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精选8篇)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篇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 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 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的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 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织 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3、发展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约产物,先进的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网络传输、数手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及快速方便地销售,从而力又・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4、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从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0,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优势。泉州是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泉州在经济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资源优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泉州又是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民俗独特;文化建设发展迅速,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文化品牌优势。泉州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南戏、南音、南少林,石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石雕、瓷雕、花灯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机制优势。泉州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物质商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能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为迅速的文化产业。上个世纪末,全市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218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 布局”的原则,全市娱乐行业逐步从杂乱无章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共有综合娱乐场所68个家,歌舞厅47家,舞厅32家,卡拉0K厅125家,餐厅卡拉OKl56家: 网吧!36家,拥有60万互联网用户,有近7万宽带用户,电子游戏厅(室)150家,台球厅75家,旱冰场48家,保龄球馆12家,音像制品批发6家,音像制品零售463家.录像放映厅42家,电影发行部门4个,电影影剧院19家,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依靠雄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泉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新一轮创业的一个亮点,通过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南小吃、南国服装、南国风光等独特魅力,依托以众多文物古迹为主要场所的旅游景点景区,一个集游乐观赏,吃住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系统产业正在形成。在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泉州把文化旅游当作重头戏来抓;推出了海丝文化游、宗教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多达十条的文化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文化旅游理念,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积极、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6家,旅行社53家。2001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75.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旅游总收入64.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5.4%。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

3、文化事业单位运用产业手段谋求生存与发展。泉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在文化建设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市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在与市场接轨,与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单位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目前全市有固定演出场所28个,国办艺术表演单位15个,有泉州市演出公司、明星演出公司两个演出经纪公司。2002年有国内外63个演出团体来泉演出。戏曲艺术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我市通过了《市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确立了“分类指导、核定收支、定项补劲、业绩挂钩、逐年递增”的财务预算体制,在改变剧团福利型经营模式,走产业化的观代化经营道路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改革过程中,各剧团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被动模式,进一步树立了市场意识,泉州的演出市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2002年市直五大专业剧团共演出了10场。在群众文化方面,2002年,全市有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4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农村电影队225个,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文艺社团。全市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群众文化部门在坚持公益性为首位的前提下,“以文补文”向产业化方向探索。如,市艺术馆与厦门大学音乐系合作开展艺术培训活动,以市场运作方式尝试产业化之路;晋江市陈埭镇文体站坚持走以国办文化为主导的多种经营道路,年经营创收达20多万元。

4、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发展、扩大。随着大文化概念的确立,文化产业领域也随着不断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公开发行的报纸有《泉州晚报》、《泉州晚报.海外版》、《东南早报》、《石狮日报》、《泉州广播电视报》、《侨乡科技报0、《泉州师范学院报》等7种报纸,《泉南文化》、《泉州文学》、《海外交通史研究》等3种公开发行的期刊及几十种内部发行的报刊。泉州晚报社已经向集团化发展,经营业绩喜人,除出版、发行“两报一刊一网”外,开始向多种经营发展。2002年《泉州晚报》发行量15万份,发行量位居全省地市报首位。出版印刷方面,全有共有53个新华店分销点,年实现利润180万元。书刊零售单位562冢,书刊二级批发单位10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17家。印刷企业1300多家。目前,泉州还没有出版社。2002年,市直广播电视系统实施体制改革,成立了泉州广播电视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无线电视台一座,有线电视台10座,调频广播发射台9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8 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37座,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24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411小时,全年广电创收10953.82万元。我市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彩票业在全省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县(市、区)体育场馆等设施都不同程度地以出租的形式进入了市场经营,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刚有初步发展。

(三)泉州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及各县(市、区)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划分过细,或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以文化旅游为例,海上丝路各旅游景点(区)分别隶属于城建、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宗教等部门,旅行社隶属旅游部门。这给规范管理、串成线路、连成片区带来诸多不便,削弱了整体优势。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 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全市大部分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主要还是以体育彩票、体育场地(馆)出租为主,个别地方甚至截留体育彩票公益金。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泉州文化产业的通病。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报业、出版印刷业都程度不一地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的毛病。文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还没有成形整体效应,报业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市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育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泉州是宋元时期东方大港,号称宗教博物馆,有“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的美誉;有郑成功、施琅,李贽、弘一大师等历史名人,还有大多值得我们引以骄敏的人文资源。作为旅游景点(区),普遍存在学术研究性强。而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特点。而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我们的认识是罗列性的、浅表的,总体上说缺乏新意、缺乏兴奋点、缺乏深度和科技含量。近些年我市开展的重大文化活动,没有造成像昆明”世博会” 那样的影响,没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直接的和持续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泉州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建议由市政府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该机构全面负责娱乐、演出、美术、音像、影视、出版、广告、旅游等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

2、克服体制上的障碍,调整布局,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要打造大泉州文化,这已不光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事,应协调新闻出版、广电、旅游、宗教、体育等部门,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做大文化产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文化企业更多地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增强竞争实力,扩大社会效益。可以龙头企业为试点,组建泉州市级报业集团:整合报纸资源;组建市级新闻产业集团,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本市报业、广电、文化等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将市委机关报的广告、经营等剥离出来组建股份公司,这是目前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整合泉州出版印刷市场,着手泉州出版社及泉州图书城筹备工作: 组建泉州演出艺术有限公司: 就演出娱乐业来说,我市约演出业市场十七起步较早,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要充分利用我市演出团体多、资源充足的优势,以市属剧院团及相关城镇剧院团作为紧密层和松散层,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市场需求出发:与专业剧团建立演出中介代理制,实现艺术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推动演艺业的发展。我市文化娱乐市场发育较早,分布较广,娱乐市场主体多元化,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要依托民间资本优势,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娱乐市场“散、乱、小”的状况,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注重打造品牌,实现娱乐产业升级。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涉及文化产业的各部门单位,都拥有相应的文化产业资源及其服务区域和对象,聚集在这些部门的文化产业资源,不仅在部门间总体呈分割利用状态,而且在部门内部的各单位间也大体如此,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状态。应下大力进行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部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理清资源关系,形成合力,以便高效利用。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打“海丝”牌,整合”海丝”旅游资源,将五片五点、一馆加以包装开发,将泉台文化、泉州民俗、泉州移民文化的文物景点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加以整合,集中提炼,形成“海丝”品牌,推介”海丝”旅游线路,开发“海丝”旅游商品。最终达到以”海丝”为龙头带动各县市旅游业的兴隆,提升泉州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4、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投入。要真正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观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也是解决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泉州文化产业体系。

5、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以观有的机构和社团为基础,改变原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功能,加大其向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转变,并最终在此基础上集中扶植和办好几个大的文化中介公司。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的文化中介体制。进一步发挥文化艺术社团在行业管理、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特有的作用。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篇2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对接承载条件优越。赣州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 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 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 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 赣粤高速、夏蓉高速、京九铁路、赣韶高速等, 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完善交通网络。

距赣州5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城市群, 如“珠三角”文化产业繁荣, 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 需要以周边区域城市作为补充, 而赣州正好是“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共同腹地。赣州市与“珠三角”地区地缘相近, 文脉相通, 文化产业的互补性强。

“珠三角”地区资金雄厚、人才济济, 而赣州文化资源丰富独特, 发展潜力巨大, 相互之间合作前景广阔。

2、文化资源丰富独特, 产业发展商机无限。一是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赣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 以客家围屋、赣南采茶戏曲、兴国山歌、石城灯彩、于都唢呐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二是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以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旧址群、于都的长征第一渡、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邓小平担任书记的会昌“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寻乌调查旧址、将军县兴国的将军馆、烈士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近代革命史迹群落, 独特的革命历史使赣南形成了名副其实、浓郁深厚、令人向往的红色文化。三是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赣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 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小武当山等自然景观, 有风景如画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 有与香港一脉相连的东江源头三百山, 有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石城石寮岽, 有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被誉为“石雕宝库”的通天岩、岭南雄关梅岭以及保存完好的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城墙、七里古窑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四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根雕、奇石、彩灯、剪纸、纸扎、竹编、砚台等。赣州千百年来形成的这些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 蕴藏着无限文化商机, 也昭示出赣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只要立足于现有资源, 进一步做好全局性、系统性的规划, 进一步开拓资源, 打好文化牌, 赣州建设文化大市就大有希望。

3、文化企业崭露头角, 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 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在自发的轨道上逐步发展起来,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初步形成了以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4、文化消费高速发展, 提升空间大幅增长。赣州市人口达954 余万, 是江西省的人口大市, 消费潜力巨大。随着赣州经济迅猛增长,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幅提升, 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 亿元的结构性缺口。精神文化产品的“战略性匮缺”为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赣州市的发展状况看, 尽管赣州市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但由于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 很多文化资源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市场开发, 这就为赣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同时, 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以印刷业为例, 赣州市提出脐橙产值要超百亿元, 仅果品包装资源就有15 ~ 30 亿元, 如果加上周边地区的资源量, 未来5 ~ 8 年, 印刷业有望成为赣州市继四个百亿产业集群之后的又一百亿产业。

并且, 随着赣州市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绿色赣州四大旅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 来赣旅游的游客量连年攀升, 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 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成为赣州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因此, 赣州市的文化产业在强有力消费需求的带动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 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空间无限,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赣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 无论是在机制、效益上, 还是在规模、质量上, 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模糊, 发展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 经营机制不活;资源整合不够, 集约化程度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 专业人才匮乏。

三、赣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使赣州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必须从赣州的实际出发, 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 大力推进赣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1、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体制活, 全盘活, 机制新, 面貌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决心,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在于:一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 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 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有效方式。

2、以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为发展重点。地方的就是全国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赣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世界钨都”文化、“稀土王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业项目, 是赣州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要紧紧立足赣州地域文化特色资源, 策划、包装一批彰显赣州文化个性、展示时代风貌, 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业项目, 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二要扶持和吸引更多资金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集聚, 做大生产规模, 做优产品质量, 做强主打品牌, 做活市场营销, 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使之成为支柱性文化产业。三要着力抓好各种资源和优势的整合, 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文化要素的集约流动, 发挥文化资源的综合效益, 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比如, 将散布于各地的客家建筑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饮食文化等客家文化资源整合起来, 建设客家风情园;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旧址旧居群微缩景观园区, 全面展示苏区革命斗争史。四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等文化产品的巨大成功都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创意。要鼓励创作生产融入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 逐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创意产业品牌。

3、以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为基本路径。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 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 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范例。赣州是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 文化底蕴深厚, 加上890 万人口的庞大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完全有希望打造成超百亿元的文化产业集群。一要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以项目为先导, 以资源为依托, 精心策划, 科学论证, 采取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 集中实施一批辐射面宽、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要通过文化项目的推介实施, 培育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知名文化企业、大型文化产业基地, 提高赣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 组建红色文化集团、客家文化集团、宋城文化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 整体开发红色、客家、宋城文化资源。二要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产业要素, 集聚一批有实力、上规模文化企业, 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中心, 推进集约化发展。要以出版业项目为龙头, 集聚印刷企业, 主攻彩印包装业, 发展印刷产业, 同时带动和发展动漫、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生产加工, 形成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化产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三要实施链式化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度, 科学规划产业分工及其空间布局, 打造一条包括创意、制作、生产、营销等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有效发挥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四要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在市场。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 形成“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脑+ 电脑+ 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 是文化产业与信息科技、工业、建筑、休闲旅游等产业不断融合的产物, 是21 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鼓励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驻市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专业, 培养赣州市创意产业人才, 兴办创意动漫产业基地, 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创作生产融入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优秀动漫原创产品, 推动动漫创意、研发制作、艺术策划、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逐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创意产业品牌。

5、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 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创新文化人才机制, 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开发, 注意借助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柔性流动, 在产业发展中积聚人才, 在积聚人才中发展产业。二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引进、吸纳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壮大人才队伍, 提高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积聚度。三要抓好培训, 分期分批分类培训从事文化产业的干部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 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依托赣南师范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教育资源, 调整专业结构, 开设文化产业学科或专业,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急需人才, 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五要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 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经纪人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尤其要引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兼备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公认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 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和激烈竞争, 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 将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的名片来打造。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篇3

“我市有价值的文物犹如‘繁星闪烁’。”市文物局负责人吴先耀将池州市的文物划分成五类:一是古遗址,如东至华龙洞等洞穴址,以七星墩遗址为代表的部落址,还有古城墙遗址、护城河遗址。二是古墓葬,池州市虽没有帝王寝陵,但像滕子京墓、黄观墓、周馥墓、汪珊墓等名人贵族墓也不少。三是丰富的古建筑,以青阳的李氏宗祠、东至的金氏宗祠、贵池的杜氏宗祠等为代表的祠堂,以青阳太平山房为代表的学堂书院,还有牌坊影壁、楼台亭阁、桥涵码头、池塘井泉、古戏台等,都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四是石刻,有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九华山刘冲摩崖石刻、东至玉峰山“寿”字摩崖石刻、石台的鱼龙洞石刻等。五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位于东至县的中共贵东县委旧址、许世英故居等。

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池州市的文明,反映出池州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为厚重的池州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国宝中的国宝”在东至发现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而在南宋晚期,则发行了一种纸币——“关子”。“关子”是南宋绍兴元年通行的一种纸钞。“关子钞版”就是印刷“关子”的模板,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货币有着重大历史价值,因而在行业内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东至“关子钞版”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该县废品回收站仓库中发现的,是迄今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宋代钞版,填补了我国货币史、钱币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并对我国及世界的钱币印造史、经济史、工艺美术史等,都具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学术价值。

关子钞版的现身,让钱币学界兴奋不已,对这一钞版的研究也如剥笋般不断深入。据了解,1986年至1988年,这一“国宝中的国宝”前后参加过“安徽省文化精品展览会”和“历代货币精品展”的展出。

关子钞版是池州市国宝级文物中的代表之一,还有在贵池发现的秦半两钱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九华山化城寺所藏的唐地藏利生宝印,青阳出土的元青花贡瓶等,也都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

文化遗产保护促旅游发展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充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发展壮大经济硬实力,无疑是科学、明智的务实之举。近些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名市”战略,旨在提升城市品位,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那么,宝贵璀璨的文化财富能否为池州经济腾飞助一臂之力?

在吴先耀看来,文物是一个区域的根与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近年来,池州市不断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和文保单位的修缮,促进了城市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亲和力也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九华山,记者采访时发现,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观光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古建筑群的。前来观光的王女士是上海人,她告诉记者,她的一个朋友来九华山游玩时,拍了一些祗园寺的照片回去,她看到后即被九华山具有浓郁佛教文化色彩的古建筑吸引了,于是决定这次亲自来体验一下。王女士说:“九华山上寺庙古建筑群规模恢宏、布局精巧、造型鲜明,很让人赏心悦目!”

像这样前来欣赏池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在池州市旅游接待人次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记者从杏花村旅游景点中了解到,慕名而来游览杏花村的游客,占其接待总人数的一半。秀山门博物馆更是大力开发自己的品牌商品,已注册“秀山门”商标3个,主要经营地方传统土特产、特色旅游纪念品。据统计,自2006年开馆至今,秀山门博物馆接待海内外人士5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池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该馆的负责人罗强虎认为,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保护与利用,本身也是一个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篇4

调查报告

目 关于锦州市社区文化建设

调查报告

完成人姓名 天龙

别 管理系

业 工商管理

级 2008级2班

指导教师 李慧

完成日期 2011年4月

关于锦州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天龙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管理系)

“社区”这个字眼,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不会陌生。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师共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环境的重点途径和手段。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社区文化活动应运而生蓬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各相关部门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为依托,解放思想,创新形式,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融洽了邻里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社区文化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凌河区位于锦州中东部,与义县、凌海、太和区、古塔区相接壤。总人口3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万人,流动人口5万人左右。现有街道11个,社区居委会71个。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居委会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以创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协调辖区单位共育共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见乐、便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调查方法介绍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法,对不同年龄、入住小区时间的人群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年龄上以中青年人为主,占调查总体样本的51%,少年、老年各占18%和31%。入住小区时间上,以长久居住的为主,占调查总样本的62%。

三、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的组织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

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甚至存在误区。认为社区文化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提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高度去认识,因而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的工作偏差。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使社区文化发展明显置后于城镇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一个居民小区参加文体活动的群众超过10%,没有一项活动能吸引小区5%的群众参与。节假日有48%的居民仍然以影视娱乐为主,57.7%的居民兴趣爱好依旧是子女教育、旅游、烹调等。很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总是一些“熟面孔”,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社区文化发展面临三重困难

一是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社区居委会没有房租、三产等收入,更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因此在社区文化经费投入上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专项经费,每逢开展活动,大多都是居委会、演出团体到辖区单位去化缘。服装、道具、排练场地都是群众自己掏钱购置租赁。随着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大,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的开支也在逐渐增大,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活动场地少。在新建小区中,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根本没有预留文化活动场地,导致社区文化活动先天不足。一些社区干部反映,一遇到文艺活动排练,就得到处找场地。有的社区好不容易组织了一个腰鼓队,由于没有专门训练场地,只能在社区空地上排练。偶尔还行,多练几次就会遭到社区居民的抗议,他们只好利用清晨或傍晚到防洪大堤上去练。在这方面,居委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内的学校、工厂、企业、公司等单位本来拥有一定的文体资源,但由于缺乏组织协调,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利益保障、组织管理机制,导致社区内大量文体资源闲置,难以发挥作用。

(三)社区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社区工作人员配备都很少,每个社区配备的干部为三到五人,没有设置专职文化干部。社区干部要承担社会优抚、计划生育、城市低保、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党建、民事调解等大大小小16项工作,很难再有精力来抓文化建设。加之社区干部、职能部门专业干部待遇偏低,与专业文艺团体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短时间内难以构建具备专业水平的专职干部队伍。随着城镇集聚功能的增强,社区人员结构发生了具大变化,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对比之下,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涉及面狭窄。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深入探索,建立健全网络、培养文化队伍、扶植文化团队、增设基础设施、搭建展示舞台,努力打造“活力文安、魅力文安、宜居文安”品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些措施是社区文化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阵地建设

一是以宣传文化中心建设为核心,搭建社区文化舞台。宣传文化中心是已经立项的省文明办重点帮扶的文化惠农项目,是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二是增设一批设施,夯实群众活动基础。协调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场所,打造社区10分钟学习生活圈;增,设一批文体设施依托小城镇改造新建一批健身点,更新、整新一批健身器材,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三是健全一个网络,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参照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的模式,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三级社区文化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二)壮大社区文化队伍

1.宣传一批名人,凸现社区名人效应。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开展对社区文化名人名居的调查,动员组织文化名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宣传社区内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利用名人效应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

2.培养文艺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社区文化骨干,建立合格的专业文化干部、基层指导员、志愿者及特色品牌等四支队伍。

3.扶植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社区文化团队水平,探讨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用团队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三)拓展文化载体

一是搭建一个舞台,培育特色品牌。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定期组织社区文艺汇演和文化、体育竞赛,为社区文化团队提供一个展示、沟通、交流的平台;二是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支持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单位的评比、考核、验收中,选择适当时机,对社区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命名、表彰,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办好市民学校,提高群众素质。学习内容的设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四)强化机制保障

1.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制定出台《社区文化活动场地管理若干规定》、《街道文化团队管理若干规定》等规章,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及使用的规范管理,对文化团队的日常活动、参加演出以及奖励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业余团队规范化管理。

2.强化经费保障。由街道、社区积极协调组织驻街、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参社区共建,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设备;广开门路,寻找资金来源,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文化团队的自我发展能力,适当参与商业演出创收,积累活动资金。

3.加强示范引导。每个社区力争在1-2年内建设2-3个功能齐全、资源丰富、共建共享的核心小区,选树2-3支特色鲜明、社会影响突出的文体队伍。积极为社区文化团队和专业名师牵线搭桥,融洽文化市场,促进形成演出队伍稳定、演出场次提高、演出质量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

六、总结

在完成本次调查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我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在此,我对老师表示感谢。同时,在为期几天的调查中,我了解我国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经验,一起完成到各个社区调查,并完成本篇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相信,这次调研也将会是我们大学四年中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

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5

一、引言

(一)抚州市发展临川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近日,文化部联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抚州提出加快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1、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有利于抚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温家宝总理2009年4月在海南考察旅游时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会展、博览等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外部需求、造成我国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王岐山副总理2009年4月考察安徽时指出,“在当前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方面,旅游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旅游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好做大。”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旅游业适应性强,即使受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也能在较短时间加以恢复,而且恢复成本较低、带动作用大,是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优势产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行深刻影响到世界各个角落,许多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在世界旅游产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经受了“寒冬”考验一枝独秀,保持着强势增长,国内旅游需求旺盛。2008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2009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09亿人次,旅游收入5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23.1%。在国庆节中秋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7亿元,比2008年“十一”黄金周分别增长28.5%和26.4%。

临川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既可以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也可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长。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既可以拉动消费,也可以拉动投资,从而加快抚州经济的提速进位。而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临川文化旅游可以加快抚州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服务业比重,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

2、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有利于抚州抓住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的来临。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我省上饶、抚州、赣州、鹰潭等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其特有的对台区位优势,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目前是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未来两岸将实现更为深入的产业对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组成部分之一的抚州市,用什么与台湾率先对接?据国家部委有关同志介绍,海西投资者最关注、最看好抚州的就是抚州旅游业。他们看好抚州独一无二的临川文化资源,看好抚州保存尚好的诸多历史遗存,看好抚州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尚未被污染被破坏的良好生态资源。由于两岸文化的同源性,临川文化无论对台湾的游客还是投资者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巨大的吸引力。用这个产业与台湾率先对接最有吸引力,最容易做到,也最容易做好。用这个产业与之对接还能对其他产业对接起到示范和连锁效应。今天来抚州的旅游者可能就是明天来抚州的投资者,今天对抚州的投资者也可能成为明天对抚州投资的引荐者。而且,现在两岸实现了三通,从海峡西岸到海峡东岸最近的距离乘快轮只需要3-4个小时,无论是货物还是人员的往来都十分便捷。这对抚州市旅游业以台湾游客作为目标市场提供了极好的基础和前提。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完全可以把抚州打造成为海西旅游经济圈中一颗熠熠夺目的明珠。

2009年12月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对抚州发展来说,又是一个极好的战略机遇。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于一体,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产业。”抚州生态条件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以发展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形成特色和亮点,不失为一条既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抚州实际的好思路。

3、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有利于发挥抚州比较优势,构建抚州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面对城市发展新一轮竞争,抚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抚州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建设生态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抚州市最大的优势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抚州最有特色而不可复制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抚州没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却有世界级的人文资源;没有世界级的名山大川,但有世界级的名人鸿儒。如汤显祖、王安石。汤显祖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百位文化名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近十年来,国内外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对汤显祖研究的最新成果,出现了《牡丹亭》国际性持续演出热。这些是抚州市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今世界旅游发展已经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旅游为主的阶段升级。休闲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一般是在旅游消费最需要获得文化享受的群体,对旅游产品中拥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用文化来进一步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思想。而临川文化是赣文化的精品,在历史文化中享有世界级的美誉度。如果将临川文化与抚州一流的生态资源结合起来,抚州的比较优势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准,完全可以打造成为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最好的休闲旅游产品,无论对国内游客还是海外游客都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由于临川文化的独一无二,把临川文化与抚州旅游业融合,可以提升抚州的产业竞争力,从而为生态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国际上有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品位。临川文化与抚州旅游业融合,可以培育抚州市的个性,增加魅力,提高品位和知名度,提升整体形象,从而提升抚州的综合竞争力。

4、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有利于进一步传承保护临川文化,扩大临川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抚州软实力。千年一脉的临川文化从秦汉开始,至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发展和丰富,吸收古越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等文化精粹,形成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区域特点,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但是,经历史岁月消磨和历代战乱,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浩劫,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遭到严重破坏,有的重要历史资料已荡然无存。为了抢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抚州市做了大量工作,尽了很大努力,对重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了发掘、维护,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为抚州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临川文化和抚州旅游业融合则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临川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随着抚州市对临川文化旅游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临川文化内涵和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丰富和发扬光大,临川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临川文化和抚州旅游业融合,不仅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进一步弘扬临川文化,让世界了解抚州,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临川文化,提升抚州软实力。

(二)抚州发展文化旅游面临极好的市场机遇和激烈的竞争

文化旅游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越来越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21世纪中国旅游的发展方向直指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品。2008年底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1000亿元分配给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而这1000亿元的专项资金大部分将用于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景区的创意规划上。这对抚州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是有力支持和极好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2007年河南省文化景区游客平均增幅在30%以上,其中河南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巩义康百万庄园等沿黄文化景区游客同比分别增长35%、81.8%和80%,文化旅游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行业;2008年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内旅游资源,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四川在地震后为复苏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在安徽,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项目广泛受到投资者青睐。

近20年来,我国文化旅游精品撬开了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大“金矿”。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是我国第一代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一开放,仅9个月就收回投资,即使最近的4年,锦绣中华和民俗村的合计收益仍然达到每年5000万元,世界之窗1亿元。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写实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宋代文化为主题的新一代文化主题公园,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2008年游客接待量达101.62万人次,成为开封市纳税20强,2009年上半年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浙江杭州的宋城也是反映两宋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景区运营4年就接待游客700万人,3年内收回全部投资,现在每年的旅游收入达3亿元。

近年来兄弟省市文化旅游精品不断推出,我国文化旅游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2005年陕西西安投资5亿元建成大唐芙蓉园——一个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近日,上海迪士尼获准动工,占地116公顷,专家预测上海迪士尼建成后将带动上万亿的GDP;湖北武汉引进法国投资1.8亿欧元建设未来世界主题公园;省内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一个突出以庐陵文化和井冈山精神为城市个性的主题公园,工程于2009年8月1日开工,占地216.67公顷,预计总投资近3亿元。当前国内文化旅游表现出越来越旺的市场需求,是抚州发展临川文化旅游面临的极好的市场机遇,国内文化旅游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将带动抚州临川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文化旅游竞争激烈的态势更增强了抚州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二、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资源条件

临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以临川古邑为中心,经受历史时空的孕育,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行为的汇合。它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古今,是独具特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种文化。临川文化的内核是才子文化。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安石、汤显祖、陆九渊、曾巩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史的传承,临川文化资源越积越厚实。在全世界越来越注重旅游文化品味的今天,这些资源就构成了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临川才子文化历史名人资源。临川文化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宋、元、明、清四代,抚州考取进士共2450名,约占江西同期的四分之一。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抚州籍鸿儒就有100多人。如“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晏殊,晏几道)”、“唐宋八大家,曾巩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理学大师陆九渊,思想家李觏,教育家吴澄,地理学家乐史和朱思本,历史学家吴曾、危素、徐奋鹏,抗金名将饶廷直,抗倭名将谭纶,抗清志士揭重熙,禁烟名臣黄爵滋,水利专家侯叔献,方志专家李绂,医林圣手陈自明、龚廷贤,天文学家吴伯宗、揭喧,书画家虞集、李瑞清,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他们和宦游抚州的历代贤达如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戴叔伦、陆游等共同撑起了临川文化历史名人的朗朗星空。

在近、现代史上,临川的政界要员、科技名流、文坛巨匠、音乐明星、留学博士同样各领风骚。黄禄祥、饶毓泰、周建屏、赵醒侬、傅烈、游国恩、肖涤非、舒同(舒体创始人)、李井泉、盛中国、盛中华等,都是抚州人氏。他们超群拔萃,卓有成就,为丰富和推动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才乡代有才子出”,“临川神童今朝多”。抚州不仅古代才子名人辈出,如今也是神童不断涌现。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学生在全国性和全省性数、理、化三科大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153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的36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的740人次。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称此为“临川现象”,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人士纷至沓来对此现象进行考察、探讨和研究。

2、临川文化建筑遗存。临川文化建筑遗存众多,独具特色。抚州古镇、古村、古庙、古匾、古桥、古牌坊、古宅院、古书坊、古祠堂、古对联、古雕刻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有千古第一村——流坑、书香第一坊竹桥、船形古屋洲湖、千年古镇驿前等。还有洗墨池、拟岘台、玉隆万寿宫等。它们是临川文化的“活化石”,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高度关注和追捧,极具旅游吸引力,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3、戏曲与梦文化资源。抚州是戏曲之乡,有名传千古的“临川四梦”,“舞蹈活化石”南丰的傩舞,广昌的孟戏,“二黄腔”宜黄戏等。偏远傩班、乡村戏班、市井说唱、城区堂会、家乐戏班等形成了临川舞台艺术的独特类型。抚州还有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梦山、梦湖、梦泉、梦桥、梦岛、梦塔等。诠释汤显祖“临川四梦”剧情和人物的载体也不断涌现,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如梦如幻的临川梦文化。

4、宗教文化资源。抚州是“天下禅河中心”。佛教禅宗五家有两家与抚州有关,寺庙遍布城乡,曹山寺、石巩寺、金山寺、正觉寺、疏山寺、开山寺、仙桂峰寺等都是佛教名刹;抚州还有道教圣宫——玉隆万寿宫;另外,抚州还拥有全国规模第三的天主教堂——圣约瑟大教堂。

5、民俗文化资源。抚州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朴典雅。如抚州的三角班、南丰的傩舞、南丰的道教装迎、资溪的新月畲族表演艺术等,这些都在全省乃至全国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抚州歌舞、杂耍、傀儡、说唱、装扮、社戏等民间艺术活动也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专事滑稽、模拟、逗笑等民间艺人,可谓歌舞不断,百戏杂陈。临川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前来抚州的旅游者能在欢娱中领略临川文化的民俗精髓,增加人们对临川文化久远历史的理解、敬重和猎奇,同时也是开发体验性休闲旅游产品的极好切入点。

6、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抚州市也是一块红色的热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曾在这块热土上浴血奋战,留下了很多革命历史胜迹。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令人不由想起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广昌的毛泽东故居,临川的朱德故居,乐安的周恩来、邓小平故居,演绎着革命领袖们艰苦奋斗的风范。宜黄的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金溪浒湾战役和广昌高虎脑战役遗址,很容易带人走进杀声震天的战火岁月。南丰的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黎川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能令广大游客深刻体验党旗、军旗和国旗是革命先辈怎样用鲜血和忠诚染红的。

(二)区位条件

抚州市下辖一区十县(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广昌县、东乡县)。

全市南北长约222公里,东西宽近169公里, 版图轮廓略为长方形。土地总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3%。境内东部、南部、西部三面环山。

抚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靠浙江,南邻福建。铁路交通方便,鹰厦、浙赣、向乐铁路穿境而过,抚州火车站(二级站)离市区6公里;公路交通发达,京福高速、316国道穿境而过。抚州距省会南昌仅90公里,并有国家一级公路直达,使抚州具有充分利用南昌航空港的便利。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抚州纳入海西经济区核心区。抚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内陆地区连接的纽带、江西对接闽台的桥头堡,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随着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抚州到福州的交通瓶颈制约被化解,使抚州进入福州的五小时经济圈;即将建成通车的设计时速达250公里的电气化向莆铁路更是搭起了抚州快速入海的通道,届时只需3小时就可直抵海峡西岸,这将使抚州成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目前正在兴建的鹰(潭)瑞(金)汕(头)铁路、武(夷山)吉(安)铁路和抚(州)吉(安)高速公路将会进一步丰富抚州市的交通网络。待这些项目建成通车后,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交通条件将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目前,抚州市已是闽粤赣十三市,浙赣闽皖十四市,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成员。同时,抚州与南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旅游产品互补性很强,只要运作得当,完全能融入南昌旅游板块中。通过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不断提高抚州市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不断拓展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客源市场。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及其特色发展方向,标志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而这其中交流合作领域就包括旅游和农业这两个产业。抚州市作为连接内陆地区与海西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必将在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持政策中大受其惠。

2、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政策机遇。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希望通过它辐射全省,实现绿色崛起、绿色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该规划已于2009年12月12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生态旅游业作为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抚州市临川区和东乡县已被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中,这样在抚州发展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就有了很重要的现实基础。可见,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所带来的政策机遇也必将会带动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抚州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抚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2008年,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景区(点)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政府加强了财税扶持力度,成立了旅游综合协调机构,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8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旅游规划、旅游形象宣传、旅游队伍培训和举办全市旅游节庆活动等。与此同时,抚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很多针对旅游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抚州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抚州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都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各项指标远远超过了《抚州市旅游业(2001年-2020年)的发展规划》要求。规划目标(按高方案)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35.8万人次,而实际达237.29人次,规划目标旅游总收入达2.6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4%,实际为13.36亿元,占GDP的5%。2008年,抚州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接待国内游客47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2%,旅游工作在全省位置有所前移。但是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一直在5%左右排徊,低于全省8%的水平(表1)。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等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较后(表2),与抚州市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极不匹配。

表1 抚州旅游业发展有关数据统计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GDP(亿元)

125.14 262 313.56 367.92 434.05

国内游客(万人次)

237.29 287.6 314.46 479

海外游客(万人次)

0.25 1.0972 0.9875 1.14 1.5

旅游总收入(亿元)1.01 13.36 16.17 18.83 22

占GDP比重(%)

0.81 5 5.15 5 5

表2 2008年11个设区市旅游业发展比较

GDP(亿元)

海外游客

(万人次)

外汇收入

(万美元)

国内游客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占GDP比重(%)

九江

703 18.3 6158 1294.76 91.58 13.03

南昌

1660.08 9.72 2980 1052 74.03 4.4

景德镇

321.98 10.76 3733.27 896.95 44.02 13.67

赣州

834.77 9.42 2727.4 970.21 63.7 7.63

上饶

628.3 6.18 1971.78 1000.98 60.8 9.7

吉安

505 8.85 1981 1056 59.8 11.84

鹰潭

256.61 6.9 1190 790 26.5 10.32

宜春

615 3.16 850.32 519.7 36.2 5.89

萍乡

387.6 3.2634 1029.62 501.47 32.26 8.32

抚州

434.05 1.5 1193 480 22 5.07

新余

402.32 0.4046 241.3 320 20.65 5.13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发展氛围问题。旅游业是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产业。抚州旅游业要想后来居上,需要全市上下达成共识,相关部门竭诚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推动抚州临川文化旅游加快发展的合力和浓厚氛围。目前,推动抚州旅游业大发展的氛围远没有形成。表现在:一是旅游业发展尚未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思考、谋划和推动,没有把旅游产业当作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二是旅游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相关部门全力支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金支持得不到有效整合。比如,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联系配合不紧密,未能有机结合形成强大合力。例如,旅游开发价值较大地区的扶贫资金,未能用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三是县、区层面对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实实在在的举措较少,招数不多。四是有的县乡干部尚未认识到发展旅游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抚州优质旅游资源大多分布乡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很有价值和潜力,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抚州旅游发展氛围不浓,归根结底是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有的同志对发展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带动作用认识不深,对本地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条件认识不足,对发展旅游经济的信心不强。抚州虽然没有像庐山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没有像三清山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井冈山这样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有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资源,完全具备打造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是历史给抚州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抚州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品牌资源。有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抚州历史文化深藏的价值和意义,一些极具开发价值的历史遗存被隐没在城市亟待改造的棚户区和垃圾堆,被看作落后的东西,不敢展示于人,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长期闲置,任由时光消磨逐渐被湮灭。

2、体制机制问题。抚州旅游管理体制不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抚州各级旅游管理机构队伍薄弱,人员少、经费少,难以担当推动抚州旅游大发展的重任。二是景区管理委员会缺失。景区的开发建设需要有操作手,负责景区的招商、融资、宣传、开发、管理和创品牌工作,使景区形成有人管理、有人开发、有人宣传的高效管理体制。景区管理委员会就是承担这个职责的专业化机构。而目前抚州是全省唯一没有成立景区管委会的设区市。抚州各旅游景区的管理不是部门就是乡镇,无论是部门还是乡镇在工作职能上都无法履行操作手的职责。抚州有几处开发较好、在省内有较高名气的景区景点,都没有成立像三清山、龙虎山那样的景区管委会,专业化管理程度低,不利于区域性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阻碍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分散。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有关部门局限自身角度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利于资源走向市场,难以形成人气、聚集财气,阻碍了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许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保护不力,有的资源无人开发,无法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格局。

在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参与度不高,没有完全形成全民参与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抚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手笔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手笔宣传促进,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需要社会和企业资本的广泛参与。目前,抚州市旅游产业的社会参与度不高,企业投资的热情也不高,原因在于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比如,千年古村流坑的开发建设,尚未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居民在旅游利益的分配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长此以往,他们将不仅丧失对旅游开发和投资者的热情,甚至丧失对外来旅游者的热情。这对抚州临川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其实是一个惠民产业,也是一个十分需要全民参与的产业,无论是投资、开发还是环境打造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在其利益机制的设计上一定要对当地居民予以倾斜,藏富于民,这是抚州各级政府和所有投资者及开发者必须引以高度关注的。二是互动机制不完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游客之间还未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旅游企业、景区对旅游市场需求调查不够深入、广泛,旅游项目、产品开发与游客需求相脱节,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不多,对游客吸引力弱。

3、旅游投入问题。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完善的吃、住、行、娱等配套设施和旅游商品市场,需要要大量资金投入。从政府投入看,近年来,抚州市一级旅游投入力度显著加大,从每年的2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2009年增加到700多万元。而县区一级投入差距很大,有的县年投入达50-60万元,有的仅有10万元,个别县只有2-3万元。乡镇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从招商引资看,尽管抚州市要求把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同等对待,但由于招商引资目标考核没有体现旅游招商项目的业绩,导致这项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使得抚州旅游的良好资源并没有成为外来投资者的热点。三是旅游产业融资平台没有建立。既没有建立良好的投融资的体制,也没有形成社会资金向旅游产业流动的机制,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手段不多,造成了景区建设滞后,各种旅游和服务设施低水平、低档次,经济效益不佳,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4、其他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既懂文化也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导游,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目前抚州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真正从旅游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很少,尤其在文化产业界和旅游产业界,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困扰抚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旅游规划方面,首先是规划落实问题,抚州市制定了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但是落实力度不大,客观上因为资金不足,主观上还是对旅游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其次是一些地区的旅游规划没有体现临川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策划的旅游项目竞争力不强。再就是对规划的修正不及时,旅游规划是21世纪初制定的,现已过去多年,尚没有根据旅游形势及热点的变化进行修正和完善,一些项目的规划和功能定位已不适应当前旅游发展的需求,按部就班实施既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又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旅游商品市场滞后。旅游商品市场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旅游六要素中,“购”明显是抚州旅游业的“短腿”。抚州旅游商品大多数是农副产品的简单转化,附加值低,精品少,具有临川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更少,旅游工业品、纪念品等十分缺乏,既缺少创意也没有形成规模,在旅游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很低。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旅游商品生产产业化运作不力,深加工不足,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不足;在景区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商品购物专卖店,旅客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

四、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一)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抚州旅游的发展,应从临川文化脉络出发,吸取东方特色文化精华,围绕临川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戏曲、才子、书院文化,进行延伸、美化、景观化、大众化、产品化、产业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临川文化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抚州旅游业大发展的核心亮点和重要支撑点。

1、景观集群化。以临川文化为主题,为旅游者创造出一系列突出临川文化主题意境的单元,并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组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互相呼应的整体,形成具有内在联系、跨越时空的景观群。

2、旅游资源产品化。通过旅游景观设计,将丰富的临川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具体的旅游精品,供广大游客观赏、品味和参与体验,从而实现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财富增值效应。

3、旅游产品普适化。将临川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影视、歌曲等形式,经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扩散,成为广为人知、耳熟能详、极受各层次游客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

4、经营产业化。按照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基本模式,市场化运作、建设龙头景区、创建知名品牌,将内涵丰富的临川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其成为对抚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

(二)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用15年时间,将抚州市建成在世界有影响、全国一流、江西著名的面向海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重点是改革和完善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设好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的龙头项目,改善和优化旅游配套基础服务环境。使抚州市旅游产业成为抚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旅游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到重要地位,支柱产业的作用初步显现。

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6—2020),进一步扩大龙头景区的规模和充实内容,提升抚州临川文化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县区为次中心的临川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网络。充分发挥抚州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旅游业在抚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充分显现,同时,使临川文化成为抚州熠熠闪光的城市名片。

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抚州市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拥有完善的临川文化旅游服务设施、3-4个4A级以上的临川文化旅游景区、4-5条的精品旅游线路。抚州临川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在世界有影响、国内有强大竞争力、江西著名的旅游胜地。

(三)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

按“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要求,近期抚州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为:

1、政府强力推动,以大手笔、企业化、集团化建设好龙头项目和重点项目,强力带动抚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在抚州市城区桥东,建设一个人气高度集聚、临川文化特色鲜明,集旅游、商贸、影视拍摄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项目—临川明城,使其成为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景区;在抚州市重点文化旅游资源县区,建设3-4个文化旅游精品重点项目,作为龙头景区辐射的重点区域。通过龙头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强力带动抚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按照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和完善现有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为抚州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体制与机制创新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和完善抚州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成立市级旅游委员会,履行发展旅游产业的各项相关职能。创新并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科学的旅游企业运营机制,组建一家以核心旅游景区为主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并力荐成功上市。

3、改善抚州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拓展文化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为世界各地游客来抚州旅游、休闲提供优美的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是提升旅游景点外部形象的关键。当前抚州市必须下大力气,尽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做到旅游景区间交通快捷,出行便利,通讯畅通,餐饮住宿服务设施优良,旅游线路沿线视觉环境优美。拓展文化环境,使抚州临川文化在每一个旅游景点呈现光彩。优化生态环境,在抚州各旅游景区营造优美的生态背景,使抚州森林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交相辉映,让游客在享受抚州临川文化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融合。

五、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开发

(一)龙头项目---临川明城

现状:临川明城项目选址于抚州市城区的桥东老城。目前此地街道、建筑比较杂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为城乡结合部,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地区。该地区有汤显祖故居遗址、天主教堂、玉隆万寿宫旧址,还有明清建筑群、正觉寺等零散的旅游景点,旅游开发处于较原始的状态。但此地交通方便、通讯设施完善、人流量大,适合龙头旅游项目开发。

开发目标:建设成为 “江西著名、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展示明代临川文化特色和风情,包含商业美食、娱乐休闲、旅游度假、文化消遣、人居等多种元素,具有旅游、商贸、影视拍摄等多种功能的旅游综合区(RBD)。将成为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最重要的龙头景区,在抚州旅游业的大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

形象定位:游中华明城 品临川文化

开发定位:临川文化休闲游

分区布局:分为戏曲文化区、商贸特色街、特色美食街、明代风情街、临川文化娱乐街,配套建设。

开发思路:运用可持续的开发理念,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把旅游休闲的功能渗透到景区的每个角落。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商业、居住和影视拍摄等不同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和补充,共同组成一个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综合区。

(1)戏曲文化区:恢复重建戏曲大师汤显祖故里(包括汤显祖墓)。全面修缮文昌桥,对其进行美化、亮化,提升文化内涵。修缮抚州会馆(玉隆万寿宫)。

(2)商贸特色街:仿明代建筑的风格,建设酒肆、茶馆、旅游纪念品商店、地方特产店。在此游客能买到抚州当地特产和品尝抚州各种名酒、名茶。

(3)特色美食街:按照抚州本地50多种特色佳肴,开设各种特色菜馆,增设烹调现场学习节目,在美食街区游客既可以品尝特色的美食佳肴,还可了解和学习各种佳肴的烹调技巧。定期举办各种特色美食节,吸引全国各地美食大师前来献艺,游客在美食节可享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大餐。

(4)明代风情街:此街区建设临川农耕文化在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作坊、交易市场、官府大院。如织布坊、铁匠铺、榨油坊、书店、当铺、药铺、米市、油市、布市、大宅院等,集中反映明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风情。游客可参与其中进行生产、交换等活动。同时采用纪录片形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展现临川文化发展历程,游客也可以参与进入历史中的某个画面,提高游客的参与兴趣。

(5)临川文化娱乐街:建设各种场馆,吸引抚州各地文化艺人汇聚于此,得其所、安其身、乐其业。开展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观众即兴表演、各种现代艺术文化娱乐,游客可以利用娱乐区的各种设施参与表演、拍摄、录制自己的表演过程,刻成光盘带走,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6)配套建设:在临川明城区域内,各种路标、门牌、灯光、标牌、电话亭、邮箱、公共卫生间等市政设施,均采用符合临川文化特色的要求设计建造。街区的美化、亮化工程均仿造明代风格建筑建设。

项目开发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结合桥东旧城改造,做好临川明城建设规划,恢复汤显祖故里,建设戏曲文化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第二阶段:重点建设临川明城商贸特色街和特色美食街。

第三阶段:重点建设临川明城的明代风情街和文化娱乐街。

(二)重点项目---梦湖

现状:梦湖景区位于抚州城西部,占地总面积2300亩,其中,水面 885.7亩,中心岛屿面积205亩,半岛面积663.03亩,道路面积181.64亩,绿化带面积322.67亩。周边绿化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开发目标:建成抚州城区综合性的大型游乐、休闲旅游景区。总体要求体现临川梦文化,打造临川四梦特色、经典场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各种内容丰富的游乐项目,适合各种年龄层次游客的大型综合滨湖游乐旅游区。

开发思路:项目建设成湖岸休闲游乐区、湖心岛屿游乐区和湖面水上游乐区三个旅游功能区。

湖岸休闲游乐区:该游乐区主要设置梦文化知识景点,展现梦文化渊源、古今中外梦文化发展史和典故、临川四梦的故事等。此游乐区景点沿湖岸游步道而建,介绍梦文化的同时参插建一些供儿童玩乐的设施。景点设计体现梦文化的特点,体现新奇、特异的梦境感觉,建议使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营造梦幻般的意境。

湖心岛屿游乐区:在岛屿游乐区中主要建造梦戏表演区:设计表演梦文化剧目的舞台、亭榭,使用现代表现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演绎临川四梦;梦境体验区:根据梦境中情景设计离奇、怪诞的梦境,游人可乘小型旅游车进入梦境体验,时长设计5-10分钟左右,让人能体验梦境的感觉;梦想实现区:建设许愿台,美梦成真游乐世界,在这里每一位游客均能将自己许下的愿望变成现实,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的电脑技术,游客许下愿后,立马可以看到成为现实的那一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魔术的表演将游人的想法变成现实,这种游客参与性的游乐将给游客带来心情愉悦的感受。

湖面水上游乐区:水上游乐区分为仿古游乐区和现代游乐区。仿古游乐区拥有古老的官船、战船、水上画舫、打渔船模型区,建造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仿古船,游览休闲自然的梦湖风光;现代游乐区集中了水上摩托艇、王子船、环岛漂流、水上滑梯、水上跑步球等多项现代游乐设施,并建造一个渔人码头和富有情调的码头酒吧,营造出梦幻乐园的氛围。

(三)重点项目----抚州市博物馆

现状:抚州市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市行政中心以北的迎宾大道上。该工程2007年5月动工,2009年竣工开馆。新馆占地面积约5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设计为“一”字型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高23米多。博物馆新馆在经济价值上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开发目标:建成为展示抚州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杰出名流、风景名胜为主,文化交流、休闲旅游为辅的综合性博物馆,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抚州的窗口。

开发思路:博物馆在现有基础上开发形成历史文化分馆、社会经济分馆、杰出名流分馆、风景名胜分馆四大主要分馆,实施市场化经营,开设文化讲坛。

历史文化分馆:收集抚州各朝代的文物,按时间顺序陈列,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展示抚州各朝代的书院文化,宣传临川当代教育文化的成绩与经验;介绍以“临川四梦”为代表的中国古曲戏曲,突出抚州地方戏剧精粹,展示抚州地区盛行的歌舞、杂耍、社戏、说唱、宜黄腔及孟戏剧目等。以后可拓展为中国戏曲馆,展示中国古今各种戏曲资料、戏装行头、道具等。

社会经济分馆:主要采取总分布图、图片和影视播放形式向游客宣传,展示抚州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发展概况、重大成就。

杰出名流分馆:主要展示抚州各朝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戏曲家等历史和现代名人,介绍其极具感染力的事迹,成名的历程和经验,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受很好的励志教育。

风景名胜分馆:主要展示抚州各地风景名胜景点,可采取照片与影视播放形式来向游客展现抚州旅游好去处。

(四)重点项目——临川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

现状:该项目开发总控制范围约1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约3.5平方公里。已与政府签约2000亩土地,其中旅游、商业性经营用地1400亩,旅游地产用地600亩,周边控制景区用地(含两个水库在内)1800亩左右。

开发目标:建设成具有温泉养生、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特色餐饮与购物、商务会议、居住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区,与城区旅游景区配套。

开发思路:项目建设已有很好的建设规划,政府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动项目进度。

(五)重点项目---流坑古村

现状:流坑古村景点资源较为原始,村中建筑保存较好,旅游开发价值大,旅游影响力较大,但现在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形象宣传一般,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较差,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

1、旅游环境较差。如没有集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缺乏旅游引导系统,景点标示牌粗糙,游步道、旅游点卫生状况较差。

2、古建筑保护与管理不到位。许多老房子多年没有修葺,自然毁损较严重。

3、深厚的文化沉淀在景点上体现的不明显,游客的参与性小,观光多,游玩少,留住游客的时间短。

4、景区的旅游资源产权分散,市场化、规模化经营的难度较大。景区人口过度密集,难以迁出。

开发目标:恢复和保护流坑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古迹,精心设计,建成一个繁华、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化古村,一个有水、有楼、富有江南特色的千年历史文化旅游古村。

形象定位:千古第一村

开发定位:古村文化游

开发思路:政府将流坑古村旅游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引导居民部分迁出,妥善合理安排。

1、按园林化的要求,完善古村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路牌、门牌、街区名、垃圾箱、路灯等设计体现古村的色彩。

2、按园林化要求,在尊重原有设计的基础上,修缮和恢复被毁的古村建筑,如大公祠等,修复加固现有危楼建筑,保护好极具价值的书画、雕刻艺术。

3、按原古村落的规划,修缮好特色古村街道,分区规划,规划出核心游览区(中心、亮点)、一般休闲游览区(普通景点)。

4、由专门的旅游管委会管理好古村旅游环境。成立流坑古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古村旅游保护与开发。走市场化道路经营,鼓励村民以古村景区旅游资源产权参股,提高村民参与古村旅游开发和管理的积极性。

(六)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后续与配套项目

1、抚州旅游集散中心

开发目标:在火车站附近,建设一个为来抚州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交通、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综合性的旅游集散中心,使其成为连接游客与旅游景点的枢纽和抚州旅游对外服务的形象和窗口。

开发思路:按体现抚州旅游形象特色要求,建设抚州旅游集散中心的游客服务平台(服务大楼和网站),建设富有抚州临川文化特色的餐饮、购物、住宿一条街和合理的停车场,方便游客的吃、住、行、游、购。

2、玉隆万寿宫项目

现状:该项目目前原有建筑尚在,所有权属于博物馆,四周环境杂乱,原有建筑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

开发目标:此项目处于临川明城项目内,作为临川明城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可建成戏曲影视城的一个戏院,取名“玉隆戏院”,平时可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

开发思路:作为临川明城项目第一阶段建设的组成部分,先恢复与维修保存的玉隆万寿宫,建成戏曲表演舞台和影视拍摄基地的一部分,主要功能为戏曲表演、影视拍摄。

3、节庆商贸旅游项目

现状:此项目已有一定基础,近年来举办了几项节庆性旅游和旅游商贸活动,今后计划每年开展以下几项大型活动:

(1)汤显祖国际戏曲节

(2)中国资溪面包节

(3)中国临川古玩节

(4)中国南丰蜜桔节

(5)中国广昌白莲节

目标:以节庆活动扩大临川文化的影响,促进抚州临川文化旅游发展,繁荣抚州商品贸易活动,带动抚州经济社会发展。

开发思路:在核心旅游景区,每2年或1年策划一次节庆商贸旅游活动。活动安排需注重:名人、名歌、名剧、名品品牌宣传。

4、其他项目

其他项目可重点考虑较成熟的大觉山旅游项目,使之组合成为抚州文化旅游的亮点之一。东乡王安石旅游项目,南城的醉仙湖和麻姑山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放到下一阶段。

六、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一)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按照“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发展要求,以历史名人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作为临川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以临川明城、梦湖、抚州市博物馆、玉隆万寿宫、千古第一村——流坑等作为诠释临川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举办汤显祖国际戏曲节、汤显祖生辰纪念日、中国南丰蜜桔节、中国广昌白莲节、中国资溪面包节和中国临川古玩节等节庆活动,着力把抚州打造成集“戏曲之都、才子摇篮、宗教圣地、梦想花园”于一体的具有特色的临川文化旅游胜地。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多种媒介手段,大力推介上述临川文化旅游产品。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临川温泉等旅游休闲景区,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努力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抚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5-10年的发展把抚州市建设成为对海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高层次和高品位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旅游目的地。

(二)抚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1、全面整合戏曲及梦文化旅游资源。临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资源,如傩舞、孟戏、采茶戏、宜黄戏等。同时,我国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及其四部著名的戏曲作品——“临川四梦”以及随之衍生发展出来的临川梦文化也是临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散落在民间的戏曲资源和梦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临川四梦”为中心,通过引进人才和就地培养等方式大力培养戏曲表演人才,并通过排演临川四梦折子戏来挖掘和丰富临川文化中的戏曲文化;二是组织艺术家创作关于汤显祖的电视剧,通过对汤显祖这个人物的刻画(如描述汤显祖写作戏曲作品的经历,与戏曲演员交往的故事,指导“临川四梦”的排戏等剧情)来充分展示临川文化的深厚内涵,依托汤显祖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戏曲家的品牌来提振并整合临川文化中戏曲和梦文化资源;三是不断延伸和挖掘临川四梦戏曲中的梦文化资源。可以结合电视剧拍摄的需要,建设一些带有观赏性的且能永久保留的相关梦文化的旅游景点,通过声光等现代技术,创造和展现各种梦境供人们亲身体验,以达到不断延伸临川文化中的戏曲和梦文化的产业链的目的。

2、全面整合才子文化旅游资源。才子文化旅游资源是临川文化的一大特色。为了充分凸显临川才子文化,充分整合临川才子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抚州博物馆内开辟临川才子的文物、手迹、事迹等方面的展览专柜。结合正在建设的临川才子文化园、临川才子雕塑园全面展示临川才子的风采,给广大游客以视觉上的震撼和人生启迪,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位;二是恢复抚州境内若干所著名书院。临川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抚州独具特色的古代书院。可以重点建设和恢复两个书院,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经就读的“兴鲁书院”,以及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经就读的“半山书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临川历史文化名人,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吸引海内外学者专家前来游学,如到半山书院研究王安石教育思想和社会改革的理论,以及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到兴鲁书院进行诗词研究与交流活动等等;三是充分地整合临川文化中的现代教育资源。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等都是我国当代教育闻名遐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现代教育、教法研讨会,开展面向全国广大中学生的临川文化修学旅游活动,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形式,充分发掘和丰富临川文化中的才子文化资源,进而实现临川才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3、全面整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道教、佛教对临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又以道教最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整合临川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时候,可以考虑以玉隆万寿宫为核心,重点整合抚州的若干道教寺庙、历史遗存(如南城的麻姑山等),发掘相关的历史典故,并与附近的道教圣地——龙虎山建立联系,以龙虎山为依托,以玉隆万寿宫为核心,建立一条抚州宗教旅游方面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可以考虑以正觉寺、金山寺、天主教堂等作为该精品线路的配套景区,努力把抚州市打造成一个集道教、佛教和天主教于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使信仰各类宗教的游客来到抚州都能找到自己愿意去朝拜的宗教寺庙,使他们在品赏临川戏曲文化、才子文化、节庆文化的同时,也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精神可以寄托的场所。

4、全面整合节庆商贸旅游资源。举办以汤显祖国际戏曲节和汤显祖生辰纪念日为核心的节庆活动,全面整合抚州市节庆文化商贸旅游。要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积极争取文化部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汤显祖国际戏曲节真正打造成有国际影响的戏曲节。努力办好中国南丰蜜桔节、中国广昌白莲节、中国资溪面包节和中国临川古玩节。

南丰蜜桔节可以融合民俗文化(如傩文化的表演)、才子文化(如对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推介)以及商贸文化(南丰蜜桔产品的品尝、展示和推销等等)于一体,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南丰蜜桔节庆文化,为临川文化增加新的内涵。

中国广昌白莲节也可以融合戏曲文化(如孟戏等的表演)、红色文化(对革命历史胜迹的追寻)以及商贸文化(观赏莲花、品尝莲子、展示莲乡景色和推销莲子等)于一体,打造体现临川文化特色的商贸旅游节。

中国资溪面包节一方面可以向广大游客展示丰富多彩、各具神韵的面包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摄影展和影视片等方式向广大游客展示资溪面包人在国内外的创业历史,体现临川创业文化和商贸文化的完美结合。还可以通过现场学做面包、品尝面包、面包订货等活动来丰富和提升资溪面包节的文化和商贸旅游内涵。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广大游客推介资溪的其他农贸产品,如资溪白茶、资溪有机米等等,以促进文化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国南丰蜜桔节、中国广昌白莲节和中国资溪面包节可借助汤显祖国际戏曲节进行相应的促销活动,使四大节庆活动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临川文化中的节庆商贸文化。

中国临川古玩节,以深厚的临川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业已形成的古玩市场,建设古玩大市场,每年多次举办古玩鉴赏、展览、拍卖、交易及学术交流等活动,形成中国南方古玩交易与研究中心。

(三)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

为了使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品为更多人所熟知,创建独具特色、享誉海内外的临川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从市场定位、主题形象、主打口号、客源定位和市场推介等五个方面进行市场营销工作。

1、市场定位:汤翁故里

东方戏都

2、主题形象: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3、主打口号:汤翁故里

东方戏都

游汤翁故里 品临川四梦

烟波古临川 绿色新抚州

戏圣

戏魂

戏都

才子之乡

梦想花园

4、客源定位:

(1)国内客源定位

核心市场——南昌市、抚州市

基本市场——江西省各地级市

机会市场——国内其他大中城市

(2)海外客源市场定位

一级客源市场——港澳台地区 二级客源市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三级客源市场——欧美及其他海外市场

5、市场推介:从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独具特色的临川文化旅游产品品牌。为此,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广告、影视、公关关系等市场推介活动,着力打造以汤显祖、王安石、陆九渊、曾巩等为代表的临川才子文化旅游品牌。在临川才子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初期,尤其要以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以及由“临川四梦”衍生出来的梦文化作为品牌打造的重点,充分利用汤显祖的声誉价值,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临川文化旅游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临川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推介工作。

(1)形象广告推广。聘请国内知名的广告公司为临川明城、梦湖等拍摄精品广告,广告应重点突出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所衍生的梦文化,突出临川才子文化,并安排在收视率、收听率较高的电视台、电台及网络上播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反映抚州市及临川文化旅游特色形象的标志物设计作品。

(2)形象歌曲推介。为抚州市临川文化设计形象歌曲,聘请著名词曲家作词谱曲,由著名歌星演唱。

(3)公共关系的推介。策划并举办多种节庆活动,如举办汤显祖国际戏曲节,汤显祖生辰纪念活动,中国南丰蜜桔节,中国广昌白莲节,中国资溪面包节,中国临川古玩节,等等。

(4)影视作品宣传推介。利用临川明城及梦湖、玉隆万寿宫等场所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利用电影、电视剧等手段来向广大游客大力推介“临川四梦”及其剧中的主要人物。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片中人物、历史事件或拍摄地进行评说,推出其主要的卖点,以达到吸引游客注意力的目的。

(5)间接推广。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对临川文化中的历史名人、故事传说、经典故事、趣闻轶事进行文学艺术再创作,通过文学作品的对外宣传扩大临川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作为海峡西岸的重要区域,抚州可选择周边诸如厦门、台北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通过文化交流等活动来达到吸引文化旅游目标客源的目的。以达到间接推广临川文化旅游产品的目的。

(6)旅游纪念品推介。制作以临川四梦剧中系列人物为背景的手工艺品,制作“临川四梦”戏曲光碟,舒同书法手迹影印本,颜真卿书法真迹影印本,盛中国小提琴演奏作品CD,傩舞面具等等。通过这些精美的旅游纪念品的推介以达到使广大游客更加喜爱临川文化的目的,进而吸引更多的临川文化旅游的客源。

(7)实行植入式营销。临川文化培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留下了众多的建筑物遗存。为了向国内外游客充分展示临川文化,除了对历史名人如汤显祖等大力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源挖掘并以临川文化为背景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之外,还可以采取植入式的营销方式来大力推介临川文化旅游产品。抚州市各级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吸引一些与临川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临川历史名人有关联的电影和电视剧组到抚州相关临川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拍摄,如玉隆万寿宫、乐安流坑、金山寺等,从而使临川文化现有的景点以及即将要开发的临川明城为更多游客所熟知和喜爱,进而起到宣传和推介临川文化旅游的作用。

(四)全面建立和完善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1、不断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显现。而文化旅游则正好迎合了国内外广大游客对包括我国国学文化在内的各类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临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载体多样且具有资源唯一性等特征,如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等。但从抚州市发展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临川文化旅游还处于破题阶段,许多重要的人文资源还有待恢复或开发,如汤显祖故居,千古第一村——流坑等等。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这里面固然有不少客观原因,但最为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还是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文化旅游的认识还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文化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其中尤其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其一是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见效慢,为后人做嫁衣裳的短视观念;其二是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巨大,会加重当地财政负担的僵化保守的经济发展观念。对于第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国其他一些省市的成功经验已很好地回答。如以山西省“乔家大院”作为重要载体的晋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对于第二种错误认识的解决,就是要通过培训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而且还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筹集资金配置资源的作用,解决发展临川文化旅游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更加解放思想,把旅游产业真正当作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把旅游产业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思考、谋划和推动。努力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全力发展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氛围,采取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来筹集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以达到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发展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目的。

2、以文化旅游大项目建设促进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临川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很多,但很分散;文化名人资源虽具有唯一性,但开发层次很低。发展临川文化旅游必须开发出1-2个文化旅游大项目,实现以大项目促文化旅游大发展的目的。从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整合目标来看,抚州城区的临川明城和乐安千古第一村——流坑是应该进行重点打造的临川文化旅游的关键性大项目。抚州城区的梦湖项目和抚州市博物馆项目以及临川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村也应作为重点项目来开发。以上述五个大型临川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为抓手,一方面达到促进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借助这些大项目的投资和开发来推动整个抚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大大提升抚州市人民的生活品质。

3、进一步健全和强化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各级管理机构。抚州市临川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抚州市的十一个县区虽然都成立了旅游局,但基本上是属于小旅游局的发展格局。其主要特征是人员少,经费少,管理权限窄,难以真正对文化旅游进行有效的领导。

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很多部门,如文化部门、城建部门、土管部门等,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所用,就必然要有一个从全局来掌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旅游管理部门,来对全市的临川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调控和管理。这也就是要成立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市、县旅游委员会,由市、县政府领导同志兼任旅游委主任,赋予旅游委统筹和协调管理同层次的旅游、文化、城建、土管等与文化旅游有关资源的权力,充实其管理人员,增加相应经费,从而切实改善目前仅仅依靠旅游部门单兵作战发展旅游产业的不利局面。同时,对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要成立强有力的景区管理委员会。该景区管理委员会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通过市场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通过政府前期开发与市场化筹资两种方式筹集文化旅游产品项目的启动和发展基金,实现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大抚州各级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产业,尤其是部分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性,有的还被赋予了美化市容、美化环境的功能,因此在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有关的基础建设项目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因此抚州各级政府每年财政应安排足够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宣传促销工作。在此基础上,抚州市政府可积极争取各类国有资金的配套支持,如争取国债资金项目,中央、省对口部门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等。

5、建立和完善临川文化旅游景区新的投融资体制。抚州市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旅游项目投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企业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打破所有制界限,广泛吸引市域内外资金,共同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点)、兴办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项目。为了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有必要把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对待,不仅要对两者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也要实行同样的奖惩措施。与此同时要支持和引导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实施产权制度与经营机制改革,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旅游景区(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允许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转让给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发、经营,推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加大资本运营与项目商品化融资力度,抚州市可鼓励各级政府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鼓励旅游企业将部分资产或股权招标转让出去,将不动资产转换为可用资金,用于投资开发其它项目。支持将景区若干年的经营权或其它无形资产转让,回收资金开发其它景区景点。支持以景区开发成功后若干年的门票收入作为抵押,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也可以按规划分期分块转让已形成投资开发气候的景区和景区周边土地,回收景区开发初期投资或滚动投资开发新项目。对符合境外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旅游项目,精心包装,直接推出对外发债或其它形式融资,等等。

6、借助资本市场催生临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集团。抚州市可以借助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方面的力量来促进现有的旅游企业走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重组的道路,即旅游酒店之间或旅行社之间组建旅游集团公司。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组建的旅游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所掌握的营销网络资源吸引尽可能多的客源,寻求营销、采购上的规模经济,以此降低提供个性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

为此,抚州可以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与此同时,可以鼓励这些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走资本化运作的发展道路。通过横向和纵向兼并重组,组建有多种资本参股或控股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并支持其通过借壳、买壳、资产转让等方式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不断发展壮大。这是解决前述几个大项目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借助省内外证券机构和相关院校的智力资源前来推进这项重要工作。

广州市村民自治发展报告 篇6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年是广州市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年,广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换届选举工作1月启动、8月结束。为了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保证村委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开展,由广州民政局牵头,联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组织了“广州市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过程研究”课题组,209月到2002年3月,课题组在广州的6个区(市)的8个镇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的基本目的,就是具体深入了解村级组织现状、村委会直选后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调调研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党支部与村委会组织建设、村民选举过程以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村政组织和村经组织的关系、镇村关系。调查地点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的8个镇12个村。市民政局李局长与课题组一同到了增城市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期间,课题组得到了各区(市)有关领导、镇村两级干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村民群众的积极配合。课题组一共召开了10次座谈会,完成了80个有效问卷调查(其中村干部问卷调查21人,村民群众59人),从区、镇、村三级组织收集了一批文字材料。本调查报告就是在综合分析我们的座谈记录、问卷数据和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广州市村民自治发展的基本判断

1988年,我国农村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就是,撤社设乡、改队为村。当时的广东农村大部分实行了撤社设乡(镇),但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设立农村管理区,乡镇在农村管理区设办事处,作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然而,广州、深圳农村同全国保持一致,建立了乡政村治的结构。10年后,在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广东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进程,一举摘掉了“富裕的广东不搞农村民主”的帽子,并且使广东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获得了“在高起点上后来者居上”的赞誉。应该说,一直实行村委会制度的广州农村,对广东省农村基层民主的与时俱进发挥了“桥头堡”的示范作用。19,乘全省统一实行村委会制度、直接选举村委会的改革东风,广州的村民自治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的判断。

1、广州农村普遍建立并切实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广州既是一个进入了快速现代化车道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一个拥有1279个建制村的城乡大都会。1998-19,广州市这1279建制村全部按照“一法两办法”实行了村民直选。在直选过程中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做到了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和宣传到位,动员了广大的农村群众积极参加选举,全市参选率达到了97.66%。

从市委一直到村支部,从市长一直到普通村民,对本市首次村委会直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严格按照“一法两办法”规定的程序选举村委会,各级党政部门,开足马力,广泛动员,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渠道,提高全社会对村民自治认识,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同时,各地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利用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横幅标语、宣传栏墙、“致选民的一封信”等方式把民主的精神播种到千家万户,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社会环境。例如花都区花山镇,在这个有近45000个选民的镇里,各村张贴、公布、发放的有关选举的资料近2万份。广州的其他镇村也同花山镇一样,让政策上墙,把法律法规普及到农民的心坎上。可以说,这是人民公社解体以来,广州农村所进行的一次最广泛的民主的大动员,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委政府的广泛民主动员,奠定了村民直选的群众基础,激发了村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政领导放手发动群众、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动员、这种决心,得乎民心、顺乎民意,村民群众衷心拥护。我们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7%的被访者表示在当地农村中央的威信高;77%的被访者认为省委的威望高;61%的被访者认为区(市)委威信高。没有一个? 环谜呷衔?醒胛尥?牛?挥?个人觉得省委威信比较低,2个人认为区(市)委威信比较。一个在群众心目威信高的党,关键是她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时刻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我们在调查分析中得到的一个基本判断。

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不仅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局面、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制度基础。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86.2%的被访者认为村委会选举重要;68.4%的人表示对上届村委会选举程序满意;70%的人表示对上一届村委会选举的结果满意;79%的人认为他们村的村民很配合或者配合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工作。谈到村委会选举的具体作用,51.9%的被访者表示村民直选确实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41.6%的人十分肯定地表示,村民直选有助于反腐败;67.5%的人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村委会选举对村民没有好处”。

村民群众欢迎村民直选,是因为这不仅为村民群众提供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渠道,而且为村民群众提供了表达和诉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机会。在上一届的村民选举中,广州大部分农村采取“海选”方式选举村委会,从候选人提名及预选到正式选举,对高标准严要求还不是很熟悉或者习惯的镇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绝大部分都是“按程序办事”、“依法律办事”,从而使全市的村委会选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的调查数据分析,支持上述观点。 在调查过程,镇村干部、村民群众都向课题组反映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起来,有些是认识问题,即新出炉的法律法规中的部分内容与镇村两极组织所习惯的或者现有政策规定有出入的方面表示难以把握。例如,村干部的梯队建设、组织培养与村民直选的矛盾,干部队伍的“四化要求”与村民选举的低限制的矛盾等。又例如,如果鼓励村民竞选,那么“竞选”与“拉票”如何区分;哪些拉票行为应该许可,哪些属于违法的贿选行为,如此等等。有些问题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宗族房头对村委会选举公正的影响,选民资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流动票箱的使用与监督,候选人与村民的见面方式、竞选演说的内容规范等等。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给予充分的注意。 我们认为,上一届广州市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成就,一是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委市政府,对实施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显示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动员,激发了村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二是“一法两办法”所确立的民主选举原则、民主管理规则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民主制度已在广大农村建立起来。因此,即使现有的某些制度环节还需不断地完善,但已在民主动员中发动起来的农村民主,只能在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坚定步伐地向前走。那种“向后看”、“向后走”的心态,既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更是没有出

路的。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和能力,增强村委会的职权和村务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少人当心,村民选举会导致村委会大权独揽,而党支部大权旁落。如何在实行村民自治的新形势下,既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搞好村委会建设,又加强和保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不是一个单选题,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教条主义态度。有一些人,认为选举出来的村委会要置于党支部领导之下,使村民选举发挥不了增强村委会工作职权和村务管理能力的作用,从而对村民自治持怀疑悲观的态度。还有些人,认为选举的村委会很有可能被宗族房派甚至黑恶势力所把持,从而危害农村社会的稳定。我们在调查中,确实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但分析问题的根源,我们的结论是村民选举、民主管理不是这些实际问题的根源,反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首先我们看看村民和村干部是如何看这些问题的。54.5%的被访者认为村党支部在本村有威信(13%的人认为威信一般,5%的人认为威信低)。与回答相符合的两个指标是,有78.9%的被访者赞成“村委会应当服从党支部领导”,60.5%的人赞同“村主任应当服从村支书的领导”。联系前面的分析来看,积极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村民,并没有把村委会和党支部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村委会应当服从党支部的领导,才能团结一致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在回答“您对村里的干部带领大家致富本小康方面的表现满意吗?”这个提问时,7.5%的被访者表示很满意,55%的人表示满意,21.1%的人表示不满意,在80个被访者中只有2个人表示很不满意。关于谁应当是村里的“第一把手”这个问题,有66.3的被访者认为应是村支书,12.5%的人认为是村主任,11.3%的人认为是村民代表会议。同时,有86.2%的被访者认为村委会选举很重要(认为不重要的只有3.8%),认为村民选出来的村干部比乡镇委派的干部更廉洁(31.3%;回答无差别的为10%;没有回答的占55%)、更敢于抵制不合理的土政策(22.5%;回答无差别的为10%,其余没回答)、更热心为村民群众服务(35.%,回答无差别的为8.8%,其余没回答)、更公正(33.8%,回答无差别的为7.5,其余没回答)。村民群众看到村民对增强被选举者工作责任的巨大作用,因此有52.6%的被访者认为,既然村支部管全村的事情,就应该接受全体村民的选举(不赞同这样做的占31.6%)。

我们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民既拥护党支部核心领导,也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村务管理的职权。农民这种“高举双手”的政治立场,是广州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总体协调的民主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建立在村民直选基础上的村民自治才能发挥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基层民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那种担心实行村民自治会削弱党的领导的顾虑,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担心宗族势力影响村委会选举的公平性这种顾虑,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可否定,宗族派性是我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广东全省也好,广州本市也好,都不例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多地少,广州市的农村更是人口密集,自然地形成了同姓同宗村民聚族而具居于一村的人口格局。这种融血缘于地缘为一体的共同体就是自然形态的宗族。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条件打破这种聚族而居格局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指责这种人口格局。然而,我们的村民选举,我们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能等打破了这种人口格局才去推进,因此自然会受到宗族因素或强或弱的影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政府处理宗族问题的政策措施,定性要准确,一般性的宗族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政府的态度要鲜明,要坚决反对那种凭借宗族势力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要防范和制止那些利用家族关系、宗族势力损害村委会选举公平性、竞争性的行为。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借助宗族影响来拉票的现象是存在的,有23.1%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村上一届村委会选举,有的候选人请本家族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争取选票(41%的回答是没有,35%的回答是不了解或无回答)。然而,大多数村民反对或不支持这种做法。我们的问卷中有两个提问用来了村民们的这种态度。一个提问是“你认为‘如果没有家族势力做依靠,就当不了村干部’这个说法有道理吗?”统计出来的答案是:“很有道理”的占9.2%,“有一定道理”的22.4%,“没有道理,但确实是这样”的为17.1%,“没有道理”的占33.8%,“说不清”的占10.5%。另一个提问是“如果让你直选选举村干部,你会选本家族的人吗?” 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只占6.6%,“有可能”的占7.9% ,“不一定”的是为68.4%(众数)。

综合来看,宗族因素确实会影响选举的公正性。但是,不能因为宗族影响的存在就否定村民选举及其作用。应该看到,严格按照“一法两办法”进行的村民选举,是解决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手段,当然也是解决宗族派性矛盾的一种手段。即使是那些宗族意识还比较强的农民兄弟,一旦有了在民主实践中学习民主、增强民主意识,就会跨越传统宗族观念的藩篱,转变成一个现代公民。白云区神山镇的鹤岗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村,邹姓村民占80%,胡姓村民占20%。在上一届村民选举中,人多势众的邹姓村民左右了村委会选举,使得当选村主任及其他两个村委成员都是同族的人。邹姓村主任上任后,排斥胡姓村支书,同镇委也没有处理好,而且工作责任性不强,一大半时间都不在村里,使这个村陷于了事实上的无政府状况。结果,使一个全国园林绿化百强村变成一个脏乱差的村子。村民最终意识到,单凭宗族的亲疏关系来取舍村干部,既对不会增进同宗同族的利益,更不会增进全村整体的利益。我们相信,鹤岗村的老百姓能够“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的。

村委会选举会不会搞跨村集体经济的问题,目前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基层干部担心村委会选举会搞跨村集体经济。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一些私人老板被选为村主任,这些私人老板惟利是图的本性会损害村集体经济。第二条是如果当选的是老人或三盲(文盲、法盲、科盲),那么村集体经济管理就没有组织保障。第三条是村委会每届任期时间短,上任后还来不及熟悉经济管理工作,就面临下一届选举的压力,因而缺乏稳定的责任心。其实,这些当心是好心,但是把担心发生的事情当作普遍的事实。如果是普遍的事实,那么村民选举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是普遍的事实,那就等于说我们的农民都是草包,都在跟自己的根本利益看国际玩笑。

从我们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来看,村委会直选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大批致富有方、又有公心的经济能人,选进村委会后,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智慧,努力为村民集体谋福利。例如,增城市荔城镇的西山村,新当选的村主任蔡伯高就是一个典型。蔡伯高自己经营的企业有四间。当选后,白天的时间交给了村里的公务,晚上的时间才是自己的,并且蔡伯高把工作补贴全部捐了村集体。新一届村委会上任后,村集体成立了一间股份制公司,赢利70万,年赢利157万。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

村里重新修建了比较现代化的西山小学,本村子女免费入学。2002年,村里成立了一个慈善组织“西山村协和事务基金会”,从社会各方筹集资金,专门用来救济本村的弱势群众。目前,本基金会共筹款18万元,蔡伯高个人捐了10万。本村第一个接受救助的因病而贫的村民。这样的事例还有天河区沙河镇的龙洞村,直选促进了这个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3、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村民选举加强和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

村委会直选后的广州农村,全市有651名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占实行直选村的66.8%;全市有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委共2436人在村委会交叉任职,占村委委员的43.1%。这为农村的稳定和“两委”关系的协调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比如从化市的210个村,新当选村委会成员950人,其中党员有742人,占78.1%;村党支部能形成领导核心、班子团结、工作协调的有197个村,占93.38%;大多数村委会的工作都能自觉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贯彻党支部的意图,引导村民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尽管部分党支部与村委会在工作上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公开化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村民选举促进了党支部组织建设,有助于村级组织班子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在全市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党员占72.6%,连选连任的占62.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8.7%,平均年龄41.15岁,比原来下降2.5岁。通过选举,不仅使农村基层组织实现了平稳过渡,而且有一批年纪轻、思想好、作风正、 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被选进了村委会班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健全,村民民主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公共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那种“一元化”领导模式,那种“我打你通”的工作作风,群众是不拥护的,也不会买帐。在村民自治的新形势下,不少农村党支部主动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扮演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火车头”的角色。党支部在发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村民选举、引导村民选举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落实村民群众民主管理村务等方面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过去,村干部的“乌纱帽”掌握在上级手中,因而容易滋生“跑官买官”的腐败现象。现在,“乌纱帽”掌握在村民群众手中,无论是当选的“村官”还是落选的“村官”,都要经受村民投票箱的考验,从而促使村干部养成眼光向下、对群众责任的民主作风。与民主选举相配套的制度就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全市1279个村在年初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有6399个经济社(村民小组)占总数的63.4%也实行社(组)务公开;全市84个镇也从1999年底开始至206月全部推行政务公开。通过政务、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了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化解了一些农村中存在的党群、干群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也大大提高。我们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村民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实行,使村干部更有责任心、更加廉洁、更加尊重群众,更加主动地为老百姓实事。51.9%被访者明确表态说,民主选举村委会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56%的人表示群众选的干部更加热心为老百姓服务。

4、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纵深推进,是巩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的政治基础

广州市在完成村委会民主选举基础上,又把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作为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来抓,确定黄埔、花都区为创村民自治示范区,沙湾镇、南岗镇和东]镇27个镇为村民自治示范镇,并要求每个镇抓1至2个村民自治示范村。一年多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使全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通过村委会直选和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经受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民主与法制的教育和锻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觉学习“一法两办法”,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民主选举与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严格依法办事。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真正认识了民主、法制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民主权利,怎样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权利的落实,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各项工作的责任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少村委会通过组织兴修水利,解决耕作用水问题;修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修建村道,改善村容村貌;成立合唱队、秧歌队、醒狮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扎扎实实地为村民办一批好事实事,受到村民的好评。一个民主、文明、进步的广州农村正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村民自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在充分肯定村民直选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不是麻痹大意,忽视在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我们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精神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式,才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持续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觉得如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重新审视。

1、政策落实的组织路线难保证,政令贯彻的渠道出现淤塞。

过去,村级干部由乡镇选拔、培养和任用,这是乡镇政府执行上级政策的一个组织措施或者说“组织路线的保证”。实行村民直选之后,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群众选举产生,村干部的乌纱帽掌握在村民群众手中。村干部执不执行上级的政令,还要看村民的脸色。因此,像计划生育、收费、追款这些得罪人的事情,许多选举出来的村干部采取回避的态度,使政令渠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梗阻。

一位被访的镇委书记说:“在过去,如果村干部依法办事不力,镇里可以停他的职,现在不能这样办,要村民来罢免。而一些不明事理的村民,就是喜欢那些敢同政府对着干的人。”[1]一位被访的副镇长说:“完全否定乡镇政府对村级干部的管理权,是有负面影响的,政令不通就是综合表现。有的人借村民民主来抵制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和管理。例如我们镇,政府对村里征地款的分配和使用,就存在失控问题。镇政府不是想从中瓜分什么利益,是政策不许分光吃光。而农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放心集体来管钱,要落袋为安。现在实行村民民主决策,政府还有没有权去干预这样的事情?”[2]

然而,乡镇干部工作再困难,毕竟还有退路,大不了异地为官。可村干部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村干部不属于国家财政供养的范围,但政府的许多政策、国家许多的实际任务要靠他们去落实,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许多村干部有这样的心态:完成听从上级的指示,得罪村民多了就怕没退路。一位被访的村干部说:“上头布置的事情不少,但经费不多。上面布置的任务完不成,要挨批评,而当个村干部还要由村民来挑三拣四,夹缝里做人真难。”一位村主任则反映:“现在的村主任真难做。你是村民选的,就得维护村民的利益,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但是,一旦村民

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矛盾时,就不好处理了。例如我们村,难度最大的事情要算撤违章建筑。农民几乎花费了全部积蓄才建起一栋新楼,政府一说是违章建筑,就要撤掉。我们村干部就是再讲原则、再下狠心,手都硬不起来。”[3]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会不会影响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社会的有效贯彻执行。过去,为了保证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以组织路线为保证,以干部任命制度为手段。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目标没变方式变。所谓目标没变就是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政府法规必须得到贯彻执行。所谓“方式变”就是不能再靠任命制来实现“组织路线”的保证,而要采取适合村民自治新形势的组织方式。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2、镇村两级干部对村民选举都存在一定的厌倦和畏难情绪,影响基层工作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从我们的调查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来看,镇村两级干部甚至部分村民群众,对村民选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倦和畏难情绪。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民选举的组织工作似乎成了乡镇政府的“额外负担”。有些乡镇干部反映,按理说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份内的事情,政府只起指导作用,但实际不是这样。搞一次村民选举,镇里干部要全员动员,采取包片包村、责任落实到人等组织措施,目的是保证一次选举成功,否则劳民伤财、人疲马倦。 二是村民参加投票的误工补贴如何解决的问题。在课题组调查的这些农村,村民投票的误工补贴大致上是5-30元/1次(平均是15元/1次)。“投票误工补贴”类似公社时期的“政治工分”,成了村民参与村里公共事务活动的一种惯例。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村干部都认为,如果不发投票补贴,《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双过半”就难以保证。番禺有个穷村,年收入5万元左右,选民2300多人,村里一次投票选举就要花掉村集体的全部积累。结果,新上任的村委会接手一个“经济空壳”,其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应该说,遇到这种问题的农村,不是少数。

三是选举出来的干部,有个三年任职的时间限制,投入实际工作的时间不多。因此一些镇干部反映,部分村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是,第一年适应适应,第二年初入角色,第三年等待选换届。也就是说,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不超过1年半,村民选举的前后事情就得花费了村干部1年多的时间和精力。乡镇政府又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出现这样的问题,与现行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具体设计有一定的关系。比较中国与外国的地方选举制度,我们发现,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制度其实选择了难度很高的绝对多数原则(即双过半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多数原则。同时,我们的计票基数几乎是以自然选民为基数,而不是自愿登记选民为基数的,这就进一步增大了选举成功的难度。这是问题的原因之一。其次,投票补助做法给村委会选举的.组织工作及村委会今后的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多、村集体收入又低的农村,不改变靠发补贴来吸引投票的习惯是不行的。

3、村委会干部不作为,政府难处理,“指导-被指导关系”往往变成了乡镇工作的束缚。

下面这个案例反映了乡镇政府为何难以介入处理那些不作为的村委会:[4]

鹤岗村是广州白云区的一个纯农业村。全村1365人,选民900多人。1999年本村实行第一次村民直选,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把本村首富邹姓村民选为村主任。邹主任的企业办在村外,在广州郊区一带小有名气,据说年产值几千万。但鹤岗村是个负债近400万的村子。村民选举邹的意图是希望这个经济能人使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可是,邹主任是个“三板斧”,三招不见成效就走人了。两层楼的村委会办公室,仅由妇女主任和女会计留守,村里人戏说村委会成了“尼姑庵”。村支书是小姓人家(该姓占全村人口的20%),看到大姓人多势众(占80%)左右选举局势,也就不图在村里发展了。其实,支书也是搞建筑承包发家治富的经济能人,在他担任支书期间,他自带资金近400万元,把这个远郊小村变成了全国园林绿化百强村。村委会所欠之款的“债主”就是这位村支书,可村支书的钱又主要来自自己的建筑经营收入银行贷款。

村委会不见村主任,村支书因是小姓人家受到排挤,村级组织也就陷入了瘫痪,村庄则处于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结果,昔日园林绿化村变成了现在的脏乱差村。村里的公共厕所污水横流,村里的水泥路面四处断裂,村庄呈现出破落的样子。

本村第一届直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令村民大失所望,即使本家村民也直摇脑袋。而镇里干部只有干着急的份。对这种不作为的村主任,镇里似乎只有等待村主任自动辞职,等待村民有空座下来开个罢免会。然而,谁来召集村民会议行使罢免权呢?《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是村委会。问题是,有召集权的村委会连主任都不见了。即使村主任在村里,由他主持的村委会召集村民会议来罢免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主任去留的问题整整花了二年时间才解决,使村庄陷入无政府状态,村民的致富梦也成了泡影。

毫无疑问,乡镇政府是地方治理的主体,无论党的方针政策,还是政府的法律法规,最终都得由基层党政部门贯彻落实。为什么“指导-被指导关系”会成为一些乡镇工作的束缚而导致乡镇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牢骚和焦虑呢?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主要是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后,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普通农民,对如何界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的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不少乡镇干部觉得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而在贯彻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时候缩手缩脚,不知道该如何去工作。

我们知道,市县对乡镇建立了比较严格的责任机制或政绩考核制度,特别是“一票否决”的硬性规定迫使乡镇干部设法完成下派的任务。但《村委会组织法》原则上不允许乡镇政府采取上级对它的那套责任机制来要求和约束村级组织。于是,在自上而下层层相扣的责任机制上,正是在国家政权组织的最基层(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处)出现了一个责任制度的断层,客观上使乡镇干部陷入了上压下顶的困境。

4、村支两委关系亟待从根本上理顺。

实行村民直选以后,摆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理顺村支两委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过去,党支部的地位和职权都很明确,就是支书抓全面,是各项工作的“第一把手”。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尽管党支部的地位被明确为核心领导,但支部的职权究竟包括那些具体范围,却不清楚。我们发现,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这个政治原则,镇村两级干部和村民一般都接受,但依照《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比较明确的职权有七八项之多,如协助乡镇政府的工作、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维护集体经济和村民合法权益、管理村集体土地和其他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说明,村委会和党支部在职能分工上应该有所不同,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不能变成党支部包办村委会工作。那么,村委会和党支部究竟如何分工协作,乡镇政府似乎也难以提出既符合《村委会组织法》、又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方案。这样一来,村支两委关系是否顺当,往往取决于村主任与村支书的私人交情,许多事情靠“拍肩头”搞掂。

某市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有的村党支部书记

与村委会主任矛盾尖锐,内耗严重。这种矛盾多是村委会选举时产生矛盾的延续。作为村支书,选举时落选了,心中有气,抱怨对方在选举中靠家族势力拉票,导致自己落选。作为村主任,选举时就与村支书撕破了脸,以为自己的得票最多,就不把村支书放在眼里。有一个村的村主任,当选后故意在村支书门前放鞭炮奚落村支书落选,使村支书怨气难咽。个别农村的村支两委关系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例如广州市红星村就是这样。在红星村,新当选的村主任不能从村支书手中接管村务管理权和经济审批权,无法履行村委会的职责,于是另设帐务,另组村治安队伍。导致一个村庄,存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两支治安队伍,两套理财小组,村民群众无所适从。 一些地方乡镇对村干部工资补贴的偏颇态度,也不利于村支两委的理顺。例如,有的乡镇规定按村委会编制拨付工作补贴,支委不兼任村委会职务的,属于编外干部,除领取开会、公干误工补助外,没有任何工资补贴。有的乡镇,以支委为工资补贴对象,凡没有进支委的村委会成员,没有工资补贴。还有的乡镇,把村支两委成员全部纳入工资补贴对象,但村主任的工资补贴比支书低一级。这些措施容易造成这样的印象,以抬高村支书来贬低村主任或者相反,导致了村干部的不满情绪。 从经验调查情况来看,部分村支两委关系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村支书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习惯了大包大揽、一个人说了算,忍受不了村委会接管村务的法定要求。二是在村委会接管村务,要求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这对那些存在经济问题的村支书来说,意味着劣迹暴光。因而这样的村支书必定会拼命抵制和诋毁村委会,把村民选举说成是“贿选”、“家族黑恶势力拉票”、“反对党的领导”,试图摧毁村委会合法性而自保。在这种情况,村支两委的冲突、村主任和村支书的较量、干群关系矛盾、新老班子的拉锯战等,实质就是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和多数群众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三是村委会主任及村委成员办事经验不足,政策水平偏低,有的连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不了解,对党支部的领导也有抵触,村中的大事不与党支部沟通和商量,因而难以同党支部合作共事。

5、一些村干部,包括村支两委的成员,只顾及本村本组的利益,置政策、法律于脑后,以“为民请命”的姿态与乡镇政府对着干。 客观地说,在那些干群关系紧张的农村,村民们对政府有怨气。群众产生这些怨气是有来源的,一是过去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粗暴行为伤害了农民的感情;二是农民负担问题解决不力;三是对一些基层干部的衙门作风、贪渎行为的群众义愤。当这些怨气得不到有效舒缓而导致干群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村干部往往以为父老乡亲“请命”的姿态由而采取同乡镇政府不合作甚至对抗的行为。当然,如果乡镇政府推行的是假国家之名而谋小集团利益之实的“土政策”,那么村级干部的对抗行为是有正当性和号召力的,否则没有合法性。问题是,对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地抵制政府的村干部,乡镇政府究竟如何处置。《村委会组织法》缺乏明确的规定,乡镇政府也就只能“责令”村委会遵纪守法了。 其次,有些村规民约字面上不违法,但明显侵犯部分村民的利益。例如,广州一些农村的村规民约规定,即使户口在本村,外嫁女也无资格享受集体分红。这个规定明显损害了这一部分村民的利益。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如妇联)可以及时纠正。现在就难办了,村级组织可以凭借“不能违背村民群众? 拿裰饕庵尽闭飧龇ūΓ?苯亓说钡鼐芫?泄夭棵诺暮侠硪?蟆?/P>

一、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过程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情况。即使挂一漏万,也暴露了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少,但最主要的是没有认识到镇村之中其实存在三重关系。以其中的任何一种关系来否定其他两个关系,都会引起镇村关系的失调。

建国三十年来,镇村关系变化的基本走向是“以党领政”,最后形成了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为特征的政党治理模式。80年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来,镇村关系曲折多变,不断调整。但总的趋势是,村民自治的发展势头不可扭转,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的公共管理应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地位更加不可动摇。这不仅是治国安邦、强基故本的政治现实需要,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镇村关系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一切有关镇村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都要以此作为出发点。

自我国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镇村关系经历了10多年的重建,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三重关系:

一是乡镇党委与农村党支部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体现的是党的领导原则。

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体现的是村民自治原则。

三是乡镇党政机关与村级组织之间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政府公共政策等事务方面的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体现的是依法行政原则。

这三种关系及原则是一个相互渗透在一起的整体,不能分割,也不能以其中任何一种关系或原则,来否定其他两种关系或原则。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持其一,否其余”。然而 ,在处理镇村关系问题上,“持其一,否其余”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表现。

第一种情形,以镇村上下党组织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来怀疑和否定“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及“依法行政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情形就是那种“以党代政”、“党包办一切”的状况。应该说,这就是“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传统模式。上面陈述的情况反映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在农村,如果继续坚持以党代政,以党的领导原则否则村民自治原则,那么村委会及其选举制度都是多余的。如果乡镇政权机构也只按这一原则建构,那么乡镇政府也是多余的机构,也可合并到党委中去,形成党政一班人马、两块牌子。问题是,这样一来,镇村关系也就变成了纯粹的上下党组织关系。结果只能导致各级政务消失于党务之中,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在党组织头上,这对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之基都是十分不利的。

第二种情形,即以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内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来否定乡镇基层党委的领导,否定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对村委会依法行政的管理关系。这种情况走向极端,就会使村庄变成一个“世外桃源”,实质上就是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前面提到的鹤村就曾陷入这种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村民自治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在“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村民享有国家法律所保障的自治权利。 从政治学学理上看,一国宪政下的任何地方自治权都是有限的。不然的话,“自治状态”就成了“主权状态”,如果走向这种“主权状态”,实质上就是地方割据或分裂主义。这是我们要理直气壮反对的事情。因此,任何形态的地方性自治制度,无论是城市社区委员会制度,还是农村村委会制度,都是一国宪法治理下的地方治理模式。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的一种治理模式,其组织形式、职责范围、运行规则、权利义务等都是由国家法律来保证的。就我国的村民自治来说,我国的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宪法地位,《村委会组织法》保证了村委

会在处理属于本村事务上的自治权。因此,这种村民自治的活动,本身就是依法治理的活动,否则,村委会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如果村委会的行为游离了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如果村委会对合法政府采取对抗性行为,乡镇政权机关当然可以立即停止其职权。乡镇政府的这种行为不受“指导-被指导”关系原则的约束。

第三种情形,就是以镇村之间的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来否定“指导-被指导”关系,来替代基层党组织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种情形就是所谓的镇村关系的行政化倾向。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在于乡镇政府混淆了村民自治事务同国家政治及行政事务的界限,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主要表现不外三个方面:一是干涉村委会依法选举和村委会人员变动。如左右村委会选举、刁难乡里不中意的候选人、无故停止村委会的职权、强行调整村委会领导职位、强行把自己信得过的人安插到村委会班子。二是干预村集体财务收支。有些乡镇借“村财镇管”的机会,搞“一平二调”,刮变种的“共产风”,从而损害农民的利益。三是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逼农致富”,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又无力帮助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结果加剧了政府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以上分析,说的是一个道理,即镇村之间存在三种性质不同的关系,混淆之,或者“持其一、否其余”,都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紧张甚至对抗。因此,我们要在区分不同关系性质的同时,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从理论上回答基层提出的“怎么办”。 党的领导原则、村民自治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犹如处理镇村关系的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才能有效地治理镇村社会。

党的领导原则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在中国搞村民自治,排斥、否定、脱离党的领导,都将一事无成。因此,要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作为推动村民自治的强大制度力量。而党支部应该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村民自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实践大踏步前进。然而,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强调党的领导,就是为了一党之私而压制基层自治、压制民主。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在调查中,看到许许多多农村的两个文明搞得好,与当地党的基层干部的勤奋有为分不开来。再拿鹤村为例,当这个村庄衰落的实在不像样子的时候,镇政府借宣传贯彻“三个代表”的东风,及时派驻工作队,使鹤村的面貌迅速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否定,基层党组织内部确有一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坏人,但这些蜕化变质的土霸王毕竟是少数。因此,对于不服从党支部领导的情形,要具体分析村支两委的实际情况。如果村干部所排斥的还是一个合格的党支部,那么,这样的村干部如果不换思想就要换人;如果党支部成员确实变质了,乡镇党委就要及时把有问题的村支书或支委撤换掉。 村民自治原则 关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指导与被指导原则的适应范围,《村委会组织法》其实有比较明确界定,即限于“本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村民自治范围的事务,概括起来说就是“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因为这些事务既要村民积极参与,也为村民所共享。在学术上,我们也可以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简称为“村务”,而把村委会协助或承办的政府事务简称为“政务”。无论是“村务”,还是“政务”,其具体内容都是复杂多变的。就“村务”而言,主要包括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本村经济,管理本村集体土地和公共财产,发展文化教育等等。 事实上,村委会所担负的工作,有许多是要配合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及所谓“政务”。这些事务之所以是“政务”,是因为这样的工作一般具有跨村性质,需要乡镇政府组织牵头、协调才能办好。例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公民教育、普法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都不是一个村委会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是一个地方各类社会组织和成员的共同责任。这就是我们所讲“镇村治理”的具体含义。[5]

属于“本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乡镇当然不能借行政权力来干预,应该严格遵守“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原则。然而,乡镇政府有责任指导村委会如何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有权力监督村委会是否依法开展工作。例如,对于那些不及时、不真实实行村务公开的村委会,乡镇政府及时干预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对此,《村委会组织法》第22条已有明确规定。

依法行政的原则 依法行政是乡镇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要求。乡镇政府对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有合法的的管辖权和行政权,村民、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党支部等村庄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或不服从国家的基层政权机关的依法行政行为。因而,对于那些公开抵制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村级组织,乡镇政府应当有权停止其职权,直接组织村委会或者党支部的改选工作。否则,国家法治统一的原则就得不到制度保障,村级组织就有可能成为游离于国家法度之外的“法不入之领土”。 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乡镇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而作为公民,村民不仅能够以权利制约权力,而且要履行遵守国家的法规、完成法定国家任务的公民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既是公民权利得以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府依法进行社会管理、行使国家权力的社会基础。因此,镇村之间建构良性互动关系,本身就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四、结论与建议:在制度建设上实现党的领导、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从我国的政治现实出发来看,乡镇与村庄之间建立了三重关系:一是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是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在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第一重关系体现党的领导原则;第二重关系体现村民自治原则;第三重关系体现依法行政的原则。这三重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其中任何一个关系、一个原则来否定其他两个关系、两个原则,都会造成镇村关系的失调,加剧镇村关系的紧张局面。 在镇村关系的调节和处理中,存在三种不当取向,一是以党组织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来否定或取代另外两重关系,这就会导致以党代政,党包办一切的老毛病;二是以村民自治中的指导--被指导关系来否定和替代另两个关系,这就容易导致政令不通,政府该管而不敢管的问题;三是以政府依法行政中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来否定村民自治的原则或者取代党的领导原则,导致村民自治制度行政化的倾向。这些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建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镇村治理结构,更不符合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治国安邦、强基固本的战略高度,为建设适合我国政治发展需要的镇村治理关系,而重新认识和把握镇村政治关系。在基本政策方面,我们应该在建设镇村治理有效结构的过程中,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领导、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农村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我们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政策思路:

1. 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必须要改善党的领导。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镇村的社会环境及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国家职能的变化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变化,相应地也就引起了镇村关系的变化;(2)农民经济利益的变化带来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变化,农村内部利益的调整需要有自己的组织,从而促使了乡与村的关系变化;(3)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发展,农民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导致了镇村关系的变迁。作为党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达到加强党的领导的目的。江泽民指出:“各级党委要学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领导同志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要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获取新的途径,学会用经济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组织农民,领导农民。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组织通过政治导向、组织建设、社会动员、有效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统筹农村工作的全局,协调行政、人大、司法、村民自治等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各级党的组织要积极研究农村基层民主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展开,农民民主自治意识的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也需要作相应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通过实践逐步建立起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干部选拔制度,使农村中的各类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其他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支持和保障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决克服少数党员干部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等错误作法。坚决查处压制和破坏民主,侵害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党员教育好、管理好,使他们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党的领导,最终实现党的领导。

2. 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积极探索镇村治理的途径与模式。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格局下,作为国家在农村地区的行政组织的乡镇人民政府也需要转变职能,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与指导型转变。强化乡镇政府在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淡化政府行政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覆盖和过渡干预,通过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理利用来降低政府成本。在目前一些地区村民自治组织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仍负有指导的责任,即在政府倡导和指导下,依靠镇村的力量,利用镇村的资源,解决镇村的问题,发展镇村的各项事业,以达到镇村治理的目标。

――规范和完善行政指导规则。在政策协调与行政指导方面,一是要加强政策导向的宣示以对发展进程有所规划。国家层面要加强综合协调,要为各个系统的基层组织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和统一制定基本的指导方针,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规范行政指导工作,提高行政指导水平。村民自治的行政指导工作也要规范化、制度化。此外,还要规范行政指导行为。行政指导主要是政策引导、总体规划、调查研究、检查监督、总结示范等,而决非包办代替。三是要强化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和积极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

――积极探索与村民自治体制相吻合的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种关系。使村民自治制度与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乡镇领导体制和农村党支部的领导制度协调一致,是村民自治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应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来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3.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即实行村民自治是保证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的一项重要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仍是要围绕四个民主进行,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实质性内容,也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本质特征。目前特别是要着重程序性方面的技术设计。

――从广州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民主选举仍是重点。因为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选举涉及的面很广,是全体村民关注的焦点。选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在广州市首届村委会直选时,整个选举过程是以一场类似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些地方在群众尚未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整个过程已经结束了。随着农村民主自治深入发展,村委会直选成为农村中每隔三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并且了解和掌握了选举的游戏规则,一些农村中的政治活跃分子(农民政治家)会合法地走出来,基于自己或所代表群体的利益提出政治诉求。对此党政部门和村民直选的组织者不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还要在村民自治的理论和法律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村级民主决策的主体、原则、内容和程序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有规定,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是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关键是明确主体、规范程序。尤其是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的建设,要紧密结合村委会的选举,规范村民代表的选举,理清村民代表会议与村民会议及村委会的关系,把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和村民会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委会管理村务,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治理格局。

目前广州市大部分农村都制定相应的村民自治章程、民主决策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等,但要将这些写在纸上的条文落在实处尚有许多工作要做。村委会对本村的决定及日常事恶管理要向农民及时反馈,保证实现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理财问题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规范村干部财务管理权限是解决理财问题的好办法。这样做就避免了出现腐败问题和才想办法解决的被动状况,让农民切切实实地当好主人翁,真正体现“自”与“治”的结合。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监督是保证决策正确执行的有效措施。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党支部监督和村民监督。前者首先是党要管党,其次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后者监督的方法和有效性正在逐步建立。我们认为,除了由村民大会或由村民代表大会在重大问题上的审议和监督外,鼓励建立农村舆论监督的机制将是农村村民自治民主监督的有效工具。

[1] 广州白云区访谈,2001年。

[2] 广州番禹访谈,2001年。

[3] 广州白云

区访谈,2001。

[4] 村名和人名均有改动。

滨州市肉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1当前肉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种禽生产情况

1.1.1种禽厂建设情况全市建有父母代种鸡厂4家,存栏父母代种禽116万套,年可提供鸡苗1.74亿只。其中博大集团博兴、无棣两处种鸡场存栏种鸡66万套,占全市总量的69%。全市建有父母代种鸭厂10家,存栏种鸭77.5万只,年可提供鸭苗1.00亿只。种鸭厂主要集中在博兴、邹平两县,博兴华康有限公司存栏30万只,占全市总量的53%。全市肉禽种苗生产能力为2.74亿只,2013年全市肉禽养殖量为2.8亿只,由此可见,本市种禽生产基本可满足商品禽生产的需要。

1.1.2主要品种本市肉鸡品种主要有AA加、科宝、罗斯308等大肉食鸡以及三黄杂交鸡,无棣、邹平等县区以大肉食为主,惠民县以天禧牧业自主培育的三黄杂交鸡为主。肉鸭品种主要以樱桃谷鸭为主。

1.2肉禽养殖情况

1.2.1基本情况2015年末,全市肉禽存栏5890万只,出栏2.8亿只,其中肉鸡存栏4953.7万只,出栏2.3亿只;肉鸭存栏936.2万只,出栏4856.7万只。肉鸡养殖主要集中在无棣、惠民、邹平等县区,肉鸭养殖主要集中在博兴、邹平等县区,逐步形成了惠民、无棣肉鸡,博兴、邹平肉鸭的区域名片。

1.2.2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得到提升目前,本市肉禽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得到迅猛提高,标准化养殖场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场267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鸭规模养殖场285个。全市建有标准化肉鸡大棚数达到4478个,其中投资2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棚1155个;建有标准化肉鸭大棚2162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达到100%,肉禽散养基本绝迹。2010年以来,本市还建成了惠民天禧、博兴天棚、无棣众和、邹平众康等4个高效生态肉禽养殖示范园区。其中,惠民天禧肉鸡高效生态养殖园区占地500亩,建有标准化鸡舍180余个,可存栏肉鸡360万只。

1.2.3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肉禽养殖业的设施化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无棣前胡、惠民兴牧等企业采用了全自动给水、给料系统,采用了全自动控温系统,设置了全自动喷雾消毒系统,采取了负压通风模式,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养殖效益。据两家企业介绍,传统养殖方式人均饲养肉鸡2~3千只,而设施化水平提高后,人均可饲养肉鸡1万只,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倍;同时养殖周期从55d缩短到了45d,料肉比从2.2:1降低到了1.8:1,甚至1.6:1;鸡的死淘率从10%下降到了5%;每只鸡的总成本降低2~3元,且毛鸡品质也有了极大提高。肉鸭养殖如博兴天棚鸭业,建成了4个三层立体全封闭钢结构养殖车间,单栋可存栏肉鸭18万只,年出栏100余万只,车间实现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控温、自动控湿、自动通风”五个自动化。实践证明,立体化养殖和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养殖数量呈数倍增加,而且出栏周期缩短,常规养殖一年6~7批,而新模式一年可出栏12批。另外,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用药成本,提高了生长速度,缩短了出栏天数,每出栏一只肉鸭可节约饲料0.5kg。

1.3屠宰加工情况

1.3.1屠宰加工能力肉鸡屠宰加工企业12家,固定资产总额7.26亿元,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3.93亿只,2013年实际屠宰加工2.77亿只,实现销售收入35.82亿元,利润0.85亿元。肉鸭屠宰加工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额9.11亿元,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1.67亿只,2015年实际屠宰加工1.29亿只,实现销售收入27.76亿元,利润1.19亿元。

1.3.2品牌建设与认证情况肉鸡主要品牌有“天禧”、“中天”、“富辰”、“博大”、“六和”、“雅士享”、“羿德”、“天颐康”等八个品牌。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项,绿色认证1项。产品除了天禧牧业有熟食加工,且“天禧凤鸡”已经成功进入超市外,其它公司主要以分割鸡、西装鸡等冰鲜鸡系列产品和冷冻鸡系列产品为主,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均有销售网点,并为双汇集团、KFC集团提供原料。肉鸭主要品牌有“鸿益”、“久久”、“新雨”、“福康”、“金达客”、“凯旋门”、“康尔基”、“雅士享”、“六和”等九个品牌。获得无公害认证3项,绿色认证1项。产品主要是分割鸭、西装鸭和熟制品等;主要销往安徽、武汉、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福建等10余个省市。

1.3.3自有基地建设情况全市12家肉鸡屠宰加工企业中,拥有自建生产基地的企业有6家,总计存栏量为740万只,年出栏量为3700万只,占2015年总屠宰量的13.36%。10家肉鸭屠宰加工企业中,拥有自建基地的企业有9家,总计存栏量为590万只,年出栏量为3200万只,占2015年总屠宰量的24.80%。企业自建基地都具有规模大、标准高、质量控制体系健全的特点,要实现企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品牌创建,自建养殖基地是基础性环节。

1.4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1.4.1龙头企业带动情况肉禽产业“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是目前最常见、最普遍的经营模式。公司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养殖合同,组织农户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据统计,全市12家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合同农户数3303个;10家肉鸭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合同农户数2467个。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量已达到总量的85%以上。如惠民县在天禧牧业、六和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肉鸡全部实现合同化养殖;无棣前胡牧业签订合同养殖户1200余户,年可出栏肉鸡2200万只。

1.4.2合作社建设情况全市建有肉鸡、肉鸭专业养殖合作社135家,发展社员总计1.5万个,全市养殖量的80%来自肉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统一购鸡苗、统一购饲料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毛鸡”等“五统一”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养殖户抵抗疫病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

1.4.3机制创新情况从前些年的发展来看,肉禽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中,养殖环节是受疫病和市场影响最大,而效益最低的环节。为实现各个环节利益合理化,保护群众养殖积极性,我市对各环节利益链接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无棣县委、县政府牵头,与六和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担保公司,采用“龙头企业+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养殖场+保险公司+养殖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八位一体的新型运作模式,即由政府牵头,与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商业性担保公司,由保险公司提供养殖场抗风险保障,银行根据龙头企业发展生产的需要,将贷款发放给相关农户,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签订保底价格(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格时按照市场价)收购养殖户的毛鸡,养殖户用毛鸡款还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对银行向农户贷款的安全提供保障。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担保出栏肉鸡5000万余只,极大的促进了无棣肉鸡产业的发展。又如惠民天禧牧业,公司按市场价承包群众用地,投资建设标准化鸡舍,群众来场养鸡,公司负责技术,生产收益和风险由公司和农户各半承担,市场风险公司独自承担;在这种模式下,每个鸡舍全年出栏12万只鸡,每只合同鸡效益1~1.5元,全年收益12~16万元,农民每户受益6~8万元。

2发展肉禽产业的重要意义

2.1可有效节约土地和粮食

肉禽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高于生猪,目前,全市生猪的平均料肉比为3.0:1,而肉禽的平均料肉比为1.9:1。同样生产1kg肉,肉禽比生猪可节省35%以上的粮食。2013年,全市猪肉产量为13.94万t,如果其中的30%转变为生产鸡肉,可节省粮食万4.6万t,按照目前全市玉米平均单产500kg计算,可节约耕地9.2万亩。

2.2符合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求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对畜牧业提出的总要求,而肉禽产业是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一方面肉禽生产的污染低于其它畜禽,生产1kg牛肉产生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为14.8kg,生产1kg猪肉为3.8kg,生产1kg鸡肉只有1.1kg。同时,肉禽产业还能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形成资源再利用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肉禽生产相对于其它畜禽来说,周期短,比较效益高。一般情况下,肉鸡45d左右出栏,肉鸭40d左右出栏,年可出栏5~6批,而生猪需要6个月出栏,肉牛需要2年才能出栏。按照每个大棚存栏5000只,占用劳工1人,每只肉禽纯利3元计,每人每年可实现纯利润7.5~9万元。

2.3可有效提高群众营养水平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大体上是猪肉64%、禽肉21%、牛羊肉及其它占15%。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鸡肉具有一高三低的营养优势,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热能低和胆固醇低。鸡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2%,牛肉为20%,猪肉为18%~20%;鸡肉中的脂肪含量只有1%,牛肉为5%,猪肉高达30%;每100g鸡胸肉中的热能为90Kcal,胆固醇含量只有82mg,牛肉热能为205Kcal,胆固醇含量为104mg,猪肉热能为290Kcal,胆固醇含量为100mg。此外,鸡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24.7%。由此可见,鸡肉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肉类。

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祖代种禽厂,种禽生产链条不完善

多年来,祖代种禽生产一直是我市的一项空白,还未形成“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完整繁育体系,父母代种禽全部从外地购入。这不利于控制疾病源头,不利于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也不利于掌握核心优秀种质资源。

3.2缺乏大龙头,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市虽然有22家肉禽屠宰加工企业,且形成了17个品牌,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多数龙头企业还处在自身积累的发展阶段,肉禽产品的精深加工还有待于加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很弱。由于肉禽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受外部市场制约影响较大。

3.3资金不足成为发展瓶颈

受多种因素影响,规模养殖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众多养殖户有着强烈地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却苦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当前金融部门信贷门槛高、程序繁、额度小、用款周期短等问题成为制约肉禽生产的瓶颈。

3.4养殖用地问题依然得不到妥善解决

2007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但是,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方面还不到位,畜牧业用地审批困难,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3.5疫病问题困绕肉禽业发展

当前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严重,广大养殖业主反映畜禽越来越难养。这对于规模养殖场建设与疫病综合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4今后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辐射功能

制定好肉禽产业发展规划,做好肉禽产业项目库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兼并、招商引资的办法,建设祖代种禽场,完场良种繁育体系;育壮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带动辐射功能。

4.2搞好基地建设,推进养殖方式转变

鼓励肉禽屠宰加工企业建设自有基地,或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这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货源的稳定,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

4.3加强疫病防控,保障肉禽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肉禽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疫病,搞好疫病防控是最关键的任务。(1)要控制活禽交易,减少疾病传播途径;(2)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动物疫病检测和化验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化验仪器设备,充实技术力量,提高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和水平。(3)提高从业者疫病防控技术水平和意识。

4.4切实落实文件精神,妥善解决用地问题

依照《土地管理法》、《畜牧法》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搞好畜禽养殖场用地管理。

4.5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为肉禽产业发展增强后劲

文化创意产业系专业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培养方案;调查研究;发展建议

1 调研的目的、思路、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專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體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5 主要困难

第一,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由于校区迁建等原因,缺少专业实训室,很多实训建设项目因场地限制无法落实,导致有些实训不能进行。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师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达不到教育厅要求。第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二是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在直接利益的驱动下,多数企业看重的是人才需求,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仅浮于表象,难以真正深入合作。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下一篇:员工感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