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留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论文(通用11篇)
法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实用医学学科,近年来也不断吸引着国外留学生来我国进行法医学的深造,法医学留学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然而目前尚没有专门适应于法医学留学生的教材、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系统的法医学留学研究生培养方式尚未被提出,如何培养法医学留学研究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在于培养出具有敬业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强、科学人文素养高的法医学人才。针对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将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成三个部分:课程学习部分、科研部分、实践技能训练部分。在培养初期,以课程学习为主,要求法医学研究生系统的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学习科研和检案所必备的相关知识。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部分则贯穿于整个培养期,初期进行科研的基础工作,中后期加大科研力度并进行毕业课题相关工作。
二、法医学留学生的特点
留学生由于在其本国接受的教育模式和中国不同,在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上与中国学生存在差异,这使得留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思维活跃,提问较多,而且其自学能力也相对较强。法医学属于医学门类,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医学院校入学门槛较低,学费合理,因此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法医学。这些法医学留学研究生在中国完成研究生教育后,一部分选择在中国或其他国家修读更高学位,一部分则返回祖国就业,其毕业规划和国内研究生相似。
三、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方式探索
1.教材建设。为保证法医学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针对法医学的专业课程,应组织专家编制法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授课的指导纲领,同时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进行教材筛选,对英文原版教材进行集中讨论,对国内英文教材精读筛选,对优秀的中文教材进行重点章节、知识点的翻译,按照授课章节或进度指定参考教材目录。授课内容结合国内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进行讲义的编制,确保授课内容准确、新颖、全面。针对基础医学课程,教材的选用应保证与留学生在本科或预科阶段的医学课程衔接良好,故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以国外教材为主题,辅以国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除教材外,应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2.师资力量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留学生所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必须采用全英语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就成了制约课程学习阶段研究生教学效果的因素。学校应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建设,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快留学生教育师资建设的步伐。第一,学校应重视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拔更多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第二,加强学校师资的交流,学校选派更多的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研讨会,增加教师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素质。第三,学校组织各类专门针对教师的英语培训班,按照学科、专业、语言学习内容等进行培训班的分类,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英语培训班。第四,采用以主带次的策略,选拔英语水平好,听说读写能力强的任课老师作为教学的骨干,发挥其主要作用,通过进行教研室小组学习、组织任课教师互相听课等方式提高英语教学平。
3.教学模式探索。对于法医学专业课程,为保证留学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应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前国内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针对法医学留下研究生的自身特点,课程学习阶段的任课教师,要契合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拓展思路,启发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师生讨论,通过提问和解答达到教学目的。PBL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课后论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法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法医学课程的PBL教学时,通过实际的法医学案例,设计问题,提供参考资料,留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然后以课堂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讲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法医学实践中的案件直观、真实地再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法医学留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反过来良好的创意意识又利于保持机构内的创新氛围。针对法医学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构建宽松的培养环境、保持教育的多样性、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营造创意氛围。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者,要尊重留学生的个性,正确看待其差异,适当开发留学生的创造欲,激发潜能,允许风险和失败,这样才能营造出适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氛围。留学研究生由于其英文基础较好,可以很好对国外的高水平文献进行阅读学习,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留学研究生应广泛阅读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外文文献,学习总结相关的思维模式、实验方法等,培养机构定期举行由所有研究生参加的报告会,通过交流学习来激发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要求留学生积极参加听取学术报告和讲座,了解前沿知识,拓展创新思维。选派研究生与教师一同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科研创新技能培训。科研创新活动离不开实验,这就要求法医学留学研究生必须掌握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各种技术,同时要掌握各种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结合法医学兴趣小组、历届研究生实验课题、机构内教师课题,安排新进留学生同现有实验小组一同参加实验,锻炼其实验能力,建立“老带新”的良性循环,同时由新进留学生独立完成其课题的前期预实验,进一步熟练实验技术。如此,形成第一步基础培训学习、第二步跟组见习、第三步独立实践的“三步走”训练,使留学研究生的实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实验的成果要以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的形式体现出来,论文写作也是科研创新的技能之一。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面,留学研究生英文水平较高,结合前期的文献阅读学习和报告交流,使留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
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导师引导,留学生独立完成SCI学术论文的撰写,导师指导修改,并由其独立投稿,使得留学生掌握SCI论文的撰写、修改、投递的流程,培养了留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强化了留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路。
3.科研课题立项与参与。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参与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在留学研究生入校的前期,组织安排留学研究生参加校级相关课题,作为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的申报、筹备、练习实验技能等。在其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后,安排留学研究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型课题,进一步锻炼其能力。结合学校、地区、国家等适合于研究生申报的科研项目,组织留学研究生独立组织申报课题,在参与中锻炼能力,通过独立申报完成课题,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五、留学研究生法医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在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完成一般性法医案件的检验鉴定工作,同样,对于法医学留学研究生要求其完成学业后能够胜任法医鉴定的相关工作。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完成留学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际检案的工作中来学习基本的法医学鉴定技术。在培养前期,结合真实的案例进行留学生法医检案技能的培训和教学,培养其检案的辩证思维,锻炼研究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学习了相关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后,依托相关的法医鉴定机构,安排留学生参加实际的法医鉴定工作,完成临床鉴定、尸体解剖、亲子鉴定等鉴定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培养过程,最后培养出能够独立、出色完成法医学相关鉴定工作的合格法医人才。
六、结语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要结合实际,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参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等方面着手,不断改革创新,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做好法医学留学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出符合全球需要的国际化法医学人才,以此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法医学,保持法医学留学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亚东,苏日娜,张琳,等.八年制医学生法医兴趣小组的组建方式和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11(9):902-904.
[2]张明阳,徐冬冬,王东林,等.留学生法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13(7):682-284.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教学改革方向和理念具有指导意义。考试承担着区别人才、评价人才和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任, 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评判人才创新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2]。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通过教学过程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 对教与学两方面均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3]。在新形势下, 如何有效、全面、科学地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建立一套既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又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
1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现状
随着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P B L、T B L、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不能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目前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 轻能力考核;注重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 忽略了创新能力的考核, 使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试题题型过于简单, 且大部分都是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而论述题、综合分析题比例较小。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岗位工作, 导致学生死学知识, 不能真正理解每门课程开设的目的, 不能灵活掌握所学课程内容, 不能融会贯通。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而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单一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平时松懈、出勤差, 考试前突击学习, 相互抄袭实验报告, 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目的, 且这种考试形式也不能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不利于师生进行交流, 导致教与学脱节。笔者认为, 评价学生能力不能单纯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备的能力、技能、素质的真实反馈,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 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模式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适合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考试制度, 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采用多形式、多阶段的考试模式。
2.1 转变考试观念, 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 改革传统考试模式, 使考试真正反映出教与学的真实水平, 起到指导学生学、评价教师教的作用, 全面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试管理制度,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2.2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核, 主要分为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和离校前的毕业考核。终结性评价应结合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 课程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 (闭卷和开卷) 的形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发言、考勤成绩、预习报告、课堂小考、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技能考核、课堂操作及出勤。毕业考核应采取论文答辩、现场实习报告、基础知识考试、专业知识考试、现场模拟多站式技能考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进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3 改革试题题型, 知识与能力相融合
每学期开学前要向学生公布开设课程门类和每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 考试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调动学习主动性。试题题型的设计, 要采用多种题型, 题型要灵活, 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增加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题题型比例, 增加论述题、综合分析题、案例题等的比例, 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要注意从考查知识向考查知识与能力综合化转变, 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兼顾对综合能力的考核, 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探索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 成绩评定多层次、综合化
在学生成绩评定上, 采用分层次累积的计分方法, 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评定。终结性评价成绩包括3部分: (1) 平时考核成绩 (3 0%) , 包括出勤成绩 (5%) 、课堂小考 (5%) 、其他 (2 0%) 。“其他”部分主要是由与多种教学方法 (P B L、T B L、案例教学等) 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制定的, 如课堂发言、预习报告、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成绩。 (2) 实验考核成绩 (3 0%) , 包括实验报告成绩 (1 0%) , 技能考核成绩 (1 0%) , 课堂操作和出勤 (1 0%) 。 (3) 期末考试成绩 (4 0%) , 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试的成绩。
毕业考核分为三大部分: (1) 毕业实习 (满分1 0 0分) , 包括论文设计 (8 5%) 和现场实习报告 (1 5%) 。其中论文设计包括平时表现 (1 5%) 、论文评阅 (4 0%) 和论文答辩 (3 0%) 。 (2) 部分基础知识考试 (满分1 0 0分) 。 (3) 专业知识考核 (满分1 0 0分) , 包括理论知识考试 (5 0%) , 现场模拟多站式技能考试 (3 0%) 和口试 (2 0%) 。
通过对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使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 对知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融会贯通, 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考试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 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建立以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考核机制, 采用多阶段、多层次考试模式, 可起到淡化一次性考试的作用, 可消除考试抄袭的弊端, 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锻炼表达能力[4],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能更加真实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 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要向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形成适应预防医学专业发展, 与国际接轨, 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 并融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方法的一套全面、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摘要: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分析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不足, 探讨其解决方法, 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考试制度, 以全面、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 便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预防医学,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波, 邹宇华, 梁小红, 等.基于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优化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886-888.
[2]孙霞.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2) :284-285.
[3]陈明.加强课程考核工作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4 (2) :13-15.
[关键词]医学营养专业职业成熟度时间管理
良好的时间管理对个人发展有奇妙的作用。正确地组织和管理时间可以使学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运转效率。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才干和时间来解决其他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落后,强调新技术革命对旧有教育体系的冲击,明确指出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入学率问题,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是学生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一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黄希庭等人把时间管理倾向具有的结构特征区分为3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并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本研究选用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ATMD)来探讨我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目的是比较在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特点和差异,寻找帮助学生养好良好时间管理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及就业竞争能力。也为他们日后能高效地应对工作压力,并不断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在2006、2007、2008级医学营养三年制学生中,连续3年随机选了8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学习优秀组和学习障碍组,每组40A。选用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比较样本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上各维度之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在时间价值和时间监控两个分量表上,两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在时间效能上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与成绩优秀的学生相比,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样知道时间宝贵,也想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但很难做到有效管理。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总结了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几条有效途径。
1.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学生入校起,专业教师就应该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立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介绍近3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毕业后主要面向医院营养科、学校、幼儿园的保健室、社区的慢性病管理、营养咨询公司、餐饮企业等,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基本了解。推荐学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让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树立职业理念;在专业学习中,通过见习、情景模拟、专家报告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理性的认识,逐步形成未来的职业规划。从国外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对职业的认知越早,就越便于学生形成成熟的择业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越能尽早确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职业选择。了解目前人才市场上的现状、有了自身的紧迫感,这时进行时间管理的培训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确定职业目标。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特别是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时间管理观念及自我约束能力不够是其学业难以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如有的学生毕业后想去幼儿园工作,可以推荐他们多借阅妇幼保健方面的书籍;想去医院营养科工作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多阅读临床医学基础方面的书籍;想去餐饮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多借阅营养烹饪方面的书籍,等等。要注意学生目标的可实现性,不但要确定最终目标的完成时间,还要分阶段设立多个“时间里程牌”,即长期计划中分为若干个衔接的“短期计划”,以便进行学习进度的监控。同时,要培养学生控制和支配时间的自信心。如要求他们对于自身时间管理行为效果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时间管理的益处。
3.掌握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需要让学生明白两个常识,其一,事情是有轻重缓急的;其二,时间是有类别的。时间管理的精髓并不在于管理时间,而是在于管理事件。时间管理根据事件的紧急性和重要性的程度,可划分为四个象限。
如图所示,第一象限为既紧急又重要的事件,如突发生病、明天的考试、完成有期限的作业。第二象限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件,如定期复习、知识积累。第三象限为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件,如逛街、聊天。第四象限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件,如不速之客到来、通知开会。
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件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第三、第四象限要收缩。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有重点地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象限”的事务上。要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目标、中期计划,计划好每一天,充分利用好最佳时间。
杨立红,张秀敏,刘运德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203)
[摘要]从医学检验发展现状入手,对于如何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等医学检验人才提出思考。需要培养有检验和临床有机结合的人才,即检验医师,它作为检验与临床之间架起的桥梁,不仅要掌握检验技术,又需熟悉临床知识,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师;实验教学;临床;人才培养
医学检验是一门具有多学科理论交叉;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近年来,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迫切需要能将检验和临床有机结合的交叉型复合人才——检验医师,其主要职能既包括检验项目选择和标本采集指导、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又参与临床疾病诊治会诊和讨论等一系列检验和临床沟通和交流任务,将有限的检验信息转化为高效的疾病诊治信息。
国家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在检验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的检验医师,正是从事临床工作的检验科岗位所需培养的人才,它不仅要掌握检验技术,又需熟悉临床知识。可见医学检验专业医师系列培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涵盖领域很广的学科,目前已发展形成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分子诊断学等众多亚学科,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全过程,对疾病发生
[1]的病因、病理过程和病损机制等提供可靠的信息,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可见,医学检验是
一门应用性学科,操作技术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2]重要环节。只有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实践,以质量工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才能顺应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21世纪检验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
[3]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而淡化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临床第一线对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其次,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素质、知识
[4]得不到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十分艰难。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通过调
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把本学科的新理论及新进展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围绕素质教育,加强教材建设,提倡教师积极参与编写和使用符合医学检验发展要求的教材。虽然现代医院的检验工作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和部分自动化,但手工操作仍然在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检验项目仍需手工方法去完成,且有些手工检验也是校正自动
[5]化检验仪器的参考方法,整合、优化、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功能;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过硬的临床操作、仪器使用、功能开发及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的比重;强化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各种技能竞赛中,通过鼓励学生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全面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途径
实践证明,医学检验教育减少或忽略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是不恰当的。伴随检验医学发
[6]展迅速,知识量不断增加,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检验医学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
向社会提供高级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担负着向各级医院输送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
[7]力是不能生存的。”,检验医师是介于临床医学和实验室科学技术两大学科间的边缘学科人
才。检验医师要实现检验科的工作目标,其核心问题就是与临床相结合,应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两个学科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在临床工作中,检验医师应能提供充分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检测数据,作出技术保证,还应承担对检测项目的合理组合和对数据提供临床咨询的任务,积极参与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等临床工作,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培养出一批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这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治疗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化解医患矛盾。
为了实现实践教学和临床的相互支持,在教学计划所涉及前期的专业基础课中,要考虑加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例和内容,尤其是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具有初级诊断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受基本的临床实践训练,一入学就安排学生每学期定期到临床检验中心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在后期的专业见习和实习中,增加内科、外科轮转实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通过书写病历,参与临床会诊、病程讨论等多种方式的积累,找到临床与检验两方面知识的充分结合点,培养学生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临床信息——即对疾病病程进展和诊断的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学习印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学术交流讨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小结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临床检验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实验技术和现代化仪器的广泛应用,使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逐步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检验医学作为实验和临床之间的桥梁,人才培养仅仅局限在检验技术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临床型和科研型人才的介入,检验医学才能迅速发展。检验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既有较丰富临床医学知识又通晓现代检验技术,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较扎实的实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始终紧紧抓住学科发展的主要规律和趋向,走创新与改革之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医学检验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医学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席雪芹.关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思考.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5):57—59.
[2]林木生,张旺清,安长新.构建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05,(18):33—34.
[3]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4]张继瑜,郑磊,王前等.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4):887.
[5]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2,(1);5—6.
[6]管洪在,吴春梅,郭小芳等.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2):178—179.
[7]顾可粱.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46.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medical examin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YangLiHong,ZhangXiuMin,LiuYunD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300203,China)
Abstract:From a medical examination for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higher medical tests were put forward.To cultivate the inspection and clinical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alent, inspection, it as a physician and bridge between the clinical, should not only master inspection technology and familiar with knowledge, to cultivate clinical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high quality inspection medical talents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medical examination;Inspection physicians;Experiment teaching;Clinical;Cultivation of talents
[作者简介]杨立红,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管理
电子信箱:yanglh@tijmu.edu.cn
联系电话:022-60357712
手机电话:***
通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广东路1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办公室
自5月起,根据国家教育部师资培养计划及威海职业学院工作安排,结合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例”,课程组成员分别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地,实地考察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在考察和学习过程中,将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本地化、专业化,形成独特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法。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具备适应本地区所需行业的职业能力的人才。因而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与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相适应。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从事岗位群分析通过对山东半岛200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分
析,明确在电子产品制造业,通常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木序列是:提出产品设计要求—电路原理图设计—PCB板设计与制作—元器件采购与测试—电路板组装—电路调试—测试与故障排除—产品总体装配—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由此可见,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包括7个职业岗位:设计员、采购员、工艺员、操作员、质检员、维修员及营销员(见图1)。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根据调研所得的岗位群及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确定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
1.专业能力。主要是具备:(1)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2)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熟悉通用常用办公、设计、制图等
软件;(3)使用设备和工具装配、焊接电子产品,并进行检测和调试的能力;(4)电子产品现场工艺指导和管理,以及制作电子产品工艺文件的能力;(5)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版图的能力;(6)使用设备,采用化学腐蚀工艺,制作印制电路的能力;(7)进行电子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或技术支持的能力;(8)生产组织能力;(9)质量管理能力。
2.方法能力。主要是具备:(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独立学习能力’⑶获取新知识能力’(4)决策能力。
3.社会能力。主要是具备:(1)人际交流能力;
(2)公共关系处理能力;⑶劳动组织能力;⑷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针对电子制造业的岗位需求,我们确定了专业方向,明确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重点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实践、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教师培养等几个方面加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面向电子制造业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
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新体系。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根据岗位群情况,采用、实践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学习领域—校企专家确定学习情境”的“六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2]通过工作岗位职责“解析法”实现岗位职责到工作任务的选取,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四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即“644”课程设计方法(见图2)。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实践体系围绕高职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三个问题细化职业实践教学体系。
1.借鉴国外“教学工厂”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
、教学工厂”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它是一个理念,即在校园内,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中的一个培训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吸取经验,学习终身可用的技能,以加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它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企业实践环境。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容易实现该教学理念的课程,如“单片机小系统应用”、、电子工艺与管理”、“SMT操作与编程”等课程,借鉴“教学工厂”理念,通过“五步还原”,即“将实训环境还原为企业工作环境、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真实工作任务、将实训小组还原为企业项目团队、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工作过程、将学生评价还原为企业360°绩效考核”,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全程职业模拟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理论,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实践,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凸显较强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在课堂引入企业文化的同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合,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建设校内教学工厂一“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人才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引进企业文化,真正进行校企共建,共赢发展,校企合作机制真正确立(见图3)。从校内教学工厂成立至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安排5届学生6000余人次的学习和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多元考核体系
在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引入诸如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同时,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力度,将“学生评价还原为企业360°绩效考核”并引入课堂。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评,在考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了过程性的考核。
同时,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双证书”作为职业能力考核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双证书”就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它既反映了劳动者在某一职业(工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水平,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依据。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在大二的下学期或者大三的上学期根据自己将来择业的实际情况,报考相应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达到高级水平,并把这个条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四)建立“蛙式双栖”的教师队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也狠下功夫。其主要举措有:(1)拓宽了教师引进渠道,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2)加大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重点支持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通过“蛙式两栖”工作途径,实行“双岗双责”管理;(3)完善了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专业团队中形成爱岗敬业、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氛围,使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教学团队于成为省级教学团队,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4月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下,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不同的医学学科专业,主要的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点。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常表现为如下几方面:①教学内容需要用图片说明;②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片影像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③教学片或影像资料可以从既往的片库或互联网上获得,因此,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不存在因为在病人身上检查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的问题;④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进行影像学习;⑤影像学科的工作目标多数情况下最终仍然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依然是少数),因此,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是主要的技能之一;⑥影像技术训练可以在练习者身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开展研讨班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开展高级医学研讨班往往离不开研究生的参与和协助。这个工作集体实行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对有序的管理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研讨班顺利有序进行,取得圆满成功。笔者曾跟随导师成功主办两期全国妇科肿瘤高级研讨班,在组建学生团队、设计团队作业等方面体会了一些心得,现总结出与大家共享。
1 培养优秀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优秀团队是各具才能却又在工作中紧密协作的一群人,他们充满创造力,工作专注,彼此信任,遵循严密的计划,全力以赴去完成同一个目标。目前大学生团队精神缺乏具体表现在个人主义盛行,重视个人价值,忽视集体力量,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凭兴趣参加。对学校要求的事情求全责备多,支持肯定少。在开展工作中,不与其他同学商量,自己想怎么于就怎么干,干好了是自己的功劳,干不好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有些学生盲目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往往过分高估个人能力,认识不到他人的长处,过分强调自我,显得不合群,还有一些学生总在要求学校应该如何如何,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就不想自己该如何如何,说得时尚些是有个性,其实就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1]。
团队精神出凝聚力,战斗力和亲和力。和谐的团队氛围能使人身心愉悦,从事工作事半功倍,同时消除人们的孤独感,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大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有序地开展和素质提高奠定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尽快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积累经验。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培养尤为重要[2]。
2 培养优秀医学生团队的必要性
医患矛盾当前十分突出。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作为医学生,只有努力成为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勤奋上进、团结协作、人格健全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其中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代医学是集体行为需要团队作战,任何一个病历治疗前需要集体讨论,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时需要医生的认真负责,助手的会心协助;治疗后又需要密切观察,周到的护理等。
当然也少不了患者的配合。治疗中的各个环节都强调团队精神,容不得个人英雄主义。只有相处融洽,配合无间,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不管是医学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3 医学研讨班中培养优秀学生团队的可能性
2009年6月,笔者跟随导师在武汉举办第一届全国妇科宫颈疾病诊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举办这样的高级别研讨会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并且是第一次举办,可谓充满挑战。导师充分利用学生团队协助她胜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我们也在这项工作中团队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研讨会要成功举办的各个要素,具备在导师的总指挥下形成优秀学生团队的可能性。其一,团队成员主要是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导师对其了解和信任。其二,每个组员都有各自详细的分工,保证责任到人。除了特邀专家的联系、宾馆酒店预定、会址的选择、获得领导的支持由导师负责外,其余工作均由导师安排学生团队完成,根据每个学生特长,结合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力求使每一组成员搭配合理,成员间能做到优势互补。每一组设组长,组长是团队工作的核心和组织者,学生团队的工作包括:机场接机并及时顺畅安排到宾馆;在下塌宾馆大厅放置指示标牌,协助登记、会议资料及就餐票的发放、协助医药广告的摆放等,要求学生礼貌服务,细致入微,自己处理不了的情况及时向组长直至向导师反映加以解决。就这样在导师总指挥下,学生团队的有效工作使研讨会得以成功举办。在此基础上,2010年6月笔者又如法协助导师举办了第二届妇科肿瘤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才能,培养了团队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结论
在开展活动中,笔者清晰地认识到,以下几点是一只优秀的学生团队成功开展工作的必备法宝。第一,有明确团队目标。清晰的目标是团队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团队开展工作良好的开始。清晰的目标包括团队总体目标和各个部门子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能使个体理解和认同共同的目标愿景,并激励个体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调整个人关注的重心。第二,有形之有效的领导,并充分发挥个体才能。团队领导者对团队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的领导能使团队成员真诚地团结在领导身边,引导团队自觉地沿着既定方向前进[3]。第三,必须强化协同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团队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整体组织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单纯相加,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要做到这一点,协作精神不可或缺。没有哪个成功的团队不需要合作。第四,培养学生的谦虚礼貌的优秀品德,这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至关重要。
摘要:本文从培养优秀学生团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对在举办高级医学研讨会过程中培养出优秀学生团队的可能性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医学研讨会,优秀学生团队
参考文献
[1]钟建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及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4):248-248.
[2]易德德,唐玉洁.高校英语电台优秀学生工作团队建设的探索[J].科教论坛,2009,11(2):10-11.
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梯队
目前,国内外院校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比较重视用转化医学理念进行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转化医学教育,然而,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医学本科生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它对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本科生教育。
应重视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转化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转化能力的质量保障。由于转化医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因此,为了增进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高校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利于学生转化能力培养的科目,优化选修课的内容,通过设置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改进实验课程模式,以期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转化医学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重要支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工作,对本专业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打开科研、学术之门的钥匙,而且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的科研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可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应注重开展医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期的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要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树立“转化医学”的工作理念,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医学实践活动,如开展“多发病常见病病历讨论”、“到社区短期见习”“预防保健宣传”等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提高。
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转化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高素质具有转化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基础科研训练,因此,从事转化医学的研究者大多来源于缺少有丰富临床医学背景的不同领域的基础教研人员。那么,如何提高基础教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的转化能力,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笔者认为,学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更好地推进转化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医学院校可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加强各学科教师紧密交流和联系,使他们相互完善和发展。基础教学科研工作者要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重新构建适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转化医学知识,基础研究人员要主动和临床医生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和统一教学;临床教学医院可一方面通过选择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对这相关临床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科研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基础研究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立“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与基础研究人员实行资源共享。
地方医学院校要与临床教学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例如通过联合举办“博士论坛”、“专家讲坛”“学术会议”等学术沙龙形式,为不同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能不断熟悉对方的语言,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通过联合申报转化医学研究的项目,可为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与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可使临床医生将临床中急需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研究者,从而使基础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
建立地方医学院校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推动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
如何整合我校基础、临床及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更好地展开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把经过转化医学培训的精通人文、基础、临床的这部分教师集中起来迅速组建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要建立医教研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和模式,强化和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由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全面负责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组织和编写“以器官和疾病为中心”的教材、教案和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以“医院”和“病人”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然后,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也要不断总结及积累经验,积极组织进行多课题、多学科、多途径、多层次的教学试点与实践,以此推动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
转化医学倡导的基础临床相结合不仅是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施医学教育改革的平台和途径;医学教育改革,不但会为转化医学提供全新的医学人才,而且也可以促进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因此,只有及早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医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培养的医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思维。方法通过选自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名)和观察组(n=50名)。对照组学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施以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个体化医学思维的培养。结果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以及教师的整体满意程度均差于观察组。结论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个人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具有临床实习教学意义。
【关键词】肺癌教学;学生循证医学;个体化医学思维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病症,占恶性肿瘤病症的15%,此病的死亡人数占癌症死亡人数的30%,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我国当前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递增12%[2]。随着生物医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方式,使得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逐渐转换为以证据为教学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3]。此种教学模式的创立,对于肺癌病症的复杂性以及诊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患者的肺癌病症存在诸多不同,在生物学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需要对于每一个肺癌患者依照询证医学制定相应的病症治疗方案[4],以此来成为肺癌病症诊治的有效工具。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基于此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2012、2013、2014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肺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思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12月,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三年制临床医学2012、2013、2014届100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名)和观察组(n=50名)。对照组学生中包括了35名女生和15名男生,年龄为20~25岁,平均年龄为(22.19±1.84)岁;观察组学生中包括了38名女生和12名男生,年龄为20~24岁,平均年龄为(22.01±1.56)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的临床教学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且两组学生的教学总课时数以及大小课的所占比例也是均等的,带教老师不存在变动。对照组学生施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或者患者的具体肺癌病症为教学核心,带教老师利用自身的临床治疗经验,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进行指导,对其施以指导性的临床治疗教学。观察组学生施以循证医学法展开教学,学生分为小组为单位,每5个人为1组。在肺癌临床教学课程中,借助患者的病症详细资料以及病区的典型病症或者模拟病症患者、实验室的具体检查结果,开展循证医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个体医学思维。在针对肺癌的治疗中,通过依照患者的肺癌基本病理、临床分期症状以及病症的具体发展趋势,合理的对肺癌患者施以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在对观察组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肺癌临床教学中,帮助学生对肺癌的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之上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新的知识与治疗方法,对肺癌治疗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规范。与此同时,教师依照不同病理特征的患者,制定出合理科学化的治疗方案,使其获取最为有效的治疗成果。由教师针对肺癌病症的临床问题,施以针对性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讨论与分析。此种方法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医学教学的具体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进度,将肺癌病症临床治疗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制定一定的教学纲要。引导学生针对临床问题,利用课后时间查找相关病例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发表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占据了辅助位置进行引导性教学。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成效评价:通过采用书面性考试以及临床具体操作性技能进行教学评估。理论考试采用选择或者问答题的方式,临床技能考核内容具体包括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主观上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具体评价及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病历书写、病例分析能力评分比较
对两组学生的病历书写以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中包括学生对病例特点的具体归纳、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检查结果的诊断能力等。总分值为40分。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均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期末测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比较
两组学生的测评总分值为100分。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测评成绩及教师对学生的予以评价均差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传统的肺癌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更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将教师作为临床教学的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主体地位[5]。在肺癌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理论传输从而被动的接收的。那么通过对肺癌临床教学中施以循证医学教学方法[6],对学生的个体思维进行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肺癌病症,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针对性解决方案[7]。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对照组学生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能力以及病情三个基本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以及教师的整体满意程度均差于观察组。因此在肺癌临床教学中使用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教学成效。综上所述,通过对肺癌病症的临床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8],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完成对理论证据的评价,使用证据后得出临床结论,发散学生的整体思维。循证医学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于资料的查阅和吸收。当学生对于知识的准备充分情况下,就会塑造热烈高涨的临床医学教学氛围[9],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思维发散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10]。经过实践证明,通过在临床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能够有效的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个体化医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个人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具有临床实习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小钦,樊春秋,武剑,等.用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原则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教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4,14(6):640-642.
[2]张予辉,胡滨,侯生才.在肺癌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思维[J].中国病案,,11(2):56-58.
[3]兰雷,王科.循证医学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7(17):9-11.
[4]马望.PBL在临床肿瘤教学中培养个体化治疗观念和循证医学思维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28(6):547-549.
[5]陈衍,韩晟,刘文超.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0,31(8):5-6,24.
[6]唐晓文,李忠敏,葛玲.循证医学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3,27(3):308-310.
[7]刘喜.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405-1406.
[8]李琴,赵鹏飞,原振龑,等.肿瘤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03-104.
[9]邹燕梅,熊华,胡广原,等.尝试PBL与肿瘤MDT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79-81.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面向21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免疫学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细胞与分子免疫 2.感染与免疫
3.肿瘤的基因与免疫治疗 4.公共健康与免疫
三、招生对象
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二年半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4学分)生化分析(4学分)细胞生物学进展(4学分)
C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3学分)分子免疫学技术(3学分)分子生物学技术(3学分)D类:
抗体与疫苗技术(4学分)基因工程(2学分)免疫学研究新进展(2学分)糖蛋白生物化学(2学分)细胞操作技术(2学分)医学文献检索(2学分)医学统计学(4学分)
六、培养方式
1.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2.入学后1-3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
3.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问。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有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中期考核
教研室组织3位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全面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研究工作体现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2位(至少一位外单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并评价其学位论文能否发表于国内核心刊物,然后提出建议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意见。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检测
关键词:卓越医师;法律教育;法律思维
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于1910年发表了《弗莱克斯纳报告》,掀起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短短的时间里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成绩斐然,迅速发展为世界医学教育的中心。在医药卫生亟需发展的形势驱动下,我国教育部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卓越医生的基本目标就是高素质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在卓越医生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法学教育便是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中的组成部分。
一、卓越医师法学知识结构调查分析
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相互联系构成的知识系统为逻辑起点,我们于2014年3月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法学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剖析其薄弱环节,在卓越医师培养的背景下,探索科学的法学教育模式,树立医学生法制观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建议。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本次调查选取了包括卓越医师班在内的医学生,共计500余人为调查对象,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医院的医务人员展开联系紧密的相关调查,以作补充佐证。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医学院校法学课程的设置情况,以及在校医学生学过的主要法律法规;二是结合有代表性的法律法规条文和具体案例,了解医学生和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师执业、药品管理、传染病防治、医疗事故处理、护士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认知;三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实际,了解医学生和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事法律问题及其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目前医学院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众多问题。一是对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认知度较低,二是疾病、传染病等防控意识较弱,三是对医疗纠纷处理责任承担意识模糊。从调查反馈的信息看,部分卓越医师班的医学生尚未确立清晰、明确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结构薄弱,亟待改善与加强。
二、法学知识结构薄弱的原因探究
1.医学院校法律文化氛围不足。围绕卓越医师“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但是,基于学科特点,医学院校的法学氛围往往不及综合性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注重学校新闻、学生活动等宣传,对法律知识的普及甚少,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我国医学院校偏重于对学生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轻视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医学生的法学知识零碎化,对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制为五年,卓越医师班的学制也为五年。除去一年的医学实习时间,在有限的四年内完成数十门医学核心课程和人文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几大专业板块不能变动的前提下,只能在狭小的空间中设置法学课程。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关注不够,基本都将精力分配在医学基础知识的范围内。
3.学科发展不均衡。医学院校在法学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都不如专门的法律类高校。专门的法律类高校或者有法律院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师资队伍学历、知识结构普遍较高,医学院校则不具有这样的实力和优势。另一方面,医学学科的授课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校的部分法学教师由于缺乏法学实践,讲授法学理论课程时,生搬法律条文,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法学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这一方面是受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学课程的课时较少。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针对医学生的特色法律课程没有纳入医学院校必修课范围,某些院校仍然将卫生法律法规定位于选修课,或者不开设此类课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法学课程教学形式多采用“讲授式”合班教学,以灌输法律法规为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法学基础薄弱,较难理解法律逻辑的推理和法律条文的立法背景分析,“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医学院校的法学教育显得枯燥无味,单纯的法条讲授并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卓越医师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营造法学道德教育氛围。法学道德教育氛围可以是立体多维的,医学院校可以在人文课程中加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和互动,将法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两大基本规范,指引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要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举办法制教育系列讲座,聘请有关专家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医疗卫生实践中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学生关注的自身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关注社会,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优化法学课程建设。根据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法学课程进行调整。卓越医师除了要掌握一般医学生应学习的通识性法律知识外,还应熟悉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医疗实践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懂得处理医患纠纷和医患矛盾。在课程设置上,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学”等课程外,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医事争议处理法”“医患沟通学”“侵权责任法”等。某些医学院校甚至还开设了法学第二学位的选修,优化了医学与法学之间的知识衔接,使医学生在卓越医师培养背景下,成为拥有法制观念,能够与患方有效沟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由于专业所限,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法学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医学院校的法学课程对法学教师要求较高,特别是医学与法学的桥梁学科“医事法学”,更需要有医学背景的法学教师参与教学。医学院校可以聘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法律实践工作者充实法学教师队伍,还可以安排法学教师到医院观摩见习,了解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和诊疗常规。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不断地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医学院校在培养卓越医师的法律意识过程中,应探索一条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之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法学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为主,尽量选取与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案例和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学习法律知识,再将所学的知识抽象、固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模拟审判”“模拟医疗纠纷调解”等方式,对具体案件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医疗纠纷的解决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法律实务部门、卫生实务部门联合建立卫生法学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法学教室搬进法庭、调解委员会、医院等,使实务部门成为卓越医师法学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结语
一名卓越医师应当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医生执业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意识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仅限于在校学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卓越医师教育背景下医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法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良性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亮亭,邱伟华.《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6):93-96.
【法医学留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损伤与疾病法医学鉴定06-19
法医学鉴定书模板07-01
法医学选修课感想10-23
人民法院法医学鉴定文书立卷归档办法09-16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06-30
元代医学教育研究论文07-09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研究论文09-07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07-09
医学论文的书写09-09
论文撰写:医学论文的主要类型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