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2025-03-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因治疗(共11篇)

基因治疗 篇1

摘要:

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基因治疗在治疗方面,将新的遗传物质转移到某个个体的体细胞内使其获得治疗效果;在基因工程方面,将正常的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近些年来,已对若干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和肿瘤开展了临床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手段,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基因工程

基因治疗

基因

一、基因治疗的历史

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以DNA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多种疾病与基因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有关,因而萌生了从基因水平治疗疾病的念头和梦想。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家发表了“改变基因缺损:医疗美好前景”的文章,首次在医学界提出了基因疗法的概念。1989年美国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1990年美国NIH的Frenuch Anderson博士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用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疗了一位ADA基因缺陷导致的严重免疫缺损的四岁女孩,并获得成功[1]。

1994年美国科学家利用经过修饰的腺病毒为载体,成功地将治疗遗传性囊性纤维化病的正常基因cfdr 转入患者肺组织中。2000年,法国巴黎内克尔儿童医院利用基因治疗,使数名有免疫缺陷的婴儿恢复了正常的免疫功能,取得了基因治疗开展近十年最大的成功[2]。

2004年1月,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将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抗癌注射液正式推向市场,这是全球基因治疗产业化发展的里程碑[3]。迄今报道已有数千例基因治疗患者,病种主要是恶性肿瘤、艾滋病、血友病B、病毒性肝炎等等。

二、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是指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广义的说,基因治疗就是应用基因或基因产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狭义的说,基因治疗是把外界的正常基因或治疗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人体的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表达,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三、基因治疗应具备的条件

1、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原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

2、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

3、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

4、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四、基因治疗的途径

1、体外法(ex vivo)

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而不是基因药物。

2、体内法(in vivo)

直接将外源DNA注射到机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发挥治疗作用。体内法比体外法更简单和经济,疗效也比较确切,常用的体内基因直接转移手段有病毒介导、脂质体介导和基因直接注射等。

五、基因治疗方法

1、基因置换

用正常基因在原位替换致病基因,使细胞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2、基因修复

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使正常部分予以保留。

3、基因修饰

又称基因填补。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某些功能得以加强。

4、基因失活

利用反义RNA、核酸或肽核酶等反义技术及RNA干涉等能特异性地封闭基因表达的特性,抑制一些有害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治疗基因的目的。

5、免疫调节

将抗体、抗原或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改变病人免疫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基因治疗的重要过程

1、目的基因的选择和制备

对于遗传病,只要已经研究清楚某种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某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其野生型基因可被用于基因治疗。

对于病毒病,所选择的靶基因应在病毒的生活史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且该序列是特异性的。确定目的基因后,多采用PCR等技术制备目的基因。

2、靶细胞的选择

选择靶细胞时要考虑:①细胞容易获得,并且生命周期较长;②最好是组织特异性细胞;③离体细胞较易受外源基因转化;④离体细胞经转化和一定时间培养后再植回体内,仍较易成活。

常用的靶细胞有:造血细胞、皮肤纤维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肌肉细胞、肿瘤细胞等。许多遗传病与造血细胞有关,故可用于如β地贫、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病等的基因治疗。皮肤成纤维细胞易于移植和从体内分离,又可在培养中生长,并易存活,故有人用之于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

有不少遗传病表现了肝细胞功能缺陷,因此,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中,有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转移至肝细胞的尝试。在动物实验中已证明: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A基因、小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都已证明能在肌细胞中表达。

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的患者的生殖细胞或者早期胚胎,使其发育成正常个体。体细胞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3、转移载体的选择与细胞转染

转移载体分为两大类: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对机体不治病。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等。非病毒载体包括裸DNA、脂质体、多聚体、分子偶联体。非病毒方法有磷酸钙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等。

基因转移的病毒方法中,RNA和DNA病毒都可用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常用的有反转录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转移的基本过程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病毒基因组中,然后把重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使目的基因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

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的方法分为:病毒感染、显微注射、电穿孔、化学转染试剂等。

4、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在筛选出转化子后还需鉴定转染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表达状况。常用的方法有:原位杂交、Northern杂交、RNA打点杂交、免疫化学组织染色等。流式细胞仪是一种较为客观准确的仪器。可用于定量分析外源基因的表达状况。

七、基因治疗的种类及应用

1、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1990年9月14日,对一位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的女童进行首例基因治疗。该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因为腺苷脱氨酶使淋巴细胞中脱氧腺苷脱氨成为脱氧肌苷,最后代谢为尿酸,排出体外。而该酶缺乏时,脱氧腺苷不能脱氨,在细胞内大量堆积,造成淋巴细胞死亡,机体免疫功能缺乏。

虽然可以替换腺苷脱氨酶,但效果很有限。脐带血含有丰富的干细胞。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取自脐带血液并改变了基因的干细胞,对三个刚出生不久的患有脱氨酶缺乏症的婴儿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如下:将病人麻醉后,取出病人的骨髓液,分离淋巴细胞;将淋巴细胞与携带有腺苷脱氨酶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混合培养,经病毒感染使腺苷脱氨酶基因进入淋巴细胞;清洗淋巴细胞,去除多余的病毒。筛选鉴定淋巴细胞中腺苷脱氨酶基因的表达,将带有此基因的淋巴细胞输回到病人体内;密切观察病人各项免疫指标的变化。

2、肿瘤基因治疗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元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从而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失调。针对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背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引入肿瘤细胞或其它体细胞内以纠正过度活化的基因或补偿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病毒病的基因治疗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其病原体是肝炎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无论哪种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都是因为病毒基因的复制、表达、病毒抗原诱发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而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损坏。所以治疗的根本方法是阻断、抑制甚至是清楚肝炎病毒。采用核酶、反义寡核苷酸、显性失活突变体等方式均可抑制HBV或HCV病毒的基因复制和表达。

八、基因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基因导入系统缺乏靶向性,效率较低。以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基因转移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案中,只能直接将腺病毒注射到肿瘤局部。若静脉注射,病毒颗粒将很快被清除。真正能够到达肿瘤组织的很少,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且增加了副作用。

针对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大多数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其插入或整合到染色体的位置是随机的,有引起插入突变及细胞恶性转化的潜在危险。而理想的基因治疗方案应该是在原位补充、置换或修复,或者将治疗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不致病的安全位置。

理想的基因治疗应能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调控治疗基因在适当的组织器官内和以适当的水平或方式表达。但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一指标。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基因导入载体容量有限,不能包容全基因或完整的调控顺序,同时人们对导入的基因在体内的转录调控机理的认识有限。

九、对基因治疗的展望

基因治疗是21世纪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随着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治疗的策略日益丰富,其中许多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实施阶段,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同时,治疗所针对的疾病也从早期的单基因遗传病扩展到肿瘤、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在基因导入载体方面出现了两大主流:一是非病毒载体系统;二是病毒载体系统。由于非病毒系统导入基因的效率相对较差,故在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的使用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但非病毒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较好,特别是靶向性的脂质体。靶向性的多聚物的出现结合电泳冲、超声等新技术,明显提高了导入效率和靶向性,是今后非病毒载体发展的重要方向[4]。

基于同源重组和基因定点纠错原理,在DNA水平的原位修复是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的理想措施[5]。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基因治疗为疑难杂症提供解决办法,为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基因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诸如病毒性传染病的疾病治疗。除此之外,基因治疗将多种疾病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有研究发现腺相关病毒AAV8是目前最有效的基因传递载体,可高效地将外源基因传递到肌肉和心脏[6]。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从盲目阶段进入了理想化阶段。尽管基因治疗仍存在安全性、伦理性等多种多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层次进行,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基因治疗的普及,基因治疗必将会得到更加广泛、更加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Anderson W F,Blaese R M,Cluver K,et al.The ADA human gene therapy clinical protocol:points to consider responce with clinical protocol.Hum Gene Ther,1990,1:331-362

2、Cavazzana-Calvo M,Hacein-Bey S,de Saint Basile G,et al.Gene therapy of huma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XI disease,2000,288(5466):669-672

3、Pearson S,Jia H,Kandachi K.China approves first gene therapy.Nat Biotechol,2004,22(1):3-4

4、El-Aneed A.An overview of current delivery systems in cancer gene therapy.J Control Release,2004,94:1-4

5、Wu X S,Liu D P,Liang C C.Prospects of chimeric RNA-DNA oligonucleotides in gene therapy.J Biomed Sci,2001,8(6):439-445

基因治疗 篇2

1 治疗的原理[2]

不论白血病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实体瘤, 其共同的病原或病因皆为骨髓造血或上皮组织干细胞内源性V-erbB的缺失或插入突变/扩增, 和内源性V-erbA或C-erbA的缺失/失活, 以及这两个基因的协同作用[3,4]。前者是致病基因, 后者是它的调节基因。调节基因的失活使癌前干细胞不能进入分化通道。

癌前干细胞在组织 (如造血组织) 因贫血/出血或上皮组织炎症而发生代偿性增生且发生相关的基因 (如EGFR、TS/TK等) 扩增时, 有机会和可能发生致病基因V-erbB和这些基因的协同扩增。从而产生含有两个癌基因 (V-erbB+TS) 的癌干细胞, 它不仅有更强的增殖力, 同时因TS扩增而派生出癌干细胞诸多染色体异常和细胞周期异常。国外证明, 胸苷酸合成酶 (TS) 基因是癌基因, 我们证明是癌变基因。它是又一个治疗的靶基因[5,6]。

癌干细胞在其微环境中多种生长因子与癌干细胞表面受体, 其中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FGF-R) 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HGF-R) 即原癌基因c-Met协同作用下发展为癌细胞群 (所谓癌细胞克隆) , 并可能抵抗正常干细胞的抑制而迅速发展为癌瘤。

在转化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TGFβ-R) 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HGF-R) 的介导下, 癌细胞发生表型转换 (EMT) , 从上皮型转换为间质型, 转移后再转回上皮型, 并形成新的癌瘤 (图1) 。从图1可见, EGF-R, FGF-R和HGF-R三者的协同作用。图2显示致病基因V-erbB蛋白与EGFR的关系。

已知肝脏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实验证明, 切除大鼠肝脏的1/3, 1周之内即可展出一个完整的肝脏, 其机制可能在于肝脏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HGF-Met) 通道上有俩个原癌基因, Met和Twist, 因而具有很强增殖活性。鉴于图1中三条通道 (蓝禄色) 的紧密互动, 晚期癌细胞可能借助这条通道快速增殖成为癌瘤。比较三条通道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试图舍弃对FGF-R的靶向治疗[7]。

图1显示EGF, FGF和HGF及其受体三者紧密协同作用以及TGF-beta及其受体通道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其中EGF/EGFR通道是癌的启始通道。EMT=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表型转换[1]。白血病等癌症发病和发展源于干细胞内源性V-erbB (EGFR-TK编码序列) 突变和扩增及其后序反应, 包括V-erbA的缺失和失活及其与V-erbB突变和扩增的协同;和EGF, FGF和HGF及其受体三者紧密协同作用;以及干细胞在代赏性增生中发生两个癌基因 (V-erbB/TS) 的协同扩增, 导致干细胞从癌前变成癌细胞;其后可能就是上述的协同导致发生EMT和癌细胞转移。我们认为, 图中受体RTKs含致病基因v-erbB突变和扩增产物, 因而是癌发病的中心环节, 也是靶向治疗的靶心。鉴于致病基因高拷贝数的扩增, 必需尽可能大剂量治疗。TS=thymidylate synthetase, 胸苷酸合成酶[8]。

根据上述发病过程, 我们考虑用两种不同层面即癌蛋白和癌基因层面上, 开展反蛋白和反基因相结合治疗。而回避针对癌症调节V-erbA或C-erbA的靶向治疗, 因为C-erbA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且因不同肿瘤而不同, 迄今仅有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L-M3) 一个成功案例, 情况十分复杂。

2 治疗的方案

由于晚期癌已形成大量癌细胞, 甚至分布到全身, 我们的第一方案就是针对它们采用反癌蛋白治疗[9]。它们包括使用: (1) 针对致病基因V-erbB产物的小分子抑制剂, 如国产的盐酸埃克替尼, 这是国内外多年来使用的多种小分子抑制剂之一, 虽有一定疗效, 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2) 针对癌变基因产物TS的5-氟脲嘧啶 (5-FU) 。这是已知的抗代谢药, 它对胸苷酸合成酶 (TS) 有明显抑制作用。已用于肿瘤临床。 (3) 针对晚期癌基因C-Met产物的小分子抑制剂。形成靶向三个癌基因的治疗方案 (或称冯氏方案) 。它们可能会严重地削弱癌细胞增殖力, 失去转移能力并为机体免疫细胞等所消灭。

当疾病获得缓解之后, 拟采用第二方案, 即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 (Oligodeoxynucleotide, ODN) 和CpG ODN相结合 (简称韦尔柏寡核苷酸组合) 使用。前者针对癌干细胞的致病基因扩增, 后者旨在刺激机体免疫机制。我们的实践证明, CpG ODN是反基因V-erbB ODN的佐剂, 对MDS-RAEB和食管原位癌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第二方案有可能消灭残余癌细胞, 并预防癌干细胞的重新抬头。继续间断地使用第二方案 (两种ODNs) 直到完全缓解, 达到5年以上。

癌症的早期即癌前病变应用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 (ODN) , 而中期 (原位癌) 应用韦尔柏ODN组合, 即上述第二方案作治疗[10]。

3 治疗的策略

3.1 不同肿瘤的治疗策略

见表1。

3.2 大鼠MDS和乳腺癌实验治疗的经验

(1) 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对大鼠MDS-RA和RAEB所用的剂量 (D) 如下:静脉注射1×D或0.5D[D=0.56mg/ (kg·天) ], 均有效;口服给药1×D有效, 0.5D无效; (2) V-erbB+CpG Oligo静脉注射, 显效时间从单用V-erbB Oligo时1个月, 缩短为1周, (3) 给药方案:每天1次, 连续3天为1个疗程。 (4) 大鼠MDS骨髓原始粒和早幼粒细胞超过17%, 1个疗程 (3次给药) 不能恢复到正常, 应再用1个疗程, (5) 大鼠乳腺癌, 以每公分2-3单位的剂量并瘤体多处注射一个疗程, 瘤体缩小明显。上述实验全都用一个疗程, 增加疗程有可能提高疗效。病人身上使用剂量应该小于此剂量[11,12]。

3.3 高发区食管癌治疗的经验

(1) 内窥镜下操作。 (2) 碘染色定位, 阴性部位取标本作病理确诊。 (3) 局部喷洒药物 (反基因V-erbB ODN生理盐水溶液[13,14,15]。 (4) 隔日1次, 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 (5) 癌前病变有效率80.5%。 (6) 治疗后5年随访复查, 84.5%痊愈。 (7) V-erbB+CpG ODNs治疗原位癌仅一个疗程, 有效率60%。

对于诊断上有困难的医者, 我们愿意提供韦尔柏基因诊断试剂盒或提供此项服务。而对于先前已行手术, 放化疗, 靶向治疗或骨髓移植患者的治疗, 我们认为, 这要看此类病人的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不可一言以蔽之[16,17]。对晚期癌, 特别是转移癌的治疗, 我们主张一般化加个体化治疗, 即共同而又差别的治疗, 这是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决定的。希望医者在实践中加以优化和完善。

摘要:本文作者基于对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发病原理和病因的系统认识和国外最新成果, 在对早中期癌症基因治疗成功的基础上, 提出晚期癌症的治疗策略, 即从癌蛋白和癌基因两个层面上采用两种方案即:①靶向三个癌基因 (V-erbB, TS和C-Met) , 它们分别是癌症致病基因, 癌变基因和晚期癌基因) 产物的小分子抑制剂和5-氟脲嘧啶核苷 (5-Fu) ;②反基因V-erbB+CpG双寡核苷酸组合方案, 相结合。首先采用:①方案消灭大量癌细胞, 再用②方案, 针对癌干细胞和残余癌细胞进行综合治疗。继续使用第二方案, 直到完全缓解5年以上。上述治疗可称为基因产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希望医者在实践中加以优化和完善。

基因治疗 抗癌良方 篇3

为了击倒癌症这个强敌,科学家提出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他们试图借助一种免疫疗法使癌细胞进入“休眠”,从而阻止它们引发致命后果。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在某种情况下,濒临衰亡的细胞会变成永生细胞,即癌细胞。这一科学发现,将癌化这一苦恼千年的难题有了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现在,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端粒,找到抗击癌症的新办法。

免疫疗法

目前,治疗癌症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用各种药物抑制或杀死癌细胞;另一个是修复和激活体内的抑癌基因,通过抑癌基因来治疗癌症。后者已经成为世界癌症研究最前沿的主要课题。

癌症会导致死亡,通常是由于癌细胞在人体各器官之间发生转移,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癌细胞转移源自异常细胞的增殖扩散,不幸的是,这些细胞对外科医疗、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均具有抗性。面对这样一种抗性,我们何去何从?现在,一些癌症研究专家正在摸索出一种新型疗法:即使我们无法消灭这些癌细胞,至少可以保持对它们的长期控制。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在肿瘤发展到致命阶段之前,使其不再发展,或是以相当缓慢的速度发展。诚然,这种做法并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但能够将这个凶险的“杀手”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继而像利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或像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一样,对其有效控制,使癌症从此不再致命。

早在几年前,专家就成功地对小鼠进行了免疫系统改造并就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例如,通过控制端粒来抑制名为重组激活基因的基因表达,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先天缺乏功能性淋巴细胞的小鼠。而该细胞的缺乏,会导致样本小鼠对某种致癌剂的敏感度远远高于普通小鼠。他们还利用单克隆抗体“鸡尾酒”抑制成年小鼠的淋巴细胞。通过这样的生物改造,科学家们有充裕的时间对这一举动是否会使肿瘤更易于发展进行研究。这种人为操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人员对恶性肿瘤的发展演化过程作出了全新的描述。

这一演化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免疫清除阶段:免疫系统会消灭它所发现的大部分异常细胞。接着,进入免疫对抗阶段:部分癌细胞在免疫系统的“镇压”后残存下来,但是停止了进一步发展,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处于系统的监控之下。最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进入免疫逃逸阶段:部分癌细胞躲避过免疫系统的监控,成为未来癌变转移的源头。

这三个步骤所组成的整个过程,被命名为“免疫编辑”,以示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了“塑造”的工作。在免疫对抗阶段,癌细胞会自发地“编辑”自身的内部及表面特征。免疫系统对癌细胞施加了一种选择性压力,一方面它消灭可被感知的细胞,另一方面,面对能够避开它的监控而增殖扩散的细胞,却无能为力。

显而易见,正是这个免疫对抗阶段赋予研究人员以灵感,让他们看到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的曙光。他们利用某些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进行免疫疗法。如某些治疗疫苗,通过注射端粒酶人工延长对抗阶段。这个方法被证实在小鼠身上行得通。接受这一疗法的动物在被暴露于致癌剂中后,对癌症的免疫时间延长。这一“免疫编辑”的过程是否同样存在于人体之中,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相当确定,免疫对抗阶段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癌细胞休眠”。

让癌细胞休眠

首先,这种休眠现象能够在某些肿瘤治疗病例从原发到复发之间的漫长潜伏期(常常大于5年)中被观察到。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人频发皮肤癌的现象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现象。医生们证实,这些癌细胞来自于器官提供者,在供体体内,它们本可能长期保持休眠状态。而在接受移植的过程中,病人的自身免疫受到人为抑制,这些随着移植器官被转移进入病人体内的残余癌细胞随即开始自由繁殖。

这还不是全部。多项实验显示,对于同类癌症,病人存活的时间长短,因肿瘤激发的免疫细胞的种类及识别分子而异。研究表明,如果肿瘤中存在高浓度的T淋巴细胞——即所谓“效应记忆细胞”,大肠癌患者的复发率就会降低,病人的存活时间也会延长。这些事实可以通过“免疫编辑”理论来分步解释,换句话说,免疫系统对肿瘤施加了控制直至抑制机制被逃逸现象所反超。

于是,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如何使癌细胞进入并且延长休眠阶段,或者说,该如何抑制肿瘤中的逃逸机制。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药物品种的日益繁多,病人也在医疗方面有了更大的投入,将癌症转变为“慢性疾病”的做法已经开始在临床上有所应用。我们可以举一个数据加以说明。今天,罹患转移性乳腺癌的妇女中有40%以上存活时间达5年以上,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个数字仅为10%!对于免疫对抗阶段的干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阶段,旨在抑制癌症的转移倾向,甚至控制癌症的转移。

找寻最优疗法

这就要求我们加深对休眠癌细胞生存条件的了解。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癌细胞受到免疫系统抑制所造成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生理环境,即“肿瘤基质”或者“肿瘤微环境”——由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白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

癌细胞的逃逸机制有一部分就依赖于它们适应这一微环境的能力。换句话说,那些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的癌细胞具有适应这一微环境变化的能力。举例来说,基质中的某些分子,比如某些细胞因子、乳酸盐、腺苷,以及低氧压力(肿瘤中氧气供应减少)都会抑制被称为细胞毒素的免疫细胞。此外,基质中存在的未成熟特殊细胞——仍然具有强大分化能力的祖细胞,将会成为一期治疗后肿瘤在某些组织中重生的源头,就像杂草被刈除后,却能依靠根部重生。

在科学家之间,一场激烈的辩论围绕着一个假说展开。承载癌细胞生存和增殖的基质,其微环境所具有的强大可塑性是免疫疗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该疗法可能引发抗肿瘤的免疫应激反应,就好比肿瘤基质抑制着免疫细胞的行为。免疫疗法并不能够引起有效反应或是控制肿瘤发展,哪怕是辅以常规疗法,除非先解决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之间存在的主要冲突。研究者们的目标之一,是详细描述肿瘤基质中相关各细胞和分子的作用,以及在各种不同组织中的作用,因为肿瘤在不同类型器官中的发展方式不尽相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具有抗癌前景的治疗工具,比如疫苗、细胞因子及单克隆抗体,但我们远未掌握使用它们的最优方法。

治疗疼痛 肩膀酸痛怎么治疗 篇4

治疗疼痛

肩膀酸痛怎么治疗

现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白领们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如果不加以运动,难免会导致肩膀酸痛。如果不能及时的缓解,严重的还会引起疾病症状,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工作进程。下面小编就推荐几个小动作就能缓解肩部酸疼的方法,一起跟着小编学习下吧。

一、改善颈肩痛的3个方法

1、时常将头部转向不同的方向。

2、将两肩向后打转,甚至伸个“大懒腰”。

3、下班回家后也可以用热敷,或在淋浴时用暖水喷射酸痛的部位,也有一定的舒解作用。

二、治疗肩膀酸痛的简易穴道疗法

治疗肩膀酸痛时,以穴道疗法最为有效。这自古以来即有公论,而其中又以肩井穴最为特效。

用手指压住肩井穴,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佳,硬梆梆的肩膀也会逐渐轻松。

三、治疗穴位及刺激方法

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与肩头连接线的正中央。一压肩井穴,就会感到十分舒服的压痛(压时的痛楚),很容易就可找到。

还可夹紧腋下,手指并拢于另一边的肩上。此时,刚好中指接触之处即为肩井穴。

肩膀的酸痛扩及背部时,指压天宗穴即可见效。天宗穴是位于肩胛骨正中央的穴道。在肩膀背侧,左右皆有叁角形的骨,即肩胛骨。

以指触摸肩胛骨的中央,应可感知骨变薄而形成的凹陷之处,压压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为提高效果,也可以刺激其它的风池穴、天柱穴看看。

四、两手抱头法

两足站立与肩同宽, 两手紧抱绕后脑;两肘拉开,与身体平行;两肘收拢,似挟头部,周而复始。

五、单手压肩法

以右肩为例。两足似弓步,右脚在前,离桌尺余;左脚在后伸直。右手收于桌上,左手掌按右肩,利用身体向下向后摆动。

六、扩胸分肩法

两足站立,与肩同宽,两手放于胸前,两肘与肩平直,手背在上,掌心朝下。扩开胸怀,分开双肩、吸气;回复时呼气。

七、头压手掌法

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前,仰睡在床,伸直双腿,手掌放在头下面,掌心向上,手背朝下,用头紧紧压住手掌中心(哪边痛就压哪边的手掌),每次20分钟。开始几天,手臂不能弯度过大,手掌也很难伸到位,可先采用侧睡头压手掌的办法。

八、捏拿手臂法

取坐位,以左手捏拿右手手臂,从肩到手腕,再由手腕到肩,反复捏拿5一10遍,换手。

九、旋摩肩周法

取坐位,以左手手掌贴于右肩,旋摩肩周50~100次,使之产生温热感,换手。

十、按揉穴位法

按揉肩井,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按揉右肩肩井穴1一2分钟,换手。按揉曲池,取坐位,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右臂上的曲池穴1-2分钟,换手。按揉合谷,取坐位,以左手母指指尖按揉右手合谷穴1-2分钟再换手进行。

十一、肩井

肩井是治疗肩膀酸痛和肌肉纠结的代表性穴位,肩膀的肌肉越僵硬,酸痛的感觉就越强烈。其位置在低头时,颈部后方会突出一块骨头,肩井穴在这块骨头与肩膀末端连接线的中间点。中指按压法,手心朝向肩膀,拇指或者中指放在肩井穴上轻轻按压。

十二、中府

也是消除肩膀酸痛的重要穴位,主要治疗由上身前弓或者长时间穿高跟鞋走路导致的肩膀酸痛。其位置在锁骨末端向下约两指宽的地方。按压方法,用手微微握住肩膀,将拇指放在中府穴上轻轻按压。

说话结巴可以治疗吗如何治疗 篇5

如何解除你口吃的痛苦:

口吃DSM-Ⅳ关于口吃的定义为:一种语言流畅性和节奏方面的障碍,以如下几种情况的频繁出现为特点:语音或音节重复,语音拖长,感叹声,词句破裂,有声或无声的阻断期,表达困难,讲话时身体过分紧张,以及单音节词的重复等。

我以前就是一个十足的口吃患者,口吃耽误了很多事情,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可是事在人为,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口吃,总会有根治口吃的办法,关键靠自己的摸索和科学矫正,这才事关键所在。

口吃的发病原理有很多,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心理上的原理;一种是生理的原因,如果你能判断出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及时地把口吃矫正成功。

心理上的原因:根据我的经验,这类口吃患者,一般都有较强的规律性。口吃频率比较固定:在一大段话中,口吃现在总是间隔一段时间出现,间隔时间比较相同;总是在某一个音节上出现口吃,如“HUO”音,一说到这种声音,就出现口吃。这类口吃现象比较复杂,我只说我熟悉的。

生理上的口吃:这类口吃和上述的口吃有较大的不同。这类口吃没有规律性,随时都会出现口吃,它可以在任何一个音节上出现口吃,口吃有时很严重,有时又很轻;还有的时候,口吃现象会突然消失,仿佛根本就不是口吃患者,说话很流利。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表格 篇6

1、两者性质不同,基因重组是两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基因片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2、基因突变是基因的从无到有,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的.是新的基因型。

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篇7

1 反义基因治疗

肿瘤的反义基因治疗就是应用反义核酸技术针对在骨肉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基因或其受体基因进行特异性封闭,特异性地抑制其异常表达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特异蛋白质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使肿瘤细胞消退或彻底消失。目前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反义核酸有反义D N A、反义R N A和核酶。骨肉瘤中有许多癌基因(如M D M 2、C-m yc等)及抑癌基因(如p53、R B等)的异常表达[1],这为骨肉瘤反义基因治疗提供了靶向基因选择的理论基础,为骨肉瘤反义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各种癌基因的过表达几乎均与不良生物学行为预后不佳有关,恶性骨肿瘤特别是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较快、易发生远处转移的骨肉瘤患者中,SA S、C-fos、C-m yc、ras等基因明显扩增。C-m yc基因是发现较早的原癌基因之一,它的过表达与骨肉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X IE等[2]构建表达反义C-m yc的重组腺病毒,并在体外转染骨肉瘤M G-63、U 20s细胞,发现A d-A sC-m ycm能够产生G 2/M期阻滞,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p53基因是业已发现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应用反义技术封闭突变的p53,抑制其表达,进而导入功能性p53,这对有获得性功能的p53突变骨肉瘤的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TSA N G等[3]分别将反义M R P1和p53转染高突变p53的骨肉瘤细胞,发现转染反义M R P1后肿瘤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增加,而转染反义p53基因后M R P1的表达明显受抑制并逆转了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肿瘤反义基因治疗不仅能抑制癌基因及突变抑癌基因的过表达,封闭肿瘤增殖所需生长因子的分泌,还能封闭肿瘤转移相关因子。目前反义基因技术的热点是多个基因的联合抑制或者反义基因联合应用其他途径疗法。

2 抑癌基因治疗

正常细胞由于抑癌基因突变、缺失等原因失活时易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如在肿瘤组织中经常出现p16、p53等抑癌基因突变或者功能异常。针对抑癌基因治疗就是恢复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将野生型抑癌基因通过各种途径导入肿瘤细胞恢复癌基因或重建其功能,可恢复细胞的正常表型或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骨肉瘤抑癌基因研究最多的是p16、p53、p21和R b。p16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突变率达80%,其产物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16蛋白表达减少使细胞周期性失控,其结果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1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抑癌基因,其产物也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低表达或突变后过表达也提示骨肉瘤预后差。野生型p53基因是生长负调控因子,在大部分恶性骨肿瘤中野生型p53基因缺失或突变,有人将突变型p53作为侵袭性较高的骨恶性肿瘤标志物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4]。突变型p53基因失去原有的抑制生长功能,获得增殖、转化和致癌潜能,N A K A SE[5]等将p53基因引入骨肉瘤细胞,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证实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 免疫基因治疗

肿瘤基因免疫治疗是通过激发、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增长、侵袭、转移及复发。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2)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在骨肉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中,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因子和免疫共刺激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会出现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肿瘤细胞低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白细胞抗原分子、缺乏共刺激分子(如B7)等的表达、肿瘤抗原调变以及分泌免疫抑制因子。针对这些问题,至少4类基因可作为免疫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共刺激分子、肿瘤抗原和细胞因子。而对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因子和B7分子系列。LA FLEU R等[6]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入骨肉瘤细胞,发现IL-12能够上调Fas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且对骨肉瘤的肺转移有抑制作用。D E W ILT等[7]利用腺病毒介导IL-3局部肢体灌注的方法治疗小鼠肢体骨肉瘤,发现有抑制作用并且比局部注射和系统给药的方法更有效。骨肉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或仅弱表达,因而无法为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以逃避免疫监视而无限生长。将B7分子基因导入骨肉瘤细胞可以增强和诱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并增强免疫活性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是骨肉瘤基因治疗的重要策略。N A G A M O R I等[8]发现B7-1、B7-10和B7-2对荷瘤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且B7-1a与B7-1、B7-10和B7-2相比,是更为有效的协同刺激分子。目前IL-2已用于骨肉瘤术后化疗,可诱导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激活杀伤细胞的产生,但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9]。另外,干扰素用于骨肉瘤的报道很少,疗效也不肯定[10,11]。此外,尚有许多细胞因子基因,如IL-4、IL-5、IL-6、IL-7、TN F以及G M-CSF、ICE、M TP-PE基因等亦被用于转染骨肉瘤细胞株,转染了这些基因的骨肉瘤细胞可以通过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刺激的T、B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增强抗肿瘤效应。

4 自杀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治疗又称病毒导向酶解药物前体疗法。其原理是将某些病毒、细菌中特有的前药转换酶基因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肿瘤细胞中,通过此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类将原先对细胞无毒或抑制作用极低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成有抑制作用的产物,通过抑制核酸合成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在对特定的肿瘤治疗中选择对应性好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不仅对肿瘤组织的杀伤性好,且能较好地保护正常组织。目前,已经运用到骨肉瘤试验性治疗且取得一定进展的自杀基因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1)CD/5FC系统,即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系统。R A M N A R A IN E等[12]应用鼠2 472株骨肉瘤细胞转染带有细菌或真菌基因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与胞嘧啶脱氨酸的融合基因,在体外实验中,5-FC通过直接和旁观效应能够杀死这种被转染的细胞。(2)H SV-TK/G CV系统,即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无环鸟苷系统。该系统在自杀基因治疗中是研究最多的。常用的前体药物是丙氧鸟苷(G CV),STER O等[13]将H SV-TK基因转染骨肉瘤细胞株LM 8后,发现G CV对导入H SV-TK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更加敏感,而且在体内试验中观察到明显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K ETO LA等[1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骨肉瘤细胞能够被腺病毒或者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H SV-TK/G CV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程度与旁观者效应有一定相关性;骨肉瘤细胞株是H SV-TK/G CV基因治疗良好的靶目标。ZH EN G等[15]则直接将核苷激酶蛋白转运到骨肉瘤细胞中,结果发现该法亦能增强骨肉瘤细胞株对G CV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证实转染自杀基因蛋白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基因治疗方法。虽然骨肉瘤已经被证实是H SV-TK/G CV自杀基因治疗的潜在靶标,但H SV-TK/G CV系统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仍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3)CE2/CPT-11系统。O STER H O FF等[16]用人肝羧酸酯酶-2(CE-2)和抗癌因子喜树碱-11(CPT-11)来观察其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体外实验中,转导包含编码分泌型CE-2的腺病毒载体的骨肉瘤细胞株对CPT-11治疗的敏感性是未转导的280倍。相信随着更有效的自杀基因的发现、更精确靶向性载体的构建以及基因转染效率的增高,骨肉瘤的自杀基因治疗必将显示出更加诱人的应用前景。

5 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V EG F是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之一,能选择性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骨肉瘤患者血清V EG F均值高于正常人和良性骨肿瘤患者,且V EG F阳性表达的骨肉瘤患者的血清V EG F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并且与骨肉瘤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肺转移密切相关[17]。D U TO U R等[18]运用携带endostatin基因的质粒治疗鼠常位移植性骨肉瘤,然后对原发病灶、转移灶及肿瘤血管密度进行检测,发现肿瘤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肿瘤增殖明显受抑,并显示能有效防止肺转移的发生,提示该法可作为骨肉瘤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抗血管生成基因疗法具有高效低毒,无耐药性,不受细胞周期影响等优点,因此,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将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6 联合基因治疗

近来研究发现,联合基因治疗及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骨肉瘤能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并能减轻单一用药的毒副作用,成为基因治疗的方向之一[19]。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自杀基因与细胞因子的基因联合治疗。TSU JI等[20]用腺病毒介导B7-1/Fas基因转染鼠骨肉瘤细胞,发现能激活T细胞的免疫效应,并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在抑制骨肉瘤肺转移和提高生存率方面较单一的B7-1基因更为有效。基因治疗与化疗结合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基因治疗能提高化疗的疗效,减少肿瘤耐药性,化疗药物能增强肿瘤对基因的敏感性,两者产生协同作用。D U A N等[21]对成瘤裸鼠运用异环磷酰胺(IFX)及PEI、IL-12基因复合物进行联合治疗中发现能明显下调CD 31分子和b FG F的表达,抑制肺转移,从而表明化疗联合基因治疗是一种更具潜力的基因治疗方法。基因治疗的目的是消除肿瘤,基因的联合应用又是基因治疗的必然趋势,它不但可以避免单个基因的缺陷,也能增强其他治疗的疗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但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因联合治疗离临床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

7 问题及展望

基因治疗作为崭新的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但要运用于临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很多基因治疗缺乏特异性靶向,如何开发更多的对骨肉瘤治疗有效的目的基因,如何更好地实现基因调控,如何提高载体的靶向性和转染效率,如何实现基因联合治疗等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有些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效率远比体外的低,其中机理尚不清楚。虽然基因治疗在临床上对部分肿瘤显示出较好的抗癌、抑癌作用,但存在医疗费用高,远期疗效和副作用尚不确切等问题。只有选择合适的基因治疗方式,建立起个体化的基因治疗方案,肿瘤的基因治疗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骨肉瘤的基因治疗才能真正用于临床。

摘要:随着骨肉瘤发生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骨肉瘤基因治疗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常用的骨肉瘤基因治疗策略有反义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联合基因治疗等方法。该文就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基因治疗疼痛通过首期临床试验 篇8

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年报》上撰文指出,这种叫NP2的新药安全而且耐受性好。通过对治疗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发现,NP2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NP2是一种表达脑啡肽的基因转移载体。研究人员大卫•芬克和同事证明,皮肤注射NP2可以减轻因神经损伤、炎症或癌症引起的疼痛。临床试验中,10名因癌症引起难以忍受疼痛的患者在疼痛部位的皮肤上注射了这种基因转移载体。低剂量注射的患者疼痛减轻的弱,高剂量注射的患者在治疗后4周时间里疼痛缓解了80%以上。 关于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芬克说,NP2注射进皮肤就会被神经系统所吸收,并在疼痛通路上产生和释放一些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

芬克从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皮肤注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已有20多年。芬兰Diamyd Medical生物技术公司获得这一专利的惟一许可并资助了这次临床试验。

重组复制缺陷单纯疱疹病毒代表了神经靶药物释放系统(NTDDS)的一个技术平台,它可以用来释放和表达神经系统中的许多基因。与此相关的一种NG2载体在临床前试验中发现可以减轻因神经损伤和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疼痛。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发现,NTDDS基因转移到背根神经节(DRG)使其局部表达神经营养素可以防止多神经病(polyneuropathy)的进展,说明NTDDS也可以用来治疗退行性多神经病。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一期临床试验中没有使用安慰剂,但试验所表现出的在缓解疼痛上的剂量依赖性足以给我们鼓舞。

基因治疗 篇9

一、治疗前的护理:

1、病区治疗前要签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解释、禁食、禁饮、测量生命体征、集中管理患者等。治疗前8小时内禁食禁饮。如T≥38℃,P≥120次/分,血压≥150/100㎜Hg不宜做治疗;

2、MECT治疗室人员备好治疗用药,急救药品、电疗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氧气、麻醉机、简易呼吸器等处于备用状态;

3、护送护士护送患者至等待室前让患者排空大小便;

4、等待护士与治疗室护士共同核对识别患者身份,并交接登记。

二、治疗中的护理:

1、协助患者平卧于治疗台上,松解衣领、裤带,取下活动义齿、发夹、眼镜等金属物品。

2、接血氧饱和度探头,治疗师使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放置牙垫。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依次注入抗胆碱药、麻醉药、松肌药。

4、通电治疗时保护患者肢体及下颌关节。

5、给氧、人工呼吸、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持续给氧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后送观察室专人监护。

三、治疗后护理:

1、观察室护士协助患者侧卧或头偏向一侧,防窒息。

2、在患者未清醒前应陪伴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并拉上床挡,注意患者安全。

3、如患者清醒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时,可给予保护性约束。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或其他意外,应立即组织抢救。

4、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护送患者返回病区,与病区护士交接,观察患者进食、服药情况,并交班记录。

仙人掌治疗腮腺炎治疗方法 篇10

仙人掌治疗腮腺炎治疗方法:

验方1 .去刺仙人掌12克,白矾10克,冰片9克,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两次。

验方2. 鲜仙人掌200克,青黛50克,生大黄、赤小豆各100克,冰片5克,食用米醋适量。先将生大黄、赤小豆、冰片碾碎成细粉过筛,再拌入青黛,再将鲜仙人掌捣成糊状,与上药拌匀放入适量米醋。根据腮腺肿胀范围大小,均匀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每隔3小时换药一次。

验方3. 鲜仙人掌适量,制泥敷在腮腺上,每次2~3小时,每日2~3次,连用一周。包有仙人掌的纱布要始终处于潮湿状态。

验方4. 鲜仙人掌加入少许石膏捣烂,外敷患处,连敷3~5日。

验方5. 仙人掌加食盐捣烂外敷患处,并配以金银花、连翘各10克,黄芩、柴胡、大青叶、桔梗、夏枯草、七叶一枝花各9克,赤芍6克,甘草3克。清水煎后内服,每日一剂。

验方6. 取新鲜仙人掌1~2块,在电炉上烘烤,去除针刺,加白矾2~3克放入研钵中混合、捣烂制成糊状。用温开水清洁双侧面颊部皮肤,将仙人掌糊均匀涂布于无菌纱布块上,涂布直径要大于腮腺肿大的范围,将涂布好中药的无菌纱布覆盖于肿大的腮腺上,胶布固定。对合并颌下腺肿大者,外敷面积要扩大至颌下;对于一侧腮腺肿大者,也给予双侧同时外敷,每日换药3~4次,也可根据病情增加外敷次数,直至腮腺恢复至正常。

验方7. 取仙人掌两块去刺捣烂,加入土大黄粉20克拌匀,外敷患处,面积应超过红肿边缘,外敷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疗程3天。

癌基因和基因疗法 篇11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基因学说认为,机体正常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原癌基因始于胚胎,它可调节细胞的繁殖和分化,决定什么胚胎细胞成为什么脏器细胞。然而这种基因在出生后就被抑制了,故并不引起癌症。抗癌基因是抑制癌细胞的基因。科学家们将一个具有抗癌基因的细胞与一个癌细胞融合,癌细胞会转为正常。据此发现,医学家们提出了肿瘤发生的新观点:不良因子的刺激,如从宇宙射线到食物,从物理化学的变化到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遗传缺陷等因素。可能使原癌基因激活,进而突变为癌基因。此时若抗癌基因亦缺乏或失去活性。就发生了癌瘤。基因学说使人类征服癌症的宿愿可能成为现实。最近,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一种治癌新方法——基因疗法进行了临床试验。

这种治癌新法是将遗传物质DNA直接注射到肿瘤细胞中,促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瘤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目前,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均依赖于从患者身上取出遗传物质,然后在实验室中处理后,再重新移入患者体内。而新法则不同。它是在实验室里先培养出基因物质,例如在人体内有一种大肠杆菌,应用这种细菌可培育出DNA,然后再把它分离出来,注射到患者的癌瘤中。

基因疗法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有些动物接受基因治疗后,癌瘤的生长减缓了,有些动物的肿瘤甚至完全消失了。基因疗法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肿瘤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们首先把基因注射到有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体内。1990年7月31日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的一个咨询委员会批准了用基因疗法治病。这是历史上首次批准采用这种新疗法。目前所建立的各种肿瘤的基因疗法的模式越来越多。大体上有三种:

一、淋巴因子基因疗法:根据淋巴因子基因受体细胞的不同,至少有三种模式:①在淋巴因子过继疗法之前,在体外对肿瘤有天然亲和性的淋巴细胞内装入淋巴因子基因,使之在肿瘤局部产生大量淋巴因子;②直接将淋巴因子基因转导至肿瘤细胞中,提高局部淋巴因子浓度,加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③将淋巴因子基因转化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角质细胞移植至肿瘤动物的适当部位,分泌淋巴因子,以达到抗肿瘤目的。

二、病毒导向的酶解药物前体基因疗法:本法是将肿瘤与毒性产物基因连接,并插入逆转录病毒。该法是在含有必需转录因子的相应肿瘤细胞中表达,其表达产物通过激活药物前体。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

三、调控细胞遗传系统的基因疗法:当把正常的视网膜细胞瘤基因导入视网膜细胞瘤细胞时,可明显减少该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的形成。通过将抗癌基因导入基因缺失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癌基因的表达,在体外虽然能使之逆转为良性。然而,仍需研究其作用的长期效果和在体内情况,并以此推断肿瘤细胞是否真正逆转为正常。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点下一篇:元旦演讲稿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