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共4篇)

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篇1

为促进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根据《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相关精神,特制定《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学校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其他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一、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更高发展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全市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适用范围的学校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新跨越,并重点建设20-3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使先进信息技术成为学校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领域创新的重要手段,让学校系统中各要素的协作与互动更加集约高效、更加便捷智能,形成某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应用。

二、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包括融合的基础环境、创新的应用服务、共享的数字资源、卓越的信息能力等4个方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

(一)融合的基础环境

1.校园网升级改造。根据学校实际,利用无线网、物联网、IPV6等技术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教育城域网的互联互通,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视频点播,以及电视电话会议、数据、语音、图像等各类信息宽带的多媒体运用;采用智能化的装备管理对装备使用情况的自动追踪、管理和控制,全面保障校园信息安全。

2.未来教室与数字实验(实训)室建设。根据学校特色,借助人机交互、传感感应、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建设基于电子白板、电子双板的微格教室或未来教室,以及物理、生化、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科学探究、视听体验、动漫创作、创业实训等数字实验(实训)室或学习体验中心,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统一用户认证与门户服务系统建设。根据学校需要,以江苏省教育卡(教师卡)、苏州市教育E卡通或本地市民卡为依托,利用区域师生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统一用户认证与门户服务系统,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间内访问任何已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二)创新的应用服务

1.智能化管理应用服务。依托国家、省、大市、县(市、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校园进出人员身份管理、考勤管理、学校资产监控与数据泄密管理、办公管理、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务管理和安防管理智能化。其中,重点提供数字行政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开展文件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政务活动,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重点提供数字教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开展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重点提供电子档案袋管理服务,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重点提供数字家校互通服务,支持家长与学校进行便捷的沟通交流。

2.智能化教学应用服务。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未来教室”、中国联通“班班通”等教学资源云平台,为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和辅导答疑提供智能化服务。其中,重点提供电子备课和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重点提供网络教学服务,支持教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教学新模式;重点提供在线学习评估服务,支持教师对学生开展在线测评和评价管理;重点提供远程实时授课服务,支持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支持校际教师间远程评课互动;重点提供教研网络社区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档案袋服务,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3.智能化自主学习服务。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在相关区域教育云平台上开通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网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型开放学习,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电子书包、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帮助学生灵活利用基于统一教育资源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通过电子教材阅读、课堂笔记、课件下载和信息订阅、教学视频点播、作业下载和提交、辅导答疑、考勤信息和成绩查询、学习工具等功能,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三)共享的数字资源

1.建设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学校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采用由多机构、多用户协同参与编辑的“群建共享”模式,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传播和共享;要从“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要善于把学习者在使用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生成性资源,对后续学习者的学习和课程资源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

2.资源类别。“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三类:(1)学生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系统化的网络课程、数字图书、校本选修课程、个性化辅导的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科专题的探究性主题资源等。(2)教师教学资源:供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备课素材资源等。(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研资源: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资源和供教师开展教研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报告、公开示范课等。

3.资源来源。学校应当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拓宽资源生产渠道,广纳各方优质教育资源。数字资源主要有四种来源:(1)校本资源:学校开发的自主版权资源,包括学校自主建设或与企业等单位合作研发的教学资源;(2)引进资源:学校以购买、合作等形式从外部引入的非开放性教学资源;(3)开放资源:基于非商业用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自由地参考、使用和修改的教育资源,如各种视频公开课、开放课件资源等;(4)国家、省、大市、县(市、区)公共教育资源: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组织建设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如来自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资源。

(四)卓越的信息能力

1.学生能力。从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具有利用技术形成创新学习能力的意识,具有利用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加工和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利用各种媒体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和分享,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掌握网络基本礼仪,学做合格的数字化公民,并能影响他人学做合格的数字化公民。

2.教师能力。从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加强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教师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架构

1.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学校领导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和信息化评价能力,积极参加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培训。

3.学校要组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数据素养的教师队伍,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4.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要积极参与本区域“智慧校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二)人员培训

1.凡符合条件的在任教师全部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达到合格要求。2.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3.学校积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种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素养。

(三)制度建设

1.建立完备的“智慧校园”管理规章,包括校园网络管理、未来教室、数字实验室管理或学习体验中心、教育E卡通(教育卡)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经费管理等。

2.制定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促进智慧教育教学的常规化。

3.鼓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携手共建优质的、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四)资金投入

1.“智慧校园”建设经费应列为区域教育事业专项经费。2.学校经费预算中应包括必要的“智慧校园”运维经费,并形成制度化、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

3.硬件、软件(含资源)和运维(含培训)的经费投入要比例合理。要加大软件资源应用和运维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

四、项目要求

(一)建设要求

“智慧校园”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避免出现“孤岛效应”。要充分依托全市智慧教育云服务,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要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二)申报要求

“智慧校园”项目选题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项目学校申报实行“一校一案”,学校可以就智慧校园整体建设进行申报,也可以就某个突出的特色进行申报,每校限报1个项目方案。

(三)人员要求

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篇2

1. 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 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 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 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 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 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 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

2. 数字校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 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 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 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 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 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以网络为基础, 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 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 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及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 数字校园的组成

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校园基础化信息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建设、数字教室的建设。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二、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和理念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教育部和浙江省都曾实施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 浙江省曾前后共开展了三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施工作, 杭州市共有1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76所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实验工作, 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物联网、泛在网络、微视频教学、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学习力等新概念、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这是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 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 我们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基本的理念为:通过实施《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来普遍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整体水平, 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来实施“数字校园示范工程”, 让新技术、新理念在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验研究, 促进实验示范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实现创新发展。

三、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总目标

1. 指导思想

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为重点, 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 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支撑, 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加快杭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高信息化水平, 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建设总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 形成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 建成8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力争建成25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设施的作用,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 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的重大探索与创新。为此,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

1.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 制定出中小学适用的《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依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 统筹规划, 合理创建, 分类指导。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 根据省市两级有关数字校园创建指导意见, 制定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2. 突出应用, 强化特色

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以育人为本, 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 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和建设, 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注重对学校核心和特色工作的支撑与引领, 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 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 优化整合, 适度超前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建设, 适度超前。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 努力实现对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 分层推进, 分步实施, 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 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授权的共享与交流, 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成立“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 组织力量制定《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筹备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2年:根据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创建的进度, 启动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筹备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3年:做好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 继续执行市级第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启动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4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 做好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 继续执行市级第二批示范学校的建设。

2015年:完成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的总结工作。

六、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遴选程序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遴选采取学校申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杭州市评审立项、学校实施、经市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的方式进行。

1. 申报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由学校根据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及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申报。申报学校根据学校类别, 依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和自评, 自评达到合格方可申报, 填写《杭州市数字校示范校园建设申报表》和示范建设方案, 并附自评报告, 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2. 推荐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申报材料, 组织专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建设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分配的市级示范名额, 推荐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3. 评审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区、县 (市) 和直属学校申报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经审核初选、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 由市教育局公布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4. 验收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建设期满后, 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根据学校示范建设方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 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七、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是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 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 加强领导, 确保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顺利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加强对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负责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 研究落实本地区的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方案, 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统筹领导, 制定扶持政策, 落实工作责任, 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建立目标工作责任制, 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2. 加大投入, 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 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 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 加强管理, 努力提高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效益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和考核评估等形式促进数字校园的应用, 重大活动要求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工作台账、宣传报道等工作。

(1) 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 落实项目, 每年6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度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教育主管部门。

(2) 建立督查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督查制度, 督促学校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按计划实施, 建设成效显著的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给予通报表扬;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示范建设, 或者成效不显著的, 责令其整改, 延期一年后仍未能完成整改、通过验收的, 将予以通报批评, 取消其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资格。

(3) 建立验收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期满, 市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时, 将根据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申报的实施方案, 重点检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 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所发挥的效益, 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市级示范学校验收合格后, 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4) 建立帮带制度。每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2所以上牵手 (结对) 学校, 每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1所以上牵手 (结对) 学校, 推广经验, 帮助牵手 (结对) 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八、结束语

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篇3

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

我校积极按照泰州市有关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文件精神要求,始终把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重中之重,在创建江苏省“平安校园“基础上,对校园平安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强化细节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以法治校,促使学校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工作环境。现将平安校园建设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充实了由顾寿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陈庭书任副组长以及各处室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的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明确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一名学校中层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员,专门负责学校安全管理日常检查,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线条清晰,分工明确,开展得更深入,更扎实。

学校每年都把“平安校园”建设纳入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二、面对学校工作实际,落实平安创建过硬措施。

特殊学校由于教育管理的对象是特殊儿童,学校安全工作尤为重要,为了切实有效地抓好安全工作,以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我校进一步认真对照安全管理细则,排查存在问题,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做到校园每时每刻不留安全隐患空白点。具体工作如下: 1.抓安全责任落实。近几年来,为了明确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和健全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每学期学校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各科室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和《接送安全协议书》,确保学生接送交通安全,落实安全负责制。

2.抓学校食堂安全。为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工作,我们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有专门的安全检查人员,实施24小时熟食留样制度,严格执行上级食品配送制度,层层把关,严格按规程办事。在食品采购工作上严格索证,杜绝伪劣、变质、原料进入食堂。采取防腐、防火、防鼠措施,确保学生就餐安全。

3、抓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在重要部位和部门都采取了安全措施,做到技防、人防、物防同步进行。学校目前已达到监控全覆盖,电脑房、财务室等重要场所都安装有防盗门,各功能教室都配均配备了消防设备,并定期进行了维护并能确保正常使用。

4.抓门卫管理工作。为了加强学校的门卫安全保卫工作,我校在辖区派出所支持下共有三名专职保安人员。派出所与他们都签订了工作责任书,相关工作职责制度上墙,门卫、保安工作做到规范,不脱岗,不擅自离岗。为了进一步加强保安管理,从2014年秋学期开始,学校每月组织人员对保安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5.抓教师值班和学生离校管理。我校学生实行寄宿制,由于管理的学生是特殊儿童,值班教师与班主任实行在校交接制度,值班老师进行全天巡查管理。学生离校时,学生家长、班主任要与门卫实行对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无缝管理。6.抓安全检查常态。学校负责人带领相关处室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工作巡查,坚持“八查”:查安全教育情况,查校舍安全情况,查学生交通安全情况,查教学安全情况,查食品安全情况,查用电安全情况,查器械安全情况,查课间遵守纪律,上、下楼梯的情况。以查促安全,以查促平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校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和采取防范措施。

7.抓重大活动安全,凡是重大活动安排,我们总预先制定安全工作预案,从组织领导到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人去管去负责,制定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为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8.抓消防安全。我校在电脑教室、律动教室、实验科技楼、各功能教室及杂物仓库均安装了灭火器,并对各功能区安全责任人进行了消防演练培训,使他们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安全管理员还经常带领校电工检查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灯,确保应急真能救急。

9.抓安全应变培训,做到教育、演练相结合,以防不测,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正确应对,我校学生上下楼梯有规定,疏散应急有组织、有指挥。每学期都要举行一至两次紧急疏散演练,数年来,从未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10.抓法制安全教育。每学期我们都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讲课,针对聋哑学生犯罪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高年级聋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各班充分利用晨会课(国旗下讲话)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结合特殊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他们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建立和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身残志坚,不断增强耐挫能力学会和社会适应能力。教会智障儿童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防范能力。

11.抓传染病防控。学校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师生了解有关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每天进行晨检,对传染病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每天上下午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进行登记、监测、上报。发现情况及时与防控部门联系,果断采取措施。

12.抓各类矛盾的化解。领导对教师进行不定期谈心活动。召开家长会,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组织社会人员座谈会,了解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努力改善服务,求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多年来,由于工作到位,学校没有举报电话,学校稳定,环境和谐。

我校在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4月获得“泰州市平安校园”称号,2013年5月获得“江苏省平安校园”称号,2014年9月在泰州市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活动中评为先进学校,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我们将牢牢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把校园平安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创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作出新的贡献。

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篇4

作者:来源:发展计划处时间:2011-04-11

粤西、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建设扶持资金申报指南

一、专项资金的基本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和《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10]5号)规定,省财政2009年起专项安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扶持资金,其中:粤西三市(阳江、茂名和湛江市)2009年一次性安排每市500万元;粤北五市(韶关、清远、云浮、梅州和河源市)2009年至2012年每年各安排500万元。

二、资金扶持对象和使用范围

本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是经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审核认定的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已扶持过的项目,原则上不再申报。

本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良种引进繁育、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等。

三、项目申报

(一)项目申报的条件

1.示范区建设具备一定基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经专家论证的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废弃物排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示范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符合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突出,能够体现农产品生产优势与特色,在当地农业生产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有较强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3.示范区建设主体明确,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研发服务机构或其他企事业法人单位,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有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较规范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引进技

术和人才、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的运行机制。

4.示范区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当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种苗繁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或农业生态旅游等农业功能的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在2000亩以上,年农业总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每年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种养加工专业户达1000人次,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

5.按照《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附件1)的考核标准进行自评,初次申报的示范区综合评分应在75分以上,连续申报的示范区综合评分应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每年递增5分(含5分)以上。

6.当地政府支持,配套资金扶持,农民群众欢迎,发展环境良好。

(二)项目申报程序

扶持资金采取竞争性分配。凡符合条件的各类农业园区可以向所在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每个县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后择优报送1个项目至地级市农业和财政部门。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和财政部门评审后,每市择优推荐2至3个备选示范区报省农业厅。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组织专家对上报的备选示范区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结果,选择1个最佳示范区给予扶持。

如粤北地区拟连续多年扶持1个示范区的,需报送示范区项目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及当年具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能够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且通过验收的示范区,可以继续申报下一项目扶持资金。

(三)项目申报材料

1.关于申报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请示;

2.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载明项目背景、建设内容、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完成时间、投资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财务分析及资金来源等);

3.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综合评分表(附件一);

4.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和总体建设规划;

5.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申报书(附件二);

6.连续实施项目应报送绩效考评情况和项目验收情况。

(四)项目申报有关要求

上一篇:1月4日工作回复及1月5日工作计划下一篇:2021年新任领导干部岗前培训讲稿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