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1

1.课程性质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

2.课程目的和任务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正确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之能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2)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清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课程内容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因时而异,所以教育部只规定课程教学目的,未制定具体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教材。总的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课程难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正确把握当下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二)课程内容

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及省市校的形势与发展趋势、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等。课程教学内容可因年级、层次不同而有所侧重。

(三)教学参考资料如下

1.中共中央重要会议文件、中央领导人讲话;

2.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

4.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不定期下发的形势教育图文、音像资料。

三、课程教学形式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原则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报告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

四、适用专业及学时

全校普通大专各专业学生。

本课程每学期8学时,开设4学期。

五、课程考核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2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84—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的特殊使命。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尤其是1998年和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发文,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并就课程的设置、基本内容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有效地规范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促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客观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给予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解答。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客观地说,当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在各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不少高校对形势政策教育缺乏资源整合,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少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功能的认识还停留于较低层面,削弱了其人才培养的功能,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一些高校表面上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进行排课,但实质上并未按公共必修课进行建设,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师资构成与培训等方面管理失范,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估及考核不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认识有偏差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三不”:第一,不愿意。部分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单位主要看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只要这些课程成绩过硬,就可以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而《形势与政策》课不一定要学,就是学好了,也不见得对就业有多大帮助。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愿意听教师讲课,宁愿自学外语或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第二,不重视。部分学生把获得奖学金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仅一个学分,又是考查课,只要考前突击复习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了;退一步讲,即使这门课考得不理想,只要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拿个奖挣些附加分,照样可以获得奖学金。这样的想法使得他们不重视该课程的课堂学习以及考核成绩等第。第三,不必要。部分学生平时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所知晓的,教师在课堂上再“炒冷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认为要了解国家大事,自己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上上网就行了。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授课效果参差不齐

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专职比重较小、青年教师多、留校改行的兼职教师多的普遍现象,且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虽然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身兼数职,客观上分散了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兼职教师因本职工作的需要时有调整,使该课程教师队伍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 形势与政策》的任课教师中,80%左右为兼职,而青年教师占到70%左右。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力等,也导致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导致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授课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显著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有相对稳定的部分,也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增添和变化的部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及时增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也没有适时组成时事政策研究小组编写辅助资料;教师在课前收集信息也不够,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补充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及迅变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料,照本宣科。这些都造成了本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这与当代大学生反应敏锐、信息来源广的特点及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非常关注的心理需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影响了师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的情绪及热情。

(四)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师生间互动不够

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1)教师课堂教学情感呆板,缺乏凝聚力。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情感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基础。即使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若能赋予情感基因,充分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先导作用,也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而我们的一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平等的对话和协商,还是留于表面,“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理念还只是一种宣言,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把握相当浅薄。面对人头涌动的阶梯大教室或礼堂,他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只能是泛泛而谈,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们竭力主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但实际上,理论教育在有些教师身上变成了理论说教,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放录像、看光碟; 社会实践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劳动教育已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即使是外出参观只不过是理论的简单验证,无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1]。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遵循该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手段的条件和管理状况、外在环境等构成要素上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特别要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等出发寻找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及沟通通道,整体规划出最优效果的教育体系,使之既牢牢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向,又克服传统教育缺乏相对系统和稳定所带来的“教”与“学”上的困难,既能服务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又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明晰学科定位,确保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育的一般育人功能,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把它切实看作一门教育学科,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建设、管理,而不是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不能把它当作纯专业性的教育学科,而要视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将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加以建设。对它的整个教育过程需要学校社会科学系、教务处、学工办、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只有从上到下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使分管校领导抓起来一条线,各个机构部门各自为阵又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从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到授课方法、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变化又大,这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该课程专业教师少,许多高校多为辅导员、团委(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战线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这支队伍日常工作繁忙琐碎,队伍流动性大,且大多缺乏任课的专门培训,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提高认识,使教师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育者只有接受、认同、内化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具备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才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对广大教师进行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情、形势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真懂”、“真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努力学习,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学科多,具有理论性、时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 要把这门课讲好,任课教师需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在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地理、历史及某些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三是加强学习交流。可以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精品课”竞赛及观摩教学、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注重“以老带新”,实行传、帮、带。中老年骨干教师每人具体指导一至二名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尽快成熟,业务上尽快提高。五是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设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他们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制订科研规划,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他们的学识层次[2]。

(三)抓热点,挖掘素材,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从实际出发回答学生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对全国8 省市74 所高校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仍保持在高位上;大学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涉及国家民族尊严的台湾问题、反腐败和中美关系上。这项调查结果为我们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别是在充实教学内容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注重针对性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 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外,特别要在精选和充实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捕捉“焦点”,多介绍和分析学生似乎知道又不太清楚的理论问题与社会现象,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渗透力。形势课内容的最大特点是跟着形势走,易于变化,就是时效性。“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如何在众多的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中选题,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既有价值性又有趣味性,这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编写讲稿既要以时事政策、报道资料为基础,又要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能是报纸新闻的简单重复。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意义。

(四)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如仍采用“满堂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模式进行的话,将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1.教学方法上倡导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反应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方法; 要从“满堂灌”、“空洞说教”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 。

2.教学手段上应“现代多样化”。一是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座谈、讨论、辩论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体验,把它同实际生活、具体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感悟、体验和验证,把知识性、理论性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促使学生提前认知社会并按社会需求努力发展自己;三是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收听录音、收看录像等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环节

自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对其课程重要性的怀疑、轻视甚至是不认可就在一些高校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不将“形势与政策”当作课程对待并进行规范建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考核是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形势与政策”的考核力度,必将对其课程地位的强化和课程重要性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考核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从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考核目的(为什么考)、考核内容(考什么)、考核形式(如何考)、考核过程(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和考核结果(成绩结构与分布)等方面,因此,从考核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从这些方面加以突破。具体讲,就是要在考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考核目的、规范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优化考核结果,切忌一刀切。结合我院的实际,我们采取了这样几种考核方式。一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闭卷形式写一篇论文;二是社会实践和写心得体会相结合;三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以开卷形式写论文;四是闭卷考知识点与开卷写论文相结合的形式[3]。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应再是被某些大学生戏称为“上课走走形式、考试完成任务”的“形式任务课”,而应能够起到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方面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遵循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是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是可以正确而理性地判断形势,健康成长,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周本贞,任祥,余冰释.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邓远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职教育研究,2006,(1).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4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经管院思政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和《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精神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先辈坚苦卓绝奋斗的结果,广大学生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二、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本次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当前我国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实践平台,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对近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题活动的教育,以及广大青年学生在牢记先辈的苦难和奋斗,增强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把实现伟大中国复兴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 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有效实际行动,让大学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

根据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为8学时。主要安排学生撰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论文。

四、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方案(一)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撰写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为主旨的论文,自选题目。字数不少于2000字。

(二)组织方案

任课教师于《形势与政策》课上需提前布置本实践教学内容作业,最好指定一批容可读性、学术性于一体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参考论文。课程讲授结束前收取并批阅学生本次作业,择优课堂展示10分钟。

五、论文要求

(一)论文总体要求

1、论文必须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资料详实、并独立完成,要有自己的看法,不可抄袭。如发现论文雷同,成绩一律作废。

2、论文总体字数在2000字以上。

3、引用别人的文字、资料和数据必须注明出处。

(二)论文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中文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中文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正文:它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5、参考文献:在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6、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三)论文格式要求

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其中,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附件。

2、字体统一用宋体,行距统一用1.5倍。

3、论文内文基本字体为四号宋体,具体各部分字号要求如下:(1)标题区

1)题名:二号黑题居中,置于文章顶部首行 2)作者:五号楷体居中,置于题名之下

3)作者相关信息:包括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编。上述信息包括在括号“()”之内。字体格式为五号楷体居中,置于作者之下。

4)摘要:“摘要”二字为五号楷体加黑;“摘要”内文为五号楷体。摘要字数应控制在100-200字之间。

5)关键词:“关键词”三字为五号楷体加黑;关键词内文为五号楷体,3~5个。

(2)内文区

1)论文内文基本字体为四号宋体。

2)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一级标题。以1、2、3、4作为序号,序号后有空格,无标点。内文不接排。标题字体号为四号黑体。

二级标题。以1.1、1.2、1.3作为序号,序号后有空格,无标点。内文不接排。标题字体号为四号黑体。

三级标题。以1.1.1、1.1.2、1.1.3作为序号, 序号后有空格,无标点。内文接排。标题字体号为四号楷体。

其他标题。论文内文原则上只有3级标题,如果有第四级标题,以⑴、⑵、⑶作为序号,序号后有空格,无标点。内文接排。标题字体号为四号楷体。

(3)参考文献

为四号黑体,其它为四号宋体。

1)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正文后面,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2)论文标注“参考文献”时的序号可以使用“[1]、[2]、[3]、[4]”的形式。

专著须注明作者、编者、医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及其版次、页码。例如,[1] [苏联]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4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5—46页。[2] [清]洪钧著,田虎校:《元史译文证补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论文须注明论文作者、文章名称、出自刊名、期数。比如,张世明:《清前期卫拉特蒙古社会历史简论》,刊于《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0-30页。

六、关于本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说明

(一)以上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拟订以上操作方案,教学的实践程序还有待于各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应就实施方案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加以补充、修改而臻于完善,以达到实践课的设计效果。

(二)本方案是一个总体的规划,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各该教学编班的人数、专业特色等特点,灵活使用,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方案作为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其作用和意义显著。

七、成绩考核计分办法修改意见

(一)根据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和办法拟作出以下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二)实践教学环节实行任课教师负责制,遵循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原则,课堂教学结束之时必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评定实践环节成绩,记入学生期末总成绩。

(三)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本课程总成绩之中。本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核算,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分占3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组成。学生出勤、听课、课堂互动、回答提问 5 等情况,任课教师仍需及时记录在案,可以在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时综合考虑,体现出每生的这部分表现。

八、其他

附件一:论文封皮格式 附件二:论文结构和格式范例

经管院思政系 2015年9月1日制订 附件一:

塔里木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征文

题目: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2015年12月20日 附件二: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张XX

(塔里木大学XXXX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要:抗日战争XXX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XXXX

1中国共产党党史概述

XXXX XXXXXXXX XXX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XXXXXXXX XXXXXXX XXX

1.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XXXXXXXX XXXXXXX XXX

2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XXXXXXXX XXXXXXX XXX

2.1共产党人XXX XXXXXXXX XXXXXXX XXXXXXX XXX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小结 篇5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7年下半年,又进行了纵向团队教学模式的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做法

1、纵向教学团队的组建

2007年学工部组建了9个《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师团队,教师相应编入其所在学院的团体,专门对6-8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组建教师团队是在保留原有“横向团队”教学模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变教师团队的“横向组合”为“纵向组合”。从每个教学内容专题组中各抽出一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组长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组长全程负责某一授课单位的全部章节教学任务,全程负责组织课程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全程跟踪、全程管理。组长组织本团队教师根据其授课的6-8个专业有针对性地研究,特别是在就业指导等章节

2、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2007年下半年,共有5个《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师团队开始实践“纵向团队”教学模式。5个教学团队都至少选取了一堂课的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并在第一堂课上将本学期的互动式教学的计划向学生公布,并让学生自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各教学团队分别采取理论研讨、演讲比赛等的方式,并根据计划将学生分为若干布置学生部

(1)理论研讨式

人文学院教学团队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第五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六讲)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围绕12个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和探讨。具体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12小组,每小组16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和指定一名指导老师,每位老师负责3个小组,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讨论,并把课题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每个小组再派代表进行约5分钟的发言,由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点评。

6、学习成绩考核

(2)参与演讲式

作物学院教学团队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社会需要与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为主题。把所教的2006级农区专业157名学生分11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年级专业活动,开展写作和演讲赛,自拟题目,演讲时间限10分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进行演讲预赛,其次,在小组评定出写作和演讲预赛成绩的基础上,每小组推选1名代表参加课堂演讲决赛,由教师和学生代表任评委评出成绩,并由任课教师给予总结点评。

(3)主题讨论式

经管学院教学团队教师选取第九讲“大学生成才成长与就业创业”

课程进行实践。首先,由教师团队列出几个与当下时政热点和大学生发展紧密相连的问题,如: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现象?、你是怎样理解“创业带动就业”?如何制作个人毕业简历?试制作一份个人毕业简历、时代与个人人生道路选择之间的关系?其次,按行政班级分组,一个班一组,工商分四组,行管二组;农经一组,旅管二组,经济学四组。最后,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主题阐述,内容、形式均不限,可以制作成PPT形势,也可板书,发言时间5分钟左右,由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来综合评分。

(4)团队训练活动式

林学院、生命学院教学教师团队选取“心理健康教育”章节进行教学实践,主要以“刮大风”、“强调积极”、“站报纸”等5个团队心理训练活动作为本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每个活动均由学生自主组织参加,并对每个活动的意义进行讨论,如“强调积极” 的活动是通过互相交流意见来打破对自我肯定的障碍、培养自信、树立自我形象,拥有更多的成功和更好的人际关系。

(5)实践活动式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教师团队以实现参观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任课教师以学校“大学生创新科技展厅”为平台,让学生实地参观了解优秀校友创新创业情况,再结合个人的专业与个人发展方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探讨。

3、考试方法的改革

各教学团队均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实践,不是仅仅以《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成绩评定依据,而是采取试卷考试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表现情况相结合形式,突出教学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比重和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比重。如作物学院教学团队根据由各小组学生自行选出本组最佳的演讲稿、及选手参加决赛,决赛中的成绩作为本组所有学生的最高成绩,演讲赛的成绩,作为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人文学院教学团队把研究性课题学习成绩作为学期总成绩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30%,教师根据论文质量和发言表达情况对学生小组的成绩进行评定。同时,赋予组长对成员的分工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的权利,并对成员进行10制评分。教师评分加组长评分之和为该生的研究性学习成绩。

二、成效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纵向团队”教学模式实践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教学团队都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极大地延伸了教学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选取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面--“社会需要与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专题,选择感兴趣的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问题,通过思考、写作及演讲的方式,实现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一起探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变“灌输型”教学为“自主性研究”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各教学团队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都要求学生分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各种学习准备工作,尤其是课程成绩评定的改革也促进了“学生团队”优势的发挥,激发了“学生团队”合作、竞争、学习的热情。所以,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学生“学习团队”和发挥教师“纵向团队”的优势的运作,发挥“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交流互动功能,增强团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3、实现教学质量全程跟踪、全程管理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6

日期:2015-09-09 11:24:28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本站

点击:1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形势与政策”分委员会与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及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年8月17日

附件:

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5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统一思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总书记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供了有力武器。宣讲阐释讲话精神是一个持续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一要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要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要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二要大力宣讲“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三要深入开展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通过宣讲,引导学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坚定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二、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

要以举办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一要着力宣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重大贡献和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二要着力宣讲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三要宣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侵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和残暴行径,有力批驳各种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四要广泛介绍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和正义言论,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五要着力宣讲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看待抗战历史,正确把握前6年局部抗战和后8年全面抗战的关系,正确把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有理有据批驳否定党领导抗战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观点。

要着眼学生关切,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着力回答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要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宣讲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重点介绍党和政府在让百姓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放心的食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二要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介绍相关背景、阐释内涵、国内外发展态势及给大学生未来创业就业带来的机遇。三要回应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让学生把握我国就业总体形势,知晓国家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

三、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今年以来,在内外承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教学中,要着力宣讲阐释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一要充分宣讲经济发展亮点,阐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二要通过对导致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国内国际因素的分析,和对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阐释,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三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新常态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发展规律,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基本都经历过这一过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仍需要继续保持在中高速水平。四要针对唱空中国经济论调,解疑释惑、澄清是非。围绕经济增速、楼市股市、地方债务等经济热点,做好解释引导教育工作。既要看到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要看到我们的机遇和信心。通过教育教学,增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四、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主线、改革任务

今年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村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关心当前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一要阐明当前农业发展方向。即加快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要引导学生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讲清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等突出问题。三要宣讲深化农村改革的系列举措。解读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农垦体制、种业权益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引导“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农村土地改革、农产品安全等热点问题。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目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目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生力军。

五、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宣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要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全面从严治党中“全面”的内涵、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二要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支撑作用,宣讲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消除学生在一些腐败认知上的模糊认识。三要通过讲解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纪律意识、法治意识,做到遵规守纪、严格自律,把纪律和法律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触碰的底线。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距离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尚需较长时间。二是看到我们党对腐败零容忍、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坚决态度,和重拳反腐以及从治标向治本迈进的成就。三是正确看待“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反腐无用”论等声音,破除反腐中的错误观点,认清反腐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秩序和规则深刻调整,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各方纷纷展开庆典外交,推出各自倡议和主张。90多个亚非国家代表隆重举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发出团结合作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国际重要议程,一要关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峰会成果将关系国际体系调整变革方向。二要关注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发展峰会将提出今后15年国际发展合作的新指标;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体制作出安排。关注的目的,要让学生清醒认识到,国际秩序与话语权之争的严峻性,认识到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非挑战者,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是国际秩序的贡献者而非所谓“搭便车者”。

二、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关注各主要力量的战略调整和互动态势,把握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一要关注美国继续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达成新版防卫合作指针,大力推动TPP谈判;在中东重点打击“伊斯兰国”,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同古巴举行多轮复交谈判,两国领导人实现会晤。二要解读俄与美欧的博弈。俄罗斯同美欧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冲突仍未完全平息。美欧继续对俄施加制裁,俄实施“反危机”计划,加紧推进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一体化。三要全面介绍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趋势。大国是国际秩序博弈的主体,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及地区秩序。

三、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呈温和复苏态势。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着重宣讲:一要阐释世界经济的特点。各方经济增长分化态势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增长居发达经济体增速之首,欧元区启动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日本经济复苏再度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加速积聚。二要分析风险因素。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居高不下,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希腊债务问题未彻底解决、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影响,加剧了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三要宣讲外部环境对我国的影响。重点关注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关注希腊债务后续问题、美联储加息等重要事件及其影响。通过介绍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总体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态势中仍然向好。

四、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正式发布,获得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响应。一要宣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路线图。“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同沿线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我国分别同俄罗斯、欧洲签署了发展规划对接的联合声明,使“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二要介绍亚投行筹建情况。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展顺利,最终确定意向创始成员国达57个,成员遍及亚洲、大洋洲、欧洲、中南美洲和非洲,极大提升了亚投行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丝路基金也成功启动运营。三要讲清“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是开放的、包容的,已成为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同时,也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

五、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7

一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强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起的作用,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问题;探索创新

【分类号】G641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形势讲解与政策分析的理论课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经过数年的发展变化,也存在着许多影响课程实效性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单一、泛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探讨;教学管理松散,缺乏课程建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该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据资料显示,不少学生对该课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感觉没什么用,跟本专业关系不大,对以后工作考研也没什么帮助”;二是直接“建议取消这门课程,自己历来对这一类课就不感兴趣,硬着头皮上,纯粹是为了凑学分”;三是认为“平时都能看到和听到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上专门课程学习形势政策,纯粹是浪费时间”。诸如此类的想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效性,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深化到学生内心深处。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实行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结果是“学生被动地听讲,教师疲惫地讲授”。在现代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某一个专题,在班级中开展座谈会,结合专题内容,让学生根据专题内容,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认识。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时事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视频观看教学,更直观地引导学生。在播放视频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问题。观看视频结束后,老师要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于所要思考问题的理解,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视频内容中看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精神内涵,更新教学题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广大教师要紧抓两点: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基本立场。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形势与政策的讨论中去。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实事,更新教学题材,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事性特点,其教材可能是所有课程中变动频率最快的。再加上如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这就对教学工作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特点,构建立体式、系列化的鲜活教材。要打造立体教材体系:即教材可采取“活页式”的形式.基本理论部分集中在前.做指导思想,属固定部分,要经常检查;时事部分要及时编写。及时变动,再辅以相关报刊、音像等资料,使稳定部分和变动部分有机结合,并坚持按期修订一次。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教材既包括教师高度的理论概括成果,又收集以往学生的点滴思想收获,争取形成一整套广大学生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广泛参与的立体式、系列化教材体系。

三、善于运用新媒体,改变传统教育印象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工具,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策分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坚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在抓紧课堂主教育的同时要运用新媒体加强教与学的交流。高校可以自主开发形势与政策的辅助教学平台,在教育讯息的选择方面,应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国内外形势和一些热点问题,创建网上形势与政策的数据库,把文本、音频、视频等不同的素材融为一体,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通过专题网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辅导,或是开设网上论坛,让学生在平等、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中,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自己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则在其中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四、开辟“实践教育”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多地注重历史;立足现实,关注本地区现实,安排大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有意义的考察;并运用主课堂和第二课堂中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并尝试提供解决某些问题的思路或方案。这种考察、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兴趣。

五、重视课后反馈,完善授课环节

有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变换着新鲜的教学题材,运用时尚的新媒体手段,增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最后还得重视课后反馈这一重要环节。第一,完善考核制度。目前写论文考试这种宽松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作风,与“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属性背道而驰。因此,严格考核是有一定必要的,评判标准就在于文章是否是学生自己所思所想的成果。第二,要注意对学生的后期追踪,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效果和影响再调整以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这样“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形式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到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反思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真正地把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1]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上一篇:识字教学抓住关键下一篇:家乡的变化五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