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共6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

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臵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反思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

了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

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改变生态瓶》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要得出结论主要是要得到不同条件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的观察。但是我在课堂中,有很多的鱼都是沉喜爱水底好像不愿浮上水面,就算是倒掉一半的水,小鱼也还是在水底转悠,得不到明显的数据差异。增加小鱼的数量,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就要比较明显了。怎样才能使实验更加精确,更好的得出结论呢,就是我遇到的困惑。实验活动的课堂纪律问题还是比较头疼,一活动就控制不了学生了,这方面还需要继续请教老教师,多向他们学习。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复习是基础,探究是关键,树立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家园意识是本堂课的情感目标。本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是探究生态失衡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多媒体的运用。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心灵上都有了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与我们还很远,跟我们关系不大”的想法,我出示家乡乍浦存在的环保问题,如河水发臭了,垃圾增多,烟囱冒出的烟很黑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家园。整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地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单元:光

《光和影》教学反思

本课因为影子产生的条件牵涉到光源,所以老师先讲了光源,首先启发了学生说说哪些物体能发光。按教辅提示,光源是指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所以授课时举例说不亮的日光灯管我们暂时不能叫它光源,只有通电亮时才叫光源。月亮不是光源是没有异议的。本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到底与光源、遮挡物、屏幕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三个实验都是很容易出效果的,作为遮挡物的材料其实是很灵活的,如投影仪的遥控器等;屏的材料也是很多的,如白纸、黑板、门等。上课过程中老师的课堂驾御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课我提两个问题:

1、课堂的秩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发放教具时是不是方式的问题呢?如:只让组长上来领材料,其他同学考虑实验步骤等。

2、五年级学生实验时,指导的度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本课的实验步骤需要指导,特别是第一个实验,一定要讲清楚。这3个都是对比实验,想想实验时哪个条件改变了,改变的那个条件可能就是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哪些条件不能变,实验中有什么还要注意的等等,要为下两个实验做好铺垫。同时,在活动环节要掌握好时间,因为心中要有一节课的全局。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对课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我教<<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芭蕉的叶子和松树的叶子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制作一个日影仪。日影仪的制作很简单,一根铅笔一块橡皮泥就可以制作完成。因为需要记录不同时间影子长短的变化,就布臵学生回家完成实验并记录下数据。第二节课让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时,只有一位学生有实验的数据,真是很让人失望。我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实验,上节课已经说清楚了实验的做法及注意的事项,而且是休息日让他们回家做的,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问学生,你们双休日作业很多吗?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吗?他们都说没有,那为什么只有一位同学完成我布臵的实验呢?他们都不出声了,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怎么就这么差?我觉得挺苦恼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如:在课堂导入时,我直接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平时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并仔细观察光穿过的路线。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

一堂课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这堂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要想

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这样的反思是很必要的。

《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我按照教材要求,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军事上应用的潜望镜(课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

以前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懂三个活动的文字资料,然后强调一下实验要求,最后学生把三个活动完成好画出光的传播路线。但每次教学都发现学生未能很好的完成,总有点遗憾。

这次我依照活动过程,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也牢固。特别是照亮目标的三个实验做得非常成功,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兴奋不已,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的:从第一个直接照亮书本,到第二个要利用一面镜子才能照亮,到第三个要利用两面镜子照亮书本阴影里的小球,难度是逐渐加强的。第一个活动很简单,我让学生说说后请一生到黑板的图上直接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就带过了。第二个活动,我让学生自己看文字和图小组合作完成,哪个小组先完成就到黑板上来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可以得到粘贴纸奖励。第三个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方法,确定方法后如果需要镜子到老师处拿取,哪组先完成任务的做个胜利的表示,然后继续探究第二种照亮目标的方法,看谁组最快,谁组的方法最多,课后到老师处领取粘贴纸奖励。就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整个活动紧张活泼,感觉非常好。

在接下来讨论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我用一个电动车实物反光镜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光的传播路线;对医生额镜的运用,我请亲身经历过或看见过医生用的同学演示介绍,学生看后也比较容易理解。接着我抛出问题:看看教室里的墙为什么漆成白色的?日光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最后出示潜望镜模型让学生思考,当潜水艇潜到水下时,水兵为什么能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情况?在实物的观察讨论中,更让学生轻而易举的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应用的广泛性。

对于光的反射不利一面的教学有点遗憾,因为学生很少关注也很少看到玻璃幕墙,也没有多媒体展示图片认识,光靠老师说印象不深效果差。

《光与热》的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让学生专注于颜色对吸收光的作用。为了完成好这个探究实验,我们三个五年级的专职教师一起准备了材料,买来不同颜色厚薄相当的卡纸,裁好、订好,花了15分钟时间,效率可谓高啊!拿着新制作的材料上课特别的带劲。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现象很明显!最后进行汇总统计,完成作业,课堂完整、充分,感觉非常舒服!课本中还有一

部分内容就是关于直射与斜射对吸收光的影响,在一个班尝试了实验教学,发现课本中图示的操作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不能把纸袋直接臵于地上,因为地面温度的影响太大了,实际测得的数据肯定是平放在地面的温度高,影响科学的结论得出。要把两个探究活动充分的在35分钟的课堂展开,并最终汇总数据、完成作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强化其中第一个活动,还有一个活动则提供老师测得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制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在制作热水器时,同学们都充满了热情,基本上每一组同学都带齐了所需材料铝箔纸是比较难找的.有的学生通过购买来获得,而有的学生用多张口香糖的包装纸来代替.

在制做过程中,大家都很认真.遇到困难,有的是向其他小组求助,有的则来问我.虽然个别同学的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后,通过实验他们的升温效果不是很好。总的说来,通过这次制作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学生从这次制作活动中既对所学知识进行所学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运用,又体会到了科学创造的乐趣.而我则发现了孩子身上很多的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们活跃的思维,聪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都是科学创造的源泉。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反思

今天的课重点是在评价太阳能热水器上,学生对这个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上课的热情也不错,能非常主动的学习的和探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像,让人高兴,能认真评价,这样的现像正是我想看到的,我们的教学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的话那真的是一个可喜的发现

呢。这个讨论是说学生真正的在围绕这一研究的问题在讨论,还不是聊天。今天的课让我看到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兴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而不是我们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去喜欢我们的教学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快乐的学习是学生所盼望的,更是老师所追求的,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上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我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事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已有认知经验的调查,这使得我在课的设计安排上有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高估了学生的认识基础。课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第二部分是观察地形图;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有层次性的。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开头没有把“地形”这个概念树立好,其实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我在教学当中,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出示了两幅地形图片,让学生比较地形的异同,然而学生的回答出呼我的意料,有些说一幅图片有条小路,另外一幅没有小路;有的说,一幅图片上有很多植物,而另一幅植物很少;学生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回答?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于地形概念的模糊,导致回答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其实这里,教师可以借助于形象的简笔画,把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能对地形的认识会更深一步;在接下来一个环节:对不同地形图进行分类,其实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对“地形”概念清楚认识的基础上的,否则就难以对地形分类,之前没有树立好地形概念,导致这个环节也失败了;在观察地形图这个环节当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来观察地形图,以及地形图上各个信息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海拔的概念,另一个是地形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形的认识,而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后面的交流效果

可想而知。

通过这样的一次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啊!科学课的教学形式并不单单只是实验探究,还有很多是注重概念的教学,像这样的概念课,到底如何来上好它,还需要慢慢摸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反思

1、本课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解材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必须重视三个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使学生在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中,体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以学生熟悉的河卵石,配以溶洞、沙漠石蘑菇等照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岩石的变化,再让学生讨论猜测变化的原因。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 “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的材料准备是课堂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课前,我按课本的实验照样子先试了试,在探索“冷和热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实验,我找来了大理岩,试了试,效果不明显,想可能是大小、厚薄不行,在重新敲打过后再次实验,效果仍是不理想,后来在校门口,却看到一块被压碎的岩石,我想这块岩石既然能被压碎,一定很松,一看是砂岩,把它敲打一翻后,通过反复试验,实验现象明显。

而在做“水的作用”这个实验时,我也用砂岩去做,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课堂上时间紧,要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有变化,必须选择比较松软的岩石来做这个实验,最后迫不得已我用砖头来代替岩石做这个实验,效果是非常明显,可我心里总觉得不太好。在这节课上完后,在走回家的路上,看到花坛里有一块岩石看上去很松软,走过去一扳了一下,居然扳下了一块,非常的松,所以带了几块让学生课外再做一做“水流会改变岩石模样”这个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和丰富的录像和图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了教材内涵,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成功的体验。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这一课,在实际上课中,由于学生的多种因素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重点让学生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学生实验,由于学生好奇性强,也由于事先没有讲清实验要领,也因为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造成实验观察匆忙,直至无法完成教材后面安排的学习任务。

学生实验1、2,即观察湿润的土壤、干燥的土壤时,时间上安排尽量减少,腾出时间集中安排处理土壤沉积实验,以便充分认识、了解土壤的成分。重点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着重按照探究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一程序进行,通过观察土壤、再次有重点的观察、实验中观察等活动解决问题,通过在实验中层层设计、比较、分析、体验过程、整理、得出结论。应该说,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了解土壤的成分,达到教学目的。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在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主要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本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的因素进行强调,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候显得比较茫然。应调整教学流程,将书上的演示实验放在教学开头,让学生看到现象,再进行探索,得出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会受到水量大小,坡度大小及植物覆盖程度的影响。

另外,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做实验时,很多学生只是观察现象去了,而没有深入的进行思考。这点需要加强改进。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反思

1、请学生对影响侵蚀因素进行有根据猜测时,学生都能提出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以及降雨量大小这三个因素,甚至有些学生还提出土质的疏松程度对侵蚀程度也有影响。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实验。

2、在讨论方案时,对于条件的控制学生表述的不够明确,太过于粗略,并且,在表述自己的猜测时候语句表达不够完整,虽然已是还是可以让人理解,但是这还是要学生加以重视,以便养成一个好习惯。

3、本次实验的开展不够有序,可能是和之前的实验注意点没有明确,建议为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要加强学生小组是如何分工的教育。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二是“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第一个内容是通过一个水流通过地形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河水对两岸的土地产生了

侵蚀。坡度大的地形,侵蚀的程度大,平缓的地形,侵蚀程度小,而且会产生沉积。第二个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从河流的上游冲下来的大量泥沙,经历了长途旅游在下游沉积下来。上游的水土流失,改变了上游的地形地貌。下游泥沙的沉积,改变了下游的地形地貌。例如: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侵蚀了那里的土地,在下游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长江上游的土地被侵蚀,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由于本节课,对于完成实验这一块的内容花时间比较多,包括学生的推测,包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说明,使本节课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对其他自然力量带来的侵蚀讨论得不都深入,下次上课时最好能直入主题。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本课同样是上节课的延续。前面学生们探索的是“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以及“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要让学生认识到:“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就是减少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而造成的自然灾害。对此,学生们从“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入手,从而得出结论:要想“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大量植树造林。以确保减少土地被侵蚀,减少洪水、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所造成的自然灾害。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活动重点是引导学生研究发现拉力大小与运动快慢关系,活动的难点是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这节课我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从安装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而改进小车。接着通过几个小实验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是一个探究实验,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整个探究过程把握了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推测——实验验证——对比讨论——得出结论”的活动里,利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来分析描述事实,运用真实的数据,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使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认识得到提升,产生全新的、科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有很多细节课前没有准备好,考虑周到,如绳子的长度,长度太长会垂到桌子下面,这样会造成垫圈掉到了地上了,这时小车还没到终点,如果绳子太短,绳子没法垂到桌子下面,垫圈没法挂上去,因此绳子的长度不是任意的。

(2)在课堂上,教师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可是在试教过程中,在实验之前没有讲怎样操作,在学生做的时候再

一一指导,这样效果不好,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先自己设计一下该怎么做,然后老师给予补充和指导,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明白该怎么做了,不致于手忙脚乱。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3)在实验中,用垫圈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由于垫片比较重,小车比较轻,挂上一个垫片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这样不能让学生明白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是需要一定拉力的,拉力不够车子是不会动的,因此最后我把车子上加上了一个小木块效果就好多了,放一个垫圈不会动,加上两个时才会动,这样更有说服力,也更让学生弄明白。

(4)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忽视了的地方,就是在学生实验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在实验前考虑那么多,如实验时小车的起点终点的规定是怎样的;车子在运动过程中有不利因素的影响(桌子旁边的袋子等)。如果这些都考虑到效果会更好,更有意思!

(5)在科学实验中要善于随机应变,适时的点拨,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做动力》一课,以各种车辆以什么为动力作为导入,引出问题,可不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再验证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是否有关?最后提问,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整节课,课堂上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活动——问题(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是否有关?)——探究活动——问题(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的过程。

本课活动较多,而且都是由探究活动引入下一个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由活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间的关系)转向思考(橡皮筋的力量是怎么来的?这个力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由已知转向未知容易发生问题。

本课真正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是什么?是可不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是否有关?还是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的两个主要活动都是用橡皮筋带动小车,但本人认为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决不是如何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而是橡皮筋的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橡皮筋力量(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大量精力放臵在橡皮筋如何带动小车,恐怕会让学生忽略掉本课的主要问题。另外,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弹力的具体运用,如何从研究弹力的具体运用转换到研究弹力本身,也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做大幅度修改。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1、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本节课教学积极采取探究方式教学,以探究为核心,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不仅仅知道了反冲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时,以实验进行导入,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玩气球”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3、用示意图代替板书,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对于反冲实验的叙述各表其词,并且反冲实验中气流喷出来是看不见的,这让学生较难理解实验的本质变得较为抽象。利用示意图,一个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用相反的箭头表示气流的喷出方向,一下子就让实验现象变得直观。

4、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根据教科书上呈现的介绍火箭的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反冲力的事例时,播放“神舟七号”升空的报道,适时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对于反冲的探究学习得以延伸。这一节课在学生们欢呼“火箭”发射成功的声涛中结束,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始终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中去得出答案,让学生在正确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成长。将气球能驱动小车行驶多远,作为课后的问题,使学生对于反冲的探究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后。

6、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当中,并适时地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需要学生了解的科学概念是: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来体验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让学生明白重力的存在,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与质量的比对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在观察

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以前的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混乱和一边倒的情况,鉴于此,我先让学生说说完成实验的打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明白了合理分工再完成实验的重要性,也保证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认识摩擦力

科学学习可以明白生活中一些现象蕴涵的道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一些灾难。知识的探索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情

境。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调查教室里的摩擦现象,家庭中的摩擦现象。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利用课件提示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怎样通过实验获得准确的信息。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对实验操作细节的讨论不够,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没能很好的落实,在导入和过渡性的问题上显得有些重复,没能很好的把问题简洁化。造成时间上的把握不是很恰当。考虑到时间上的把握,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没能很好展现。最终使交流讨论的时间过去形式,没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加注意备学生,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使每一堂常规课

都能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

《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紧接着《运动与摩擦力》,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课件出示多幅运动图片(包括滑滑梯、骑自行车、踢足球、擦黑板等),让学生根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

如何引出研究的问题呢?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思考:人们为什么用滚动方式移动重的物体?让学生进行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哪个大哪个小?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然而怎样用科学实验的数据来证明呢?从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

由于前面有了研究的基础,我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着重思考了变量与优质不变的量,接下来抛给学生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小车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在讨论时,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想出了种种不同的方案。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课本中所介绍的方法:用胶带将小车的轮子固定住。但是有个别组的小车坏了,没办法进行实验,我就让他们根据用搬运重物进行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学生想到在铅笔盒下面垫上笔杆进行实验,效果也很好。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同一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接着进行应用,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学生谈了谈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把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摩擦力,转动起来特别轻便。

探究并不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为了与下节课相联系,我布臵了一个课后思考题: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果有很多同学一下课就纷纷过来,告诉我一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现象。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觉得特别高兴。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与设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的课题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整节课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入手,结合学生熟悉的滑板车、汽车的轮胎、人的鞋底等实物,研究摩擦力的利弊。但发现学生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并不多。因此在上课时我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发现身上或身边一些常见物品上的“设计”,如:头饰上、笔上的设计。通过前面的观察引导,学生在后面的讨论这样的设计和寻找好设计上就省了不少的力。

课后我想:在科学课的活动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那是最有价值的。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进行整理和运用的一课。可是在课前我发现学生玩的都是买来的小赛车,很少有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在学生的心理好象设计制作还很遥远,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发明创造。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认识、体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

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分析、了解一些根据需要设计生产的新型车辆。随后过渡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设计小赛车。接着让学生分析、了解工程师是怎样设计的、设计时需要那些程

序,怎样写设计方案、所需的材料等等的一些设计理念,并建议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创作。同时,我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动力车,作为示范,以启发学生思维。等这些都考虑好了以后,把设计的制作过程放到课后。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3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4

1.使学生体会这首诗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首诗写于19。当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从日本回到祖国,强烈不满黑暗现实,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诗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二、三段,教师并作扼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深入体会诗篇的前提条件。 联想和想象,特别是想象,是诗歌创作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把理解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体会想象描写的表现力量,统一于分析诗篇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双数行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节奏感较强,适于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比喻联想描写灯星的表现力量;驰骋想象描写天街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他在19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 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 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天街美好)。“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板书: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2.试着背诵课文,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联想 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表现力量;推陈出新的寄寓理想。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四节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更展想象 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 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解放自由 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 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原来说的是真 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 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推陈出新 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 ,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布置作业: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5

《科学是„„》教学反思

《科学是„..》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

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就集中了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科学活动中,既然有观察,就一定有记录,我除了让学生明白如何观察外,还实施提醒让他们学会记录,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本课的记录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叶子画下来。

要学生养成既观察又记录的习惯不是说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写观察日记,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尤其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只有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才能养成好的观察下习惯。

《植物、动物、人》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把植物、动物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里面暗含着让学生找出生命的共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

层次:一是找出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进行比较,引出动植物生长的共同需求: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了解动植物之间虽然在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有许多不同,但有时生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相互依存。二是找出植物、动物、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一环节实际是本单元的总结。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让学生知道人类也是生物,也具有作为生物的生命特征和需求;最后用集合图的形式表达出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开始后,我出示了兔子和萝卜的图片,请他们认真的观查,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兔子和萝卜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结果,有的学生回答说:哪里都不同。但当我请他具体一点说时,他又无从下口了。其实,备课时我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以现在学生对兔子和萝卜的认知,萝卜和兔子有什么可比的呢?在大多数学生都表现的茫然的时候,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的好时机。我提示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回想一下,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课《有生命的物体》。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交流声此起彼伏,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在这节课上,我帮学生做的只有简单的提示,可学生展示给我的却很多,由此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对有些事物的了解不能说少,他们只是缺少将相关的只是链接的能力和意识。在今后教学中将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生命离不开水》教学反思

《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有一个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提取之物里的水。这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植物里的水。但是,今天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在实验部分我已经失去了教师本该有的引导地位,现在总结如下:

第一、在上课前没有把课仔细的回顾一下,导致有些生疏。

第二、在实验前没有强调纪律。首先,应该告知学生,实验只有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观察的才能够更仔细,那样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体转到更多的乐趣.为了强化课堂纪律。在这-?部分,障押注以下调鼙。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好的小组将给予加星,观察仔细的也将加星。要在实验前讲好这些事情,如果有同学高玩的话,就不允许把实验继续下去。

第三、在实验前,没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教学引导。我只问学生:水果星面有水吗?

你有什么样的办法来证明。其实,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水果里面的含有水的。这边我将改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把水果中的水挤出来呢? 那里面有多少水呢?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说明。

第四、实验过程中,将在PPT上呈现一个倒计时的计时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大概有多少时间来完成汶样的事情,同时也起到提醒他们什么时候应该结束,这样应该也能帮助课堂纪律有效的维持。

第五、实验后,在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其实,教材只是想让学生知道胡萝卜和土豆里面含水,强调一个自身的比较,也就是含水量,故不需跟学生说出,要拿两个一样大的土豆和胡萝卜。

《观察水》 教学反思

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 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

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

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引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第4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常见材料》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

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纸》的教学反思

多媒体的使用大大为我节省了时间和空间缩短时间和空间,譬如说各类纸质之物品的搜集和呈现是很困难的,但用课件展示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还省时高效。还譬如实验步骤的呈现,我用了课件,图文并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节约了课堂板书时间。课件呈现纸的发展史以及造纸过程,更是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印象。

本课涉及到了四个需要孩子们动手实验的环节。我想:如何使实验简单、高效?有效的利用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教师实验活动的控制。对活动的控制又是建立在教师的引领是否有效,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是否简洁、高效上的。我首先把书上展示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准备报纸条的环节精简掉,由我动手为孩子们准备报纸条,我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教具的规格统一,保证实验顺利的进行。如果你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动手来裁报纸条,第一他有可能出现不安全的事故,或者裁的报纸条达不到实验的要求。其他三个实验比较简单,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放大镜和滴管的使用已经不止一次了,可以说轻车熟路了,我只是强调了一下快速给指定的四种纸上滴上相同的一滴红墨水,意在暗示他们控制变量。而且我开出的实验是12组,四个人

同时实验,然后交换做,可以是实验动手操作率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科学教育面向了全体,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成长。

在课件准备上我为了体现科学课的条理性。我还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用课件展示出来。每一步该做什么孩子们一目了然,我也一目了然,使整堂课井然有序的进行。

教材中只提到提到造纸需要砍伐大树,我将“造纸还需要排放大量污水也,对水体的污染也非常大”的内容也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节约用纸不仅保护大树,也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乃至保护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

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我没有让所有的组都汇报,只是汇报了几组后,进行了统计,哪些组和汇报的组相同哪些不相同,这样学生交流的权利打折了。

其次,在汇报放大镜下看到的景象,学生不会表达,我给的帮助太早了,以至于学生没有别的描述语言,都和我说的一样:许多小毛毛,就是木质纤维。

然后,就是节约用纸方面应该展开一些交流,一能展开彻底的环保教育,二则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当然需要教学环节再紧凑些挤时间了。

最后,虽然首次接触对比试验,对变量控制故意淡化一些的,但也太淡化了,回过头来想想,作为新知识还是应该稍作强调一些,控制好难度就醒了。

《纺织材料》教学反思 在课上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实验动作差别太大;

2、常规太差;

3、掌握程度层次不齐;

4、忙忙碌碌一节课没有任何收获。

上实验课本来时间就紧,一部分学生不听实验要求就开始动手,这样子没有目的的实验注定是失败的,可是不管怎么强调还是难以控制阿!在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吸水性时,准确地强调了:必须把材料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可是有的学生却直接扔进去导致了实验的误差。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服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在课下来完成了。

《金属》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学生所带的塑料勺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勺、金属勺、木筷子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有的学生带了冰激淋或奶粉的那种小勺子,这样放入水中塑料勺就会先发热,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塑料》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科学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二、从调查入手,渗透数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

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第5单元 提出问题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知道问题可以从观察、怀疑和制作中来,并且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从怀疑中产生疑问。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课分为“看—做—想”三个部分,看既观察,用伽利略的故事引出仔细观察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和同学。上课后觉得不足的地方是还需要强调学生是在观察中提问题,提出的问题是自己观察到的。接着教学在制作中提出问题。另外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上我做得还不够。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路的引领和帮扶,学生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问题框架,基本上明确了深入探究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用科学实验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基础,踏上了追随兴趣、探秘科学的快乐旅程。接下来的课堂,我和他们一起进行热烈的实验方案研讨、交流、改进、指导、实施、反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号上顺利远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一旦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以超乎想象的热情一头扎进科学的探秘之旅,在一个个小问号的引领下成为小小的科学家。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带有启蒙性,是个幼稚的阶段,没有了兴趣,生拉硬拽的科学课堂就会扼杀“小科学家”们的智慧,即使在老师的安排下走完了课程要求的探究过程,孩子的情感、科学素养的建立也只会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作为科学课的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导入阶段设置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情境方式,引得活跃,导得充分,才能入得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仅是写教案,还要花时间去搜集资料,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一些实物材料,给孩子们提供实验的借鉴和参照标准,并注重随时设置问题“路标”为学生的探究导航,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随时产生兴趣,感受满足好奇心的乐趣。路培琦老师说:“科学课堂并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记忆、理解、获取上,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

和体验科学知识获得过程当中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兴趣思考、善于提问比动手操作更重要!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可以集中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但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第一课,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个学习小组是需要注意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明确目标,组织一个小组,并加强组长的指导。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小组的表现,以小组的成功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动中并不排斥个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问题时能提出各人的建议或看法,在讨论交流的时候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否则,合作就会失去作用,教学组织就会混乱。

《植物、动物、人》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这节课我也设计了不少的活动,但40分钟的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虽说新的课程理念并不局限科学课的时间,但拖堂在学校生活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把未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课继续,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耽误了教学进度,这是我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有待于今后去摸索、解决。

《观察水》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经历了对动植物及自身的科学探究之后,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他们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触到水,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就是这最平常不过的“水”,孩子们很少有意识的去观察它、研究它,可以说,他们对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观察水》 教学反思

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有规律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好奇心比较强烈和积极,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完整、高度不够,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具体体现在:在让每一个小组到讲台前面来找水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照顾到台下更多的学生都只能进行等待,在压抑着自己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就让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充分应用自身感知手段认识事物特征的的过程就显得“苍白”、“消瘦”。因此,在以后教学预期学习目标定位上要有足够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科学能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神奇的水》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零碎的、模糊的信息为学生研究《神奇的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引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常见材料》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纺织材料》教学反思 在课上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实验动作差别太大;

2、常规太差;

3、掌握程度层次不齐;

4、忙忙碌碌一节课没有任何收获。

上实验课本来时间就紧,一部分学生不听实验要求就开始动手,这样子没有目的的实验注定是失败的,可是不管怎么强调还是难以控制阿!在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吸水性时,准确地强调了:必须把材料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可是有的学生却直接扔进去导致了实验的误差。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服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在课下来完成了。

《金属》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

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学生所带的塑料勺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勺、金属勺、木筷子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有的学生带了冰激淋或奶粉的那种小勺子,这样放入水中塑料勺就会先发热,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塑料》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科学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二.从调查入手,渗透数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知道问题可以从观察、怀疑和制作中来,并且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从怀疑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篇6

《昼夜交替现象》这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上课开始,我利用动画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假设并画出简单示意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一会儿,就得出了几种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然后又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假设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发现了有几种假设很明显站不住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昼夜交替现象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产生的。

本课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在体验“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时,学生难以体现地球慢慢自转的情况,首先,我出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动画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做模拟实验,进行集体体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活动使整节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有效地运用“模拟表演法”使学生获得极大快乐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主动分析、探究。

上一篇:送父母的圣诞节祝福语下一篇:中职可视化编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