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内部审计工作要突出重点,围绕业务经营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开展
1.要将被审计的对象从对操作层的操作行为审计转向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审计。操作层的操作行为不当会带来风险,造成损失,但其所造成的问题大多是单笔的、局部的,损失也相对较小;而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不当造成的后果将是较大层面的风险或损失。因此抓好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决策结果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
2.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现阶段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是审计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因而,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规行约的贯彻执行情况;业务经营指标及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风险性情况;内控机制执行情况;主要负责人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行为及其经营管理业务情况;业务主管部门自律监管职责履行情况等监督重点来开展。
3.要抓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个别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审计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分析要从制度规定、经营机制等方面找原因,挖掘出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抓好审计分析,为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要强,要能对领导的决策或被审计单位工作改进起到帮助作用。
(二)开展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非现场审计是利用计算机专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新一代”数据库中各种账簿进行审查分析的过程。由于农行的业务数据处理已全面实现电子化,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已经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升审计质量的迫切要求。运用计算机审计,不仅数据来源全面,而且可以查询到每个网点、任意时间的数据,使审计范围、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及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在进行非现场审计中,要注重紧密围绕业务经营中心,切实结合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展审计,计算机审计工作将逐步应用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外等各个业务领域,同时通过计算机审计捕捉一些可疑科目如损益、存款等科目敏感日期的账户异常变动,为现场审计提供抽样依据,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三)开展“参与式”审计,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采用“参与式”审计方式的内部审计就是指在确立审计项目前,内部审计部门与从有关业务部门中抽调出来的从事该项业务的人员一起,共同对主要经营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定性,以确定审计的内容、范围、频率,从而使内部审计更有的放矢。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发现的问题和其形成的后果,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商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不单纯指出问题,而是着重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这种“参与式”的审计,既能够突出审计的重点,也能够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可采取培训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其次,要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自学。
(五)强化审计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操作规程。
2.加大后续审计力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下达的审计意见、决定或催办通知,在规定时限进行落实、查证,以此提高审计权威性;加强对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对审计发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积极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
3.实行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完善审计工作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考核,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5.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建立审计项目主审负责制,明确审计风险。
(六)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提高审计质量
1.要以风险为导向,加强对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的审计,从整体上推进银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沪深两市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共有16家。本文选取沪深股市内地银行指数的14家成分银行近3年的年报为研究样本, 对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 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规范。通过分析发现, 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位置包括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公司治理报告和报告附注等。分布广泛说明披露缺乏规范性, 这不仅不利于对银行间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比较, 也不利于公众了解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
第二, 披露内容过于简单。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如“内部控制制度完整、合理、有效”或“在审核过程中未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在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真正涉及具体内部控制某一个环节并进行定量描述的信息少之又少。此外, 一些在年报中表示“会努力完善内部控制”, 但如何完善却未具体阐述。这种过于原则化和形式化的披露方式造成信息有用性的降低。
第三,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较少涉及。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有利于管理当局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完善内部控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进而使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情况。通过分析样本发现, 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非常少, 一般都用一句话的形式一笔带过, 披露内容简单且缺乏现实意义。
第四, 对风险管理的披露不足。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要素。通过研究样本发现, 只有少数银行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质性披露, 如呆账管理、对各种风险的管理, 多数银行只是用一句话简单说明了银行建立了系统风险管理制度。
二、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我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在逐步建立过程中。已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披露的范围、内容、格式等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导致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这也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现形式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 匮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首先, 披露内部控制的缺陷信息可能会向公众传递出不利于银行的信息, 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进而影响银行的业绩和管理层的薪酬, 导致披露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其次, 上市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 当披露成本预期大于后期收益时, 即使是强制披露情况下, 银行也会尽量在低成本的条件下披露一些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三, 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足。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 银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存在误解。这也就导致了一些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做“表面文章”, 表现在信息披露时将内部控制制度叙述一遍, 避免谈及具体执行情况。这也导致了内部控制信息实质性内容的缺乏, 降低了内部控制信息的有用性。
第四, 内外部监管的不到位。在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管的条件下, 董事会、管理当局、监事会以及注册会计师针对内部控制信息具体应该如何做, 不遵守规定该受到怎样的惩处存在模糊性, 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对策
第一,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质量不高与目前信息披露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关部门首先应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上升到法律层级, 如效仿美国单独立法, 并注意加大违规披露的处罚力度, 提升违规成本。其次要注意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在竞争性市场中, 上市银行为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会更加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此外, 有关部门还应注意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声誉机制能够以相对于法律机制更低的成本来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
第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首先应当使强制披露与自愿性披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要制定披露的最低要求进行强制披露, 内容应包括管理当局的责任声明,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依据标准, 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以及改进措施。二是要制定自愿性披露的相关内容, 鼓励上市银行对自愿性披露内容进行披露。其次是要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中国证监会应专门针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出台准则, 使上市银行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有依可循, 做到明确、具体、合理, 从而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有用性与可比性, 根本上杜绝重形式、轻内容的模式化通病。
第三,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为了提高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我国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 包括: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强化相关主体的监督作用;对未如实披露的应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对消极应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提出警告和处罚。此外, 还应加强银行间的互相监督, 实现行业自律, 使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王学军.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金融研究, 2004 (5) .
一、计算机审计应用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本世纪,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在持续地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数据挖掘概念被导入。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己应用信息系统来实现对客户的服务,硬件网络平台已实现了100%的应用;软件应用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银行业务;部分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陆续了完成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此情况下,将计算机审计应用于商业银行无疑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防范经营风险。计算机在线审计的运用,使审计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事后检查方式,转变为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检查方式;使风险防范由事后的补救,转变为事中的控制和事前的预防。
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审计观念和审计方法。商业银行应用计算机审计,将使其在审计理念上,使思维模式发生从传统的由点到面向由面到点的转变;在审计方法上,由过去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大海捞针”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转变;由以现场审计为主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的新的审计工作模式。
三是有利于全面审计、重点突出。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
四是有利于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准确性的特点来辅助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五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优势。实施非现场审计分析,实现银行内部数据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系统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储存器中。
六是有利于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审计给审计信息的利用提供极大的优势。
二、当前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业银行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进行计算机审计要求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相关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
2、缺少规范化程序和制度。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正储备着计算机审计相关的人员,但是内部制度上与之匹配的审计程序和规则还空缺或不健全。
3、缺少能够胜任的审计软件。目前,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软件,不能直接与经营管理数据源接口,都需要设计定为用某一类数据库软件,但“定向化”的数据接口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输入是计算机系统重要部分,任何审计系统如果设置单一接口的数据对接,在实际应用中就必将浪费一些人力进行其他有关数据的转换录入工作。
4、对计算机审计风险重视不够。计算机审计风险包括系统硬件环境风险、系统控制风险、财务数据风险和审计软件风险。其中审计软件风险是影响计算机审计检查风险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开发工具的了解不够和技术人员对审计、会计业务的不熟悉,造成软件自身的不完善,运行不稳定或审计计算、分析的偏差。审计软件自身的不完善,运行不稳定或审计计算、分析的偏差会带来计算机审计风险。
三、对加强和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组织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也必须正视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充实计算机操作的技术水平,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2、整章建制,为计算机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层面上,要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
3、软件设计应体现人性化、合理化。对数据输入接口尽量考虑对多方面的数据软件留有接口,对审计系统不兼容的操作系统还应预留转变成可兼容或相同操作系统的数据文件后,进行导入,使软件更具有通用性。要将软件设计融入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使审计系统分析的内容更广、更具有综合性,从而接近现场审计工作。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让系统开发人员多参与现场审计工作,使之对现场审计有一定的经验,更有利于系统的开发。
4、规范操作,有效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一是实施计算机审计前,对被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进行调查,可以设计一个对被审单位科技部门的审计前问卷,了解有关运行事项、人为控制事项、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程序修改事项等,看是否存在系统内控薄弱环节,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安全可靠,进行相关符合性测试。二是审计软件中应设计“系统日志”类似的菜单,管理人员应能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编程方法予以复核,确保程序编制科学合理,据之得出的审计数据可靠无误。三是每次审计项目都要制定计算机审计方案,指导计算机审计人员在一般性操作上的规范性,如实施前准备及要求、数据采集要求、对被审单位系统控制、据测试验证要求、计算机审计目标、程序方法运用、对疑点线索分析规则等等,避免计算机审计人员从业的随意性。
从工程造价决算审计实践看,工程多估冒算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加强对工程造价决算的审计监督已刻不容缓。
一、工程造价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履行合同不严格,造价控制乏力。
工程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标,按法定程序,通过公开、公平方式招标、评标、定标,对于一般项目,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即可作为竣工结算价,如有其它变更、签证应按招标文件精神或合同中相关条款结算。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工程经招投标后,在承发包合同签订时,在合同中再约定按实结算,招投标只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如某桥梁拓宽工程在工程完工二个月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商定了《关于某桥拓宽工程决算审计有关事项》的会议记录。审计发现,有关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合同存在严重背离的情况,如决算方式由中标价增减工程量改为全部按实计算;主要材料价格不按招投标及合同约定改按信息价;工程造价下浮率不按招投标文件规定下浮,擅自少下浮等等。经审计若按此会议记录计算,仅造价下浮一块就涉及到多付工程款341243元。
2、工程实施中乱签证,人为增加造价。
工程建设实施中,部分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以隐蔽工程处理、误工、抢工、复杂工艺、特殊材料等方式随意追加工程造价。如某基础设施项目的填方工程,在跟踪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报出的决算所依据的地面标高与设计原地面标高严重出入,引起的工程款相差150多万元,而现场监理人员居然签字认可。
3、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失控。
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确定后,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高低。因设计深度不够,必然造成施工中变更多,现场签证多,从而使工程中标价与实际造价相去甚远,加上若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工程计价产生多估冒算也在所难免了。如某建筑工程,中标价为151万元,但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更改而增加的工程款有53万元多。又如某景区二期工程中标价为608.3万元,而最后决算造价达到1300多万元,超计划概算一倍多。
4、取费标准高套,侥幸心理作祟。
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是按工程类别划分的,施工单位常高定工程类别编制预算。如某基础设施工程的附属工程,是普通的三层建筑,根据工程类别的划分原则,明显的应属于四类工程,其综合费率为直接费的21.2%。但在其决算中,将其定为三类工程,综合费率为24.5%,这样故意地将工程提高了一个类别。
5、合同条款不规范,工程计价有隐患。
合同条款不严肃不规范,给工程决算留下许多漏洞,也是引起工程计价多估冒算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合同等于没定。如某基础设施工程,其合同规定:明标底让利后包干,由乙方以482.79万元总承包,具体按实结算。很明显,此合同前后矛盾,既然是“让利后包干”,就不能“具体按实结算”。因为按实结算远大于482.79万元,决算时甲乙双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6、材料价格跨期高套,工程价款攀升。
由于市场价格每月或每季变化相当大,而地市每期发布的建筑安装主要材料预算价格基本无区别或区别不大,且又滞后,使预算价格严重偏离了实际价格,少数材料价格信息价甚至高出实际价格的50%左右。由于有的项目工期较长,有的施工单位根据自己需要,跨期高套也屡见不鲜。如某一工程,根据审计部门掌握的资料,甲乙双方所签定的主材价格明显高于当期市场价格。
二、加强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的几点建议
1、查投标承诺的让利是否到位,严把合同履行关。
审计人员对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合同条款必须研究透彻,对招投标时的让利承诺是否到位应重点审计。如某桥梁拓宽工程中的老桥加固工程项目对合同外增加部分工程综合费用率按29.9%取定,未按施工单位报价中约定的19%取定,引起多计决算造价26505元。还有的在工程决算审计中对包工程常常忽视总承包时的让利承诺,以致多付工程款。如某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投标书及相关资料的承诺应对工程造价的4.932%让利,而在结算时对分包工程的砼防渗墙项目不按招投标时的承诺,未对报价书相关项目暂列造价180万元的4.932%让利,造成多付工程款88776元。
2、查工程量的真实性,严把工程量计算关。
审计人员必须以工程竣工图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核对,看有无多算、重算、冒算和错算现象。审计人员应把竣工图的“死数据”与施工现场调查了解的“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挤出工程量中的“水份”,确保竣工决算造价的真实性。
3、查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严把定额套用关。
工程预算定额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依据,在审计竣工决算套用定额时就应注意各专业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限的划分,在参照使用就近定额时,应防止高套定额子目,造成重复计算。除了熟悉预算定额外,还应熟悉竣工图内容及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才能把好定额套用审计关。
4、查材料单价,严把材料费用关。
针对市场材料供应品种繁多,产地、规格型号、产品质量不一的特点,审核材料单价时应以施工图指定的材料品种、型号、规格为计算依据。执行国家统一的材料消耗定额及有关运杂费率、采保费率等规定,防止因材料品质、档次的不同而随意调高材料单价,更不能单凭“发票”定价因控制不严,发票水份大。如某工程,施工单位开出的格栅灯发票价格为 268元/套,后经审计人员核实实际为95元/套。工程材料费用的审核要注意到材料单价上的时间差和品质差,搞好市场调查,并从审计施工单位的原始票据延伸到材料的供应单位,掌握市场动态,加大审计审核的力度。
5、查签证单的真实性,严把现场签证关。
在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到现场进行核实,而且还要对签证上增加的内容与实际施工的内容进行核实,以便准确地核定工程量。对于隐蔽工程签证,要标明被隐蔽部位、工作量及质量情况。对于图纸以外的现场签证,要审核签证的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避免出现随意增大签证工作量,伪造资料、巧立名目,人为虚增签证费用。
6、查取费标准的合理性,严把取费标准关。
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是在没有采用工程量报价清单的前提下采用竞价机制,大多数工程招标采用费率招标。在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时,把施工单位承诺的让利或优惠多少,写进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以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竣工决算审计时一定要注意工程类别及取费标准,按照不同施工地区、不同工程类别计取相关的地区税率及工程费率,确保取费标准的合理性,才能为加强工程造价控制把好最后一个关口。
浅谈工程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摘要:工程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宏观建筑调控,促进微建筑管理,以助于国民建筑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工程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内容复杂,因此讲究工作方法非常必要,以下简单谈谈工程审计在建筑中的审计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审计 审核 工程审计 造价 竣工决算
1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多为政绩工程,民心工程,涉及的关系复杂,受公众关注较多,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程审计直接关系到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物质准备,工程施工是基建工程审计的主要环节,在审计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拓展新思路,保证投资有效,科学施工,安全施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和加强工程全过程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建设决策者、执行者的 经济 责任履行情况,进而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由于审计涉及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内容,所以审计必须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管理流程。
2工程审计现状
随着我国对建筑行业规范的完善,建筑工程企业对于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工程质量、投资效率、工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重视工程审计工作,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工程审计效率,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减少不必要工程款项的增加,成为了目前工程企业的首要问题。而工程审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由于涉及经济单位多,其审计难度大,周期长。即它关乎到资源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从工程招标,施工,竣工结算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建工程的审计方法和要点。
3工程审计的方法
工程审计方法很多,同时也很复杂,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方法,现场观察法,测量观察法,计算法,分析法,复核法,询价比价法,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重点抽查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
3.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指采用对施工现场直接考察的方法,观察现场工作人员及管理活动,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与图纸范围(或合同义务)是否一致、吻合。审计人员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尤其对某些涉及造价调整的隐蔽工程应有针对性地在工程隐蔽前抽查监理签证,并且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留有影像资料。
这种审计方法对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的单价合同的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土方开挖、回填等分项工程,审计人员应要求监理人员进行实测实量,分阶段验收,要严格分清不同土质、深度、体积、地下水、放坡、支撑等情况,分别测算工程量,不能只填一个总数。
3.2测量观察法
核实工程量的真实性,最有效的办法是现场测量观察,一是对照施工图纸,实地测量有关分项工程尺寸,如门窗洞口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宽高等。二是对安装工程的设施、设备进行实地观察计算数量,如配电箱个数、灯具个数、水暖器材的个数等。确定核实决算工程量与实际是否相符。
3.3计算法
即按照图纸计算工程量与工程决算对比核实,审定工程造价。工程决算审计,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清所有的施工图纸,才能全面准确无误地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审计人员不仅要看建筑施工图,还要看结构施工图和竣工图;不仅要看水电平面图,而且要看水电系统图。不仅要将每一张图纸看懂,而且要将所有的图纸综合分析。只有在认真看懂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3.4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造价审计人员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离和分类,然后综合分析,发现疑点,揭露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法的目的在于:
1)通过分析查找可疑事项,为审计工作寻找线索,进而查出各种错误和弊端
2)通过分析来验证各种资料(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所反映的工程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而核实实际工程量与审定工程造价。
3.5复核法
复核法是指将有关工程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互相对照,以核实是否相符和正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可以利用工程资料之间的依存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审计取证。
例如,通过将初步设计概算与合同总价对比,可以分析有无提高标准和增列工程等问题;将竣工结算与完成工作量、竣工图、变更、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核对,分析工程价款结算与实际完成投资是否一致和真实;将工程核算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核对,分析有无成本不实或核算不一致的情况等。
如在某住宅楼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隐蔽工程签证单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日志相核对,查出该项目工程结算存在重复签证与乱签证,多计隐蔽工程造价23.8万元。
又如在对某一多层办公楼项目的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通过利用分析法发现该项目土方工程量是该项目建筑面积的29倍(即该建筑展开面积需要大开挖29米),对此找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将隐蔽工程签证与施工日记相查对,核减土方工程量5500立方米,核减工程造价16.7万元。
3.6询价比价法
询价比价法主要是指对设备、材料等采购的市场公允价格进行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询价、综合比价等方法。
3.7全面审计法
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3.8标准图审计法 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9分组计算审计法
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例如:对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分为一组。这一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土的体积按下式确定: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层分为一组。在这种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顶棚饰面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以地面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以楼板的折算厚度(查表);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再乘以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的工程量。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分为一组。在这一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然后再计算工程量。在求出墙体面积的基础上,减去门窗面积,再乘以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各项数据均可借鉴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3.10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3.11重点抽查审计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计法,其与全面审计法之区别仅是审计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竣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檩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可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换算。这种方法与全面审计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做到准确无误。
3.12分析对比审计法
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在总结分析工程决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再进行重点审计,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
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楼板屋面、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木结构、金属结构、装饰、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3.13常见病审计法
由于工程决算编制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工程决算编制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楼地面孔洞、沟道所占面积不扣除;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除;挖地槽、地坑上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楼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套用误差:混凝上强度等级;石子粒径;构件断面、单件体积;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强度等级及配合比;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地坑、地槽、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3)项目重复误差: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软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误差: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计工程预决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顺藤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3.14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
建筑工程预决算项目数
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乍一看好像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审核,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如: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墙体、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15综合比价法
综合比价法是指对所购物资的进价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将之作为审计标准。如在概算审计中,对一些设计深度不够、难以核算、投资较大的关键设备和设施应进行多方面查询核对,明确其价格构成、规格质量等情况。
工程造价审计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审计时究竟以何种方法为主,审计人员应结合项目的特点而定。必要的话,可综合运用。
4工程审计要点
建筑项目审计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耗用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建筑项目决算审计过程的70%以上,为了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繁重的工作应注意以下要点:
4.1资料齐全
包括施工合同,各原始预算,设计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竣工图,施工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和取费标准,施工现场地形及工程地质等。
4.2重点看图
在拿到工程施工图后,首先要按图纸会审纪要的内容,对图纸做全面的修正,这样可避免因图纸变化,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劳动。之后开始对图纸全面浏览,先了解工程的基本概貌,如建筑物层数、结构形式、建筑面积等,再了解工程的材料和做法,如:基础是砼的还是砖、石的,是条形的还是独立的;墙体是砌砖还是砌块;楼面是水泥砂浆还是地砖;有无吊顶;外墙面是墙砖还是干粘石;门窗是木制还是铝合金、塑料等。最后详细阅读建筑“三大图”,重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房屋内外高差,以便在计算基础、挖填方、外墙抹灰工程量时利用该数据;建筑物层高墙体、楼地面面层、顶棚等相应的工程内容是否因楼层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便在计算工程量时分别对待;建筑物构配件,如阳台、雨棚、台阶等的设置情况,以防止二次翻阅和重漏计算。
4.3口径必须一致
审核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口径相一致。例如,某医院综合大楼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整个场地是按竖项布置进行大型挖填土方,并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夯实。预算编制人员在计算了铲运机铲运土方13600m3的工程量后,还计算了平整场地34000m3的工程量。审核人员依据“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建筑物底面积计算,若已按竖项布置进行挖填找平土方,不再计算平整场地工程量”。这一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核减了平整场地工程量。
4.4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
根据多年的审核经验,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若紧接着计算墙体工程量,而墙体上门窗洞口所占面积、嵌入墙体的砼构配件所占体积都没有数据。这些数据常常要临时补充进来。这种方法很被动,容易出错,到计算门窗和砼构配件时,又要重复计算,如果发现前边的扣除有差错,还需进行调整,因此若在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紧接着计算门窗洞口和砼分部工程量,那么就可一次成功,既省事又准确。安排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方便计算。
4.5计量单位必须一致
应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如设备及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计量单位有些用“台”,有些用“组”;管道安装工程有些工程细目用“10m”,有些工程细目用“100m”。这都应分清楚,不能搞错。
4.6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
工程预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征相一致。同类工程量套用的基价高或低的定额子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审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套用定额子目的审核应注意所包涵的工作内容,要注意看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熟悉定额子目套用的界限,要求做到公正合理。
4.7材料价格和价差的审核
在工程预决算工作中,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占工程造价的76%以上。因此加强材料价格动态管理,实施材料价格动态决算十分重要。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必须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应注意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括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基建材料的数量、规格和型号是否按图列出的取定。但是材料价格将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频繁波动,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应该具有“弹性”,争取半月发布一次市场价格信息;同时发布市场价格材料品种信息,力求齐全,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工程预决算由于受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事后结算调价的办法,如果结算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变化的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固定单价”和“活市场”的差距,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一般建筑工程可采取“平均定价、按实结算”的原则来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开工时按当月指导价格编制预算,竣工后按合同工期之内的指导价格平均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大、施工工期长的工程预决算可采取分阶段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按工程的基础、主体、装修分阶段签订工程量竣工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小、施工工期短的工程预决算可一次定死,竣工决算除设计变更外均不得调整。
4.8现场施工签证的审核
由于有的施工单位驻工地的代表对工程预算和有关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有的施工单位有意扭曲预算定额和有关的管理规定,造成盲目签证。因此应认真审核工程签证的有关工作内容是否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审核人员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合规定的现场施工签证。现场施工签证项目、内容和数量要完整清楚,必须具有甲方驻工地的代表和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的双方签字,手续齐全方可生效。
建筑工程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技巧方法
一、审前准备工作
1、收集工程相关的文件资料。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编制标底等工程相关文件资料是工程决算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详细地了解。
2、熟悉竣工图纸。竣工图是审计决算分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核对所有图纸,清点无误后依次识读。
3、了解决算包括的范围。根据决算编制说明,了解决算包括的工程内容。例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会审图纸后的设计变更等。
4、弄清所采用的单位估价表。任何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收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资料。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程序及相关要求
1.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进点时间可安排在即将正式开工前。
2.审计组应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例会,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3.对中标合同价进行控制,不允许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设计、增项、减项、扩大工程造价;对工程用料,隐蔽工程进行质量和数量监控,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所有隐蔽工程除应有甲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签字外,还必须有跟踪审计人员签字。
4.审计组成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并且作好相关记录。对各参建单位(包括建设项目相关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核定,开具核定单。
5.审计组应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1)采用“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已完成的形象进度,及时报送“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予以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工程施工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
(2)采用“中标价包干,设计变更、额外工作量签证按实调整”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每月将已发生的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编制“变更部分结算”,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3)采用“单价包干、工程量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对已完成的形象进度上报“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4)对于在建工程其他费用的审计,亦应本着“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进行审计,并按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组应建立《跟踪审计项目台账》,由主审人员负责及时登记审计时间、工作纪实(包括工作内容、审计事实、发现问题、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审计成果)。台帐要注重反映量化成果,成为反映跟踪审计全貌的工作日志。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一)建设项目开工前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审计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2.施工准备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之一,主要把握好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监理工作、施工单位选择。项目法人质量控制是否通过资质审查,是否按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选择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各种合同是否规范、合法有效,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组织了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设计交底;监理单位是否有相应资格等级证书,所派监理人员是否有岗位证书;审计设计单位是否有承担相应资质勘测设计能力,是否将经过会审后的资料做过技术交底,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的规范要求;审计施工单位是否有承揽相应施工任务的资质,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3.审计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建设资金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各种规费是否按规定及时缴纳;减、缓、免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征地或拆迁补偿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关评估、计价是否合规、合理,有无擅自扩大拆迁范围、提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等问题。
(二)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关系到工程质量好坏、审计质量高低的问题,审计内容应包括:
1、审计合同履行情况。审计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如有变更、增补、转让或终止情况,应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2.审计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制度;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验收、领用、清点制度;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应督促、指导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建设资金合法使用。
3.审计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工程预算款及结算是否按合同办理;
4.审计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建设资金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置、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损失浪费现象。
5.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长时间不结转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要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现象;审计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必须、节约”的原则,有无超出概算控制金额的情况。
6.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尤其要对建设单位关联企业所供设备、材料的价格进行检查,防止从中加价。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属政府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按相应规定办理。
(三)基建工程审计范围及方法
一、审计范围: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专审发[2000]64号),依据被审计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竣工决算资料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二、审计工作: 对被审项目工程结算、财务决算等资料审核,并出具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和项目管理建议书。
1、工程结算审核内容如下:
(1)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和分析单位和单项工程超概预算具体原因;
(2)工程价款结算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引用是否正确;变更设计批复手续是否齐全等情况;
(3)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及价格签证审计;
(4)施工过程中索赔及索赔价款的审计,重点审查索赔的合规性、合理性,索赔价款计算依据的完整性和数字的准确性;
(5)核算实际完成工程量,审核竣工计算情况;
(6)对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及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7)与该项目有关的其他事项;
2、(1)审查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2)核实工程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和结余等财务情况;
(3)审查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是否合法、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4)审查交付使用财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库存材料的真实性,审核应收付款项;
(5)审查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合法,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6)审查交付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办理验收手续;
(7)审查建设单位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计算及交付使用资产的核算;
(8)资产交付使用情况审计,若有报废工程。应披露其造成的原因和投资额;
(9)竣工决算报表审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该体系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财务公司及外资银行等,其中商业银行所占的份额最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便越发重要。纵观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仍面临很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本文主要从问题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只停留在“表面”,尚未渗入“本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念陈旧、职能定位不明确,审计重心仍然是合规性审计,对公司的治理、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尚无过多涉及,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鉴证等职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内部审计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上, 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 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而忽略了商业银行整体的审计,过于片面。
(二)独立性差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以“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结构的现状,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大多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而不是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审计结果缺少权威性、科学性,甚至是内部审计丧失了独立性。此外,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在相当程度上阻塞了审计结果的报告与执行渠道,凸显出内部审计的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合理。
(三)审计手段、方法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账目基础审计, 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银行业务方式的变化使得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发生了转移,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形成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却无法同步赶上计算机审计的“潮流”, 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并且在利用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只根据数据审数据的现象,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受到挑战。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严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四)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此外,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五)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以及素质的高低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使得工作衔接不利,效率得不到提高,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关于上述问题具体的对策
(一)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引入风险管理,走“本质审计”之路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二)健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三)推进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的发展,走“信息化”之路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推进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注重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各家商业银行近几年陆续推
行了风险经理制。风险经理制是通过在各类业务风险控制
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经理,实现控制风险目的的一种内部管
理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也是银
行提高风险管理质量的现实选择。
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待规范化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且不规范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 对于银行内部员工的奖励惩罚条款不够规范, 虽然制定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但该规定中并不明确对违规人员的具体责任。表现为对违规操作人员、违纪工作人员的处理, 就存在制度缺陷, 一方面缺少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缺乏对违规违纪人员处罚的执行者。如对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中所造成的风险或者实际损失就缺少相应的制度规定, 对于责任人的追究显得“避重就轻”, 导致贷款发放无序化, 放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系数得不到控制, 造成国家和单位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2.内部控制的人事管理有待科学化
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优化, 必须进行科学化的人事安排和制度建设, 但商业银行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着重大缺陷, 主要表现在:人事岗位设置上, 不能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组织会计核算, 导致对会计核算的管理效果不足, 而岗位间分工不明, 更是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造成管理混乱;信息传导上, 出现信息传导断层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前台员工不能及时了解新的金融产品的规定和新规程, 导致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专业化不足;业务培训上, 主要表现为银行没能制定一整套推动员工业务素养、技能不断提升的详细规定, 导致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上, 出现永久保管的档案品因交接不细或保管不善, 档案品有缺失的现象。
3.风险控制系统有待严密化
风险控制系统的严密化是助推银行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实现内部控制实现的关键之举。但一些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还存在着漏洞, 表现为风险预警、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的机制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在风险预警方面, 虽说银行的业务经营已经实现了信息化, 但信息安全工作不到位, 表现为缺少一整套信息安全管理的操作规程, 导致其风险预警数据分析模型却出现更新速度不快的窘况, 这样情形极大地弱化了业务发展的风险规避。
在风险评估方面, 也同样出现了评估模型与业务不相匹配、评估方法落后的缺陷, 而评估的内容也存在着范围过窄, 不够全面的劣势, 表现为只针对信贷业务进行评估, 而对于外汇、利率等缺少一套严密化的评估方案, 加大了银行业务运营的风险。
三、完善工商银行莆田分行内部控制不足的科学对策
1.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
针对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质量的“跃升”。首先是思想上, 要深刻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不仅仅表现为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可以实现银行在运营中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为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此, 必须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 同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建设经验, 建立覆盖面广、效用凸出、人性化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是实践上, 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内控制度建设的深入落实。必须根据《商业银行内控指引》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基本要求, 并以此作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规范化的基本依据, 建立一整套操作性强、极具约束性、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2.实现内部控制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人事管理要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率”的原则, 来对人事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和设置, 实现人事管理在推动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中的作用。首先要对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职能定位, 以事权为基本依据,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 分工明晰, 避免出现职责混乱、职责重叠的情况, 对于与银行发展休息相关的审批、决策等内容必须进行严格的程序规定, 既要保证其效率、公平、客观, 又要保证科学化, 而对审计稽核机构, 则必须让其完全独立, 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其次要通过合理的人事制度安排, 保证部门间、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无缝隙化, 通过建立莆田分行信息传播平台, 实现在信息传导过程中的“扁平化”管理, 保证每一位员工能及时了解分行的动态, 进而加强对新业务的学习, 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3.实现风险控制系统的严密化
在风险预警方面, 加强对信贷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领导小组, 制定不良资产处置办法, 实行风险预警通报制度, 对信贷资产进行预警管理。同时, 根据对不良资产的信息掌握, 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预警数据分析模型, 保证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预警管理。
在风险控制方面, 必须对产生风险因素的业务内容进行风险事件成因、风险驱动因素等进行重点剖析,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对于前台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细致, 打印凭条不完整或者不打印, 漏客户签名或者签名错误等风险, 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风险事件分析例会的方式, 加强对员工进行风险控制教育。此外, 还要制定《柜台业务检查手册》和《违规积分处理手册》, 对责任进行落实, 以提高业务风险控制水平。
在风险评估方面, 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必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科学化、实用性的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风险预警和规避体系, 以增强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的严密化。此外, 还要制定风险评估策略, 并借助“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 将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 融入到整个评估系统当中。
四、结语
总之, 银行内部控制的任何松懈都极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化、实效化、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以实现银行资产的良性流动,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风险管控的合理控制, 进而推进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复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之我见[J].金融经济, 2012, (14) :55-56.
[2]黄娟, 常国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与完善对策分析[J].投资研究, 2010, (11) :23-27.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取得巨大发展。本文通过对于我国信贷管理的基本概述,解释了信贷和信贷管理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信贷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加强信贷管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研究
我国在现阶段的金融制度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各大商业银行的两大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业务,这两大业务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信贷资产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风险应对水平,在加强外部的监管力量的同时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尽管如此,我国的信贷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述
(一)信贷与信贷管理的科学内涵
信贷是指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照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人在约定的期限范围内按照既定条件还本付息的经济信用活动。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测量工具,通过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贷款损失因素,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通过信贷管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商业银行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信贷管理活动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封锁消息、提供假消息以迷惑竞争对手等。此外,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的信息也较为封闭,导致了国内社会信用体系迟迟没有走入健康的轨道。其次,国内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经营体制方面的缺陷等诸多因素,滋生了不良贷款的持续攀高。再次,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都存在“重贷款轻管理”的倾向。商业银行往往只是在贷款前进行一些的调查、分析、论证,以确保借款人具备一定还款能力,而忽略了放款后的管理工作,导致信贷管理中隐含了一些潜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信贷管理的模式呈现出了粗放型、管理水平有限、风险防范意识低等特点。
(一)贷前调查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贷款应该是以市场作为贷款的导向。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的信息缺乏深入了解和必要的沟通。同时,由于银行内部的信贷人员自身业务能力和经验良莠不齐,使得信贷人员难以对于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信用程度、还债能力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
(二)贷款支用支付不合规、贷后管理监控不力
许多商业银行放款时没有严格按照银监会“三办一指”的相关规定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实行受托支付或自主支付,导致部分贷款资金直接流回借款人或其股东的账户。此外,贷后管理历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贷后监控和管理未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制度,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没有做持续监督,对相关风险没有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预案,使得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未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信贷人员队伍不够专业化
信贷人员对于商业银行放贷前的调查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之一,其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放贷质量。许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队伍还不够专业化,或多或少存在业务知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偏差、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责任心等缺陷,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起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经营的获利和风险是不断贯穿于商业银行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产物。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信贷管理理念,完善信贷管理工作,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内部树立起正确的信贷风险意识,改变传统的、刻板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优化信贷管理流程也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对策。严格遵守信贷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落实信贷管理的每个环节。贷前调查必须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具有还款能力,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贷款过程中精简管理费用,节约信贷财务费用,优化信贷管理过程。贷后要注意建立起贷后监控的机制,提高对借款人的监控频率,发现问题要立即整改。
(二)建立信贷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人的激励和控制是信贷管理的核心,也是信贷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的内在动力。首先,可以对信贷人员实行级别制,即着重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绩成果两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设定一个既有级次,在一定工作时段内,对于能力强的、业绩突出的予以升级,反之则降级,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压力、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其次,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信贷人员职责具体细化,约束信贷人员,加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起信贷管理问责制度,让信贷人员也树立起信贷风险意识。此外,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和考核力度,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不断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信貸人员可采用激励和约束两种基本的资源管理方式。可以通过人才选拔的方式,挑选一批专业素质强的信贷人员,为信贷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可以建立一个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信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马文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3)
[2] 毕桂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9(4)
会计所核算的企业经营活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会计的一系 认和计量要做到完全精确是不可能的,许多项目只能依靠事先的估计进行计量,而这些事先估计的事项在实际发生后,会反过来证实事先估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因此对某些连续发生的事项,如果前期存在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前期会计估计与其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差异比较和性质分析来判断前期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同时还可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最新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是否需要变更及如何变更做出合理判断。
4.将会计估计的数据与同行业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当会计估计涉及的事项重大或注册会计师认为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时,可以考虑获取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获取公开市场信息、行业发布的信息等资料,在剔除不可比因素后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会计估计数据进行比较,然后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作出判断,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
5.利用独立估计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独立估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人对会计估计事项所做的估计。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发现企业未建立有关会计估计的内控制度和程序,也无法采用有关程序证实企业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利用独立估计来获取审计证据,并与企业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如果由注册会计师自己进行独立估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某些不熟知的领域,或进行会计估计涉及的知识和技术超越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时,应当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如对未完成合同中的已完成和未完成工作的计量、特定资产估价和物质状况的测定等方面,注册会计师可以聘请专家做出专门评价和结论,
6.复核期后事项以证实前期发生的会计估计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如果存在能够证实前期会计估计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检查该类期后事项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如审计报告日之前销售前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可以将该存货的实际变现价值与前期预计的可变现净值相比较。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的估计金额,如果年度财务报告尚未批准报出之前,相关事项已经作出判决或取得了新的证据,这时应进一步判断前期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必要时调整所做的会计估计金额。
7.审慎判断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会计估计是依据现有资料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据以进行估计的市场、环境、价值、信息、经验等都会发生变化,为更好地计量和合理表达会计事项,需修正原来的会计估计方法或金额。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应注意变更前后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是否发生变化,依据新的估计基础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结合审计中获取的其他资料分析企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利润调节的可能性,以合理确信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8.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
【银行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18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11-02
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09-09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6-15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思考与对策11-02
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09-08
银行内部控制总结10-15
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策06-28
公司内部银行管理办法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