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文计划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古诗文计划(精选9篇)

五年级古诗文计划 篇1

五年级共43人,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建议大家要认真听示范录音的范读,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由学校自行编制的地方课程教科书。教材包含了50首古诗词,均出自名家,对培养学生起到很大的作用,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古诗文。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北宋优秀诗文60篇。以开展古诗文诵读,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起点的立足点,着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特色。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利用每周地校课程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 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2.创设班级诵读环境,激发学生诵读热。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养。各班级要注意在班级内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班主任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①实行“课前一吟、每日必读,熟读成诵。各班级语文课教师要注意把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日集体诵读五分钟。

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各班要利用每周一节的读诗课,开展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如:诗句接龙、归类对诗、你问我答。

评比“班级诵读能手。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测评、学期一总结”的基础上,学期末要继续开展班级诵读能手评比活动。

总之,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道德认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益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此项活动,不断为校园注入清新文明之风。

五、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小学生古诗文诵读》高年级版

五年级古诗文计划 篇2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五年级古诗文计划 篇3

【摘要】古诗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了小学五年级古诗教学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对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课堂如何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 古诗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6-01

一、引言

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处于各个历史阶段、各个阶级的诗人的情感和生活。儿童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增进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工作者们也认识到了古诗的重要性,把大量古诗选编入教材,将学习古诗摆在了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古诗语言简洁精练,绝大多数教师都觉得要进行深入挖掘,并让学生感悟其深刻内涵实在是太难了。本文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了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古诗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前预习

对学生课前了解古诗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一首古诗前,接近1/3的学生对古诗不太了解,比较了解的学生稍微多点儿,全面了解的学生只有12.9%,不了解的还占到1/5,说明在课前学生主动了解古诗的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课堂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感悟的表达频率的调查结果如下:多达41.4%的学生很少把自己对古诗的感悟说出来,只有8.6%的学生经常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竟还有22.9%的学生从未说出过自己的感悟。这都说明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很低,这也反映了古诗的情感、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吸收、内化。

3.课后复习

对于问题“你课后进行古诗学习的资源是”统计的结果如下:多于1/2的学生就是使用网络,网络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是网络教育在情感教育和做人道理教育方面的作用根本比不上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笔者还提倡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触一些古籍,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而据调查,全班只有2人曾读过古籍,这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读古籍的意义,也没有提高自我素养的主动性。

4.教师对古诗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够

众所周知,课前的准备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这个问题对该校五年级四个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这些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基本上就是备教材,至多再备个课件,这远远不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此在写出教案之前有大量准备工作要进行。

5.教师在讲授时间和教学手段利用不合理

课堂上时间的合理分配与学习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被访谈者都表示,学校要求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所以不得不先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授课后有剩余时间时才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看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是占主导。而且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就是采用多媒体,并没有积极开发其他适当、可用的教学手段。

(二)小学五年级古诗课堂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小学五年级古诗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问题,经研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这使得他们对新课改要求的古诗课堂教学感到无从下手。二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虽进行了备课,但教师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不充分。三是教师的理解偏差。大部分教师认为古诗在整册教材中占的比例不大,无足轻重,所以古诗教学在整体语文教学时间安排中占的比例偏小。四是教师教学有较强的目的性。与考试有关的课文重点讲解,而古诗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更有甚者,竟对照教学参考书草草教学,或者为了赶进度以读带过,然后让学生回家自行背诵默写。这样古诗学习成为背诵默写式的机械学习,导致学生更不喜欢学习古诗,对古诗内涵的参悟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习古诗的快乐就更无从谈起。

此外,导致古诗教学现状不乐观的原因也不能都归责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古诗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内容、思想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不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意境。

三、基于心理学的小学五年级古诗课堂教学策略的探析

(一)理论基础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也有一定的阶段性。为了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任务要求之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二)小学五年级古诗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活动的效率,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有吸引力的导课、活跃课堂气氛、精妙的提问、灵活应用形成性评价等,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古诗的主动性。

2.细细品读,以求实现古诗的情感教学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古诗更是如此。五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悟性和想象能力相应提高,这会帮助他们在古诗学习中对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种情感体验的获得最初主要来源于对古诗的细细品读。通过品读,学生与作者情感得到沟通,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利于实现古诗的情感教学目标。

3.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课堂教学

五年级古诗竞赛 篇4

一、必答(全文背诵)

第一轮

第一组: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组: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三组: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四组:江南春([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五组: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轮

第一组: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组: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三组:泊船瓜洲(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四组:夏日绝句(清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五组:小池(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才有蜻蜓立上头。)第三轮:

第一组:村居(【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二组: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三组:示儿(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四组: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第五组:浪淘沙 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必答(名句补充)第一轮:

第一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第二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第三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第四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五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轮

第一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二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三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第五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三轮:

第一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第二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第三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四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第五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文学常识 第一轮

第一组:描写西湖美景的一首诗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组:借梅花的气质抒发作者高洁情怀的古诗是(墨梅)第三组:赞颂母爱的古诗是(唐代 孟郊 游子吟)

第四组:描写农民艰辛生活的诗是(唐代 李绅 悯农)第五组:描写过年欢乐情境的古诗是(宋代 王安石 元日)第二轮

第一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李广)第二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李龟年)

第三组: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花第四组: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庐山)的瀑布 第五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是指(董大)

第三轮

第一组:《清明》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第二组:《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 苏轼)第三组:《望洞庭》的作者是(唐 刘禹锡)第四组:《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 张继)第五组:《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 范成大)

四、抢答题 第一轮

根据画面情境猜古诗1、2、3 第二轮

1、古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李白)

2、常用于表达人们节日时思念亲人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于谁的哪首诗?(杜牧 山行)第三轮)

1、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背诵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与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加分题

1、背诵一首描写山水的古诗。

小学生五年级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篇5

(说明:其中带“▲”的为课本中古诗)

第一部分:古诗词

五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春日偶成 【北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4、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5、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二部分:国学经典 五年级:《论语》精选

上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不语:怪、力、乱、神。

五年级下册必备古诗 篇6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相见欢 乌夜啼

南唐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日偶成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满江红

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菩萨蛮

作者:辛弃疾(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采桑子

作者:辛弃疾(宋)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提壶脱袴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青玉案

辛弃疾(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乡子

辛弃疾(宋)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古诗鉴赏要具备五种意识 篇7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 古诗鉴赏题是占整个试卷分值比较重的, 且有些省市的题量与赋分呈上升的趋势。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 总是不尽如人意, 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在具体鉴赏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具备五种意识。

一、读诗意识

读诗就是在做题前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做到三读。

1. 读标题 (包括副标题) 。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 或点明写作时间、地点 (如2009年湖南卷《三月晦日偶题》、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辽宁卷《晚泊岳阳》) , 或点明写作对象 (如2009年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广东卷《月》) , 或提示诗歌类型 (如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山东卷《寄远》) , 或揭示诗歌的主旨情感 (如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 。因而认真读标题, 对领悟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和解答鉴赏题目是很有启发和指示意义的。

2. 读注释。

诗歌下的注释也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 它是鉴赏诗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2009年高考18套古诗鉴赏题给注释的就有11套之多。它们或提供写诗的背景, 如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等诗下的第一个注解都对本诗的写作背景作了相关的解说;或提供诗人的境况和思想, 如全国卷Ⅰ《次石湖书扇韵》、全国卷Ⅱ《军城早秋》等诗下的注释, 分别对其作者姜夔和严武作了一定的介绍;或注解难以理解的词句, 如广东卷《月》、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安徽卷《小重山·端午》、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福建卷《江行》、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等诗下都对诗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作了必要的注释。这些注释对我们理解诗歌和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 千万不可小视。

3. 读诗句。

读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和解题的重要前提, 对诗句内容要读懂, 要学会结合诗题或一些相关的注释整体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对一些重点诗句要认真解读, 这虽不要求像翻译文言语句那样字字落实, 但要对每一诗句有一个大体的理解翻译, 对诗句最好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 因为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 经常把作者的感情和一些词句作为考查的重点。而我们有些考生在还没有完全读懂或还没有基本理解诗句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匆忙做题, 舍本逐末, 走进了“先题为主”的误区, 犯了解答古诗鉴赏题之大忌, 以致于写出的答案严重偏离诗情或诗意。

二、析题意识

看清题目、读懂题意是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先决条件, 但有些考生在做题时不对题目进行审读, 不对命题人的设题角度作深入地分析, 未能准确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 只作简单扫描就匆忙下笔答题, 这样就很难解答到位而造成严重的失分。

古诗鉴赏题题干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已知信息 (提示语) 和未知信息 (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 。如2009年全国Ⅱ卷《军城早秋》题: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前两句”、“后两句”和“景象”、“情怀”就属于已知信息, 给考生指明了思考范围和答题方向;“什么样”属于未知信息, 就是要考生结合诗句回答出的内容。由于现在高考题题目和答题纸是分开的, 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 因而考生在做题时, 可以对题目中的一些提示语进行圈画标识, 给自己的解答定位, 以保证答题时不至于偏离方向, 因为提示语往往有提供答题方向和确定思维焦点的作用。

三、联想意识

对有些鉴赏题目仅知道考查内容答题是很难落实到位的, 因而鉴赏古诗时, 还必须进一步联想这一考查内容包括哪些鉴赏点, 如表达技巧这一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等鉴赏点。并且还要在判断准考查内容的前提下, 学会对考查点进行连锁式联想, 分解各鉴赏点, 以使自己解答更到位。如表现方法这一鉴赏点又包括想象、对比、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小的鉴赏点;描写方法除了表现方法外还包括描写角度 (如听觉、视觉、嗅觉, 仰视、俯视、远眺、近观等) 。同时还要联想到一些鉴赏点常用的术语, 如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语言特色有质朴自然、恬淡清新、平白如话、含蓄隽永、简洁明快等。我们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一定要结合题目要求并联想运用相关的术语组织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采到得分点。如2009年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题 (2)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其参考答案为:“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四、规范意识

在对考查内容进行联想分解的基础上, 要结合鉴赏题目和诗歌内容, 确定符合诗歌内容和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式。如对诗歌“意象”分析时要遵从这样的答题格式:先答出形象特点, 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然后答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如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答题时则要:先对表达技巧进行定位 (具体手法) , 接着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最后要答出运用技巧的作用 (表情达意) 。这样写出的答案才能具体到位, 层次性条理性也较强, 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第9题:“诗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为:“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作对比, 借景抒情, 表达了他辞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五、检查意识

检查答案是古诗鉴赏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考生往往忽视这一检验环节, 结果就出现了答非所问或答案不到位的情况。检查答案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答与问是否相符。要对照题目中自己所圈画的提示语, 读一读写出的答案是否按提示语的要求作答了。

2.是否使用了恰当的术语。古诗鉴赏是高级的鉴赏活动, 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每一个鉴赏点都要运用相关的术语。

3.检查表达是否做到了文字通顺, 是否有错别字, 是否语言简明、完整等。表达能力的强弱也关系到得分的多少, 在检查时万万不可小觑。

关于树的诗文赏析(五) 篇8

在解读《白杨礼赞》时笔者曾指出,比喻与象征不同。比喻的特点是把本体和喻体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

白杨像闪光的宝剑。

这里有本体:白杨,有喻体:宝剑。二者同时呈现,就是比喻。

如果,只有本体,喻体并不出现,如,流沙河的《白杨》:

她,一支闪闪发光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

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别,二者合二而一。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暗喻。暗喻如果一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如《白杨礼赞》。而在这里,《草木篇》中,白杨是属于暗喻还是象征呢?且看下去:

也许,一声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里,当然也有感情的成分,但更加突出的是理念:挺直和弯腰之间的绝对对立,宁可折断,也不能弯腰。这种对立,就有一点人生哲理的色彩,因而,这里象征的成分就递增了。

我们再看《梅》,很明显,一上来,就以“姐姐妹妹”“爱情”把梅拟人化了。接着就是几个层次的对立:

一个是,百花的媚笑引诱蝴蝶;她把自己悄悄许给了白雪。

一个是,笑得最晚,笑得最美。

这显然是象征。因为:第一,本体和喻体统一;第二,所喻者为对立的人生哲理。

二、《说树》吴冠中

这是一篇随笔,作者没有拿大艺术家的架势做文章,似乎信手拈来,感随兴发,时而是童年回忆,时而是中年行旅,时而即兴描述,时而议论风生,随意自如,结构布局都未曾费力经营。题目说的是树,把最大篇幅给了树,但说到最后,却笔锋一转: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以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这里很明显,讲的是艺术,艺术风格的追求,其难度,其不可靠度,言外之意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的冒险。冒险是严肃的,不能计功利于一时。

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最后,是不是可以说是文章的结论,或者主题呢?

如果是主题,那么文章前面的部分,占了90%的篇幅,是不是为之提供了基础呢?好像没有。

除此之外,文章所有的篇幅,都是讲“树木之美”的。接着讲的是童年记忆中的“老树”之美:

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白云的故旧亲朋……它自然认识工人的评价,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画卷。

这是树,具体说来,是老树,是阅尽沧桑的老树,而不是青春的树,其价值在人文。这个价值观念,起点是很高的。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中看出来的树。一般人对于树的欣赏,很难达到这个高度。从文章结构的一般规律来看,大都是前低后高,层层上升,结尾升华。把这么高的层次放在开头,就给后文制造了继续发挥的难度。读者期待着更高的,更深刻的智慧。但是,接下来,吴先生并没有作台阶式的上升,而是回到了日常生活中来。说是树有浓阴可以使人们纳凉,挑夫歇脚,姑娘卖茶。这好像是从审美价值回到了实用价值。但是,接下来,从夏木浓阴的郁郁葱葱之美,过渡到冬天的树,也是美的,不过这是另一种美:

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其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这是另一种美,是“抽象美”。作者预感到对于抽象美,一般读者是不习惯的,因而略作发挥:“那纯是线条之美。”不能因其“荒秃”,不够“丰腴”,就不欣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目的性,那就是拓展读者的审美视野。接下来的文章,就不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展开了。春天的柳条“体态袅娜”,诗人们用了许多美好的词语加以形容,固然是美的,但如黄山松那样“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这也是美的,为什么?因为“生命的坎坷”。这坎坷之美,是精神的,需要更高的精神层次和审美修养。作者夹叙夹议,重点在被日常生活忽略了的美。例如,北国的枣树:

光秃着乌黑、坚硬、 屈曲的枝干,瘦骨嶙峋……

作者认为这也有一种“傲视群芳”之美。最特别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抓成灰的老树:

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

这也是美的,因为,是“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把欣赏树之美的难点,讲了一番之后,作者从艺术之树回到生活之树中来,感慨万千地针对现实生活,将对树的态度,分成对立的两种:一种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另一种则是任意毁树。就此作者下了一个结论:“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

总结起来,则文章所言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树的审美欣赏之不足;二是人们对树之缺乏珍惜。

文章写得很随意,很自由,所言皆为自家感受,即使重要论点(如老树、秃树之美),也很少作系统的论证。这并不是作者没有论证的能力,而是作者选择的是随笔体裁。追求一种自在自如的心态,这一点到了文章的结尾部分更为明显了。从树转到艺术创作风格之难,这不是离题,而是心态自然,涉笔成文,不着痕迹。

当然,这样的写法,这样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作者写出来读者都能接受的。因为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界的权威和成就,他的一切观念,哪怕是片言只语,均有深厚的内涵。他的一切声音,都有倾听价值。权威作家的自由,是一般作者没有的,对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学会欣赏。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篇9

教学设计一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

“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教学设计二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一篇:早睡早起教学设计下一篇:励志的句子 经典励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