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精选6篇)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 篇1

一、证明人:

1、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 所属部门 工种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2、与被证明人关系:

3、事故发生时是否在现场:是□,不是□

二、被证明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_ 所属部门 工种

三、证言(主要内容:事故时间、地点、发生经过,受伤害部位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所述属实,否则愿负法律责任。

签名(盖手印):

日期: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 篇2

墨某, 男, 2011年底经招聘进入某市机械加工厂工作。2012年7月11日上午11时5分, 墨某在某定型车间操作车床时, 不慎被机器压伤左手, 遂被同事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 被诊断为左手臂严重挤压伤、肱骨骨折、桡神经断裂。

市机械加工厂承担墨某的部分医疗费后, 就不再理会, 还停发了墨某的工资。无奈之下, 墨某于2012年11月6日向所在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 并提供了2位同事证言和救治医院的医疗诊断证明。其中, 2位同事证言证明墨某与市机械加工厂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及墨某在定型车间工作被机器压伤左手的事实经过。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正式受理墨某的工伤认定申请后, 于2012年11月8日向市机械加工厂邮寄送达了《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及《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告知市机械加工厂如认为墨某不是工伤, 需承担举证责任, 但该厂在法定时效内未予理会。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根据墨某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证明材料, 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 于2012年11月19日作出墨某为工伤的认定结论, 并为墨某及市机械加工厂邮寄送达了《认定工伤决定书》。

市机械加工厂收到《认定工伤决定书》后, 于2012年11月22日, 以从未收到过《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举证权利被剥夺、行政行为认定事实程序违法, 且墨某与该厂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为由, 向所在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所作工伤认定结论, 援引事实清楚, 证据合法, 程序合理, 驳回市机械加工厂要求取消工伤认定结论的诉讼请求。

市机械加工厂不服, 于2013年1月7日, 又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其认为, 墨某提请工伤认定申请材料的证人之一是墨某大姑, 而亲属不能作证, 且墨某在区人民法院一审诉讼中才提交工作证、工资卡, 这表明墨某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全,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此前的工伤认定受理行为显属违法, 据此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也属违法, 故请求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对墨某认定为工伤的结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有关条款向市机械加工厂送达了《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告知其举证责任和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该厂不予理会, 系以默认的方式放弃举证权利, 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自然由其自己承担,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调查核实过的墨某提交的证明证据材料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合法有据;在人民法院一、二审诉讼中, 通过举证查明《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和《认定工伤决定书》,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都是通过挂号信邮寄送达给市机械加工厂, 收件人同为该厂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候某某一人, 市机械加工厂所称从未收到过《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与事实相悖, 其举证权利被剥夺的主张不应得到支持, 且其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因在行政程序中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 当不予采信。据此, 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市机械加工厂的诉讼请求, 维持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认定墨某为工伤的认定结论。

案例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有2个, 即 (1) 证人证言的效力问题。市机械加工厂收到《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在其自身没有举证的情况下, 墨某大姑的证言是否有效。 (2) 工作证和工资卡是否是提请工伤认定的必备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的证据种类, 包括“证人证言”, 且规定该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的, 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2]21号) 第四十一条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 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第四十二条规定,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由此可见, 墨某大姑虽和墨某有亲属关系, 但其也是墨某的同事, 作为墨某的同事知道案件事实, 能够正确表达其意志, 是完全可以作证的。至于其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三条第七款仅规定,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中, 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本案中, 墨某提请工伤认定申请时还提交了另一同事的证言证明材料, 该同事与墨某并无亲属关系, 证明的事实与墨某大姑一致, 都证明了墨某与市机械加工厂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及墨某在车间工作过程中受伤的事实。显然, 2位同事的证人证言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反, 持有异议的市机械加工厂在此方面并无任何证据材料, 其仅以亲属关系为由否定证人证言的效力, 自然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至于墨某在提请工伤认定申请时, 在没有提交工作证和工资卡的情况下,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并作出工伤认定结论是否违法,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事实劳动关系) 的证明材料, 及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共3种材料。其中,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事实劳动关系) 的证明材料”, 并未指明所提交的证明材料必须包括工作证和工资卡等。本案中, 墨某提请工伤认定时, 按照规定提交了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材料, 只不过在证明与市机械加工厂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方面提交的是同事证言, 而非工作证和工资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时, 市机械加工厂的诉讼请求能否成立, 完全取决于墨某2位同事的证言能否证明其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从人民法院的角度来看, 工作证、工资卡和同事证言都是劳动合同之外能够证明 (事实) 劳动关系存在的其他证明材料。本案中, 墨某2位同事的证言已经足以证明墨某与市机械加工厂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即使墨某在开始提请工伤认定申请时, 以及后来在行政诉讼中没有提供工作证、工资卡, 也不能就此否定其与单位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市机械加工厂称墨某申请工伤认定时没有提交工作证、工资卡属申请材料不全,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即予受理违法的主张不能成立。

民事案件证人证言 篇3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7种证据形式之一,在民事证据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实践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证人证言作用十分有限,证人出庭出庭率低,证言反复,前后矛盾的情况突出。《证据规定》第53条—第62条对证人资格、证人的提出、证人出庭的费用、对证人的询问等方面作出了规定.1、证人资格。只要证人具备正确表达意志的能力,即具有作证的资格。证人作证的行为不同民事法律行为,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等同。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只要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也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的提出。《民事诉讼法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单 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规定有两重含义,一是作证是证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二是证人作证以出庭为原则。《证据规定》明确了当事人认为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的,于开庭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由申请人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最终由败诉的当事人承担。在案件事实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涉及程序性事项的,人民法院可以职权主动传唤证人,有关费用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对于证人年迈或者行动不便,或在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或者路途特别遥远且交通不便,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以及因其他特殊情况确实无法出庭作证的,可以提供书面证言,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3、对证人证言的形式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具有言词性特点。为保障庭审中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评论性的语言,不得宣读事先准备好的证言,也不得对事实发表意见。

4、对证人的询问。法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为保证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应当保证证人的陈述不受干扰。《证据规定》明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的审理,不得旁听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对其他证人的询问,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对证人的询问,也应当排除其他证人在场,隔离进行。当事人询问证人,应当经过法官的准许,不能使用威胁、侮辱及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和方式,法官在证人证言相互矛盾的情况,如果认为必要,可以让双方当事人申请的证人进行对质,对特定的案件事实或者证据事实进行相互询问、辩驳,以此查明案件事实。

六、关于证据的审核认定。就法院在民事诉讼的活动而言,对证据的审核认定无疑是其中的重心。有关证据的审核认定,《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确定了“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的原则。《证据规定》就证明要求、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证明标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作了规定。

1、证明要求。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没有明确规定,原来的审判实践中,为保证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与真实的案件事实相一致,审判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调查取证,导致审判效率低下,浪费了审判资源。这种“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反映在审判实践中,是对证据充分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事实上,“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并不矛盾,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真实是司法证明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司法证明活动应当努力追求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一致,民事诉讼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社会正义,这决定了民事诉讼的证明活动应当以客观真实为追求的目标。但就具体的民事案件而言,诉讼的目的是公正、及时地解决民事争议,这决定了法院只能以证明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裁判的依据,诉讼证明活动应当达到的最低要求是法律真实。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民事诉讼的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即在程序公开、公正的条件下,以通过依法审核认定的证据所确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

2、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证据规定》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对法官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原则吸收了现代自由心证的合理因素,符合证据审查判断的一般规律,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审判人员审查判断证据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在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官职业道德(即良知),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即理性)对证明进行独立(即自由)地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3、证明标准。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实践中,在证明某一事实的证据无法达到确凿程度下如何处理,经常使审判人员感到困惑。《证据规定》确立的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盖然性是指一种可能而非必要的性质。高度盖然性标准,是将盖然性占优势的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在证据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经证明该事实发生具有高度的盖然性,人民法院即可以对该事实予以确认。即在当事人对同一事实举出的证据相反且都无法否定对方证据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衡量。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则可以认为证明力较大的证据支持的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人民法院应当依据这一事实作出裁判。如果双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不明显或无法判断,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作出裁判,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证人证言效力问题的研究 篇4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世界各国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诉法也把证人证言作为七大证据之一,证人作证对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以及保证程序公正与透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证人的交叉询问将成为法庭审理最重要的一环,因而无论从实现实体公正还是程序正义来说,证人证言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证人出庭作证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在审判实践中因为证人证言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审判人员对证人证言效力的确认问题上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特别是案件中的单一证言,且又是影响案件定性的单一证言的认定上更是无从下手,以至于影响到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影响到法院的公正裁判,虽然我国的法律对证人证言的效力认定作了一些相关的规定,最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作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规定,但只是从证人的资格、作证的程序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应如何对证人证言的效力的认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仅有第七十八条“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质、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但该规定不具体,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把握,灵活性较大,特别是针对我国现在的法官的业务水普遍较低、广大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实际状况,法官很难依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至于法官只能根据自己的法律知识、社会经验、审判实践、知识结构进行认定,甚至会出现依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认定的现象,为个别法官营造了腐败的温床,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形象。

证人证言作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能够证明案件情况的陈述,其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是一种最易受客观环境、智力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诉讼证据,其真伪性较其他证据难以鉴别,所以,人民法院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核及其效力确认时,不但要审查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与本案的关联性,还要对证人的资格、证人作证的程序、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证人的智力状况、品质、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证人的表达能力、证人作证的表情等方面综合审查判断。

一、证人作证程序的审查判断

(一)证人应出庭作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当时的质询……..”,依照该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这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则性规定,同时民诉法第七十七条又规定了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特殊情况,民诉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确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六条又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规定,即

1、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2、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3、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4、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5、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而提交书面证言只是证人确有特殊事由无法到庭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措施,是法律规定的一种例外,对当事人提交书面证言的情况必须严格掌握,必须符合“确有困难”“经人民法院允许”这两个前提条件,不然会造成证人有条件出庭作证而依据该规定提交书面证言的局面,从而使证人证言的真伪性难以判断,造成裁判不公的局面,影响法院的公信度。若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该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合法性就难以确认,人民法院应以该证人证言的作证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为由不予采信。对证人出庭作出的证言和符合“确有困难”“经人民法院允许”这两个条件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在审查判断其证明力时应区别对待,证人出庭作证的证言的证明力高于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的证明力,因为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所证明的事实必然受到客观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出现对己有利的事实写的多而细,对己不利的少些甚至不写,从而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情况,影响公正审判。既使当事人提交的书面证言同时具备“确有困难”“经人民法院允许”这两个条件,在庭审中亦应当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且证据之间不相互矛盾,否则该书面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除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五十六条规定的几种特殊情况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当事人双方对证词无异议,一致同意证人可以不出庭的;

2、已经死亡的证人留下的亲笔证言;

3、在开庭审理期间患严重疾病或行动极为不便的。但是,对确有必要到庭作证的证人,如其在短期内可以康复的,应暂缓开庭,待其痊愈或者可以到庭后再开庭审理,但须提交医院有关证人病情的证明;

4、丧失了记忆的证人在失忆前所留下的亲笔证言;

5、在开庭时已出行远方的证人,如到国外学习、工作,短期内不可能返回,或者通讯地址不详,无法传唤的证人。对于这类证人应区别对待,不能因为证人不能出庭,而造成案件长期不能审结,造成当事人的诉累,应以具体情况限定举证时限,逾期举证的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同时为了促使证人客观反映案件事实,确保法院公正裁判,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可以采用写保证书或当庭宣誓的形式进行宣誓。因为证人作证不是一种任意行为,它是一种法律行为,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程序规则。即要求证人在出庭作证时向法庭保证绝不作伪证或作虚假陈述,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这从形式上考验了证人、设臵了一道防止证人作伪的防线,并且有助于严肃法庭的秩序,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十日内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依照该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限制在当事人之间协商的举证时间或人民法院限定的举证时间届满前十日内提出,且须经人民法院许可,逾期提出的,人民法院对其申请应予驳回,按该当事人举证不能处理;再者证人出庭作证应经当事人申请,我国的现行法律无明确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传唤证人出庭作证,这是由证人在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所决定的,一方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其目的是为证明其主张事实及诉讼理由的成立,是为其诉讼主张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而服务的,也是依照民诉法所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体现法院审理案件的透明度,如果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依职权介入证人出庭作证的诉讼程序,势必会弱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出现双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不公的局面,从而影响法院的公正形象,只有符合《民诉法》第六十四条及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才依职权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其次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须经人民法院许可,这两个条件须同时具备,否则当事人的该项诉讼主张不能实现。设立举证时限,若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后,人民法院应当限定举证时限,若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届满后不能提供证人出庭作证,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二、证人资格的审查判断

证人是指在法律上除当事人外能对案件提供证据的第三人。虽然我国的民诉法也把证人证言作为七大证据之一,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证人证言应作为一种间接证据来对待,其证明效力我个人认为应低于书证、物证、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的证明力,因为其证明的事实是通过当事人外的第三人所反映的,且易受外部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人证言应从多方考察,庭审中应与其他证据佐印证后方可采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民事诉讼法的该条明确了证人的范围为单位和个人,但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知道案件情况,能正确表达意志。

(一)自然人证言效力的审查 自然人作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公民,2必须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五十七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疑、推断或者评论行的语言”,自然人作为证人必须是能够独立地借助其感觉器官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从而得出有关事实的印象和感受,且该种感知须是亲身感知,并且能够把自己感知到事实较完全的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或其他方式在庭审中反应出来。对于证人非亲身感受而使用猜疑、推断或者评论行的语言或者是听说的证言系传闻性证言,人民法院应以证人所作的证言系传闻不具有证明力为由不予采信;证人在庭审作证时不得向法庭宣读事先准备好的证词,应向法庭陈述其感受,否则该证言不予采信。

审查和确定证人资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人生理上有缺陷的证言效力认定,有些证人虽然生理上存在缺陷,但并不影响其感知事物辨别事物和正确表达意志,如证人是聋哑人的,其可亲眼看到事物及事情的发生,其虽不能用语言表达其感受到的事实,可通过其他方式作证,盲人看不到事物,但其可听到声音,所以他们仍可凭其他器官感知案件情况,可作为证人作证,但对于该类证人应当分别对待,因为其作为证人其证明的事实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证言是不完全的,应与其他证言佐印证。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限制民事行为的人作证的问题,因为我国的法律未对证人的年龄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说明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我们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区别对待,证人一般情况下应是具有完全行为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表达意志,故其不能作为证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只能是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作为证人,但期待证事实应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但其证明的事实与完全行为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证明的事实的效力是不相同的,因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证明的事实受到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应与其他证言佐印证方可作为证据使用。在具体的审判活动当中,是否需要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出庭作证,则应根据未成年人的身体智力发育情况或精神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需要他们作证的案件事实的复杂程度而定。如果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智力发展迟缓,精神健康状况极差,或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复杂,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和表达,就不能对他们的证人证言予以认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如果他在案件发生时精神病发作或在案件发生时精神状态正常而需其出庭作证时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则不应准其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三、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的审查。《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并未对证人的身份做出严格的限制,你只要知道案件情况,无论你是当事人的近亲属还是无关的第三人均可出庭作证,这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应当对证人的身份进行审查,证人首先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如身份证、户口薄等,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如证人与当事人有特殊关系在作证时就会夸大或缩小事实,偏袒一方当事人,甚至会出现伪证,影响案件的公正判决。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包括提供证人的当事人,也包括对方当事人,防止出现与一方当事人有矛盾或者纠纷,而给对方当事人出庭作证,借案件审理对当事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发生。证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的举证责任应在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因为证据具有完整性,及包括证人的身份、与其有无利害关系、作证的能力等,如对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身份提出异议,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应举证证明对方当事人的异议是不成立的,否则即视为证人与当事人存有某种利害关系,从而影响到证人证言的效力。同时应当注意即使证人与一方当事人由利害关系,也不能剥夺该证人作证的义务,也应当允许其出庭作证,在审查该证人的证言效力时应特别注意,应与其他证据对印证时方可使用。

四、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员及诉讼代理人不能兼作证人,我国民诉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因此上述人员一不列外,因此在诉讼开始前,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员及诉讼代理人不应参与本案的审理,应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履行公民的作证义务,如即参与本案的审理,又履行作证义务,其作证的意图受到案件审理的诱导,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

五、证人的知识层次,证人是把自己感知到事实在庭审中较完全的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证人知识水平的不同,其语言表达能力以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证人法官要有所侧重,对文化水平较高的证人要求其要把事件的表达清楚;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证人只要把事情的重点表述明白就可以了,不应要求其做到面面俱到。

六、证人的来源,证人到庭作证是否系证人自愿,又无胁迫、贿买、当事人对证人作证的内容有无事先说明等问题查明,以便正确判断证言的效力。

七、证人在该纠纷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如离婚案件中的彩礼问题,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只能提供媒人这唯一的证人来证明双方的彩礼来往,媒人系双方彩礼来往的主要见证人和经手人,考虑到其在纠纷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证言应予采信。

八、看证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如天气情况、能见度、证人位臵和距离。在天气晴好条件下能见的情况,天气恶劣时不一定可见。

九、证人在离案发现场距离较近的一般比距离较远的感受的信息多。

十、要看案件事实的强度系数,即案件事实对证人可能造成的印象程度。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给证人留下的印象肯定比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更深刻。

(二)证人证言效力的确认

证人证言的效力认定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特别是直接影响到案件定性的单一证言的认定关系到当事人诉讼主张是否能够成立,其认定问题更加难以操作,这就要求法官不但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法官还应具有全面的社会知识及审查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不应因为证人证言易受认为、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否定其证明力,应依据具体案件的情况对其效力予以确认。

1、一方当事人提供了两个以上五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对方有异议,但无证据予以推翻的,应但确认其证明力。

2、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人证言,对方有异议,且有足够证据予以推翻的或提出异议的理由正确,证言有明显不实或不符合常理的,应确认该证言无效。

3、一方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且无其他证据印证,应综合全案情况确认其证明力。

4、一方当事人提供了两个以上五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但其受作证能力的限制,应与其他证据相印证,如无矛盾的,应但确认其证明力。

5、一方当事人提供的的证人证言,对方当事人提出其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但无相应证据推翻的,应但确认其证明力。

6、一方当事人提供多份相互矛盾证言,且证言重叠即证言反复,法院又无法查清的,应确认证言无效。

7、一方当事人经法院允许提交了书面证言,庭审中证人又到庭作证,其书面证言与其当庭陈述相互矛盾的,应确认该证言无效。

8、证人在第一次庭审中作证庭后又反悔,在第二次庭审中又推翻其证言,如果无相应证据证明的,应对其在第一次庭审中作证的证言为准来确定有无证明力。

9、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言,对方有异议,但当庭无证据反驳,需下次开庭提交的,法院审查后,应限定举证时限,在举证时限届满仍不能提交的,对该证言应确定其证明力。

(三)单位证言效力的确认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民事诉讼法的该条明确了作证义务主体为单位和自然人,但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五条“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当时的质询……”的规定相矛盾,因为证人必须是能够独立地借助其感觉器官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而单位作为法人或非法人机构,不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组织,既没有独立的意识,也没有感觉器官,是无法认识客观事物的。它必然借助特定的自然人的生理本能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从而得出有关事实的印象和感受。因此,单位具有证人的适格性是不科学的和符合证人的本质要求。虽然单位不能作为证人,但单位证明作为某些案件查明事实的依据,仍可作为证据使用,这就对单位证明的作证范围做了限制,1、该单位必须是现存的合法单位,非法设立或被撤销取缔的单位不能作证。

2、该单位必须在其经营的范围内提供证明,如企业须由工商行政机关出具的有关登记证明、事业单位须在依法确定的范围内出具证明、行政单位须在依法确定的职责范围内出具证明等。

3、单位出具证明材料须加盖单位公章,且有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在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下进行。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条,才对单位证明的效力予以确认。否则对单位证明的效力不予认定。

(四)有关国家机关对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所做笔录的效力问题

在诉讼开始前,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其职权对某些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除对双方当事人依法进行调查外,为查明事实还需对案外人进行调查,并制作笔录,如人身伤害案件中派出所对旁观人的询问笔录、交通事故案件中交警部门对乘坐人或者旁观人的询问笔录等。在诉讼开始后,案外人的笔录能否直接作为证人证言采用呢?审判人员对这个问题存有分歧,有的人认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五条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当时的质询……..”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应作为证人,履行证人作证的义务,应当出庭作证,不应把其在有关国家行政机关所作的笔录直接作为证人证言使用,而免除其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在庭审中若该证人不能出庭作证,将由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能成立,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及案外人所作的笔录,是依其职权所进行的,也是在该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为查明案件事实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所作的调查,因事件发生时间短,第三人印象较深刻,且受人为因素、外界因素影响较小,该笔录能够较全面、较客观的反应案件的真实情况。而在诉讼开始后与事件发生时存有时间间隔,甚至在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后,当事人才提起诉讼,有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受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制约,且易受人为因素、外界因素影响,使其在庭审中出庭作证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能客观的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且有关国家机关对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所做笔录,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能直接提供给法院,而是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一条“摘录有关单位制作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文件、材料,应当注明出处,并加盖该制作单位或保管单位印章,摘录人和其他调查人员应当在摘录件上签名过这盖章……”、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统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的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对第三人所做笔录在庭审时不应是证人证言性质,应属书证类,应依照证据认定的原则,即如对方当事人有异议,但无相应证据推翻的,应确认其证明力,务需证人出庭再次作出。

院胜坨法庭副庭长)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 篇5

【中文摘要】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真相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办案人员所作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真相的陈述。证人证言的内容包括能够用以查清案件真相的一切事实,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能作为证人证言的内容。证人证言是一种言词证据,一方面它能够系统全面地证明案件事实,而且其证据源不易消失;另一方面,法律对作为言词证据的证言笔录的收集、保全、审查和运用明确规定一套操作规范。就证人的法律资格而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明确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此外,在我国当事人不是证人,证人也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就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而言,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同时却给提交证言笔录敞开大门,致使实务中证言笔录在审判中大行其道。我国目前的证人证言制度在实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证人出庭率低,证言笔录替代当庭证言的现象普遍化;第二法官对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持开放的态度;第三,证言笔录的证明力异常的高;第四,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附属化;第五,侦查人员在实践中普遍不出庭。两大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提供两种不同的规制模式,但都要求证人出庭接受询问质证。我们的改革方案应在借鉴的基础上,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证人出庭及其例外情形;第二,建立健全证人出庭保障制度;第三,适当探索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第四,完善抗辩式

审判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证人证言 证人资格 传闻证据规则 直接言辞原则 司法改革

【目录】我国刑事法庭证人作证的问题与完善4-58-139-1

1引言7-8

摘要

第一章 一起贪污案件引起的反思

二、案例的评析和反思第二章 我国目前关于证人证言的二、证

一、案例简介8-9

三、小结

11-1

3法律制度13-18人的法律资格14-16

一、证人证言的证据属性13-1

4三、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16-18

18-2

5第三章 我国证人证言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证人出庭率

二、法官对证

低,证言笔录替代当庭证言的现象普遍化18-19言笔录的证据能力持开放的态度19-21异常的高21-2

2三、证言笔录的证明力

四、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附属化22-2

3第四章 两大法系调整证人证

五、侦查人员不出庭作证23-25言规则的不同模式25-27

31一、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

三、传闻证

二、大陆法系的直接言词原则27-28

据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的比较28-31言制度的可行方案

二、目前最新的改革33-38

结论

31-3832-3338-39

第五章 完善我国证人证

一、学者们的不同方案31-

32三、证人证言制度的具体完善措施参考文献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 篇6

一、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二、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据属非法证据还是瑕疵证据。

三、非法证据的效力取舍。

四、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效力问题。

刑事诉讼中取证地点不合法 的证人证言效力辩析

最近我院审理了被告人翟兴文受贿一案,公诉机关认定被告人翟兴文索贿35500元,认定这起事实的关键证据之一,是翟华林的证人证言。但翟华林的证言收集的地点是在看守所。侦查机关是作出拘留翟华林的方法在看守所收集的。侦查机关采取这种拘留是刑事拘留,表明被拘留者已经涉嫌刑事犯罪。既然认定被告人翟兴文是索贿犯罪,作为被索要者有何罪?显然,被索要者翟华林是无罪的。为此,被告人的辩护律师提出,该案中的侦查人员对翟华林的询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和“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7条的规定,取证地点不合法。并且,拘留翟华林更是违反法律规定,其手段是非法的。对证人

采取拘留的方法在看守所询问,不能排除证人提供证言时基于恐惧心理,为了迎合办案人员指证犯罪的需要说了假话。意即这些证人证言都不足采信,不能认定被告人构成受贿罪。然而,公诉机关仍然作为主要证据提起公诉。同样是在中国,同样是适用相同的法律,在一些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收集不按照法律的规定,任意随心所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么将证人传到招待所,一连几天不让回家。要么就象本案把证人关起来进行询问。这样做不仅违反了法律,而且侵犯了证人的人权。作为审判机关对非法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和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应剥夺其证据资格,否定其证据效力,彻底予以排除其适用。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一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以(法[2004]196号)文件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切实保障刑事案件办案质量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要“严格依照规定收集、审查、认定证据,避免出现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

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绝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该规定进一步郑重地强调了在刑事诉讼中排除非法证据的要求,但对瑕疵证据如何处理未作规定。那么,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是属于非法证据,还是属于瑕疵证据呢?在刑事诉讼中该不该彻底予以排除?这些问题带给我们极大的困惑,笔者试从证据效力的角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非法”一词即为“不合法”,据此非法证据就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中国《诉讼法大辞典》中将“非法证据”释义为“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的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资料”。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非法证据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非法证据是指办案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方法获得的证据。广义之非法证据则是指证据内容、证据形式、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及程序、方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材料。从广义的非法证据的内涵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应有如下四种:

1、收集或提供主体不合法的非法证据。什么人可以收集或提供证据,什么人不能收集或提供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已有了明确的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做证人。法律规定不能作证人的人员所提供的证据,是主体不合法的非法证据。

2、取证程序不合法的非法证据。程序违法的证据是非法证据。如违反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是程序不合法的非法证据。

3、内容不合法的非法证据。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不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或与案件事实无联系的事实材料,因其不具备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对案件真相的查明毫无意义而成为非法证据。

4、表现形式不合法的非法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证据主要有七种表现形式,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除 5

此以外的形式,就是合法的表现形式,如梦幻中看到的东西、占卦算出来的东西,都是表现形式不合法的非法证据。

非法证据是不合法的证据,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什么是瑕疵证据呢?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瑕疵证据”,“瑕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微小的缺点”。有人认为瑕疵证据是指违反法定的权限、程序或其他非正常情形所收集、提供的有违法特征和残缺因素的证据。瑕疵证据关系到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如果这样界定瑕疵证据的内涵,似乎与狭义的非法证据并无多大差别,难怪有人将非法证据也称之为瑕疵证据。笔者认为,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这两者等同起来,很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正确认定证据的效力。笔者认为,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有相同点即都具有违法特征,但瑕疵证据主要是指有轻微违法性质的带有残缺因素的证据材料,如两人一起去调查取证结果笔录上只有一人签名,另一人未签名。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两人都应当签名,不签名或者漏签名都是不合法的,轻微的违法使证据有了缺点,这就是瑕疵证据。实践中要严格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只能从违法的程度来区分,原则性违法有可能影响证据的真实

性的是非法证据,轻微的违法对证据的真实性影响不大的是瑕疵证据。如用刑讯逼供的方法取得的证据肯定是非法证据。由于取证疏忽,缺少某种具体手续(如签字、盖章)等,或因特殊情况下未履行某种法律手续而不涉及公民人身权利侵害所形成的证据,可看作是瑕疵证据。

二、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据属非法证据还是瑕疵证据 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是指侦查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在证人所在单位或者住处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以外的地点取得的证人证言。

无论是从狭义还是从广义的非法证据的内涵来分析,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都可以划入非法证据的范畴。理由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已明确规定询问证人的地点、场所只能是证人的所在单位、住处、侦查(检察)机关。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7条更进一步强调“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进行,不得另行指定其他地点。”这是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属于在程序上有原则性违法的证据材料,询问证人地点法定化,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宾馆、招待所等非 7

法定化地点询问证人所形成的证人证言,是程序不合法的非法证据。

三、非法证据的效力取舍

对非法证据的效力取舍,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国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作为英美法系典型代表的美国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大陆法系典型代表的德国有证据使用禁止制度。美国的判例和德国的法律都否认非法取得证据的效力,排除适用非法证据。但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又有很多方面的不同,美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威慑和制止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德国证据使用禁止的主要目的则是着重于保护人权和执法需要的平衡,如果侵犯公民权利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收集证据,原则上应禁止使用该证据,但基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并不一定完全排除非法证据。美国非法证据的排除适用于除了规则例外的其他所有非法获取的证据,都一律排除,无论是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还是实物证据,都必须排除其证据效力。德国证据使用禁止对于非法取得言词证据,在法律上明确要求禁止使用;而对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则由法官来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禁止使用该证据。

在我国,关于非法证据的效力问题也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全盘否定说,认为诉讼应当坚持正当程序,程序公正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全盘否定非法证据,可以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保障人权,也可以防止公民、律师在取证时侵犯隐私权。二是折衷说,认为对非法取证的言词证据应当确定无效,但对非法取得的物证,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因为物证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性不会因为取证程序、方法的不当而改变。三是线索转化说,认为可以把非法证据作为发现合法证据的线索,如未经对方同意单方录制的视听资料可以作为证据来源使用,即其本身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但可以此为线索重新进行调查,或者询问对方当事人对此视听资料的意见,让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排除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后,以重新取得的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三种观点对于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都是持否定态度。

四、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效力问题

笔者认为,证人作证地点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应局限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所规定的三个法定地点,否则不利于及时查明案件事实,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比

如侦查人员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到的证人,若是因取证地点不合法不能及时取证,事后恐怕会难再觅其踪,会严重影响办案效率。又如对于病危的证人,若是因取证地点不符不能及时取证,事后再取恐怕会因证人有不测而永远失去取证机会。有人还认为,证人应该有选择作证地点的权利,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作证地点会有不同的心态。党政干部可能认为在单位或住处作证比较合适,工人、农民等普通老百姓则可能基于不保密或者担心害怕别人报复等心态而不愿在单位或住处作证。硬性规定只能在三个地点作证既剥夺了证人作证地点的选择权,也限制了侦查人员的自由权,这样的规定不够科学。因此,这些人主张对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不能彻底排除。

笔者认为,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依法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首先,从证据学的角度分析,凡证据必有证据力和证明力,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它与证据的合法性密切相关。所谓证明力,则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证明力与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紧密相连。两者的关系体现为证据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形式要件,证明力是证据

所必须具有的内容和实质要件。证据材料,只有同时具备证据力和证明力,才能被采纳为定案根据。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不具有合法性,即缺乏证据力,连进入诉讼的资格和条件都不具备,故不能作为定案根据,依法应予以排除。其次,证人证言从其性质来讲属于言词证据,其特点是具体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如果证人不出庭,控辩双方难以质证其证言,法官更难以评断其真伪。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其真实性程度值得怀疑。国外还有传闻证据(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所以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依法应予以排除。再次、如果允许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成为定案的根据,无疑会助长侦查人员违法办案的行为,难免会出现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的现象。这是极为有害的,会极大地阻碍法治的进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法律上讲,刑事诉讼中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是非法证据,应当排除适用。但是从中国国情来考虑,彻底排除取证地点不合法的证人证言的适用,全盘否定其效力,也确有不尽合理之处。弥补这一缺憾的办法是让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以查证属实的证人证言作为定案的根据。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第九十七条。

2、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上一篇: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下一篇:青年领袖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