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精选8篇)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衍生和发展的一门伟大的系统的古老学科,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西医引入中国,中医的主导地位逐渐为西医所取代。

相对于西医而言, 目前中医学在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均处于次要、辅助地位。在从业人数、院校数量、在校学生数、床位比、床位周转率、科技成果获奖等各个层面, 中医都与西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临床所治疗的疾病看, 中医多局限于疑难杂症、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预防保健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中医医师对中医学术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他们更热衷于学习掌握西医知识, 而中医水平却代代下降。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

1.中医的传承困境

据统计【1】,1920 年全国中医从业人员约80万人,1949年约50 万人, 降至25. 3万人, 占医师总数的11. 7%, 而目前全国名老中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人减少至现在不足500 人,可见中医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1.1中医传承的内部困境

1.1.1中医队伍自身的迷茫

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了疗效,其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在于“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此即为中医的灵魂。而也正是中医与“哪痛治哪”的西医的最大分别。

然而随着西医的蓬勃发展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更新,许多人提出“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先进的诊疗设备作为诊病的根据之一,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且不知这使得很大部分的中医在临证之时,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西医的僵化思维模式,哪里不好就治哪里,有炎症了就用清凉的药物清热解毒。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 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的精髓丧失殆尽,空有其形而已。

这其实体现了许多中医的迷茫、不自信,若他们能坚持辩证论治的根本原则,使先进的诊疗手段为己所用,对临床疗效未尝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只有养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那么适当的结合西医,才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就只会是未得其利,先获其弊。

1.1.2中医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是师承教育,主要通过父传子、师授徒承的方式。而现代师承教育主要体现为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培养【2】。师承教育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的形象,保存和继承了各家的理论,但是其规模较小,无法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其次,师承教育容易造成思维局限,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3】。同时,另一种主要的中医教育模式就是院校教育,虽然院校教育能够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但由于教学规模较大,无法就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对加强中医基本功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临床水平不高。

1.1.3中医自身的难度

中医辨证具有灵活性和思辨性。由于它的依据是病人的主诉、体征及医生的主观感觉判断, 如舌、脉诊断, 较笼统和主观, 缺少统一的规范化、量化的标准, 不利于学习、继承和推广。【4】同时,中医在治疗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指导思想,该分析的时候分析,

该综合的时候综合统筹兼顾全面考虑而不是顾此失彼、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中医学这种思维方法更适合于解决多因素、多层次的慢性及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然而这也造成了中医的学习难度,易学难精,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1.2中医传承的外部困境

1.2.1中医文化的环境的丧失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语言皆采用文言文,其中的文字也都是繁体字,而我国现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白话文,书写简体字。因此,对于文言功底不好的人来说,中医的典籍、药方不啻于天书,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缺失及错误。这种中医文化传承的弱化,必将会影响中医的传承。

2.中药制剂的落后限制中医的发展

说起喝中药,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它那苦涩的味道,就不禁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同时,中药多为方剂,需要煎服,过程繁琐,十分不方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3.普通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危机

3.1中医的一些理论依据无法得到科学验证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 气” 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的;中医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中医历千载而不变是僵化的;中医只不过是历史经验积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5】

3.2中医的“名医效应”

部分人认可中医的疗效,也承认中医在疑难杂症、慢性疾病、术后康复、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然而他们却只认可知名的老中医,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医不屑一顾。名中医一号难求提前一夜排队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有的预约专家号己排到几个月以后。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相对年轻的中医却无人问津,少有人相信他们。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一些人对中医的缺乏信任,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壮大。

4. 中医管理机制的僵化

中医之衰落,与其僵化的管理机制有莫大的关系。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整个地区的中医产业还不如一所西医医院!中医医院、诊所则寥寥无几。医者无立足之地,医术又何以宏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严重不足,业务萧条,又无法申请行医执照,以致大批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无医疗技术的江湖骗子长期挂靠医院门诊非法行医,虽经整治,屡禁不止。【5】多年来,中医之管理松紧失度:该严格把关的地方不严格,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许多酷爱中医之士欲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竟然所学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沮丧!

中医的前景如何,与相关政策休戚相关。如果政策适当,给中医适当的发展空间,中医就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受惠的还是人民群众。反之,如果政策失当,该紧的地方松,该松的地方紧,对中医的发展不促反抑,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现在处于艰难处境, 可谓内忧外患兼而有之。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困难中孕育着突破, 绝境中包含着生机。应戒骄戒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求真务实,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中医能在不远的将来以崭新的形象服务于中国,服务于世界,成为我们的骄傲。

参考文献:

【1】 陶艳.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5( 6) :7

-8.

【2】 汤少梁 沈爱琴 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

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2. 南京中医药大学 级硕士研究生, 江苏 南京 210046)

【3】 孙涛, 樊新荣. 澄省与致远: 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学思索[M].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009:182.

【4】 陈四文 中医现状反思与展望之我见 中医药通报 6月 第 5卷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2

一、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状况

在日本, 中医药学大多被人们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就像中医学在中国被称为“传统医学”或“东方医学”一样, 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其实, 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中医药传入日本后, 逐步形成了独自的日本中医学体系, 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方药则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明治以后, 西洋崇拜的新思潮成为主流, 汉方医学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伴随着临床医学过度的分科现象的产生以及对于辅助检查的日益重视, 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日益疏远, 更由于现代医药使用过程中常常可见严重的药物副反应以及在慢性病临床治疗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西医的弊端, 把目光转向传统中医上来, 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彻底治疗的有效方法, 以此为契机迎来了汉方医学的全面复苏。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汉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投入大量经费鼓励发展汉方医学。他们重视中药的本质、提高中药质量, 支持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制定汉方制剂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汉方制剂的管理水平。日本企业也重视海外专利申请以占领国外市场。目前在中国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也是日本企业。加上日本民众对汉方医药的认可和支持, 日本汉方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我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1.我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现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但是辛亥革命以来, 在西方文化和西医模式的冲击和影响下, 中医文化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虽然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和医药文化, 都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至今还指导着中医临床, 但是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更偏向于西方医学。保护、传播、传承与振兴中医药文化迫在眉睫。“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医药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我国蕴含的丰富的养生保健思想和中医药资源, 积极探索新的思维角度与方法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进入2 1世纪以来, 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 加上党和各级政府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宣传, 使得中医药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电视台中医养生栏目的开播, 使得普通老百姓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很多人从一向信赖依赖西医的观念逐步转到了利用中医养生上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与使用中医, 中医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另外, 中医也属于自然国学的一员,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医的复兴提供了历史机遇。

三、日本汉方医学对我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国具有弘扬中医药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 保护、振兴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 要向日本学习, 善于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改进, 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为自己所用。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 不能忽视中西医两种医学结合的研究, 寻找实现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的方法, 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使得中医药取得和西医的同等地位上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在发展中药学方面, 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要重视中药的本质和质量, 加强科学技术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增强专利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 拓宽中药材的世界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当中的教育和宣传, 使得中医药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中不断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仝选甫.从日本中医药发展现状探讨未来国际问发展与合作领域[J].国际中医药, 2006.1, 14 (1) .

[2]胡琴, 汤军.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启示[J].中国医药指南, 2011.5, 9 (15) .

[3]郑红斌, 陈咸.中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3, 27 (2) .

如何推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校园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院校是关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校是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并且担负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责任上应承担起和履行新的职能和使命,应当扛起快速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责任的大旗,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内容,不断进步。

一.深入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

基本道德规范是为人之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学校精神。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以高校自身特色加入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使良好的精神建设氛围蔚然成风,让文化建设成为对学生生活具有陶冶作用、对教职工作有凝聚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优秀高校文化。让中医特色的办学理念深入高校文化建设,成为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以及学风优秀载体和表现,

1.强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就像灵魂,是高校传统和高校的特色的实际反映,对高校建设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同时为全体师生员工建设学校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为此各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办学理念,包括学校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等的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并成为工作指南,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2.弘扬大学精神,树立科学价值观

一所优秀的高校,少不了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么对大学文化精神的良好诠释就是大学精神的扩音器,让大学文化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为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建立以全心全意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族传统美德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与科学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与带头作用,培养更多奉献于本职工作岗位,为学校、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3.加强校风建设

拥有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整体的硬实力。要继承和发扬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严谨求实、崇尚科学、善于创造以及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医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努力建设优良教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以师德培养为中心的教风以及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学风。

4.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是工作的重点,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统筹规划到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并务实教育工作,使素质教育充斥在教学的各环节。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形成一支学科构成合理、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队伍,努力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设立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对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内在品质。

二.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高校办学和治校的基本保证,优秀的制度文化对于学生有些在行为上规范,在道德上引导的作用。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加强依法治校建设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广大师生员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处理学校各种公共事务和对外关系,坚决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权益,使之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和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大学制度,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并使之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办学建设

优秀的民主办学理念,是互利互惠相互进步的方法。通过完善教职工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只要属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政策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在处理工作上做到校务公开,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决策辅助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使他们完成为高校发展改革建言献策和监督的各项工作。实行高校领导“接待师生日”的政策,以此加强交流,广开言路。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以自身目标为基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事和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制度文化建设,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1.规范高校形象标识

统整齐规范的使用校园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校标、校旗以及校歌等;规范校内景观、建筑与道路的命名,进一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倡导师生牢记校训、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学唱校歌,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

nlc202309010139

2.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影响,也是优秀高校的建设重点。加抓住对外宣传工作,将优秀的一遍彰显出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一致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和数据等。加强学校校史的整理和编撰,建设校史馆,并向全校师生开放。加强校园网、院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的建设,以便及时报道学校的发展成就等。

3.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高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协调的风格,建筑中要设置具有中医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橱窗并设立学术沙龙和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中医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遵循生态校园的建设要求,建设主体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4.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校内安全管理和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不良事端。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强化监督,构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反应灵敏、处置果断的防控网络,形成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工作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四.积极开展行为文化建设

1.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思想的拼搏可以增强高校学术的进步,抓住良好学术氛围的建设,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崇尚科学民主,烘托学术氛围。在图书馆、会议室、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及橱窗、网络、报刊等媒介中都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建立和完善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逐步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2.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明白交流时进步的基石,提供学术交流的场地,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参加中医药文化学术会议和校际合作,引进国内外专家讲学,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开阔视野,提高水平。积极引进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专家教师,汇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提高整体学术层次。支持各专业协会、学术团体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

3.加强基本道德规范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以德行为先。加强师德管理,宣传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老师要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猜用科学教学的方法。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以服务为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育人事业放在首位,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用良好且优秀的品格来要求自己。加强学生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党员行为规范》等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4.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良载体,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等活动,并且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有思想深度的思想政治活动,以及校园运动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使之思想感情对学校老师产生归属感,最终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5.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

重大仪式是一所高校的门面和实力的一种体现,学术活动、文化活动与庆典仪式等活动规范化是高校组织纪律性的体现。对于重大仪式活动不仅要隆重还要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办的有特色。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奖学金颁发、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积极参与,珍视集体和个人荣誉。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4

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大秧歌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窘境。“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个文化荒漠。”胶州市市长曹友强说。胶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胶州秧歌有300余年的历史。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人有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故东小屯原名“包烟屯”(建国后改名东小屯)。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它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舞蹈秧歌。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钗、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30余个。

清同治四年(1864),楼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在本村坐科招生,称为“安锅”,开始收徒弟传艺。

民国九年(1920)秋,后屯村一位秧歌爱好者陈銮增,在七城村坐科招生。他精通拳棒,在刘彩的以温柔见长的文秧歌中大胆地融入武功,很受观众欢迎。为了区别,观众习惯称刘彩的秧歌为“北路秧歌”,陈銮增的秧歌为“南路秧歌”。民国初年后,两派秧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的秧歌,至今已难以辨别南路北路了。

建国后,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县文化馆多次发掘整理胶州秧歌,先后办过十几期秧歌培训班。1954年,胶州秧歌赴北京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专业文艺团体的150多个单位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84年,胶州秧歌被文化部收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

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 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

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无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打灶王”等。这些虽然是流传的农村秧歌戏,但由于运用当地民歌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因而极受欢迎。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作些高难动作,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怪乎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

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5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

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 “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 ”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和“腹诊”的独到临床经验和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勤学善问勿存疑

名中医临证诊务繁忙,不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都诊务繁忙,无暇讲授临床经验,也有些名中医看重学生的 “悟性”,我在跟随多名名老中医实践过程中,体会过分强调继承人的“悟性”并不可取,独特的学术经验所蕴含的辨证思维方式,非名师点拨不能拨开迷雾,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认为临证诊病需“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认为把握疾病的本质,不能局限于病人的局部症状表现,而应该按照病人的心理、体质等综合因素整体的分析病情,这些隐藏于名中医专家脑海中的辨证思维智慧,非继承者一朝一夕所能能领会,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与名中医的人文素养、渊博知识密切相关,这时候继承者应该在临证期间或临证后及时向名中医求教,及时的将自己的疑惑和盘托出,或许有些问题因继承者认识的局限性略显幼稚,但经名中医高屋建瓴的点拨后却能尽快提高认识,更好的把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脉络;另一方面,部分继承者有深度的提问,或许蕴含着连名中医本人都未曾思考过的辨证思维层面,思想经过碰撞和交流,对名中医本人学术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都将大有裨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相长方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前进,当前名中医的经验传承已开展博士生和博士后招生工作,我在在短短6年的临证跟师期间撰写出了有高水平的学术经验总结论文,继承者勤学善问更是不可缺少的。

五、熟读经典助解惑

熟读中医经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我师曹晓岚教授曾云“秀才学医,罩里捉鸡”,熟读中医经典在古代是中医学徒登堂入室必须经历的阶段。当代名中医药学家何任教授认为“学好中医经典,是继承创新的基本功”,他体会“温习重读,每读一次,肯定有一次的收获”。可见中医经典在经验继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掌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需要经典,其遣方用药也要溯本求源,考证出处,才能继承好名中医的学术和处方用药的精髓。黄煌教授临证善用经方,其撰写的《张仲景 50 味药证》一书,以《神农本草经》为本源,考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证《伤寒》、《金匮》之用法,结合自己长期的临证经验,扩大了经方诊治现代病的治疗范围。全国名医张珍玉教授主张学习经典著作时要先通读原文,少年从父学医时,即背过《内经》、《难经 》、《伤寒论 》的等重要条文。我跟师临证和拜读名家医案过程中也体会到,经方治病,药少力宏,每有疑惑,重读《内经》、《伤寒杂病论》,每有豁然开朗之感。

六、医案亲录时总结

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过程中,医案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详细的记载乃至再现名中医诊病的过程,而单纯拜读医案和继承者躬亲录医案,我体会二者的受益是深浅有别的。亲录医案,或重抄老师脉案,或老师口授笔录,此时医案所记载的方药,是有生命的,病人鲜活的临床症状和老师临证诊病的“望闻问切”动态过程都鲜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在学生的笔尖下记载下来,学生对医案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病人疾病的本质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即使后来随着继承者学识的增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名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得以再提高和再创新,亲录医案给继承人所带来的启示也更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我在初学时跟随名中医专家所记录的抄方医案,至今保存在身边,每每翻看,当时医家诊病的音容笑貌即在面前浮现,某些特殊病人当时的临床症状乃至说过的话,仍能历历在目,可见亲录医案的重要性。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七、借助数理统计法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临着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合法性和教育行为的无序性之间、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等几大矛盾的挑战;提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接轨、国际人才与联合发展三大战略。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医药 国际化 现状 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性的方向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吸收来自世界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每年的人学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派出大批既懂中医药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教学人才。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成立中医药教育国际教育机构和开展境外联合办学,高等中医药教育大步跨出国门,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同时,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也受到种种挑战。如何正确地把握好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的道路,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篇7

打造突出中医特色的针灸康复科

记者:请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贵院的情况。

熊水根:我院地处赣江西北岸, 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社会保健为一体的具有浓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综合性中医院。我院创建于1984年12月, 1997年1月被卫生部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 2009年6月完成了历时两年的整体搬迁新址工程, 医院现有职工363人, 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的90%。

记者:从医生的角度, 您认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

熊水根: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是与西医相比较而言的, 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异。中医的第一个优势是可以预测疾病。根据五运六气, 可以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疾病及其发展趋势;第二个优势是养生保健。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 中医首先重养生保健;第三个优势是中医擅长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及疑难病。这是中医的绝对优势之一, 有许多慢性病西医没办法, 中医治得好;第四个优势是中医不仅有中药, 还有许多非药物疗法, 如气功、导引、砭石、针、灸等等, 简单易行, 足以解决诸多常见病多发病, 甚至急性病;最后一个优势就是简便廉验。中医有辨证论治、整体观两大特色。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记者:贵院是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

熊水根:从保持和发展方面来说, 我院主要做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 提高对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识;二是坚持中医院的办院方向, 巩固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阵地;三是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完善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系;四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抓好专科专病建设;五是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 保证持续发展后劲;六是加强科学创新, 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记者:贵医是怎样全力打造突出中医特色的针灸康复科的?

熊水根:我院针灸康复科成立于1984年, 2010年被江西省卫生厅确立为省重点专科, 正式命名为针灸康复科。2013年, 医院投重金、扩场地, 经过半年的重新打造, 已成为集门诊、住院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室。科室现有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设置病床18张, 拥有全省二级中医院一流的运动治疗室以及热敏灸治疗室、中药熏蒸治疗室、中医推拿牵引治疗室、中风偏瘫功能评定室、理疗室、多间男女分间针灸治疗室等。

针灸康复科按照二甲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要求, 认真贯彻以“中医为体, 西医为用”的方针, 突出针灸优势目标, 加强中医特色建设, 不断提高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 并积极开展针灸调脂、针灸急诊、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针灸治疗瘫症等课题的研究。

科室学科带头人为副院长, 从事针灸康复工作27年, 发表论文多篇, 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目前, 科室共有医护人员12人, 所有的医护人员均参加过全省康复培训, 并取得合格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 针灸康复科医生均具备本科学历, 其中副高职称1人, 中级职称2人, 已有多人前往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及省中医院进修学习。

目前针灸康复科根据自身特色和患者疗效等实际情况, 遴选出优势病种三个。优势病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 疗效确切, 患者数与日俱增。

走继承创新推广特色诊疗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记者:贵医是如何走继承创新推广特色诊疗的中医药发展之路的?

熊水根: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推广是继承的发展。在继承方面, 我院重视对中医药核心理论和科学内涵的学习, 继承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创造出来的学术思想、丰富经验及优秀成果, 继承古往今来在中医药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等方面一切行之有效的独具特色的方法, 并加以应用。同时实行中医专家“名师带徒”的师承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中医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从制度上加强对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

在创新方面, 积极吸收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开阔思路, 抓住理论创新、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两个环节。积极选拔中青年人才赴外进行培训学习, 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在推广方面, 我院作为县域内的中医药龙头单位, 不断采取措施鼓励本院医务人员提高中医药治疗手段比例, 同时积极对下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作用, 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中医药诊疗“简、便、验、廉”的实惠。

在历时两年完成的医院建筑风格上, 从医院外观建设到内部装修, 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特色风格, 又与现代建筑风格相呼应, 体现出民族特色。建筑装饰上采用传统的装饰风格, 诊室里悬挂通俗易懂的古代医学知识、古代名医图像、装裱古医训、古医德的字画以及中药药材、器具镜框等, 充分利用门诊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的宣传栏、展架、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设施, 全面展示、传播中医药文化。在门诊开设了名医堂, 汇集了一批名老中医坐堂门诊, 深受群众欢迎。

中医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记者:贵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熊水根: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医疗保险补偿资金不到位。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文件精神, 医保门诊患者提高的诊查费 (含普通门诊、副主任门诊、主任门诊、急诊、门急诊留观诊查费) 13元, 全部纳入统筹基金定额支付, 现行收费标准部分的费用由患者自付。到目前为止, 我院垫付的城镇医保门诊资金尚未补偿到位。

二是部分中医收费项目标准缺失。多年来, 我院大力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办院方向, 至今, 中医药医疗服务总量已占全院的60%以上。但是, 在已制定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 西医性质的服务收费项目标准调整比较全面, 而中医类服务收费项目标准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许多仍然延用上世纪80年代的收费标准。考虑到中医医院的特殊性和我院实情, 如果不相应调整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会造成中医药治疗服务补偿不足, 特别是中医技术劳务性价格过低, 项目过少, 无法体现中医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

三是医院运行经费压力大。我院自2013年7月1日实行药品零利率销售以来, 药品收入缺口资金较大, 另外医院尚有的历史负债以及每年的医疗设备更新费用、重点专科建设费用等大量资金问题, 对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有不利影响。希望上级加大投入力度, 及时足额落实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资金, 并增拨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费用, 加快建立有关减免医院历史债务的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灯会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色彩;民间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6-01

灯会为中国特有的民俗传统,只在中国和学习过中国文化的国家举办,如日本、韩国等,在其他大部分国家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传统灯会,但却有与之相类似的各式灯光节。在国外灯光节或灯展中我们常常看到具有中国元素和特色的彩灯存在,但大部分元素和灯光装置还是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别。

由调查得知国内外的灯会还是存在着许多差异的,其实差异本身并不存在孰好孰坏,相反差异所体现的是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彼此学习与借鉴的。

首先从表现形式上讲,国内灯会更注重具象的灯光雕塑,如一个代表生肖的单一动物形象花灯或由一系列的单个花灯所组成的大型灯组。而国外则更注重整个环境的渲染,更在意营造某种氛围,而非突出去表现单个的灯组。其中所运用的许多表现手段也是国内灯会所很少用到的,如激光的运用,3D投影技术的运用,甚至还有音乐与灯光的结合。客观来讲,国外灯光节的这些表现手法国内其实在近几年也少有运用,但在效果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其中技术上的欠缺当然是不可逃避的一个问题,但还有一方面我认为是本身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就是不一样的。国内灯会由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我们所希望传达的是对我国灯会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对传统工艺的展示与保护,所以并没有大量采用激光和投影等很具科技感的表现手法,还是以传统表现手法为主。从举办方式上讲,当然大部分国家灯会或灯光节都是由政府承办,在某一局域内举办,但相较于里昂灯光节不同,里昂灯光节虽然主办方当然是政府,但是如前文所讲,每个人民在当天都会在窗台上燃起蜡烛,纪念这一天,参与到这一活动里。国内灯会目前还没能做到如此大的影响,有一部分宗教信仰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让百姓感觉到灯会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而更多的让人民感觉到只是一场商业活动。

通过对国外灯会的学习和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灯会的独特之处,也认识到国内灯会所存在的不足。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灯会千百年来留下的独特花灯造型、独特的制作方式、以及所宣扬的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这些都应继续的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且在国外的灯会中也常常会有中国元素的花灯出现,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受到很大欢迎的。其次国外灯会有许多优秀的表现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激光、3D投影技术的运用,虽然现代科技的表现形式乍一听好像与传统文化有所冲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所表现的核心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就算加入现代的表现方式也不会带来影响,反而会有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声光电和音乐在灯会中的综合运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使灯会本身脱离原有的静态表现,而变为一个多维的形态表现,这将使灯会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而在整个灯会的宣传和举办方式上我们当然可以借鉴里昂灯光节,只有让人民觉得这场灯会是属于自己的,是在为自己的节日所庆祝,才能唤起人们对灯会的关注和重视,这样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目前,我国灯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首先是彩灯的制作技艺后继乏人。传统的彩灯制作季节性强,再加上效益差,市场日趋萎缩。现如今,传统彩灯的扎灯艺人大多都年过半百,呈现出后继乏人的局面。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制作彩灯是一项动脑又动手的艺术活,本身制作难度高再加上并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培训相关人才;第二,彩灯行业缺乏连贯性,一般只在重要节日举办,相关从事人员其他时间无用武之地,那么学习的人自然也就少了;第三,彩灯市场不够大,相关从业人员普遍生活水平偏低,导致人才引进方面不具有吸引力。而从业人员的减少直接导致工艺水平的降低,传统技法的失传,这都使彩灯行业面临困境。

其次,表现形式单一,国内灯会的表现方式和展出内容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而形成这一原因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是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艺术与技术总是从古至今便是形影不离,当技术产生问题的时候,艺术带领技术前进,当艺术出现问题时,技术推动艺术前进。很多新表现方式之所以在国内少有运用,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的不成熟。第二,被传统观念束缚,认为传统的就是一尘不变的,只是单纯的将灯会活动保留下来而并未有所发扬。

灯会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蕴含着我国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我们一定要对此多加关注,面对种种困难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保护好这项传统文化活动。而面对上述困境的突破点在于回归生活文化、表达特征性、突出多样性,这也是我国灯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

回归生活文化,灯会虽起源于皇宫贵族,但从宋代开始灯会已流传于民间一直持续到现在,已属于民间活动了,灯会所蕴含的习俗、预言、文化,所展现的形态、纹样、工艺等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保护灯会的时候必须让它回归民众生活,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表达个性特征,灯会本身的创造与成立已体现民众个体内在的精神需求,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文化,它直接表达我国的民族个性特征,体现民族的本质。灯会所表达的这种个性特征来源于民众的个体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那么个性特征的存留便是我国灯会文化产生的前提,灯会能在我国流传千年,其自身的独特个性特征是最重要的因素。

突出多样性,灯会的内容丰富多彩,从思想信仰、社会礼仪、文学艺术,无所不包,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国家,所谓众口难调,不同民族的人民,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民众,对灯会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喜爱。除此之外,当今世界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一场具有多样性的灯会,才能适应这个多样性的社会。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课文作文下一篇:三月实习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