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实验室制法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氯气实验室制法(精选7篇)

氯气实验室制法 篇1

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与碱的反应;

掌握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认识氯气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2.技能目标: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的气体。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1:2)。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氯气和金属、非金属及水的反应。

氯气除了能跟这些物质反应外,还能跟什么发生反应呢?

生:碱。

推进新课:没错,氯气它还能跟碱反应,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和碱到底生成了什么?

板书:2Cl2+Ca(OH)2===Ca(ClO)2+CaCl2+2H2O 师:这就是漂白粉的制取原理,大家思考一下,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 Ca(ClO)2和CaCl2 师:非常好,其中起漂白作用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提问:有效成分是Ca(ClO)2,那它又是怎么样起漂白作用的呢?大家根据上节课讲的氯水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什么物质的缘故?

生:HClO

师:非常好,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就会跟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反应。板书:Ca(ClO)2+ H2O+CO2====2HClO+CaCO3

师:这就是漂白粉起漂白作用的原理,同时漂白粉需避光保存,这是为什么?

生:HClO见光易分解。

师:对了,HClO分解了,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没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工业上制氯气的时候,从导管里出来的氯气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大家写出它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请同学上黑板写方程式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请大家归纳一下HClO到底有哪些性质。

生:漂白性

师:对。HClO有漂白性主要是因为它有强氧化性,什么是强氧化性呢,我们在下面学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再详细的说明。也正因为它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杀菌消毒。

生:易分解。

师:对,也就是很不稳定,我们称为不稳定性。除了这个性质外,还有什么?大家上节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就是蘸取氯水滴在PH试纸上。实验现象大家还记不记得呢?

生:变红后褪色。

师:变红说明它有酸性,根据这个方程式Ca(ClO)2+ H2O+CO2====2HClO+CaCO及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可知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

提问:① 次氯酸能否与碳酸钠反应?

② H2CO3能否与次氯酸的盐溶液反应?

师:请大家根据氯水及次氯酸的性质思考一下,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有什么区别。

师: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具体用途请大家看P43,大家稍微做下了解。

师:氯气的性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工业上怎么样制取氯气以及氯气的用途大家也知道了,但我们现在要想得到氯气的在哪制得呢?

生:实验室

师:对,那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在实验室中制得氯气,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实验室是怎么样制取氯气的。

师:实验室最常见的含氯物质是什么?

生:NaCl和HCl

师:那这里呢我们选用浓HCl,这就是实验室制氯气的方程式。板书: 4HCl(浓)+MnO

2MnCl2+2H2O+Cl2↑

大家先看P40这个发生装置,首先,大家来认认这些仪器,看大家是不是都知道这些仪器的名称,不知道的同学边说边在旁边记一下。

教师活动:介绍各个仪器以及分别说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尾气吸收装置。

师:从装置中我们看到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氯气的?为什么能用该方法呢? 生: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师:非常好。大家再来分析一下,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氯气纯不纯净呢?其中混有哪

些杂志?

生:HCl、H2O蒸汽 师:该怎么样除去呢?

分析回答:饱和食盐水(优先析出原则,HCl比NaCl更易溶与水),浓硫酸

提问:由此可知,收集氯气除了向上排空气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排饱和食盐水

设疑:实验装置该如何改进?(补充净化装置)小结:(1)氯气与碱反应

(2)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尾气处理

作业:《优化学习》 P41 2、5、8 P38 A组 板书设计:

2-1-2 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4.2Cl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 H2O+CO2====2HClO+CaCO3

二、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 4HCl(浓)+MnO

2MnCl2+2H2O+Cl2↑

2.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加热制气体 3.除杂装置: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5.检验:淀粉碘化钾试纸

氯气实验室制法 篇2

原实验装置

改进实验装置及药品

a----盐酸b----氯酸钾c-----氯化钙固体干燥剂

d------干燥的红色布条e----硝酸银溶液f-------氢氧化钠溶液g-------红色的鲜花

1、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在图 (1) c处加氯化钙作干燥剂, 称取约2克氯酸钾装入小试管中, 将小试管放入U型管中, 再用带橡皮塞的滴管吸入约3毫升浓盐酸, 然后塞上橡皮塞。

2、分别在铁丝上挂一面用滤纸制成的干燥的红色布条和红色鲜花。

3、在图2中的小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U型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4、轻轻挤压滴管胶头, 使浓盐酸缓缓流下, 根据反应剧烈程度控制流速, 观察红色布条和红色鲜花颜色是否有变化。

通过两个年级两次学生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优点:

(1)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药品消耗少, 不需加热, 安全性高;

(2) 将两次实验合并, 易于操作, 演示用时短, 现象明显, 对比鲜明;少了收集氯气和制氯水的过程, 而不影响实验效果。

(3) 整个实验在封闭环境中进行, 对环境无污染。

氧气实验室制法的优化 篇3

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探究,其反应原理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

一、原实验的缺陷

1.实验现象

实际操作时,由于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向装有3~5mL10%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因反应剧烈,急剧产生的气泡将黑色粉末吹起,呈沸腾状,试管内壁被黑色粉末所覆盖,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破坏了实验效果。

2.催化剂

实验操作时,通常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出,再加入10%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上述反应可重复进行。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较轻,难以做到与清液完全分离,经多次实验后,就会有一部分二氧化锰随清液倒出,那么就不能充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保持不变。

3.发生装置

图1

使用教材中的发生装置(如图1),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并且由于反应速率难以控制,会出现反应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回呛”现象(由于反应过快,气体难以顺利从导气管中排出,造成反应容器中气压过高,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从长颈漏斗上口喷出)。

二、实验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现象,我们将黑色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改造成块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避免了由于二氧化锰的自身粉末状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干扰。

将MnO2粉末和水泥灰粉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总量可根据需要控制),加适量水搅拌成糊状,晾干后敲碎成碎块状即可。

实验效果:

(1)使用碎块状的二氧化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现象是:固体周围均匀地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反应速率适中。

(2)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可将上述实验反应后的清液倒掉,保留块状固体。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上述实验现象依然。该实验操作可重复进行,实验现象会重复再现,得出结论:实验所用块状固体可重复使用且未见损耗,可以证明二氧化锰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若使用块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那么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就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如图2)或其简易装置(如图3),从而避免了使用教材中的发生装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能有效地控制反应。endprint

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探究,其反应原理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

一、原实验的缺陷

1.实验现象

实际操作时,由于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向装有3~5mL10%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因反应剧烈,急剧产生的气泡将黑色粉末吹起,呈沸腾状,试管内壁被黑色粉末所覆盖,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破坏了实验效果。

2.催化剂

实验操作时,通常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出,再加入10%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上述反应可重复进行。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较轻,难以做到与清液完全分离,经多次实验后,就会有一部分二氧化锰随清液倒出,那么就不能充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保持不变。

3.发生装置

图1

使用教材中的发生装置(如图1),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并且由于反应速率难以控制,会出现反应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回呛”现象(由于反应过快,气体难以顺利从导气管中排出,造成反应容器中气压过高,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从长颈漏斗上口喷出)。

二、实验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现象,我们将黑色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改造成块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避免了由于二氧化锰的自身粉末状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干扰。

将MnO2粉末和水泥灰粉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总量可根据需要控制),加适量水搅拌成糊状,晾干后敲碎成碎块状即可。

实验效果:

(1)使用碎块状的二氧化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现象是:固体周围均匀地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反应速率适中。

(2)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可将上述实验反应后的清液倒掉,保留块状固体。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上述实验现象依然。该实验操作可重复进行,实验现象会重复再现,得出结论:实验所用块状固体可重复使用且未见损耗,可以证明二氧化锰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若使用块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那么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就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如图2)或其简易装置(如图3),从而避免了使用教材中的发生装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能有效地控制反应。endprint

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探究,其反应原理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

一、原实验的缺陷

1.实验现象

实际操作时,由于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向装有3~5mL10%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因反应剧烈,急剧产生的气泡将黑色粉末吹起,呈沸腾状,试管内壁被黑色粉末所覆盖,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破坏了实验效果。

2.催化剂

实验操作时,通常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出,再加入10%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上述反应可重复进行。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较轻,难以做到与清液完全分离,经多次实验后,就会有一部分二氧化锰随清液倒出,那么就不能充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保持不变。

3.发生装置

图1

使用教材中的发生装置(如图1),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并且由于反应速率难以控制,会出现反应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回呛”现象(由于反应过快,气体难以顺利从导气管中排出,造成反应容器中气压过高,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从长颈漏斗上口喷出)。

二、实验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现象,我们将黑色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改造成块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避免了由于二氧化锰的自身粉末状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干扰。

将MnO2粉末和水泥灰粉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总量可根据需要控制),加适量水搅拌成糊状,晾干后敲碎成碎块状即可。

实验效果:

(1)使用碎块状的二氧化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现象是:固体周围均匀地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无色,反应速率适中。

(2)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可将上述实验反应后的清液倒掉,保留块状固体。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上述实验现象依然。该实验操作可重复进行,实验现象会重复再现,得出结论:实验所用块状固体可重复使用且未见损耗,可以证明二氧化锰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氧气有广泛的用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备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五、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3.对氧气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

六、教学思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需要纯净的氧气应该如何制取的问题?

2、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叙述性质。出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二者进行认识。

3、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A:在试管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B:再取一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而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的探究:

把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反复进行。从而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

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加热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完成高锰酸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分解反应的概念: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明确: 1. 所使用的仪器:

2. 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3. 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

4.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应该放一小团棉花的原因: 5. 装配顺序和铁夹位置。

6. 操作先后:先预热后固定;先气泡均匀后收集;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

氯气实验室制法 篇5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氯气实验室制法 篇6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具支试管、直形通气管、V形侧泡反应管、直角形通气管、小试管、乳胶管、注射器、橡胶管、沾有KI—淀粉溶液的棉花;

KMnO4固体、浓盐酸、紫色石蕊试剂、NaOH溶液、KI溶液。

三、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四、实验步骤及其现象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具支试管中加入KMnO4固体, V形侧泡反应管左侧的凹槽中加入紫色石蕊试剂, 中间塞入沾有KI—淀粉溶液的棉花, 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 注射器吸取浓盐酸, 按照实验图所示装置装配好实验仪器。

3.将注射器内的浓盐酸慢慢注射入具支试管, 浓盐酸与KMnO4固体反应, 产生黄绿色的气体, V形侧泡反应管 (3) 处的紫色石蕊试剂先变红后褪色, (4) 处的棉花由无色变成蓝色, 小试管中不断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未反应的氯气尾气排出, 气泡逐渐消失说明氯气被NaOH溶液吸收掉。

五、实验现象的解释

1.将浓盐酸注射入具支试管, 浓盐酸与KMnO4固体反应, 产生黄绿色的气体是氯气, 反应式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2.紫色石蕊试剂先变红后褪色, 说明氯气与石蕊试剂中的H2O反应生成了HCl和HClO, 生成的HCl和HClO具有酸性, HClO具有漂白性, 反应式为:Cl2+H2O=HCl+HClO。

3.沾有KI—淀粉溶液的棉花由无色变成蓝色, 说明Cl2置换出KI中的I2, 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 反应式为:2KI+Cl2=2KCl+I2。

4.小试管中不断有气泡冒出, 气泡又逐渐消失, 说明氯气被NaOH溶液吸收掉了, 反应式为: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氯气实验室制法 篇7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84页在讲述氯气漂白性时,用两个实验来验证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湿润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实验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步骤烦琐,而且装置繁杂,组装麻烦。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文使用微型化仪器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探究氯气的氧化性和褪色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颜色不恢复),现象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掌握,符合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需要事先制备氯水和干燥的氯气;

2.实验过程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3.实验操作烦琐,无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体会。

二、实验改进装置图

三、氯气漂白性质实验的步骤

1.按图连接装置;2.检查装置气密性;3.按图往实验仪器中添加适量药品;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5.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品红溶液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改进原理及特点介绍

1.改用微型装置,符合新课程要求,操作简单安全,能变原本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的自主探究实验,适合学生实验,便于观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使用注射器加料,操作方便,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使用有色布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直观。

3.探究氯气氧化性的实验原理为:所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沾有含有淀粉的KI溶液的棉花先变蓝而后褪色,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褪色,进一步探究实验原理,巩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4.探究氯气的漂白性,首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再则使V形反应侧泡管中少量的品红溶液褪色;用酒精灯加热已褪色的少量品红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后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同的反应机理的学习做铺垫。

5.该实验集氯气的制取、漂白实验和尾气处理为一体,不排放毒气,环保无污染,不会对师生健康产生影响,还能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6.能现配干燥氯气(即在吸收装置前加入洗气装置),可供后续性质实验操作。

上一篇:量贩式KTV仓管员岗位制度下一篇:励志类古代优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