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发展思路(共8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发展农村畜禽生态养殖
学生姓名:刘常春
考籍号:910909102803 年级专业:2008级兽医 指导老师及职称:黄生强 教授 学 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0年4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 前 言
„„„„„„„„„„„„„„„„„„„„„„„„„„„„„3 2 社会现状 „„„„„„„„„„„„„„„„„„„„„„„„„„„„„3 2.1 人力资源 „„„„„„„„„„„„„„„„„„„„„„„„„„„„3 2.2 土地浪费 „„„„„„„„„„„„„„„„„„„„„„„„„„4 2.3畜产质量量问题„„„„„„„„„„„„„„„„„„„„„„„„„„„4 2.4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5 3 生态养殖
„„„„„„„„„„„„„„„„„„„„„„„„„„„„„6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6 4.1要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养殖结构 „„„„„„„„„„„„„„„„„„„ 6 4.2要强化技术攻关,制定生态养殖标准„„„„„„„„„„„„„„„„„„6 4.3要整合资源资金,出台扶持政策 „„„„„„„„„„„„„„„„„„„7 4.4要强化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支持 „„„„„„„„„„„„„„„„„7 4、5坚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 „„„„„„„„„„8 4、6重视农业情报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8 5 小 结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9
发展农村畜禽生态养殖
学
生:刘常春 指导老师:黄生强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大量农民工的闲置,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大规模养殖污染环境,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现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尤其农民最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质量量与安全的关注,畜禽生态养殖已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发展
农村
畜禽
生态养殖
前言
发展农村生态养殖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乡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状况大约2/3从事农业生产活动,1/3在非农部门就业。而1998年农民的收入中来自业的为57%,来自非农业部门的已达43%。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从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做应文章,因为它是农民拥有的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最大资源。农地作为农民的第二大财富,虽然在生产强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然而在生产利用率和土地本应具有的生产以外的潜力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1]2
社会现状
2.1 人力资源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仅存十八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劳动力有近5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依然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建立和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城市化的加速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1989年,中国大地第一次出现汹涌的民工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第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640万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就意味着在近期内仍然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至目前,农民工人数已逾1.2亿之众。
按工日法测算,2006年中国农村剩余1.31亿劳动力[3];采用国际标准结构法测算各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山东、河北、云南、河南、四川、广西、贵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位居全国前列,而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将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点就业人群。[2]2.2 土地浪费
根据一般规律,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原先堆积在土地上的人口将会减少,土地的规模经营及通过规模经营而获得平均利润率成为可能,工农和城乡差别将会缩小。特别是农村因为拥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而有可能蕴育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是由土地的家庭承包延续而来的,土地的承包期达数十年。这从总体上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土地对于农村人口,不仅是生活之源,同时是基本保障。但是,土地的家庭承包不仅造成土地使用的细碎化,难以规模经营,而且造成土地难以流转,难以向拥有资金、技术、知识的人手中集中。由此便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而土地不流转的制度性限制,使那些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积累了资金,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技术的农村精英难以将资金、技术和知识投入土地的规模经营,并获得相应的利益。虽然,一些曾经外出经商的农村精英愿意回报乡村,但也只能将资金投向那些没有承包的一些“荒地”。这些地方的投资效益一般较差,吸引力不大。卞悟主持的一项农民流动的社会调查,在有关土地问题的问卷回答中,有61%的答案是“劳动力流动而土地不流动,导致抛荒和种„应付田‟的增加[4]。”
2.3 畜产质量量问题
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按照卫生部提供的 4 统计数字,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均已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工业“三废”对畜牧业生产的污染造成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并导致畜产质量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今,人类不仅受到了动物源性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威胁,也深受违规添加非饲料添加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危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配额、许可证等直接限制性的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减弱,“绿色壁垒”等“合法”的贸易壁垒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和国内外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发生,使畜产品出口较长时期封关,给畜牧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5]2.4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查清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情况,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主要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中部地区不到总数的20%,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
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t,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区甚至超过4倍,大多数地区也都已超过了一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则占到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其中畜禽粪便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t,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一般认为畜禽粪便对土地总体负荷警戒安全值以0.4为宜,而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负荷警戒值都已超过4.9,我国总体水平已经达到4.9[6]。调查还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处对居民产生环境影响的区域范围内,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甚至位于居民区内,8%~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水源地不超过50m,30%~40%的规模化养殖场与居民区或水源地的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污染纠纷。
另外,规模化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 5 环境影响评价。从整体上看,规模化养殖场的内部环境管理比较粗放,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而且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绝大多数规模化畜禽场的建设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用于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因此,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刻不容缓。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7]。
节俭消费,绿色消费渐成潮流。“小康绿色消费调查”显示有97、4 %的人表示,“愿意身体力行在做一个关心生态环境,不过度消费的绿色消费者绿色消费将成金重地。
[8]
。”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要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养殖结构。
尽管我国已成为一个养殖大国,形成了大的产业,但目前仍处于一种分散的养殖状态,这已经不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必须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全面提升生态养殖的水平和效益。而结构性调整首先面临的就是规划布局。要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度发展区,全国必须按照国家所划分的要求,重新调整布局、制订规划。要选择在农村比较偏僻、植被较好的地方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对于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养殖的大户,也要引导其进一步优化环境,确定好新的选址。如果现在不利用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来进行科学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国的优势将会丧失殆尽,中国的生态养殖要规模化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高瞻远瞩、科学决策,要为将来考虑,对未来负责。
4.2 要强化技术攻关,制定生态养殖标准。必须重点解决由传统养殖向科技养殖转变的问题,实现生态养殖。就目前中国畜禽养殖的整体规模而言,已经较好地形成了规模效应,但是这种规模效应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所带来的严重的面源污染已使得这种规模效应受到了严重影响。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必须强化技术改造,提升养殖技术。一句话,加快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的养殖技术已势在必行。要成立技术攻关组,特别是要把全国畜禽养殖行业内有着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请过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强化技术攻关。要在技术达标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畜禽养殖业的行业标准甚至成为技术权威,把质量和品牌结合起来。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实现生态养殖和规模扩张。目前,要真正形成适合本地养殖的专业技术,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在这方面能尽快实现重点突破。这也是中国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培育“两型”产业方面的一个重要探索。
4.3 要整合资源资金,出台扶持政策
必须重点解决由自我性养殖向保障性生态养殖转变的问题,实现长效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养殖业是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必须作为大事来办。在当前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首要的问题就是资源和资金的整合。逐渐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牧业基础设施。在总体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加大对牧业小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用地问题、周边环境保护问题和防疫设施建设问题;应依据行业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改善基层牧业服务和监管设施。产业的发展壮大是相当不容易的,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条件,更应该通过资金扶持,使优势更优、强势更强,这也是壮大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要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这是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引入工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首先,对已经形成生态养殖规模、作出重大贡献的龙头企业,要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其次,对生态规模养殖户要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养殖方式从“千家万户”散养到“多家大户”规模生态养殖的转变,这是一个最终要实现的模式,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必须有个过渡期。如何协调解决生态养殖散户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是由农民在自己家里养还是到龙头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到股民、从务工到员工的转变,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9] 4.4 要强化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支持
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这个综合性、开放性平台,大力包装和策划项目,尤其是“两型”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要迅速成立国 7 家生态养殖协调领导小组,尽快把发展生态养殖的规划做出来,把三年行动方案做出来,上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上级支持
[10]
。总之,我们一定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大局,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想大事、谋大事,切实把发展生态养殖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4.5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
农村生态养殖要因地制宜地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生态养殖羊为例子:公司+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公司统一提供适于当地发展的绵、山羊品种,而后选择具有饲养管理能力和具备饲养条件的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将选定的羊群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间承包羊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承包期间农户向公司交回按承包合同规定的羔羊以及产品。承包期间,承包羊的饲养管理费用由农户负责。公司对承包户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定期对羊群的配种、产羔、防疫、饲养管理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农村生态养羊一般是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品种混杂,各行其事,很难开展科学饲养管理和改良选育等技术指导工作。但这种模式下,生态养羊场户提供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参差不齐,不利于进入高档场所消费和出口创汇。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通过自建部分基地,把养羊户纳入基地作为养殖工人,统一管理,提供高质量产品。
4.6 重视农业情报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提高整体效益势在必行。提高农畜禽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市场是关键,信息服务是基础。目前农业的发展已由单纯受资源的约束转变为受市场信息与资源的双重约束。有资源优势不等于就有市场优势,更不等于就有了效益。如果谁违背了市场需求规律,谁将会到市场的惩罚,市场信息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80年代末期,世界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去时1880亿美元,其中,美国920亿美元,西欧姆521亿美元,日本335亿美元,澳大利20、3亿美元。在国际合作方面,美、日、英、法、德等国在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借鉴、学习他国之长,补已之短
[12]
。可以说,搞好信息服务就是掌握了开启农产品市场的金钥匙。因此,人们应把市场信息服务当做一项先导工程来做。
小结
发展现代农村生态养殖会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 8 量,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国民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打破“绿色壁垒”,在国际“绿色壁垒”等“合法”的贸易壁垒上站的稳。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不得我们不考虑。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快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黄季锟.对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些思考.农业经济与科发展研究[M]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11.[2]阮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世纪之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12.[3] 钟钰, 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9,6.[4] 卞悟.农民流动:良性还是恶性循环[A].刘青峰,关小春.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5] 王启云,肖怀安 ,刘蓉,现代农业之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2007,7.[6]黄爱霞 邹晓庭 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及解决方法[D].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浙江, 2006 3-6.[7]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88321.htm[OL].FR
[8] 张旭.2010中国人四大消费趋势.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M].2010:2-1.[9] 程振煌, 梁业森 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M].当代畜牧.北京.2009,1.[10] 余爱国.关于全面发展生态养殖的思考.[N/OL].人民日报.2010-3-22
http://www.pppod.net/index3_1.asp?id=4004.[11]
黄不凡.中国农业发展强盛趋势与评估[M].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1999,9.[12] 万宝瑞.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J].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5.致
谢
1 新甫街道办事处畜牧业发展概况
新甫街道办事处地处新泰城西, 辖37个行政村, 总人口4.1万人, 总面积64km2, 于2014年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现有各种规模畜禽养殖场138处, 其中泰安市级畜牧龙头企业2处, 种畜禽场4处, 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处, 泰安市级标准化标准化养殖场5处, 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3家。全街道存栏生猪21382头、牛5832头、羊9354只、家禽156000只。
2 多措并举, 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养殖
新甫街道办事处立足街道实际, 按照“打造魅力、生态西城”的理念,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与新泰市畜牧兽医局协调、配合, 调动养殖企业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健康养殖之中。
2.1 制定政策, 鼓励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为鼓励发展标准化生态、环保、健康养殖, 新甫街道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
2.1.1以补助促畜牧生产 (1) 每新建一处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补助场主10000元。 (2) 每新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场, 存栏奶牛100头 (肉牛200头) 以上, 补助场主8000元。 (3) 每新建一处存栏2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肉禽场、1万只以上的蛋禽场、200只以上的肉羊场、1000只以上肉兔场, 补助场主5000元。 (4) 对经改扩建达到以上相应规模标准的, 减半补助。
2.1.2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是提升畜产品质量, 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档次的重要举措, 积极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无公害认证。新认证无公害畜产品一项, 奖励认证单位3000元, 新认证一项绿色食品, 奖励认证单位4000元, 新认证一项有机食品, 奖励认证单位5000元。目前无公害认证企业达到14处。
2.1.3畜产品商标认证畜产品每获得1个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 补助10000元;每获得1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山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 补助单位5000元。
2.1.4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每新成立一个符合市级示范化合作组织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或新增一个家庭农场, 奖励理事长或场长2000元。
2.1.5畜牧龙头企业建设新建一家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畜牧龙头企业, 奖励企业主10000元。每新建一家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 奖励业主5000元。
2.2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了各级召开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有关通知精神, 精心组织, 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开展。保障了全街道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1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落实办事处与各管理区、管理区与村分别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政管理责任书, 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和监督、考核制度, 同时办事处下发了新甫政发关于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 及时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 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备队和防疫突击队, 制定了应急预案, 确保了各项防控任务的落实。
2.2.2抓好畜禽免疫街道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 抓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按照六统一 (即统一免疫进度、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标识档案、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进度报告、统一抗体检测) 的要求, 全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3 广泛宣传, 积极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近年来养殖业污染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养殖业环境污染整治的法律法规, 新泰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特意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10名专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建议举行了科技会诊, 本街道顺添牧业养殖有限公司作为肉鸡厚垫料养殖模式提供了调研现场,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 新甫街道办事处严格按照市政府下达的养殖污染减排任务, 积极宣传发动, 认真组织落实, 2013年、2014年新泰市金瑞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市康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先后按照市环保局的要求, 投入了20多万元进行了养殖场环境污染整治, 硬化了贮粪场, 搭建了遮雨瓦, 对场区内的雨污分流管道进行了更新改建, 修建了50m3的沉淀池, 100m3的沼气池, 极大的改善了养殖环境, 减少了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及土壤、地下水的污染, 被新泰市政府评为当年度新泰市治污减排先进单位。除对现有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外, 对新建的养殖项目严格把关, 必须经过项目环境质量评定, 达标后方可开工建设, 净化了养殖环境。
2.4 积极推广先进养殖模式, 大力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伴随着环保绿色养殖观念的形成, 应运出现的厚垫料、发酵床等养殖模式, 得以大力发展。虽然增加了垫料成本, 但是缓解甚至解决了养殖粪污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 是长久发展之计。为此, 新甫街道办事处积极引导, 广泛发动养殖户参观、学习、改造, 参与发展生态、环保养殖。
新泰市顺添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是新甫街道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企业, 被市畜牧兽医局选定为山东省肉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单位以后, 积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进行鸡舍改造, 由网上平养改为地面厚垫料饲养, 安装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温湿度控制设备, 同时为减少抗生素使用, 养殖场还摸索出了两剂预防禽病的中草药方剂。安装先进饲养设备, 极大的降低了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地面厚垫料饲养彻底解决了养殖场粪污的排放和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实现了零排放。肉鸡出栏后, 垫料被有机肥厂常年订单回收, 增加了养殖效益, 同时, 由于使用了中草药方剂, 大大降低了抗生素的使用, 保证了禽肉的质量安全。该公司于2013年顺利通过了畜产品无公害认证, 先后迎接了泰安市畜牧专家团和山东省畜牧兽医协会肉鸡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组领导的检查指导, 成为现形势下广泛推广的肉鸡养殖模式。为新甫街道及全市的肉鸡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总量减排管理考核体系,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比重高,是农业污染源总量减排的重点。当前形势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势在必行,不解决好环保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出路问题。
(二)实施畜禽污染防治是法律规定的必由之路
2014年1月1日,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就加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监管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因此,发展生态养殖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是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
美国联邦农业部和环保总署自1999年就开始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实施综合管理计划,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目前,美国已经开始普及推广,共有25万个养殖场实施了该计划,总投入195亿美元,共有135万吨氮和63万吨磷得到还田利用。国内权威专家进行了连续6年的北方典型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沼液农田利用试验,对外界普遍担心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否会下降、土壤有机质是否会遭破坏、重金属是否累积造成土壤超标等关键问题得出了结论,经对比试验,“沼液基肥+沼液”的效果最好,产量比全化肥高8.7%;蛋白质含量比全化肥高0.2%;土壤有机质提高2.3g/kg;重金属略有增加,但较化肥增加很少,且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0.7,不构成重金属污染。
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漯河模式
2013年以来,漯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循环化利用、生态化提升”的良性发展路子。2014年2月,漯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投入
一是准确定位,超前务实。2013年年初,漯河专门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大量深入调研、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迅速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走出一条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调整政策、强化引导。2013年5月,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把过去对新建养殖场的奖补调整为重点奖补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以生猪养殖为例,对年出栏5000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年出栏1万头、流转土地2000亩以上,年出栏5万头、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分别奖补3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引导养殖场通过流转周边土地,确保粪污全部用于农田施肥,真正实现农牧结合、废物利用、生态循环。三是加大投入、示范引导。2013年,市财政拿出1230万元,对验收通过的26个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进行了奖补,带动82家养殖场参与了生态养殖场创建,养殖业在粪污治理方面的社会投入达到2.3亿元,全市累计新建污水储存池18.7万立方米,新建大型沼气设施5.92万立方米,流转养殖场周边土地8.5万亩,铺设污水输送管道5.8万米,通过还田施肥直接减排养殖业污水76万吨。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2014年5月,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整合发改、财政、环保、农业、畜牧等各项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去年验收通过的26个生态养殖场,着力培育一批大规模、现代化、高标准的生态牧场示范场,加快把漯河建成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先进示范市。
(二)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循环利用
一是抓住关键环节、完善配套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是粪污循环利用的关键点,漯河市制定的《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项目管理办法》,把畜禽粪污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形成了畜禽粪污收集预处理——固液分离(固粪用于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污水进入厌氧池发酵(沼渣继续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沼气用于发电或供周边农户做燃料和照明使用)——沼液在储污池沉淀稀释——进入无塔供水等加压设施——通过铺设的地埋管道用于农田施肥的工艺流程,实现了资源循环化利用。二是细化量化标准、实现科学合理。在奖补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多次组织养殖场户召开座谈会,对照上级有关文件、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为例,污水储存池容积必须在5000立方米以上,储存池底部和四周必须要做防渗处理;在污水储存池的末端连接一座无塔供水罐或者加压泵,主要作用是对肥水加压向地埋管道输送;土地面积要求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至少需要2000亩地消纳,这2000亩地可以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如养殖场建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配套大型沼气设施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或者消纳粪污的土地全部种植蔬菜、林木等高消纳粪污能力农作物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各养殖场的畜种特点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切合实际、形式多样。在农田种植方面,形成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种养结合模式。在土地流转方面,既可以是直接租赁,也可以是与农户签约承诺消纳本养殖场粪污的土地,使闲置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既促进了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又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示范带动了现代种养业的发展。四是实现增效增收、改善农村环境。养殖场通过创建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极大降低了粪污治理、购买化肥、人工施肥浇灌等成本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临颍县北徐集团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带动企业流转土地建设供港有机蔬菜基地4000余亩,沼气发电每年可生产400多万度,增效在1000万元以上。郾城区天种牧业公司年出栏生猪6万头,流转周边土地1200多亩,利用沼渣施肥和沼液机械化浇灌后,每年节约化肥和人工成本150多万元。郾城区万昌牧业存栏肉牛2000头,流转周边5000多亩耕地发展有机林果、蔬菜和优质小麦种植,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实现了增收。
(三)广泛宣传、加强指导、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宣传指导。市、县两级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转变养殖理念,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创建。编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指导手册》1500多册免费发放到养殖场;邀请省局专家举办了生态养殖专题讲座;成立了畜牧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巡回培训指导;召开了全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组织全市200多名养殖企业代表进行了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领导分包县区督导工作机制,成立了5个分包县区督导组,每周至少督导一次,定期召开碰头会、联席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扎实顺利推进。三是严格考核验收。由漯河市政府纠风办、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畜牧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组成联合验收组,并对通过验收拟奖补的26个生态养殖场名单在《漯河日报》进行了公示,公布了市纠风办举报电话,认真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生态养殖场建成一个、奖补一个、见效一个。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
受规模、基础、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同时受环境、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优势产业、养殖基础、种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如“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等。
(二)把握关键
以漯河为例,最关键就是让养殖场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快的见到实效。目前养殖业废弃物最大的问题不是固粪而是污水,解决污水关键是“减、存、用”。“减”就是要从养殖环节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不断改进清粪工艺、科学控制畜禽饮水、注重节约圈舍清洗用水等方面减少污水排放量。“存”就是在污水无处可排的时候做好储存,不下渗、不外排,修建一座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污水储存池就可以解决。要走出“沼气工程解决一切问题”这一误区,沼气工程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工程,而污水储存池的作用则完全是治污工程。“用”就是资源化利用,不论是污水还是沼液,都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地埋管道直接输送到农田,不仅为污水找到了出路,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浇地成本,一次投资、永久受益。
(三)科学施肥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覆盖面广、跨行业大、关联度紧,涉及畜牧养殖、土地流转、节能减排、沼气建设、污水管道铺设、农林作物施肥浇灌、农田喷灌机械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因此,发展农牧结合对广大养殖场户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经过处理的粪污用于农田施肥时,一定要熟悉掌握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量,什么时间施肥最好?每次施肥量多少?污水稀释要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废弃物利用价值,做到既推进农牧结合,又节约肥料资源;既改善土壤地力,又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传统的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要想保证猪肉健康与卫生,就要重视绿色饲料的选择。生态猪养殖技术中饲料都是选取绿色、生态、无公害有机饲料,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可以使生态猪的肉质较为良好,并且更加鲜美,对人体没有危害性的影响。同时,在有机食物中,还要不断的添加维生素物质,使生态猪的体制有所提升,保证其身体健康,进而提升人们的食用质量[1]。
2.2疾病预防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是较为重要的,一旦生态猪感染到了疾病,不仅会使生态猪出现病死情况,还会对养殖场造成经济效益的影响,使其受到严重损失。因此,生态猪养殖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猪的饮食进行控制,有效调节其饮食情况。同时,还要对生态猪养殖卫生情况加以重视,严格控制细菌的侵入。虽然,生态猪感染的某些病是不可以控制的,但是,要不断的杜绝疾病发生情况,仔细的关注生态猪精神情况,保证饮食的健康,使其营养更加均衡。如果生态猪卫生情况出现问题,就会对其健康情况造成不利影响,出现较为严重并且无法控制的疫病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
2.3卫生环境的良好
现在生态猪的养殖方式是将生态猪进行放养,将他们带到有机草地,食用新鲜食材,使生态猪的健康有所保障。采用放养的养殖方式,使猪在自然的生存环境中,自由的生长,这也诠释了什么是“生态”,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猪的天性。饮食上有保障,并且还可以自由地活动,使猪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发展。这对于生态猪来说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生长空间,还会促进自然有机生产能力的提升,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不仅保障生态猪的健康,还使得有机环境更加绿化,推动经济发展[2]。
2.2信息化养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推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很多猪养殖户也引进了信息技术,通过借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和远程服务,对生态猪的生活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方便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养殖的专业性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生态猪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使用信息技术。
2.3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主要是以饲料作为生物链的起始端,渐渐地通过不同的生物产生一条比较显著的食物链,通过科学的食物链的结合,产生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比如传统的立体养殖模式大多以猪为中心,利用鸡、鱼、沼气等相关联形成循环利用模式,根据这4种养殖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食物链[3]。
3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对生态猪的养殖观念不同,所采用的养殖技术也有所差异,有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有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纵观我国当前的生态猪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整体的生态猪养殖水平,就要加强区域间的养殖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认真研究自身生态猪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生态猪养殖的规模和水平。
崇明县位于上海北部、长江的入海口,由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长兴岛面积88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6平方公里。岛域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一等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稳定在90%以上。2002年,崇明被国家环保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崇明户籍人口70.4万人。现辖16个镇、2个乡。
一、生态岛现状
2004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崇明视察工作时,对崇明的开发开放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功能定位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2005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岛划入崇明县行政管辖。根据崇明县行政区域调整的实际,崇明县政府对原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年10月,“三岛联动”战略付诸实施。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坚持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的前提下,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
1、农业现状:近年来,崇明在加快推进生态岛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努力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崇明农业依托中华绒螯蟹、白山羊、特色蔬菜、优质大米、花卉林果等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除外崇明绿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除开河蟹、优质水稻、花菜、柑橘和白山羊外,还有金瓜、绿芦笋、白扁豆、刀鱼、凤尾鱼、米酒等,加大了市场化营销力度,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2、工业现状:崇明工业按照生态岛建设的产业导向,重心在长兴岛,使之逐步形成以先进海洋船舶制造业和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海洋装备岛。其中,现代船舶制造业基地是上海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振华港机、中船、中海等大型企业相继在长兴岛建设生产基地。
3、旅游现状:主要是利用崇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目前,崇明本岛主要形成了三个休闲度假景区,东部崇明东滩湿地、中部国家森林公园和西部明珠湖景区。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目前,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正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序推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的中北部,总面积为5400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平原森林、上海著名旅游胜地。此外,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也有较好的发展,主要有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等地方特色“农家乐”旅游。
4、林业现状:为配合崇明县生态岛建设的进程,加快崇明岛林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2003年崇明全县有森林面积177.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7%。主要是沿海和沿江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一部分生态片林、经济林及农户宅前屋后四旁树木。
5、环境现状:在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崇明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一是植树绿化。实施了生态林、经济林等重大片林建设,沿海沿江防护林、明珠湖水源涵养林、长江隧桥入岛生态林等重大绿化工程顺利建成。至2008年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78%;城镇绿地面积234.3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4平方米。二是疏浚河道。2006年以来,对“1环(环岛河)、28竖(县级河道)”的水系进行了有重点的疏浚。其中,重点实
施了北横引河疏拓工程和南横引河中段综合治理工程,保证了河道水系的畅通,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崇明县还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长兴岛青草沙水库建设,为上海市民的水源地建设贡献的力量。
6、能源现状:现状我们崇明主要的能源仍然以秸秆和液化气作为燃烧的能源,而煤发电仍作为主要照明用电和工农业生产。为此要加快其它能源的运用和发展。
7、水环境现状:生活污水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已运行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农业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禽畜粪便进入水体形成污染。大部分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陈旧,或运转不正常,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也存在偷排现象。部分河道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然,崇明生态岛的发展现状还不是很符合生态岛发展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建立起新的生态岛发展思路,力争崇明的生态岛真正进一步世界的生态行列。
二、发展思路
崇明人民盼望已久的上海长江隧桥建成营运,连接江苏的崇启通道不久也将全线贯通,崇明将与大陆完全实现“陆路”相接。作为上下勾连的重要节点,作为上海市政府倾力打造的现代化生态岛,崇明必将迎来跨越腾飞的绚烂明天。崇明将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势腾飞,借势发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的战略思路是:
1、整体规划:在协调推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把崇明本岛的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为未来的发展留足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空间。崇明将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形成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初步框架。初步布局为,崇中分区建设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崇东分区建设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研创区和门户景观区,崇南分区建设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崇北分区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崇西分区建设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区。
2、能源发展:崇明岛发展为依托生物质气化为核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1)崇明的生物质能资源,规划建设秸秆气化和沼气混合发电厂;(2)崇明的风力资源,长江口地区常年风速大频率高风力资源丰富,可望有数十万KW~上百万kw风力发电潜力;(3)崇明岛太阳能资源,潜在的太阳能资源相当于60万吨标煤。
3、林业发展:崇明县政府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及本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湿地生态保护与森林生态建设”为指导理念,以森林生态功能优化为原则,以大型生态片林为主体,规划建设“一环、两区、三带、四圆”为一体的城乡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确定了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目标与规模。
4、旅游发展:林公园地区规划依托道路交通,河网水系,功能布局构筑“一核三区”、“二环六带”的结构体系。崇西明珠湖公园是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和特色体验园的主要区域功能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推进。除外对原有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并有计划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崇明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呈三沿(沿路、沿河、沿江),四依(依托湖泊、农业园区、片林、农民社区),多点多带,点线结合,条块结合布局。崇东市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以发展
城郊农民新社区及其周边组团式农业旅游集聚区和农业主题公园为主。崇中农业休闲旅游区,是各类农家乐、农业主题公园和高科技农业园区大规模集聚的区域。崇西农业度假旅游区以农业主题公园和涉农旅游为主,打造会展休闲度假旅游。
5、农业发展:崇明将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品,积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努力对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大市场。同时推进崇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农业旅游,延伸和打造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利用农业旅游吸引社会投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将使农民享受稳定的土地收益、旅游项目经营收益、旅游从业收益。
6、海洋装备发展:加快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努力形成以海洋装备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支撑体系,全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7、城市发展:在致力于三次产业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崇明加大了新城、陈家镇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崇明新城,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坚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田园水城”为目标,严格按照“中心开花、带动两翼”的开发原则积极推进。陈家镇是上海市规划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陈家镇的开发建设主要采取生态城镇布局结构,配置9个功能区。近期开发的主要有裕安新型农村社区、实验生态社区、滨江体育公园社区、国际论坛商务区等“四大组团”功能项目,远期开发的主要有主题乐园区、绿色产业园区等“二大组团”功能项目。
8、水环境发展:要加大建设农村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的污染,逐步推行养殖业准入制度,改变禽畜养殖生产模式,实行污染物按标准排放,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政策。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崇明也将按照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到2010年,60多万崇明岛居民有望过上这样的生活:走的是吸声降噪、低反射的环保路面,用的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住的是四季皆宜的生态建筑,吃的是绿色大米和蔬菜,看的是万鸟竞飞的自然美景。
2010-9-18
(一)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好中央和省委对“十三五”基本特征和发展环境的新判断, 始终把“五大发展理念”与“十三五”养殖业发展任务紧密结合, 并贯穿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努力实现养殖业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发展, 让养殖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坚持创新发展强动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养殖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技术路径的科研攻关力度, 推动养殖业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业转变。坚持协调发展补短板。加快调整产业、产品、区域结构, 围绕市场发力, 推进种养平衡、产加销平衡。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养殖业汇聚, 用工业化成果装备养殖业, 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养殖业。坚持绿色发展保持续。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题, 坚守生态底线这条“硬杠杠”, 正确处理好养殖生产同生态保护的关系, 把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到提质增效上来, 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型, 以产业转型保障生态改善。坚持开放发展拓空间。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充分利用我省生猪、肉牛、淡水水产品现有外销优势和基础平台, 加大养殖业贸易合作力度, 提升养殖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坚持共享发展促增收。加快健全完善养殖业政策支持体系,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 有效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养殖业领域,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 让养殖农户分享劳动成果。
(二)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我省养殖业发展而言, 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都表现在结构方面, 主要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没能适应需求变化,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 导致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规模养殖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基于此, 加快推进养殖业供给侧改革, 必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理念,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下大力气调整生猪、牛羊、家禽、渔业生产布局, 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 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三) 科学谋划“十三五”我省养殖业发展。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决策部署, “十三五”全省养殖业工作要以“五个发展理念”为指导, 围绕“一个目标”, 坚持“一条主线”, 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促进现代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力支撑。
“一个目标”:就是养殖业现代化取得大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养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到2020 年, 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十三五”全省养殖业发展的主旋律。要以新的理念引领新发展, 大力转变养殖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 推动养殖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转变。
“六个全面提升”:一是全面提升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引领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养殖经营主体、健全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尽快实现由分散的小群体饲养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 提高养殖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全面提升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现有质量安全基础, 加快创新监管方式和治理模式, 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品牌创建为支撑, 严格责任落实, 抓好标准化生产, 抓实监管执法, 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发展。三是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加快推进动物防疫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行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训, 不断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四是全面提升养殖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突破一批能够支撑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 大幅提升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五是全面提升现代养殖业经营效益水平。大力推进养殖业节本增效, 发展高效优质畜禽水产品, 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 引领养殖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 让养殖者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六是全面提升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养殖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 总结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养殖方式,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现代养殖业格局。
2016 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做好今年养殖业工作意义重大。2016 年要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11 项重点工作。
1、推进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设施工艺的科学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方面下功夫, 遴选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场, 发挥示范场辐射引领作用, 以点带面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在现有“量增”的基础上, 实现“质升”的飞跃。力争年内创建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0 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0 家。
2、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 做好源头控制。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财政补贴、业主自筹、社会投入等多种方式, 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商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力争年内在养殖大县建成5~10 家专业化、公司化运作的无害化处理中心。
3、推进粮改饲和草牧业发展。坚持“以养定种”, 大力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 因地制宜发展饲用高粱、饲用麻、饲用桑等作物, 切实优化饲料品种结构, 推进草牧业发展, 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要在继续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和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湘西、怀化、湘南等优势产区和草食牧业示范园区, 着力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精、效益好、辐射强的牛羊养殖企业, 实现优势产区率先突破。
4、强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抓好源头治理, 重点整治兽用抗菌药、假兽药、“三鱼两药”、违法违规饲料,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全程管控, 加快推进追溯管理。深入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 探索“政府负责、行业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改进抽样方式, 严格执行抽、检分离, 加强部门配合, 实行检打联动, 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条底线。
5、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政府负责制, 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努力保持全省疫情平稳的良好态势。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大力推行检疫电子出证, 逐步实现检疫票证、检疫检测记录电子化。加强省级动物防疫指挥平台、冷链体系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 稳定乡镇改革后的乡镇动物防疫机构, 提升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保障能力。
6、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和渔政执法。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的目标, 促进渔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力度。抢抓机动渔船燃油补贴改革机遇, 大力推进渔池标准化升级改造, 力争年内提质改造40 万亩。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等新兴业态, 力争全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0 万亩以上。坚持禁渔期制度,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和渔船数量, 加大力度清除“绝户网”、“迷魂阵”、电毒炸鱼等禁用渔具渔法, 继续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打非治违”和渔船质量大检查活动, 强化渔业船员管理和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确保渔业生产安全。
7、推进洞庭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关于洞庭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前段我们已部署开展相关调研、摸清了底子, 下阶段要巩固湘江干流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成果, 借鉴其好的做法经验, 全面推进洞庭湖养殖污染防治, 力争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治理成效。关于洞庭湖非法矮围网围整治, 之前相关市县做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历史原因, 围子情况复杂, 拆除难度大, 矮围整治清退工作总体进展不快, 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工作进展不平衡。下阶段要加大力度, 争取政府支持, 联合部门协同整治, 力争面上整治在12 月底基本完成, 2017 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8、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以饲料加工、畜禽饲喂、栏舍环境控制为重点的机械应用, 尽快实现大型养殖企业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推进南方牧草种植、收割、贮运机械的引进和研发, 尽快突破我省肉牛肉羊草料生产的机械化瓶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养殖业, 加快湖南畜牧水产数字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养殖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9、加强畜禽屠宰管理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重视, 尽快高质量完成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工作, 构建上下衔接、统一协调的屠宰管理体制机制。职责调整已经到位的, 要加强调查研究, 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 迅速开创屠宰监管工作新局面, 力争出典型、出经验。职责调整尚未到位的, 要认真履行相关监管职责, 防止职责调整过渡期出现监管盲区和缺位。要继续深入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 切实强化屠宰监管,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屠宰行为,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10、加强养殖业项目资金监管。所有项目申报, 要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将项目的实施范围、扶持对象和补贴方式, 进行网上公示或挂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所有项目资金, 要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所有项目实施, 要严格按照项目批复的建设内容, 按时按质组织施工, 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组织验收, 确保项目实施不走样。对市州局的考评实行四个“一票否决”:即廉政建设一票否决, 凡县市区局长以上的领导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处分的, 对该县市区包括市州不评先;质量安全一票否决, 出现较大质量安全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评先;疫病防控一票否决, 因防控不力出现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不评先;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发生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不评先。
11、加强全省畜牧水产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要转变工作方式, 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调查研究, 强化示范带动;要加强法治建设, 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 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转变工作作风, 在重点工作、重点环节出实招、发狠力、出成效;要贯彻落实《条例》和《准则》, 切实强化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不断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总之, 要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 持之以恒反“四风”, 树立全省畜牧水产系统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思路;产业;特色;原则
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逐步成为新增长点的主导的形势下,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跟进了全国调整的步伐,也在结合省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模式。其中的生物制药、花卉、绿色食品、民族文化旅游等行业在速度、效益以及前景方面都很突出,是我省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些行业之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那就是云南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从产业角度来说,这一优势的意义体现在它的影响遍及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它使产业及产业群的发展在思路、模式上都改变方向,并且对产业一体化的促进以及升级具有先导意义。
虽然纵向比较来看云南省在生态资源和环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质量、服务和工艺流程上取得了突破,但横向比较时则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一些被动跟随的不足,核心科技含量以及发展思路的前瞻性还处在初级水平。不过,初步的发展已为将来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验。从长远来看,生态产业对于云南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更是云南参与世界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对特色产业的认识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在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和动向的基础上,做充足的预见和长远的规划。
一、特色产业的模式原则
(一)资源利用原则
云南的特色产业中有很多与生物、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长远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高科技和先进文化水平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是全面和充分的,它包括对生物体本身价值的衡量:现实的有用性;稀缺性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对物种基因多样化及生态进化和演变的贡献。它还包括生物体对环境的贡献:对其他生物的贡献和影响,包括食物链关系及生物群落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所产生的影响;对生物以外环境的贡献和影响,包括对气候、土壤、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作用。所以,以科学长远的眼光看,云南的生态资源价值将远远超过单纯的农作物、林木和副产品资源的价值。而传统的资源利用及生产,获得了有用性,但更多的价值却失去了。云南在现有技术和生产力还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价值的情况下,最有利可图的经营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较完善的保护,这和企业牺牲当前利润以获得高预期利润的经营策略是相似的。
(二)特色产业的市场原则
先进而科学的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在这些基础上,它的商品及劳动的生产也就相应地呈现多样化特性,就直接的产品而言,可以开发出以前未能利用的物种或正在利用的物种的更多功能,丰富商品市场,就劳务而言,以旅游为例,可以发展多种形式: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了满足人们认识大自然,增广见识的需求,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生态与人文景观优势发展探险性、考察性旅游,同时带动户外装备及安全设备的消费;为了满足人们增强身心健康的需求,可以发展拓展训练。消费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未端的位置,如果新的消费发展起来,它就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直接和间接供给,只要这种消费在上升,就能说明,按照资本流动规律,它能提供更好的效益,相应地增加收入和就业。
(三)特色产业的消费原则
有生态规律意识的消费会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及生活方式的健康为追求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获得更多生态知识,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抵制反生态消费的过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污染、有害制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敏感度增强,关心周围的生态问题。油烟机的家庭化、普及化就可以说明消费者对油烟危害认识的增强,随着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共识增强,就会形成一定的力量来抵制周围油烟污染问题。在企业内,企业职工是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第一受害者,当他们对此敏感性增强时,就可能成为一支抵制生产污染的首要力量。云南粗放式生产严重,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消费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发展生态产业,并向主导产业方向推进,使消费者受到“启发”,这是对不合理消费行为进行矫正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发展思路的意义
(一)优劣势的相对性
对特色产业科学先进的发展观方面的指引从短期和现实的角度看至少可以避免以下劣势:第一,生态优势取代资源“优”势,发挥了生物多样性的真优势,避免了数量少的真劣势,并弱化了资源、原材料和市场不景气的消极作用;第二,避免了跟随发达地区搞工业化的被动,获得率先发展新兴生态产业的主动权,只有取得主动,才能加强相对竞争力,避免持续落后造成的负担;第三,避免了地理位置和地形造成交通不便,缺乏联系的劣势,发挥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传统的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并不能改变云南山地多,工程设计复杂,建造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的根本劣势。而生态产业的高技术起点形成的高附加值贸易流动模式,将使价值高、体积小、功能强的产品成为主体,适合于航空运输业,电子通讯及远程控制的发展。从贸易运输方式上进行彻底的创新,改变交通的先天劣势。而且,基于现代化水平上的联络及贸易方式,本身相对于传统的方式就具有优越性。
(二)跨区域意义
云南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是云南省的事情,由于生態问题有跨地域性、跨国界性、甚至全球性,所以,云南生态产业的意义和影响将超越省界甚至国界。就国内方面来说,云南地处珠江和金沙江上游,珠江中下游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游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完整是珠江流域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也是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河道曲折,河床狭窄,水流量大,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由于生态恶化,蓄洪能力下降而成为洪水危害严重的地区,上游生态建设有利于减轻水患,而且为中下游的保护和治理创造了条件。就国际方面来说,云南是一个边疆省,与越南、老挝等南亚国家相连,生态问题的国际性,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在湄公河流域开发问题上很典型,云南处于湄公河上游,湄公河流经中、缅、老、泰、柬、越六国,上游的水土流失,势必造成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升高,畜水调节能力下降,成为洪灾的主要根源,并且直接危害水利设施,而云南的地形又以山地为主,斜坡面积大,坡度大,地表层结构破碎,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尤其重要。而这些植被又是几百万年稳定的地壳运动和气候条件形成的复杂生态体系,人为因素很容易改变和破坏生态结构,打乱生物链,造成植被破坏,进而加剧水土流失,使湄公河生态问题成为多国关注的热点。另外,上游的大气、土地、水体污染会由河流作为载体传递到下游,造成下游环境危害和明显的经济损失,引起国际性的问题。而根除这些问题,并使它们与共同的经济目标一致,只能走生态产业道路。
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展望
环境保护的认知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全面渗透和提升,从层次、强度、学科属性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成为无可比拟的一个热点。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工程还处在探索的初始阶段,经济学界也只是预测生物产业是未来的产业之一,而现在,对基因的研究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开展起来,基因技术的强大力量甚至在克隆试验刚刚成功时,就引起国际的关注,并迫使各国迅速采取控制措施。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说明,生态产业的兴起,可能比计算机革命更有突发性,特别是生物技术本身有计算机支持。所以,生态产业的实现速度加快是必然的,它的提前实现可能超越生物工程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预测,并且,比较起过去的三次产业革命来说,发展中国家实现生态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云南有可能在生态化方面在国际上也取得领先,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首批“生物谷”。云南生态主导产业,就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个先例。云南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有别于传统增长的新经济目标,则更加能够引起国际的兴趣和注意,即使从最功利的投资角度来说也会具备明显的短期效应,而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则是短期结果所带来的短视风险。
【生态养殖发展思路】推荐阅读:
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论文10-28
高效生态养殖07-20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07-04
生态养殖调查报告07-23
生态水产养殖申请报告07-07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09-12
蛋鸡养殖业发展走向10-21
生猪养殖业发展前景11-14
未来生猪养殖发展前景分析11-18
发展养殖业与环境保护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