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共12篇)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1

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勤奋努力学习,获得两次一等和一次三等奖学金。思想相对积极进取,积极参加院及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街心义务维修、慰问特校、参观烈士纪念碑,和龙岩博物馆等等’。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事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内向太低调了,缺乏热情,在这一点我正在努力的去改变。我热于帮助同学,做到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

二: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2

一、解读新教材中的实验观察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中包含着科学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是掌握科学基本技能,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科学教育中重视实验、观察,其本质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所以,实验课应让学生真正在实验中体会、学习进而理解科学的方法,尝试体验科学的过程,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新课程改革也确实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遵循此理念编写的新教材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和不同形式的实验观察方法。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为例,作如下粗略分析。

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自我检核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取向下,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改变过去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日记、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

为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核。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评价检核表是教师了解学生实验过程,调控实验操作行为的重要工具。下面仅举两例。

实例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直接观察)

(一)还原糖的鉴定

(二)脂肪的鉴定

(三)蛋白质的鉴定

实例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镜观察)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我们编制检核表时可主要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两个纬度进行。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积极参与———加入试剂振荡后,我看到的颜色是怎样的?是否独立思考———为什么要水浴加热,加热多少时间?我应注意什么?是否主动探索———新制斐林试剂如何配制?我会配吗?是否自由表达———我观察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我最大的收获或疑问是什么?是否敢于否定———这和上面实验斐林试剂的加液方法有什么区别?我注意到了吗?是否兴趣浓厚———我还看到了其他现象吗?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篇3

一、自查自悟——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评价首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一阶段学习的回顾,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也不是一个分数,这是各方面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出色的方面,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想出改进的方法。

1.自查学习成效

要充分利用“评价与反思”表,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成效,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反思意识的第一步。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时,可以先出示“评价与反思”表(略),让学生观看评价表思考,然后逐条对照,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清楚自己在学习时的表现。简单的量化操作,方便快捷,学生对自己的弱项与强项有条可依,一目了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反思意识。

2.自悟突破难点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自主突破难点。例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是难点,教学时应让学生回顾、反思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让学生从中悟出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让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把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构建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之系统化。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反思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和联想,揭示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立足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在教学“评价与反思”这一部分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成果进行反思、改进、优化,从而提高“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就某一单元而言,评价与反思活动也并非只是在学习一单元之后展开,应贯穿于整个单元学习的始终,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1.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中,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续“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2.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抓住学习上的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更深入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应当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的倍数,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刚开始研究时,有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教师: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不及时作出评价,而是提醒学生再分析、尝试、反思,或者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否定了这一错误的结论,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矫正了偏差,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最后经过不断的尝试、反思、排除,学生终于找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体验到因不断反思而带来的成功喜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3.在交流总结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数学规律性的知识,常常蕴涵大量的信息,在学生的理解中往往又会表现出与个体经验相关的自身特点。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来源于学生思维中的各种信息,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使之成为进一步思考的资源。例如,在“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评价与反思”的教学中,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在18、35、50、75、82、90、102、135、210这几个数中,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有因数3,又有因数2?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3和5……这样处理,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知识间联系的作用,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延伸互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习惯

1.拓展延伸,深入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因此,在“评价与反思”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其他载体,引导学生深入进行反思。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这一单元的“评价与反思”时,有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开放题:在一个圆柱体上任意切上一刀,露出的截面是什么形状的?经过师生的交流后,共同整理出以下几种答案: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椭圆形、梯形和三角形。但是在第二天的数学周记中,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老师,我们都错了》的小短文。他写道:“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在圆柱体上任意切一刀后露出的截面。傍晚放学回家,妈妈为我准备了我最喜爱吃的火腿肠,让我先填填肚子。我刚准备吃,突然发现如果把火腿肠两端切平,刚好是一个圆柱体,我可以来检验一下咱们的结论。于是,我就动手操作起来,可是不管怎么切,只能切出前面三种答案,后面两种始终切不出来。我认真地观察起来,发现无论怎么切,梯形和三角形的两条腰始终是两条弧线,因此是切不出梯形和三角形的。”可见,学生的反思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互动评价,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由于评价主体与对象之间更具平等性,评价结果就更容易被认同和接纳,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总之,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评价与反思”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评价100字 篇4

力的目标。在日常学习中,我积极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党章》,时刻注意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靠拢组织,完成组织和老师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学习上,刻苦认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平时,关心同学、帮助同学,珍惜集体荣誉,体现团队精神,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特别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个方面,严于律己,勇争一流,体现了当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面貌。 我知道,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党的事业为重,为党的事业奋斗!

思想方面

思想上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以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自觉服从党的要求,在思想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积极上进,热爱祖国,始终以党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向党组织靠近,为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努力。

学习方面

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刻苦,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善于的将理论知识系统化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能够合理的分配学习与生活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经过不断努力,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并连续两届获得“三等奖学金”,实习期间获得实习医院“优秀实习生”的荣誉称号。

工作方面

在担任学习委员期间一直坚持认真做事,做好每件事的原则。本着对班级对学院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并积极参与组织和参加班级和学院学校的活动,能够协助老师及其他班干的工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并获得“优秀班干部”的荣誉称号。同时对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总能够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

生活方面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5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体特点的判断与评估,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中,家庭、学校、同伴团体起着重要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成人评价的重复,其独立性评价的能力还相当差,且不够稳定,易变化.为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成人应该发挥评价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多元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互评,通过营造环境,使学生有评价的意愿,以此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作用绝不容漠视与低估。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基本始于小学年龄阶段,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成为学生激发人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相反,如果在小学阶段教育者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极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羁绊与障碍。

二、教育者以客观的视角对学生的评价行为,可以成为学生培养正确自我评价能力的引导。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与自我评价能力形成过程中,小学阶段无疑是起步阶段。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因此,老师或父母等成人对学生恰当的评价,对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尽量避免对儿童以完美式的观点和要求进行评价。

其次,老师的评价应以着眼长处、立足发展和关注亮点为主。

三、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助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现代教育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在人们的自我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关注的多一些,评价的高一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小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常常放大优点和长处,缩小和忽略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会以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过失。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目的,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要指导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准确性和适应性。避免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过高或者过低,以免为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四、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

自我评价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基础阶段是在小学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够开展正确的自我评价活动最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老师最主要的作用除在教授学生知识外,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成长与成熟。同时,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及认知水平、控制能力还较弱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实时自我评价与阶段自我评价相结合,使自我评价活动贯穿于学生求知活动和身心成长的整个过程。

积极分子自我总结 篇6

我是一个思想觉悟高、上进、爱交朋友的女孩子,而且,我也希望有一个平台更好的展现自己、锻炼自己。所以我加入了一些社团。当然,由于组织能力强、交际能力好、对工作高度负责,所以经常受到大家的好评与青睐。

同时,由于我是一个爱学习、不骄不躁的人,所以大家也乐于教我不懂的东西。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我更好的完善了自我。我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经常参加义教、去老人院跟一些老人聊天,自我总结大全网 http:///ziwozongjie/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为这个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我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不够,但毕竟我无悔。而且,作于一个社团刚上任的副社长,我更好的锻炼了我自己,譬如更好了解到各个部门运转的情况,了解到怎样能够更好的提拔人才,怎样当好一个领导人,我也敢说,我没愧对这个职位。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7

关键词:积极自我暗示,定义,依据,运用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压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比从前更为繁重, 来自家庭的生活压力、来自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压力、来自教师学校的升学压力及来自自我发展要求的学习压力等。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在面对四面八方的信息刺激时, 倘若舒缓不当容易产生困惑感和怀疑感, 严重的会由此衍生出自卑、孤僻、抑郁等负面人格甚至走上轻生道路。这说明正视学生心理障碍, 塑造健康人格的课题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 教导学生学会运用积极自我暗示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一大良方, 下文将对积极自我暗示的定义、依据及运用做具体论述。

一、积极自我暗示的定义及依据

要理解积极自我暗示的意义, 首先要掌握与之递进的两个上位概念, 即暗示和自我暗示。暗示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 在无对抗条件下, 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 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信息, 使人接受示意的观点、意见, 或按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1) 。生活中的暗示场景随处可见, 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画饼充饥等都是运用暗示满足某种特定需求的典范。暗示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等, 其中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进行自我刺激, 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 具有镇定、集中和提醒等作用。

积极的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 是对某种事物有力、积极的叙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 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的技巧。它对人的推进和消极自我暗示对人的阻碍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形成定势, 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判断。

二、积极自我暗示的科学依据

(一) 外部理论

积极自我暗示的关键在于塑造肯定、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 形成“自我催眠”, 从而改善心境、转变情绪。这种“自我催眠”实质上是运用心理学上班都拉的一个著名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 。班都拉认为人的行为受先行因素的影响, 这个先行因素就是期待。有别于传统将期待理解为对结果的期望, 班都拉强调的是效能期待,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 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实际实施那一活动” (3) 。因此,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本身,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二) 内部规律

除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外部理论支撑外, 积极自我暗示自身在运行上蕴含一定规律, 即重复定律、内模拟定律和替换定律。

重复定律指经常重复一种思想则会产生信念, 经过反复灌输这种信念会变得坚信不疑。积极自我暗示的一大要求即对自己反复灌输某一积极概念。

内模拟定律是身体内部语言的一种外化表现, 积极自我暗示则是对这种定律进行“综合逆用”, 首先在内心模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环境, 使紧张的面部肌肉得以松弛;然后通过面部表情的释放强化内心愉悦感情, 久而久之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情得到放松, 对生活、对事物的态度随之阳光起来。

替换定律指我们的潜意识只能在同一间内主导一种感觉, 当新的思想在潜意识中不断强化时, 原来的思想就会慢慢衰弱、萎缩, 新的思想就会逐渐侵占上风。积极自我暗示利用替换定律, 用一个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灌输给大脑中的潜意识, 进而取代原本在大脑中占据“主流”的灰暗思想, 给大脑营造健康向上的空间, 使之能用乐观的思想指挥人的行动、调节人的心情。

三、积极自我暗示的运用

积极自我暗示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三个层次交互作用、综合运用, 使心境处于相对阳光平和积极的状态中。

(一) 文字语言的自我暗示

文字语言的自我暗示, 顾名思义, 即用各种文字作为激励反复默念、阅读或者书写, 形成对自我的积极暗示, 扫空负面情绪, 增强跨越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运用文字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技巧。

其一, 以“我”看世界。从内容上说, 激励自己的语言要以自己为中心, 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开头效果最佳。积极自我暗示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期待, 倘若用其他人称, 则容易造成他人与自我肯定的隔阂感, 自己对他人的肯定有可能持怀疑态度, 反复重复会加重对自己的怀疑。此外, 用第一人称作为开头, 强调持有积极态度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加重暗示力度。所以在利用文字进行自我肯定时必须首先以我为中心, 如“我很快乐”, “我果然是天才”等。

其二, 多用肯定句。从形式上说, 自我激励的文字语言以肯定形式为佳。积极自我暗示是对自我肯定、正面的描述, 使用肯定句会增加论断的确定性和不可怀疑性。同时, 大脑在短时间内只能对有限刺激做出反应, 使用肯定句, 潜意识里接受到的多为肯定、正面的关键词, 并对之做出反应;倘若使用否定句式, 大脑捕获的关键词则多有否定意味, 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 不能达到良好的调节效果。如同样表达轻松的概念, 反复默念“我很放松”同“我没有紧张”不仅在语气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 而且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心理反应大有差异, 前者能使潜意识快速接收“放松”的概念, 后者则使潜意识在短时间内受到“紧张”的冲击。

第三, 语句越简短越有效。从格式上说, 简短的文字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冲击效果。理同第二点, 大脑在短时间内只能对较少信息做出反应, 倘若激励的文字过长过于复杂会使语言重点不明, 大脑难以抓住关键信息形成对潜意识的刺激, 使反复默念抄写文字变得徒劳无功。如表达鼓励, 简短的两个字“加油”会比长串的“我一定会好好完成这个任务”效果明显甚多。

(二) 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的自我暗示

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的自我暗示就是通过各种动作、表情向自己传达一种向上力量, 使自己接受各种正面信息的刺激。生活中动作、表情语言的暗示十分常见:抑郁的时候, 尝试让脸部呈微笑的样子, 持续一会儿后发现自己真的开始愉悦起来;紧张不安的情况下, 深而缓地呼吸几次, 能让心跳平稳些;如果发现自己有些胆怯, 那么提高说话分贝会增加不少信心。在运用这一层次进行自我暗示时有两大技巧。

其一, 尽可能创造出相信的感觉。由于动作、表情属于一种“弱暗示”, 因此实际运用中通常与文字语言的暗示相结合, 通过表情、动作增加信任氛围。如默念“我很漂亮”时能够对镜直视, 通过坚定的语气、眼神向自己传达出自信的概念;又如在充满激情的韩式加油“AZA!AZA!FIGHTING!”时配上肢体的相应动作效果更为明显。

其二, 要找到与快乐相联系的动作, 培养愉悦感情形成的习惯性行为。积极自我暗示是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一种积极、良好、健康的心理定势影响人的主观情绪。形成定势的关键在于形成某种积极的“刺激-反应”联结,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形成某种能使心情快速变好的习惯性行为, 在面对较大困境和难以摆脱的灰色心情时, 能将该种行为作为发泄途径,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相对轻松的心境。

(三) 环境语言的自我暗示

环境暗示是不可抗拒的,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我们有暗示作用。身处让自己放松、愉快的人和物中, 可以充分放松心情;看到热情的红色能提高情绪;聆听舒缓的音乐能减缓烦躁;眺望宽阔的大海能放宽心灵……我们要学会创造、利用环境, 使之为营造健康快乐的心情服务。在利用环境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时有两大技巧:

其一, 善于利用想象思维进行心理描画。多数情况下, 我们不能选择周遭环境, 只能被动接受, 但人有一大利器可以创造出无尽世界, 那就是想象。面对困厄的环境时可以通过想象建造一个世外桃源用以宁静内心的不平;遭遇愤懑之事时可以想象宽广的大海平息内心的风暴。宗旨就是通过想象描绘一幅幅让人愉悦的画面, 徜徉其中安稳现世的纷乱与纠葛。

其二, 学会创造环境, 主动选择积极环境。环境对人的暗示无处不在, 往往人的心情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在困顿和疲乏时,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物品的摆放、家具的颜色等创造一个全新的快乐环境调节自我心情。同时, 走到人群中去, 感受他人的快乐与幸福, 主动选择积极健康的环境同样可以受到熏陶感染、改换心情。

无论何时, 良好的心态总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善用积极自我暗示, 在于灵活地综合运用三个自我暗示层次, 随时调整负面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方法简单, 贵在坚持, 多用积极自我暗示克服困难开创生活, 相信每一道关卡都留有通道, 每一处心灵将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肖艳双, 徐大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的关系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

[2]邓莉梅.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取得成功[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12) .

[3]明文, 张振新.积极自我暗示对高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 2010, (2) .

[4]董家科.介绍几种自我心理暗示方法[J].家庭医生:中国民间疗法, 2010, (18) .

[5]刘晓丽.论运用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4) .

[6]牧之.心理暗示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7][英]理查德·怀斯曼.怪诞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唤醒积极自我意识,点亮精彩人生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意识;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23-1

笔者以为:利用思想品德课教材、活动、学习评价,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因素的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通过“唤醒自我认识、增强自我体验、学会自我管理”三个培养序列方法,可有效地在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实自我

现在是将来的基础,现实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前期,个体自我概念带有不同程度的朦胧性、散乱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应当创设各种情景,让青少年认识自我,从而为做真实的自己夯实基础。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课《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一课时设计活动“给自己画个像”以表格留白的形式出现,我及时放大这个教育素材的效应,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课上展示描述自己的美文,利用夸张的卡通展示自我的特殊,利用流行音乐的调改填歌词唱响自己……,并让其他同学参加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看是微不足道的微型素材,在思品老师手中被改编成了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舞台剧。从尊重孩子自我,考虑孩子认知储备出发,设计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重要性,达成“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目的。可见,教育中创造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和渠道,引导青少年多角度认识自己在人生起步中何其重要。课堂虽然是学生了解自我的主阵地,思品老师还可以将工作创造性的延伸,诸如通过每天一个真情电话,每周短信温馨提示,每月家访,并将了解中的信息及时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长期坚持,善于捕捉,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适时放大后进学生的闪光点,使成长记录袋标记出青少年的真实自我,成长记录袋从唯分数论转身为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学生的自我认识会逐渐清晰,为孩子明辨是非、区分美丑,了解自我提供的保障。

二、帮助青少年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马克思对于积极的自我意识著有后悔过去,不如抓住现在,不如奋斗将来的精彩论断。故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设法诱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克服消极评价,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特别是当有些青少年遇到较多挫折时,往往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或缺陷,这就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积极诱导。要积极创设成功机会,让青少年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处处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感,即使在批评甚至处罚学生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熄灭任何一点自尊的火花,做到少“狂风暴雨”、多“和风细雨”,于无声处倾听。针对青少年自尊感特点,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尊、他尊及其相互关系,克服自尊感过敏现象。要想教给孩子直面错误,直面困难的勇气,首先需要教师“不抛弃,不放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其师,亲其道”,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改变孩子,才能做好孩子人生成长的导师。

学生生存的环境时常“压力三大”,加之这个时段学生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而思维又具片面性、表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如:自我感觉良好、厌学、叛逆、暴躁、焦虑、自卑甚至自我否定等。基于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如在讲授《我自信 我能行》这一栏时,可以通过“长颈鹿与小山羊谁的本领大?”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要全面认识自己,也要突出重点,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取得成功。教师可以从谈自己开始,创设一种真诚气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潜能?”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最后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并面对自己,树立起自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与成长,并关注自己的每一步成长。教育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普通而自暴自弃,感到自卑和沮丧,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以乐观的态度和喜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体验心理历程

对于个体心理来讲,再生动精彩的讲解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体验。思品课的心理指导应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进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知识,引起相应的心理体验。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感受、去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的品质。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通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挺直腰板做人,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适应环境。逐步形成勇于竞争、富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人格品质,在人生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长期坚持,定能让初中思品课的腰硬起来!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小结 篇9

一、我一直在加强党的理论及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我清楚自己要入党,还有很多方面(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工作水平)等需要不断的学习,注意加强政治修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党性认识。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学说,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和辉煌的发展过程。今天,人类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我们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也将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工作中,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向身边的党员模范学习,起相应模范带头作用。我力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起的表率作用。做为办公室副主任,上传下达,替老师分担任务,协助各部开展各项工作。做为班级团支书,组织并开展团课,带领同学诵读国学经典,体悟国学之美;倡导低碳环保。我认真坚持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郭明义通知的精神,在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上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系列的学习与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工作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

三、当然,我也很清楚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点:1、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大胆提出可行性见意,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水平,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2、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够耐心,今后应该对每一位同学都给予足够的关心,耐心地处理每一件事。

总的来说,这几个月我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收获了颇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通过总结,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学好科学知识,并利用有限的大学时间广泛涉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合作能力,始终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无私奉献、服务青年、创新实干,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 篇10

(一)本人×××,男,现为××××。20**年5月参加了区直机关第十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这份总结主要是总结本人工作以来各种方面的情况,以便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也是积极入党员的材料。

一、政治方面:

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可以终生奉行的信仰的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很多事情上会很糊涂,不知道怎么处理,日子也过得漫无目的,浪费时光。有信仰才能有动力,才有原则,才会让自己觉得很充实,才可以分辨是非。我参加工作以后,这个感觉越来越强烈,同时通过对实事和我党政策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的信仰。因为我觉得它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世界也将是这样的,自己理应为真实的未来而努力。2010年的5月,我进党校学习,虽然学习时间紧,但收益却颇大。老师的讲课都是比较精辟的,他们的真心话语和精彩的分析让我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党有了更深入和真实的认识。通过学习,感觉到自己的基础知识有所不足,党校学习结束后,本人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更加努地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学习方面:

本人认为自己无论是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不可以只是空有一腔热忱而没有相应的能力,要有相应的知识才可以把自己的热情化为行动,才可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注意学习方面的各个问题。平时认真学习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省、市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

三、工作方面:

党员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党员的平凡体现在从身边事情做起,以身作则,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个向党组织靠拢的人,工作方面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作为统计系统的一分子,在工作中能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日常做好对企业统计人员业务指导工作,以热情周到态度服务企业;充分利用各项统计调查资料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预测,反映分析情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无论以前做的怎么样,本人都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眼光向前看,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

(二)感谢党组织给予我几次党课学习的机会,通过几次党课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对我的影响之大,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是对我思想的一次洗礼。是这几次党课的学习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使我了解到:入党,意味着要比群众多吃亏,争取入党就是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吃亏;入党,意味着比群众多挑重担,多做贡献;入党,意味着比群众多做牺牲,争取入党就要富于革命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一次党课是“让学习承载未来”,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而人才的竞争是其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走出校门后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掌握好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

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发展需要竞争去推动,但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合作。如果我们走向社会后,连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就不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自己的竞争力也必然受到影响,甚至你会因此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二是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科学知识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某一个领域的进步都往往是多学科科技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那些能较好综合应用科学知识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组织及协作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机会,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工作中协作配合的能力,这不仅是我们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一名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四是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21世纪的中国需要创新来推动,这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创新需要走一条不同于前人的新路,需要付出劳动和智慧;但只有创新,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前进,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才会有希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承担这份重任。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

(三)回顾大学三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一般商务活动,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对OFFICE办公和其它流行能熟练操作,并在因特上开辟了自己个人空间。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在工作上,我通过加入院学通社与合唱团,不但锻炼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还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凝聚力。更加认真负责对待团队的任务,并以此为荣!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石我未来目标。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11

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判断与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对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都有积极的影响,也是健全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语言学业成就上。外语学习者的积极自我认识包括:相信自己学外语的能力、看到自己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进步、认识自己学外语方面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优越等。那么,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与语言学习有联系吗?Williams和Burden认为,语言学习与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对其学习行为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消极负面的,他就会在学语言会话时羞怯退缩,避免冒险;如果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就会为自己确定更乐观的目标,主动参与冒险并寻找机会练习会话。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积极自我评价受到肯定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能被促进。

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国外已有一部分学者对中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焦虑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中。研究表明,焦虑与自信心、自我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较普遍地存在消极的自我认识。二十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维纳(Weiner)创立了颇有影响力的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往往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成功和失败归咎于外部或内部因素。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更多地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内部可控的因素,他的表现会更积极和自信;如果把成功或失败更多地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如运气,则可能表现为消极和不自信。Deaux的研究表明,女性很可能有较低的自我期望值并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运气和外部因素。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就、社交能力,还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教师若能在英语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能力,会对他们的学业及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根据Williams和Burden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随着新信息的吸收和对已有知识的修改,个人的世界观及自我认识在不断重塑;人不仅在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同样,个人的归因倾向也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归因训练,可改变人们将失败的原因看作是不可变和不可控的倾向。

二、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认识的思路和途径

在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认识能力。

1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

人们的自我认识与他们的社会关系有关。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指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部分地依赖于课堂人际交往的性质。人们倾向于把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自我认识是这种比较和获知别人对自己评价后的结果。在课堂环境中,学生从教师和同学那里得到的正面或负面评价会影响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的建立。因此,在英语课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正面评价他人。这样,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认识。

2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归因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期待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利于学习者正确感知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对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学习成败的因素归因为可控的自身努力的学生,其心态是较为积极的;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能力条件,会在外语学习中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和无助情感。实际上,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表明,76.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将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因素。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存在消极的归因倾向。归因理论的重要应用是进行归因训练,教师若能将归因训练有意识地渗透于英语课教学中,便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具体方法如下:(1)榜样法:教师可用自己或名人的亲身经历向学生说明怎样正确归因,也可让归因正确的学生谈自己对成败是怎样归因的。(2)正面反馈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从不同角度反馈他们的进步,让学生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回报,从而坚定其继续努力的步伐。(3)循序渐进法: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难度大这种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时,就有可能放弃主观努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这样学生在渐进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会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努力。(4)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成败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评价,并使学生形成共识。

3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模糊容忍度

模糊容忍是指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外语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有关语义、所指和发音含混不清的现象,这经常会增强语言焦虑感。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模糊容忍度。Norton(1975)认为不容忍模糊的人倾向于将模糊的、不完整的、不确定的、不连贯的、相互矛盾的信息看作是潜在心理威胁的起因。低模糊容忍度学习者焦虑程度提高,自信心减弱,语言输入量小,输入效果差,这无疑会导致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张庆宗对138名英语学习者做的问卷调查显示,81.16%的学生属于低模糊容忍度学习者,如此高的比例当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英语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低模糊容忍度学生采取一些措施,逐渐提高其模糊容忍度,降低焦虑感,增强自信心。具体方法如下:(1)禁止学生带电子词典及参考书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根据语境推测词义;(2)让学生讨论一些无确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凭知觉畅所欲言,制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3)对过于讲求精确度的学生限定其做口头或书面作业的时间,转移他们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意识过程消除抑制,逐渐开放、自由;(4)鼓励学生多做课外略读训练,课上让学生简要复述所读内容,使他们从宏观上观察语言,广泛、灵活地吸收并处理各种信息;(5)对疑难问题教师要少讲解、多引导,鼓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挑战能力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接受自己的一切。悦纳自我是发展和增强积极自我认识的关键和核心。只有热爱自我,才能产生自信。改变消极自我认识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一些英语学习者在对自己某方面感到不满而又无力改变时,便会产生自我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和自身全面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渗透悦纳自我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是一座“金矿”,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愉悦地接纳自己,建构积极的自我认识,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建构积极的自我认识可促进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及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能力意义重大。根据社会建构主义模式,通过教师的干预和中介作用,可以重塑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英语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认识的思路和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要建立在客观、正确的基础上,过高的自我评价会产生盲目乐观和骄傲情绪,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样的学生往往回避或否认自己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容易受到伤害、遭受失败。此外,在英语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相关知识,这对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自身的发展。

积极分子自我评价 篇12

“传统士大夫重要的文化空间是书院、藏书楼, 相互之间以写作、书信和会晤的方式进行学问的交流和切磋, 他们的政治表达途径是在宫廷之中面陈政见, 或者在地方上疏谏言、发布政教。”[2]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的发生, 知识分子通往权利阶层的管道被切除, 于是开始将目光从庙堂转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选择现代学校、新闻报刊、文化出版的现代“公共空间”, 完成了从士大夫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许纪霖谈到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士大夫从过去的醉生梦死中幡然醒悟, 开始大规模地议论时政, 参与变革。一时间, 报纸、学堂、学会层出不穷, 形成了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的基本空间。”[3]这些现代空间承载了知识分子最永恒的家国梦想, 为其提供了思想和精神上安身立命的精神领地, 在其痛苦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其提供了自我想象和自我表达的社会舞台。

一、科举制的废除以及现代学校的出现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标志着古代士子进入社会中央集权的传统道路被封锁了, 取之代替的是新兴的西式与教育和更为广阔综合的学科教育。这就意味着士子们进入社会权利体系的途径断裂了。诚如余英时先生指出, 近代知识分子参加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管道也因此被切除了, 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了。

由于西方思潮的大肆涌入, 新式学校成为接受外来新思想、新知识的前沿阵地, 改变了传统科举制度的单一僵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为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舞台和活动空间。就以兴办学校一项来说明。到1889年, 国内的教会学校学生有16836人;1895年大增至21353人。[4]这意味着这些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举教育的叛逆者, 他们或主动, 或被动地疏离了传统读书人的仕、学合一的人生道路, 为此后的知识分子离开庙堂, 进入社会, 建设社会“公共空间”打下了初步的心理和教育基础。

二、现代新闻报刊的出现

(一) 近代报刊的演变

报刊逐渐从一种外来的舶来品, 到真正占领知识分子的内心领地, 成为言说的公共空间, 大概经过了几个阶段。

至19世纪末, 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 如《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字林西报》、《香港中外新报》、《万国公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态势, 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外报时期”, 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维新派创办了《中外纪闻》、《强学报》、《国闻报》、《时务报》、《湘报》等一系列报刊, 使报刊逐渐由一种之前边缘、受歧视的地位转为一种上层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言说方式, 改变了报刊和办报人传统的边缘化地位, 也为后来公共空间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那里, 报刊作为革命斗争服务的舆论的空间的作用正在进一步加强, 以报刊为代表的自由言论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步形成。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早期共产党人的斗争活动中, 报刊逐渐从一种体制外的制度开始逐渐进入主流知识分子内部, 并参与社会斗争的, 它由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逐渐变成了社会各个权利团体争夺的一个重要舆论公共空间, 而各个势力也以报刊为核心开展博弈。而近代报刊的发展史, 也是和知识分子自身形象的自我变迁和重塑是呼应的。

(二) 报刊对知识分子转型的影响

2、1无穷延续的时间观替换了循环的历史时间

对于古代中国的士人而言, 时间是静止的、单向度的、循环的, 表征时间变化的不是具有提示意义的时钟或者文字, 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符号诸如“惊蛰、春分、夏至、谷雨”以及道统和政统的断裂与接续。但是这种用时间体验代替个人的整体的理解世界和时间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 逐渐地被新兴的理性化思维所取代。而新型报纸所传播的超越以往的新闻的广度、宽度、深度让知识分子开始重新理解和判断这个世界。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中就表达了这种感触:“夫书, 已往之陈迹, 古人之糟粕也。千世之变异, 非古人所得逆而知也;当时之情事, 亦非今人所得虚以揣也。”[5]报纸承担了时空过渡的功能, 是对既往黑暗的重新认知, 也是对未来光明的热切需求, 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剖析。报刊所具有的融合广阔时空的功能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现空间和想象空间, 寄托了那个时代下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怆痛和对于未来的理想式追求。

2、2民族国家的意识取代了儒家的“文化天下”的观念

一直以来, 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一直扮演着文明输出者的角色。在1840年爆发的这场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英国与代表东方农业文明的中华帝国的“较量”和“决斗”的鸦片战争中, 儒家文明一直以来赖以自居的“天下”和“文化决定论”被彻底摧毁, 国人心中长期以来的中心地位被动摇。在不断的交锋和碰撞中, 人们开始有了自我反思的意识, 开始从外来者的印象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影子:即开始从文化认同转向对由种族、地理、文化和历史纽带联结在一起的“民族”认同, 逐渐产生了世界意识和民族家国意识。

而这种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蓬勃发展除了口头和民间传播, 更多的是以出现在报刊上的影印文本的“印刷民族主义”的方式被传播和表达的。知识分子在炮火声所带来的实事新闻中开始逐渐重新认识世界和民族, 最后又通过报刊这个新兴的媒介和空间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报刊就为处于过渡和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自我想象和自我表达的广阔的空间, 在民族意识形成的过程中, 报刊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2、3以言报国的报刊立论模式主导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

在古代中国, 政统与道统的结合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和使命, 一方面, 需要实际生活中参与政事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参与政治管理;另一方面, 需要不断寻求一种稳定的主流思想为国家提供“道统”上的思想支撑。在道统与政统的不断对话和此消彼长中, 孕育了中国士大夫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使命意识, 即家国天下和文德教化的双重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而把这两种使命意识沟通起来的, 正是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任用机制, 而知识分子批评政治的合法性建立在道统的基础上。但是, 当科举制废除后, 传统“仕学合一”的系统崩溃, 知识分子进入权力系统的道路被中断, 参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管道被切除, 政治上逐渐丧失中心优越地位, 开始被边缘化, 丧失了王权政治的光环, 其政治和发型身份已经淹没, 沦落为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的普通阶层。而对于一种社会制度变革的时效性来讲, 权力管道的被切除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能彻底根除掉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在外在压力下被强行阉割的忧患意识和报国使命, 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知识分子血液中扎根。因此, 在庙堂的传统政治言说空间之外, 知识分子寻求到了一种新的言说空间来继续自己的家国梦, 即新式报刊。如余英时指出的那样:“‘士’的传统虽然在现代结构中消失了, ‘士’的幽灵却仍然以种种方式, 或深或浅地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身上。‘五四’时代知识人追求‘民主’与‘科学’, 若从行为模式上作深入的观察, 仍不脱‘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流风余韵。”[6]

李欧梵认为:晚清以降, 知识分子利用报纸媒介, 开创了各种新的文化和政治的批评的“公共空间”, 知识分子从传统体制中解放出来, 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从事知识传播、思想启蒙、政治批评、文化创造等。[7]在某种意义上, 正是报刊这种“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 (哈贝马斯) [8]的出现, 以其急速的时间、空间感重塑了知识分子对时空的体验, 并且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为过渡时期的具有传统士大夫责任意识的传统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自我想象与自我表达的舞台, 他们更多地把报刊当做参与社会政治、促进社会改革的武器, 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参与“以言报国”的时代事业, 并通过现代报刊传播迅速的特点, 使其政治意见得到更广阔的推广和呼应。

三、文化出版:稿酬制度的确立与作家的职业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和王权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分子在传统社会里, 只是权力的执行者而并非拥有者, 即使他们拥有知识资源和道德优势, 却也无法真正参与权力的分割与实施。无论是道统抑或政统, 知识分子都必须借助政治权力的力量来实现所谓的社会抱负。废除科举制度以后, 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知识不再是进入权力体制的工具, 而成为实实在在谋生的手段。从庙堂走向社会, 从追求“修齐治平”走向民间, 选择实业。

西方思想的传入, 打开了知识分子庙堂之外的世界, 改变了知识分子传统闭塞、僵化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谱系, 改变了他们原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不再把人生最高理想寄托与庙堂, 而是将目光投向现实和世界, 他们将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自觉的忧患意识逐渐转变为具有社会变革效力的文化实践,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转化, 并有力推进了社会的近代化。

稿酬制度的确立使知识分子真正实现了经济独立以及伴随而来的思想、人格独立。在出版业的空间中, 知识分子实现了自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选择, 出版业既是知识分子谋生的归宿, 也是实践理想的平台, 他们可以通过更稳定的公共空间来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趣味去从事创作。他们凭借报刊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中, 参与社会生产;但是在文化出版所提供的广阔的公共空间中, 他们依然肩负着传统文人固有的家国意识和参政精神。

结语: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与中央权力的管道中断裂后, 他们不得不摆脱一直以来依存的权利体制, 自觉或非自觉地进入自身痛苦的转型时期。其自身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家国忧患意识和士大夫使命使得他们即使是在政治基础瓦解的情况下仍然摆脱不了知识分子的灵魂。于是, 他们开始寻求新的话语公共空间为其士大夫灵魂安家。而现代学校、新闻报刊、文化出版作为这种“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分子重塑灵魂和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公共空间中, 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权利的依靠, 以深刻的道统反思精神达到了对政统的分离, 并在蹒跚学步中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品质, 在公共空间中开始自由地进行自我想象和自我表达, 他们成为了思想上的先行者、传播者, 积极推进现代思想的发展。知识分子也在其中实现了自我社会角色的转换和升华:即从庙堂上的维系道统政统的平衡统一转移到社会层面来“处士横议”, 面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现实, 这种“公共空间”在中国历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摘要:近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使知识分子从原有的政治、文化形态中分离, 开始了自我形象的转型。本文试从现代学校、新闻报刊、文化出版这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公共空间”在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和知识分子自身转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空间,新闻报刊,知识分子转型

参考文献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陈媛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传媒的历史渊源》[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2) .

[3]许纪霖.《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公共领域》[N], 光明日报, 2003—01—21.

[4]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5]谭嗣同.《湘报》“后叙”[A].转引自《中国新闻史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6月.

[7]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灯具销售工作每日总结下一篇: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