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外食品安全问题论文(精选8篇)

国外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1

2011-5-29 09:08 海都网 共 0 条评论

●4月以来 日本“食品福沃斯”公司旗下“惠比寿烤肉酒家”多家连锁店向顾客提供未经清洁加工的生肉产品,从而引发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先后已有4人死亡。

●4月11日 瑞典宣布:在欧洲出售的雀巢婴幼儿食品里可能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如砷、镉、铅、铀。婴儿每天进食两次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比单独喂母乳高50倍,镉高150倍,铅高8倍。

●5月5日 韩国质检部门通报,在韩国市面45种抽检的乳制品中均发现微量甲醛。由于每日乳业旗下的“金典名作”婴儿奶粉也有出口到国内,且为韩国原装进口,引发消费者关注。国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第一招:监管触角伸向产地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按照联邦、州和地区分为3个层面监管。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还将触角延伸到了食品产地,并且这种工作还往往是长期持续的。第二招:为每份食品“建档案”

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第三招:食品造假出狠招重罚

国外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2

(一) 多方位的监管模式

多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要求。目前, 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 建立了不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其共同点是:一是监管部门职能集中。1997年3月, 加拿大将原来分属多个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集中, 在农业部中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即加拿大食品监督署, 统一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和标签检查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 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 形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德国政府企业消费者共把食品安全监管关。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 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 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二是监管环节趋于全面。发达国家的食品实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式监管。美国对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监督和检查。若在肉制品检验中发现原料有问题, 就会追查到屠宰场。英国的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 还将触角延伸到食品产地。日本的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 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三是监管队伍趋于专业。因新材料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广泛使用, 相继产生了一些新型食品和新环境污染物, 随着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增多, 各国开始注重吸收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专家,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德国《食品与日用品法》规定,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由专业的科技专家和专业的助理实验员、政府管理人员等组成。

(二) 多方面的预防系统

多方面的预防系统是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防线, 多数国家都强调对食品安全的全面防范和管理, 即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食品的安全风险。一是风险评估机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及欧盟先后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 成立了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 这些机构也不受任何利益方制约。二是产品信息备份。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建立农产品“身份证”。日本农协下属的各地农户, 必须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 一旦出现问题, 通过查询“身份证”号码就能追溯到该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信息。在食品加工环节上, 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 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德国也建立了食品追踪机制, 以鸡蛋来为例, 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码, 通过编码可查出鸡蛋具体的饲养场。一旦鸡蛋出现问题, 有关部门就会顺藤摸瓜进行追查。法国为了保证食品质量, 有专门人员24小时不断抽查各种产品。三是标准的制定。美国、日本等国十分重视食品检验标准的制定, 这些标准既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容许量的具体限制, 也包括对加工操作流程标准的规定,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检验性, 并定期调整标准。四是检测方法多样化。及时更新的检测方法是加强食品安全检查的必要保证。许多国家重视开发关键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 机构组织严密, 手段先进, 仪器精密。例如农药残留检测, 美国FDA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五是快速预警和召回。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建立了自己的预警系统, 一旦发现了本国或来自他国的食品与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时, 就会启动快速预警系统, 由生产商、进口商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 及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并尽快召回问题食品。

(三) 多角度的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是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支撑。英国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十分严格, 1902年就出台了第一部英国食品法。1990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各种食品、饮料所包含的具体成分和卫生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德国的《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是德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 它综合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免受食品和日用品危害;《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则详细严格规范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各个方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案》是一种对食品生产者的自行检查和义务作了预防性规定;《指导性政策》是一部指导性法规。这四大基础性法以不同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包含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美国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很多, 美国于1906年颁布了《食品药品法》和《肉品监督法》;《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综合地对食品安全加以规范和规定;《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等属于对专门某类食物做出规定的专门性法律, 覆盖了食品生产消费所有环节。另一方面执法严格, 措施严厉, 确保有关法规、标准得到严格遵守。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以及巨额赔偿。企业必须遵守法规, 否则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 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 甚至被罚个倾家荡产。因此, 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 都不愿意因小失大。

(四) 多层次的共同参与

企业自检和消费者参与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在许多发达国家, 政府将监管程序透明化, 便于公众了解, 并号召食品安全监管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 共同监督。在许多国家, 信誉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许多企业都主动自检以免出现问题, 对信誉造成影响。例如, 日本企业就主动进行自检自查, 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企业因信息公开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也是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行为。法国企业对于品牌形象也非常重视, 大多数企业会在第一时间自爆家丑, 同时诚恳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求得公众的谅解。同时, 消费者注重自我保护, 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 如2010年6月, 美国的一个名为“公众利益科学中心”的团体就起诉过快餐店使用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烹调油。美国联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门户网站”, 人们可以连接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站点, 查到准确并及时更新的消息。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也开设了一个叫做“我们吃什么”网站, 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 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一旦消费者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食品标签有误, 及时通知当地监管部门。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 食品标准“内外有别”

有数据显示, 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 而内销食品合格率只有90%左右。暴露出我国的食品需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导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而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洋食品, 却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行业相关标准缺失或者滞后, 导致我国监管依法难、执法轻、企业无标生产等问题。

(二) 生产企业众多分散

我国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5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 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例如生猪养殖, 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 中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四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 中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在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 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 29%的企业无标生产, 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工艺乱”, 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

(三)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我国虽有数十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却多滞后, 不能涵盖整条食品链, 有的条款还存在着条款笼统、操作性差等问题。譬如现行检测标准的修改周期有多项已经超过10年, 而国外一般是3到5年。一些法律法规对生产和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及个人的罚责较轻, 震慑力不够, 造成“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四) 多头监管职责交叉

我国有8、9个主要部门分管食品安全, 甚至国务院领导亲自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 监督管理部门虽多, 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管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专管, 无统管。都管又不全管, 部门之间不配合, 甚至出现“监管推诿”。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 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如何依法保障食品安全, 人们对餐桌安全的高度关注的同时, 并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希望借鉴国外食品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一) 完善立法, 严厉执法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直接影响到监管措施的实施。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 进一步明确各政府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另外, 提高惩罚标准, 增加违法者的风险者成本。借鉴日本、德国、法国等经验, 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一旦被查出问题食品, 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收到严厉的法律处罚和巨额罚款, 甚至导致商店关门。

(二) 统一标准, 严格检测

目前, 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多种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混乱且由多个部门负责。一是统一标准体系, 改变现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多标准体系, 制定统一标准, 并由专门机构负责, 其它部门可以协助制定。并进行及时清理和修订, 将标准落实在每一个食品产业链的环节。二是提高标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内外有别, 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对于欧盟某些国家, 食品安全的标准犹如“技术壁垒”, 是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的“利器”。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 也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需要。三是加强监测技术。可以借鉴日本引入“风险分析”的经验, 对食品中影响健康的物质不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及时发现影响消费者健康的风险因素并做分析检测。

(三) 政府监管, 明确职责

建立统一、高效、责任明确的监管模式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目前, 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 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难以实现统一、高效的监管。一是借鉴欧美成功经验, 成立独立部门统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工作, 理顺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改革和完善体制, 形成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三是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增强监管合力。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四是完善扶持政策, 加强品牌培育的产品认证,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四) 企业守法, 严格自律,

企业道德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要强化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必须严格自律, 重信誉, 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出现。健全食品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诚信体系, 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要建立安全信用档案。强化对企业的社会监督, 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 对严重违法者不允许在涉足食品行业。

(五) 媒体监督, 公众参与

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绝大多数都是媒体所为, 无论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还是染色馒头都是媒体所曝光, 媒体报道成为我国有关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虽然不可避免的有“失实报道”的出现, 但现段是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媒体曝光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消费者方面,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虽然是“被动提高”, 但也有助于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来。“人人都要维护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可以学习美国和德国, 为消费者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有关信息, 增加透明度,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公布机制, 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 我国“问题食品”频现, 暴露出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厂商一味逐利、行业无序、标准失范、监管不力是问题的主因, 使食品安全遭受到空前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 建立了全方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对食品安全的防范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借鉴国外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国外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贾敏.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几点启示[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6, 5.

[2]浦民, 林伟, 王立舟.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特点分析[J].中国标准化, 2006, 8.

[3]杨明亮, 钱辉, 彭莹, 朱妮.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法制, 2004, 3.

国外食品安全启示录 篇3

在日本,一般家庭烹饪后的废油或者是装在油瓶里,加入指定的凝固剂固化,或者是用旧书报吸取,之后作为可燃垃圾处理,甚至可以拿回收的废油去附近的超市或市政府换取小礼品。然而,家庭废油只占了日本民间废油总量的四分之一,与中国相似,大量废油来源于餐饮企业。因此,控制餐饮的废油源头才是解决“地沟油”问题的王道,而日本在这方面恰恰有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

第一步:专业公司进行回收

餐饮业等制造废弃食用油必须经过冷却、过滤、装入指定容器后,与持有相关执照的搬运和处理企业签订合同,有专人负责搬运和处理。废油由政府高价买取,提供者须保证废油质量,不能混入水和杂物。

第二步:搬运企业书面记录

搬运企业的运送路程、车辆、人员等都有严格的书面记录。同时,搬运企业必须按合同要求的时间准时送到处理企业进行处理。这样做可以防止途中擅自变卖和处理,一旦发生问题,废油提供者的餐饮企业也负有连带责任。

第三步:处理企业严格处理

处理企业在对废油加工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委托处理协议进行,不可擅自转让承包权,也不可变更加工用途。

第四步:废油“变废为宝”

经加工后的废油“变废为宝”,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饲料用、工业用和燃料用。饲料用油被用于配合饲料添加;工业用油用来制造肥皂、涂料和油漆;另外一小部分无法处理的废油则直接焚烧或填埋;而燃料用又是他们的另一个智慧:到过京都的人想必在公车上看到过如下标语:“此车使用生物柴油作为燃料,请大家踊跃回收炸天妇罗废油作为原料。”为防止地球温室化和构筑循环型社会的需要,从1997年开始,由京都首发,采取了“生物柴油燃料”开发的举措,进而扩展到全国。他们建立了可以提炼生物柴油燃料的加工厂,将回收的废油进行处理,炼制成生物柴油,供汽车使用,为这些废弃食用油重新找到了用途。

案例二:森永砒霜奶粉事件加速立法与意识的转变

森永砒霜奶粉事件无疑是日本食品安全史上最惨烈的一笔,时至今日,仍是日本社会难以忘却的痛。该事件从1955年爆发到最终解决,耗时长达20年,在这一漫长且艰难的维权过程中,政府、企业、受害者、媒体构成一幅令人唏嘘不已的芸芸众生相。这一事件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进步。以此为契机,1957年日本大幅修改食品卫生法,强化了对食品添加物的有关规定,1960年后又出版了《食品添加物法定书》,对乳制品添加物做了明确的限制规定。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68年日本出台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其完备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这一权利的根本在于建立了“食品安全出现问题首先是政府责任”的理念,这既能防止政府在出事前玩忽职守,也能出事后政府借惩罚企业转移消费者视线、推卸责任。

日本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的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

日本在经历21世纪初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后,农业和食品安全监管从以生产者为对象逐步调整为重视消费者的呼声,并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严格自律在保障食品安全中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步:法律保证

日本现行《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及食品业界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应积极发挥消费者的作用。根据该法,日本内阁府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引进了“风险分析”的概念,以科学客观地分析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委员会在评价食品对健康的影响时,会对食品中影响健康的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并根据这一物质的摄取量,推测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程度。委员会网站及时公布各种食品安全信息和有关食品安全的警示,并设有专门接待普通市民的窗口,随时接受各种咨询。

第二步:机构监管

日本各地方政府都有负责食品安全的专门机构,对所属辖区的食品生产商和食品店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和细菌等,并且随时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检查结果。

第三步:可追溯管理模式

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日本农业协同组和下属的各地农户,必须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整理成数据库并开设网页供消费者查询。农产品有了“身份证”后,可追溯管理模式就变得易于操作。食品供货链上的所有企业会陆续加入原材料、添加剂等信息,并有义务保管这些信息3年。在零售店里,每种产品都必须醒目地标出“身份证”号码,消费者可在店内的查询终端输入这个号码,查询到有关这一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信息。

第四步:严密召回制度

日本还很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比如遗漏了对过敏原的标记,企业就必须回收特定批号的产品,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还要向消费者道歉。

第五步:制定《消费者保护基本法》

196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把基本姿态从重视生产者改为了重视消费者,表明了保护消费者的方向。以后又在1970年开设了“消费生活中心”,专门处理来自消费者的投诉。日本消费者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有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备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发生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责任首先是在政府而不是在肇事者。

德国案例一:二恶英鸡蛋推动食品安全修法

2010年12月底,在一次定期抽检中,德国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随后,相关机构对数千枚鸡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许多农场的鸡蛋都含有超标的二恶英。2011年1月10日,德国农业和消费事务部部长艾格内尔与德国饲养业代表举行了危机会议,并对消费者的呼声作出了回应。艾格内尔承诺,作为预防措施,所有购买了受影响饲料公司产品的农场都将被隔离,无论是否被污染。在这次会议后,艾格内尔还公布了一项动物饲料和食品安全计划。这项计划要求对违法行为实施更加严厉的惩罚。新计划将对饲料生产商提出新的责任,要求他们检验饲料成分,并将检验结果送交有关部门。这一计划还呼吁实施更加严格的注册制度,并要求严格分离动物饲料原料与其他工业原料。除此以外,政府将研究把食品和饲料安全的相关规定列入刑法,违反者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而非民事责任。为了保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透明度,德国政府还计划建立一个预警系统,把二恶英检验结果纳入数据库,若发现二恶英,各级政府必须立即公之于众。

案例二:从面包到食品安全

德国是世界上食用面包最多的国家之一,年消费量为692万吨,人均84公斤。早在1957年,德国就制定了面包国家标准。各个面包厂都驻有食品评定机构派出的技术人员,他们对面包的整个制作过程跟踪检查。严把原料关,认真检查工厂使用的麦子,看是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对面粉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未经漂白,不含防腐剂,不掺油脂,蛋白质的含量只能在9%-15%。在生产过程中,只许用盐和酵母进行发酵和烘焙。

在德国,《食品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和《指导性政策》构建起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法律支柱。其中《食品法》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每一环节。根据《食品法》,无论是国产或进口食品,其包装标签都要注明商标、食品成分、有效期和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除此,德国还设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检验检测机构和体系,大体上分为企业自我检测、中介检测机构、政府检验检测三个层次,而中介检测机构独立于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外,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德国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详细规范

鸡蛋的身份证编号

在德国买鸡蛋的时候,鸡蛋通常被装在硬纸盒里,整齐排列。硬纸盒大小不一,多是分6个或10个鸡蛋一盒,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号。这些编号就像是鸡蛋的“身份证”,根据它就可查出鸡蛋来自哪国、哪地、哪个饲养场、哪个鸡笼,母鸡饲养状况如何,是草鸡蛋还是普通饲养鸡蛋(分类从0-3)。编码就像鸡蛋的“身份证”。有了这些编码,鸡蛋质量只要有问题,有关部门就可以一直追查到饲养场或鸡笼。

严格的屠宰制度

在德国以动物食品为例,宰杀前,官方认可的兽医要对动物进行严格检查,合格后才发放宰杀许可证;屠宰后,要检查肉内是否有寄生虫、传染病毒等;进入生产车间检查更严更细,如哪一部分肉适合制作普通香肠,哪一部分适合制作火腿肠,香肠中加入食用香料和添加剂的含量以及肥肉和瘦肉的比例。无论是在屠宰场还是在食品加工厂,无论是在商店还是在运输过程中,食品必须处于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不允许上市出售。

谷物类检查机制

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和法规 篇4

有机农业直到80年代才得到多数国家政府的重视。80年代以来,欧洲和美国的主流销售渠道开始介入有机食品销售,有机食品出现跨国贸易并表现出相当的潜力,政府开始重视建立有关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有机农业产业界自身也在积极寻求政府建立法规体系,建立生产和贸易秩序。

美国1990年就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和标准,但如何实施这个法案却由于争论耗费了很长时间。直到2000年12月,美国农业部才发布“国家有机食品计划”,并于2002年10月实施。

欧盟于1991年颁布了有机农业条例《关于农产品的有机生产和相关农产品及食品的有关规定》。虽然这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业法规,但这是至今为止实施最成功的一个法规。该法规对有机食品有着明确的法律定义,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有进入到欧盟市场的贸易和发生在欧盟市场的零售,都必须符合这个条例的规定。在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6月发布了关于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标准,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都必须统一标识“日本有机食品标志”。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31个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法规、标准,另有9个国家已经发布有关标准但尚未开始实施。

在国际层次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于1980年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并且每2年修订一次。虽然这不是一个官方的标准,但是很多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标准时都参考了这个标准。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是一个由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成的制订食品标准的工作机构。1999年6月,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指南》,对有机作物生产作了规定;于2001年1月进行了第1次修改,补充了动物生产的内容。食品法典适用于世界范围,是各个国家或有关机构制定自己的法规或标准的指南。

食品法典、欧盟标准和IFOAM基本标准总体上是一致的,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定义和原则作出了规定,明确了有机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应遵循的准则,规定了有机食品生产中可以使用或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体系、有机食品标识使用等。

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略 篇5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从全球数字鸿沟和国内数字鸿沟两方面对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论述。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代理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

[1] [2] [3] [4]

关于国外迷信的常见问题总结 篇6

Reader„s Digest上刊登的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说明迷信对我们理解现代英语的重要。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小故事吧:

Three women were talking about the inconveniences of growing old.“Sometimes,” one of them confessed, “when I go to my refrigerator, I can„t remember if I„m putting something in or taking something out.”

“Oh, that„s nothing,” said the second woman, “There are times when I find myself at the foot of the stairs wondering if I„m going up or if I„ve just come down.” “Well, my goodness!” exclaimed the third woman.“I„m certainly glad I don„t have any problems like that”--and she knocked on wood.“Oh,” she said, standing up out of her chair.“there„s someone at the door.” 三个女人正在谈论她们年老后的困难。

“有时,”她们中的一个坦白说:“当我走到冰箱前,我记不起我是要往里放东西还是要往外拿东西。”

“噢,那没什么,”第二个女人说,“有时我发现我自己站在楼梯角旁不知道是要上楼还是刚下楼。”

“我的天哪!”第三个女人惊呼。“我确实应该庆幸自己没有那样的问题”,她敲了敲木头,“噢,”她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说:“有人敲门。”

上文中的 knock on wood若直译就是敲打木头,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我们了解英美迷信就不难理解了。在西方国家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凡向别人夸耀,必须立刻敲打木头,否则所夸耀的事物就会走向反面。上文中的第三位女士夸口说自己没有前两位老太太所说的(健忘)问题,并且立即敲了敲木头,不让自己夸口的事情走向反面,然而她却忘记了自己刚刚敲了木头,认为有人敲门,可见她的记性最糟糕。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学习积累,就英语中较为常见的迷信说法总结如下: The number thirteen: 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西方大多数旅馆没有13号房,许多摩天大楼也没有13层。这种迷信与 基督教有关。在“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犹大就是第 13位入席的人,后来他背叛耶稣,13就被视为不祥之数。直到今天,人们仍认为13个人一起吃饭不吉利,其中某人会在年内死去。

Walking under ladders: 西方人宁愿绕路多走几步,也不愿在梯子下面走,因为那样会带来霉运。中世纪时人们认为斜梯看起来很像绞架,在梯子底下走就是给自己执行死刑(A leaning ladder was thought to resemble the gallows and so by walking underneath a ladder, you are playing out your own execution)。当然,不慎从梯子下走过也不必过虑,有方法可以避免厄运,如 Cross your fingers until you see a dog(交叉手指,求神保佑,直到你看到一只狗为止); 或者Spit on your shoe and continue walking, but don„t look down at the shoe until the spittle has dried(在自己的鞋上吐口水,然后继续走,但是在口水干后才能低头看鞋子)。

Black cat: 在古埃及和罗马猫是受崇拜的动物。家里的猫死后,所有的家人都很悲伤,还会把它制成木乃伊。自17世纪起猫与巫术联系起来,其运气也从好运变为厄运。在美国,看见黑猫或黑猫从身旁走过都被认为是坏运气(It is bad luck to have a black cat walk by)。

Unbrellas: It„s bad luck to open an umbrella indoors(在室内撑伞会带来厄运)。太阳因有无穷威力而受到人们崇拜,室内撑伞则被认为是对太阳的侮辱,进而会给屋内的每一个人都带来厄运。与伞相关的一些事都同坏运有关,因此不宜把雨伞作为礼物送给西方人Infinite power of the sun have been a result of worship, indoor umbrella were considered to be an insult to the sun, and then everyone in the house will bring bad luck.Some of the th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umbrella, all with bad luck,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an umbrella as a gift for Westerners。

Broken mirrors: 在西方,镜子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属性,常常用来预知未来。因此打碎了一面镜子就如同打碎了自己的未来。如果 房间中的镜子自己落下来摔碎,就意味着某位家人将很快死去(If a mirror falls and breaks by itself, someone in the house will soon die)。

Spider: 古埃及人把蜘蛛和未来的财富及幸运联系在一起。中世纪时,人们还把蜘蛛放到胡桃壳(walnut shells)里做成项链,保护自 己不患疾病。尽管蜘蛛丑陋和可怕,蜘蛛在家 中却可以保护你和家人免遭厄运(No matter how scary and ugly they are, however, having one in your home was considered good luck as the spider would protect the house and family from any misfortune),而悬挂在天花板上的蜘蛛则更预示着财运亨通,钱财滚滚而来。

Pennies: 几乎所有形式的货币都包含着迷信的说法,如:“Find a penny, pick it up, and all day long you„ll have good luck.”(看到一个便士,捡起它,你整天都会幸运的)。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问题,比如,在《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这个节目中,Susan要结婚时就谈到一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说法:新娘必须穿戴四件东西(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才能保证婚姻幸福。During a wedding(结婚典礼), brides(新娘)must wear or carry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The old and borrowed things will bring luck to the person who gives them to the bride.The new and blue things will bring good fortune(运气)to the bride herself.你有过咳嗽(cough)不止的情况吗?不但自己没法正常工作休息,还让周围的人非常烦恼,实在是很糟糕。别担心,美国人有偏方据美国的迷信,你应该把你的一根头发夹进两片涂了黄油的面包中。然后把这个夹有发丝的三明治拿去喂狗并对它说“好好吃,狗儿,希望你生病我健康”。这招就可以骗过恶灵,帮你治好咳嗽。如果你想这样做,也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

Take a piece of your hair and put it between two slices(薄片、切片)of buttered bread.Next, feed(喂)this hair sandwich to a dog and say, “Eat well, you hound(狗), may you be sick and I be sound(健康的).” 在美国迷信中,数字“三”很重要。美国人常会说“无三不成礼”。三是个幸运数字,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传统的家庭∶母亲,父亲和孩子。因此,礼物、信件和客人常常会成三出现在你的家。不过,事故和葬礼等不幸的事件也有可能会成三的出现。

白象在佛教国家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白象代表大却无用的东西

中国老百姓以及道教迷信黄鼠狼、狐狸、蟒蛇、蛇是可以修炼成精并附体的,但是在欧美就没有这一说。我问一位老居士,蟒蛇也是蛇,但是为何中国迷信说法将蟒蛇和蛇区分开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蟒蛇比蛇粗大。至于黄鼠狼,很多老百姓一口咬定黄鼠狼绝对不能得罪。一个事例是我中学老师爱人的姐姐,因为随地小便,尿在黄鼠狼窝上,结果患了莫名其妙的疾病,西医、中医、针灸都看不好,最后请气功师出山,气功师用天目看见她身上附有黄鼠狼,于是发功将黄鼠狼驱赶走,说的有鼻子有眼。第二个事例是不久前发生的,一个神不信鬼不信的朋友讲述,他的朋友买了一个院子,入住时卖家再三叮咛这院中住着五只黄鼠狼,其中一只还是白毛的,所以千万不要大兴土木。但是此人不听,将院中建筑进行翻新,结果动了黄鼠狼的窝,于是接下来一个月内他连连遭受五场灾祸,其中一灾是端着一锅刚开的牛奶,好端端地突然自己浇在自己身上,严重烫伤,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在欧美就没有这一说,没听说黄鼠狼不能得罪。欧美文化中的黄鼠狼是狡诈、机敏的象征,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但是没听说黄鼠狼成精。欧美文化会把狐狸比作淫荡的女人或狡猾的商人、政客,但是也没有狐狸成精一说。但是欧美人迷信黑猫成精,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看见了黑猫,或者看见黑猫经过自己走的路,将意味着坏运气即将来临,因为欧美人迷信黑猫是女巫的变形,看见黑猫就等于遇到了女巫,这一点可以在很多好莱坞魔幻大片中看到。

中国人迷信狐黄蟒长可以成精附体,而欧美人则迷信的是幽灵和撒旦附体,至今天主教教堂还会有驱魔仪式,将信徒身上的撒旦驱走,但是欧美人不相信狐黄蟒长可以附体。再者,处于纬度较高的欧洲,没有热带的蟒蛇,所以更没有机会听说蟒蛇附体的传闻了。

所以这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让人好笑。欧美人见到黑猫就会有坏运气,中国人见到黑猫就有免疫力?中国人不敢得罪黄鼠狼,但是欧美人就天生不怕黄鼠狼?撒旦偏爱附欧美人的体,而狐黄蟒长则更喜欢附中国人的体。难道这些动物施法还要看人种?你说这不是迷信是什么?

国外如何监管保健食品 篇7

美国的保健食品种类极其丰富,在各个超市或药店,保健品几乎都要占据几排货架。在各个商业区或者购物中心,都可以看到“健安喜”、“维生素世界”等形形色色的保健食品专卖店。

在美国,保健食品被称为“膳食补充品”。尽管保健食品属于“食品”范畴,但美国政府对保健食品安全丝毫不敢马虎。任何保健食品都必须严格符合卫生及安全标准,否则生产和销售厂商要么会被巨额经济处罚弄得倾家荡产;要么吃上官司,面临牢狱之灾。

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膳食补充品健康与教育法令》,1997年又对此法令中有关膳食补充品标签管理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该法案在保护保健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严禁对保健食品进行夸大和虚假的宣传。

依照法令,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对保健食品进行监管。在安全管理方面,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抓住保健食品生产的根本环节———原料。根据法令,对于保健品内含有的任何一种新原料,厂商都必须提供相关实验数据,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对其进行严格的安全性审查,以验证该成分是否确实安全;原料一经审查通过,任何保健产品均可使用,不必再注册登记。法令还规定,保健食品中包含的成分超出或少于标签上所注明的剂量,含有标签上没有的成分或者细菌、杀虫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都被视为“掺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有权对厂商采取惩罚措施,甚至把这类产品清除出市场。

对于保健食品的标签,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有严格的规定。据了解,保健食品标签上除了名称、各种原料含量、生产日期、生产商、包装者、销售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外,还必须注明“某某补充品”的字样,如膳食补充品、维生素E补充品、草本补充品等,这主要是在敬告消费者,不能将保健食品作为主餐食品大量或者单独食用。

另外,美国保健食品的标签上还必须有“补充成分表”,详细标明该保健品中膳食补充成分的含量。例如含有维生素D的钙片,其补充成分表中,就要标明每片钙片中钙以及维生素D的含量。除了主要膳食补充成分外,保健食品中的其他含量也要详细列出名称,如钙片中还含有矿物油、玉米淀粉、二氧化硅等十几种成分,都要进行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制造商如想在标签上声明该产品有什么保健功能的话,就一定要同时在标签上声明:该产品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者预防任何疾病使用。因为在美国,只有药品才能做出这些关于疾病疗效方面的声明。

美国保健食品市场巨大,竞争激烈,但是在电视节目中很少看到保健食品广告。事实上,一般只有在专门的健康类杂志中才可以看到相关产品的广告。即使在广告中,美国的保健食品生产商也不敢盲目夸大自己的产品效果,相反,它们在措辞上显得过于“胆小”,例如经常使用“该产品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请咨询医生意见”等。这主要是因为一旦保健食品出现夸大其词的情况,让消费者抓住小辫子,那么在美国这个爱打官司出了名的国家,绝对会“吃不了兜着走”。

韩国:总理统一指挥监管,防止各部门互相扯皮

在韩国,营养保健品同样属于食品。为提高保健食品的质量,保护公众健康,韩国除了《食品卫生法》有专门条款涉及保健食品的卫生安全外,还专门制定《保健食品法》和20多部配套法规,规定所有营养保健食品的生产商及进口商必须得到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的批准。为确保生产流程及质量标准符合要求,韩国还制定了《食品标准》、《保健品标准》和《优秀保健品制造标准》,对优秀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引导企业生产天然优质的营养保健食品。

在保健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方面,由于以前韩国政出多门,常常导致出了事故后无人负责。如今,韩国调整了食品安全主管机构,成立了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委员长为总理,委员包括各部门长官、相关领域专家20余人,主要协调各部门业务,以避免因负责部门众多、分工不明导致管理不力和互相扯皮的现象。平时根据出售地点、产品成分等标准,保健食品可由农林部、食品药品安全厅管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则由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制定和调整应对方案。今后韩国食品工业协会、保健食品工业协会每3年将制定一次食品安全管理基本计划,完善安全标准。

此外,韩国有关部门对保健食品的注册及广告等进行了严格规定,例如,《关于食品虚假夸张广告的规定》禁止使用诸如“第一”、“最好”、“特别”、“特殊制法”等模糊字眼来诱导消费者;不得利用各种感谢信、奖状和体验感受进行广告宣传;不得诽谤贬低其他公司的产品;不得混用外语误导消费者认为该产品为外国制造或含有外国技术等。

瑞士:850多名“卫生警察”微服暗访

瑞士联邦政府花费大量财力与精力来建立和完善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整套食品安全与监管法规。到目前为止,瑞士已经付诸实施的有关营养保健食品类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几种,其中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法》、《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食品和物品法》、《联邦营养保健食品安全检查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与监督程序。

有了细致的法律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监管体制并严格执法就成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瑞士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着明确分工:联邦政府一级的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立法、信息交流、对有毒原料的监督检测、对新食品的审批等;州政府则主要负责具体的卫生监督执法。

据了解,在瑞士各市镇中还分布着850多名代表州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的“卫生警察”。这些专职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从市场对营养保健食品等进行抽样检查。越是有名的大企业,这些“卫生警察”的抽查就越频繁,因为它们的产品涉及面广,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严重,波及面广。这些“卫生警察”常常深入到全国各大超市和零售市场,随时观察销售中的各类食品是否符合规定,货架上是否存有过期的营养保健食品,包装说明措辞是否过分夸张,是否有消费者进行投诉等。他们有时还将可疑食品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如果发现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将根据国家法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判刑。另外,这些微服暗访的“卫生警察”还得到食品行业协会的全力支持,一旦查出问题食品,食品行业协会将令所属企业全部查封该产品。

国外怎样保障电梯安全 篇8

在日本,为了保障民众的安全,当局对电梯事故的处理非常严格。2006年6月,位于东京港区一处住房的迅达电梯发生了重大死亡事故。其后日本迅达公司被政府要求交出所有的客户名单,以便根据名单进行检查监督。但迅达公司以保护客户隐私为由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要求,并且把事故责任推给为其做维修的另一家公司。

东京警方以业务过失致死的嫌疑,对迅达的日本公司总部及有关单位进行了强制搜查。此外,警方拆卸了电梯的零部件,反复进行试验,研究故障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之后,在男孩丧生的住宅区,所有的迅达电梯都被更换为其他品牌。

美国

美国对电梯安全的管理非常严格,绝大多数州都有管理电梯安全的法规。许多劳动安全管理部门获当地立法机关授权,将电梯的监督管理从劳动安全扩大到公众安全。美国有产品质量责任法、消费产品安全法等法规,用以确定制造者的民事责任。电梯的日常运行安全由业主负责,如果属于制造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业主可以进行追讨。

英国

英国作为标准化工作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电梯安全方面的规章也较为健全。英国标准包括电梯的机械和电气设备制造要求、建筑物的构造要求以及电梯的检验要求等。英国要求对客梯每6个月至少检验一次,货梯每12个月至少检验一次。检查员应第一时间书面报告所发现的任何可能导致危险的缺陷,如果涉及人身伤害风险,应当立即报告执法机构。

上一篇: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下一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