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推荐10篇)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1

设为首页

欢迎赐稿

交流空间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首页 HR人才 管理工具 速查手册 E-HR HR案例 谈职说法 解读HR 休闲驿站

证大文化专家视点企业文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才招聘

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职业生涯

:::::::最热推荐:::::::

·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 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途径

· 企业用人新理念

· 绩效评估的六大错误

· 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

· 为人力资源定价

· 人力资源问题的三个层面

· 今年企业必做的十件事

· 面试该问什么问题?

>>更多推荐

:::::::相关文章:::::::

· 人力资源问题的三个层面

·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HR管理的发展趋势

·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 E时代:HRM走向前台

·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策略

· 论面向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

· 新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的再思考

· 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

·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展望

· 拿来的HRM模式—当务之“忌”?

·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考察报告

·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 新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组织变革与发展HR小资料

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为了应对加入WTO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

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特别是中国管理学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管理界地位的上升并非偶然,它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

从国际上看,20世纪末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曾使往日的自由劳动者成了机器的附庸;劳动异化为资本的奴隶;人制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了人的主宰。与此相对应,工业革命时代管理学的构架在很长时期内是围绕着“事”为中心建造的,人不过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革命的传统格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形成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管理文化的多元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一直努力着以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占有领土和资源、输出商品、输出资本都是曾使用过的手段,而高新技术的发展才真正使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资”企业的发展也构成了这一大潮流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带来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革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运行,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再著名的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经营,也无法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要求,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领域的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各类企业来讲,借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就成为必然。

三、传统体制的转型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人们利益获取方式的变革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没有人的变革,制度的变革难以持久。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外部体制环境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能替代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造。外部的条件再好,没有企业内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

应当看到,对于国有企业来讲,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扫清了主要的外部障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已经对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外部体制变革作出回应,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得到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

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这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的双重任务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格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第一把手的理解和认同,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实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比培养其他类型管理人才更困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并不能象对物的管理那样,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统一,而需要在规范赌东道的基础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来讲,这里讲的规范主要不是指专业操作方法的规范,而是管理人员其行为准则的规范。

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成倍地涌现。不同类型的员工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这一大地上的组合,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构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12亿人口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中国的管理学,而且对世界的管理学都将是巨大的贡献。

共有365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出处:《人为本》 作者:董克用

::::网友评论::::

[会员管理]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 Chinahrd.net.All rights reserved.中人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2

一、21世纪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2)

“高端访谈”的结果表明, 接受访谈的所有高校领导都意识到, 在保持高等教育自身的学术使命、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念的同时, 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企业式管理以及建立绩效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53位高校领导的实地访谈和对557位高校领导的在线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可以把北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归结为4类:学生参与 (Student Engagement) 、绩效评估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财政创收 (Revenue Generation) 、全球战略 (Globalization) 。在线访谈中, 根据参与者的身份将他们分为“学术领导” (n=329) 和“学生服务领导” (n=228) 两类。

(一) 学生参与

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领导最关注的问题是关于服务学生的:从招收更多的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巩固率, 一直到使学生按时毕业。

学术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参与方面的三个子问题:对改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发展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巩固率, 招生管理。重点在于课程更新和教学质量 (见表1-2) 。

学生服务领导主要关注非学术方面, 目的在于将校园生活和学习任务相结合, 创建一个整体的校内外生活环境。他们尤其注重对校园生活进行重大改善, 增加硬件设施和使用权限, 并将此视为提高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的关键和首要目标 (见表3-4) 。

(二) 绩效评估

被访问的所有学校领导者都非常关注自己实现“绩效”的能力, 关注如何通过教师和职工实现学校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对全校的承诺, 同时希望能够给评估机构提供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数据, 来证明学校的成功。

对于学术领导来说, 无论是在辅助性和开放性回答中, 绩效和评估是他们唯一经常提到的问题 (见表5-6) 。

在对学生服务领导一对一的访谈时, 他们几乎达成了普遍共识, 认为加强评估和满足认证机构所需的内容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线调查结果显示, “加强整个学校的评价流程”被所有大学领导置于很高的地位。参与调查的学术领导几乎一致同意加强评价和为认证机构提供数据的必要性 (见表7-8) 。

(三) 财政创收

财政创收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扩充学校收入来源。其中包括:对学生服务进行更好的管理, 加快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 促进校企合作项目, 寻求追加的研究资金和慈善支持等。

参与访谈的学校领导人都认为财政创收是一项重要挑战。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没有增加, 争取生源的竞争却在加剧, 学校在开发新的收入来源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财政创收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开设新的在线学科计划和课程, 这样既可以提高注册人数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校园的物理空间。此外, 科学管理的学生服务既能增加校园的吸引力, 还能带来更多收入, 如向学生提供自动化服务, 同时增加自助服务项目, 都将有效地抑制成本。

在访谈中学校领导们一致提到, 他们正在寻求开展创新的、商业导向的、体现学生和社区精神的项目, 以增加新的财政收入 (见表9-10) 。

学生服务领导也都很重视学费增长的控制问题, 同时强调为潜在的学生及学生家庭提供财政资助和咨询的必要性, 以及为录取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财务管理信息等 (见表11-12) 。

(四) 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指通过发展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来加强学校的国际运作, 提升学校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吸纳更多的国际生源, 增加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 推动留学项目等等。

通过访谈发现, 高校领导目前主要关心的全球化议题包括: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开发国际性的学科计划, 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加强和改善这些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争取生源;培养学生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跨国工作环境下的竞争力。

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高校都有国际院系, 这些院系通过开发新的课程和学科、发展新的合作关系而不断扩张。高校的这些举措一般都超前于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校已经意识到全球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保持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 前述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未必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但通过了解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北美高等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 即未来时期, 北美的高等教育必将在学生参与、绩效评估、财政创收、全球战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因此, 这就要求我国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要积极主动地借鉴和参考北美高等教育可能的发展趋势, 并依此来适当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 从更深的层面看, 通过了解北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对于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缩小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应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前述可见, 北美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学生参与。从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 未来时期,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就学选择, 不仅限于学生对国内研究型大学、应用性本科院校或者是技能型高职院校的选择, 未来学生对教育机构的选择范围将在跨国际、跨文化的更大空间里进行。由此带来的挑战, 在那些生源已经出现下降的发达国家初见端倪。在我国, 除民办高校之外, 很多大学似乎都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学生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引起高度重视。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高等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变为广泛鼓励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行动, 这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2.应加强质量认证和绩效评估。认证、绩效评价在北美已经日臻成熟, 但从调查结果来看, 很多被调查者依然认为绩效评价是21世纪北美大学面临的挑战, 其精益求精的程度, 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大学之间的竞争程度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感, 由此可见一斑。在我国, 上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虽然已经结束, 但似乎成效甚微, 且招致学界和高校乃至社会的诟病, 这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政府、学生、家长希望评估机构提供更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数据来判断学校的成功与否, 极不相称, 也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绩效评估及质量认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亟待在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

3.应加强经费创收和监管。北美高校不仅考虑资金的“开源”和“节流”问题, 还考虑资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 以及加强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问题和资金运作的监管问题。从理论上讲, 一所大学要正常运作, 不仅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投入, 同时, 高校自身也应该寻求更多的渠道来获取资金。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对于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对于监控投资效益问题的关注与北美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很多高校“浪费”十分严重, 这对于资金严重不足的我国高等教育, 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随着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 浪费将持续并有可能随着经费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因此, 开展经费收入的绩效评价, 或者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恐怕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时期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4.应进一步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北美的调查结果可见, 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但仍认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 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来看, 许多高校已经将国际化战略列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 但深入到学校实际就会发现, 很多高校只是纸上谈兵, 并没有实际行动, 更多的学校则是处在探索阶段。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北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 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 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国际化战略, 并逐步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Solutions for Our Future.http://www.solutionsforourfuture.org.

[2]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 New American University.http://www.asu.edu/president/newamericanuniversity/.

[3]CHEA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Study of Accreditation andQuality Assurance.Statement of Mutual Responsibilities for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Accreditation, Institutions, andPrograms.http://www.chea.org/pdf/StmntStudentLearningOutcomes9-03.pdf.

[4]Eduventures.Higher Education Survey on Leadership,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5.

[5]Eisler David L.Ferris State University:Past, Present andFuture.http://www.ferris.edu/htmls/administration/president/speeches/FoundersDay090105.pdf.

[6]Goldstein Philip J.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A Viewfrom CHEMA.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Associations.http://www.ala.org/ala/acrl/acrlissues/APPA39a_ScreenOpt.pdf.

[7]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Measuring Up 2004:The National Report on HigherEducation.San Jose, California: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8]New Media Consortium and the EDUCAUSE LearningInitiative.New Horizons Report.http://www.nmc.org/pdf/2006_Horizon_Report.pdf.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3

摘要21世纪,科技出版事业正成为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改制的浪潮将科技出版社推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出版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力,将是新时期科技出版社做大做强的关键。本文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科技出版社面临的挑战,并从科技出版社现状出发,积极探讨科技出版社迎接挑战、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繁荣的出路。

关键词科教兴国科技出版社改制综合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将科教兴国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迎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

科技出版事业既是出版事业的一部分,又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鼓励科技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科技出版作为上层建筑中一颗夺目的明珠,成为21世纪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国有科技出版社150多家,包括中央部委、协会、总公司所属的中央科技出版社、省(市、区)所属的地方科技出版社和部分城市出版社、以及理工科大学所属的大学出版社。我国的科技出版不仅要发展,而且要更加繁荣,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呼声,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改制的浪潮将科技出版社推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文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科技出版社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讨迎接挑战、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繁荣的出路。

一、科技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改制的浪潮将科技出版社推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财务的角度,我们发现,离开了政策的保护,科技出版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如下:

1.科技图书市场在萎缩,利润率在下降。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科技出版的新书品种逐年增加,但由于读者总量需求相对稳定,对出版物的内容却要求不断更新,科技类图书单品种印数以及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和销量呈下降趋势,加上近年来稿酬上升、纸价和生产工价上涨、批发折扣降低、发行运费提高、反盗版和保护版权的费用大幅增加,致使成本增大、利润率下降。

2.科技出版社正失去原有的税收优惠。根据财税 [2008]151号文件和财税(2009)147号文件精神,绝大部分科技出版社正失去原有增值税退税的优惠政策,因为从2009年~2010年对出版物只能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另外这部分退税收入不再享受企业所得税的免税优惠。

3.科技出版物正面临自身发展的瓶颈。与大众消费型的文艺、娱乐类图书不同,多数科技出版物不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故读者群体相对较小,因此,科技出版物不可能单纯追求高定价或大印数,获取经济上的高额利润。可以说,科技出版社是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按专业分工要求,守土有则,保证科研成果、科技专著的出版。

4.数字化正在成为21 世纪出版业的基本特征。国外大科技出版传媒集团70%~75%的业务来源于数字出版。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电子书的出版。随后,欧美许多国家也纷纷开始了网络出版业务。作为专业期刊发行的发达国家,荷兰从2002 年起已经停止发行平面纸质期刊,而全部采用网络出版的形式。经调查,国内已开始数字出版建设的科技出版社,仍是以纸质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数字出版仅限于开通网上销售、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建立图书增值服务、借助数字出版平台出版电子图书等等。数字出版的冲击应是对整个传统出版行业的挑战,而科技出版社需要积极寻找出路。

5.盗版问题已使科技出版社陷入极为不利的处境。国内图书市场仍然存在的无序和不平等竞争,今后形势有更加严峻的趋势。正规出版社不惜高额前期投入,把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摆在了第一位,而盗版者却直接利用正规出版社的劳动果实谋取非法利益,不仅不承担正规出版社应尽的义务,反而侵占了市场,损坏了形象。

二、科技出版社提升竞争力的出路

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科技出版社的效益稳步提升?如何在失去政策扶持和上家保护的情况下,提升综合竞争力?我们认为,科技出版社应加强图书的策划力度,立足专业特色,再造有力的品牌,打造畅销书、精品书,扩大图书的销售市场;同时应向数字出版领域进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加强对图书的策划和销售研究,为新时期科技出版社做大做强装上强劲的火车头。

1.立足品牌促销售。众所周知,国外的出版机构非常注意图书的品牌效应,把品牌当作营销的工具。许多科技出版社一直也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改制以后,更加需要品牌的再造,使读者对“产品”有明晰的定位与类型判断。因此科技出版社要强化出版社品牌在媒体和经销商这一界面上的影响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强化渠道订购者的印象,在书市交易等行为中,促进订购者对出版社产生偏好;其次,要强化终端读者的印象;其三,应当向社会传递出版社明晰的内涵和形象,即出版哪些书籍(出版物),品质标准是怎么样的,等等;最后,也是最为核心的,那就是明晰,并凝聚和提升自身员工的编辑、出版理念,并诉之于各自的工作中。这样科技出版社在业内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2.优化出书结构。图书市场容量非常巨大,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结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读者,其购买和阅读图书的方向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科技出版社在做选题策划的时候,要对目标市场的主流意识、流行趋势以及读者结构属性有非常充分的了解,并且把这些潜在的和附带的感性需求体现在图书中,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化出书结构。目前,某些科技出版社也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例如:黑龙江科技出版社新近开发的益智和励志类图书,《哈佛给学生做的300个思维游戏》、《密码中的秘密》、《百年哈佛给学生的人生哲学》等已多次荣登图书畅销榜,成为该社图书品牌的新亮点。所以,进行广泛的读者调研,挖掘其潜在的感性需求,把握准确的读者定位,并实施恰当的促动和激励,是图书选题策划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拓展到游戏、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

3.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如前文所说,数字化正在成为21世纪出版业的基本特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版业的数字化特征也越来越鲜明。电子书的火热销售带来电子书阅读器的火爆。如果电子阅读器取代了纸质图书,传统的纸质图书生产模式将被颠覆,传统书业将会逐渐走向衰落。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为迎接数字出版时代新的挑战,科技出版社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出版社多年来积累的在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密切关注我国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动态,深入了解广大读者对数字化、跨媒体出版的需求,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数字出版服务产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数字出版大环境加速形成。

4.激励编辑提高经济效益。然而上述建议要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效益,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在科技出版社,编辑是最有能力提高图书效益的人,他们辛勤组稿,冲锋在一线,活动在基层,什么书好卖,应该出什么书,如何节约图书的成本,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他们有优先的发言权。激發工作热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的每一本优秀的图书都能给他们自身带来良好的回报,这需要有科学的效益核算方法。单本成本核算为启用新的考核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单本核算的基础上,科技出版社可以设立不同比例的奖励机制,例如,一本好书,带来的效益越好,超过一定额度的收益,可以奖励更高比例给编辑,从而最到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建议设立十佳图书奖,对出版后满两年的效益最好的十本图书进行奖励,以及十大编辑奖,对当年给科技出版社带来效益最好的十位编辑进行经济奖励。

科技出版社竞争力实质上是指科技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编辑、印刷、发行等经营活动领域以及在图书的内容、价格、质量、服务和满足读者需求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科技出版社应用不同的方式开展经营,服务不同的目标市场,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购书方式、个性化的图书、服务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差异去提升竞争力。而且,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是以社会效益的下降为代价的。我们所说的科技出版社做大做强,应是以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适应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改制的浪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出版社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提升竞争力,让科技出版社的名字在新一轮的洗礼中更加熠熠闪光,让祖国的科技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

[2]北京日报.

[3]中国图书商报.

[4]中国出版年鉴.

[5]新华网,主要出版社网站.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4

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为了应对加入WTO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

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

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特别是中国管理学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管理界地位的上升并非偶然,它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

从国际上看,20世纪末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曾使往日的自由劳动者成了机器的附庸;劳动异化为资本的奴隶;人制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了人的主宰。与此相对应,工业革命时代管理学的构架在很长时期内是围绕着“事”为中心建造的,人不过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革命的传统格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形成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管理文化的多元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一直努力着以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占有领土和资源、输出商品、输出资本都是曾使用过的手段,而高新技术的发展才真正使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资”企业的发展也构成了这一大潮流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带来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革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运行,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再著名的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经营,也无法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要求,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领域的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各类企业来讲,借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就成为必然。

三、传统体制的转型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人们利益获取方式的变革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没有人的变革,制度的变革难以持久。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外部体制环境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能替代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造。外部的条件再好,没有企业内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

应当看到,对于国有企业来讲,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扫清了主要的外部障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已经对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外部体制变革作出回应,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得到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

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这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的双重任务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格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第一把手的理解和认同,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实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比培养其他类型管理人才更困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并不能象对物的管理那样,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统一,而需要在规范赌东道的基础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来讲,这里讲的规范主要不是指专业操作方法的规范,而是管理人员其行为准则的规范。

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篇5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党的建设是在社会—政党—国家的政治架构中展开的,必然受到社会、国家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取向的改革的挑战。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新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作方式,它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为条件,其内在规定性必然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领导观念、体制、方法,其本质是要求党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经济成分日趋多样化,党的基层组织的传统的组织结构、功能体系和政治作用呈现弱化趋势,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呈现出降低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党的组织基础,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网络优势,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如何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因特网为工具体系、知识要素驱动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美国科学家普遍认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新工业革命的开端,它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必将超出过去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又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必然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比如,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将逐步分散化、小型化和个体化,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逐步改变,个人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必然引起权力分散趋势和共同参与民主制趋势,这对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提出了挑战。再如,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必然引起全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各种各样的思想传播提供了条件,使得任何一种有市场的思想都可能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实行简单的思想控制和信息封锁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有效地整合意识形态,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不因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疏远群众,忽视学习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党继续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领导和执政的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怎样创建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难题。国外一些共产党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主政治建设严重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总结苏共垮台的教训时说,苏联和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败和变质。建国5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完善,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任务繁重。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利益群体的不断壮大,必然产生政治参与的愿望,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足够的民主资源;必然要求党及时表达民意,快速准确地反映民意。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如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如何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四是如何有效运作现代国家制度的挑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我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对如何运作国家制度缺乏科学认识,加上受苏联模式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以党治国”、“以人治国”,从而留下了“文革”这样的惨痛的教训。为改变传统的领导模式,党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原则的确立,是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发展,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领导转变到依法领导、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就必须改进党自身的领导观念、领导方式,改革现行的领导体制,理顺党组织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使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制度,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就必须配置好国家权力,建立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就必须在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的同时,确保政府有效管理。

五是如何有效整合自主多元社会的挑战。对于执政党来说,有效的社会整合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在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上的社会整合机制为单位体制。在传统单位体制下,分散的个人集中于单位,各个单位集中于国家,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状的网络。在金字塔内部,党的组织系统、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如神经网络一样贯穿

到所有单位内部,通过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进行控制。这样,单位体制为党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和政治控制提供了手段和空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党传统的整合社会体制和机制面临严峻挑战: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人们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整合社会的难度大大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体制开始分化和解构,新的整合机制尚不健全,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变革党整合社会的组织,尽快建立适应自主多元社会要求的整合体制和机制。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特点 篇6

1、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主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 通吃的时代;

2、员工是客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是向员工持续提 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

3、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知识型员工;

4、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5、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 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6、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上升,管理责任下移;

7、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信息化;

8、人才流动速度加快,流动交易,成本与流动风险增加,人 才流动高风险、高回报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9、沟通、共识、信任、承诺、尊重、自主、支持、创新、学习、合作、支援、授权、赋能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准则;

10、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智力资本优势,人力资源

管理角色的多重化、职业化。

满华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7

一、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目前, 巴西是中国在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并且在2009年, 中国超过美国而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1]这是巴西对外经济关系史上的最有影响的改变。当前, 巴西18%的物品出口到中国, 更重要的是这为巴西创造了56%贸易盈余。[2]而同时, 中国进口大豆的40%和铁矿石的20%来自巴西[3]。新世纪开始, 中巴之间的合作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等方面。

1. 经济方面

中巴之间经贸关系的增强是21世纪以来中巴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从2000至2011年, 中巴的双边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2003年, 中国成为日用品的净进口国, 而巴西正是日用品出口的大国。与之同时, 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及在贸易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4]。特别是在卢拉当政期间, 其经贸关系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卢拉把与中国之间的战略关系的发展看成是推动巴西经济国际化的催化剂, 并在2003年1月提出来, 他提到:全球区域化正在形成之中, 巴西可以通过区域融合来实现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但是必须借由亚洲国家, 特别是中国。对于巴西来说, 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是一个关键。[5]

在投资方面, 巴西的矿业巨头淡水河谷 (VALE) 与一些中国企业, 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集团, 永煤集团等公司建立了伙伴关系。在2009年的高层会晤中, 两国签署了联合行动计划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巴两国所做出的努力不仅增加了中巴双边贸易额, 而且推动了中巴之间的投资。2009年12月, 中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投资者。随着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会进一步的扩展。

2. 政治方面

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中国, 都积极的在国际机构中寻求更多的发言权, 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改革财政和政治国际体系, 以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多地话语权以及在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中有更多的决策权。中巴两国一直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WTO框架内, 他们是G-20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的成员国。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 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在制衡美国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促成了这些国家和美国的合作。

现阶段,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拉丁美洲国家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地提高。此外, 中国和巴西也在积极地融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新建立的G-20国中, 并且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来克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6]其他金砖国家签署了巴西的提议并且表明金砖国家会一起采取措施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随着当前经济危机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发展来影响全球治理, 特别是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二、中巴战略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巴有着很强的经济纽带和共同的政治目标, 但是在中巴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中巴国家主要有以下三个挑战:

1. 中国投资巴西和中巴双边贸易的性质

许多学者已经批判了中巴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的性质, 称它为重商主义或者新殖民主义。[7]迄今为止, 中国主要从巴西进口日用品和自然资源, 向巴西出口工业品。在投资方面, 中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是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基础项目旨在支持巴西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日用品的运输。巴西人认为这不利于巴西自身的发展, 导致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巴西资源的流失。目前, 在巴西, 许多人提出要削弱巴西工业中的“中国因素”, 其中抵制最为强烈的是FIESP和CNI, 并且指出如果继续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将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中国与巴西发展贸易关系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这就对中巴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不利于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

2. 中巴之间的商业竞争削弱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自从2004年开始, 巴西在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失掉了三分之一的市场。在1990年, 拉丁美洲国家进口总数的5.3%来自巴西, 中国仅仅占到了0.7%;而在2004年, 巴西占到了6.5%, 而中国一跃上升到7.8%。这显然抢占了巴西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 这增加了巴西对中国的抵触情绪, 从而也不利于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8]

3. 美国因素

进入新世纪, 随着全球化区域化程度的加深, 美国的单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世界进入了多极体系, 在几大体系中, 中国国家的发展尤为迅速, 美国一直把中国看作是威胁其霸主地位的国家, 所以处处制衡中国的发展。而巴西又是美洲国家之一, 中国与巴西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损害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和发展, 在未来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中, 美国会利用在美洲的特殊地位来压制中巴之间的贸易及其政治方面的发展, 所以, 美国因素也是中巴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一大挑战。

总之, 中国和巴西两国通过发展贸易和高层的会晤, 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深化。同时, 中国和巴西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又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 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也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及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虽然在未来, 中巴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挑战, 但是坚信两国的领导会以两国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大局为重, 克服重重挑战, 使中巴战略伙伴关系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Moore, Malcolm, China overtakes the US as Brazil’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The Telegraph.2009.http://www.telegraph.co.uk/China-overtakes-the-US-as-Brazils-largest-trading-partner.htm.Accessed10October, 2012.

[2]巴西贸易.工业发展部.URL:www.mdic.gov.br.

[3]国际贸易中心.TradeMap.URL:http://www.trademap.org/tm_light/index.aspx.

[4]Dominguez.Jorge I.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Shared Gains, Asymmetric Hopes.The Inter-American Dialogue–China Working Paper.2006

[5]Speech of Luís Inácio Lula da Silva in the opening session of the seminar“Brasil–China:Um Salto Necessário”–BNDES–Rio de Janeiro,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Portuguese by the author) , 30April2003.

[6]秦子泽, 马立耀.宣誓推动欧洲投资.中国日报, 2011.

[7]Pomfret, John..China invests heavily in Brazil, elsewhere in pursuit of political heft.WashingtonPost.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7/25/AR2010072502979.html, 2010.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8

当前,摆在中国机械工程师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也正是中国机械工程师面临的与挑战。

一、机遇

1.工程知识的基础发生巨大变化

(1)信息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渗透到一切工程应用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成为所有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2)微型化。微型化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信息电子制造、纳米机械、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领域。

(3)生物工程和医学。制造业为人类健康和优质生活服务的比重正在直线上升。

(4)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越来越注重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机械工程师在这里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机械工程师的工作边界大大扩展

(1)机械工程师将更多地从业于新技术产业。虽然在总体上全球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在一些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依然举足轻重,特别是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制造行业。

(2)从全球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的变化来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劳动力人数增加和素质提高,加快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特别是中低档技术和相对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在这些地区当地机械工程师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3)在工作方式上,将产生更多的多专业工作团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师要有超越国家和文化边界,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合作的工作技能。

(4)工程师工作边界的变化还体现在全球化条件下竞争者队伍的扩大,每个“游戏者”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大量的信息,有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性加大。

3.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改变

产品的价值构成继续向扩大软件比重的方向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发达国家在先进科技专利、科技文化著作、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使高技术的转让费愈趋昂贵,提高了我们利用、消化、吸收高科技的成本。

4.企业重组和人员流动空前普遍

市场、技术和用户爱好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反应更加敏锐,公司企业将处在不断的重组中,自我改变、自我定位、快速适应。

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变化,经常性地调整职员队伍的多少;工作团队快速形成和解散,雇佣关系趋向短暂。公司突出奖励能创新、能快速反应、能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员工,个人报酬差别进一步拉开。

机械工程师一辈子为一个组织工作的现象将成为例外,工作会有更大的流动性,择业竞争更激烈。加入WTO后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增强,会外语、会计、计算机的中国机械工程师,成为外资企业高级职员的人数将增多。

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华人资本特别是台资进入内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与台商互利合作成为重要资源,机械工程师要学会用好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挑战

新世纪,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越发激烈,这对我国机械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这股潮流,导致学员不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本身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难设想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薄弱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2)学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多集中于课堂教学。长期如此,对机械类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3)对高校的办学评价指标不够理想。(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规范制定过程中,行业人员参与的较少。(5)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够。

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低于新世纪的人才发展要求。很明显,会影响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三、结论:创新和学习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品质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除了要改进学校教育外,必须鼓励机械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也是相当现实的问题。在所有未来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中,结合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强调创新和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品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国内外有些创新型公司所遵循的理念。终身学习、善于学习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品质。我们所处的新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机遇和挑战无限,学习永无止境。停止学习,就是被淘汰的开始,已有的知识不更新将快速老化。此外,对于工程师来说,在创新问题上排除纯技术观点十分重要。“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功,市场最终还是要打败技术”(钱伯斯)。而且,机械工程师不但要有内容类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方法类知识(怎么做、谁来做),还要有规则类知识(约束着怎么做和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哈佛商学院的传统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会学”重于“学会”,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机械工程师应当保持发扬自己传统的优良品质,如认真严密、逻辑性强、全面权衡、追求准确性、系统性、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强等,同时克服机械思维、容易见物不见人、技术至上、忽视市场等弱点,全面加強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学习掌握,成为新时期机械制造业和非机械产业都需要的复合型工程师,这也正是新形势下我国机械工程师的新机遇。

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发展 篇9

一、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性

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早就是业内人士谈论的热点问题。新世纪的规模化经营,就是物业管理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管理面积和管理领域(当然这个最大限度不是无节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自身的管理成本和经营目标,在一个适度界定的市场竞争中,最大化的占有市场份额。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化是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冲击及对策经营并不是指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从企业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行为来说,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其单位增量所产出的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能为管理企业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规模化经营的途径

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实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不变的主题,但在市场份额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呢?

1、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小企业资源。

目前,无资质等级、小而全的物业管理企业较多,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共同开发的楼盘,但由于面积较小,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显然,这种状况对物业管理行业整体进步不利,由于这部分公司服务的不规范,也使本应享受正常服务的业主(住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使业主投诉增多,这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从长远来看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些小物业管理企业宜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共享企业资源如资金、技术、材料、劳动力等。通过企业整合,建立产业规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经营也可推动这些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

2、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内地物管市场,扩大物业管理面积。

新世纪伊始,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便呈现出白热化趋势。内地物业管理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实力公司的目光,有品牌物业管理企业把走向内地抢占 市场作为发展目标。一段时间以来,物业管理市场呈现出“四海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家物业管理企业要到异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占领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对当地的政策法规的熟悉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出现水土不服以及由于管理链拉长而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同时,内地物业管理消费意识不够,收费标准较低,造成管理过程中矛盾多、风险大,稍不留神便会出现投资亏损、损害企业品牌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使其在进军内地之初,很难因规模的扩大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此,任何一家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潜下心来为真正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做准备。

我们还可以看到,物业管理企业进军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正是其与本土化磨合的关键时期,也是传播自己品牌,并使之具有“本土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时期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物业市场状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积累本地物业管理经验。内地物业管理市场起步较晚,对沿海等地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十分重视,他们需要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契机。我们进入内地市场,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只要我们坚持“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理论充分运用于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就完全能够得到当地市场的认可。

二、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所谓区域化物业管理就是利用城市管理理论、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辖区物业实行综合管理。它是以市政社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规模的生产、生活为规模,条块结合,组合成若干适度区域,使之成为能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的小区。例如深圳的华侨城片区、新洲片区、东门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政府为简化办事程序,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制订宏观政策,必将部份服务职能让社区和企业来承担,由此,区域化物业管理初见端倪。

区域化物业管理同单一的物业管理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单一物业都与其周边环境、公共市政、公用事业、配套设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物业管理是区域综合型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前是是单一专业型,后者则是综合网络型,后者更贴近城市管理的核心,并具有社会职能和企业 职能的双重性。如区域型物业管理企业必然会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直接介入和参与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区域化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辖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的规模,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比较广泛,配套齐全,软件建设思路明晰。有利于个业倡导以人为本,便于合理处置城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机、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不断回报社会,从而促进物来管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理论指导下健康、稳步发展。

区域化物业管理的企业会根据区域(片区)物业管理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区域内辅助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日后维修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为后续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区域化物业管理要求把区域内分散的物业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但这并不等同于一个公司要搞区域垄断经营和管理,而是要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约化,即资源的优化组合与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相集合,这在21世纪物业管理中将表现的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区域化物业管理具有比分物业管理更多的优势。首先,区域化物业管理有利于社区的综合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通过区域化物业管理单位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其次,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的治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处于社 区管理的第一线,对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业主比较熟悉,对预防犯罪、维护治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整体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从区域化大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建设、保护,这样起点高、效益好;第三,区域化物业管理还可大大降低管理公司的管理成本。区域化物业管理的规模、容量都大大高于单一的物业管理,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为物业管理公司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丰收”,为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综上所述,区域化物业管理为物业管理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主要表现在,能继现代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 的理想的居住、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业的价值,提升物业的档次,能提升物业管理品牌声誉,增加公众对物业管理的信心,促进物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发展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城市功能划分将越来越细。对于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将起到统一组织、调度和资源整合与分配的作用。

如果物业公司一味追求小而全,过分地添置各种专业设备及相关专业人员,必将大大增加管理成本和自身负担,且这些专业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使用价值,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不符合资源共享、集约经营的原则。相反,如果组织专业公司对业主服务,则可大大避免这些矛盾,如房屋维护与保养请专业公司,他们可以科学规范地制订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达到预想的维护保养效果,大大减少物业公司的工作量;卫生由专业的清洁公司负责;绿化由专业绿化公司承担,绿化人员每周来修剪、杀虫和施肥、灌溉等。现在物业公司的保安人员只有负责小区安全的职责,没有负责周边地区治安的职责。如果由专业公司负责治安,这些公司必然会在技防、人防方面下功夫,按照规范成片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运作,这必将大大加强小区(大厦)的治安防患能力,提高广大业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专业化管理必然导致物业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就目前的物业管理人才培训而言,不是以职业化为目的,持证上岗只是物业管理的普及教育,而不是职业化队伍的培养。随着物业管理专业化时代的到来,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才能执证上岗。只有这些经过专业化系统培训的人员走上物业管理岗位,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指挥各专业公司规范化的工作,并最终使物业管理真正成为千家万户信任、依赖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整体行业。

四、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专业化分工都将导致在新世纪物业管理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智能化是物业里面固有的一种硬件设施,它是利用现代化4C(即计算机、通讯及网络、自动控制和智能卡)技术。通过有效的网络传输,建立一个由住宅小区综合物业管理中心与安全消防系统、通讯服务管理及家庭智能化系统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为住宅的业主及使用人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舒适的超值服务和管理来为住户实施服务的一个理想的环境,以满足业主及使用人的需求。智能住宅小区为物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智能住宅与智能社区的发展方向,其可以概括出四大特点:

1、网络化。目前流行的家庭的办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等正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化的现实表现,离开了网络,也就不可能有住宅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

2、智能化。住宅的智能化是把住宅的单一居住功能引向休闲、娱乐、购物、教育、家庭办公等多项功能;把住宅小区的狭小、封闭空间变为可触及世界的开放地域。

3、人性化。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是迎合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现实及需要应该“以人为本”。

4、综合化。智能住宅小区具有很多复杂的功能,这些功能涵盖通信、安防、物业管理、家庭智能化等几大方面,综合性很强。

具备四大特点的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产生,给了物业管理一个发展的空间,也给物业管理一个展现价值的机会。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出现,给物业管理增加了很多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管理服务内容,如网络服务等等,使物业管理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间接地也提升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形象。同时,物业管理的参与也才能真正实现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功能。

一方面,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是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住宅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另一方面,只有物业管理的参与,并通过物业公司管理服务人员对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及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为居民服务,居民才能真正感受到住宅与住宅小区的“智能”,也才能感受生活的便利、安全、舒适与丰富多彩。现代的智能住宅小区需要智能化的物业管理。与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相比,智能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其一,智能化程度高。传统住宅小区由于其建筑、设备设施等硬件缺乏智能性,充其量也就作些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改造,在物业管理方面使用一些计算机,但使用范围相对狭窄。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由于其先天优势,给物业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不仅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还是在管理的智能化上,都比普通住宅小区范围要宽、程度要高得多。

其二、效率更高、内容更多、更便于管理。主要表现为:①物业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收费项目,如房租、水电、媒气、暖气等的收费因为可以使用电脑管理而变得一目了然。房租、水、电、煤气的用量也能通过专门的传感器进行数据的精确采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收费纠纷,而且大大方便了住户。②物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些专项与特约综合经营服务,如快餐盒饭送餐服务、物业租售代理服 务、代聘保姆、代为介绍家庭教师、代订车、船、飞机票、其它中介咨询服务、购物服务、洗衣服务、社区厨房等,通过电脑网络联系与处理将更为方便高效。③物业公司管理服务人员也将变为电脑网络的操作者与管理者,通过电脑网络(广城网与局域网)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不仅可以收取网络信息使用费和各种服务费,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传统形象,提升了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档次和社会地位。管理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走门串户、忙于嘴上的协调与劝解,而是管理和维护电脑网络,提供网上信息服务。这样不但增加了管理服务内容,相应增加了物业公司的收入来源和利润,而且因为网络管理服务的高效而使物业管理变得更有效率,更容易管理。

其三,管理人员素质要求更高。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要在智能结构方面不但具有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管理维护知识,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各种操作,包括文档处理的网络操作等等。智能住宅小区及其物业管理的上述特点,也对物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第一、从业人员要了解智能住宅与智能建筑的不同,努力从物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入手搞好物业管理工作。智能住宅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但它又有不同于智能建筑的特点。从其智能化的内容来看,重点是生活服务、安保和物业的管理维护;系统结构具有适应众多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分散性、多样性、灵活性、控制对象分散,信息传输距离长,布线复杂等等。因此,从业人员要真正把智能住宅小区与智能建筑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方面区别开来,从住宅小区的角度,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产品,同时,积极做好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维护工作。

第二,必须强调和切实督促物业公司对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一方面物业公司要从思想上把早期介入真正重视起来,并切实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要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角度出发,强调和督促物业公司对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第三,必须加强智能住宅小区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智能化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物业公司应选派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岗位培训,掌握智能化系统管理的技能,并将系统过程、数据全面存档,作为智能化系统启动的初始条件,以确保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并能保证 管理服务人员正常利用该系统为广大居民服务。

第四,努力做好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具有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一般内容,包括:①公共管理服务。具体内容有:房屋维修管理、房屋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环境环卫管理、供暖管理以及公众代办性质的服务等等。②综合经营服务。包括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衣着、饮食、居住、行旅、娱乐、购物、文教体卫等方面的服务。另外,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比普通小区物业管理也多了一些新的管理服务内容,如网络信息服务等等。同时,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工作也将变为管理和维护电脑网络,而不是以前那种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发现和解决物业管理问题。这样,组织和实施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就主要是操作电脑网络、监测各种智能化仪器设备传送的各种信息,并给以及时处理。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微观模式已经由主要是人工运作的模式,转变为主要是机器动作的模式。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己住宅的关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居室面积、周边的自然环境、交通道路状况等基本方面的要求,而是会逐渐把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放在与外界沟通、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如何发展一个受大众和住户欢迎的小区楼盘,是物业管理公司以后所要走的方向。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 篇10

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更加需要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同时具有高管理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在建筑行业,目前出现了很多桥梁倒塌,楼房倾倒的事件,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亟需一大批具有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高级项目管理师应运而生!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项目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电子、通讯、计算机、航空航天、核能、化工、金融、投资、制造、咨询、服务、公共事业、教育文化以及国防等诸多行业。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可以为他们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而那些拥有良好项目管理教育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早已成为实力公司追逐的对象。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人员年薪在4.5-5.5万美金左右,中级人员在6.5-8.5万美金左右,高级人员在11-30万美金左右。诱人的高额年薪以及广泛的就业前景,使得项目管理师成为超越MBA的最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项目活动。仅国家在各种项目上的投资已达数万亿元。基本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教、国防等所有重要领域。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最大的项目工地。项目的数量、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复杂性,决定着迫切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据悉,未来三年需要万名经过认证的项目管理人才。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下一篇:家乡演讲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