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文学赏析(精选8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温庭筠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从温庭筠开始,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开始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 ――“梳妆”,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小山,眉妆之名目,此样盛行于晚唐五代,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前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通体只写梳妆一字,蕴含其中的却是闺阁之内说不尽的心事。
名家评论
张惠言《 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税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关键词: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蕴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际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 经过商山时所写的。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 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诗题中的商山, 又名地肺山, 也叫楚山, 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首联出句“晨起動征铎”, 直接着题, 写出发前的准备, 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昨天, 由于诗人赶了一整天的路, 走得很疲乏, 夜里当他投宿在商山一家旅馆里以后, 睡得很熟, 一觉醒来, 时间已是清晨。这时只听的到旅馆外面响起了一片叮叮当当的铃铎声和旅客的叫嚷声。旅客套马的套马, 驾车的驾车, 有的旅客已经抢在前面出发了。于是, 诗人急忙起了床,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 也上了路。
首联对句“客行悲故乡”, 直接抒发旅途早行时的感伤情绪。
诗人上路以后, 他每向前走一步, 都感觉到离自己非常熟悉的京都长安越来越远, 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也越来越远了, 离自己的家乡、家里的亲人更是越来越远。他想到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于是心中不免凄楚悲哀起来,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笼罩在他的头上, 使他无法自拔。“客行悲故乡”这一句的“悲”字, 份量很重、意蕴深沉。他把“在家千日好, 出门事事难”的辛酸苦辣深刻逼真的表现出来了。同时, 旅途的交通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淡薄、无依无靠以及思乡怀亲等诸多困难, 也通过这一“悲”字暗含其中。
颌联“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描写早行的特殊景色, 抒发旅途中的艰辛。
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一边往前走。一路上, 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 仰望天空, 寒星闪烁, 下玄月依然高挂天中, 环顾四周, 冬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 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再往前走了一程, 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 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 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 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 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看到这情景, 诗人不得暗发感叹:唉, 前面的那些旅客比我还要辛苦, 他们走得更早啊!真是“莫到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这一联诗很特殊、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被人们广为吟颂着。那乡, 它到底妙在何处, 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魔力呢?笔者拟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这两句诗全部由代表十种不同景物的十个名词组成, 没有一个名词以外的其他词语, 而且由这十个名词组成的六种具体的事物“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茅店月”、“板桥霜”又都是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结构, 充当定语的依旧都还是名词。这样把一大堆名词排列在一起来写, 不但给读者一种具体感受, 而且还能触发读者的视觉形象。历代诗评家对此无不击节赞赏, 拍案称绝。尤其是李东阳说的“二句之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 而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 始为难得, ” (《怀麓堂诗话》) 最具代表性。其次, 这联诗通过具体典型的事物, 鲜明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荒山早行图。把人在旅途的艰辛愁苦寄寓到了这字里行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 的神来之笔。第三, 这联诗的对仗很讲究。例如:“鸡声”和“人迹”不但字面上是名词相对的工对, “鸡”和“人”, “声”和“迹”又自然成对, 而作定语的“鸡”和“人”都是有生命之物。中心词“声”和“迹”又都是无生命之物, 并且“声”还是“鸡”叫出来的。“迹”也是人踩出来的。下面的“茅店”和“板桥”、“茅店月”、和“板桥霜”也一样工巧。大家不难领会, 这里就再不必作过多的分析。第四, 还需要指出的是“月”和“霜”这两个字含义深刻, 很值得反复玩味和细细咀嚼。它们的颜色都是洁白晶莹的, 给人的感觉都是寒冷冰凉的。这又进一步地描绘和渲染了寒冬季节的早晨,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处处寒气袭人, 时时清冷刺骨, 加之荒村野店, 残月犹存, 四周旷寂, 道路凄清, 把旅况的辛酸苦辣和忧愁悲伤发挥到了极点。
颈联“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继续写路途所见到的景象, 描绘出一片寂静的气势。“檞叶”:檞树的枯叶, 檞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其叶落于秋末。“枳花”:枳树开的花, 枳树也称枳壳, 春季开白花。
过了板桥以后, 没走多远, 道路又进入了一段檞树林, 诗人沿着林间小径继续前进, 一路上脚下踩着檞树叶子, 软绵绵的, 倒还觉的很舒服, 旅途的艰辛悲愁也因此清除了一些。走过树林子, 前面出现了一处驿站, 这时月光更加明亮, 晨曦也逐渐增强, 月光和晨曦把驿站昏暗的墙壁照得光彩明亮起来, 好像春季的枳花映照其上一样。看到这景象, 于是诗人的心情更加舒畅起来, 步履也加快了许多。这一联诗, 诗人虽然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片寂静的气氛, 但情调没有前两联低沉, 诗人内心开始产生了一丝喜悦之情。同时, 寂静的山路, 寂静的驿墙, 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早”来写的, 突出了又一个早行的典型环境。
尾联“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回忆昨夜的梦境, 又引出新的愁绪。
诗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踽踽而行, 默默而思, 他一边赶着路, 一边想着刚才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的那令人欣喜的美丽情景。忽然, 他的思绪为之一动:唉、如果这驿墙真是盛开的枳花映照的明亮起来的话, 那该有多好啊!然而, 这不可能, 现在是冬季, 枳花要等到春天才能开放呀!驿墙四周的那些枳树, 还没有开花的动静哩!喔, 对了, 昨天夜里, 我在旅店里做了一个梦, 梦见春天来了。在长安的杜陵附近弯弯曲曲的湖塘里、池水渐暖、野鸭和大雁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浮满了整个湖塘、那景象真是太热闹了。诗写到这里, 突然打住、作者似乎要在这最后两句中给读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景象。然而,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隐含的那种浓浓的凄苦悲愁情调, 细心的读者是不难领悟和体会的。
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刻画和描绘征途的自然景物、着重强调一个“早”字、通篇抒发感情、处处紧扣一个“悲”字。第一句“晨起动征驿”是直观地写早行;第二句“客行悲故乡”是直抒胸臆———写悲情。而第二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二句、则是通过刻画路途的自然景物、具体的明写早行, 同时还通过描绘景物暗写了悲情。第三联的“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还是通过途中的景物来具体地强调一个“早”字、第四联“因思杜陵楚, 凫雁满回塘”、又具体地写了作者所怀悲情的内容, 并具“杜陵楚”又照应和补充了“悲故乡”, 使诗句显得有起有落。诗人的故乡在山西祁县, 他在这里把长安当做故乡, 一是说明诗人对京都的眷恋。二是与刘皂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有同感。
菩萨蛮温庭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延伸向脸颊,逐渐清淡,像云影轻度。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大意】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闺怨 B.梳妆 C.相思 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2分)
A.李清照 B.李贺 C.李白 D.李绅
参考答案: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3.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4.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5.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温庭筠《瑶瑟怨》
6.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温庭筠《春日》
7.微风和暖日鲜明,草色迷人向渭城。——温庭筠《偶题》
8.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9.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0.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温庭筠《送人南游》
11.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温庭筠《题望苑驿》
12.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温庭筠《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13.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温庭筠《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14.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温庭筠《锦城曲》
15.知道无郎却有情,长教月照相思柳。——温庭筠《兰塘词》
16.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
17.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拂舞词》
18.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温庭筠《瑟瑟钗》
19.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
20.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温庭筠《猎骑辞》
温庭筠的诗词
1.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2.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
3.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4.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5.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温庭筠《烧歌》
6.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筠《题望苑驿》
7.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8.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9.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10.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温庭筠
11.白露鸣蛩急,晴天度雁疏。——温庭筠《登卢氏台》
12.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1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14.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15.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温庭筠《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16.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温庭筠《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17.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18.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
19.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温庭筠《鄠杜郊居》
《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赏析】
《和友人伤歌姬》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和友人伤歌姬》繁体对照
卷578_54和友人傷歌姬溫庭筠
月缺花殘莫愴然,花須終發月終圓。
更能何事銷芳念,亦有濃華委逝川。
壹曲艷歌留婉轉,九原春草妒嬋娟。
【菩萨蛮温庭筠文学赏析】推荐阅读:
菩萨蛮温庭筠教学反思07-23
温庭筠菩萨蛮06-22
《赠少年》 温庭筠10-24
温庭筠 《过分水岭》09-09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10-31
菩萨蛮诗词赏析07-09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及赏析06-08
温庭钧古诗《利州南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