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推荐8篇)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篇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无效婚姻的概念和特征,重点阐述了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法定情形和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穿插介绍了无效婚姻制度的适用范围和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关键词:无效婚姻 法定情形 法律后果

一、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法定情形。

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1)重婚的;(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龄的。

1、重婚。

婚姻法规定,我国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一夫一妻是我国婚姻家庭的基本制度。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一个妇女只能嫁一个丈夫。一个人不能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缔结婚姻。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只能有一个配偶,不能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一夫一妻制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在婚姻关系上实现男女平等的必要条件,也是男女真心相爱、建立美满婚姻的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就必须反对重婚。

所谓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重婚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有配偶而与他人登记结婚,指已经结婚的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登记结婚,即法律上的重婚;二是有配偶却实际上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即事实上的重婚;三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指没有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仍然与之登记结婚,或者仍然与之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重婚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违法行为,无论哪种情形,均构成重婚,后成立的婚姻关系均属无效。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禁止近亲结婚,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人类婚姻的总结。男女近亲结婚,很容易把双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弱点和缺点集中起来,遗传给下一代,有损于下一代的健康,不仅不利于下一代在社会中生活,也给国家、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我国《婚姻法》第七条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帝系血亲结婚,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规定。直系血亲主要指父母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主要指兄弟姐妹之间、亲表兄弟姐妹之间、亲堂兄弟姐妹之间。当前的近亲结婚主要是后者之间尤其是亲表兄弟姐妹之间。凡是上述人员之间违反这一规定而成立婚姻都应当宣告无效。古今中外婚姻立法均禁止近亲结婚,只不过禁止的范围不尽相同。许多国家不仅禁止一定范围的血亲结婚,还禁止一定范围的姻亲结婚,我国不禁止姻亲结婚。如俄罗斯联邦婚姻家庭法典规定,双方是直系亲属,或者是同胞兄弟姐妹,或者是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或者双方是收养人或被收养人,不准结婚。日本民法典亲属编规定,直系血亲或者三亲等的旁系血亲之间不得结婚。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男女结婚组成家庭后,不仅开始了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夫妻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互相扶养,而且还承担着养育子女的义务。为了配偶及子女的身体健康,禁止患有严重疾病的男女双方结婚,其目的是防止当事人所患的疾病传染给对方特别是传染或遗传给下一代,保护下一代的健康,以利于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结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时患有法律禁止结婚的疾病,那么,该婚姻则可以确认为无效婚姻。

在适用此规定时,应注意:如果此类疾病已经治愈,是可以结婚的;婚后已经治愈的,不能以原来有禁止结婚的疾病构成无效婚姻的原因;如果是在婚后患了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不属于无效婚姻的原因。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而与他人结婚的,将为配偶带来沉重的生活、经济、精神负责,甚至还会危及配偶的健康,为防止此类违法婚姻的发生,应逐步推广实行婚前健康检查制度。

4、未到法定婚龄。

法定婚龄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自然属性(人的身体和智力成熟情况)和社会属性(政治、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等),依法规定的结婚主体必须达到的结婚的最低年龄。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是男女可以结婚的法定年龄。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双方可以结婚的最低年龄,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不到这个年龄就不能结婚,只有达到或高于这个年龄才能结婚。没有达到法定婚龄的婚姻,是无效婚姻。如果一方或双方在结婚当时虽未达到法定婚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双方均已达到法定婚龄时,即不应以过去未达到法定婚龄为原因宣布该婚姻无效。

二、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婚姻法》确定了无效婚姻的四种情形,但这四种情形必须是一方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仍客观存在的情形。判断婚姻无效的标准,应以起诉时的状态为准。因为无论起诉前或缔结婚姻时的状况怎样,一旦经过一定的期间,当其双方已经具备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时,就已经属于合法的婚姻,不能用以前的无效事由对抗已经合法有效的婚姻。《婚姻法解释

(一)》根据立法本意,从有利于稳定当事人生活关系的角度出发,确立无效婚姻制度的适用范围。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请求宣告无效婚姻的案件,必须是起诉时该婚姻仍属于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否则不予支持。超出无效婚姻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将导致不能出现无效婚姻的结论。根据《婚姻法解释

(一)》第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为,在一方向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时,婚姻无效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无效婚姻已转变为有效婚姻。比如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但婚后已经治愈:结婚时,未达到法定婚龄,但一方申请婚姻无效时,以达到法定婚龄。这些情形,都不能按无效婚姻对待。

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在申请时,如果重婚者只存在一个婚姻关系,就可以不再宣告另外一个婚姻无效。笔者认为,因重婚是严重违反一夫一妻制原则的行为,所以不存在超范围,即无论申请时,重婚者是存在两个婚姻关系,还是一个,都应宣告其中一个婚姻无效,构成犯罪的,还应予以刑罚制裁。

对以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结婚无效的,也有观点认为,在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如果当事人已结婚多年,并生有子女或不在生育的,可以以此作为阻却事由,对当事人和厉害关系人的申请不与支持。因为,法律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避免因男女近亲结婚,将双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弱点和缺点集中遗传给下一代,有损下一代的健康,给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而对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婚姻当事人讲,在经过多年后,若以生有子女或不在生育的,如果再行宣告婚姻无效,既不会达到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又将会给存有恶意的一方当事人提供借口,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更不利于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利益。因此,对以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如果当事人已经结婚多年并生有子女和不再生育的,可以不宣告婚姻无效,以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亲属关系是当事人之间因出生或血缘而产生的特定身份关系,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也不会人为的解除。因此,对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婚姻申请宣告无效,不存在超范围。这是因为,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是法律拟制亲属关系的,在法律拟制的亲属关系没有解除之前,都应是禁止的。但有一种例外的情形,那就是依法收养形成的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依法收养的形成的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的关系的规定。所以,法律拟制的血亲关系等同于自然血亲,属于禁止近亲结婚的范围。但在依法解除收养关系后,当事人之间不具有法律拟制的血亲关系,如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以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现行婚姻法对无效婚姻产生的法律后果规定得比较笼统。尽管该法第12条提及要“照顾无过错方”,但如何照顾,法律未作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重在保护无过错方利益的“推定配偶原则”,赋予无过错方享有法定配偶的某些权利。如享有这种婚姻善意持续期间,对方所得财产的公平分配权,从死者遗产中获得合理补偿的权利,等等。而且,婚姻被宣告无效后,无过错方有权向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如台湾地区民法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结婚无效而受到损害的,可以向他方请求赔偿,但他方无过失者不在此限。此外,从婚姻家庭法的人文关怀出发,婚姻被宣告无效后,生活有困难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对方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如意大利规定,婚姻被宣告无效后,如果配偶一方没有适当的个人收入又没有再婚,法官可以指定另一方配偶在不超过三年的期限内根据自己的财产状况向对方定期支付一定数目的生活费。

对于无效婚姻中的子女,《婚姻法》只是规定适用该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用语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对可撤销婚姻,既然法院判决不具有溯及力,那么婚姻有效期内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对无效婚姻当事人的子女,从逻辑上讲,应是非婚生子女,但子女是无辜的,法律对他们的基本权利应提供保障。因此,应将无效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视同婚生子女,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受父母婚姻无效的影响,在婚姻被宣告无效时,有关子女的抚养归属、抚养费的承担、探望权等问题,应与婚生子女同等对待,根据《婚姻法》有关离婚后子女抚养的规定处理。如瑞士民法典规定,婚姻被宣告无效,即使当事人双方均为恶意,丈夫也同样被视为婚生子女的父亲,其父母子女关系,适用与离婚父母子女关系有关的相同规定。此外,对于未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这样一种行为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解释》将之定性为“同居”不甚妥当,因为“同居”并非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既然目前未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现象较多,婚姻法有必要将之纳入调整的范畴。那么这种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对此目前存在争议。有人从尊重婚姻的事实性和维护当事人权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视之为事实婚姻,有人则从维护婚姻法的严肃性出发,反对将之认定为事实婚姻。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未办理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双方可自行解除同居关系,在同居关系未解除情况下,一方与他人结婚的,并不认定为重婚。可见,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都认为这种同居关系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未将之纳入事实婚姻的范畴。笔者认为,未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因欠缺结婚法定要件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这符合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的特征,可将之纳入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的范畴。此种情形主要涉及个人私益,宜将之规定为可撤销婚姻,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撤销之前补办结婚登记的,即转化为有效婚姻。

四、我国无效婚姻完善

(一)法条规定的过于原则

婚姻法第十条列举的四种情形中“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的规定,笔者认为规定得过于含糊,没有明确的范围,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难以把握。为增强这一规定的明确性和操作性,我国婚姻法应进一步明确禁止结婚的疾病的种类和范围,可以将该条款修改为“婚前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严重传染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二)无效婚姻的范围问题

无效婚姻自始无效鉴于其严厉的法律后果,不宜对无效婚姻规定过宽的范围,目前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也是逐渐减少自始无效婚的种类,相应扩大可撤销婚姻的范围。可撤消婚姻是指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成立的婚姻。

因此,我国《婚姻法》第十条列举的自始无效婚的范围应当缩小,仅限于两种,即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因为重婚这种行为严重违反我国婚姻法关于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原则。而有禁

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人结婚,又与社会伦理道德不符,这两种情形都严重违背了结婚的公益要件,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大,无疑属于自始无效婚。至于第十条列举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以及“未达法定婚龄的”,笔者认为这两种情形应划归可撤销婚的范畴,因为这两种情形只是违背结婚的私益要件或一般性地违背结婚的公益要件,社会危害性较小。而且,如果一个人愿意与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愿意照顾其日常生活,我们的婚姻法为什么要横加干涉,非要宣告它无效呢?此外,“未达法定婚龄的”在违法结婚之后如果达到了法定婚龄,也属于可撤销婚姻,由婚姻当事人自行选择,这样更利于百姓生活的稳定以及对婚姻当事人及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更符合婚姻法作为私法其基本目的在于保护事人民事权益的基本属性。

(三)诉讼程序不够完善

1、明确有关审理无效婚姻的审判组织。

现行婚姻法及其相关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审理无效婚姻应当适用何种审判组织形式,容易导致在审判实践中适用程序混乱,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并存。诚然,简易程序独任审判能够提高司法效率,充分弥补我国现阶段审判资源不足的缺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像涉及宣告无效婚姻这样的审判,稍有差错,就将导致当事人身份关系的变化以及财产关系的变化。因此建议对于宣告无效婚姻应当适用的审判组织形式做出明确规定,适用普通程序,由合议庭

合议后作出判决。

2、增加二审程序,即取消婚姻无效的宣告一经作出立即生效的规定,允许当事人就宣告无效婚姻的判决提起上诉。

由于我国法制基础薄弱,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当事人在一审中往往并不懂得司法程序以及举证责任等等的规定,致使常常有理说不出。一方面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不能查清全部案件事实。而往往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才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提起二审。因此,二审程序对于一审来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补救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除特别程序外的民事诉讼活动适用两审终审的制度,这样既能够充分避免错误裁判的产生,也能够使当事人充分行使诉权。而无效婚姻一经宣判即发生法律效力,显然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从法律上剥夺了当事人获得救济的权利。因此,建议对于宣告无效婚姻的审判程序做出修改,增加二审程序,允许当事人上诉。规定如果二审裁定维持一审关于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后,则不允许当事人提起申诉。若二审法院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有误,宣告婚姻无效不当,则可以依法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3、增加行政异议程序。

《婚姻法解释一》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宣告婚姻无效或者撤销婚姻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决书寄送当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婚姻登记条例》第十六

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收到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或者撤销婚姻的判决书副本后,应当将该判决书副本收入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档案。”这就确认了我国的婚姻登记备案制度。然而这样的备案制度都只是婚姻行政机关消极地行使备案义务,不能对宣告婚姻无效的错误判决起到任何的补救作用。由于婚姻登记机关是婚姻关系的基层主管部门,主管婚姻登记工作,更能贴近婚姻关系当事人的生活。因此由它对宣告无效婚姻的判决进行最后的审查,一方面能够确保宣告无效婚姻的判决公正公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行政资源,弥补审判资源的不足。

因此,建议增加婚姻备案制度的有关规定,由人民法院在判决后,将判决书寄送至原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由原婚姻登记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审查判决书中所宣告的婚姻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或者判决书中是否有遗漏。一旦发现有不属于无效婚姻的情形,则在审查期限内向宣判法院提出异议,由法院重新审理。若婚姻登记机关审查之后认为确属无效婚姻,并且没有其他异议,则期限届满后判决书立即生效。

婚姻意味着一生的相守,关系到个人终生的幸福,同时婚姻家庭的稳定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婚姻的缔结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婚姻法》的制度更应该是严密、科学的。

总之,明确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建立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重中之重。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应当制裁违法行为与保护相关当事人基本民事权益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无效婚姻立法的世界潮流一致,同时,还应做到法制宣传和司法实践共同推动无效婚姻制度的施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21世纪我国婚姻家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李文渊 试论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 民商法学2001.8.27

3、马英杰 无效婚姻制度之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8.10

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立法资料选》,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359页。

5、王洪著:《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篇2

关键词: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婚姻无效制度

婚姻无效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两部婚姻法都未涉及的问题, 也是法学界多年来一直探讨争论的话题。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中首次规定了婚姻无效制度, 填补了我国法律的一项空白, 为执法部门处理违法婚姻提供了法律依据, 使我国的结婚制度更加科学、完善。

婚姻无效制度, 是法律设立的一种对结婚形式上已经成立的婚姻关系, 由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针对该婚姻关系是否有效成立提出异议的一种救济制度。无效婚姻是指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 由于欠缺婚姻成立的有效要件, 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违法结合是无效婚姻, 即无效婚姻的原因, 是与同婚姻成立的条件相对应的。只有行为人在成立婚姻关系时, 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 婚姻才被认定无效。

一、无效婚姻存在的形式

《婚姻法》第10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婚姻无效:

(一) 重婚的; (二) 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 (三) 婚前患有医

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 未达法定婚龄的。

(一) 重婚的

所谓重婚, 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 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由于重婚违反了我国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 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定, 冲击计划生育政策, 导致腐败, 败坏党风民风, 因此, 婚姻法明确规定重婚 (即指重婚者的第二个婚姻) 是无效婚姻。

(二) 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

禁止近亲结婚, 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 是人类婚姻的总结。男女近亲结婚, 很容易把双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弱点和缺点集中起来, 遗传给下一代, 有损于下一代的健康, 不仅不利于下一代在社会中生活, 也给国家、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世界各国大都规定违反近亲结婚限制者婚姻无效。如德国、瑞士、法国、比利时等。

(三)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为了配偶及子女的身体健康, 禁止患有严重疾病的男女双方结婚, 其目的是防止当事人所患的疾病传染给对方特别是传染或遗传给下一代, 保护下一代的健康, 以利于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结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时患有法律禁止结婚的疾病, 那么, 该婚姻则可以确认为无效婚姻。

(四) 未达法定婚龄的

凡男女双方或一方不到法定婚龄结婚的, 其婚姻无效, 但应在法定婚龄届至前提出, 如发现或宣告时当事人已达法定婚龄的, 不应再宣告婚姻无效。在国外有些国家和地区也将未达适婚年龄及未成年人结婚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的, 作为婚姻无效的事由。

关于婚姻无效原因的规定, 我国既借鉴了一些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婚姻法》第11条还规定了可撤销婚姻制度, 但笔者认为, 我国没有必要既规定无效婚姻制度又规定可撤销婚姻制度。因为从各国的婚姻家庭法立法理论上看,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分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或者说唯一的标准。

二、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 从违法婚姻成立要件的程序上看, 无效婚姻和可撤

销婚姻往往有轻重之别。无效婚姻是指当事人违反结婚的某些必备或禁止条件。可撤销婚姻当事人所欠缺的仅是“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一必备条件。某些要件的欠缺导致婚姻当然无效, 另一些要件的欠缺并不导致婚姻当然无效, 但可依请求权人的请求, 依法予以撤销。一般来说, 无效婚姻的违法性, 比可撤销婚姻的违法性更为严重。

(二) 从认定的程序和方式上看, 有的国家法律规定, 无

效婚姻当然无效, 只要具有无效婚姻的法定原因, 无须提出诉讼或经法院的宣告, 当事人自行主张即可使婚姻归于无效;可撤销的婚姻则需经当事人或其他有撤销权人的请求, 依照诉讼程序, 由法院以判决确定撤销, 撤销权因法定期间的经过而消灭。采用这种制度的有日本等国。

(三) 从无效和撤销的时间的效力来看, 在一般情况下婚

姻的无效都是溯及既往的, 无效婚姻自始无效, 从当事人结合时起即不具有婚姻的效力。但是, 也有一些国家规定, 无效婚姻只有部分的溯及力或者并无溯及力, 前者以无效婚当事人的善意或恶意作为确定有无溯及力的标准, 后者自法院宣告时起发生无效的效力。

(四) 从无效和撤销的法律后果看, 宣告婚姻无效, 在诉

讼时符合宣告无效的几种情形即可宣告, 通常没有时间的限制。例如, 重婚、表兄妹等。宣告撤销婚姻, 则有时间限制即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有些国家规定, 于无效婚中受胎而出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于婚姻被撤销前受胎, 于被撤销后出生的子女亦为非婚生子女。也有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子女的利益, 规定婚姻无效并不影响该婚姻中所生子女的权利。从世界各国来看, 其中以《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为代表, 大都取消了可撤销婚姻制度, 仅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笔者认为, 鉴于世界范围内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正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我国在无效婚姻制度方面应当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步, 仅保留无效婚姻制度, 取消可撤销婚姻制度, 将其包含在无效婚姻制度之中, 以更好地把握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仍需进一步完善, 以便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无效婚姻制度。

三、无效婚姻制度中申请人主体的确定

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主体, 是指有权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 包括婚姻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为请求权人, 其范围应当适度, 失之过窄不利于防止违法婚姻, 失之过宽不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根据《婚姻法》 (修正案) 和2001、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二) 》的有关规定, 利害关系人包括:1.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 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2.以未达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 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3.以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 为当事人的近亲属;4.以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后尚未治愈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 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近亲属的认定, 应以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为依据。

四、宣告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有溯及力就是指无效婚姻当事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因无效事由自始无效, 双方之间没有夫妻权利义务关系, 所生的子女均为非婚生子女。

(2) 无溯及力。无溯及力是指无效婚姻在宣告无效之前还是具有效力的婚姻, 在被宣告无效那一天起, 双方当事人之间就无婚姻关系, 但是, 其子女是属于婚生还是非婚生没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在宣告无效之前所生的子女应该为婚生子女, 在宣告无效之后确认所生的子女为双方当事人所生的子女, 也应该为婚生子女。

(3) 有部分溯及力。有部分溯及力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为当事人在主观上为善意, 也就是双方在结婚时符合法定要件, 并且双方也知道彼此都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 这种婚姻在宣告无效后, 不产生溯及力。第二种情况为当事人在主观上为恶意, 也就是双方在结婚时不符合结婚要件, 但是双方明知道自己不符合结婚要件还是要结婚, 这种婚姻在宣告无效后, 产生溯及力, 但是双方当事人所生的子女不管有无溯及力都应该为其婚生子女。现在大多数国家都

从上述分析及我国《婚姻法》第12条关于“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 自始无效”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于无效婚姻的时间效力是不具有溯及力的。这是法律对违法结合的根本

2.对当事人的后果

无效婚姻的当事人之间, 不具有基于婚姻效力而发生的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不适用《婚姻法》有关夫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各项规定。在人身关系方面, 由于当事人并无配偶关系, 一方于另一方及其配偶之间不发生姻亲关系。在监护、代理等问题上, 不适用以配偶关系为基础法律关系的规定。在财产关系方面, 无效婚姻的当事人不适用法定夫妻财产制和有关夫妻财产约定的规定, 同居期间所得财产应由当事人协议处理, 协议不成时依法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司法解释中指出:“被宣告无效的婚姻, 当事人在同居期间所得财产, 按共同共有处理, 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人民法院关于财产的判决, 应依据照顾无过错方。这里所说的无过错方, 并不是指在同居期间各方面均无过错的当事人, 而是指对无效婚姻的发生并无过错的当事人。当然, 在有些情形下, 双方对违法结合的发生都是有过错的。

无效婚姻自始无效。故在无效婚姻中受孕而出生的子女, 应为非婚生子女。但子女是无辜的, 父母的婚姻对错也就不应由子女来承担, 而且为了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保障其合法权益, 应该将在无效婚中出生的子女, 视同婚生子女。何况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 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具体而言, 父母对该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该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父母与该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在监护、代理、收养等涉及父母子女关系的事项中, 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受父母婚姻无效的影响。在无效婚姻当事人终止同居关系时, 有关子女的抚养归属、抚养费的负担问题, 应与婚生子女同等对待, 按《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这样对保护无效婚姻中的子女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无效婚姻的概念[EB/OL].baike.baidu.com/view/26855.htm19K, 2009-08-28.

[2]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区别[EB/OL].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f...12K, 2009-02-01.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篇3

关键词: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实质要件;双轨制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在社会中,存在大量的违法婚姻,如早婚、重婚、干涉婚姻自由等现象,这既是对公民法益的侵害,而且对家庭社会,甚至国家有不利影响。我国长期缺失系统完整的无效婚姻制度,2001年《婚姻法》规定,我国采取双轨制,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从而填补了这个长期以来的立法空白,对违法婚姻采取宣告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这一立法使得一项违法婚姻被宣告无效,必须由专门国家司法机关来宣告才会产生法律效果;婚姻无效的事由、程序、法律后果等以专门的法律规范固定下来;越来越重视无效婚姻中的无过错一方或弱势一方的权益保护。

一、婚姻的构成要件

我国对婚姻的构成要件采取实质要件说,即双方结婚必须具备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条件包括结婚合意、须达法定婚龄、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定范围的血亲结婚等。形式条件即婚姻成立的法定程序,在我国指的是结婚登记。若当事人仅具备实质要件,只意味着主体具备了结婚的可能性,只有同时满足形式要件,才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

二、我国法律关于无效婚姻的界定及效力

对于当事人违反婚姻要件所形成的违法婚姻,主要采取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来处理。我国仅规定了一种可撤销婚姻,即我国《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无效婚姻是指男女两性虽经登记结婚但由于违反结婚的法定条件而不发生婚姻效力,应当被宣告为无效的婚姻,它只是一种同居关系。《婚姻法》在第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三、无效婚姻的撤销主体

我国《婚姻法解释》规定了婚姻无效的请求权主体,规定婚姻当事人及厉害关系人有权根据《婚姻法》第10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其中厉害关系人包括:①以重婚为由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②以未达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未达到法定婚龄的近亲属;③以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④以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痊愈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婚姻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在修正后的《婚姻法》第12条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四、对我国无效婚姻的立法缺陷分析及看法

虽然我国立法明确规定了无效婚姻的情形,但是还存在很多缺陷。一、自始无效婚姻的范围过宽。我国规定“重婚”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都是无效婚姻,重婚破坏了一夫一妻制,近亲婚则严重地违背了人类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二者属于自始无效的婚姻范围内,重婚和自然血亲之间的婚姻,即便申请婚姻无效时重婚一方只存在一个婚姻关系或者近亲婚姻已存在多年并生有子女或双方不再生育的,仍然是绝对无效。疾病婚和早婚所欠缺的结婚要件程度较轻,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而且欠缺的要件有可能得到补正。未达法定婚龄的一方已经达到法定婚龄,患有禁止结婚疾病的一方疾病已经治愈,拟制血亲关系依法解除,双方不再是禁止结婚的亲属这三种情形可以使无效婚姻有效化。我认为,法律在否定婚姻效力时,要考虑该婚姻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因此,对欠缺公益要件的婚姻不能简单地认为其为无效婚。二、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过于单一。新《婚姻法》在婚姻无效制度的构成上,采取了自始无效与可撤销的二元结构。但是,在具体情形中,将可撤销婚姻仅限于受胁迫而成立的婚姻,其法定情形过于单一,不能涵盖现实生活中婚姻当事人双方在缔结婚姻上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形,应予以补充或增加。

婚姻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人们对婚姻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等变化而不断变化,法律对于无效婚姻的规定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列举层面,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当变更和解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首先应该缩小自始无效婚姻的范围,扩大可撤销婚姻的范围。将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仅定为重婚与近亲婚,而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应扩大为早婚、疾病婚、欠缺结婚合意、事实婚等。这样既能与外国立法接轨,又能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其次,应确立人民法院是无效婚姻的唯一宣告机关。在我国,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是两个,即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婚姻被撤销后不仅是当事人双方的身份关系,往往牵涉到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问题,而这超出了婚姻登记机关的权限。规定无效或可撤销婚姻的宣告机关为人民法院,这样可以避免同一案件的多重机构管辖。

参考文献:

[1]夏吟兰,龙翼飞.《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张志京.《婚姻家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3]王春妮.《无效婚姻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4月.

作者简介:

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间的区别 篇4

核心内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都属于婚姻无效的表现形式,两者在结婚时所欠缺的结婚条件、无效的时效上、请求宣告或撤销的主体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1、结婚时欠缺的结婚条件不同。

(1)可撤销婚姻所欠缺的是婚姻当事人违反“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无效婚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结婚的禁止性规定,登记结婚时欠缺结婚的实质条件。

2、时效不同

(1)宣告无效婚姻是绝对无效,只要符合宣告无效婚姻的几种情形即无效,不因时间的经过而消灭;司法实践中主要包括的例外情形有:因未到法定婚龄而结婚,起诉离婚时双方年龄均已在法定婚龄之内。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已生有子女或不能生育的。这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可撤销婚姻是相对无效,它有时间限制,因时间的经过而消灭。即,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3、请求人不同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七条规定:有权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利害关系人包括:

(一)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

(二)以未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

(三)以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

(四)以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与患病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近亲属的认定,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为依据。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篇5

作者: 刘辉明 发布时间: 2010-06-11 18:56:25

【案情】

弟弟因未达法定婚龄便持自己的照片和哥哥的身份证与女友打了结婚证。之后,当哥哥自己结婚时却因此不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于是,哥哥便以先前是弟弟结婚,弟弟持自已的身份证与弟媳登记结婚的事自己不知道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结婚证上所记载的婚姻无效。

【分歧】

冒充他人身份登记结婚,可否申请法院确认婚姻无效?

对此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冒充他人身份登记结婚,不是身份被冒充者的本意,违反了结婚自愿的原则,可以申请法院确认婚姻无效。

第二种意见认为,冒充他人身份登记结婚,不属于婚姻无效的法定情形,不可以申请法院确认婚姻无效。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申请法院确认婚姻无效的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十条。说明通过申请法院确认无效婚姻的范围仅限《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四种情形。

二、《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婚姻无效的情形为:重婚的;近亲结婚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可见“冒充他人身份登记结婚”不属于婚姻无效的法定情形。

三、尽管“冒充他人登记结婚”不是被冒充者的本意,违反了结婚自愿的原则,但“结婚证”作为确立双方夫妻身份关系的有效证明具有公信力,只要持证者具备登记结婚的实质要件,就应当认可“结婚证”记载的当事人夫妻关系的合法性,这也是民政局拒绝为被冒充者再次办理结婚登记的原因所在。

四、回到本案,因为结婚证记载的婚姻双方均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从结婚证的公信力角度来说,尽管“哥哥”与“弟媳”是形式上的夫妻关系,形式合法,但这种有名无实的婚姻有违社会道德风尚,当事人可要求婚姻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或办理离婚手续,也可以夫妻感情不和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

浅谈我国婚姻法的损害赔偿制度 篇6

内容摘要: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保护了无过错一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提供了法律的依据,也是对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是,该制度在实施中涉及许多现实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司法审判的争议。其中,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以及请求权主体的争论较为突出,本文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婚姻损害赔偿 性质 归责原则 适用范围 请求权主体

一、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不同于合同违约赔偿

在私法领域,损害赔偿的产生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由于侵权;一是由于违约。对于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性质,一直存在着违约之责和侵权之责之争。就现行制度来看,认定为侵权责任更为合理,其理由如下。

其一,从婚姻缔结后的夫妻关系来看,婚姻不是合同或相当于合同。合同是涉及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协议。婚姻的缔结也需要当事人的合意,但是随着婚姻的缔结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是无法通过合同来约定彼此之间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与彼此之间所承担的民事义务的。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与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虽具有财产利益,但是夫妻彼此之间所享有的权利却并非是由夫妻双方当事人约定所成的。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均表明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民事权利是法定的。虽然婚姻法允许婚 1 姻当事人对夫妻财产制进行约定,但是这并非是夫妻财产制的唯一的形式,法律还规定了法定财产制、个人财产制。在婚姻关系当事人对财产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适用法定财产制与个人财产制。在婚姻当事人对财产有约定,且约定合法的前提下,才实行“约定优先于法定”原则。可以这样说,夫妻财产关系能适用合同法调整的余地甚小。

其二,从婚姻关系的解除来看,婚姻不是合同或相当于合同。

在合同关系中,属于双方当事人约定解除的,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便能直接产生合同解除的效果,无需国家的干涉;合同法定解除的理由有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法目的、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等。而婚姻关系的解除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也可基于法定情形。但是,当事人之间协议解除婚姻需要国家肯认。婚姻关系当事人达成了离婚协议之后,还应向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最终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来决定该协议能否发生解除婚姻关系的效力。这二者的法定理由所映衬出的权益是截然不同的。法定的离婚理由所反映的是婚姻当事人的忠实权、身体健康权、同居权等带有特定精神利益的权利;合同的法定解除理由反映的是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合同出现法定解除情形时,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而婚姻关系的解除却是需要人民法院的裁判。

其三,从我国婚姻法立法本身来看,婚姻不是合同或相当于合同。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情形,不仅侵犯了夫妻关系中的法定权利,而且违背了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或者违反了婚姻家庭立法的禁止性规定。例如,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即侵犯了夫所享有的忠实权或者妻所享有的忠实权,又违背了“一夫一妻”这一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因此,若干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 2 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从该条款规定中可知,在婚姻立法其本身便是将损害赔偿认定为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而合同是围绕着财产利益而达成的协议,其不具有人身利益的内容,所以对合同的违反所需要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以弥补合同一方当事人受损财产利益为限,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婚姻损害赔偿具有双重的法律性质,即婚姻损害赔偿除了自身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仍可适用一般民事侵权赔偿原理,即兼有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

二、婚姻法中损害赔偿应当并用过错原则与推定过错原则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权主张损害赔偿的是“无过错方”。其意味着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过错为归责的最终要件,这就意味着对行为人的过错应作为最后的因素和基本的因素来加以考虑。婚姻家庭法属于民法的范畴,但是婚姻家庭法在突出自愿、平等这一民事法律的基本特征时,其与普通民事法律相比较还带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性,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性。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中要论是非,要论对错,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因此,在适用过错损害赔偿原则时,对过错的认定要求摆脱伦理道德的束缚,应该从婚姻法的角度来考虑。

那么,能否同样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呢?过错责任原则采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在过错推定原则中,采用的则是举证责任的倒置,即被要求承担责任的人只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存在法律规定的抗辩事由时,才能免责。此时的权利主张者不需要针对自己所提出的主张承担举证的责任。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应用于婚姻法的损害赔偿制度中是大有裨益的。其理由是:

其一,有利于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困难。例如,权利主张者如何来证明配偶 3 与婚外异性该种关系的持续性、稳定性呢?若想提供证人证言,民众往往受到“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习俗的制约,不愿染指;雇佣私家侦探或干脆自己充当起私家侦探,往往会由于证据材料的采集及其运用引发权益之间的冲突;借助110制作的询问笔录作为证据,公安部门事实上承担起捉奸的责任,是公民利用了国家机构办成了自己的私事。如果引用过错推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相类似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其二,能够更好的与离婚立法相衔接。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其间的众多情形同样适用于损害赔偿的情形,这二者是相通的。在婚姻当事人行使离婚请求权时,其同样面临着主张损害赔偿所面临的举证问题。将过错推定原则引入,可以一举两得,使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相得益彰。

三、应当扩大无过错方可以提出损害赔偿的情形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有权请求赔偿的四种情形,(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对这些情形的正确理解,是准确适用的前提。

(一)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情形。在重婚作为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有一个问题应引起注意,就是对因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中的受害方提出损害赔偿应如何处理?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以下简称“解释”)仅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 4 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无效宣告作出了规定,对此问题没有涉及。实践中,重婚者(尤其是法律上的重婚)大多采取隐瞒、欺骗等方法达到重婚的目的,而许多与重婚者形成重婚关系的另一方并不“明知”,应该说他们与重婚者的原配偶同是受害者,对其合法权益,法律理应公平保护。婚姻法第十条将“重婚”作为无效婚姻的一种法定情形,该法第十二条同时规定“无效或被撤消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因此,对重婚而导致的无效婚姻中的受害方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因其婚姻无效而不属离婚诉讼,应通过其他途径予以保护,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由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提起;二是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何种情况构成“同居”,法律对此无明确规定,“解释”第二条将此界定为“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如此界定仍欠详尽、明确。一是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共同居住多长时间才构成“同居”?对这个问题,最高法院在制定“解释”时,有人建议就“同居”问题规定一个明确的期限,双方共同生活达到规定期限的,即可以认定为“同居”①。也有法院就上述问题作了时间上的界定,如广东省高院《关于审理婚姻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共同生活的时间达到三个月以上”②。还有主张一个月、六个月的不等。其实,采用界定时间的办法是机械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以认定的问题。因为实践中“同居”行为大多并不公开,受害方难以举出有效证据。二是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往往是 “以夫妻名义”共同居住,类似重婚。“异性合租住房” 是“不以夫妻名义”的例子,他们完全可以公开进行,而且也不会是持续、稳定的。三是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长期通奸行为在实践中很难区分。

立法的意图是将通奸等婚外性行为置于民事法律制裁之外,认为“一般的通奸,偶发的性行为属道德领域、有关党纪政纪约束、行政处罚的范畴。”③“对于与配偶以外的异性发生通奸行为的,应采取批评教育和道德遣责等综合处理措 5 施。”④实际上,通奸行为,尤其是长期通奸行为,对其配偶的损害是现实的,身心健康因此而受到摧残,其损害程度并不必然比“同居”所造成的损害小,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道德约束、舆论监督、批评教育显然不足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也不利于对受害者的救济与保护。因此,通奸行为应当具有可诉性。其法理法律依据:一是通奸行为给配偶造成的损害是现实的,依侵权行为理论,有损害就应当归责;二是从民法原理和诉的理论上分析,通奸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属于人身损害赔偿范畴,基于法律对公民人身权的保护,亦应予以追究,属于法院主管;第三、婚姻法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最广泛、最普通的社会关系,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性质。通奸行为也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从道德角度审视这一行为的同时,亦应从法律的视角进行分析。

(三)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问题是:对非配偶的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可否提起“离婚损害赔偿”。众也周知,离婚主体只能是夫妻双方。虽然离婚诉讼属于合并之诉,包括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诉讼,但是解除婚姻关系依然是离婚诉讼之主诉,其他均属牵连之诉,而将对非配偶的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即使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夫妻感情,引起婚姻关系的破裂,亦应属于“另案”,应由受害人另行寻求刑事的、民事的或行政的救济,而不应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再则,对非配偶的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是对受害人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侵害,是一种侵权行为,受害人基于此侵权行为可以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依损害赔偿理论,“在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受害人是赔偿权利主体,如果进行诉讼,则为原告、即诉讼请求的提出者。在侵权行为法的领域,除受害人以外,还有受害人的利害关系人、死者的近亲属,也是赔偿的权利主体” ⑤,但须是直接受害人生前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前扶养的人,这种扶养权利因直接受害人受到侵害,因而享 6 有法定的扶养损害赔偿请求权。⑥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未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配偶并不是该侵权行为的赔偿主体,让不享有赔偿权利的人承受权利,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逻辑。从该行为侵犯的客体来看,其侵犯的是家庭关系而非夫妻关系。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性要求,法律关系主体由法律规范所规定,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任意参加到法律关系中,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此情形与“实施家庭暴力”有相同的问题,可限定为虐待、遗弃配偶的。

综上分析表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形尚不足以涵盖所有对婚姻关系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形,立法上应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列举之后再概括性规定:“其他导致离婚的重大过错。”

四、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应限于受害的配偶一方

根据婚姻法若干解释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婚姻当事人,而且也只有在婚姻当事人提请离婚时才能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进行这样的限定有欠妥当。

我国“婚姻法”调整是整个婚姻家庭关系。不论是在夫妻之间,还是在家庭成员之间都会发生侵权事件,都会产生损害赔偿问题。既然婚姻法对这两类主体均进行调整,那么发生在这两类主体间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也同样要进行调整。现在立法只对夫妻间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作出了规定,那么权益遭受侵犯的家庭成员,其损害赔偿请求又应该如何落实呢?因此,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由配偶扩展至家庭成员。

对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提起确定了一个前提条件——离婚请求的提起,从而将损害赔偿请求与离婚请求紧密相连,若非如此,法律将不会作出丝毫的回应。如此规定实际上对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做了主从的划分,离婚请求权是主 7 权利,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从权利。主权利不行使,从权利就无法主张。而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权利。离婚请求权是基于夫妻感情的破裂而主张夫妻关系的解除,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基于侵权行为而主张受损权益的法律保护。因此,应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取消离婚的前限。

其一,从婚姻法本身的立法规定来看,应将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

我国婚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此处的平等意味着在婚姻家庭领域,夫妻也好,家庭成员也罢,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人格保持独立。不因为婚姻关系或者是家庭关系的存在,产生相互间人格的吸收或一方人格为另一方的人格所吸收的后果。他们彼此之间是互不隶属的独立的民事主体,各方均享有完全的完整的民事权利。当一方对另一方的民事权利进行了侵犯,侵权者自然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理所当然的要对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因为是夫妻或是家庭成员,因为存有合法的婚姻关系或是家庭关系,而硬性限制只有在提起离婚时才能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不仅导致一方的违法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合法化,而且不利于发挥婚姻家庭法对弱者的保护功能。

其二,从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的原因来看,应将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

在民事立法中非常注重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这种法律地位的平等与民事主体的身份无关。政客、商人、国家机关干部、普通社会成员等等,不会因为他们的政治身份、社会身份等而享有特权。在民事领域中,各色人等的民事法律地位是平等一致的。夫妻、家庭成员,虽然彼此之间拥有具有特定意义的身份,但是他们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平等性,也不会因为彼此间的特定意义的身份的存在而享有某种特权。在夫妻、家庭成员之间,由于自身的过失侵犯了他 8 人的合法权益,便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主张身份的抗辩来谋求法律责任的豁免。谁侵权谁就要承担责任,这是民事领域的通行做法。由于夫妻、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侵权行为,使婚姻家庭关系中权利的享有与义务的负担无法得以平衡兼顾,导致权益分配的不公。此时,便有必要对被侵犯的民事权利进行民事救济,从而使一个失去平衡的法律关系能得以恢复。于是当配偶的同居权被侵犯,当配偶的忠实权被侵犯,当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权被侵犯等情形出现时,法律应赋予受害者有提出损害赔偿的权利,而这一权利的行使应以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要件,不能以身份进行限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们尽可能持久而稳定的享有手中的民事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规范中内部的强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保证社会关系的稳定、有规则、连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正义这一法律理想。

注释:

①刘银春:《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㈠》的理解与适用,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期,第43页。

②转引自潘建国:“适用《新婚姻法》审理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第49页。

③吴晓芳:“有关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几个问题”,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期,第47而

④马原:《新婚姻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47页。

⑤杨立新、刘忠:《损害赔偿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⑥同⑤注,第269页。

参考文献:

论无效婚姻 篇7

无效婚姻是指男女两性虽经登记结婚但由于违反结婚的法定条件而不发生婚姻效力[1], 应当被宣告为无效的婚姻而自始不具备婚姻的法律要件。婚姻是被一定社会所确认的两性结合, 男女两性结合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 合法性是婚姻成立的本质要求, 凡是不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和程序的都是违法婚姻, 无效婚姻是一种违法婚姻。无效婚姻由于欠缺婚姻成立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要件, 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效力, 在婚姻当事人之间不能产生预期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指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过去由于不存在无效婚姻制度, 而无法对违法的早婚、重婚、纳妾等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 混淆了合法婚姻与违法婚姻的界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把包办买卖婚姻、近亲属婚姻、有禁止结婚疾病的婚姻、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婚姻、弄虚作假缔结的婚姻, 认定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准予离婚的理由, 就是由于缺乏无效婚姻制度造成的。因而, 不论从借鉴世界各国立法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 不论是从理论上考虑还是从社会生活的稳定考虑, 确立我国无效婚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二、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一) 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

对于无效婚姻的男女当事人财产, 不使用《婚姻法》中有关夫妻财产关系的规定, 无效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并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在此期间的财产不能按夫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来处理, 应按《婚姻法》第十二条规定:“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 由当事人协议处理, 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 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 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这个规定较笼统, 我认为, 人民法院在确认婚姻无效, 处理财产时, 应当区分当事人主观上的善意和恶意, 婚姻无效的效力对恶意的一方发生, 对善意一方应产生有效婚姻的效果。

(二) 父母子女关的关系

婚姻被认为无效或被撤消后, 对当事人所生的子女, 享有婚姻法规定的关于父母子女的权利, 双方当事人均有抚养, 教育子女, 承担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费的义务。一方抚养子女, 另一方有探望权。在无效婚姻中, 婚姻无效的确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无效婚姻自始无效。因此在无效婚姻中受孕而出生的子女, 应为非婚生子女。父母的婚姻对错也就不应由子女来承担, 而且, 为了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保障其合法权益, 应该将在无效婚和可撤销婚中出生的子女, 视同婚生子女。

三、无效婚姻制度立法的两点建议

(一) 建议宣告机关应仅限于法院

首先, 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行为标志着婚姻的成立是具体行政行为, 是形式上的审查。无权对婚姻效力加以认定, 更无权对婚姻效力的有无作出宣告, 故在今后的无效婚姻制度上, 应更加注重立法的严谨性。其次, 宣告婚姻无效涉及到对婚姻效力的否定, 关系重大, 法院审理案件有审理期限、人员回避、法庭辨论等程序上的保障, 而民政部门进行认定时缺乏此类保障, 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 建议建立损害赔偿制度

修订婚姻法第46条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也只是列举了重婚的、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这四种情形, 而不包括无效婚姻中无过错一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的情形。有的当事人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 为达到同他人结婚的目的而百般遮掩, 隐瞒病情, 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其结婚, 婚后感染性病, 身体健康遭受严重损害。无过错方不仅长期处于痛苦和恐惧之中, 而且还要为治病支付大量医疗费, 这给不知情的无过错方带来的痛苦和损害, 远比因重婚对合法配偶方造成的损害大得多, 如果仅仅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宣布婚姻关系无效, 对由此给受损害的无过错方带来的财产损失、健康损害、精神痛苦不责令予以赔偿或补偿, 就会使无过错方得不到法律救助, 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因此建议无过错方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各自承当相应的责任”。根据该条规定, 对于造成婚姻无效的, 过错一方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8]。

总之, 明确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建立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重中之重。尤其注意保护弱者利益的立法宗旨, 因此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也应当将制裁违法行为与保护婚姻中弱势群体民事权益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无效婚姻立法的世界潮流一致。才能推动21世纪我国婚姻家庭的健康发展。

摘要:婚姻无效制度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保障结婚条件和程序的执行, 保护合法婚姻, 维护了我国婚姻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文从无效婚姻的概念及构成入手, 分析了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提出了无效婚姻的立法建议。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探究 篇8

关键词: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区别

一、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简单概述及共同特点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之间的合法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合法的结合,也就是说,婚姻作为两个社会人结合的一种形式,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有关规定,必须“合法”,一般而言,所谓无效婚姻就是指一个婚姻不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是无效的,是男女两性的婚姻违反了法律对于结婚的特定规定而无效,而婚姻只有符合法律对于结婚条件的规定,才能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所谓可撤销婚姻,按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是“因协迫结婚的,受胁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消该婚姻”。应该注意的是,可撤销婚姻以行为人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时期内行使撤销权为前提条件,《婚姻法》规定:“受协迫的一方撤消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一年内提出”,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一年的期限之内当事人没有提出撤销婚姻的请求或者放弃使用撤销权,那么该婚姻关系将取得即定的法律效力。

从内涵上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性质上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都是违法的,不合法的。婚姻法规定,公民结婚必须符合即定的法律规定,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也就是说必须符合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才能合法化,而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则都是缺少了婚姻法所规定的一些必要要件,因此都具有违法性。

(2)从法律的效力来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由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都是缺少必要的结婚条件的,因而这两种婚姻是不被婚姻法所承认的,其也不被婚姻法所保护,这两种婚姻形式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3)从形式上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基本上都已经履行了结婚的一些程序,男女二人以夫妻的名义和形式在一起共同生活。

二、我国《婚姻法》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具体规定

1.无效婚姻

我国《婚姻法》在第二章第十条对于无效婚姻有着明确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因此,我国《婚姻法》中关于无效婚姻有4种具体情况,一旦违反了这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就是属于无效婚姻。

(1)重婚。所谓重婚是指公民在与其他人存在婚姻关系并且在婚姻关系持续期间又与另外第三人以夫妻的名义进行生活的一种违法行为。我國《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重婚”。一般来说,重婚主要包括了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情况,法律上的重婚是指行为人有本身有配偶又与他人进行登记结婚的情况,也就是说行为人经过了两次结婚登记行为。而事实上的重婚则包括了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前一个婚姻是经过合法婚姻登记的,而后一个是事实婚姻即虽未与他人登记结婚,但却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周围群众也认为是夫妻的;第二种,前一个婚姻是事实上的结婚,后一个是法律上的结婚;第三种,前一个是事实上的结婚,后一个同样也是事实上的结婚。重婚严重违反了婚姻法所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度”,严格来说已经构成犯罪,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禁止结婚”,这既是从对子女后代负责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是基于社会伦理道德所做出的规定,一旦发生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发生结婚的,都是无效婚姻。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法》明确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但是这又存在了一个问题,就是《婚姻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疾病名称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上操作的难度和混乱,未来我国婚姻法应该在这一块进行适当的修订,更好地保护公民进行结婚的权利。

(4)未到法定婚龄的:未到法定年龄是指男女双方在进行结婚的时候并没有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我国《婚姻法》对结婚的年龄进行了明确的限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但是与国外别的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婚姻法又同时规定了在这种情况下无效婚姻的无效事由,也就是当男女双方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之后,婚姻就成为了有效婚姻。

2.可撤销婚姻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因此在我国,可撤销婚姻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违反了婚姻自由的原则,当事人被迫进行结婚的。婚姻自由是公民进行结婚的重要原则之一,违反了婚姻自由的原则,就是属于可撤销婚姻。

二、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1.结婚时欠缺的结婚条件不同

可撤销婚姻所欠缺的是婚姻当事人违反“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而无效婚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结婚的禁止性规定,登记结婚时欠缺结婚的实质条件。

2.时效不同

上一篇:18年党员发展计划下一篇:正确认识他律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