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精选9篇)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篇1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2.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3.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4.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5.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教学

教学的基本要素 新教育运动 教学本质 优化教学

二、简答题

1.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5.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三、论述题

1.述评教学的本质。

2.评述现代教学形成发展的过程。3.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一、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隐蔽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提升和优化教学的方法。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2.简述教学的主要功能。

第八章 教学模式

一、名词解释 教学模式

产婆术 做中学 范例教学 一般发展教学

非制导性教学

二、简答题

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

2.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3.教学模式有何发展趋势?

4.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述评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2.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第九章 教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发现学习法 程序教学法

二、简答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2.评价发现学习法。

3.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

4.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第十章 教学手段

一、名词解释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3.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4.使用教学手段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试述如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说明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有何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一、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导生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设计教学

二、简答题

1.评价班级授课制。

2.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 4.现代个别化教学制主要有哪几类,并简要概括其特点。5.班级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各环节有何具体的工作?

三、论述题

1.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做简要评述。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教学管理

学籍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教学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要回答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3.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益。4.教学评价有什么功能?

5.教学评价有几种类型,各类型具有怎样的特点? 6.学绩测验的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7.质性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8.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篇2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片面。王文彦、蔡明的书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四环节,对传统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有所改革与发展,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种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各个阶段、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指导贯穿了整个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作文训练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及系统的训练内容。提出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没有密切联系各个年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更没有考虑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训练内容,这就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虽然方法五花八门,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使用。最后,作文评改方式虽然指出了“精批细改”的弊端,认为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教师要求都普遍过高,具体可实践操作性并不强,依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应该认真思考作文评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最能够体现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能够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备师德和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此本门课程在内容建设上,可以作以下思考。

一、渗透师德与专业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首要考察标准,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業标准(试行)》中将师德作为小学教师四大理念之首。其具体要求是: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如: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师德与专业理念不仅是体现在文字表述上,更应该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以具体的行为判断。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用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作为资源,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的师德和专业理念。而用表现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达成度。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实践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用实践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内化师德和专业理念。

二、建构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鉴于师范生培养的完整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涵盖了: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四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既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也要考虑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因此可以作如下设计:

1、小学语文教育理念部分: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历史发展沿革、教材发展、学生发展等;

2、课堂教学理念部分:包括课堂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资源观等;

3、课堂教学实操部分:包括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与综合实践教学等;

4、学生发展理念部分:包括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等;

5、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专业知识的建构其实并非这一门课程能够完全做到,它需要师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统整,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以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抓手,在实践情境中践行。

三、养成专业能力

传统的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用学生的分数得以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领域,而是具有内涵丰富的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使然状态)、对学生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具体体现为: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等;

2、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3、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4、沟通与合作能力: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5、反思与发展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广泛,既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技巧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小学生的研究和小学教育常规的了解等。依托本门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达到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发文字号:教师[2012]1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 篇4

一、简答题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

(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篇5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C)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C)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C)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A)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B)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D)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C)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B)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C)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C)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A)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B)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C)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D)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D)的观点。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A)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A)支配。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A)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D)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A)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答.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答.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二、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礼记》)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5(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和(运行发展)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C)。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ABC)。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ABCD)。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BCD)。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CD)。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ACD)。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BCD)。

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A)。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BDE)。

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BCD)。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v)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

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v)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X)(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

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

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

②以课程内容或范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

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 五.论述题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答.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一)目标分解

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④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①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②目标能力的分析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答:.论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要点:

第一,综合课程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的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更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联系,综合的方式和观念。第二,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局限,强调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强的吐故纳新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多学科方法和视野,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综合课程强调各类知识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的机会,强调开展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更好的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相同的活动方式,但他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六.材料题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三、2011年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可以说是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A.奥苏伯尔B.斯宾塞C.杜威D.洛克 答案:B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B.“教学对话”C.“共同讨论”D.“注入式教学法” 答案:A 3.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A.杰克逊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答案:D 4.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儿童表征客体主要是通过()A.行为表征B.图像表征C.符号表征D.语言表征答案:A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A.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B.仍强调科学课程

C.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不够重要 D.技术课程只在高等教育中开设 答案:A 6.“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学校B.校长C.教师D.学生 答案:A 7.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答案:D 8.系统确立“过程模式”的是()A.博比特B.查特斯C.泰勒D.斯滕豪斯 答案:D 9.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A.好奇心B.能力动机C.自居作用D.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C 10.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A.斯克里文 B.泰勒 C.布卢姆 D.艾斯纳 答案:A 11.提出外貌模式的是()A.泰勒 B.普罗沃斯C.斯太克D.古巴和林肯 答案:C 12.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的评价的()

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B.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C.后现代时期D.现代时期 答案:C 13.从研究方法上看,课程研究的趋势是()

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D.既不是量的研究,也不是质的研究 答案:C 14.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A.施瓦布B.斯腾豪斯C.泰勒D.利维 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答案: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它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1.下面的材料记述了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曾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课题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地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性,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类是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干预、改造并主宰自然。在这一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来了。„„

材料体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答案:材料体现的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教育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篇6

华师15年9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课程研究内容的趋势是()。A.“课程开发”研究

B.“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C.“课程理解”研究

D.“课程方法”研究

满分:2 分

2.按照加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真正开始于()A.动机

B.习得

C.保持

D.领会

满分:2 分

谋学网

3.主体取向评价的核心是()。

A.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B.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与改进

C.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

D.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满分:2 分

4.在课程研究史上,是()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 A.斯腾豪斯

B.布鲁纳

C.瓦根舍

D.奥苏伯尔

满分:2 分

5.学术中心课程理论的实践基础是()A.社会效率运动

B.八年研究

C.科学测验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满分:2 分

6.目标达成模式是课程专家在著名的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A.“智力测验研究”

B.“校车运动”

C.“学前补偿计划”

D.“八年研究”

谋学网

满分:2 分

7.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的观点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泰勒

D.杜威

满分:2 分

8.泰勒认为,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对所得的教育目标进行()A.甄选

B.分解

C.具体化

D.综合

满分:2 分

9.()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A.自主型教学方法

B.提示性教学方法

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D.课堂讨论

满分:2 分

10.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谋学网

D.必修课程

满分:2 分

11.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即是()A.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B.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C.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

D.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

满分:2 分

12.在儿童学习“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交通工具”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归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满分:2 分

13.()是卢梭的观点。A.教育即经验改组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满分:2 分

14.()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谋学网

C.赫尔巴特

D.杜威

满分:2 分

15.表现性目标的本质上是对()的追求 A.工具理性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技术理性

满分:2 分

16.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A.尊重学习者的个性

B.了解学生现状

C.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

D.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需要

满分:2 分

17.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A.过程分析

B.活动分析

C.目标分析

D.工作分析

满分:2 分

18.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习者的需要

B.教师的需要

谋学网

C.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D.学科的发展

满分:2 分

19.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满分:2 分

20.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泰勒

B.斯腾豪斯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满分:2 分

请同学及时保存作业,如您在20分钟内不作操作,系统将自动退出。

请同学及时保存作业,如您在20分钟内不作操作,系统将自动退出。

谋学网

华师15年9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泰勒认为,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A.连续性

B.有效性

C.序列性

D.整合性。

满分:2 分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大致包括的基本环节有()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谋学网

C.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D.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满分:2 分

3.课程组织有哪些基本标准有()A.交叉组织的标准

B.统一组织的标准

C.垂直组织的标准

D.水平组织的标准

满分:2 分

4.下列属于典型的学科课程的有()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满分:2 分

5.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派别有()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结构主义

D.经验主义

满分:2 分

6.教学组织即比较灵活的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这可以区分为()A.同步学习

谋学网

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

D.集体学习

满分:2 分

7.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有()A.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B.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C.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D.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满分:2 分

8.下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学科课程

满分:2 分

9.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有()A.确定课程价值观

B.确定课程目标

C.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D.确定课程内容

满分:2 分

10.生成性目标的特点是()A.针对性

谋学网

B.过程性

C.有效性

D.生成性

满分:2 分

11.学术中心课程的特征有()A.学术性

B.专门性

C.前瞻性

D.结构性

满分:2 分

1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贯彻的原则是()A.民主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

D.教育先行原则

满分:2 分

13.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观点有:()A.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B.强调系统知识

C.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D.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满分:2 分

14.下列属于按照评价的目的而进行分类的评价是()

谋学网

A.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满分:2 分

15.情境教学的特征有()A.老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问题中心

D.情景中心

满分:2 分

请同学及时保存作业,如您在20分钟内不作操作,系统将自动退出。

请同学及时保存作业,如您在20分钟内不作操作,系统将自动退出。

谋学网

华师15年9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教学性目标是每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学情景的种种互动交往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A.错误

B.正确

谋学网

满分:2 分

3.过程取向的评价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卢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特殊发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效果评价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教学方法的本质是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卢梭认为教育应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的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A.错误

B.正确

谋学网

满分:2 分

9.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范例教学论认为,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就是范例。Y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地方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创生课程的最佳途径是遵照学生的意愿去规定课程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第四代评价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A.错误

B.正确

谋学网

满分:2 分

15.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篇7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学科是以室外课为主的一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的一门学科, 学生们相对都喜欢参与, 但是,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下, 存在着评价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 这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构建新时期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也是大势所趋。那么, 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构建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呢?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 因此, 单纯地依靠教师来评价学生这一模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体育教学,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整个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集合起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呈现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来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绩, 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关注教师的“教”,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者、沟通者、桥梁, 教师教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们的学, 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既要关注教材内容, 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最后, 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前,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会有自己的预设,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的指导方向, 但在我们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实际表现往往会有超出我们教师预设的范畴,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实际发展, 来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结束后, 我们教师也要对这一环节及时地作出评价, 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我们的评价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时代在变, 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在变,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也就是我们的课堂评价体制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要注意要关注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差异,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状况, 这样的评价机制才是以生为本的符合时代的评价体制。

1. 评价指标应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特点。

现代体育教学有哪些本质特性应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呢?这就是民主性和自学性。通过民主性指标的评价, 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方式, 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教学。从自学性来看, 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 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 必须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反映自学性的指标。通过自学性指标的确立, 使教学质量评价由传统的只评教师教得如何转到要看学生学得怎样, 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了多少, 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 评价方式应注意多样化。

由于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专项内容进行学习, 使体育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专项的课程有不同的认识规律, 也就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有“因材施教”的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评价理应有不同的侧重, 这样才能实事求是, 才有针对性。

3. 评价主体应选择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从单向转为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建立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一种多元的方式, 由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组成, 这样的评价方式,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多是一些体能与运动方面的考核, 有着统一的评分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学生例如体质弱, 个头矮, 肥胖等, 尽管在教学中很认真学习, 但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得到的分数较低, 从而丧失了自信和积极性。有的甚至因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及格而放弃学习, 以至出现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201 篇8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首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并且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学习生活方式,促使人类走进了信息化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部门开始在中小学,包括中职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以实现信息化技术拉动教育效果的现代化教育需求,有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阶梯式的发展理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投入大量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等师范学校则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高素质教师的任务。

一、创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科建设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理念的创新,需要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想学生所想,订立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与情感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同时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白其学习的意义,这样做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性意义。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高等师范计算机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项有教育理论基础与信息技术实践性特点的综合性教学课程。因此,此项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各项有关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切实实现学生教学技能与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1.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模式

当下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有多种多样的版本,可是其中的课程内容却基本相同,在精选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做全方位的优化改造,其最基本的思路是:理顺基本控制原理、有效提升其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操作、重视技能训练。在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形成上下更多的工夫,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上多下工夫。以基本的理论组成结构和基本的技能锻炼为一般切入线索,一同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系统,各项内容之间互相融合,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形成贡献力量。另外在此项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下,可确立几点课程组成内容。例如确立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设计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等等。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系统

教学内容的革新需要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做到协调统一,没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改革作用的。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以模拟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线索,创设一个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系统。始终贯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师的必要性指导以及融洽的教学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学习方式学习,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身学习过程。

3.改革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属于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不但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进行考查,而且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考查。为了能够整体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反映,防止出现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而带来的片面性的评价缺点,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中的课程组成的开放性、复杂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另外和本校的实际教学考核指标相结合,设计一个包含了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结合教师点评。这样不但丰富了评价主体,而且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每学期末的考试使用笔试的方式考核,试题内容包含有信息考核技术理论与信息考核教学技能等多方面的题型。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此项教学课程的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此项课程教学的教师与工作人员需要一同努力,开拓创新,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人才的质量,实现信息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参考文献: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A卷 篇9

一、填空(1*15=15分)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该运动肇始于美国,影响波及全球,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

3.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反映了科学的课程价值取向。4.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的是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5.古希腊,苏格拉底(Sokrates)提出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6.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学目标层次分析,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主领域:认知目标,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7.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8.广义的说课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9.按评价的方法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0.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有集体课程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研会、公开课、参观、访问和交流活动。11.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12.从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是建国以来国家委托人教社统一编写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因此,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

13.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14.我们可以从构成教学活动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看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15.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选择:(2*20=40分)

1、教学设计的出发点(4)

①教材内容 ② 教学环境 ③ 教学目标 ④学生

2、校本课程属于(4)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 社会课程 ④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改革内容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2)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①课程组织 ②课程管理 ③ 经验课程 ④学科课程

4、相对评价又称(2)

①绝对评价 ② 常模参照评价 ③ 终结性评价 ④外部评价

5、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创的教学模式叫(2)①情境教学模式②暗示教学模式③自学辅导模式 ④发现教学模式

6、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3)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①体验课程 ②经验课程 ③综合实践活动④学科课程

7、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1)

①合作学习策略 ②活动性策略 ③生活性策略 ④教学互动策略

8、在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开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鉴定的评价叫做(1)

① 诊断性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形成性评价④总结性评价

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1)① 学科的研究②教学互动研究 ③行动研究 ④生活经验的研究。

10、档案袋法是以建立教师教学专题性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档案袋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主要用于(3)①体验课程 ②学生管理 ③学生评价④综合实践课

11、单一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用于解决细节问题,但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全部问题或整体问题。要完整地解决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必须交叉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反映了教学手段的(2)①整体性②组合性 ③协调性 ④动态性

12、杜威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气魄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遗产,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和(4)①“教育即社会改造”②“教育即活动 ” ③“做中学” ④“教育即生长”

13、传统教学手段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教学手段,即教师凭借其自身的身体器官就能完成的,二是(2)①教具②直观辅助教学手段 ③模型 ④图片

1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1)

①学记②普通教育学 ③理想国 ④论演说术原理

15、以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被称作(3)布鲁纳的()布鲁姆的()赞可夫的()①程序教学②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 ③范例教学模式 ④发现教学模式5.掌握学习教学模式6.发展性教学模式

16、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1)①学生②传播理论 ③学习论④学习效果

17、最主要的教学设计思想是(4)

①教学设计的科学观②艺术观 ③工程观 ④系统观

18、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和(1)①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②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层次④以结构为中心的层次。

19、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4)①综合性学习②自主性学习③探究学习④建构性学习

20、反思日记的类型有:随笔式反思日记;主题式反思日记;教学过程反思日记和(3)①课堂教学反思日②周记式反思日记 ③案例式反思日记记④教学后反思式日记

三、简答(5*4=20分)

1、什么是生成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的不同之处?

答:生成性目标把课程看成是历程性的,强调课程目标不是遥远的、而是当下的;不是超然于教育情境之外的,而是时刻处在教育情境之中的;不是控制性的,而是引导性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即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生成性目标”实际上是用一种一般的发展目的取代了行为目标。

与行为目标相比,生成性目的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作为课程目的,重新抓住课程中的价值问题,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即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某种“形式”的发展。在这点上,它超越了行为目标的即时的、功利的色彩。

2、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性教学策略?

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 把学科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什么是教学模式,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类型? 答: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美国学者乔伊斯、威尔把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社会交往型教学模式、.信息加工型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行为系统型模式。

四、论述(10*1+15*1=25分)

1、你认为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过去,我们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忽视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积极情感与正确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实际上这种理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其次,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现行课程目标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各自孤立的状态,也由此改变了现行课程中情感与动作技能目标简单地依靠知识的传授来加以实现的方式,使目标的达成有了一个坚实的依托,使课程目标的结构更趋科学合理。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化育。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

2、谈谈你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个别现象、事件、行为的加工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本人思想行为的观察分析。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实践性。第二,反观性。第三,反省性。第四,自我性。第五,过程性。第六,研究性。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举例说明反思过程)是:发现、选择问题,分析问题: 建立假设: 验证假设: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B卷(2008-11-12 09:05:20)

一、填空(1*15=15分)

1.查特斯是课程科学化改革运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功用分析的课程目标与巴比特的活动分析模式有相似之处。

2.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这一运动的代表是布鲁纳。

3.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4.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等。5.“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6.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素材性程资源两大类。

7.昆体良的论演说术原理用词优美,富有感染力,且强调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影响了罗马及以后欧洲的教学。

8.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目标、课程决策过程。

9.课程外延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课程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不仅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焦点。

11.课程组织又包括两个层面,即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经验的组织。

12.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13.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1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5.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二、选择:(2*20=4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精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是哪个教育家的思想。(3)①孟子 ②韩愈 ③孔子 ④朱熹

2、校本课程属于(4)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 社会课程 ④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开发的基本纬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和(4)。①课程专家的研究 ②对社会的研究 ③对人的研究 ④对生活的研究

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3)

①行为取向的代表② 结构课程的代表 ③认知取向的代表 ④人格取向的教学模式典型代表。

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3)

① 柏拉图② 海德格尔 ③拉特克 ④夸美纽斯

6、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实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获得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被称作(1)① 自主学习策略② 多元互动策略 ③ 活动性策略 ④生活性策略

7、麦克尼尔(J.McNeil)则从微观的课程材料性质的角度,提出了概念、原理、技能和(2)四个课程要素 ①价值观 ② 态度 ③情感 ④意志

8、公开课是探讨课堂教学问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公开课包括测评课、观摩课与①示范课②研究课 ③讨论课 ④展示课

9、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叫(2)① 诊断性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形成性评价 ④总结性评价

10、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基准(这个基准为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评价叫做(3)①相对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绝对评价 ④形成性评价

11、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4)①综合性学习②自主性学习③探究学习④建构性学习

12、生活策略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

1、把学科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3、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和(3)

①通过直接感知学习②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学习③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④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学习。

13、多(维)元互动策略,就是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互动,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多元互动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现实互动,通过媒体网络进行的远距离虚拟互动和通过图书资料进行的物流互动,多(维)元互动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交互性、整体性与(2)

①整体性②建构性 ③协调性 ④调控性

14、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1)①教学理论② 教师成长 ③ 教学研究④教学发展

15、反思日记的类型有:随笔式反思日记;主题式反思日记;教学过程反思日记和(3)①课堂教学反思日②周记式反思日记 ③案例式反思日记记④教学后反思式日记

16、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2)+反思”。①教育过程② 行动 ③ 学习④经验

17、课程目标表述的主要形式有普遍性目标 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 和(2)①整体性目标②表现性目标③历史性目标 ④动态性目标

18、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1)①学生②传播理论 ③学习论④学习效果

19、有代表性的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包括: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和赞可夫的(1)

①“发展性教学模式”②“合作学习模式” ③“暗示教学模式” ④“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0、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和(1)①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②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层次④以结构为中心的层次。

三、简答(5*4=20分)

1、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答: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区别于以国家为本的课程和以地方为本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 策过程,与国家课程开发相比,校本课程开发有其独特的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最后,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2、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答: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应包括行为主体(对象)、行为本身、行为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标准5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通常指“学生”。例如“学生能写出标准差公式”。由于课堂上学习主体极为明确,因此“学生”二字常被省略。

行为本身:指达到目标的具体行为,通常以行为动词叙写如“写出”、“说明”、“列出”或“预测”等。行为情境:指表现行为的有关情境或条件。例如“能利用字典查出本课所有生字的含义”,“利用字典”就是属于情境或条件。行为结果:指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能说出3种两栖动物名称”就是行为的结果。行为标准:指用来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例如“能说出公园5种以上的植物名称”,“5种以上”就是行为的标准。

3、活动性策略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活动情境。强调活动的非结构性。

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强调教师的指导。

4、教师说课的要求?

答:说教学程序 .说学法 .说教法 .说教材。

四、论述(10*1+15*1=25分)

1、谈谈新课改后教材处理上的变化

答:新课改下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教材处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文化建构。课程文化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人类经验理性概括的结晶,而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对话、理解及意义建构,变课程的工具性存在为文化主体的存在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自然事实、社会事务和人的生活行为事件,“生活世界”对课程的意义在于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之一就在于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要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发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程内容为儿童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对象。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总之,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教材处理的具体策略:其一是内容结构化,建立要素明确、联结性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依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点构建问题序列,采用“问题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内容经验化,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学习。

2、谈谈本次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上一篇:表演好句精选下一篇: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