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精选8篇)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1

1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念

1.1 会计电算化概念

会计电算化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确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换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猜测、决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1.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程度、组织治理和会计软件等因素分析,会计电算化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与进步阶段。

2 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题目

2.1 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企业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尽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题目。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至于安全,则更让人担忧,系同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忽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2)会计软件通用性差。财务软件厂商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仍要会计职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总账、固定资产、工资、材料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数据,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

(3) 会计软件开发职员在某些会计处理上对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的理解不够。一些会计核算软件对拥有记账凭证审核的职员不能再授权制单。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软件开发职员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制单和审核的关系题目造成的。会计制度中规定:本人不能审核自己所填制的凭证。在授权制单权、审核权时并非是互斥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是答应同时拥有制单权、审核权的,只是本人无权审核自己制作的凭证。

2.2 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尤其我国加进WTO后,要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相关政策。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与世贸组织还有很多差异,而世贸组织不会将就我们,所以只有引进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和制度,我们才能同世贸组织接轨,才能同国际接轨。从这个角度看,进世后,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必将与国际接轨。国内的企业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接轨,它们所使用的软件也就必须与国际接轨。

2.3 单机系统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以及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繁多、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的深进,计算机单机处理的方式难以完成现有会计核算工作。

2.4 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控的新题目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也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很多新的特征。这些既推动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同时也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产生障碍。

(1)不能避免非法侵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是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困难。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靠。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

若要信息系统进行审核,企业要克服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的心理;稽核时必须运用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及胜任此项工作能力;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本钱

3 对策及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分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建立健全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身份及答应对数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在操纵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涉及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系统应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进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时,系统应锁定终端,冻结此用户标识,记录有关情况,并立即报警

(2)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

在进进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治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3)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治理。

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4)制定计算机机房治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3.3 会计软件的开发?

会计软件应逐步向会计治理方向过渡,形成企业治理的核心部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由核算型向治理型、决策型发展。以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型”会计软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猜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治理系统”软件,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上的要求

3.4 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

为了尽可能减少风险,尤其是打击计算机舞弊,我们再不能重犯发达国家过往先研究电算化会计再研究电算化审计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错误。我们应该在研究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重视研究电算化审计的工作,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对于已经失效的内部治理制度,要予以更新,要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职员必须通过调查内部控制来查明会计控制和治理控制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3.5 使系统开放并使会计软件具有国际水准?

国内的会计软件是基于原有的会计理论进行开发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对会计软件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完善、成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也就不可能有功能强大的会计软件。所以要对会计软件有一个全新的定义,不能只考虑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还应当考虑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趋势,以适应和促进在我国会计事业快步的、面向国际的发展 3.6 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等。为了进步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4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网络等高新科技把全世界联成一个“地球村”。企业为遇上时代步伐,必须进步工作效率,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未来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的竞争;而治理的竞争,回根结蒂乃是信息的竞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必将逐步从单机环境过渡到网络化环境,从而更大地发挥电算化系统的效益,为企业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4.1 会计电算化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原先的“核算型”软件是站在部分的角度上来开发的。现在这种开发思路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站在整个企业数据高度共享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上风的角度上往开拓新思路,这是企业治理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服务质量的改善,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抓紧开发以治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治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治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

4.2 是现代治理会计普及应用的需要?

现代治理会计从财务会计的单纯记录和反映扩展到与解析过往、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治理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依据和模型。因此,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治理者眼前的迫切题目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猜测和决策、事中治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治理水平从手工状态进步上来。所以高出发点、高集成地开发出集事前有猜测、决策,事中有规划和控制,事后有核算与分析为一体的信息化企业治理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4.3 为经营自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企业为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定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控制,事后要组织好核算和分析、检查内部规划执行情况,通过分析,找出生产经营活动申带有规律性的因素,为下一期猜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就需要开发设计事前有猜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治理型会计软件,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内部治理上的需要

4.4 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

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治理信息系统做好预备,进步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的必然。固然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题目。大家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努力进步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共同消除影响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6-35.?

[2]?苏京林.会计电算化[M]. 北京: 中国贸易出版社,:1-11.?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2

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国内外形式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压力,会计工作改革已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能否实现优化会计管理、深化会计改革,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也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为其他单位更好的服务。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必须不断深化会计体制的改革,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使其在我国新时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深化各行业的改革,以保证其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以及财务分配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事业单位早已无法单纯的凭借行政拨款来维持本单位的发展。 尽管事业单位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深化自身财务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财务工作能力,但总体看来,事业单位的改革速度和力度都未追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速度, 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出现财政政策与事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差异。 另外,伴随着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审核的内容和项目也需进行细化和调整,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无法满足预算管理体系创新的要求。 例如事业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需层层审批, 每一笔钱都需要多次审核。 与此同时,现行制度中却并没有对采购等行为进行细致的规定和约束,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脱节,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难度和风险, 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2、内部控制机制与审计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性质特点及发展进程, 造成其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与审计机制并不健全和完善。 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简单,单位财务核算也比较随意,对于国有财产的处理比较粗糙,造成其会计工作经常出现错误和漏洞; 甚至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私自设立小金库,造成国有财产的损失,这都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的体现, 而这些都给事业单位日常会计工作增加难度和风险。 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审计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 审计工作一般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进行审计,而政府审计部门由于其资源相对有限,专业性也存在不局限,就会造成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和缺陷。 另外,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审计过程中也很少利用专业的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 这就会造成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效率的低下, 事业单位的审计体制也无法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3、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一般分为两种,即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 支出= 负债+ 净资产+ 收入的方式设计。 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设置确实不够全面合理, 资产负债表中价格的设置往往是不科学的, 很多资产以及负债的内容没有全部体现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分开,使得会计报表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这样不仅造成了事业单位自身会计工作的低效率,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会计信息利用效率的低下。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都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这就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无法通过会计报表展示出来, 同时会计报表也无法体现预算的完成状况以及其与财务状况的联系,不利于对预算考核与监管。 此时,事业单位的决策者无法通过会计报表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就会对其决策造成影响。 此外,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也不利于外部使用者的使用, 会使他们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错误的判断。

三、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事业单位关于资产的预算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指定的预算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造成资金使用的效率低下。 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审批程序相对随意,造成支出与预算偏离。 其次,事业单位缺乏全方位、多方面的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造成资产的乱用的现象。 在工作实践中,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 宽松”,就会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 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最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账实不符。 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准确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在计提折旧时往往没有考虑市场的动态变化, 造成对资产的估值不准确。 同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核算部门脱节。 核算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组织完成,资产的管理由资产所属部门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两者之间发生偏离。

四、措施

1、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需要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强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要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根据本单位的性质和财务工作的特点设置符合本单位发展的管理机构,明确权责分配,使各财务人员的权利与职责相匹配。 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流程的培训,保证单位人员对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实现单位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应当加强内外部的审计工作。于内提高审计机构的专业性和业务水平,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对事业单位日常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审计监督。 另外,事业单位应积极与专业的审计机构合作,利用其专业的能力对财务成果进行审计,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机制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必须采取措施来加强会计管理机制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实现健康的发展,事业单位的领导作为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内部会计管理的重视,明确责任权利,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会计工作规范,提高会计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健康的会计管理状况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 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财务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会计工作人员能力。 三是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机制。 根据各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规范会计操作的流程, 健全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 加强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秉着科学严谨的原则编制预算,有计划的安排各项支出。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也应严格把关,避免出现随便改变预算的现象,维护预算管理的权威。 另外,应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体制,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的监督管理。 对于日常财务工作的监督不应只局限事中的监督,还应注重事前的防范与事后的处理,一旦发现问题必须严肃处理;加大力度查处单位内部的“ 小金库”现象,对会计信息等与事业单位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查询比对,如有差异则进一步追查。

3、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资产作为国有资产,必须完善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性质等的不同造成财务工作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资产管理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因此,我国事业单位需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 采用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的机制进行核算, 从而提高我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事业单位需根据自身单位的性质与会计工作特点设立稳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应采取科学适宜的资产折旧计量方法,构建稳定的资产折旧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清查制度。 事业单位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应主动将固定资产的核算纳入到单位整体核算中去,完善会计报表的完整性;应按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对于其使用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和认识,维护固定资产的完整;应加强自身财政资金管理。 完善财务项目管理机制,保障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能够有效的运用,同时还要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以及落实项目管理制度,保证事业单位的有序运行。

4、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会计报表

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报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参考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经验。 会计报表在编制的过程中应突出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将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筹资活动等在报表中详细地反映出来,实现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准确、有效的反应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信息,从而能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同时,事业单位应深化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对会计报表形式进行调整,并对部分不符合当前发展的会计项目进行修改, 对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展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性与公开性,为加强外部监督提供重要依据。

五、结语

事业单位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水平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措施。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也正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发展将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将会是事业单位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问题、深化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发展,改革

参考文献

[1]卫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5).

[2]刘红艳: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4).

探讨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篇3

摘 要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部分行业结构以及行业的特点,自从经济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我国的会计工作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行业,如何加强我国的会计工作的发展,完善会计工作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脚步,本文着重对我国会计工作的方向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会计工作 方向 发展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近年来,会计工作的地位逐年上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发展中我们发现我国的会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仍有待完善。

一、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1.管理体制不健全

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我国的管理会计体制距离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按照相关的规定,会计的主管部门应该是财政部,而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财政部的管理权限相当的有限,除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外,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业务指导和制度建设方面,而对会计的人事任免、管理权则归用人单位多管辖,这种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对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让会计人员无法争取的定位自身的职责,出现很多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违法乱纪的现象,同时,也不利于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更直接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会计的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的信息在商业建筑中的地位较高,是商界通用的一种语言,真实、有效地会计信息可以客观、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现状以及过去的经营状况,便于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规划。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地位逐年提高,会计信息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也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的调控,但从我国目前的财会信息中我们发现,我国的财会信息质量不高,出现了为了个人利益而营私舞弊的现象,出现了假账、数据篡改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发挥。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我国会计法律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会计制度正在逐渐的完善,不断地加强,涉及到会计各个部门的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地出台和完善,促使会计法律法规的道路日益完善和常熟。但是经济发展的脚步迅速,会计法规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求的反应越来越明显,不适应性逐渐的凸显,很多法律虽然对一些职责进行了明确,但是对具体的细节忽略,出现了职责不明的情况,具体操作的难度大,而且会计制度的创新不够,无法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

4.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够

从我国的会计人员组成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甚至都不过关,文化程度无法胜任其工作,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不足70%,这严重影响我国会计工作的质量,很多会计虽然文化程度不足,但是其在实践中认真学习,掌握了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可以胜任其工作,但是不可否认,文化水平对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且,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腾飞,文化水平不足有很多新技术的工作就无法胜任,影响工作的进度,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发展;同时,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二、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

1.完善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要想实现行业的发展,管理是关键,针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必要促进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强财政部的相关职责,增强其对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权限,而且个地方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变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其体制,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局面,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才能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促使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会计行业来说也是一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律相继出台,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全面,但是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需求,针对其反应出的不适应性,只有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实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会计相关法律的教育宣传活动,争取做到人人懂法,人人用法的现象。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影响了我国会计系统的稳定,如何应对突来的冲击,只有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力,不断地创新意识,不断地增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成会计的工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要想实现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再教育,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采取评估、考核、备案、公示等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会计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会计工作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的与世界进行接轨,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4

一、当前环境治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治理策略的改变,美国环保局(USEPA)在环境治理会计方面提出了很多环境会计方面的报告,如1995年的《作为企业治理工具的环境会计进门》,的《绿色股利-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在资产预算方面还涉及了全部本钱评价法(TCM)。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也于1994年提出《环境业绩报告》。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治理会计的在很多国家的政府支持下展开了,如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于颁布了一套环境治理会计的手册,联合国也成立了“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治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在4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第9次大会上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主题进行了报告。

环境治理会计在方法上,鉴戒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概括企业环境会计的成功经验,并形成环境治理会计的。

二、我国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环境治理会计

环境治理会计是传统会计信息治理和控制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是环境治理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实现环境治理控制的不可或缺重要信息输进。

在我国,无论是当前的环境治理会计制度,还是企业自愿实施的环境治理体系,都不能离开环境治理会计的信息支持,主要表现为:

1.对于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编制经济可行性报告时,需要同时对环境损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从而把环境因素纳进投资决策中,这需要使用环境治理会计信息。

2.在ISO14001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制定环境目标,展开初始环境评审,以辨别环境因素,在此过程中要对企业的活动和过程进行寿命周期分析,考虑过往、现在和将来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接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以便确保重要的环境因素。

3.要是环境行为得到控制,必须有一定的考核制度。

治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

20世纪中期,治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治理会计向决策性治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治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现代治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的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战略治理会计是现代治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治理方法和技术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本钱,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本钱,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本钱题目,实现了本钱的企业观向观转变:“目标本钱计算法”与“Kaizen本钱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治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治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治理中应有的职能。在企业的战略治理与战略治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分析等,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治理会计应用的指标,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包括:顾客导向方面、以人为中心方面和综合方面。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治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的一个分支,是与治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其性质与现代化治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治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治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治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治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治理决策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治理会计是融治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因而其特性是依治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治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治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

流程理念-治理会计的新增长点

流程把企业的每一个行为划分为子流程、作业和任务,一直细分下往的行为链(作业链),同时分析这些行为的目的和必要性来划分责任单元。

一、流程的定义与内涵

流程是一组有序工作作业所构成的一个结构化行为的总体,构成要素有:“一系列活动”、“输进”、“输出”。再把流程的概念具体到经济与治理领域中,即“为特定顾客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流程由“一系列作业”构成,作业可以根据治理和考核的需求被无穷地划分下往,由流程到作业再到任务,直至一切都得以明确化。流程与作业的关系有以下两点:作业的性质体现出流程的性质和锁链效应。

流程的定义彻底忽略了企业的边界和组织结构的限制,把企业的边界彻底模糊化。价值链实在质上就是经过优化的作业链或流程。

二、流程理念对治理会计的影响

流程把任何企业行为回结为一个个基本作业和任务,并把相应的治理、会计等辅助性功能回总为:利用某种流程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评估或重构以保证流程的正常运行和权责分明的业绩考核已成为治理会计中各个流域的交汇点,通过它治理会计达到了学科内部的整合和同一。

流程概念还是治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和交流的“语言”。

三、流程对本钱会计的.影响

1.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影响。流程理念改变了企业对本钱动因的选择。可以预期流程理念有希看促成治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同一。

2.对本钱核算和治理的影响。作业基础本钱法,以流程为导向。企业治理会计着重于描画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本钱、效率、时间等等,特别夸大区分非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并进行两者之间的本钱数据对比分析。

3.准时生产制。是配合适时生产的本钱控制系统,流程的价值链观念的体现,是在流程的价值理论的引导下把时间概念引进了本钱会计,通过准时性消除非增值活动并进步企业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三、对业绩考评制度的影响

对于业绩考评的首要影响是改变了考评的单元,企业中的考评转变为以流程中的作业或任务为单位。以平衡计分卡为例说明流程理念对业绩评估的影响。

四、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流程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内部控制的根本作用和运作方式更加明朗化。在流程理念的推动下,“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应是组织、项目和流程综合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治理会计的新特点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治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由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靠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靠型经济,由此形成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治理会计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治理特征从物本治理向人本、智本治理发展。“以人为本”的治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难以用精确的数据表现。人本治理更高一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治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治理。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5

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 25号文正式发布了《制度》,于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关于资产减值的若干规定是新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之一。在此,本文拟从企业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角度,对如何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一些探讨。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一)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转回

企业应于期末对8项资产(即短期投资、委托借款、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确认、计量和记录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即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则应在已计提的范围内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1.确认和记录

企业于期未确认各项资产减值。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借记有关损益类科目,贷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正好相反。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借贷方应记科目见表1:

表1 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借、贷方应记科目表

注:*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当预付账款和应收票据出现新会计制度所规定的特定情形时,也应转入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某些特定情形下,应当将存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即核销其全部账面价值。此外,如果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进行会计处理,即企业因滥用会计估计而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的当期,应当遵循原渠道冲回的原则,而不得作为增加当期的利润处理。

2.计量

(l)短期投资、委托借款、应收款项和存货等资产减值的计量

短期投资、委托借款、应收款项和存货当期期末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确定

①应按短期投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②应按委托借款可收回金额低于本金的差额计提委托借款减值准备;

③应根据企业会计政策按应收款项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④应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是“等于”或“高于”,则当期期末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为零。)

上述“当期期末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指的是当期期末“X准备”科目应有的贷方金额而并非当期应记入“×准备”科目的金额。因此,对于短期投资、委托借款、应收款项和存货,企业当期应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当期期末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一“×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

①若上式计算结果为正数,则应按该计算结果补提资产减值准备;

②若上式计算结果为负数,实际上是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的恢复,则应按该计算结果冲销多提的准备金;

③若当期期末应计提的“×准备”的金额为零,则将“×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部冲回。这体现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仅限于将有关减值准备科目的余额减至零。

(2)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的计量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均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期末,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可能出现3种情况:

①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只需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记入“×准备”科目的贷方即可;

②可收回金额等于账面价值,不作会计处理;

③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一般不作会计处理,但对于以前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当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时,实际上是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的范围内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即按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以不超过相应的“×准备”科目的贷万余额为限)作转回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二)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会计处理

1.资产减值准备的结转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或涉及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以应收款项进行交换等,应当同时结转该项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其要点是在贷记有关资产类科目的同时,还要借记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实际上是按资产的账面价值(而不是账面余额)结转有关资产。

2.确认资产实际发生的损失和收回已确认损失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如债务单位或被投资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应作为资产损失,冲销已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损失,如果以后又收词,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调整资产科目,并相应调整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报告和披露

(一)报告

1.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一般而言,资产减值准备有关账户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备抵其资产价值的方式列示。即在资产负债表上,除固定资产以外,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资产项目按抵减了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这直接反映了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便于报表使用者使用。而固定资产项目需分别列示原值、累计折旧、净值、减值准备和净额,以体现重要性原则。

2.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为了充分揭示资产减值状况,《会计制度》首次要求企业于年末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应根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借款――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账簿记录填列。

(二)披露

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资产减值的有关信息:

1.有关坏账准备的事项

环账的确认标准,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计提比例,并重点说明如下事项:

(1)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40%及以上),应单独说明计提的比例及理由;

(2)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的,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说明其原因、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

(3)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5%及以下)的理由。

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以及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6

一、概述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国际会计准则是为了便利各国企业资金融通、资本运作和业务合作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共同“会计语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从1月1日起,欧盟要求所有国家全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对于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欧盟将对其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不“等效”,则该国公司将必须修改账目才可以获准在欧盟融资。从201月1日起,有65个国家开始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此接轨新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也开始启用。年年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发表声明,对于缩小的日本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距的合作项目,作出了下一步的规划。2005年9月上旬,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磋商。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联合声明,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鲜明态度。2月15日,我国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到20底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发布了“首次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八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凡是会计年度结束于月15日之后的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不必采用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国际会计准则一样可以接受①。

可以认为,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是为了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计量属性以及相关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我国企业资产评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产生会计报表中新的财务会计数据,或对会计报表中的财务会计数据需要有新的理解,这就对资产评估工作中的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会计要素计量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葛家澍教授等说得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充满创新的社会现阶段来说,人们越来越发现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那就是无法满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估计,目前方兴未艾的公允价值正是时代前进的产物”②。

在现行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下,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虽然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八个具体准则中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同时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为了避免利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操纵利润,财政部对采用公允价值有严格的限定。可以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笔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的理念评估确认企业资产的价值;

――具备条件的资产,可直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不具备条件的资产,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用以估算资产的公允价值;

――企业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对资产进行计量,但并不意味着是资产的真实价值。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意味着,收益现值法应当作为评估资产价值的基本方法。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以及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引入,要求人们树立对资产价值认识的新理念。这意味着,资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取得资产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而应当由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所决定。

随着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大,人们给予国有资产管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个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科学、客观的资产评估来为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判断提供依据?

【案例分析】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年6月27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认为,安徽省于以邀请招标的`方式,违规压低评估价格,将合肥―巢湖―芜湖高速公路的经营权转让给上海一民营企业,2005年底又高价回购,一出一进,损失资金12.4亿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据了解,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在202月7日与上海东方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转让合肥―巢湖―芜湖高速公路30年收费经营权时,是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的,据此所确定的转让价格为19亿元人民币③;2005年安徽省有关部门依据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后收回该路经营权的回购价格为30多亿元人民币。

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在高速公路收费权转让环节上不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国有单位将过去低价转让出去的高速公路收费权现在又高价回购,是否一定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笔者认为,依照我国《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交通部令第9号)第十六条的规定,“确定公路经营权资产的重置全价,应参照国际通用的评估方法,即:采用收益现值法与重置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意味着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均属于合规的资产评估方法。笔者不排除收费权转让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猫腻”行为,但同时认为,随着高速公路作用的充分发挥,车流量的不断加大,通行费收入的不断增加,该路收费权评估价值不断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该笔交易是否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判断依据,不应当在该路出让价格和回购价格之间作比较,而应当是该路现行评估价值(即公允价值)与回购价格之间的比较。只有出于某些目的人为地提高回购价格,才应当界定为“国有资产流失”。

一个可供旁证的例子是:如果你曾经在上证指数为4000点时,将所持有的某股票以每股20元的价格出售,现在发现,由于情况的变化该股票价格的未来增长趋势明显,能否在上证指数为5200点时再以每股25元的价格买回来?这是否意味着你持有的资产出现流失?

这就对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提出了观念创新的要求。

其次,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后,要求资产评估机构更多地借鉴会计的做法,采用公允价值法和收益现值法进行相关资产评估。

上市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采用公允价值对股权进行后续计量,对公司价值评估从以下两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通过调整每股净资产进一步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

由于新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进入资本公积,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77)年底持有中信证券18366.56万股股份,总成本3.15亿元,每股账面价值1.72元。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该公司将所持股份中已过了禁售期的12407.5万股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将持股成本与2006年底中信证券收盘价27.38元之间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进行了追溯调整,增加了股东权益(资本公积)31.84亿元④。

另一家上市公司哈尔滨岁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600864)由于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将所持有的1.84亿股民生银行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民生银行2007年一季度末每股市价达到12.4元,该股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增加了20多亿元,使得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达到16.05元,在所有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而该公司的股本仅1.37亿元。对此,该公司的股价也大幅度攀升,由2007年3月底的20元上升至2007年4月底的50元以上。

如果按照市净率(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来评估公司价值,即:

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行业市净率

则意味着实施新会计准则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在行业市净率不变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影响对公司每股市价和公司价值的评估结果。

(二)通过调整每股收益进一步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

由于新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净利润,四川长江包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137)(该公司2007年5月30日起更名为“四川浪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87亿元,其中债务重组收益达到2.85亿元,占净利润的99.30%。对此该公司一季度每股收益达到4.726元,位居各上市公司季报每股收益的榜首,导致该公司的股价神奇猛涨,一度达到每股85元。

该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3.38亿元,其中债务重组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等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3.31亿元,占97.93%。每股收益5.034元。

如果按照相对估值法来评估公司的价值:

公司价值=公司发行在外的总股数×每股市价

每股市价=每股收益×行业市盈率

新的会计准则允许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股权投资差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所产生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对每股收益的重要影响;在行业市盈率不变的条件下,意味着进一步对每股市价和公司价值评估的影响。

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动、对资产价值后续计量方法的变动和财务处理方法的变动会影响资产或公司的价值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科学的计量。由于不同的计量属性会导致不同的计量结果,所以人们希望通过会计改革,选择适当的会计计量属性,使得所计量的资产价值能够逼近资产的市场价值。很明显,企业资产的价值不会由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改变而得以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使用,只是为资产评估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计量后导致企业价值出现明显的变化,则意味着资产评估的方法需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作相应的调整。

这就进一步对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提出了方法创新的要求。

三、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应注重资产评估工作的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

(一)资产评估的观念创新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要求人们转变由资产的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影响或决定资产评估值的传统观念,建立由资产未来获利能力决定资产价值的新理念,实现资产评估工作的观念创新。

为什么资产的重置成本不能作为评估资产价值的主要依据?笔者认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应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资产的重置成本一般是依据个别劳动时间确定的,所以一般不应当作为确定资产价值的依据。

与此不同,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交换中体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条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符合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

除了公平交易以外,估算资产公允价值最合理的方法应当是收益现值法,这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所以,收益现值法应当作为评估资产价值的基本方法。

在国有资产或国有产权交易中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判断依据,应当是交易价格与其公允价值或依据收益现值原理资产评估值之间的比较,而不应当是交易价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之间的比较。当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及时对其公允价值或收益现值进行账面调整,为如实地反映产权交易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提供所需的会计保障。

(二)资产评估的方法创新

资产评估的方法创新涉及以下两个重要问题的讨论。需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规避会计计量属性变动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马军生同志认为,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估值基数(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所产生的影响,应当通过调整估值乘数(计算每股市价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来与此相对应⑤。

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一是与实施新会计准则前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对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巨大影响只是暂时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二是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增加的利润,只是账面利润的调整,这部分增加的利润既没有现金保证,也不宜用于利润分配。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所造成的企业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变动,不应当,也不可能对行业市盈率或行业市净率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将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对利润或净资产影响值后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估值基数,也许更符合现实要求。

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采取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应当如何选择计算收益现值的财务折现率?

一般认为,财务折现率由无风险报酬率和一定的风险补偿报酬率组成。无风险报酬率反映了投资者在无风险条件下进行投资所期望获得的回报率,即投入资金所获得的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通常被认为近似于无投资风险情况下的国家公债利率或国家银行存款利率。众所周知,获取利润是投资人进行投资的目的,如一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财务折现率,投资人会放弃对该项目的投资。无风险报酬率是投资人所必须获得投资报酬的最低保证,也是其进行投资的基本前提。基于无风险报酬率的既定性及可量化性,财务折现率确定的重点及难点主要表现为风险补偿报酬率的确定。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折现率的选择有以下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估计折现率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如果用于估计折现率的基础是税后的,应当将其调整为税前的折现率。

综合以上规定,可以认为:

(1)确定企业资产价值的折现率,应当是税前折现率。所以确定资产未来收益的经营现金净流入量,一般应当用税前利润加折旧来估计。(2)如果折现率选择中已经考虑了风险补偿因素,则在经营现金净流入量估计中就不应当再考虑风险因素的调整。

2.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广泛使用实际利率的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中对实际利率的解释是: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这意味着实际利率和折现率是同一概念。

李天民教授认为,可以采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现值⑥。在评估有价证券(比如公司债券)的市场价值时,采取不同的利息支付方式,债券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

如果公司债券采取一年、或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则意味着债券利率属于复利率的概念;如果公司债券采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方式,则意味着债券利率属于单利率的概念。

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确定债券价值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单利率,还是复利率?

这里需要假设,评估资产价值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是一年计算一次复利的利率。因为一般假设,再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一年内完成一次循环。

所以,对流动资产的界定是:可以在一年内耗用或者转变为现金的资产。

如果企业持有面值为1000元、期限为、利率为12%、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的公司债券,当采取10%的财务折现率时,则该债券的价值V应当为:

V=1000×12%×6.1446(P/A,10%,10)+1000×0.3855(P/F,10%,10)=1122.85(元)

如果期末一次还本付息,其他条件不变,则该债券的市场价值应当为:

V=(1000×12%+1000)×0.3855

=848.10(元)

分析:与一年支付一次利息相比,期末一次还本付息,相当于计算复利的期间为10年。由于投资者减少了收益,所以债券价值相应减少。

对此,可以认为,“市场利率低于债券利率,债券应溢价发行;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债券应折价发行”⑦的判断,仅适用于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的状况。如果债券期末一次还本付息,或者每年支付利息的次数超过一次,都有可能影响以上判断的结果以及债券估值的结果。

如果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其他条件不变,则该债券的市场价值应当为:

V=2.0488×1000×6%×6.1446

+1000×0.3855=1141.14(元)

一般来说,当年现金流量发生m次、每次A元、财务折现率为K、期限为n年的年金现值计算公式为:

分析:由于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增加了收益,所以债券的价值有所提高,由一年一次利息时的1122.85元提高到1141.14元。

笔者认为,这应当属于当复利期间和现金流量的间隔期不同时计算现值最科学的方法。但在我国有关现值计算的文献中,笔者尚未发现这样的论述。在教科书中一般是采用下列方式计算债券的市场价值的:

V=1000×6%×12.4622(P/A,5%,20)+1000×0.3769(P/F,5%,20)=1124.63(元)

这实际上是按照半年复利一次计算现值的。这意味着所采用的按年计算的财务折现率有所提高,债券价值则会相应减少。这时的财务折现率K为:

K=(1+5%)×(1+5%)-1=10.25%

目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广泛使用市场利率的概念,并且一般地把市场利率作为计算资产价值的折现率,笔者认为这并非妥当。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市场利率反映了证券市场交易的所有有价证券交易价格中内含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易日每天收盘后都会发布一个市场利率的参数。我国尚不存在一个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发布过有关市场利率的参数。在一些相关的文献中,往往建议将银行信贷利率近似地作为市场利率。

第二,影响资产价值评估的利率不应当是加权平均市场利率,而是资产的个别收益率。资产的个别收益率有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加权平均市场利率。如果两家公司未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存在较大差异,投资者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或者债券所承担的风险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势必对预期投资收益有不同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我国会计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篇7

一、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优势

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里, 若以事务所的执业注册会计师规模为指标, 10人以下的为小型事务所, 10-50人为中型事务所, 50人以上为大型事务所。据中注协网站事务所查询系统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事务所只有3-7名执业CPA, 100人以下的事务所就更普遍。应该说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现实, 也是客观需要。与一般较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 中小型事务所的业务有许多独到之处, 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为:

(一) 帮助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培育现代管理意识, 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得力助手。

一般来说中小事务所的专业人员业务面广, 熟悉各类企业管理的经验, 加上注册会计师每年的专业培训, 使之完全具备为中小企业提供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和经验。

(二) 中小事务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普及知识、拾遗补缺以及整套会计服务, 这大大拓展了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小事务所所面对的服务对象, 决定了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代理记帐、代理会计、基本会计培训、验资等基础业务, 尤其是小企业在创立之初, 财力比较小, 支付能力比较差, 而企业成立之初面临的需要咨询, 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比较多, 这就为中小所提供了大量收费较低的业务。中小事务所则能为服务对象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一步一步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 中小事务所规模小、人员少、灵活性大。

中小型事务所在规模上更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 而且客观上小型事务所比大型事务所在定价上更为合理。在中国, 中小型事务所的发展是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单一, 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多元化经营的条件。

目前, 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涉及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 但大多数事务所还只能提供传统的审计和验资单一品种的服务, 新的业务领域开拓缓慢, 能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业务的事务所不多, 总体的业务服务能力和范围都有限。据统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传统业务收人占总收入的95%。其次, 事务所的规模小, 财力物力都较薄弱, 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执业会计师不仅财力和物力雄厚, 而且技术和理论先进, 一般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他们在国际上也都有良好的声誉。

(二) 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不合理, 知识结构老化。

据统计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中2%的年龄已经在60岁以上, 40岁以下的仅占19%, 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更为不利的是在我国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仅为17%, 而国外注册会计师以中青年为主, 60%一70%以上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此外。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普遍缺乏, 与国际会计师执业水平差距很大, 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咨询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很少。

(三) 事务所内部管理薄弱。

由于中小事务所收入少、成本高, 一般均重收入、重客户、轻质量、轻管理。许多中小型事务所一方面以部门为主, 实行单干, 整个事务所内部参与无序竟争。另一方面, 业务质量无统一复核把关制度, 常出现某个注册会计师就某个业务单位出具不同用途的几份审计报告, 用限制报告用途为自身解脱风险。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事务所运营体制和行业监管机制等存在较多问题。事务所缺乏内部激励政策, 行业监管监督力度不够, 法律规范不健全,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已经脱钩, 但还是存在政府干预, 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公平竟争。

(四) 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

由于事务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培训层次较低, 加之我国还没能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 这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的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五) 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社会公信力较差。

琼民源、红光、郑百文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 银广夏、东方电子风暴又起, 牵涉其中的注册会计师十有八九缺乏职业胜任能力, 而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被列为首要地位的道德标准问题。在广大投资者的愤怒声讨中, 注册会计师陷入尴尬境地, 信誉降到了低点。

三、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 来自国外同行挑战

1. 生存的竞争。

在资本市场和开放的国际市场上, 企业会选择信誉好、影响力大、服务水平高的著名会计公司和事务所。中国加入WTO后, 资本市场和会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执业会计师在我国将享受着国民待遇, 这对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冲击颇为巨大。

2. 业务的竞争。

国外所经过多年发展, 在许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他们执业经验丰富、业务技术先进、服务质量较高, 较容易赢得客户;而我国的事务所执业时间短, 经验积累不充分, 业务熟练程度和人员素质可能逊色于它们。目前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执业会计师财力、物力雄厚, 理念、工具、技术较好, 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而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许多方面还是“小字辈”, 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方面不得不考虑外国同行的意见, 影响了我国同行主观能力的发挥。同时, 他们的组织庞大, 有些事务所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可在世界各地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 这类事务所容易赢得欲向海外扩展的客户;而我们的事务所跨国分支机构还没有。另外, 他们多年来积累了良好的信誉, 可帮助客户留住商业伙伴, 这些都会使国内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 人才的竞争。

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相对成本的考虑, 外国公司会雇佣大量高素质的中方员工, 特别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同时, 外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 也会使我国许多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到外国会计公司工作。以上这些都会让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大量的人才流失。同时, 国内所的人才老化现象也存在着, 这些会让我国的事务所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 来自国内方面的挑战。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对象是小规模的企业。小规模的企业不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这样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劳动力。当今的收费是按企业资产总额来计费的。中小型事务所为了能多做业务, 不惜以降价为代价进行不正当竞争, 行业中压价竞价的竞争结果势必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诚信危机, 执业质量大打折扣。

《注册会计师法》明确注册会计师按独立审计标准执业, 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但注册会计师的产品须经使用方能被客户认可。而有些部门因与事务所处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 对审计报告的要求不同产生众多分歧, 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论是审计服务市场总容量的拓展还是审计服务市场的机构调整, 在实际上并未给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多大的好处, 反而是挑战大于机会,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有越走越窄的可能。在供求方面, 中国加人WTO后, 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变得很突出。当前会计市场低水平和不尽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与企业要求高标准的全方位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四、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建议

市场定位就是要在市场中寻找合适自己的客户群。国外的巨头投资家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有一句话对会计师行业很有用:培育市场, 培育需求。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 (服务) , 也不知道会计师可以做 (提供) ,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我们去挖掘, 前提是我们必需有本事, 即“专业”。下面是关于我国中小型事务所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是一个基本而又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要努力学习, 既要向我国的高水平者学习, 又要向国外的高水平者学习, 同时自己要刻苦钻研, 多途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组织应根据入世后会计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加大人才培养和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力度。人在培育中成长, 体制在改革中前进。人当中, 质量是第一位的, 政治上要好, 业务要好, 职业道德上要好。当前,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注册会计师一定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对新事物的感知、认知能力, 适应变化不断的新情况、新业务的要求。

同时,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不断归纳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逐步制订详尽的内部操作规程, 并对这些操作规程不断的修订、增补, 形成系统的业务规程。

(二) 从事专业化服务。

从国外中介行业发展现状看, 专业化服务是中介行业的一大特征。中小事务所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 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业务, 如商业、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等行业,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要明白自己在人才方面有哪些优势, 要形成一批年龄结构合理, 知识层次较高, 既有理论, 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最后, 还应当对审计市场进行充分研究, 弄清哪些是市场急需而一般会计师事务所又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的项目, 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确定长期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短期和中期计划。

(三) 积极拓展业务, 寻求稳定持续的生存空间。

中小所拓展业务, 不能仅局限于会计业务, 还可以拓展到咨询、评估、法律服务领域, 同时要把别人抢走的业务夺回来。与客户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保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或者还可以考虑建设成为以会计为主业的综合性业务, 不受地域限制, 将业务延伸到周边地区。

其次, 建立会计相关经济信息档案库, 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业务拓展。世界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会计服务中心, 首先应该成为会计信息中心, 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智囊团”作用。同时,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如电脑, 网络等, 与外界沟通, 及时截获社会信息, 网络信息, 为业务工作服务, 促进业务的拓展。

(四) 加强内部控制, 形成事务所的企业文化。

当初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选择兼并对象时, 首先派去的是文化部的经理, 其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认同的文化使双方走到了一起。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应包括以下的内容:企业精神, 即为客户提供真诚服务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信念和富有团队精神的行为准则;独具特色的企业作风, ;典雅的企业形象等。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结构应以业务控制为重点。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主观努力, 还深受客户内控状况、信用状况的影响。不仅如此,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还随时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 因此加强人员的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控制的几个关键控制点。

(五)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服务质量。

审计职业道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重视职业道德建设, 审计过程中充分显示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职件精神.才能塑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 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真正树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应有的威信和形象, 并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获得健康发展。

(六) 建立健全行业法规, 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行业管理的重点应是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及其政策制定竟争规则等。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 净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促进公平竟争, 应该靠一个好的制度来约束所有当事人的行为, 从而提高效率。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要时刻关注中小所的建设和发展。

(七) 创建市场导向型会计师事务所。

经营战略是事关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科学的经营战略是指从事务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出发, 正确把握客观环境, 从中选取可利用的条件, 并据此制定出一个富有远见, 切实可行的推动事务所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 事务所只靠服务质量是不能保证成功的, 必须要有营销手段。我们要找出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 拓展或改进现有的服务, 比以前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获取利润的同时, 找出方法使客户成为忠实的消费者。业务并非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人们自然不会自己主动委托承办。我们就应对自己手中有价值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及时推销, 挖掘市场的潜力, 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程智明.入世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0 (3) .

〔2〕邓广.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J〕.特区财会, 2003 (12) .

〔3〕李期.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几个问题〔J〕.广西会计, 2002 (10) .

完善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探讨 篇8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诸多不足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如会计科目的设置不科学、债权资产核算不完整、收付实现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等;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科学地确定会计科目、完善高校会计报表体系、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等措施。

上世纪末产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高校多年来会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资金投入的迅猛增加以及筹资渠道的拓宽和资金使用的多去向,这套规范体系在很多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其不足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需要改革和完善。笔者试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高校的会计制度作一探讨。

一、我国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不科学

1.未设固定资产折旧科目,不能如实反映高校净资产。按目前的会计制度规定,高校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报表中的总资产是按固定资产原值汇总的,而企业的总资产一般是按固定资产净值汇总的。固定资产具有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现存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一致。根据测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约占总资产的50%,平均新旧程度为50%,那么,现有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价值就要虚高25%。这就会导致一些消极的结果:管理部门无法从高校的会计报表得到固定资产净值的真实资料,其它利益相关者也难以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

2.未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高校财务部门对出售、报废、损毁资产的管理。由于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发生损毁时,一般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或收入直接记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同时还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3.未设置“在建工程”科目。高校会计核算系统中没有“在建工程”科目,实践中常常是将大量在建工程内容放在基建会计系统中进行核算。在工程未完工而未转入固定资产之前,这部分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而仅在“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中作为与基建的往来款反映,这就混淆了高校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界限。

(二)负债核算不区分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

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负债科目主要有:“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交税金”和“代管款项”等。这些科目有些是属于流动负债性质的科目,如应付、应交款项;而“借入款项”和“代管款项”核算的内容既有长期负债,也有流动负债,两者没有区分开来核算。目前高校通过银行融资形成的负债已经相当普遍,且数额也不小,偿债已给高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我国的会计制度却将全部借款都笼统地记入“借入款项”,不区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也不区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这样的核算结果和信息披露显然无法满足高校管理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三)债权资产核算不完整

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下,高校的资产核算与负债相似,内容并不完整。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学年开始时,学生需要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交纳学费和住宿费。由于目前客观上大学里有部分贫困生无力交纳全部学费,加上现在社会风气对学校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高校的学费收取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不少高校的学费欠交数额超过10%,有的甚至高达30%。但是按照目前的会计制度,学生欠交的学费、住宿费不作为应收款进行核算,事实上,有一部分欠款通过学校的清理追缴和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是可以收回来的,应该记入学校的债权资产。其二,高校的附属单位按经营承包合同应上缴而未交的款项,经营单位已按权责发生制列入当期负债,而高校按照收付实现制则不应列为当期收入,因而也就未能列为学校债权资产。

(四)基本业务与基建业务核算未纳入到统一的会计系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建资金的拨付使用有单独的系统,因此基层单位的基建业务是单独核算,在银行单独开设账户,执行专门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将基建核算纳入到统一的会计系统中进行规范,而高校却仍然实行两个独立的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高校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许多高校将借款作为基本业务在一般会计核算体系中核算,然后再转入基建账中,也有一部分高校直接将借款在基建财务会计系统中核算。前一种核算方式下,借款转入基建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结转自筹基建”支出账户转拨到基建账上;二是作为往来款划到基建账上,使“应收及暂付款”这个原本属于流动资产性质的账户中滞留着大量的长期资产。

(五)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不够重视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和土地使用权等。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对于土地使用权予以核算和披露,而对于其他无形资产则没有在会计系统中进行反映。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取得的专利权大幅度增长,但是这些无形资产却没有在高校财务报表中给予应有的反映。

由于上述原因,目前高校的资产和负债核算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去衡量高校的偿债能力,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决策结果。

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国家先后制定了《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但由于有的法律法规是指导性的,比较笼统;有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对当前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针对性。各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有的规章制度合理不合法,有的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二)收付实现制已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

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多年来沿袭着收付实现制,而收付实现制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资金投入的迅猛增加以及筹资渠道的拓宽和资金使用的多去向,收付实现制已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造成当前会计制度弊端和会计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上述许多问题的产生,如会计科目的设置不科学、债权资产核算不完整、负债核算不区分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等,都与收付实现制紧密联系。财务部门的任务就是把钱管好、用好,但在收付实现制下,财会人员的工作还停留在一般意义上资金的收取、分配和使用上,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

(三)高校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作文下一篇:资格复审所需材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