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选7篇)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

一、新课导入

1、链接旧知

同学们,还记得前几个学期我们学了哪些中国神话故事吗?

2、同学们在遥远的欧洲,有个国家叫做希腊,那里跟咱们国家一样,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普罗米修斯》。(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你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翻到14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2、检查课文生字新词。

①喷射驱赶吩咐惩罚饶恕鹫鹰

②肝脏火种归还动弹尽管凶恶

你发现什么?(多音字)

③肝脏双膝

表示身体部位的一般都带有“月”字旁。(范写“膝”字)

④驱寒取暖气急败坏风吹雨淋弯弓搭箭

你能带上动作读一读吗?

⑤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了解故事中人物

课文中写了哪几个神?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说并且出示五位神的名字)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随机出示)

1、非常好,还记得在这个故事中天神普罗米修斯做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引导得出:天神普罗米修斯把火带到了人间,造福人类。(PPT出示天神做的事)

2、那么,众神领袖宙斯又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众神领袖宙斯在天神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惩罚了他。(PPT出示宙斯做的事)

3、火神呢?火神呢?火神做了什么?

引导得出:火神劝普罗米修斯承认错误,并且归还火种。普罗米修斯并不听,火神就按照宙斯的命令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

(出示PPT火神做的事)

4、故事的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又做了什么?你请

引导得出: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出示PPT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做的事)

5、总结课文大意

①同学们,现在你能来给大家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吗?指名学生说

②出示故事大概:

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走了火种,并带到了人间

众神领袖宙斯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遭到拒绝。他只好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宙斯见普罗米修斯不肯合作,就派了秃鹰去啄食他的肝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③你发现了什么?总结概括课文的方法。(出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中各个人物的主要活动连在一起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想象入境,感知火带来的变化

1、默读一、二自然段,找出两个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并出示)

①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②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自由读读,你发现了什么?(①集中写没火②集中写没火)

2、感知人类无火的悲惨生活

①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知道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交流①只能吃生的东西,吃生的东西意味着会带来疾病。②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③……

师:在这无边的黑暗中,在这一个又一个危险的长夜中,你听,人们的外面,林子的外面,传来豺狼的吼叫,传来虎豹的长啸。你的心会感到什么?你会感到……(说到后面,师走进请发言的学生)

(害怕,心都怦怦跳、很不安等)

师:是啊,把这种害怕,把这种恐惧,把这种(稍停了会)不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个画面。很久很久以前,一,二,起。(生齐读第一个画面。)

3、感知火的重要性

师:孩子们,面对茹毛饮血的生活,面对漫漫长夜的恐惧。这个时候,人们最最需要的是什么?(火)你听,人类在呼唤。。。。。。生:火。

4、体会有火的幸福生活

①出示人们用火烤食物的画面

师:那是没有火的时候,当人们终于用上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的火种,生活又是怎样的画面呢?你看这副画面,你看到人们正在用火干什么?

②出示句子: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 这里省略号的意思是

* 自从有了火人类的生活还有那些变化?指名2个学生说

* 小练笔:自从有了火,

③是啊,同学们你看,有了火的日子,那真是。。。(学生回答)

④师:这样的开心靠什么?生:火!

师:这样的安全靠什么?生:火!!

师:这样的幸福靠什么?生:火!!!

师:火,是的,那么这样的火是谁带来的?(生齐答:普罗米修斯)火带给人类幸福的生活,带给普罗米修斯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作业布置

除了《普罗米修斯》,你还知道哪些古希腊神话故事?赶紧到课外去读读吧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nbs p;简介:《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 [教材解说]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另外,课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值得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借鉴写作方法。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出现的三个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充分感受红树林的各个特点以及红树林的精神。 4、通过列题纲训练,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组织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 红树林对于贵州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 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五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翻阅家庭藏书、到图书馆查找、向他人咨询、上英特网查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我们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策略及教法设计] 1、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1的教学。 2、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深入理解语言,积累生活的 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3、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用课件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 出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 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4、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红树林介绍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一举多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贯穿于整节课,配合教学。 1、 动画效果 课件中收入了大量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还有演示性动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主菜单、播放、返回按钮设计 为了方便教师系统地控制几个授课环节的演示,实现各环节间的自由转换,为本课件设计了主菜单。单击所需要演示部分,即可进入。然后又设计了播放、上一部、返回等按钮,增强了课件的机动性、灵活性。 3、 网络链接 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关于红树林介绍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介绍的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本课伊始,我先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壮观的红树林中,唤起学生的读文欲望,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清晰地将红树林这一物种自然地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口、海岸沼泽区域的耐盐性常绿灌木或乔木树林,其大部分树种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通称为红树林。红树林是陆地过渡到海洋的特殊森林,因随潮水涨落而出没,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和“潮汐林"之称。) 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指读课文,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红树林画面、美丽风光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读一读”、“写一写”及“日积月累”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凭借多媒体、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优势,可以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使之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有效地克服了识字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缺陷。 在个别字的教学中,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字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感官的多层次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生字目的,然后还随机进入生词和课文的学习。 图文并茂学习生字,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字,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推广。 (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请你边读边在旁边作批注,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句子。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仿佛置身于红树林,融入文章优美的句子中,在画中吟咏,并沉浸在祖国美丽的幸福之中。) (课件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画面,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红树林的意境中,设计此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 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有关句子,并配上红树林近景画面。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1的教学。】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课件出示:红树林“胎生”的画面)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六)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上册)]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

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情感目标: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从而明白自己父

母的爱心。更加体贴父母。

教学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指名读,后生齐读。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二、初步感知课文

1、针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读后自已能解决哪些问题?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巴迪七、八岁时对父母评价的理解。1、七、八岁的巴迪写了一首诗,为此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他得到了怎样的评价,你能来学一学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初步理解父母的用意打下基础。)2、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人物内心。)3、巴迪听到父母的评价后表现如何?

(过渡: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伤心地痛哭起来,这是有原因的.请同学们看看巴迪等待父亲的这部分,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习巴迪等待父亲的内容(体会巴迪骄傲,渴望得到父亲表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因此,极度伤心:痛哭起来)5、七八岁的巴迪了解父母的用意了吗?四、理解几年后的情景1、几年过去了,巴迪仍在写作,父母的评价仍在进行。此时他们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2、母亲一如既往的鼓励我。(理解“一如既往”)3、父亲又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呢?(体会到父亲评价的变化及原因--巴迪变谦虚了。)4、讨论:你喜欢父亲的评价还是母亲的评价。(讨论得出母亲的评价给了巴迪信心,促使他“一直在写作”而父亲却是他变得谦虚,会“进行修改”了)(板书:一直在写作进行修改)五、理解父母评价对巴迪成长的作用1、现在,巴迪理解父母的用意了吗?(学生说说各自的理解)2、文中巴迪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是生活是一次远航,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是吹着我们前进的两股风。根据这个比喻,老师制作了一个动画,想看看吗?(出示flash课件:近处是“生活号”小艇,在它的前方有三个岛:自大岛、成功岛、自卑岛)“成功岛”是我们生活号小艇的目标,可有人却偏离了航向,到了“自大岛”或“自卑岛”,他们为什么会偏离航向,请分析一下。3、怎样才会到达“成功岛”呢?4、巴迪的生活号到达了何处?(找出句子: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板书: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许多)5、看了巴迪的成功经历,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讲给你小组同学听听。6、交流学生的收获,相机指导理解相关句子。(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源自于爱,以及巴迪为什么说自己非常幸运。理解人怎样才会获得成功。)六、讨论如何正确看待评价1、生活中我们经常评价别人,也经常被别人评价。当你评价别人时,你喜欢说“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2、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亮出自己观点:当别人没有自信心时,我们应用“精彩极了”来鼓励他,当别人有些得意时,实事求是的评价可能更有效。(尊重学生自己观点,欢迎不同意见)

3、文中巴迪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既得到了鼓励,又获得了警告。想想自已的父母,他们经常怎样评价你呢?4、你是如何对待别人送给你的“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七、板书设计

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七、八岁不满十二岁现在

“精彩极了”得意洋洋一直写作写了很多作品“糟糕透了”痛苦起来进行修改出版发行了许多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设计意图:出示两组对比鲜明的成语,为了让学生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说话”上来,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设计意图:虽然是略读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学得精要。对于相声的特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如何说相声?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采用了尝试——欣赏——对比——练习——展示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生对比、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说好相声的四点要求,并进行了表演示范,为学生的练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摸到了相声表演的一些门径,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 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 “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 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 “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目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

答题情况: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 , 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 “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 表格设计情况:

第一种:人数22人

第二种:人数11人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B. 玻璃名称填写情况: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 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C. 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写情况: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 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啰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 “藕断丝连”。

2. 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 ,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普罗米修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教案06-11

上一篇:诗歌:考试下一篇:潞安集团高效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的科学实践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