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共8篇)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1

近年来,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加快邮政业务发展,作为关系中国邮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确定了邮政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它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性定位,加大了业务发展和能力建设的力度。各级邮政企业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的部署,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团结奋斗,攻坚克难,邮政业务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局面,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邮政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邮政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邮政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制定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尽快做大规模。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更加注重培养专业领军人物,更加注重加强基础管理,更加注重邮政服务质量,促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二)业务发展目标:2011年到2015年,全国邮政业务年均增长7.7%,力争年均增长10%。到2015年,实现收入935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邮务类业务年均增长7.3%,收入360亿元以上;力争年均增长9%以上,收入400亿元以上。代理金融、代理速递物流、分销配送业务收入合计年均增长8%,收入570亿元以上;力争年均增长10%,力争达到630亿元。

二、加快函件业务发展

(三)函件业务是中国邮政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业务,必须加快做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不遗余力地加快发展。

(四)通过发展直邮产业链做大做强数据库商函。要以促进直邮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按照商函是广告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媒体经营理念,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数据库商函市场开发、数据库建设、营销策划、广告设计、印刷制作,尽快形成直邮产业链,促进数据库商函业务在中国的规模发展。

(五)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数据库建设逐步向邮政建库和客户建自有数据库相结合转变。二是数据库商函营销逐步由依靠邮政自身力量向与社会广告公司合作转变。

(六)要强化邮政数据库的建设、维护工作。通过与国际知名数据库公司合作,快速提升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能力。按照“分层建设、拓宽渠道、明确职责、建立机制、确保质量”的原则,由集团公司重点抓好基础地址库、组织机构库的建设和邮政业务数据库的整合,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邮政公司主要抓好本地精品库的建设。综合利用11185客服中心和投递信息化系统等,抓好基础地址库和组织机构库的日常动态维护。

(七)要强化数据库商函营销团队(BIU)建设。要尽快完善具有市场潜力的重点城市的营销团队(BIU)体系。选调优秀人员进入团队工作,保持人员的稳定,并抓好团队技能培训,通过项目营销锻炼实战运作能力,提升市场规划、数据分析、营销策划、运营管控、效果评估等能力。

(八)加快发展账单业务。加强对全国性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通信行业等总部和行业主管部门账单市场的开发。各金融机构总部的账单业务,要由集团公司统一协调。地市以上城市要大力发展银企对账单、水电煤公用事业单位账单等业务,逐个行业突破,实现重点突破。要突出宣传账单具有搭载广告和附寄发票等功能,提高账单的使用价值。

(九)加强账单处理流程管理。推行账单邮件预处理模式,实行分拣前置。加强商函制作中心的运作管理,依据客户对账单制作质量和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27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十)做大做强贺卡业务。深度开发定制市场,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进一步做大定制性贺卡规模。积极培育个人市场,拓展网络渠道,推进邮政贺卡与新媒体的结合,突出个性化服务,增强对年轻人和网民的吸引力。加强产品创新,加强与知名文化品牌和优势资源的合作,提高邮政贺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不断推出满足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需求的产品。加强对贺卡纸张、内件和印厂的招标和印制管理,降本增效。

三、做大做强报刊发行业务

(十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报刊发行业务的重要性。报刊发行是中国邮政的基础业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不能放弃。要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发展。要牢固树立价值发行、品牌发行、重点发行的理念,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改革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以更强的紧迫感抓好报刊发行业务的改革发展工作。

(十二)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加快订阅业务发展。加强对外联合,突出做大重点产品。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及全国各大报刊出版集团的战略合作。与100家重点畅销报刊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快做大百强产品。主动联合地方重点报刊社,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把握发行的主动权。

(十三)优化报刊业务结构,加快高端品牌、高费率报刊的发展。努力做大期刊及教辅、图书的市场规模。彻底改变只注重流转额,不重视产品结构和收入的粗放经营方式。

(十四)强化专业营销,拓展报刊市场。强化各级报刊专业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配备必要的较高素质的营销策划人员。大力开发校园、第三方订阅、城市高端人群和社区等潜在市场,尽快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规模效益。尽快建立由专业营销员及投递员等组成的报刊营销团队,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投递员推销的简单化手段。

(十五)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快推广“印、广、发”一条龙经营模式,改变目前只做报刊发行的末端分销配送做法,积极向报刊发行产业链上游进军,参与报刊广告、印刷经营。积极利用数据库来做好报刊的营销,努力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破传统的年度收订方式,以跨年度订阅和节假日订阅等项目为抓手,形成年度收订保存量、常年收订创增量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媒体发行新模式,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十六)按照报刊专业特点,加大产品组织和市场掌控能力。强化集团和省公司两级报刊发行局的产品统谈组织能力,全国性的报刊接办、费率政策,由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统一确定,区域性的报刊由各省确定,努力为地面局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支撑和货源保障。

(十七)用改革的思路,强化零售业务经营管理,提高零售竞争力。报刊零售是报刊发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扩大读者市场、提高报刊发行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掌握报刊产品发行中的主动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邮政报刊零售管理松散、各自为战、效益不高的混乱局面,抓好高效益的畅销报刊,提高邮政在报刊发行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十八)加大改革报刊零售运营管理体制的力度。已经形成报刊零售经营全省一体化的7个省,要尽快完善。准备推进一体化经营的5个省要加快步伐,下半年到位。其他的省公司,可以根据市场规模、经营现状,分别实行在省报刊发行局内设立零售公司或实行“订零合一”的经营模式。各省要尽快确定体制,尽快改革到位。

(十九)实行报刊零售准入制度,进入零售渠道经营的报刊,必须经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和省公司报刊零售部门核准。在报刊零售产品组织体系上,实行省公司“统一接办、统一要数、统一结算”的“三统一”。取消地市、县局要数结算,改变现阶段分散经营管理的格局。(二十)在零售渠道及终端的管控上,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供货、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五统一”。切实加强对零售渠道及终端的管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规范经营秩序,对违规经营将给予严肃处理。加快推进100个重点城市报刊零售连销经营。要努力拓展报刊零售亭的功能,扩大经营范围,加大广告经营力度,开展代收费等邮政业务。加强零售终端建设。报刊亭是发展报刊业务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报刊亭建设。将报刊亭纳入邮政营业服务终端统一规划建设,对于改革到位、管理有序的省(市),集团公司将在终端建设、配送车辆、信息化联网等方面给与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

(二十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应用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报刊信息化系统功能,加强对客户市场的分析,主动为重点报刊社和大客户提供客户资源数据。加快报刊零售信息系统建设,加快重点城市报刊亭联网运营,为报刊零售实现连锁经营和拓展业务范围做好支撑。大力推广网上订阅系统的应用。

(二十二)努力提高报刊专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逐级建立规范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级报刊专业的监督和约束。要重视报刊传递时限和服务质量管理。选拔配备好各级报刊专业领导和带头人,尽快充实专业领导力量。要强化培训,尽快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二十三)认真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是中央赋予中国邮政的政治任务。我们要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与宣传部密切配合,突出做好《人民日报》、《求是》和省级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确保传递时限和投递服务质量,确保重点党报党刊发行量稳中有升。

四、加快邮政电子商务发展

(二十四)确立电子商务在中国邮政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邮政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充分整合邮政“三流合一”的优势,带动三大板块联动发展,有效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服务产品的创新,有效提升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电子商务是中国邮政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由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迈进的必由之路。(二十五)加快建设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网站。邮政电子商务网站是新时期传统邮政业务受理渠道的延伸。通过网上邮局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并不断开发新型邮政业务。(二十六)积极开拓网络购物市场。集团总部集中统一建设和运营购物网站,以BtoC模式为主,销售国内外名牌商品。各省通过参与网站招商、组织网上产品线下销售等工作,参与购物网站的运营,并分享经营收益。

(二十七)大力拓展跨国电子商务市场。我国的跨国电子商务网络购物正处于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正确认识到邮政在开拓跨国电子商务方面,比普通企业更具有优势,要主动加强与各国邮政的合作,力争尽快取得突破。

(二十八)强势开拓航空机票市场。通过营销团队发展大客户,利用营业网点发展散户,强化11185的后台支撑。加强与各大航空公司的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二级代理渠道,努力提高市场份额。

(二十九)加大邮政便民服务站推广力度。突出邮政便民服务站积极的社会意义,以代收代缴业务为切入点,深入社区、街道、农村、学校等地,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多方合作,拓展服务种类,在全国新建更多的便民服务站,并逐步在报刊亭、村邮站和农资分销点叠加便民服务站的业务。

(三十)努力推广“自邮一族”项目。要加大车辆代办、商旅服务等方面经验的推广力度,拓宽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寻找突破口,加强公关,开发形式新颖、种类多样、性价比突出的服务项目。会员数要尽快达到80万户,下一步要尽快超过100万户。(三十一)稳步推进邮政短信业务发展。加强规范经营,提高用户质量,促进业务健康发展。抓好客户维护和潜在市场的挖掘,逐步消除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积极拓展新型业务,增育新的增长点。

五、认真抓好代理金融、代理速递和分销配送业务发展(三十二)坚定不移地加快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要充分认识加快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认真贯彻“邮银和谐共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强化储蓄业务的基础地位,始终坚定不移保持邮储余额稳步增长。特别要抓住当前付息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迅速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做大储蓄存款规模。继续高度重视存款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储户结构,不断提高收益水平。

(三十三)积极推动结算业务、理财业务发展。要不断丰富中间业务产品,打造沟通城乡、方便快捷、产品丰富、满足需求的个人支付结算品牌。以绿卡为载体,积极发展以代收付、资金归集类业务为重点的支付结算业务。加快推进网上支付等新业务的拓展,做好“绿卡通”产品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大“商易通”布放力度,逐步改善现有客户结构。根据城乡差异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在有条件的网点设立理财专区或理财专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利的服务;优先为邮储余额在1亿元以上或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营业网点配备专职理财经理,为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规划等金融服务。

(三十四)认真做好新农保金融服务工作。邮银双方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汇报,力争在新农保试点扩大工作中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落实广东新农保会议精神,不断提高邮政服务新农保工作的水平。

(三十五)加强代理金融基础管理,确保邮政代理金融资金安全。严格按照“三个规定”落实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加强代理金融从业人员教育,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严格检查考评,建立案件防控长效机制,确保代理金融资金安全。

(三十六)加快代理速递发展。各级邮政企业要从有利于中国邮政整体发展的角度,继续发挥网点和窗口等渠道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抓好代理速递业务发展。要做好未纳入专业经营范围地区速递物流业务的市场开发和服务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十七)扎实推进分销配送业务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重点围绕提升服务“三农”水平、推进连锁体系建设、强化业务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拓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提升规模和效益等方面,分层分类、因地制宜地推进邮政分销配送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网络布局合理、双向流通高效、商品种类丰富、综合服务便利”的长期、稳固、可持续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将分销配送业务培育成为农村邮政稳定发展的支柱业务之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六、健康稳步发展集邮业务

(三十八)继续以“健康发展”为核心,坚持“总量调控、适度从紧”的发行政策,坚持“集中统一”的邮品开发管理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内容精湛、设计精美的集邮产品。要把控好邮票资源,把优势票源用在大项目上,同时,要把好政治关和法律关,不能出现有损邮政形象的问题。

(三十九)充分利用好邮票资源,融入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塑造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品味。紧跟国家重大活动和工作重点开拓市场,积极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市场营销。每年都要抓住几个社会大事件,做好活动策划、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十)加强成本管理,持续抓好降本增效工作,降低邮资票品印制和邮品开发成本,科学管理好库存。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成本支出,建立库存管理的科学模式,严控新增库存,逐步消化老库存。

七、关于国际业务、包裹业务和机要业务的发展

(四十一)国际业务要坚持为三大业务板块服务的理念,加强与重点国家邮政的合作,推动建立正常的合作沟通机制,积极主动拓展各项国际业务。继续推动国际电子商务领域及卡哈拉等重点项目合作,与重点国家(地区)邮政合作开发数据库商函业务。抓紧推动Ebay项目合作,保证业务运行质量。

(四十二)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模式,以加强非邮合作作为发展国际业务有益的补充。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联系,支撑国际业务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和加强国际网络运行管理,保障邮件运输通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外事工作。

(四十三)包裹业务要依托网络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广大用户的物品寄递服务,满足社会用邮需求。深入挖掘校园、军营包裹市场,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家乡包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包裹。继续运作好爱心包裹项目,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要适应电子商务网购的发展需求,拓展电子商务包裹寄递市场。(四十四)机要通信业务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国家秘密载体传递的保密安全。各省邮政公司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进一步加强机要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逐级开展“机要通信管理达标活动”,全力确保机要通信安全畅通和万无一失。对机要通信工作主要考核其质量与服务,不得给各级机要通信单位下达业务收入考核指标。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四十五)投递网是中国邮政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投递网络能力,强化基础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投递网既能够满足普遍服务要求,又能保障商业化业务发展的需要。(四十六)增强重点城市银企对账单的投递能力。重点解决函件和账单业务量大的重点城市银企对账单的投递能力,确保回邮率达到95%以上,妥收率达到100%。

(四十七)进一步优化投递网络。根据城市规模和业务发展情况,逐步加大投递站点集中管理和集中投递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投递比例。在函件、报刊业务量大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实行信报分网或分层投递。进一步发展社区邮政服务,延伸投递深度,提高邮件一次妥投率。

(四十八)强化投递服务管理。根据普遍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投递服务分类标准。强化投递质量监控,积极利用RFID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平常函件投递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邮件投递质量。加强对投递质量的检查,督促投递服务质量的提高。强化对收发室、物业、村邮站邮件转投质量的指导和检查,切实提高邮件投递质量。组织开展邮政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投递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强化投递岗位和技能培训,提高投递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十九)营业网点是中国邮政面向市场、发展业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要继续推广学习北京东四邮电局优质服务的经验,深入开展“创新服务理念、创建示范窗口”活动,促进营业窗口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五十)邮政营业厅要统一布局、整洁规范、窗明几净,向客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邮政服务,展示中国邮政良好的精神面貌。各省要加强对营业厅服务种类和销售产品的统一集中管理,未经省级邮政公司批准,各地邮政营业厅不得自行出租和销售非邮政产品。

(五十一)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加强培训,迅速提升营销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营销业绩评价制度,对业绩突出的营销人员,在晋升、培训、奖励等方面予以激励,对不适应营销工作的,要实行岗位调整。要在大项目的营销实践中,迅速提升营销团队的能力和营销业绩。

(五十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强名址库建设工作,打造中国邮政统一的名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新一代邮政营业系统,全面提升邮政营业信息化水平;优化投递运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投递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出版物连锁经营系统,优化报刊订阅信息系统,为加强报刊发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提高邮发服务水平提供支撑;开发邮件全程时限监控系统,为进一步加强时限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五十三)做好空白乡镇局所补建工作。按照“政府投资、行业监管、企业参与”原则,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的工作任务,邮政企业负责投入相关机具设备并组织营运。各省邮政公司要高度重视,组织安排好各项配合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部门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为今后邮政企业更好地服务“三农”,履行普遍服务、争取相关政策创造条件。

九、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十四)推进财务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营业网点损益核算工作,重点推进百团地市函件专业损益核算,对大宗函件业务实行逐单逐笔事先核算;准确测算印制成本,合理计入后端处理成本,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政策;主动介入新业务、新项目的开发;更多地以有效收入、存货周转率、用户欠费率、销售类业务毛利率等效益类、运行质量类指标指导基层企业评价业务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十五)强化成本管理,加大对重点业务和基础能力的成本配置。通过集中支付、集中采购等方式,对与业务相关的直接成本加强管控,提高产品收益水平;从严控制、切实降低管理成本;组织对外投资企业的专项检查,杜绝三产和对外投资企业侵蚀主业利润;继续加强省内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成本费用进一步向重点业务和营投基础能力等方向优先配置。尽快开展邮政企业成本分析的课题研究,连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好存量成本配置,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供保证。

(五十六)积极协调三大板块经济关系,促进全网合作共赢。运用好各项财务政策,做好相关环节的结算工作,调整好集团内部的经济关系,保护好邮政窗口代理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全网资源共享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新的业务种类和运作模式,研究完善结算价格体系。(五十七)加强资金资产管理,为业务发展和全网能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进一步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资金营运效益;进一步加大全网资金的集中调度和营运力度;各省邮政公司要逐步设立资产产出标准,减少固定资产占用,推行房屋出租集中管理,提高出租房屋的收益水平;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抓紧推广用户欠费管理系统,促进欠费责任的落实,防范经营风险。

(五十八)努力争取税收减免政策,为业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五十九)全面实施“双定”标准和工时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增员。满足企业增员需求,应主要依靠内部挖潜、深化盘活、合理使用自然减员指标等途径来实现;通过实施“双定”标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营业、内部处理等岗位超标准设置的人员充实到重点城市银企对账单投递、代理金融、专业营销策划和重点地区的营销销售等岗位上来;完善工时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企业的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好集团公司两个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严格控制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不断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六十)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突出业务发展的效益导向。按照邮政业务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确立以效益和质量为导向的人工成本管控模式;完善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关注一线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合理调控企业内部分配差距。规范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分配,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合理确定企业领导的薪酬增幅,加强薪酬发放制度的监督;逐步推进省公司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体系,努力构建邮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鼓励在揽投、投递等岗位积极探索与投递服务质量和工作量紧密挂钩的分配办法,确保投递员完成规范的岗位劳动后,及时获得岗位工资;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发展邮政业务。

(六十一)高度重视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高度重视邮政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高级营销和市场开发人才,特别是函件、报刊、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工作;要把优秀人才充实到经营和市场开发岗位,对不能胜任专业领导岗位要求的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注重对基层骨干、劳动模范的培养;重视和加强一线员工的职业素质培训,加快企业中、高级业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做好网络培训工作。

(六十二)继续加强依法规范用工管理,规避用工风险。依法规范委代办、业务外包、农资分销、邮政报刊亭和社区邮政服务点的经济合同或业务合作协议,严格审批程序,按照经济合同关系规范操作,加强专项检查,防止出现新的事实劳动关系;继续做好将优秀劳务工招用为合同用工的工作,优先做好优秀支局长和基层骨干的招用工作。

十一、强化网运管理和支撑

(六十三)加强邮政网路规划调整,建设科学高效的邮政基础网路平台。进一步优化一二级中心局布局,大力精减三级中心局数量,优化调整运输网路结构,建立符合邮政企业化运营要求的大范围集散、大规模处理、大通道运输、平台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邮政基础网路平台。

(六十四)实施流程优化工程,进一步提高网运效率。继续深化信函邮件的进、出口分拣前置工作,简化处理流程,加快传递速度;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包裹邮件处理效率;逐步实施中心局与投递局之间普通给据邮件封发无纸化改革;扩大干线汽车邮路集装化运邮试点范围,进一步研究邮政集装箱技术标准,确定省内干线集装化运邮方案;加快流程优化相关信息系统功能的开发和完善,进一步提高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六十五)加大网运建设力度,提高网路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对部分中心局信函和包裹分拣设备的更新改造速度,提高机械化处理能力;加大干线邮运汽车的更新力度,开展大吨位汽车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加强网运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改善网运生产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探索与业务量挂钩的网运奖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网运信息系统建设,扩大系统应用领域。(六十六)加强网运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网路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邮件内部处理和干线运输环节的时限监控力度;完善面向管理的网运效益与效率评价体系;加强邮运动态指挥调度。规范与航空公司合作协议,制定合同招投标方案,力争及早在局部开始试运行。进一步推进与航空公司的信息交换,提高质量监控水平,加强国际网络运行管理,提升卡哈拉国际邮政产品及其他国际邮件的时限水平和服务水平。

十二、强化科技研发和标准化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支撑

(六十七)继续坚持科技兴邮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提升邮件处理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邮件处理全过程的智能化;密切跟踪国内外邮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涉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体制及时研究论证,提升已有技术装备的利用水平,保证企业已有技术装备的充分利用,保证企业新的技术装备投入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支撑业务发展;及早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实验研究和利用邮政顶级域名发展电子邮政业务的前瞻性研究;继续推进标准化工作。根据生产流程的变化,相关技术体制的变革,及时对邮件容器、运输车辆、内部处理设施与场地等,做好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推行工作。

十三、努力改善邮政服务

(六十八)强化邮件时限管理,加快邮件传递速度。集团公司将按照“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原则、组织编制各类邮件的全程时限标准。各级邮政企业要切实把加强邮件全程时限管理当作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由分管邮政业务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邮件时限的集中统一管理,市场、网运、视察、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省内邮件作业计划的审批管理和对邮件全程时限的检查和考核,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邮件时限达标。

(六十九)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通信质量。要加快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强化管理岗位和监控岗位履行检察职责情况的检查考核,充分发挥“两岗”对邮政服务质量的日常监督把关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要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减少媒体曝光等严重影响邮政信誉的问题发生,树立邮政企业的良好服务形象。(七十)加强安全管理,保障邮政安全。各级邮政企业一把手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工作负总责。要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大对执行制度的考核力度,对违规操作行为必须及时纠正。要高度重视日常安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2

一、解放思想, 统筹兼顾, 合力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 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 职业院校在改革创新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 仍然存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限制等问题, 还没能形成全社会合力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态势。为此, 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 结合实际,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合力推动高职院校又快又好发展。

1. 应加大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扮演好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 协调教育、人事、劳动、财政、经济、社会保障等部门, 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要对高职的构建、发展、规划、布局等统筹考虑, 明确高职在职业标准、资格证书、劳动准入、行业依托、依法治校等方面的政策。

2. 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 切实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 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包括加强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统筹等。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还应承担以下责任:提升高职校企合作的层次;协调校企合作的双方利益;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评估校企合作成果。各级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本地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 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 利用一切有效的宣传手段, 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坚持内涵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高职院校坚持内涵发展, 就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把发展思路和重点放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强调高职院校应以质量取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着力于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和管理结构的优化, 深入挖掘并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提高教学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

推动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七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要始终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 始终突出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紧紧抓住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中心工作, 坚持不懈开展扎扎实实的整改, 使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推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强化教学督导, 规范教学管理, 引导社会、企业、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 确保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4) 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 营造关注教学质量、研究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 把全校的思想、精力和行动都统一到提高质量上来。

2. 加强专业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主要指标。 (1)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在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的纽带作用, 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优化专业设置, 注重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的发展。 (2) 遵循专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符合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 在专业建设中有所侧重, 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专业, 构建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全面提升学校的专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前提

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 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稳定的、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以保障, 内涵发展无从谈起。因此, 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效务实的管理干部队伍。 (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战略规划的统筹制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 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 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并能够及时调整和改革。 (2)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高职院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不断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和载体。 (3) 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建立鼓励竞争, 激发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 营造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用当其时。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也是现代所有高校普遍遵循的教育哲学观和重要的办学理念[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做起, 实施人本管理,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 坚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1) 将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用优良的师资、完善的教育设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和保障。

(2) 育人以德为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 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 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教育学生, 首先学会做人, 道德人格、道德品德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 更根本, 更重要。一个人即使志向远大并有实际行动, 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 也难以成就事业。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 才会使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升华。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坚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 要尊重学生, 服务学生, 依靠学生。尊重学生, 就是要由“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师道尊严要让位于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正确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尊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多倾听学生的建议,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 使其参与到教学、科研等诸多环节之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欲望, 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服务学生, 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指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 指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负责,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都应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依靠学生, 就是要真正树立起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要依靠学生的思想。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人才成长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才能达到, 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就一刻也离不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离不开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加强。

2.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1) 要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学校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 两者应该是统一、协调的。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 不仅指人才队伍整体数量的增加、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 而且也包括人才个体自身的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更为现实、具体的体现, 应给予特别重视。因此, 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本身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2) 在学校管理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最关键的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的更新, 推进人本管理, 以教师成长、发展为本, 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管理的民主性。首先要推行情感管理, 从情感上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 更要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 从而热爱事业, 热爱学校, 热爱学生。其次要推行激励管理, 充分肯定教师工作, 加强情感交流, 使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推行民主管理, 变领导决策控制、教师被动服从为领导组织教师参与决策控制、教师自觉服从。要推行校务公开, 让教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增强对决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提升决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调动教师执行决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立足地方, 特色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高职院校应扎实推进特色建设, 立足地方, 依托行业和企业, 整合教学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1. 明确全新的高职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

以就业为导向做到紧贴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紧贴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围绕就业需要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大力推进兼职教师的聘用;大力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立足地方, 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改革

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坚定办学方向的服务意识;自觉服务地方经济改革发展的能力, 改革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改革, 必须重点突出特色办学。特色是基石, 高职教育要“依托行业、企业”。例如,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建设, 其立足点是舟山市港航强省发展战略, 依托航海运输业、造船业、港口管理企业、海洋旅游业, 整合教学资源, 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坚持不懈才能凑效。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为契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 合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2) .[1]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2) .

[2]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2]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

[3]李宗国.从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如何构建和谐校园[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3) [3]李宗国.从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如何构建和谐校园[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3)

党建创新推进重钢又好又快发展 篇3

重钢集团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加快企业发展、构建和谐重钢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重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近年来,重钢集团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国资委“先进企业党委”和“重庆市国企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重钢集团党委认真贯彻中央、重庆市委的部署,迅速动员,精心组织,在全公司广大党员职工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钢各项工作。

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重钢集团党委认真研究和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是建立健全了适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领导体制,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通过党委换届选举和班子调整,做到企业董事会、经理层成员与党委成员交叉任职。二是规范了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把党组织的工作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规则结合起来,完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坚持做到积极参与,保证了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武装领导干部,通过健全和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重钢集团公司厂处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开展争创“四好领导班子”活动、干部大规模培训等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抓好经营管理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重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初,集团公司党委中心组通过学习讨论,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突破“地域限制、环境限制、资源限制”等“条件论”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果断提出了实施重钢环保搬迁的战略新思路。2006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作出了将重钢整体搬迁至重庆长寿区的重大决策。重钢集团实施环保搬迁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战略问题、生产规模问题、产品结构问题,以及减少资源消耗、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等相关问题,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板带钢材品种,从而把重钢建成品牌过硬、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建成质量型、节能环保型、和谐发展型的现代企业,以此提升重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重钢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钢铁企业中的地位,实现重钢可持续发展。

全力推进生产经营持续发展。重钢集团党委紧紧围绕公司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确保稳定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组织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004年重钢集团销售收入达107.45亿元,成为重庆市首家实现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市属国有企业。预计2008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重钢集团在抓钢铁主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集团公司大部分非钢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已成为重钢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行“目标保证体系”

重钢集团党委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完善体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建立了以目标保证体系、责任保证体系、工作保证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四个要素构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党组织保证体系”。通过在公司各级党组织中大力实施,把党组织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确保了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标保证体系。党组织保证体系所要保证实现的生产经营目标是指这个体系要达到的标准。一是保证公司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及成本、利润目标的实现;二是保证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保证公司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四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五是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六是保证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责任保证体系。责任保证体系是整个保证体系顺利运行并使之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按照重钢集团党委、各单位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五个层次,对应集团公司、各单位(厂、处)、车间、班组、岗位层层负责的生产经营目标,明确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任务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承包书,最后党员向党组织保证带头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从而形成上下衔接、环环紧扣、纵横互保的责任保证网络,从每个党员所在岗位到党小组所在班组、党支部所在车间,直至各单位党委到及集团公司党委,都要根据分解负责的生产经营指标,制订出保证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具体责任人。同时,做到从上向下一级抓一级、自下而上一级保一级。

工作保证体系。工作保证体系是“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党组织保证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①思想保证、②组织保证、③工作保证、④制度保证。从而使党组织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构建的体系及各项工作、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整个保证体系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子体系。考核评价方式按照“五级责任保证体系”逐级检查、分级负责、分级考核的方式,做到日常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使之真正收到实效。

在建立和实施“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党组织保证体系”的同时,重钢集团党委还建立了落实党建工作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体系”和全面评价公司下属党委工作的“党组织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健全和落实“三个体系”,不断完善了企业党组织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具体、成效突出。

扩大党内民主形式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重钢集团党委积极开展扩大党内民主试点工作,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

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指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后,党代表在任期内继续发挥代表作用的制度。这期间,党代表的资格继续有效,党的委员会在任期内每年必须举行一次代表会议,让代表行使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2003年以来,重钢集团党委先后在基层5个党委进行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主要作法:一是实施“年会”制度。二是采取分专业或按建制划分代表小组等各种形式发挥党代表的作用。三是建立党代表视察、调研制度。从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来看,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对于落实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4

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冀政[2010]15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立足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机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高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推进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进程。加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48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0%,农作物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50%。实施耕作制度 改革,在适宜地区深松耕达到100%。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蔬菜产业、养殖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62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继续推广机械化深松、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播、机收、化肥深施、水稻机插秧、机收技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化耕作制度。马铃薯生产90%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水稻机插秧、机收分别达到40%,农作物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蔬菜产业、养殖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加快提升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突出抓好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的组织实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积极发展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跨区作业组织,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加强抗旱排涝和统防统治机械化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保证抗灾减灾需要。

3、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大力集成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玉米联合收获、水稻机插秧机收、设施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松、节水灌溉、精量播种、玉米化肥深施、机械化病虫害防治和以秸秆青贮、压块饲料、生物质能源为内容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同时加强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建立农机和农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4、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机安全 使用制度,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机示范乡(镇)、农机示范村等活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规范农机执法行为,在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三率”(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农业装备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机安全技术状态和驾驶员操作水平,努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安全、节约、高效、和谐的发展环境。

5、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和维修管理。规范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强化对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完善各级农机质量投诉组织,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农机维修执法工作,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秩序,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6、推进农机工业发展。坚持市场为导向,鼓励中小企业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落实农机各项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产品,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提高我市农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 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河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依法落实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效措施,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地方财政要将农机推广体系所有人员工资以及农机推广、管理以及安全监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 贴资金规模,市县财政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宣传、信息档案建立、确定补贴对象、公示、机具核实等方面的支出。加大对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研发、制造、推广的扶持力度,市县财政要配套必要的农机推广专项经费,支持在适宜地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深松整地、玉米化肥深施等农机作业。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县区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

(三)明确部门分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意见。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流通行业的指导,加快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支持力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机维修网点颁发营业执照的管理。石化、石油部门要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供应。税务部门要落实农机服务税费减免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 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其他部门也要根据职责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企业、农户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试验鉴定、维修执法、教育培训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抓紧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投资。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配送中心电子统一结算、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各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 机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农机制造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为购机农民提供担保。

(六)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启动农机培训工程,定期对农机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维修执法和试验鉴定人员、教学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农机化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加强农机技术和农机操作使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农机手和维修能手,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提升农机操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推进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考评员队伍建设,鼓励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农机修理、农作物植保、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5

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1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一)着力改善装备结构。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控作用,在确保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区域布局,改善农机结构,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资源节约型机械,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排灌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针对粮食、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加工业机械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推进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收机械化,尽快实现饲草(料)加工、挤奶及饲养设施机械化,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棚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卷帘自动化、灌溉节水化。力争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其中玉米机收达到50%,果园耕作、植保机械化水平在60%以上,其他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

(二)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提升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确保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顺利实施。加强粮食机械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推进玉米收获、春玉米覆膜播种、水稻育插秧和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全省保护性耕作工程规划,加快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扩大实施规模,力争2015年全省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300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规模达到600万亩以上。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抓手,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推进保护性耕作工程。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省级农机推广、鉴定机构,组建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技术的引进研发、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工作。

(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提升的思路,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广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小麦玉米带状旋耕播种、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秸秆捡拾打捆、秸秆饲草加工、水稻秸秆编织七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示范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秸秆产业,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和服务体系,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重点区和禁烧区达到95%,利用面积达到3000万亩。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五)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机制。建立健全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大力推广粮食、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茶叶、油料、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十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充实推广队伍,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六)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围绕粮、果、畜、菜等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以种养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集成配套技术为载体,建设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引领和带动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按照全程机械化标准,推进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按照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要求,提高畜牧业、渔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抓住关键环节,推进设施农业、油菜、茶叶及林果业生产机械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教育培训

(七)创新农机科研体制机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科研院所、农机推广与鉴定机构及有关企业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优化组合,提升农机研发能力。考虑农作物品种、区域主导产业、耕作制度、经营体系等需要,以引进、示范、推广为主,坚持开发和引进相结合,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共性技术机具的研发、引进。

(八)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实用人才队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广泛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严格培训资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四、强化农机安全使用与监督管理

(九)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贯彻落实《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监理检验技术规范》、《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其驾驶人持证率,定期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实地检验,消除安全隐患。结合“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安全生产。完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农机监理机构建设,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执法职能。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协作,完善监管网络,探索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十)强化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制定和完善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强农机鉴定机构建设,提高农机产品鉴定、检测和监督能力。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处理工作,督促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做好农机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和从

业人员技术等级的审定工作,规范和促进农机维修业发展。

五、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十一)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优化市场布局,完善服务网络,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支持在西安、杨凌、渭南等地建设一批服务功能齐全、设备设施齐备、维修技术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服务覆盖范围大的区域性高性能农业机械维修中心,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十二)推进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示范引导、安排项目、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大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高效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社会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每个乡镇建设1至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十三)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展作业领域,延长服务链,打造农机作业品牌。积极采取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和代耕代种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资、农产品、建筑材料运销等农村物流服务。

(十四)强化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机化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传输系统,构筑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机服务业发展。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发展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经纪人队伍,为农机生产企业和经营者提供生产、销售、作业及政策、技术等信息服务。突出抓好重要农时季节的信息服务工作,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确保关键季节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六、提高农机工业制造能力

(十五)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着力推动农机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相互配套、特色明显的农机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提高我省农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支持中小型农业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商省农业厅、省水利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在杨凌设立农业机械工业园区,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重点研发和生产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机械,做大做强农机制造业。

(十六)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重点项目产品的研发,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

(十七)加强农机企业质量管理。完善行业质量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强化执法监督力度。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鼓励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开展争优创优,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扶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要建立稳定的农机化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机化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安排专项资金,按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对关键农机具进行配套补贴,对关键机具的引进、研发、示范、推广予以支持,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和农机保险补贴试点,建立健全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科研开发和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实行减免费注册登记和实地检验,由财政给予资金补贴。在缴纳交通强制险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挂牌费用由农机部门予以减免。各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发展重点产业农业机械化。

(十九)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二十)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购机信贷规模,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二十一)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地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涉农项目,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农村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对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予以倾斜。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八、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指导,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做好服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农机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加快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办法,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协助农机工业主管部门做好大型灌排设备研发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

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公安、科技、交通、质监、安监、工商、税务等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三)落实工作责任。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要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机机构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鉴定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扎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6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服务企业促进全市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五三六一”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职能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医药产业的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壮大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全市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保障水平,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法规引导,及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从药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为药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为创新发展提高技能创造条件。开展执业药师的培训,鼓励和引导从药人员加入执业药师队伍。加强医药企业法律法规、药学技术、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药学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简化准入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2、进一步梳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开许可指南,实施行政许可服务统一审核受理,落实好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审批服务。

3、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特事特办,跟踪协办。对招商引资和转型发展、调整结构,以及新办药品医疗器械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涉及上级行政许可的,落实处室责任,做好跟踪服务。进一步扶优扶强,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向连锁化发展。

三、加强联系协调,帮促企业提高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4、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控、企业运作的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具备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创新经营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延伸服务链条,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

5、开办医药企业合作论坛,搭建与企业的互动平台,及时组织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信息技术交流,组织相关质量负责人员外出交流学习。发挥行业协会、质量协会、药学会、医药院校、咨询公司等机构的作用,按照生产品种,搭建医药研发、检验检测、咨询培训、认证许可等服务平台,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积极督促引导,促进医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6、通过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制定规划,根据产品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对路、有发展前景和地方特色的产品,作为重点培育扶持的企业和产品,分步培植,推进品牌成长。

7、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和辐射作用,开辟专栏,定期对产品、品牌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品牌的知名度。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药械展会,以及国内药械博览会、政府采购展销会等,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增强##药械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创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能

8、科学合理安排日常监管,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国家、省和潍坊市组织的各种专项检查。创新日常监管方法,突出重点积极有效的实施监管,把监管与服务企业、监督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对生产高风险产品的药械企业的检查,提前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合理组织实施。

9、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计算机信息远程监控,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强化应急处置工作,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经营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全品种电子监管,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有效利用等级评定结果,加强对低信用等级企业的跟踪检查,及时督促企业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六、严格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10、深入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整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恶意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合法、规范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

11、建立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与部门之间、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提高办案效率。保护优质名牌产品,扶持培育中小医药企业及做大、做强、做优。

12、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加

强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监测和互联网药品信息、交易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扰乱药品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净化流通、使用和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七、积极疏导,不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13、以加强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以倡导和引进现代医药管理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医药企业的守法经营意识、自律意识。

14、进一步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办法,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15、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诚信体系建设,巩固推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优秀诚信体系建设评定经验,科学运用好评定结果,调动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档升级。试行市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设,适时开展诚信评定,提升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水平。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7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现提出以下意见。

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 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 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 全面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 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 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 完善机制。创新农机服务形式,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 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以企业为核心,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引导, 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 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使用和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力度, 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3) 发展目标。到2015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 W, 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k 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 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 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k W左右, 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k 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 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 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 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 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 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 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2.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4) 加快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东北地区、新疆棉区及华南蔗区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农机, 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 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棉花机收水平;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 提升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黄淮海地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 进一步优化改善装备结构, 提高作业效益;着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 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 扩大花生机收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 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 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 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 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 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在其他地区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5) 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 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 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 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 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6) 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 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 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 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和租赁等市场, 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 加强组织引导, 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 由机收向机耕、机插和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 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7) 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 (农业) 技术学校, 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 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 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8)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 创新推广机制, 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 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 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 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 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 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9) 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标准体系, 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 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 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 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 营造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 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 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使用法规和制度, 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 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 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 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3. 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0) 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导向, 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 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农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抓紧研究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 建立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整顿行业秩序, 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 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 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建立健全农机科研联合协作机制, 改革农机科研立项和业绩评价机制, 打破区域和学科界限, 将解决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作为科研首要目标和科技成果评价标准, 提高农机科研整体水平。

(11) 着力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优化农机产品结构, 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 大功率拖拉机进口依存度高、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要从家庭承包经营、户均土地规模小的国情出发, 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 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 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 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 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 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 优先发展73.5 k W (100 hp) 以上大型拖拉机、36.8~51.5 k W (50~70 hp) 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加快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12) 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 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 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 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 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 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 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凝聚优秀研发人才, 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 提高农机的适用性。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 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 利用中等职业学校, 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13) 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 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 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加快制 (修) 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 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 提高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 提升农机产品质量, 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强化企业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 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 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制造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 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 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14) 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 优化市场布局, 发展连锁经营, 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 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 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 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 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 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 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 规范服务程序, 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15) 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 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 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 增加技术储备,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 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 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6)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 并向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 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倾斜。适当支持适宜地区购置国内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喷灌机等农机。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 地方政府也要按照一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17)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按照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 合理确定补贴产品种类, 及时公布年度实施方案和补贴资金等, 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审批程序, 改进审批方式, 缩短审批时间。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 在由企业推荐经销商的基础上, 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 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严禁农机化事业单位通过成立公司等手段经销补贴产品。进一步扩大省级自选补贴产品的品种范围, 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购机需求。缩短补贴资金结算时限, 增加结算频次, 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强监管, 安排专门机构受理农民投诉, 严肃查处倒卖补贴指标和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和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保障农民选择权和议价权, 允许农民对实行统一定额补贴的同一种类、同一档次产品在本省范围内跨县自主购机, 允许农民在签订购机协议后调换机型。

(18) 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扩大购机信贷规模, 积极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 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 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 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 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 加大支持力度。

(19) 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 (包括插秧机) 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功率农机装备和产品, 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 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20)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 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抓紧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 落实年度建设投资。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 (库、棚) , 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 (技术) 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 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 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 支持农机销售市场、配送中心电子统一结算、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5. 加强组织领导

(21) 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工作, 按照职责分工, 密切配合, 加强指导。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 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 抓紧修订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 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意见、农机推广目录和补贴产品种类。农机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 加快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办法, 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 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 协助农机工业主管部门做好大型灌排设备研发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流通行业的指导, 加快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科研开发支持力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其他部门也要根据职责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有关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企业、农户的桥梁, 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关于推进邮政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8

职业教育在经历过一段快速发展之后,2008年面临招生数量下降和实习就业困难的挑战。2009年职业教育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甚至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有可能出现拐点。各个学校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顶着汹涌的浪涛前进,这一步迈上去以后就会一马平川,如果迈不开这一步就不仅仅是停滞不前,而是有被冲下万丈深渊的可能。要扭转不利态势、占领市场,就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如果2009年各个学校招生情况没有质的飞跃,那学校的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发展。中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减少。然而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分数线一降再降,也就是说蛋糕越来越小而分蛋糕的人胃口越来越大,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高校扩招如泰山压顶。现在有这样一个好的现象,就是一小部分能达到专科录取线甚至是三本录取线的学生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上技工学校,这说明学生择校的观念在转变,不再一味追求学历。为了促使更多的学生转变观念,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突出自身的特色,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扩大校企合作。同时引入专科和本科的自学考试,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去设置课程,以此吸引更多中学毕业生选择职业院校,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逆流而上求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职业院校可以分为三类: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私人办学。政府办学的特点是学费低、实习设备先进、教学质量高,学生管理认真,就业安置率高;企业办学的特点是校企结合紧密、学费高、教学有特色,企业内部能部分安置:私人办学的特点是学费高、实习设备匮乏,教学和就业安置都比政府办学和企业办学差得远,但是私人办学在市场运作方面非常灵活。企业办学和私人办学都要讲求经济效益,然而教育应该是公益性的,把教育产业化只能让学校在经济效益和教书育人两者之间痛苦地权衡、反复地选择,不但无益于人才的培养反而会误人子弟。职业教育面临重新洗牌,职业教育这个舞台容不下太多太杂的演员去表演。因此吸引和引导更多学生到政府办的学校就读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技能人才负责、对职业教育负责。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做,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有稳定、畅通的进口和出口,为此职业教育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调研和开发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出口,那么招生这个进口就不可能畅通,如果没有高的就业率那么职业教育的特点就不鲜明,没有畅通的进口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可持续性。

就业市场也将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竞争就业岗位的激烈性毫不比争夺生源逊色。采取虚报、伪造就业率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做好协调工作,即学校既要为学生服务,又要为企业服务:既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又要协调企业降低用人门槛、肩负社会责任;既要让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又要帮助学生做好长期规划。学校是学生和企业之间互相选择的桥梁和纽带,能否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高就业率决定着一个学校能否长远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都在搞教育,教育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劳动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其实目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正在互相融合,大专院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为了促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联姻,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积极统筹两种教育的主管部门,合理共享生源、师资、资金和政策,既有自下而上的融合,又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院校的利益,顺利完成院校整合,实现洗牌之后有一手好牌、有一手王牌。这样,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联姻所产生的“混血儿”必然能够顺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

上一篇:学校新年联欢晚会主持稿下一篇:英国留学的专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