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桥教案(精选7篇)
作者介绍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他处事不惊、果断的进行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这种理解渗透在他对两个生活状态绝然不同的孩子的描述中:“我”和闰土, “仿佛年纪”, 但闰土心里装着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我”和“往常的朋友”却全然不知;闰土的童年可以在广阔无垠的海边自由的“历险”和嬉戏, 而“我”和“我”的朋友抬头看到的却只有被高墙深院锁住的“四角的天空”。如果没有闰土, 也许“我”还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是生活的所有。是闰土让“我”意识到无边的“天”才是“天”, 而从前的“天”是那样逼仄与狭小, 是那样隔绝与沉闷。对比之下, 封闭而有了“四角”的天便不再是“天”。那么, 在鲁迅心中, 什么样的“天”才是属于儿童的“天”?在和“我”同龄的儿童的眼中, 什么样的“天”才是属于自己的“天”?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份心愿:“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地度日, 合理地做人。”由此可见, 幸福、快乐、广阔而光明的世界就是鲁迅理想中的属于儿童的那片“天”。
细读《少年闰土》, 我们也的确发现———
“天”是自由的游戏。百草园之所以被鲁迅称为“我的乐园”, 是因为那里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鸣蝉、黄蜂……所有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切都隐藏着“无限乐趣”。“我”和小伙伴们可以随意地在这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可以无羁地翻断砖、抓斑蝥、拔何首乌, 不在室内, 不受约束, 远离大人的视野, 远离书本的单调。而少年闰土之所以能带给身为“少爷”的“我”种种惊喜, 也是因为他玩的自由, 玩的精彩, 玩的花样翻新, 玩的惊险刺激, 玩的无师自通。在鲁迅看来, “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的确, 玩是孩子的正经事, 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让他们的花样年华悄悄绽放, 在玩中慢慢成长。而让孩子成长的“玩”不该是被成人规定了的“玩”、设计了的“玩”、关在温室里的“玩”、甚至是被创造了条件的豪华的“玩”, 而应该是无拘无束地在阳光下、风霜里、雨雪中、小河边, 只一汪水一把土一团泥几只虫, 加上一群小伙伴就能随心所欲而进行的“玩”。这样的“玩”, 是孩子热衷的玩, 是没有目的的玩, 也是轻松愉快的玩。闰土对“我”的吸引就是他玩的随意, 玩的自由, 玩在天地之间。所以———
“天”也是向自然的回归。少年闰土是大自然的孩子。“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深蓝的天空”是他出场的背景,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海边的沙地”是他活动的舞台。在这里, 他要与伶俐的猹较量, 与频繁出没的獾猪和刺猬斗智斗勇, 他会在贝壳里见到观音手, 在跳鱼儿里发现青蛙脚……大自然给了他勇敢, 给了他智慧, 也给了他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更给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成长的空间。大自然给与闰土的一切也感染着“我”, 虽然只是听听, 也足以让“我”回味和满足。对于闰土, 鲁迅的笔倾注了少有的亲切与温和, 有关他的记忆就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这些大自然中梦一般美好的色彩衬托着他欢快的童年。所以———
“天”还是活力盎然的世界。在少年闰土的世界里, 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生命都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西瓜是碧绿的, 猹和獾猪们是活灵活现的, 鸟雀们是飞来飞去的, 鱼儿是跳来跳去的, 而闰土就穿梭其中:或手握钢叉, 或撒谷布阵, 或海边弄潮, 撒不完的欢儿, 使不完的劲儿, 忙不完的活, 管不完的事, 享不完的乐……俨然叱咤风云的小英雄!仿佛他就是世界的主宰, 这片天地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样的活法怎能不让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的“我”由衷地向往呢?这样的世界如一块再合适不过的土壤, 任何一个成长在其中的孩子都会释放生命的能量, 都会积聚生存的本领。所以———
“天”必然是新奇的发现。对每一个孩子而言,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用自己的体验去获得, 也许永远比来自于书本和师长的间接传授印象更深, 快乐更大。在书中可以长知识, 在生活中可以长见识。认识世界需要理性, 也需要感性;需要思索, 也需要触摸。而对于儿童来说, 没有比直观的呈现和近距离的走近更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乡的土地上, 闰土知道了捕鸟的门道, 掌握了刺猹的办法, 分得清贝壳复杂的种类, 叫得出鸟雀拗口的名字。而同样属于这片土地的“我”却显得孤陋寡闻, “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不仅让“我”有了新鲜的经验, 新鲜的感受, 也推开了世界的别一扇门, 让“我”看见了不曾见过的辽阔的“天”。从此, “我”的童年因为闰土讲的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变得丰富而有光彩。所以———
“天”更是开放的心灵。心灵的开放需要自由, 但仅仅自由并非开放的全部。相对于自由, 开放的心灵更需要兼收并蓄, 需要包容接纳, 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诚意认同自己陌生的智慧和价值观, 发自内心地否定甚至批判一些生来如此不曾怀疑的东西。比如那些做少爷的日子, 那些深宅大院的日子, 那些之乎者也的日子, 那些对大自然、对生活“单知道”皮毛的日子……在《少年闰土》中, 我们看到, “我”是那么乐于走近闰土, 那么急于接受闰土, 那么相信闰土所说的一切。闰土讲的每件事, “我”都充满好奇, 爱听, 爱问, 也爱学。想更多地知道, 更细地了解, 更快地操作。知书达理的“我”非但没有小看一个没有上过学堂的同龄人, 没有不屑于一个乡下孩子的描绘, 相反, 却由衷地认可、羡慕和钦佩。这种心灵的开放只有熟悉的故乡才可能滋养, 只有纯朴的闰土才可能浇灌。它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单纯而充实, 它让一个人的童年斑斓而富有。美国作家JOAN AHO RYAN的《向孩子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愉快, 因为他们的心是开放的, 向色彩, 向观点, 向趣味, 以及编织成我们生活的万千气象敞开。他们伴随每一新的经验, 发展、长大, 毫无成见地拥抱生活。”少年闰土是这样的孩子, “我”也因为闰土而成了这样的孩子。所以———
“天”尤其是无暇的友情。“我”和闰土是事实上的主仆关系, 然而, 在孩子的世界里, 没有尊卑高下, 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 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未曾谋面, 便万分想念;初次见面, 便熟如旧友;相处几日, 便难舍难分。两个小伙伴在一起, 平等友好, 亲如兄弟。玩的是只有孩子才感兴趣的游戏, 聊的是只有孩子才感兴趣的话题, 想的是只有孩子才会当真的“新鲜事”, 留恋的也是只有孩子才会珍惜的友情。这一切完全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 简单、透明、真挚、无所顾忌。伙伴关系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一个孩子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很多, 得到很多。尤其是闰土这样带着泥土味和海鲜味的伙伴, 对“我”而言更是一种难得的朋友, 他带我走进了孩子应有的世界, 拥有了一段孩子最需要的美好时光。
……
闰土拉我跳出了习以为常的“四角的天空”, 让我看到了这无边的“天”有多大, 世界有多奇妙, 生活有多生动。只可惜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留住。30年后, 重返故乡的“我”虽记忆犹新, 但成年的闰土已经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对“我”的那一声恭敬的“老爷”, 使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丢失了的美好, 反而让这份美好更加刻骨铭心, 难以忘怀。
《少年闰土》其实是一篇对师生都有启示的课文。对学生而言, 读到的不应只有鲁迅对人物生动的描写, 还应有鲁迅先生对儿童世界深刻的认识, 从而珍惜伙伴, 善待童年;对教师而言, 帮助学生成长无疑是份内之事, 但帮助的前提是了解。在少年闰土和“我”身上, 鲁迅倾注了他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 他知道:“孩子的世界, 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少年闰土》让我们扪心自问:过去和现在, 面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做到“先行理解”了吗?学生因为我们的“先行理解”而快乐了吗?也许我们力量有限, 无法改变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 可以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小环境, 让今天的孩子不再依然笼罩在“四角的天空”下, 从而健康地长大, 轻松地做孩子。其实, 这样一个小环境也不易独善其身, 但凡事都有起点和开始, 借用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最后一句话:地上其实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与巩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Can you...?”“Yes,I can.”“No,I can't.”其次,让学生通过图片和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和故事内容,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表演和复述故事;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理解故事情节;第二,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是理解田鼠如何机智地逃脱蛇的魔掌,以及复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Warm-up
(1)Chant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选择一位学生扮演小鸟。
Students: “Bird, bird, what can you do?”
Bird:“I can fly, I can fly.”
Students:“ Fly away, fly away.”
(2)Free -talk
笔者和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句型。
Teacher:“Can you...?”Students:“Yes, I can./No,I can't.”
Students:“Can you...?”Teacher:“Yes, I can./No,I can't.”
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表演和朗朗上口的对话形式,笔者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还将故事中的生词“away”巧妙地渗透其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为后续理解和诵读故事做好了铺垫。
2.Presentation
Teacher:“Do you think I can draw animals in one stroke on the blackboard?”
笔者用简笔画出一只老鼠和一条蛇。
Teacher:“When a rat comes across a snake, what will happen?”
笔者利用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故事角色,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Teacher:“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1? 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the snake want to do? What is the tasty food?”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文章图片1,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猜想,并通过阅读验证猜想。同时,为后续故事阅读和理解抛砖引玉。
Teacher:“It's dangerous. What can the rat do?”
Watch the cartoon without subtitles and answer:“Can the rat sing? Can the rat dance? ”
以生动活泼的动画形式呈现故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笔者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积极视听故事,在视听故事过程中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Teacher:“The rat can sing and dance for the snake. Can the snake let it go ? What will happen then?”
Students read Picture 5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Can the rat really swim or not? Why does the rat say ‘No?(Because he wants to ____.)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throw?”
文中的图5是故事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连环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田鼠的机智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猜测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throw”的意义,渗透学法。
Teacher:“Will the snake throw the rat into the lake? Can the rat swim away? Watch the cartoon and discuss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the snake clever? ”
笔者通过视听动画、阅读文本,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然后通过讨论故事的结局,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在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Read in roles. Act out the story in pairs.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的朗读练习,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故事表演,帮助学生内化语言输出,发展语用能力。
Put the pictures in orders.
图画排序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大意的了解情况,内化整篇故事,将故事情节组合成紧密联系的整体,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Look at the 6 pictures and retell the story. Then finish the poem.
笔者要求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创作小诗,创新运用语言,将内化的语言输出,边说边演,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4.Summary
Do you like the story?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tter? Why?Can you give a title to the story?
笔者要求学生总结故事核心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并让学生给故事命名,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同一事物的多样性。
Tell the students“move your brain when in trouble, you will find a way.”“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more skills.”
在教学中,笔者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身处险境不要慌张,多动脑,会想出办法的”“技多不压身”。
5.Homework
Read and act out the story with your friends.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
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四个。
4、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计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教师要适当加以点评。)
5、选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
6、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不能强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
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至今还历历在目,5.12大地震时,救援人员、总理、志愿者、医疗队EEE都奔向了汶川,他们没日没夜地抢救生命,在大灾难面前迸发出了人间真爱、人间真情!今天,让我们走进16课,再次感受大灾难面前的那份人间真情。齐读课题――《桥》
二、 检查预习。
1、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拥戴 沙哑 胸膛 揪 吼 豹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了,在黎明的时候,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跟在后面。最后老支书和儿子都牺牲了。)
三、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疯狂的黎明,走近那个令我们敬佩的人。他是谁? 板书:一老汉 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但是,我们知道他的身份,(他是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 老汉长相如何?课文中只用了一个词语。(清瘦) 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的清瘦,可是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板书: (像) 一座“山”)
1、自读感悟: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那么这个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进一步品读课文,更深入的来了解老汉,读懂老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老汉的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画出的描写老汉的让你感动的句子,(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村民的靠山:
(1)生: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 (盯!)
师:抓住关键词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严肃的目光,威严的目光,冷静的目光,沉着的目光,镇定的目光。 )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沉着、镇定)
师:这样的目光就像大山一样沉着镇定!我们沉着地、镇定地来读读这段话。
“乱哄哄”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的“乱哄哄”?(课件出示,齐读) 乱哄哄的一群人,看到老汉,就像看到了希望。他是人们的靠山!板书:一群人 慌乱的一群人与镇定的老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
师:那请你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地读读。
师: “桥窄!”是说这里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 课件:党员义务
师:对,此时此刻,党员要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像一座山啊!
(3)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决不允许有人破坏纪律,他坚定得像一座山。 我们一起坚决果断地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老汉这一揪,揪出来的是什么人啊?你是怎么知道的?(读结尾段,)
师:是啊,读到文章的结尾处,我们明白了:这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在生与死的决择面前,老汉把生的希望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竟然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儿子。这样的结尾太出人意料了!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之一。
父爱如山:
师: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哪看出来呢?(生答。)
师:对,大家看,这大声一吼,这用力一推,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个
词语叫做“父爱如山”,老汉的这一“吼”一“推”,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伟大的父爱也像一座山!
师:文中有个细节,在木桥坍塌的那一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他会喊什么呢? 生:儿子!儿子!
师:言有尽,而爱无穷,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亲情的字眼放回到课文中,齐读课文 19---23自然段
师:同学们,灾难面前,清瘦的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只有这样的党员,才是群众真正的靠山!一座巍峨的高山!
四、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疯狂、肆虐。
过渡: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抓住老汉的言和行,来刻画了老汉的高大形象。除了这些,文中还多处描写了大雨和洪水,(出示课件)
1、自由读文, 板书:一场雨
2、汇报交流 师:请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 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句1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看出雨下得特别大。 师:圈出关键词:泼、倒。两句话,四个字,却字字千钧。 齐读 这一段。
句2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写山洪来势 凶猛,无法阻挡。 师: 同学们,什么叫“咆哮”? 生:怒吼。 师:那你读一读。 生读。
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写出来洪水的猖狂。 师:喜欢这个舞蹈么?为什么? 生:不喜欢。它让人恐慌、害怕,让人感觉到死神的来临。
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的笑) 洪水在跳舞,死神在狞笑。
你感觉到什么? 生:害怕、惊慌小学语文教案桥。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
句5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写出了洪水的疯狂。 师:(课件出示5句话)这就是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句子。好好读读,你发现了什么?(比喻、拟人)
师:就是把洪水当作人去写。可是老师读着读着,觉得它更魔鬼。
师:那说洪水在跳舞,你就会想到哪个词? 生:群魔乱舞。
师:它在张牙舞爪地向人们逼近,这分明就是野兽,这分明就是魔鬼,这分明就是死神啊! 请大家齐读这几个句子,读出洪水的肆虐、疯狂,读出你内心的害怕与恐慌。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把洪水写得如此疯狂,令人害怕呢? (烘托出老汉的镇定)
五、总结梳理,升华情感。
一场雨带来了疯狂肆虐的洪水,洪水的可怕,烘托出老汉的镇定。
板书:烘托 一场雨 烘托出一老汉。 一群人惊慌失措,几近疯狂。与老汉的镇定沉着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一群人与 一老汉,对比鲜明。 灾难面前,老汉瘦小的身子站成了一座山!一座巍峨的高山!板书==== 一老汉就是一座山!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们架起了一座希望的生命桥!板书== 一老汉就是一座桥!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言和行,树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板书图示丰碑
六、小练笔
风呜咽着,云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来了,获救的村民都来了,默默地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同学们让我们面对这座桥,跟这位老太太一起祭奠老汉和他的儿子吧,你想说点什么?
板书: 16 (一座)桥
一场雨
一 一
老 座 一群人
汉 山 盯、喊、冲、揪、吼、 吼、推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卖炭翁》
1、朗读感知:
薪(xīn)
鬓(bìn)
碾(niǎn)
翩(piān)
叱(chì)
骑(jì)
系(jì)
2、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3、品读鉴赏:
(1)思考: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2)理解文意、句意: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3)卖炭翁形象分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衣裳单薄却为炭买个好价钱渴望天寒的矛盾心理,“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4)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4、课堂小结: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
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赏析诗词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四、朗诵诗歌。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 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第三首《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什么诗?
内容上春末离别诗;男女分别的恋情诗 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 5 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五.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师范读
二.理解诗意(见课文)
三.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6 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五年级语文桥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909-20
语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2-11
五年级语文上教案06-05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2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11
五年级语文下册练习教案07-14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10-24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成功教案语文版12-03
五年级语文上26天窗教案06-03
《生活作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