在艰苦创业过程中,我校的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高级讲师刘福如在教学的百忙中抽出时间,主审了统骗“钢木结构”中专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0年出版)、统编职业高中“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86年11月出版);高级讲师徐友岳编著的《农村建筑图集》(江西人民出版社)荣获江西省农业科普百花奖四等将,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许宁杰、张易善、徐友岳、殷刚建等为省内设计了大量建筑。
江西建校历届党委都很重视对先进人物的培养。1986年陈光裕、徐恭良二位老师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见86年《江西日报》)。
1. 评估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目前, 高职院校对“双师教师”概念的界定, 主要是以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教高[2008]5号) 中关于“双师”的概念为准。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1) 具有本专业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2.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
学院制定了《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试行) 》 (乌院办发[2011]48号) , 在该文件中, “双师”的认定条件为:具有教师资格,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具有本专业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自治区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行业、企业或我院使用, 效益良好。
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从2011年开始, 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严格按照《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试行) 》和相关解释进行评选, 共评选出双师71人, 仅占专业教师的43%。而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教高厅[2004]16号) , 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 而达到70%者为优秀。仅在数量上就表现出如此大的差距, 那么摆在学院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能够开拓那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从数量上也能从质量上壮大“双师型”队伍。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校外培训
一方面, 要加强与企业单位的产学合作关系。据统计, 学院90%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教授课程的, 而只有约5%的教师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凡是没有在实践岗位工作过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原则上要到对口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或挂职顶岗 (累计即可) 。为此, 学院在2011年专门出台了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 每年学院各系部都会根据教学需要选派1~2名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培训和自治区培训, 通过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搭建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有计划组织和选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还可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在教师外出培训的过程中, 涉及的关于培训经费、培训渠道、培训方式等问题, 学院也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解决了教师外出培训的后顾之忧。
2. 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校内培训, 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
加大投入, 积极为教学、科研创造一定的条件, 各教学系部应有计划地轮流安排专业课教师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并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
3. 积极获取相关证书
鼓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执业资格及行业特许资格等考试和申报,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核。学院可在教师获取这些证书后, 按适当比例报销相关费用, 这样可提高教师获取证书的积极性, 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
4.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
对“双师型”教师在评优、选先、评职称中应优先考虑, 还可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 使更多教师逐渐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5. 聘请兼职教师并对其进行科学化管理
聘请有实践经验, 又能胜任教学的校外专家、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此, 学院出台了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的相关文件, 从外聘教师的聘用、考核、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门的规定。通过传、帮、带等形式, 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优势,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能力。
【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评估实施方案09-22
职业学院规划设计方案11-13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10-02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10-22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11-01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11-03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11-18
会计学院第三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方案12-16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工作05-28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