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通用1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 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一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 通过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 塑造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 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阿曼达的父亲因为有爱, 坚持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 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在黑暗的废墟下, 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 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成功。爱, 正是伟大的父子真情至爱, 创造了这一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题材,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感悟,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受父爱的伟大, 从中受到至爱亲情的感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 难点是揣摩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的父爱。虽然文章感人至深, 不过备课时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是遥远的, 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也极少有体验, 加上文章值得细细推敲的句段很多, 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 因此, 在实施教学时, 要重朗读、重感悟语言、重情感体验, 要在听、说、读、悟、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定位, 对照课标要求, 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8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与写, 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新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中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词佳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揣摩和品评、感悟, 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初步感知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刻画鲜明形象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体验, 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 从而受到爱的感染, 爱的教育。

教学理念:

一、以疑促读, 引导探究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课教学拟以疑问促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经历质疑的学习过程。上课伊始, 针对课题质疑, 带动全篇的阅读;之后, 针对父亲在废墟中不停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 激活思维, 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做能删繁就简, 使教学目标集中, 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聚焦形象, 感悟大爱真情

“形象大于思想”, 这是文学理论中最朴素的基础论点之一。因此, 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 对形象的感悟应该重于对观点的领悟。教学本文要抓住父与子这对鲜明的形象, 以他们始终信守的“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诺言为主线,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读中感悟并建立起这样的形象———“父亲了不起”, “儿子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 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形象时, 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 再让学生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 随着语言的层层叩问、情感的步步推进, 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与子形象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积累了语言, 内化了语言, 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培养了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1.情境导入, 引入课题。

(1)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 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2) 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 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读通课文, 捕捉感受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习惯用的符号, 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 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2) 师生交流。 (1) 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重点交流对“地震”、“废墟”、“坚定”、“颤抖”等词语的理解。 (2) 在同桌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自己读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1.默读课文, 针对课题质疑。

当你刚接触课题时, 曾产生过疑问吗? (学生也许会问:课文写哪里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深读重点段, 引发质疑。

课文第12自然段是描写父亲的重点段落。深读这一段, 对理解父亲“了不起”很有益处。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 也可以提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 (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个小时, 而要从第8小时写起?父亲挖得那么辛苦, 为什么没有人来劝阻他?为什么父亲挖了38个小时, 挖得那么艰难, 那么辛苦, 那么疲倦, 仍然不放弃呢?)

3.引发联想, 于课文艺术留白处质疑。

课文浓墨渲染了父亲挖掘的艰难, 但是, 对儿子在废墟下的等待是何其艰难没有直接描写, 我们可以在这个艺术留白处引导学生质疑:你对阿曼达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问:阿曼达难道不害怕吗?他是怎么战胜恐惧的?瓦砾堆下是个怎样的环境?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他和同伴会做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三、聚焦形象, 感悟情感

1.感受父亲的伟岸坚强。

(1) 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子?

(2) 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漫长的38个小时中, 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想象一下, 你仿佛看到什么?

(3) 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 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 你将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阿曼达, 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 这样痛苦地挣扎, 你又会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4) 总结提升:“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 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这样的父亲就是一座大山, 伟岸坚强!是啊, 父爱如山!

2.感受儿子的自信和勇敢。

(1) 想象艰难: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 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 (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我们可以想象, 在漆黑的废墟下, 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 发抖过, 不只一次地绝望过。你说, 他是怎样战胜了恐惧, 战胜了饥饿和干渴, 并把这种求生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伴呢?危难之时, 他会想起谁, 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伴又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 把这一过程简单写下来。

(2)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50分钟后, 安全通道打开了, 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 (多媒体课件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 同时播放对话:“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此时此地, 我们再来朗读这句话时, 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才能把阿曼达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3) 升华情感:现在, 我们再读这位小男孩说的话,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 对小男孩说上几句话吧!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请一名学生扮演电视台的记者, 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与父母一起找找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父爱、母爱、同胞之爱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带血的手指》《拐弯处的回头》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运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结合文中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深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小组过关检查。

3.用三个句子阅读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4.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引导学生谈感受。

学习过程:

1.课前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近三位父亲,感受他们身上不同的父爱。(出示课题)

2.整体感知,交流中深入体会写作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导学案及三个句子阅读法汇报、交流,教师顺学而导。(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不同描写方法塑造的三位父亲各具特包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了不起”感悟父子

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一样渺小,生命转瞬即逝,而这对父子却在这场灾难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通过阅读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预设】

(1)父亲不顾别人的劝说,坚持挖掘。

A.都有谁来阻止父亲?他们是怎么说的?

B.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救火队长的阻拦,警察的命令,都没能阻止这位执著的父亲,他仍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坚信儿子在等他,父亲的担心、焦急和坚持,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指板书)

(2)儿子在废墟中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洞口打开后让同学先出去,说明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

师:阿曼达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男子汉,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指板书)

二、抓重点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这句话的力量

【预设】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父亲坚持挖掘了多久?36小时啊,孩子们,足足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父亲在用什么挖掘?没有任何工具,就靠一双手在废墟里不停地挖着。你能想象此时父亲的双手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苦苦地挖掘呢?(父爱、承诺)他是怎样说的?

三、想象练习: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让我们想象阿曼达遇险前的那段美好时光。

当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

当阿曼达得到老师的表扬,沾沾白喜时,父亲

当阿曼达受伤了,疼得直流眼泪时,父亲

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作为父亲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当人们都来阻止,让他离开时,当他满身疲惫,就要倒下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生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此时此刻,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四、写作方法提炼

1.“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

作者虽然写的是父亲的外貌,但是通过外貌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儿子坚定的爱

2.找出其他描写方法,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例:语言描写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大喊”体会到父亲的伤心和极度痛苦)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从中看到了父亲的焦急、伤心)

(3)“是儿子的声音!阿曼达!我的儿子!”“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通过对话感受到父亲的激动、高兴)

(4)“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5)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6)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同学们,父亲所有的语言描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带血的手指》

出示: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都要捶捶后背。

1.看一下,能不能从一些重点字词中感受到什么。(结合表示父亲动作的字词,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艰辛)

2.谁能把父亲一心想为儿子挣足学费的艰辛读出来?(指导朗读)

3.老师直接写成“父亲在锯木头”怎么样?

(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省去,这样写不好。用上动作描写更能体现出父亲急切想为儿子挣足学费、非常辛劳的情状)

4.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语言描写)

【预设】

(1)“你们先吃,就剩两块了。”印象中,这样的话父亲不知说过多少遍。

(2)“甭慌,你先把衣服穿好,外面太冷。”父亲嘱咐着哥,却完全忘了自己的疼痛。

(3)哥打算辍学,父亲大怒:“多大的事就退学,明天给你们钱!”

(4)从不流泪的父亲在我们面前大哭起来:“都怪我没本事啊,供不起你们上学……”

父亲的这些语言描写,虽然简单,却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朴实真挚的爱。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拐弯处的回头》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渎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但有时候我们真的还不能完全读懂父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拐弯处的回头》,体会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父爱。

(课件出示句子)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生交流)

这句话采用动作描写,爸爸很爱弟弟,也很心疼弟弟,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不然他就不会在拐弯时悄悄回头瞟弟弟一眼,他还是不太放心弟弟。他当时一定想:儿子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会不会很疼呢?但是他希望儿子能成为小男子汉,变得勇敢、坚强。所以“看到儿子受伤,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这位父亲的爱和其他人的爱表达方式不同。

师:父爱如山,造就我们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海,培育我们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们明朗高远的志向。试问天下又有哪个父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动作来代表父爱的话,那就是-《拐弯处的同头》。(生读课题)

写法总结

这三篇文章主要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只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要看文章写作时表达的需要。在习作时,可以根据需要,抓住人物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侧重一方面进行描写。

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师:这是老师捕捉到的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孩子挡风遮雨的父亲,他只希望孩子不要着凉;这是陪孩子玩耍的父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快乐地成长;这是教孩子知识的父亲,他希望孩子成长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头脑和智慧;这是为孩子擦拭眼泪的父亲,他告诉儿子摔倒不哭,要学会坚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感人画面,师配乐解说,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师: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看着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尸体,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大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瓦砾堆里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目的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还是父亲,他跪在地上,捧起儿子的双脚,擦拭上面的泥土,但是此时儿子已经感受不到他父爱的温度。

妙笔抒怀

父亲被许多人赞美着。现在请拿起笔,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来抒写父亲最令你感动的场景,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吧!(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布置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3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安阳实验小学 五(5)班 李桢晗

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教了一篇《地震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从中,我明白了很多。

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在仅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父亲,坚持救出自己的孩子。而当他找到自己的孩子,并让他从废墟里出来的时候,他的孩子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因为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个孩子懂得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这段话便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舍己为人”,简单地说就是心中有他人。也许很多人说自己是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也许还有人说自己肯定会成为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但真正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做到“舍己”呢?如果你做到了“舍己”,你肯定会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你在大家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竞选班干部,你的票数肯定也是遥遥领先的。“舍己”,对,就是“舍己”!

“舍己为人”,还让我想起了许多人。第一个就是最美司机——“吴斌”。当不明飞行物砸向他的时候,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做好了停车工作,确保了二十多名旅客的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为伤得太重,而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年,吴斌年仅48岁。

“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2日,杭州滨江市的一个小区里,有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接住了那个女童。但是她自己的手臂却骨折了。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吗?

舍自己,帮助别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品质。文中的孩子,是舍己为人的,而他,是我学习的目标。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舍己为人”,一个对我来说意义深刻的词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4

本文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徒手挖掘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及十四位同学的故事。

是什么靠着爸爸一直挖下去呢?为什么他的儿子会一直坚持下去呢?原来,他曾一直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父子两人就是靠着这句话,爸爸才会一直挖下去的,他的儿子才会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5

这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着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最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齐。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但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一把水果刀不留意扎入了这位父亲的心脏,但是因为创口太小和父亲担心女儿不会受到照顾,便顽强的活了3天,在把女儿送给他妻子时死去,打造了父爱的奇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语言平实, 情感真挚, 令人震撼。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体会重点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的作用。

其中目标2和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目标4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标要求, 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读中悟, 悟中品。

教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深情描述:这就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 短短4分钟时间, 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 当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悲伤之中时, 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与子, 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吧。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样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 刺激学生的感官, 拨动他们的心弦, 引发阅读的期待。

本课篇幅较长,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导航”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件出示预习导航)

(1)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联系上下文等自主识字。

(2)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 做批注。

这样在导入新课之后,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教师只需要进行预习检测和复习巩固即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接着, 根据学生预习课文时产生的疑问“课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学生快速读文, 边读边找出相关的段落, 做批注。这样从“了不起”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

2.聚焦父亲, 读中悟神。

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研读教材, 选择好切入点。因此, 这一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地震的混乱中, 父亲大哭了一阵, 猛地想起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快速读文, 找出这句话。学生通过读书, 会很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我会继续引导:“这个承诺, 促使父亲重新振作, 疾步走向儿子所在教室的那片废墟。自由读课文第5耀12自然段, 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边读边做批注。”

接下来,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 会找出许多人劝阻父亲的语段 (课件出示) 。

学生通过反复练读父亲面对好心人、消防队长和警察的劝阻, 所回答的这几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出父亲回答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语气也是不同的。

五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在关注文本细节、体会蕴藏在文字深处情感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教师可以出示读书提示 (课件出示) :抓住人物语言展开想象, 体会父亲的心情。帮助理解, 再次品读、交流、感悟、探究,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态的想象补充, 以及朗读再现, 深刻感受父亲因爱而执着地救援儿子的行为。

学生还可能会找出“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来谈父亲的了不起。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挖”“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和“到处都是血迹”等词语来谈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进行读书, 进一步升华情感, 从而体现新课标中的“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学生有可能还会对“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质疑:“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呢?”这个时候可以进行句式比较 (课件出示) 。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通过对比朗读, 联系上下文, 品读感悟, 深层次与文本对话。在朗读方法上, 有的学生会认为, 时间很紧迫, 为了争分夺秒救孩子, 这几个时间词语要读得语速快一些。有的学生则认为, 父亲挖得时间长, 很辛苦, 很累, 应该读得越来越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样通过齐读、领读、接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让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外貌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而感知挖掘过程的艰辛和父亲的执着。

3.关注儿子, 升华情感。

在学习描写儿子的这些段落时, 可以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 运用“读、思、品、议”读书感悟的学习方法, 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下面两段话: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 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 不论发生什么,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的临危不惧, 在废墟下的顽强等待。

(2)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再次强化了文章的重点句子, 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宽度和厚度,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4.展开联想, 即时练笔。

(音乐响起, 出示课件。) 文章中, 孩子们就在这漆黑的瓦砾堆下, 38小时无水无食物, 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而这些仅仅是通过简短的父子对话一带而过,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文章没有写。相信学生读到这里也会产生疑问, 为了帮助学生解疑, 我准备设计一个小练笔:同学们, 当灾难来临的那一刻, 当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教学楼像山一样压下来, 把孩子们压在了漆黑的废墟下。儿子在废墟下苦苦地等待了38小时啊!这38小时里, 他和小伙伴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你动手去写一写吧。

联想是文本延伸的一种方式, 此时通过联想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可以再次使情感得到升华。

5.课外延伸, 拓展阅读。

“老师不禁想起一首短诗, 献给我们这位父亲: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最后, 介绍给大家两篇文章:《背影》和《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相信大家用心感受后, 会再次感动。”阅读设计既联系课文内容, 又延伸到课外, 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从一个中心线索、两个“了不起”入手, 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板书, 清晰明了, 使人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内涵。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了不起子

执着顽强

不论发生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篇令人震撼,让人感动的描写父爱的精读课文。课文描写具体,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朗读和合作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的父爱和深厚的父子之情,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朗读体验,感受父子情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和概括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默读1~12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小组讨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非常了不起?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担心儿子的心情,他迫切地想知道孩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抓住语言描写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伤心。)(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启发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启发学生从挖的时间长和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守信、不放弃的品质。)

4.朗读重点句子,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结。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父亲守信、不放弃的精神。

(二)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13~23自然段,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

2.小组讨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儿子非常了不起?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展示汇报。(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抓住语言描写体会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启发学生读出儿子的坚强、勇敢。)(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启发学生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4.朗读重点句子,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信任父亲和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小结:通过描写儿子语言的句子,我们读出了儿子的坚强、勇敢,体会到了儿子信任父亲和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韵味,体会到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充分体会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四、写话训练,有效反馈

1.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学生汇报,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篇8

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同学的故事。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在困难面前,父亲没有一丝抱怨,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退缩,终于用自己的毅力换来了儿子的生命,迎来了生的希望。

我不禁想到发生在祖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在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中,也出现了许多英勇的父亲,记得有一位父亲,他为了救助自己年幼的女儿,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一声声呼唤,一次次挖掘让他昏了过去,可醒来后还是继续挖掘埋在女儿身上的瓦砾,直到父女相见的那一刻为止。

我不禁还想到自己的爸爸对我的那些点点滴滴无限的爱:我生病时爸爸焦灼的眼神,放学回家晚时爸爸焦急地等待,雨中为了不让我淋湿把我揽入宽阔的胸膛前,每次出差为我带回的美味巧克力和一摞摞的精美书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9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简短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儿子的信赖和父亲的承诺,也是因为这句话,让他们成为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些天,我们班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故事中爸爸所流露出的浓浓父爱,把我震撼到了。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千辛万苦,经过38小时的挖掘,拯救了他的儿子和14个孩子的生命,父亲的信守承诺,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中也赞扬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刚刚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被他们的父子之情深深感动了,同时,我也联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何尝不是一样疼爱我呢?在我生病时总是妈妈在家照顾我,但每次不都是爸爸冒着严寒、酷暑去买药回来的吗?当我写字时腰弯了,总是爸爸来提醒我;当我失败时,总是爸爸来鼓励我;在我成功时,他又用一句严厉的提醒告诫我不能骄傲。开学时加入了七色光文学社,一开始我没有自信,是爸爸鼓励我,答应帮助我,之后不管爸爸再忙,都为我修改作文、打稿……这种种的一切,难道不是一种父爱的表现与传播吗,不是信守承诺的体现吗?

父爱是伟大的,他会为你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虽然你平时感受不到这种父爱,但是他总会在你最困难时站出来帮你,这,就是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10

传统课堂中, “替代阅读”占了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 而跨越式课堂更多的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可根据深化主题等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几篇文章, 如本课中徐老师选取了《父子亲情》、《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伟大的母爱》、《天亮了》等几篇文章, 让学生有选择地自由充分阅读。SURF工具的使用可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及时摘录、注释、评论、质疑等, 如学生在阅读时发表的感想“母亲宁愿自己挨冻, 也不要儿子受冻。母爱真伟大啊”及添加的评论“这句话真有文采!而且用了拟人句”……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评论, 还可以通过“评论共享”看到别人的评论, 从而触发情感, 实现情感的进一步升华!SURF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中及时地与同伴交流探讨, 从而激发联想, 产生共鸣, 最终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 利用SUFR工具发挥传统阅读所无法实现的优势——协同阅读, 不但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还能让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素养也会随着积累和运用而提高。

协同阅读工具有以下用途: (1) 学生自学摘录、注释和批注、画概念图等 (如图1) ; (2) 形成班级协同阅读圈, 利于班级阅读交流和共享; (3) 教师进行过程监督——阅读监控 (如图2) 。

●牛刀小试, 成果与问题并存

在SURF工具的支持下, 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提高, 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的讨论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随着SURF工具应用的深入和频繁, 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1.阅读工具使用凌乱

SURF作为学习辅助工具, 其功能很齐全, 但是也有重复, 如“评论”和“图形面板”上的“我的评论”, “图形面板”上的“帮助”和“我的疑问”也异曲同工。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不能长时间注意。过多地选择工具会忽略工具本身的意义, 这样不但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阅读的质量, 反而会被工具所吸引, 这种情况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特别突出。

2.评论和批注内容空洞

SURF工具既能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对学生的积累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但是,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使用的时候总是随意摘抄、简单评论, 阅读只停留在表层面上的理解, 并没有读深读懂, 工具的使用只是作为一个装饰而没有用到实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摘抄简单。这种随看随摘抄的习惯形成虽然是学生阅读专注深入的表现之一, 但是时间久了, 学生的习惯变成了随意, 开篇就把整个页面都摘得五彩缤纷, 而且并没有形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意识, 只管摘, 不管理解。

评论肤浅。学生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只会从大体上评论, 而且评论空洞、表面, 这样对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3.在阅读水平上发生两级分化

每位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深度不同, 运用工具的效果自然会不同, 阅读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协同阅读为学生的阅读配备了积累知识的钥匙, 但是班级内阅读水平有可能发生两极分化。

积极阅读和运用工具游刃有余的学生,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圈的扩大, 阅读水平、评论水平不断提高, 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会积极配合和响应新功能的使用, 而且很快就能把新功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 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加, 自主性也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部分学生阅读兴趣高, 但是工具运用不多, 阅读不积极的学生也比较突出。使用工具的目的是深入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 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看而没有很好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比如, 使用“图形面板”时, 积极使用工具的比消极使用工具的学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拉开了距离。

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课文的内容, 还要为写作打基础, SURF就是最好的打基础的工具。它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光阅读而没有交流, 那只能停滞不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但是很多学生阅读量不少, 还是下笔难。长期以来, 阅读的差距造成写作的差距, 两极分化便发生了。

简单引导, 轻松使用

无论多么先进优秀的技术, 如果使用不当, 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SURF协同工具的使用也是如此。每个学生存在个别差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学习特征、语文教学目标等教学生合理地使用工具, 让协同阅读工具成为教学、学习的好帮手。

1.明确阅读目的, 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 在使用工具前介绍工具, 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作用和意义。这点可以避免学生本末倒置, 光被好玩的工具所吸引而忘记这个工具的功用与意义。其次, 明确运用工具的目的是让学生专注阅读, 要把SUFR工具很好地利用到阅读中去。

2.分段使用, 优化功能, 提高阅读质量

SURF工具的功能很多, 可以将SURF分为三类, 并且分三个阶段让学生在阅读中使用。

(1) 分类

第一类:辅助类。包括“摘抄”、“添加注释”和“网络搜索”。

第二类:提高类。要求学生主要运用“图形面板”中的“我的笔记”、“我的评论”、“我的疑问”、“寻求帮助”和“我的联想”。

第三类:实际运用类。包括“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2) 三阶段

第一阶段:三年级上——学会摘抄评论。“摘抄”与“添加注释”比较简单, 刚开始, 在学生的阅读速度不高和阅读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 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关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语等情况可以通过搜索工具自行解决。

第二阶段:三年级下到四年级——使用“图形面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 从简单到复杂, 为写作打基础。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画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这个划分只是照顾全班学生的总体水平而设置, 由于两级分化的出现, 如果让学生掌握过多的功能, 只能徒增累赘;但是, 部分学生如果有能力, 在四年级就可以尝试画概念图等。

3.融合重复工具,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图形面板的功能非常多, 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学生都很好奇, 愿意使用五花八门的工具来显示自己阅读的效果, 但是殊不知这样反而影响了阅读质量。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秉持一个宗旨:功能不在乎多, 而在于使用, 如可以指导学生经常使用“你的笔记”、“你的评论”、“你的疑问”、“寻求帮助”。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能够使用固定的工具完善自己的资料库, 深入理解文章, 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指导阅读, 精华批注, 提高阅读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运用SURF时提高阅读效果, 可以做如下阅读要求。

(1) 评论或者做笔记, 要求明确

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教会学生评论与做笔记的方法。然后, 树立典型, 每次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和笔记进行交流, 效果比一味地说要好很多。可喜的是学生还把这样的评论方式运用到修改作文去了。

(2) 师生共同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吸收知识的过程, 还是一个在不断争论与讨论中提高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讨论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坐标, 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参与到阅读中来,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更高。

(3) 鼓励学生之间讨论

相比师生的讨论, 生生之间的讨论更为自然与真实, 更能激发同一水平上的思想火花。而且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 更容易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声音, 更能体现自主性、独立性。

(4)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不要认为范文就是完美无缺的。这种质疑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促动非常大, 学生不但学习了作品好的地方, 自己提出的不好的地方会记得更加牢固, 对于写作也有益处。

结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11

文章主要讲了一位父亲在大地震混乱中,先安顿好妻子,再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挖废墟寻找儿子,终于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救出了儿子及14位同学。

当我读到“他挖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句话时我十分敬佩这位父亲,有谁可以在一天半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睡,只凭曾答应儿子的一句话,就让他不顾劳累地去挖掘,并且坚持了38个小时!而当我读到“是儿子的声音!”时,我马上想到,在父亲挖的同时,儿子也在废墟下面,凭着对父亲的信任,他竟然也能坚持这么久,一天半,大人不吃不喝也是很难坚持的,而我们小孩呢?更不用说,当然不行啦!他们使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坚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有执着的信念,就一定可以。

在生活中,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有执着的信念,就能坚持并成功。在以前,我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总是半途而废。是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有信念,就能坚持并成功。记得在小时候,我跳绳很差,1分钟才50下。后来,我决定要练跳绳,可是5分钟还没到,我又想放弃了,这时我想到爸爸让我记住的一句话:“我相信,我一定能行!”我有了坚定的信念,真的坚持了1个月,终于成功了,从50下提升到127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篇12

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父爱。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常常对阿曼达说的话。当地震发生时,“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冲向他儿子的学校,他想起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仿佛听见了父亲对儿子说的话。读着读着,自然想起了父母对我的爱。

平常爸爸场给我买很多玩具,可我很少玩。可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照例行事。除了这些,他还每个星期六送我去上英语课,不论是倾盆大雨,还是艳阳高照,他都会按时送我上课。他还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如手抓饼、蛋炒饭、卤鸡蛋……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体会到了“父爱如山”。父爱是一座山,那儿女就是花草树木,山拥抱着、养育着、保护着花草树木。爸爸对我也是如此。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13

其它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地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了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双手被瓦砾以及其它倒塌的器物磨得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强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同学出去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 篇14

这篇文章记叙了1989年发生在洛杉机地震中,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当儿子能及时获救时,却让父亲先去救其他14个同学的生动故事,体现了危难中父子间的伟大的亲情之爱,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

当我读到父亲冒着高楼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的危险,不顾一切地在废墟中挖掘,直至找到他的儿子时,我被这种强烈的父爱深深地震撼了!深切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我不慎摔倒了,长眉毛的皮肤上被划出了一道口子,父亲急忙抱起我冲向医院,他那心痛的目光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例子,记得那一次,烈日当空,在还没放学之前,许多家长都来到学校门口,来接自己的儿女。火辣辣的太阳发出强烈的阳光,直射到家长们身上,个个都被太阳烤得面红耳赤,有的家长用手挡住太阳光,可这样也家长们身上,个个都被太阳烤得面红耳赤,有的家长用手挡住太阳光,可这样也是无济于事的。他们都望着学校,等着放学。连额角上淌下来的汗水都顾不得擦,家长们身上,个个都被太阳烤得面红耳赤,有的家长用手挡住太阳光,可这样也背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了。好不容易到了放学,他们又在人群当中寻找自己的儿女。我想:天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抗拒爱的力量。不管是烈日,还是风暴,甚至是大地震,也不能推翻这种力量。是啊!天下谁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儿女!亲子之爱是世界无法抗拒的力量。

上一篇:初中学校教师总结下一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