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精选8篇)

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 篇1

一、教案:

1、优点:教师均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能认真分析教材,备课格式规范、整齐,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合适的教法、学法,低、中段教学注重计算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中、高段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解题能力的培养,教案中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均能及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写好教学反思。

2、不足: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中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由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比较单调。

二、作业检查:

1、优点:我组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及时、细心、规范地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学生能及时改错;作业的布置较规范,能有效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作业批语有激励学生的作用。

2、不足:个别年级的学生书写习惯不好,作业格式书写不够规范,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作业本和练习册均有被擦烂的现象;部分年级的练习册有错题未订正,出现了钢笔、铅笔混用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规范不足,还应加强指导。

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 篇2

一、调研的组织形式

(一) 确立研究主题

到达学校之后, 我有目的的听了两节课, 把九年级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年级。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怎样上课能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上课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通过推门听课, 我听到了真实的基础知识复习课, 教师上课没有一根主线, 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多, 但知识结构却是零散的, 学生不能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起来。课后, 我组织教师进行了评课, 并提出问题“本周我们的教研主题应确定什么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 教研主题确立为“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二) 确立课题

主题确立之后, 我采取了课例研讨的形式, 让教师在可操作的课例中关注主题, 在课题的选择上, 我本着知识相对独立, 难度比较恰当, 适合教师发挥的原则, 确立了复习课课题, 邢南中学为“解直角三角形”, 晋庄中学为“分式”。

(三) 确立作课人员

邢南中学共8名数学教师, 经过与所有教师讨论交流, 每个年级组推出了一位教师, 确定了三位作课教师;晋庄中学共5位教师, 推出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每位教师在体现集体智慧的前提下, 彰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教研主题, 准备好研讨课。

(四) 理论学习

我建议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网络学习, 借鉴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做好笔记, 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除三位作课教师外, 其他教师也要熟悉课题, 要备课, 要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研组长要做好记录, 对本次教研活动要有思考, 有总结。我经过上网学习, 也积累了一些上好复习课的素材, 并将其中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让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借鉴, 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跟踪听课

在确立主题之后, 我针对邢南中学九年级相对比较薄弱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 经过点评, 两位教师的课都有所改进, 对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同时, 我与邢南中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对研究的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更加感到研究所确立主题的必要性。

(六) 作课教师说课

在全体教师都参与备课的前提下, 组织作课教师进行说课, 作课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 通过说课, 可以改进教师的备课工作, 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 促进教、研的结合;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将本节课的特点和有问题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 与作课教师进行了研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作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七) 上好主题研讨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 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验证, 几位作课教师以自己的风格, 围绕问题的解决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 可以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八) 做好问卷调查

结合上课的情况, 我与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谋划了问卷调查的内容 (如下) ,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对复习方式的认识, 也可以了解主题研讨课被学生的认可程度, 进而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达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

关于数学复习课的调查问卷

一、这样上复习课你喜欢吗? () A.喜欢B.可以C.不喜欢

二、这节课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 () A收获很大B.有一点收获C.没有收获

三、你感觉这节课讲的知识是多还是少? () A.很多B.可以C.很少

四、学习方法上对你有没有指导作用? () A.没有B.可以C.很有作用

五、平时复习课上, 一些学过的有联系的知识你能自己回忆总结出来吗? ()

A.完全能B.基本上能

C.基本不能D.老师说了才知道

六、对于知识整理, 你喜欢下面的哪种方式? () A.老师讲, 我听

B.自己先回顾梳理, 然后在组里或全班进行交流

C.先做练习, 然后再梳理

七、你认为课堂复习方式中哪一种比较好? ()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

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八、数学复习课中最吸引你学习的是 () A.有趣的问题情境B.巧妙的解题方法

C.对习题进行拓广、变式、延伸D.其它

(九) 开好主题研讨会

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围绕“问题的解决”评课, 力求改变一盘散沙式的评课, 让评课有主题。首先, 作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了课后反思, 其他教师结合“如何上好复习课”谈了自己的建议, 对作课教师的再教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十) 做好总结

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情况作出总结, 找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形成文字材料, 并确定好下次教研的主题, 如邢南中学的教研主题可确定为“基础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一) 教师的理论学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选择了教育, 就选择了无止境的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 教师在取得合格学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并不等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终结, 还需要继续学习,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议学校数学组同读一本书, 从读课标做起, 每周读一段, 从网上学习课标解读,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二)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需进一步加强

自我县开展校本教研以来,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但有些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认同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求, 以致教研缺乏目的性, 缺乏主动性, 建议学校多组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成长, 看到了进步, 就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三) 教研组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自实行包科领导负责制以来, 教研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一些领导由于不熟悉所包学科, 导致教研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在这种情况下, 包科领导应和教研组长紧密配合, 既有行政的推动, 又有专业的引领, 才能较好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建议学校包科领导要多与教研组长交流, 多谋划, 多思考, 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 让教研组长“走出去”, 多参加培训, 开阔视野。

(四)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进一步推广

现阶段我县的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均衡, 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同科教师人数较少, 甚至只有一人, 所以应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交流, 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教研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建议学校适时适当的组织一次较成功的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 引领集体教研成为日常的需要。

(五) 教材的解读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材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只有不断地研读教材, 才能透过知识的表象看到其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多进行教材分析, 要站在教材系统的高度俯瞰教材, 才能较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

(六) 课堂教学应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上课方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次要角色,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建议教师多研读课标, 感受新课程理念, 看名家课堂, 看优秀教师的课堂, 转变观念, 学课, 进而改变自己的认识, 并付诸于实践。

总之, 本次活动为探索富有成效的教研形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但愿此次调研能给予学校帮助, 给予教研组新的认识教研的视角, 给予教师一些探索课堂的借鉴。

摘要:高阳县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 以主题讨论为主线, 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引导教师在课例研讨中展开主题研究, 并不断分析与改进主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 篇3

关键词:教研工作;团结协作;课程改革

一、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开展状况

就目前我国各大中学来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数学课程改革 的任务,做到寓教于乐,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在全国的各大初中都得到了开展。部分学校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使教研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在进行教研工作的开展时,简单地进行教学工作总结,不能将教研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针对这些有得有失的状况,各个初中的数学教研组也在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数学教研工作的方法,使教研工作的开展对数学教学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方法

1.做好数学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

想要有效开展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检验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将决定着整个教研队伍的水平,只有教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才能确保数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教研队伍成员的自我学习。作为教研队伍的一员,为了能使教研工作顺利开展,使数学教学能够跟上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自我学习,首先要就初中数学教研任务大纲进行学习,明确每一项教研任务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2)学习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方向,对应的做好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计划;(3)积极接受再教育。

2.团结协作,加强交流

教研工作想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研组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单位,在教研组中老师们应该团结,相互就教学方面的经历以及经验进行交流。针对眼下新课改的教研工作的安排计划进行商议,总结出较为合理的教研计划,以助于数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具体的实行步骤如下:第一,召开定期的教研组内部会议,就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经历进行交流。对于数学工作者来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集结在课堂上,所有的教研经验都是从课堂中获得而来,然而因为每个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教研经验也会各有特色。第二,展开公开课,进行课堂的观摩。

3.紧抓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做好准备

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教研工作的完成也并不是专职的。就教研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空口说白话,而要通过实践来总结,然后将教研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不断地完善,也就是说教研工作的基础就是课堂教学,所以想要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就务必要紧抓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做好准备。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其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领悟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授能力,要是学生听懂、会做,因此课堂时教研工作开展的最佳地点,课堂的授课经历,课后的总结,撰写教学总结和案例,这样将会为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砝码。

4.从思想到理论实践课程改革

从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来看,在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上远高于国外的国家,而初中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如今的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增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爱好,以及探究数学难题的兴趣。为了使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师务必做到从思想上到理论上时间课程改革。作为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游戏、讲述数学名人如华罗庚的故事使同学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而是陶冶个人情操,且具有一定的乐趣的。

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提供保障。在进行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脚踏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使整个初中的教学工作享受到数学教研工作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陈旭燕.农村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3).

[2]姚晖.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中学数学教研组长的工作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中学数学教研的组长,今天由我代表我们数学教研组团队在此以去年后到现在开展的数学教研工作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汇报。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上级领导为我们广大教职工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和平台,以及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要感谢我们数学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因为有我们共同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去年赛课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我们数学教研组积极备课,敢于参与,通过菊花杯的比赛不仅让我们教研人员走出的范围,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向教育界展示教职工的教学能力,显示了我们中学的教学水平,还增强了教研组的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教研战队力。短暂的喜悦过后又是繁重的教研工作,我们没有沉湎于成功的喜悦,而是精益求精寻求更好的数学教学模式,更高的数学教学质量。通过这一年的实践,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通过教研组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以探究教学为指导理论。创建了数学教学的“情境、探究、训练”的模式,通过教师引领,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开拓数学思维。

一年来数学教研组紧紧围绕师生双线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专业发展,角色转变,到以课堂为主阵地,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数学乐园,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和改进。

教研组对临近中考时数学课业复习的探讨工作以全新的模式进行。首先以复习初中内容为主使学生整体掌握三年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应对升学考试。而后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做好学生升学的数学衔接工作,使学生在开展高中数学的学习时有一个良好的过渡阶段。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师所有想法的中心环节,我们的教研活动除理论学习外,主要是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形式,数学特级教师王佳赤校长,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经常组织教研组成员去观摩王校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每次听讲都可谓受益匪浅,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待学生的那种细心,耐心,责任心,都时刻鞭策着我们进步,有时我们也会请她到我们的课堂进行批评指导,这种高中初中教学互动模式,对数学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也是今年我们教研组通过长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菊花杯的赛课中我们认识到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生,通过教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成绩呢?抱着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一课多讲,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进行比对研究不同教学手法对数学教学成绩的影响。此次研究中我们组织孙庆华、曹磊、徐颖、史秋影、于伟东五位年轻教师同上一节课,五位教师,五条思路,集思广益,绽放光彩。此次授课我们专门进行视频录制,诸位参与的教师通过观看自己与别的老师进行授课的视频,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对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开展新的教学时进行修改,再修改,从而优化数学授课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这种“情境引领、新知探究、变式训练、揭示规律”的教学过程,直观的让授课教师找到突破口,找到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我们还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数学教研活动中来。通过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谐数学教学氛围。

所谓常规教学就是普通的四十分钟的教学,一个老师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不能察觉学生间的差异性,没有针对性,而我们数学教研组,把常规教学与教科研相结合针对每位学生的独特性进行辅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学习能力的不同,我们对数学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做好指导工作,当好学生这艘小船在数学学习的海洋中遨游的舵手,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对于成绩中等以及偏差的学生,我们采取优生激励法,让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渗入到中等生和偏差生。使他们也掌握到优秀生的学习模式,从而取得数学成绩的进步。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爱为本,运用自己的耐心、细心、爱心,不对任何一名学生放手,不丢弃,不放弃!

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我们现有13位教师,其中特教一人,高教五人,中级两人,初级四人,研究生一人。青年教师有五位,他们阳光、激情、热情,在工作中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技巧,快乐的学习,尽心的育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奋,自己的才华在数学教研组的团队里逐步成长,共同进步。他们年轻的朝气让老教工感受到活力与激情。老教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实践也让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这两者的相辅相成,是我们教研组取得丰硕果实的有力保障,这儿也是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平台。

距离去年的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我们数学教研组前进的步伐始终向着前方,始终为数学教学而努力,始终为中学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我们的目标是“给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期待”。我们在向着目标大步向前。

这一年我们教研组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不仅是我们全体教研组成员的努力,这和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教学严谨、指导有方、一度帮助我们解决教研难题的特级教师王佳赤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的李晓艳校长;给我们教研工作进行诸多指导的马述江校长;行事果断、教学精湛的刘永刚校长;还有我们中学的全体同仁的团结互助,在此我代表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对你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

数学组教研成果汇报 篇5

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我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领导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取这一年来的教研成果公布如下:

一、论文方面

(1)田薇老师的论文《解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在2012年4月发表于《素质教育》上

(2)张瑞华老师的论文《高三后期总复习大策略》在2012年6月发表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上

二、校本课程汇编

(1)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梁伦民

(2)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虎翠萍

(3)不等式与函数任达权

三、研究性学习

2012上半年:

(1)空间几何体在著名建筑中的应用梁伦民

(2)如何更好的选择手机服务套餐陈海龙

(3)数列在分期付款上的应用刘梅

(4)脚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任达权 2012下半年:

(1)统计与生活梁伦民

(2)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虎翠萍

(3)数列在分期付款上的应用刘梅

(4)脚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任达权

(5)对数的发明赵华

(6)中外历史上的解题方法田薇

(7)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霍诚弟

四、获奖证书

刘梅老师在2011年乌鲁木齐市说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祝玉芳老师在2011年乌鲁木齐市说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五、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

《基于平板电脑的高中数学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

语文教研组工作汇报 篇6

全力打造和谐严谨求实创新的教研组

——2013年语文组工作汇报

刘 红

我们语文教研组是一个积极向上、好学勤奋的集体,是一个教科研气氛非常浓厚的集体,是一个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集体。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特别是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语文组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团队建设有了一定成效。

我们教研组的27名成员中,有水区级三类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4人,校级三类人6人;硕士研究生2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2人,水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成员3人,水区青年教师研修室成员3人,据教研室统计,仅13年王建鸿等老师获各级各类奖项41项。

下面,就我们语文教研组建设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落实课改精神 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基础学科,理论上有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语文教师很尴尬,谁都可以对我们的课指手画脚,包括学生。许多学生轻视语文,补习时不考虑语文,在写作业时,他会选择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不写。语文老师面临着严重的专业尊严危机。

因此如果不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的新课改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吸引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的危机就很难化解。所以我们语文组一直在强调,无论你多忙,多辛苦,有多少兼职工作要做,都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把每天的早读上好,课上好,学生辅导好,引导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2、目标明确,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我们把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不仅写在计划里,而且还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我们语文组每个备课组都有明确的成绩目标,统考年级争取超市均分,特别是重点班一定要超,抽考、中考、学考、高三模考、高考一定要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实践证明,通过我们对有效课堂的构建,我们各个备课组都基本能实现目标。比如学考,连续三年的一次性过关率都超过97%,接近98%,而学校的要求是95%。

二、立足实践探索,打造教研特色

1、认真落实学校教研室安排的常规教研活动情况。(大家都在做,不多说)

2、积极参加学校水区市上的教研活动

(1)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比如为迎验教研室要求开展课堂大练兵活动,我们不折不扣的落实,认认真真的集体备课,出了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外,大课间、备课组老师都没课的那节课也成了我们的教研活动时间,11月28日,教研中心的专家听了我们高一高二六节课,有的课专家直接评价就是优质课。

我校的集体备课还在水区进行了展示。

(2)语文组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公开课和大赛课。本学期,王建鸿老师在水区上了公开课,杨凯老师在天上区上了公开课,王玫老师上了市级公开课。

(3)语文组认真落实学校的青蓝工程的各项工作,齐玉老师在上汇报课《苦斋记》

(校级一等奖)

(4)语文组教师积极参加水区和市上的三类人评选,有五位老师参加了市上三类人的考试。

(5)语文组配合学校教研室,积极承办水区和市上的语文教研活动。

5月6日,在教研室领导下,成功承办了水区名师进学校的活动,全国中学语文课改的领军人物,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我校为水区的500多名语文教师做了大受欢迎的讲座。

10月24日25,我校语文组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成功承办了水区中学语文课堂大赛,受到好评。

(6)我校的水区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承担培养包括我校、31中、53中五位青年名师的任务。已初见成效。名师工作室在水区的数次语文老师的比赛中承担评委工作。武焕老师13年承担了两个水区讲座的任务,刘红老师承担了一个水区讲座的任务。名师工作室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网上开展教研交流活动。

(7)我校语文组还承担了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部分工作。14年5月6日还将在我校承担教研中心的市级教研活动任务。

三、开展课题研究,积聚教育智慧

我校语文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语文组2013年继续进行两个课题的研究,初高中语文老师参加的“少交多学”课题已进入第二阶段宣传培训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参加的市重点课题高中阅读典型课例研究已经入第三阶段,具体研究实施阶段。

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我校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转化,促进教师团队成果共享,促进我校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同时,提高我校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一定不能做成两张皮)

我们课题研究的定位:

学校、教室和课堂就是“实验室”、“研究所”

我们的要求: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的理念:以问题为先导,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干为保障。

我们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我们的子课题组就是各年级的备课组,高中课例研究课题组,设立了三个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设组长(齐玉、段希玉、黄莹莹、)一名。

少教多学课题组有六个子课题组,高中的总负责人是黄莹莹老师,初中的总负责人是周昱晴老师,除了以上子课题组长外,还有王枚、陈鑫、周发动老师。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就和备课组活动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我们课题研究开展的部分活动(照片):

特别补充: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占了老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

周日写论文在电脑前整整坐了7小时。

发邮件让老师加没有加班费的班。

寒暑假老师课题老师包括我都有一堆作业。

2013年语文组的获奖情况初步统计:

公开课,录像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教学课件仅仅13年教研室统计获各级奖项共41项。其中包括姜红梅老师的论文市级一等奖等。李凤霞周雨晴老师的圣陶杯作文指导一等奖等。季荣丽、郭成龙、张凤英、周发动等老师的作文指导二三等奖等等。

四、其它工作

13年语文各备课组积极参与了科技节、读书节的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时间关系,不再罗列),参与了道德讲堂的活动,张春芳老师组织学生参加了水区课本剧的比赛(今年高一备课组还要承担)等等活动。

五、今后努力方向

语文组将继续加强规范建设,继续营造立足教学、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良好教学科研氛围,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更多的受益,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语文组特别感谢

学校各级领导,特别是吕校长张主任。

学校的各部门,特别是信息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支持。

各年级特别是宋伟年级对各备课组工作的支持。

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 篇7

——题记

工作至今, 已有26个年头, 26年来一直从事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从最初的钻研教材、解读学生、探讨教法, 到之后的反思课堂、研究学法、思考教学, 始终沿着探寻小学数学教育真谛之路碎步前行。期间有快乐, 也有苦恼;有成功, 也有失落。无论怎样, 只要看到学生有了新变化, 教学又有新思路, 所有的烦恼与失意瞬间都化成了工作上的充实与感动。

每每重新梳理那些感动的瞬间, 发现自己更喜欢从“小事”中、“细节”处研究课堂,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学。

从“常态”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内涵

日常教学工作中, 那些每天都要做的常规, 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而这些又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它们不仅是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板书问题, 就是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小事”, 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结合板书设计的内容, 谈谈怎样丰富数学教育的内涵。

【教学案例】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精炼地展示知识结构, 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传统课堂中的板书过分强调预设的内容, 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从而造成板书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频频发生。这种预设式的板书,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惰性,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处理好板书设计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

1.在研读教材中梳理思路

要想设计出既符合实情又能发挥实效的板书, 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把握了教材的重心, 才能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这是构建板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小数的性质”一课中, 通过研读教材, 明确了小数性质的教学起点与地位, 制定了以“探索性质——归纳性质——应用性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力求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经历“认识——内化——运用”, 最终形成完整的小数性质知识结构。

2.在酝酿预案中构建雏形

教师在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并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 构建板书雏形。如在酝酿中的“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考虑到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的起始, 经反复思考, 制定了一明一暗两条教学路线。围绕着一明一暗两条线交替发展的教学预案, 初步设计出了相应的板书内容:

这样设计的初衷是想在学生验证小数性质的过程中, 及时整理他们的思考流程。同时, 也想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认识由形象向抽象发展。

3.在组织教学中实施设想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 只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把预设好的板书设计转化为现实, 还需要借助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构建板书的意识。本课教学中, 当教师把海尔兄弟测量结果“0.20米、0.2米”板书出来时, 学生一定会有质疑, 此时, 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与验证。通过验证, 让学生发现0.20米与0.2米是相等的, 从而补上“等号”的板书“0.20米=0.2米”。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量的特点, 学生会发现, 左边的小数比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一个零。根据学生的反馈, 板书并画上箭头。

接着,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末尾去掉零或添上零, 大小会怎么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此时, 对学生来说, 他们只感受到0.20米、0.2米两个数量之间是相等的, 并没有认识到0.20与0.2两个小数之间也是相等的。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师擦去两个数量后的单位, 问此时的0.20与0.2还相等吗?随着学生不同验证方法的证明, 逐步发现不仅0.20米与0.2米相等, 0.20与0.2之间也是相等的, 进而升华对小数性质的认识。

4.在处理细节中完善结构

板书设计的内容也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完成“小数的性质”验证后, 就有必要开始思考“应用”这一环节了。在预设的板书设计中, 没有小数性质的应用这一环节。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出乎意料的思考与讨论, 延伸了这一内容。

生:老师, 我发现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就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学生边说边用手画线比划着)

师:是吗?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 看是不是这样?

生 (观察后) :真是这样的。

相机对板书进行了补充:

通过这样的补充, 就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性质”的内涵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了, 不仅看得清楚, 而且便于学生掌握。同时, 学生根据这样的思路, 还发现改写小数时也可以整理成类似化简小数的样子。经过几番讨论与争议, 最终确定了改写小数的方法, 一种是在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另一种是运用类似化简的方法根据需要去掉小数末尾一部分零。为了与其他箭头有区别, 有学生建议两者之间画曲形的虚线箭头。

经过学生的补充, “小数的性质”板书内容, 比预设饱满了许多, 不仅把小数性质的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还把它的具体运用也清晰地展示出来, 同时, 还把定义与运用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出来了。

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看出, 板书设计这样的“常态”工作, 不仅要精心预设板书内容, 更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因势利导地予以调整, 让板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指南针”。同时, 其思考的过程, 也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

从“整合”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数学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手段给原本生硬、抽象、静态的数学定义、概念、原理等, 赋予生动、形象、可视化的外壳, 让很多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媒体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形象生动。下面就“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 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是小学六年级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 多边形面积学习的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得出来的, 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然而, 之前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图形之间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而圆却是由曲线围成的, 怎样把一个曲线图形转化为一个已知的多边形后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就需要通过“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 而这又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表述清楚, 如果用教具的话, 等分圆就是一个难点, 更别说展示等分的过程。然而, 如果采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 就能很清晰地展现等分圆的过程及组合成长方形的过程, 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化圆为方”的过程,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更适时渗透了极限思想。

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动画如下。

第一次变换:设置t1为6, 即把圆等分成6份, 让学生初步感受“化圆为方”的可能。

通过等分、变形后, 圆已被重新组合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 但此时与长方形的特征不是很吻合, 学生还是难以认同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

第二次变换, 设置t1为12, 即把圆等分成12份, 让学生感受到“化曲为直”的变化过程。

当把圆等分成12份后, 发现组合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通过动画展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分的份数越多, 组合成长方形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次变换, 设置t1为36, 即把圆等分成36份, 让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的方法确实可以把圆转化成同等面积的长方形。

当把圆等分为36份后, 再组合成的图形与长方形几乎没有区别, 此时, 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化圆为方”的力量, 也体会到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几何画板中的动画功能, 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过程展示, 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 体会到转化的可行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价值, 有效地解决了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无法言说的抽象性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给数学教育,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活力。

从“细节”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张力

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数学教学上更是如此, 往往一个平时不注意, 或很少关注到的细节, 却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因而,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 要从学生的学情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反思问题的原因所在, 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如何拓展数学教育的张力。

【教学案例】

A老师

师: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 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 如果小棒的长是4cm、5cm、9cm,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 (不假思索地说) 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

生2:我觉得能围成, (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每个角是180°, 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 就是扁一点。 (边说边比划)

师: (指着课件上的图, 赶紧说明) 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 怎么行呢?

生: (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

教师赶紧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

B老师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 因为4+6=10cm, 10cm等于10cm, 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指生2的)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还有不少学生) 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能围成。 (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 (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 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一部分学生赶紧说) 不能。

师:所以, 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才能围成三角形。

……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 还是B老师, 抑或是C老师, 教学中, 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三位教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 一类是圆柱形的, 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 无论是哪一类的小棒,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 还有一定的“厚度”。

数学意义上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而这三条线段是没有“宽度”和“厚度”的, 是抽象线段。小棒表面上是有一定距离的线段, 实际上, 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段, 因为它不仅有“长度”, 还有“厚度”, 与其说这些小棒是线段, 还不如说它们是一个个“长方体”或“圆柱”。

当操作“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时, 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 有人不能,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年龄小, 动手能力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 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 摆成了;二是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 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思维定势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

左图在操作过程中, 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 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 才能真实的反映问题。

右图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 常识中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 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 当出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 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造成有些学生认为“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以上三位教师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呢?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课堂学习,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上三节课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 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不了解这个年龄段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组织的操作, 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因而, 教师要在课前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 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 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

从以上三节课中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的细节的解读, 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 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 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具、学具的特点, 有效地整合教具、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避免教具、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 往往都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是, 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 通过模仿等活动, 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 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 很难达成操作效果。因而, 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 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待, 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 针对性强, 效率高, 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 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应回避它, 而应冷静地分析, 迅速地找出原因, 快速拿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 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现, 在发现中提升。

课堂上“小棒”之类学具操作“小”问题, 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教育的认识水平, 更体现出教师在学具运用上的智慧。因而, 教师只有认真处理好每一次类似“摆小棒”的操作活动, 学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隐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 发挥出数学教育应有的张力。

从“现象”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策略

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们在学习相同内容时, 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因此会有不同的学习群体, 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孩子, 在成就动机的不断强化下, 会越来越出色;而少数暂时学习能力弱的孩子, 在失败面前会愈战愈败, 信心与兴趣也逐步地丧失殆尽。下面结合具体案例,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

【教学案例】

片断一:

……

师:大家赶紧做刚布置的作业, 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对又好。

师:怎么样, 都完成了吗?

众生: (陆续回答) 完成了。

师: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做一做, 下面的同学当裁判, 仔细观察他们做的过程, 好吗?

(由于很多孩子都想上讲台演示, 在选学生上来的过程中, 我有意挑选了小鑫。上来的学生大约几分钟就把题目做完了。)

师:我们大家都仔细看过了, 你们认为他们三人做得怎么样?

生1:小鑫竖式写得有点不对齐。

生2:他是对的。

师:可能是在黑板上不好写, 大家想一想小鑫整个计算过程有问题吗?

众生:没有。

师:大家感觉小鑫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生3:今天小鑫一定认真听讲了。

生4:小鑫学会了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生5:老师, 小鑫这几天上课都在认真听讲呢。 (他坐在小鑫边上)

师:小鑫, 真不错。看来只要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你说是吗?

(小鑫小脸激动的通红, 兴奋不已地点点头。)

师:还想挑战更难一些的问题吗?

小鑫:嗯!

片断二:

……

师:小凡, 你怎么搞的, 昨天作业又没有交。

小凡: (茫然地看着我, 有点不知所措)

生1: (小组长) 老师, 他的口算题卡上许多错题都不订正。

生2:他还喜欢打人。

……

师:好了, 好了, 你先站着, 等会老师再找你。

(下课后我把小凡喊到办公室里, 对他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并且要求他今天上午一定要把昨天的作业补上。小凡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好像我不是与他说话。到了中午放学时, 小组长跑来报告说, 小凡逃跑了。)

日常教学中这类问题是常态现象,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大都受情绪与经验影响, 随意性很大。仔细比较以上两个片断中处理问题的细节, 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对小鑫作业的处理上, 我没有简单地个别表扬他, 而是把他放在学生之中, 让他细细地品尝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这些成果是活生生的, 是得到全体学生认可的。它就像在夜空中划亮的火星, 一下子就点燃起了小鑫的信心, 照亮了他前进的路。我想如果今后的每节课中都对与他相同的孩子多一些这样的“照顾”, 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处理小凡的问题上, 我过于武断与草率了。小凡不仅学习不好, 而且品行上也有些问题, 这些可能都先入为主, 左右着我对他的看法, 使我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方法简单, 态度自然也不好。如此一来, 小凡当然会与我对着干了, 采用拖、不理睬、不服从等方式抵抗, 其结果是越教育, 孩子反而越差。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今后在处理与此相似的问题时,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实情, 多与学生商量, 这样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地去执行。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不难发现, 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更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包容的心, 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 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某处短暂的“短路”, 一旦我们巧妙地“链接”上, 他们瞬间会跳动起明亮的火花。

此外, 我还从“研究”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厚度。数学给我的印象好像是抽象、理性、形式化, 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 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深入研究学生, 特别应对教学素材要做深入的研究, 力争做到高屋建瓴地审视、解读教学素材, 夯实数学教育的基础。

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 篇8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endprint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 “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上一篇:邂逅的唯美个性签名下一篇:英语四级都有什么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