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研特色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学科教研特色(精选8篇)

语文学科教研特色 篇1

——云阳外国语试验中学蒋和清

近十年来,我们语文教学走过的道路,可以说不堪回首——太多的怀疑指责、太多的声讨。语文老师最辛苦,也最无奈。其他的老师说——语文,认得到字都能教,我们好不委屈!许多学生说: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都差不多,我们黯然神伤。可是没办法,我们选择了这一行,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了。

新课程推行这么多年了,情况怎么样,我想大家在火线上站着,最清楚。会开了不少,课听了不少,课改实验说“雨后春笋”有些沾沾自喜,说“风起云涌”也夸大了阵势,“风一阵雨一阵”可能更恰当点。一阵风过,烟尘四起,可能我们满面灰尘。一阵雨下,可能“两三点雨脚下,路转溪头不见”。我们语文老师实践过、探寻过、苦思冥想过、辛苦过、付出过——可就是还没有辉煌过、被人仰视过。总之,我们付出太多,收获太少。

当然,这个能够制造“超男超女”的时代,也铸就了两个“超校”——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因为有了这两个教育界的“超男超女”,所以我们只能做他们的粉丝了。我本不是什么追星簇,但既然大家都那么追捧,也就激发起了好奇心,对这两个学校的做法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先和大家分享一段:

杜郎口“三怪”

初进杜郎口,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教学楼,在一个教室的后门往里一看,唉!课桌怎么这样放呢?像农村红白喜事的餐桌,这样学生能学习吗?他们不说话吗?这样的秩序怎样维持啊?——怪!

走进教室,怎么没有讲台啊!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真怪!

上课了铃响了,只见学生忙而有序的讨论问题,面对这么多来参观的老师,他们竟然毫不紧张,老师也不来教室,这怎么上课啊?——怎么这么怪!

“赶大集”式的语文课

一走进校门,记者立刻感觉到杜郎口中学的与众不同,每座教学楼里都挂满了标语,但大都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格言”,此外则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之类其他学校并不常见的标语。

从初一到初三,任何教室的门都是打开的,学生和客人随便出入。记者迎头碰上淄博齐鲁武校的十几名老师,他们说已经来了近一周时间了,学校从没安排过公开课和观摩课,也没人陪同,他们每天就是这么“瞎撞”,随便听课。

记者随意溜进初二

(二)班的教室,他们正上语文朗诵课,屋里人声鼎沸,就像在赶大集。教室里没有讲台,课桌每十个一组排成一张张条形“会议桌”,除了一面是窗户,其余三面墙上都是黑板,学生们或站或蹲、三五成群地大声讨论,老师也混在其中。

朗诵课的主题是“借物抒情”,范本是语文书上的几篇文章,但学生们的朗诵范围早超出了语文课本。老师刚一宣布完主题,几个男生就抢先跨到教室中央,大声说:“我们就是初二

(二)班最闪亮的组合——青春组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过来,看我们带给大家的精彩和欢乐——‘让峭壁上树的灵魂永驻心间’……”

后面的表演就更精彩了,有的学生把自己比喻成困在港湾里的小船;有个女生在男生赞美蝴蝶时,模仿蝴蝶翩翩起舞;还有个学生在朗诵《小草》时,即兴把小草比喻成自己的老师,另一个男生大受启发,当场献上一首《祝你平安》,歌唱得跑了调,他仍然极认真地和老师同学挨个握手,就像歌星一样。类似的报道在座的也屡见不鲜。

这就是杜郎口的课堂——课桌摆成席桌,老师不站讲台,到处都是黑板,课堂成了超市。洋思是在杜郎口之前成名的,却被他压下去了。现在你提洋思中学,同行会说——那是过去,现在啊,要学杜郎口了。

其实,这是不理性的看法。无论是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还是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充分重视了预习,都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老师不能超过10钟,学生不少于35分钟;其次,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老师再不是居高临下;第四,老师真正由台前走到了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时时都在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处处都有学生在大胆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

三、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

五、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多的在课外。

六、学生的学习始终贯穿于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中。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特点不展开讲。再者,在座的都是教育的精英,言多必失。大致了解了一下“超校”,结合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我们应该大胆地突破语文教学的常规,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突显语文的学科特色。

既然要突破常规,我们还必须回顾一下常规的语文课是怎样的?

我们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怎么上语文?阅读课:板书课题——作者、写作背景简介——生字词板书——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作文课:出题——学生写——老师改——选两篇好的全班宣读或张贴,完事了。

现在大家怎样上呢?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反思:课堂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阵地吗?我们的学生在课外花了多少精力自觉而高效地学语文?

每堂课我占用了多少时间?学生占用多少时间?

阅读课是怎么上的?每篇文章上完了,学生认真读过几遍原文?每堂课我们给学生多少时间去阅读、思考、交流讨论、表达展示了?

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吗?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吗?在课堂上是不是充满了激情?

我关注过学生的学习方法吗?我培养了学生哪些学习语文的习惯?

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项“标准”,我是怎么去落实的?综合实践活动怎么开展的?

口语交际我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的?学生读了多少文学名著?积累了多少语言素材?背过多少篇美文? 我的教学是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选文?补充了多少文章?作了哪些方面的拓展?

虽然新课程推行了十来年了,虽然我们也有许多教研课题结题了,虽然我们也发表了许多教学教研方面的论文,但我总觉得,真正值得推广的、能够立竿见影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没有。我们现在来假设:如果要我们选一种教学模式——选洋思还是选杜郎口呢?可能大家和我一样,举棋不定,甚至可能一样都不选。

担心什么呢?怕失败。校长怕升学率低了不好招生;老师怕平均分低了少分奖金、评不了职称;家长怕子子孙孙生活在农村。

杜郎口为什么这么大胆子?他们不怕吗?他们的情况特殊——课改前他们就是最差的。已经是最差的了,还会担心失败吗?捧着半边碗的叫花子还担心遇到打劫的吗?率性和你拼了,硬着头皮就上。所以教学改革也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当然,“杜郎”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也不全凭勇气,更多的是他们艰辛的付出和“不足为外人道”秘密——我们的一些老师去后,想找他们了解一些表象背后的东西,可他们从老师到学生,全都守口如瓶。你请他吃饭,他拒绝,你给他钱,他现在待遇是我们好几倍。实在不行,饭照吃,酒照喝,问绝招,一句话:“自己看!”

我们脑子里总有许多固有的观念:语文课是一门课,总要把它当课上才对。既然是课,就应该老师讲,学生听、记。既然是课,就应该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既然是课,就要上课本上的文章……用我们传统的眼光来看,“超校”的课堂还是课堂吗?我们老师太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回事了,所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最后的结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从传统的眼光看,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能力是“听说读写”,更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文学性。新课程背景下,在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人文性和文学性。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注重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习情感、创造精神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及个性人格;更加看重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及审美欣赏和评价。更加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或者说根本不能做到的。可能同行们都很明白,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吸纳了以下一些成功的语文课改实验的成果——一是“整体阅读”,一是“课内外衔接”。“整体阅读”颠覆了阅读教学“词句——段落——篇章”的教学思路,重建了全新的阅读思路:先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思路、基本内容、主旨;再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词句进行探究、赏析、评价等。“课内外衔接”则把语文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自然、图书馆,让语文老师跳出了“课本和教室”的狭小空间,实际上,新课程标准中的许多“标准”,均来自于90年代末期这项在全国语文界影响最大的课改实验。只是这项实验的首创者——英语专业出身的语文余蕾先生并没有成为语文界的“超男”,不过,能够进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委也算是对这位语文老师最大的安慰吧。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别于其他所有学科的,也应该教出语文的特色来。

根据新课程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诸多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突显以下特色。

一、大容量。

这不只是对某一节课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大量读写 双轨运行”语文实验的成功之处。

二、重诵读。

诵读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也是学生语感形成的必要过程。我们有许多老师上课,包括许多公开课,老师准备了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课堂因为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回答非常积极,也很准确,看似很成功,我觉得是在“演戏”。你大概算一下,一篇千多两千字的文章,学生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这样的学生飘浮于文本之上的课,效果让人怀疑。

三、重识记、背诵。

四、重积累。

这两个方面我想借“课内外衔接”实验的经验和大家分享。我们云阳在十年前也学习开展了这项实验,现在仍有许多老师在坚持这样做。每节课前安排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抄两个成语(并解释)、一句名言,学生抽休息时间摘抄到摘抄本上,上课前集体读一遍,并抽生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每节课前两分钟,轮流安排两名同学上讲台自由发言。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便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每周背两首诗,每周读一本名著等,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五、重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

六、重审美欣赏。

七、重信息筛选与概括。

八、重分析评价。

九、重习惯方法。

十、重兴趣。

由于时间关系,以上都不展开讲。

十一、重活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尤其是不能忽视课本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为这最能展现语文学习的特点、魅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综合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来突显语文教学的特点呢?肯定我说不清楚。我想,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每一条标准,想方设法来落实。怎样来落实?我认为迫在眉睫的有两件事——一是认真上好“阅读预习课”,二是切实开展“作文活动课”。

可能最让我们头痛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课究竟怎样上?二是作文课究竟怎样上?我想结合我们的一些做法,跟大家交流,并希望得到各位的指点。

借鉴“超校”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以及“学案教学法”的一些做法,我想把阅读教学分成两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预习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也没有多大收效。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开始接触文本,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总是很失望。这样的阅读课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我想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的语文作业是什么时候让学生做?大多数老师肯定是课后做或者将课后思考与课堂教学相联结。

有一个老师的做法我很欣赏。他课后没有作业,他的学生总是在他上某一课前完成相关作业——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去预习啊!

书,不是老师教好的,而是学生学好的。特别是语文课,更是如此。很明显,对预习的忽视或者是低效的走过场的预习,是导致低效阅读教学的罪魁祸首。所以,要真正搞好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预习课。

怎样上好高效的阅读预习课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划分学习小组。老师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状况、性别、个性等因素将全班学生4—6人一组平行分组。预习为什么要分小组进行?如果单干,水平差的怎么办,他完不成预习任务;再有,如果每一个学生要在预习中完成大量的任务,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

预习课怎么上?

第一:“学案”编写。学案编写分三步走:初期——主要由老师收集学生预习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编写;中期——师生共同编写;后期——主要由学生小组编写。在学案编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去解决生字词,查看课后思考题、练习册甚至教材详解等相关资料。

在学案编写的初期阶段,老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

(1)让学生熟悉预习的步骤、方法。

A浏览全文——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扫清字词障碍);

B细读文章——总体把握;

文章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复述课文、编写内容提要或结构提纲、理解文章主旨;

C品读欣赏——美词佳句、细节、情节、修辞;

D反思评价——人物言行、个性品格、思想情感,作者态度、观点、情感;

E质疑探究——自己提问,寻求解答。

(2)教会学生思考提问。

怎样让学生自己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以下引导:

a、立足于词——探讨其含义或表达作用;

b、立足于句——句的功能、作用、意义等。对于文章中的语句,通常可以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句式提问——

为什么?

怎么理解?

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文中人物的什么(个性、品格、意愿、心理)?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情感、写作意图)?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c、立足于段——划分层次、归纳段意、分析作用。

d、立足于篇提问

——从总体把握(文章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复述课文、编写内容提要或结构提纲、理解文章主旨)的角度提问。

——品读欣赏(美词佳句、细节、情节、修辞)角度提问。——反思评价(人物言行、个性品格、思想情感,作者态度、观点、情感)角度提问。

e、立足于阅读感受提问(读了文章,或者读到某个细节、情景,我有些什么样的感受体会?最让我难忘的是什么?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里?我有些什么收获?)

第二:任务承担。一个学案可能涉及到许多问题或者多个任务,每一个小组要完成所有学案中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学习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本小组完成的任务,或者由老师指定某小组完成某一个或者多个任务。

第三:预习完成。分三步走。

1、每个成员单独完成小组任务或各自分担某一任务,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预习结果。最好能将自己完成的任务板书在黑板上,有条件的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文档、课件。

3、小组确定代表发言人。预习过程由小组长协调、安排、督促、检查。初期阶段的阅读预习课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慢慢让学生学会在课外完成阅读预习。

预习环节完成后,老师还要有适当的检查、指导。预习课开始一定要有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当学生熟悉掌握了基本的预习程序、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能够基本完成预习任务之后,老师方可慢慢放手。正课时间不够,可以用自习课补充。作业、练习册可以少做一点,课本的文章也可以省掉或者替换。

之后,便进入展示课环节。展示课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

1、课前准备——学生将小组预习的任务(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连同本组对这个问题的结论,书写在老师规划的展示区,可以是黑板的一部分,可以是一块小黑板,也可以用一张大纸,有条件的当然也可以是电子文稿或者幻灯片。需要说明的是,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方面的可以删减的应该尽量删减,以便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讨论,如果不是非展示不可的内容,就不要展示。所以老师在课前准备时一定要将学习小组准备的问题按自己的教学意图进行认真筛选,所保留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梯度和合适的难易度,且问题也不宜太多。也不一定每个小组探讨的问题都不相同,也可以几个小组探讨同一问题。

2、交流展示——展示的时候,可以按教师的教学意图依次展示,也可让学生自由展示。在某一小组展示(发言、讲解)的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聆听、思考,待某一学生发言完毕,其他同学便可以自由地表达赞同、反对、补充见解,老师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做点评、补充或修正。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已经到位了,就应该引导学生即时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探讨。如果老师发现学生的争辩是有价值的,就应该允许双方继续,相反,则应提示终止。实际上,老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调度者、掌控者,又是一个学习者,是学生的忠实听众,同时还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高人”,还是一位裁判是非曲直的“法官”。

那么,在展示课上,哪些类型的问题应该安排在前,哪些问题应该安排在后呢?这得依据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我主张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整体阅读”教学法,所以,根据这种教学法的习惯思路,依次安排如下类型的问题:首先展示“整体把握”方面的问题,如“文章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复述课文、编写内容提要或结构提纲、理解文章主旨等”相关问题,再展示品读欣赏(美词佳句、细节、情节、修辞)、反思评价(人物言行、个性品格、思想情感,作者态度、观点、情感)、阅读感受(读了文章,或者读到某个细节、情景,我有些什么样的感受体会?最让我难忘的是什么?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里?我有些什么收获?)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安排学生质疑。

3、练习反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可能还存在的问题,设计两三道思考题,再从学生的解答中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对疏漏、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完善,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强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练习反馈最好在课堂上完成。

“预习——展示”这种阅读课,说简单点——老师先将课堂上要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先自学,再通过课堂展示,小组相互交流,分享自学的成果。

语文学科教研特色 篇2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课程建设, 形成学校文化特色

走“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文化强校”的语文学科读写特色建设之路, 把“读写文化”建设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的基础上, 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并举”、“读写育德”的文化育人之路, 保持学校一贯的竞争优势。

(一) 关于读

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指课题导。初一、初二分别在单、双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 领略中外名著, 吟咏古今诗文,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学校以语文教研组为依托, 重点加强语文阅读课的研究和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建设, 我校逐步形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1) 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中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2) 读物推荐课:主要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 也可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3) 阅读欣赏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 可以通过配乐朗诵、任务表演等各种方式, 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审美能力。

(4) 阅读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

(二) 关于写

学校以“311”作文教学为引领, 全面打造读说写做的校园文化。“311作文”中的“3”, 是指在每一次作文训练前, 或以3篇范文引路、或以3种技法指导、或以3种情景创设;第一个“1”, 为一篇经典名作赏析;第二个“1”, 为一篇学生习作的评讲。

鼓励学生创作日记、周记, 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阅读感悟、分类作文等多种形式。学校还为每位同学配备了《语文课外读写笔记》, 在同学中开展大量的写作训练。每个班级都成立文学社, 学校成立《晨曦》文学社, 定期组织文学社成员开展创作和采风活动;班级开辟“发表园地”, 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 每双周更换一次, 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写”的活动中;语文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 指导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 让同学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

二、探索读写结合路径, 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民办教育与生俱来的竞争压力, 迫使我们必须拿出有强烈竞争优势的学校特色来。在推进过程中, 我们在构建书香校园的基础上, 重点探究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有机契合点, 形成独特的读写文化建设路径, 多维度、立体式搭建我校读写文化特色的展示平台。

1.班级文学社。各个班级均要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成立班级文学社, 人数不得少于10人。各班级的文学社自行拟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名称。文学社要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定期开展文学创作、参与各级各类征文竞赛等活动。

2.班级图书角。各个班级均必须在教室指定位置设立图书角, 以班级实有生数为基准, 确保人均一册名著读本。图书由班级指定人员负责借还登记, 保障图书整洁无损不丢失, 确保图书能在班级内部真正有效地传阅。

3.班级发表园地。各个班级必须在教室后墙壁处开辟学生优作“发表园地”, 由语文教师负责筛选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刊登展览交流。学生的习作务必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后工整抄写, 所用来誊写的稿纸由年级部统一印刷的16K单面稿纸, 每次展览的优作不得少于8篇, 每两周更新一次。

三、积极展示读写成果, 学科文化精彩绽放

经过三年建设, 我校语文学科读写特色创建取得丰硕成果, 校园读写文化特色在市县教育界取得了一致好评。目前, 我校以先后获评全国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写作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语文课改先进校、宿迁市文明校园、宿迁市书香校园。丁学峰、柴建国、王丽、胡晓琴等一大批教师在省市各级比赛中摘得“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优秀辅导教师”等阅读奖励;胡立壮同学荣获第二届“语文周报杯”文学素养大赛, 全国唯一的“中国校园小作家”荣誉称号;王湘儒、柴振羽、王浩然等同学分别获得“市书香学生”、“市百优文学少年”和“泗阳县阅读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在各类双语阅读竞赛中, 新阳获奖比例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 仅2011年就有3百多人次学生获奖。

凸现学科特色,打造精品力作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业特色;学科特点;精品力作

0引言

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一切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相继于政治、英语、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公共课程。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关注。

结合财经类院校的行业特色和学科特点,近年来,我们坚持从我院、我系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中,尤其在教材建设的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

财经类行业,尤其是被称为百业之首的金融业,是计算机应用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政府成功实施的金卡、金关、金税、金财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都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这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驾驭这一工作环境。其二,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

由此看来,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专业性质和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为此,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都要密切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

“2006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书为财经类专业推荐了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课程体系以面向应用为目标,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使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表1中的第一门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根据我院的教学实践,在这第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体现行业特色,使学生尽早培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以激发他们对后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潜能。因此,编写一本能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的教材就尤为重要。

2打造精品力作,贡献基础教学

顾名思义,“教材”是指教师教学时所使用的材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为营造学习环境所需要的媒介。教材犹如一剧之本,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教材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同时,教材内容的革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2004年作过一项关于“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应采取的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所占比例为34%,位居第二。足以可见,教材建设在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建设中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同类书名的教科书很多,但尚未见到一本适合财经类院校的好教材。从2002年开始,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编写的上海市重点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基础教材的传统框架,摆脱了软件版本的约束,在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了计算机硬件、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的内容,加上配套的辅助教材,不失为一本适合理工科专业的好教材。但是,虽经多次修改,此套教材始终带着浓厚的“理工科”色调,不太适合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因此,编写一本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适合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是燃眉之急!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与上海商学院合作,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编写一套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该教材将努力把握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特色鲜明

本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涉及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教材阅读的对象准确地定位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本教材将力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深奥的原理和复杂的术语,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全书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凸现行业特色,每章都以开篇案例开始,以结束案例结尾,前呼后应,相映成趣。

以第5章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例,通过开篇案例简要介绍某高校的校园网,并由此引出本章要阐述的各知识点,本章各小节中,除讲述一般的通信和网络知识外,还介绍了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China National Financial Network)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的体系结构、组网原则及应用系统,结束案例是“经受了9.11考验的美国NASDAQ网络”,总结了通信与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本章中还插入二则“小知识”:“以太网之父”——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nMetcalfe)和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2)与时俱进、内容新颖

本教材应及时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不断推陈出新。除规定章节的介绍外,还开辟了“知识拓展”、“小知识”、“人物介绍”等栏目,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针对读者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要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

(4)精挑细选、千镂百炼

在教材内容的选材上一定要取舍得当,切忌包罗万象、贪多求全。尤其在案例枚举时,更要择优选取、精益求精。

(5)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一本好教材必须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在教材中应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引导读者思考,不断把问题深化,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走向目标。

(6)辅助教材、配套齐全

教材不仅仅是一本主教材,还应配备多媒体课件、上机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南、练习题库、网络教材等相关内容,形成新型的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

本教材将于2007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写系列教材,走创新之路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教材建设也应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始终。按照“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我们已着手编写“财经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的系列教材,第一本“银行计算机系统”的高职高专版和本科版已分别于2006年1月和10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如图1所示。我们还将组织力量继续编写“银行数据库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银行信息安全技术”等系列教材,走出一条教材建设的创新之路。

4结束语

小班特色教研计划 篇4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感受熏陶。汉字作为书面语言,通常是成人间交流认知的渠道,在幼儿阶段则更多地出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读物之中。当前教幼儿识字的可行性报道亦是屡见不鲜。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率真好说,对事物的认知兴趣旺盛,语言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具有“印象记忆”“无意识学习”“直观认知”“本能模仿”等极强的认知能力和独特的认知规律,经过半学年的观察与储备,“从小班开始引导幼儿快乐学说话的同时初识汉字,萌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成为我们小一班本学期的特色教研课题。目标:口语发展目标:

1、创设标准的普通话环境,使幼儿懂得并模仿学说普通话。

2、培养幼儿大胆、声音响亮地在众人面前说话,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3、丰富词汇,学说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动词、人称代词及简单的形容词。句子试练习:“我爱„„”“我们„你们„”“是„也是„”“上„下„”识字学习目标:

1、对汉字好奇,新鲜,产生兴趣。

2、认读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实物名称。

3、自己能阅读用学过的字组成的短句和儿歌。

二、内容的选择以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学琴编著的《说话、识字、阅读》教材为主,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名称等方面选择幼儿最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实施方式与方法:

1、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争取尽可能地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2、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发挥想象的翅膀,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勇敢地表达,快乐地说话。3汉字是认知汉字的基础。尽量让幼儿有多种机会感知汉字。

4、以活动区活动为主,引导幼儿自主地学习。

5、与上下午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下午有一专门时间集体教学。

6、游戏法为主要方法。

7、以图片、字卡实物为主要工具,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

8、做好环境创设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字与实物相对应。

9、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沟通联系,并指导幼儿巩固练习。如:一日一练等。10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的说话与识字活动。

打造学科特色 铸就学校品牌 篇5

沙洋县高阳小学创建农村特色学校活动小记

一、总体思路

当前,基础教育正进行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为学校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设立,更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目前,我校已基本上实现了管理体系科学化、教学体系整体化、教育体系网络化的目标,具备了特色创建的基础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认清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个性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彰显学科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建设特色学校,铸就学校品牌,我校推出了“科科抓质量,每科出特色”这一重要举措,推行“十每”教学模式。

二、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束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举措。《文心雕龙》曾言:“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建设特色学校,打造独具魅力的书香校园,是高阳小学发展的必经途径和选择。几年来,我校师生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寻求到了适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教育有效途径-----以“十每”教学模式打造高阳小学学科特色,并由此开辟出了一块我校特色教育新天地。

三、决策过程

(一)完善方案

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我们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然后汇总确定:中层干部、教研组长研讨开会——拟定学科特色活动内容——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行政班子汇总意见——完善学科特色活动方案。

科学的制定出适合我校的活动方案,为高阳小学的特色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管理

1、明确目标。教师根据学校创建方案,制定出个人特色项目申报计划,帮助大家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2、责任到人。我们将计划中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及教研组,责任到人,明确要求,完善奖惩制度。我们将学科特色活动的八大类分工到各负责人,语文和思品由教导处副主任韩玉书负责,数学和英语由教导主任冯秀负责,体育和科学由韩国辉书记负责,音乐和美术由教科室主任徐小茵负责。

3、按时检查。各学科负责人按周对各项目组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教导处按月对各项任务的达成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各项工作都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过程资料。

4、人本管理。树立服务意识,进行人本管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教师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获得成功时能得到祝贺。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真正把创建特色学科转化为自己自觉的工作行为。

5、考核促进。以考核促进活动开展。教师特色学科活动的教学资料检查结果计入教师期末常规教学资料检查成绩;期末教导处组织专人对各学科活动成效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教师教学成绩,纳入绩效工资进行核算;学生活动成效由负责领导组织,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呈现出来。

四、创新点:实施“三特”工程,制定“十每”常规 三特即特色资源、特色教师、特色学生。(“十每”常规见后面主要做法。)

(一)特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构建适宜本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较受学生喜爱、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为此,我们组织学科特色活动校本教材编写组,负责教材的编写,我们将语文学科特色定位在“朗读、规范字、说话能力”,数学学科特色定位在“准确、迅速的口算能力”,英语学科特色定位在“口语表达”,体育学科特色定位在“队列训练、武术表演”,音乐学科特色定位在“葫芦丝演奏”,美术学科特色定位在“绘画、剪纸”,科学学科特色定位在“小制作、小发明”,品德学科特色定位在“礼仪教育”等。

(二)特色教师:特色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创造,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特色建设的成败。我校将特色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为一个整体,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教师:

1、书虫行动,准确定位特色内涵

我校开展“买一赠一”订书活动,鼓励教师做“书虫”。“书虫行动”为学校创建学科特色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通过学习研讨,认识到创建学科特色,一是要充分体现一个学校在学科教学目标上的价值追求,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学校着重强调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二是要牢牢把握学科教学的重点,集中力量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

2、青蓝行动,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我校利用每周四晚上,开展“青蓝行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成立学科论坛,并坚持活动。每次论坛活动,都精心组织内容,有专家讲座、观评录像课、专题论坛、与名家对话等,形式活泼多样,深受青年教师喜爱。研讨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科特色建设有关。

3、司南行动,探求特色教学之道

为探索一条合适的特色教学之路,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理论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内化为学科特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特色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指明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提倡教学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反复琢磨、质疑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逐个进行解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技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要求其它学科教师领会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努力运用本学科特点渗透学科特色教学思想,鼓励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等相关内容的小论文。鼓励教师撰写独具视野的教学论文,发表在教育刊物上。

4、寻师行动,保障活动高质运行

为保障我校学科特色活动高质量运行,我校特聘黄龙武校杨盼老师为我校武术教练,每周三上午到我校指导五年级学生和全体体育教师进行武术训练,同时黄龙武校将我校设为其教学基地之一;“蓝调”琴行的范水莲老师每周二亲自到我校指导音乐教师和学生练习葫芦丝吹奏;烽火台中学曾颖老师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到我校为全体语文教师和爱好书法的学生指点迷津;我校先后派出多名数学教师到李市小学学习速算教学经验;汪娟、黄华、宋娟、吴书平、杨姝等教师分赴市实验小学、市县教研室、电教馆、群艺馆向有关专家们求学拜师。

(三)特色学生:各班挑选爱好者,针对学生特长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各班的特色种子,带动全组、全班,这样做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五、主要做法

各学科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适宜学生年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目前全校共有八大科十大类十二个特色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负责人,有的项目还有协作人,这样使全校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从而形成学校整体特色。

落实“十每”常规,保证了学科特色活动的有序开展。“十每”常规为:

1、每天20分钟晨读(每天早餐前20分钟)

2、每天练规范字10个(下午上课前练字5分钟,学校提供专用练字本,语文教师批改)

3、每天摘抄并背诵一句话(学生准备专用摘抄本摘抄并背诵)

4、每天口算5—10题(数学课前进行,学生自备口算本)

5、每天一句英语日常语(英语教师按学期准备,每期30—60句)

6、每期每班交小制作3件以上(科学教师指导)

7、每个学生都会吹奏葫芦丝一曲(音乐教师指导)

8、每个学生都会背诵《礼仪三字经》,并能礼貌待人(思品教师落实)

9、每个学生都会画简笔画(美术教师负责指导,每期每个学生要会画两种以上物品的简笔画)

10、每节课前都要进行2分钟以上的学科特色训练: 语文:学生朗读或背诵古诗、优美句子、格言等 数学:口算5题以上或背公式、口诀 英语:日常用语或英文歌曲 体育:队列训练或武术训练 音乐:唱歌或葫芦丝吹奏 美术:简笔画

思品与社会:背诵《礼仪三字经》 科学:演示实验

常规制定后,我们采用培养重点、以点带面,最后全面铺开的方式,确保学科特色活动的运行。葫芦丝百人演奏团、书画社、校武术队、科技制作小组等从各班挑选爱好者,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各班的种子,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设立德育墙,让墙壁说话,时时修心,处处育人;把武术操列入课间操内容,推广普及武术;成立演讲社、剧团,举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每学期进行一次计算大赛、举办科技制作节,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聪明才智。

我们还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宣传载体,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特色宣传教育活动;结合 “国庆节”、“教师节”、“六一节”、“元旦文艺汇演”等开展各种学科特色活动,把学科特色活动贯穿于经常性的校园活动中,丰富了校园文化。

六、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办学特色建设工作的领导、视导和指导,确保创建工作为序、有机、有效进行。

2、建立特色学校建设运作机制,健全特色学校建设操作规程,落实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制度。

3、进行专题调研,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4、实施“三特工程”。三特即:特色资源、特色教师、特色学生。通过三特建设,能科学有效的锁定教育资源开发方向,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富有个性的特色学生。

5、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的为基点,构建学科性课程、环境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并行的课程体系。

6、加强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管理。注意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升华理论,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展示活动。

七、初绽异彩

几年来,学科特色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已经为高阳小学推出了一批名师名生,提升了高阳小学的知名度。全校师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如下:

2008年“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中被高阳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组织奖”

2009年获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优秀组织奖 2010年庆“六一”文艺汇演获沙洋县三等奖

范士春、丁红艳、黄华老师在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刘小平老师、冯秀、徐小茵老师分获市规范字书写比赛一、二、三等奖

刘艳丽老师获得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指导奖 刘海燕老师在音乐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市二等奖 韩玉书老师获得全国美术书法大赛辅导奖

杨姝老师获得小学英语口语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英语优质课竞赛市三等奖

宋娟老师获得荆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朗诵比赛二等奖 吴李晶同学在第二届“长江杯”湖北省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中获省二等奖

易鹏辉同学在第三届全省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中获荆门赛区二等奖

王政

一、宋逸菲、吴新竹等多名同学在沙洋县举办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中获不同奖次

姚傲寒同学的数学小论文发表于《小学生数学》 文涵同学的电子报刊《放飞梦想》获市一等奖

王雨嘉同学的征文《祖国在我心中》获第八届全国“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小荷杯”一等奖

韩经纬同学制作的《风的形成》模型获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张庭玉、陶曦敏同学分获第六届“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书法特等奖和三等奖

付志远同学获第六届“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美术一等奖

陈子键同学的《风的警告》获市一等奖

金宇涵同学在沙洋县“爱湖北 爱家乡”的演讲中获县二等奖、作文《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发表于《荆门晚报》

罗逢晨同学的作文《祖国在我心中》获县一等奖

赵毅老师辅导的学生作文《那一次我被爱震撼》发表于《荆门晚报》

校葫芦丝演奏团在2010年镇元旦文艺汇演中获镇一等奖并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校武术队的《精忠报国》在沙洋县六一节文艺汇演中获奖并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

打造学科特色,是学校发挥育人优势、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渠道、创造育人环境的有益尝试。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特色教研活动方案 篇6

[日期:-12-15]

来源:周铁小学作者:王斌

[字体:大中小]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落实市教育局的“振兴英语学科计划”,迎接市英语诵读比赛,特举行周铁实验小学英语诵读比赛。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英语,阅读英语的习惯,使学生有标准的语音和优美的语调,也为了今后更好地学习英语。二、参赛对象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三、参赛内容

背诵3A至6A教材中各单元A板块或E板块的语篇。

朗读儿歌和唱歌曲(可看书)。四、参赛时间1、班内初赛

时间:11月23日——12月4日地点:各班教室

参赛对象: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2、级部决赛

时间:12月8日三年级

12月9日四年级12月10日五年级12月11日六年级

地点:各班教室五、比赛形式

集体:

级部比赛分三个层次,第一轮全班诵读,第二轮大组诵读,第三轮两人小组个人:

每班在班内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三人参加(出自:WwW.HNNscy.Com博文学习网:英语教研活动方案)校个人诵读评比,每位比赛选

手提前5分钟进入准备区,领取朗读材料,作比赛准备,内容为课外材料。

六、诵读要求

1.语音标准、语调优美。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诵读。

2.诵读时有节奏。快慢、轻重、语速适当。

3.注意发音的技巧(连读、弱读、爆破、失去爆破、不完全爆破、送气与不送气等)。七、评比要求1、评分标准

(1)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语速适当。(10分);(2)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6分);(3)仪态整洁、表演端庄大方(4分)。

2、评委由本校英语教师组成,按《评分标准》认真打分。(所有评委不参与所教年级学生打分)八、奖项设立

本次英语诵读比赛设每年级优胜班级一名,全校个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5名。

阅读:1921次录入:周铁小学

语文学科教研特色 篇7

贾老师指出:阅读是语文的基础,作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字是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的载体,此三者构成语文基本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讲“八字宪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一、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乱,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活动型、合作型、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真可谓异彩纷呈、形形色色。教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无论怎样的形式,都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学科特色这一轨道。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与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

真实就是突出语文特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别的课,语文课就要以认字识词、理解片段章为切口,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训练目标,在达成“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积累,语感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提高。扎实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语文教学要抓字眼、抓心得、抓话头,使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发现弦外之音,体会作者的未达之意,感悟作者的未表之情,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绘的内容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对话。如指导朗读,从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变调等各方面细致指导,集体朗读要突出轻、齐、快的特点,个体朗读要读得详细、清楚、明显,突出感情变化;再如指导写字,不仅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更要在每一笔的起笔、运笔、收笔上下工夫。总之,语文课教学要扎实细致,形成朴实教风,课堂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但不取宠敷衍、走过场,设计实用价值最高的教学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二、找准恰当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形成多元化知识模块。

突出学科特色,我们不禁生疑:课堂上是否仅就学科知识教课,是否就要把师生探究交流的那些点拘囿于某学科范畴之内,否则,就会冲淡学科特色。其实不然,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举一纲而张万目,只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做到举纲张目。如语文教学中涉及“克隆”这一概念,我们要站在语文这一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交流共享,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书写“我想克隆×××”一类的想象作文,组织辩论会“我们的生活中要不要克隆”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最终落脚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是探究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那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各科教学中需要整合其他科知识,关键是整合的知识要成为实现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载体,站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定位上,科学合理地取舍其他科知识,把所有知识点用语文教学理念、策略串联成知识链、知识网,最后构成学生心目中较为系统、条理明显的知识模块,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样,教学手段、媒体的整合也是这样的,“物为我用不为我累”,都要站在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之上合理选用。

三、以“三本”为原则,上好每节课。

贾老师讲,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以训练为本原则,以交流互动为本原则。一节好课必须做到环环相套、丝丝相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以学生为本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定位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时间是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一节课内,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耳、眼等器官,尽力把想、说、做有机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分享收获的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课堂学习氛围。以训练为本原则的前提是教师从优设计、选准有效的训练切入点,把训练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让训练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之一,让训练成为学生把接收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存”的纽带,尤其对语言技巧、语言表达、阅读、语文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从质到量都要从优设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交流互动为本原则包含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走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模式,教师要适时提供平台,灵活运用、正确处理、妥善把握互动中的生成物,寻找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课堂中的多个层面间的互动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语文学科教研特色 篇8

一、校本教研的探索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创建特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展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勤于学习,加厚理论积淀

教师是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将直接决定校本研究是否深入有效。近年来,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培训工作日常化: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四晚上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即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随笔案例,生发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校本教研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它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作为案例,再藉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从而把要求学生的“学会学习”和教师的“学会教学”统一起来,让教师在反思、总结、改善的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的成长之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3)同伴协作,构建沟通平台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通过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课题研究、读书交流等。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我校最基本、最经常的培训方法。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进度,每单元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备课主讲人,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大家互评、互议,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专业引领,促进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富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学校特地请来各地的专家,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教学带头人。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备课、听课、上课示范、交谈等方式,与徒弟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取得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同时师徒结对还促进了带教老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

2.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模式

第一,构建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目标体系。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诸项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这里的“学有特长”指的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有特长学科(指文化学科),有特别兴趣(指音体美等方面),有特殊成果。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在课堂管理上,要充满民主气氛,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才能激活。在课堂评价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评判者,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材施教,分层发展。在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内容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与此同时,通过举办高低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兴趣小组,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派科任老师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对某些在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依据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选派教师加以指导。

第三,强化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在强化活动课程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建立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六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指导教师、定期展览成果,使活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2)内容多样化、系列化。近年来,我们整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组建了高中实验班和体育特长班,与此同时,在全校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第四,改革评价机制。中学生特长的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创造的欲望,培养特长潜能,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效,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要力求建立从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校本教研的收获

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师群体素质不断优化,对于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启东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江苏省前茅。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都有20人左右,占江苏省的十分之一,在全省数理化生学科竞赛中也连续多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启东中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带有奥林匹克标志的高大丰碑,碑座上刻着几行大字:“启东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启东中学国际奥赛中屡获殊荣,专立此碑。”到目前为止,启东中学国际奥赛奖牌达13金2银之多。另外,我校在体育、文艺、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也培育出不少特长学生。如陈骏马、陈莉莉、蔡洁炜等同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校本教研的思考

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学校。第一,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和个性化相融合的鲜明特色。因此,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教育的带头人。第二,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科研。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以落实。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用各种方式培训和培养骨干教师,同时,引领教师直面教育实践,开展“案例反思”、“讲身边的教学故事”等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三,必须畅通专家引领渠道,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它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靠集体协作、团队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因此,要加强大学研究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中小学教师要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要发挥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第四,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教研经费的严重不足,会制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需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的制度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建立以教学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师研究制度,确立以崇尚科研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和鼓励教师主动投身于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校本教研之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中学

上一篇:医院安全社区汇报材料下一篇:春晚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