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读后感600字(精选10篇)
但有一天,他因为过于的自信和自尊,在接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回苇塘里休息的时候,一时大意让其中的一个叫大菱的女孩子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扫中了,受了伤,他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此次任务而感到内疚、自责。他发誓要让鬼子们血债血还,同时还要二菱去看,给他作证。
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英雄般的行为,她想着这位老同志在昨天所说的话可不是放的空炮,自己还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呢。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个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着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的样子,而且他还足智多谋。
原来他在船头放了一大堆又肥又大的莲蓬,自己还在有滋有味的剥着莲蓬吃,是为了引起鬼子们的注意,鬼子们哪里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驾船的本领可真就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圈圈呢。鬼子在水里被驾船的老头子弄的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从水里冒了上来呢?老同志还没有动手啊,鬼子怎么就怎么哗哗的流血了呢?一定是水里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点子。
原来他有他的本事,可以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们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能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地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去,让她知道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让她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2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
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又走了一会儿,我说:“怎么那么远?不爬了!不爬了!”看了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有时候,我放学回家,看到一条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我被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面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面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面对敌人时我会怎么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
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3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平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接着,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可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4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芦花荡》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很长,但却充满诗情画意,在那种抗日战争的年代里,讲述了一个老英雄的自信和自尊。
夜晚,在那神经崩紧,阴森黑暗的大苇塘里,总会有一个勇敢的老头在淀里撑着小船来去自如,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他看来都是一切保险,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工作的自信。但是由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也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的途中,但是由于老头子的大意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了,由于这个女孩受伤了,这使老头子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老头子说:“一路上是多么的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直射穿我的心,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老头子觉得这件事让他在俩个小姑娘中丢尽了面子,于是,愤怒的说:“今天他们打伤了你,别怕,等到明天,我会让他们十个人受伤,流血。”于是,那一天早晨,老头子早早地划着船,在小鬼子经常出入的地方划来划去,正巧那天小鬼子们也在水中游泳,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鬼子们忽然看见了老头子,于是,便冲老老子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看了一眼,理都不理,于是,便又划起了他的船,这时,小鬼子感到非常生气,便追了上去,没一会儿的功夫,小鬼子追上了老头子,正准备爬上船的时候,忽然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原来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接着,小鬼子们都被这锋利地钩子钩住了,这时,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老头子终于报了一口恶气,心里觉得爽快极了,便撑船回去了。老头子用这次英勇的行为,挺来了自己丢失的颜面,也让日本兵尝到了苦头。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1.芦花荡读后感
2.《芦花荡》教案
3.芦花荡教案
4.《芦花荡》课文原文
5.关于《芦花荡》读后感
6.芦花荡读后感600字
7.芦花荡读后感400字
8.《芦花荡》读后感650字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我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我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应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芦花荡》读后感2子弹飒飒乱溅,穿破黯绿枝叶,款款残叶躺在湖面上。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浮起阵阵涟漪。老头立船,白影斜映水,芦花,笑颜依旧。
深夜,隐在身后的无数双灌满杀气的眸子,不断地扫视2着周围。刺眼的探明灯,锐利地监视着。但一位老头却站在苇叶似的小船在监视区内穿梭自如,毫无畏惧。他年迈60,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在风中飘摇,身体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却异常精神!在敌人紧紧的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早出晚归,心境悠闲,编算着使自我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乐观!
硝烟岁月中混沌一片,战火历史禁锢了整个芦花荡。蜻蜓无了点水之心,蝴蝶无了孕育之意,都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唯有这位老头,丝毫不在意身后的危险,就这样静静地完成他的任务,过他的日子。立在船头,飘在水面,早出晚归,怡然自乐。他的心,不被硝烟所玷污,不被战火所辱没。举着楫,打着水,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望着初起的太阳,笑了笑。
在战火边缘,有一束芦花,展开的紫色的丝绒,笑颜依旧。
《芦花荡》读后感3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芦花荡》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很长,但却充满诗情画意,在那种抗日战争的年代里,讲述了一个老英雄的自信和自尊。
夜晚,在那神经崩紧,阴森黑暗的大苇塘里,总会有一个勇敢的老头在淀里撑着小船来去自如,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他看来都是一切保险,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工作的自信。可是由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也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的途中,可是由于老头子的大意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了,由于这个女孩受伤了,这使老头子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老头子说:“一路上是多么的紧张,也没怎样样,谁知到了那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直射穿我的心,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老头子觉得这件事让他在俩个小姑娘中丢尽了面子,于是,愤怒的说:“今日他们打伤了你,别怕,等到明天,我会让他们十个人受伤,流血。”于是,那一天早晨,老头子早早地划着船,在小鬼子经常出入的地方划来划去,正巧那天小鬼子们也在水中游泳,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鬼子们忽然看见了老头子,于是,便冲老老子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看了一眼,理都不理,于是,便又划起了他的船,这时,小鬼子感到十分生气,便追了上去,没一会儿的功夫小学生,小鬼子追上了老头子,正准备爬上船的时候,忽然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原先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之后,小鬼子们都被这锋利地钩子钩住了,这时,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老头子最终报了一口恶气,心里觉得爽快极了,便撑船回去了。老头子用这次英勇的行为,挺来了自我丢失的颜面,也让日本兵尝到了苦头。
《芦花荡》读后感4都说冰心奶奶与朱自清的文章十分美,可我又觉得,孙犁的文章也并不逊色于他们,因为他写作有两点妙处。
最近我看了孙犁写的文章,什么《芦花荡》啊、《荷花淀》啊……简直是什么都有。它们都是写晋察冀边区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生活,描述了抗日军民的形象,情感十分真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芦花荡》了,《芦花荡》里描述景色与人的句子十分美,不仅仅是美,并且还很细致。
比如说这句话: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并且要滴落下来的样貌。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并且要滴落下来的样貌”说明了星星要比往常要明亮,好像动一下就要从天上掉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苇子一向往上钻,好似也受不了地面无休止的战争,想要到天上去享清福。
我认为这就是孙犁写作的妙处之一,他擅长运用修辞手法。在他的文章里,稍微加上一些修辞手法,好像他把没生命的事物写活了,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到你眼前了。那么第二点妙处呢?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再来看这句:“乘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想老了的鱼鹰。”孙犁为什么不直接说“人们都饿得皮包骨头,十分干瘦”,他却描述了一下老人的外表和穿戴。这就是孙犁的妙处之二,他擅长运用一些描述,把事情给读者一个思索的空间,让我们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死板,反而十分有意思。
原先我爱读童话,但读了孙犁小说后,我才发现,其实名人作家写的小说能够给人这么多的思索啊!
《芦花荡》读后感5孙梨是《芦花荡》的作者,《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可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一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必须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6“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是他的英雄气概。“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的他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他,在抗日战争中凭借这自己薄弱的力量保护着家乡,保护着芦花荡!
一个年近60岁的老头子,有着短短的花白胡子和晒得干黑的脸。即使这样,他还是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的穿梭。按常理说,他应该到后方过着普通人的该有的生活,让我吃惊的是他却像青壮年一样,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浑身有着想打死XX鬼子的劲儿。
他有着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憎分明的精神。他对素不相识的大菱二菱非常亲切,但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让大菱受了伤。他斩钉截铁地对女孩们说:“他们打伤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对女孩们非常亲切,却对冷酷无情的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张他的意识中: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真正正的主人,这里容不得其他人在这片土地上撒野!
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每一次执行任务,他都不带一枪一炮。他坚信自己有丰富的对敌经验和水上本领。但同样是因为这些,使自己过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在这次护送女孩进部队的任务中让大菱受了伤。“我没脸见人”,一句简单而真切的话,说出了他对大菱的愧疚。
鱼香、米香、荷花的香,编织着芦花荡的靓丽风景;像要滴落下来的星,白绸子似的水鸟,迎风飘撒的紫色芦花,这是芦花荡的色彩。这份美丽与娴静是属于中国人的,不是外人可以肆意剥夺的。孙犁的《芦花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特记忆。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个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是那么的机智勇敢!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战争只有残酷与血腥,是不会像芦花荡这样的如诗如画,是芦花荡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看法。
老头子他虽然过于自信,但我觉得他是个真英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芦花荡》读后感7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平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接着,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可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芦花荡》读后感8《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但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9【芦花荡】这篇文章主人公为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这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干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中。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护送两个小女孩儿回区队,没曾想,一个大点的女孩儿竟“挂了花”,待他们安全了,老人竟然不想护送他们了,原因竟是:他原先夸下了海口说,他觉不会让一个人“挂花”,而这次竟然出了意外。经过女孩儿的劝说,他决定护送女孩儿到区队,并告诉女孩儿一定要为她报仇,让另一个女孩儿去观看。
这天清早,他来到了淀子里,摘了些新鲜的莲蓬去“引诱”鬼子,他像和鬼子捉迷藏,不一会儿,鬼子们的大腿肚子上便挂了几个钩子,再也不能动弹了。
这个干瘦的老头子,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鹰!
《芦花荡》读后感10作者孙犁他用词好,清楚地写出了这篇文章中的主要性,清楚地写出老头子的英勇行为,也写出老头子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采用了许多的夸张手法,比喻手法、拟人手法……把故事中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写得很清楚,在抗日时期,每一个人都应该纷纷逃难的时候,可老头子却是这么勇敢出来抗日。这一点提醒了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也记载了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写出了战争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与真善美与假恶劣丑的两个极端,可以了解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也清楚地把握了人物和事件,只有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芦花荡》读后感】相关文章:
1.芦花荡读后感
2.《芦花荡》教案
3.《芦花荡》的读后感600字
4.《芦花荡》700字读后感
5.《芦花荡》教学反思
6.《芦花荡》课件
7.《芦花荡》读后感作文
8.芦花荡教学反思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那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我十分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那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那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终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那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头子对日本人的痛恨,把他们脑袋比成顽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们。
孙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战争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从老头子的传奇故事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了解叙述性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学会复述课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4、练习默读,在默读过程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分析、综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复述故事情节。
2、对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揣摩景物描写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意义。
【设计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2、充分发挥“研讨与练习”的导向和手段功能,开展教学。
3、整合课文教学和单元“综合性学习”,注重加强语文实践的综合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的能力。
5、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歌词导入,播放《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 花 荡 作者: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 “荷花淀派”,也即“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 1
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孙犁——1946年在河北蠡县 孙犁——1979年在天津寓所内 孙犁——一九八三年 晚年的孙犁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 孙犁——遗像安放在鲜花丛中
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早期版本 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读准字音 阴惨o zi 寒噤n jìn 蹿出cuān
央告..yīn cǎn 疟子..yà..há...yānɡ ɡào
仄歪 sà 白洋淀i yáng diàn
莲蓬n péng ..zè wāi 飒飒..sà...bá..liá提防dī
转弯抹角wān mò jiǎo 张皇失措.....zhuǎn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趴下pā
浸透jìn
竹篙ɡāo
荷花淀n ....dià扒手pá
侵略qīn
蒿草hāo
绽开zhàn ....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寒噤
2、央求。——央告
3、尖锐;锐利。——尖利
4、技能、本能。——能耐
5、闲适自得。——悠闲
6、倾斜、歪斜。——仄歪
7、暗淡、阴森。——阴惨
8、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9、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打牙跌嘴 0、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
11、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月明风清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抗日时期 白洋淀里的芦花荡(明确:这里的时间——抗日时期就是社会环境,地点——白洋淀里的芦花荡就是自然环境)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①头一天夜里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②第二天中午老头子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
1、(9~19)开端—护送
2、(20~54)发展—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情节结构
1、(9~19)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2、(20~54)发展—受伤
(这一层讲述大女孩在过封锁线时受伤的过程)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8)
1、试分析第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这是环境描写。这段话中“炮楼”“阴森黑暗”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年代,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天空的星星……的样子。”描绘了芦花荡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但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2、第(1)(2)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3、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特别是险恶的战争环境更能突出老头子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4、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为什么“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因为敌人监视严密,战斗激烈,只有到了夜晚才稍稍安宁。
(2)请赏析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狠狠”和“钻”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3)请找出直接和间接表现环境险恶的 句子。
——明确:直接表现的句子: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样子。
——间接表现的句子:到这样的深夜„„炮火去了。
(4)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
——“飘”这个字眼既说明划船者技术娴熟,小船行驶速度快,又说明老头子的积极、乐观、战斗热情高。
5、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1)找出肖像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改为“十分”、“非常”好不好?为什么?在文章中找出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的语句。
——不好。因为“过于”不仅含有“十分”、“非常”的意思,而且还有“超过”、“过分”的意思,它既准确地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又自负的性格特点,又为后文写老头子的粗心大意作铺垫。
(4)“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开端:9-19)
1、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2、你觉得大菱和二菱是两个怎样的女孩子?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第38、39段(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第47段:心理描写(“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第53、54段(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三)分析复仇部分。
1、“一个干瘦„„投进嘴里去”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过于自信,沉着镇定,勇敢机智。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老头子把船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5、第6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衬托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6、为什么说老头子的行为是“英雄的行为”?
——因为他单枪匹马,且手无寸铁,孤身杀敌,英勇无畏。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第38、39段: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藐视敌人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 6 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2、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描写,请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并分析其作用。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第2段)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第9段)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第38段)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第55段)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第55段)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第59段)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第62段)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
观看影片,你有什么感想?你了解这段历史吗?回家后查找资料,进行补充,写观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
安净
将军墓中学
教学目标:
1、找出并分析课文《芦花荡》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概括其作用;
2、总结、识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教学难点和重点:
总结、识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展示:人物图片1,无背景;人物图片2,加上清新背景;人物图片3,加上凄凉背景。总结:不同的背景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即背景的作用。引出环境描写的教学目标。自学与展示:
找出课文《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文本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作用:突出环境的险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描写老英雄行为做好铺垫,突出了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与传奇色彩。
文本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作用:衬托了老头子因大菱受伤而痛苦自责的心情。
文本3: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作用:描写闷热天气,渲染既平定又神秘的气氛,为后文写鬼子洗澡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本4: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作用:反衬鬼子的残暴。
文本5:这里的水确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描写平静水面,渲染平静气氛,反衬不平静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发生。为老头子消灭敌人交代环境,埋下伏笔。
文本6: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作用:描写开放的芦花,烘托老头子胜利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突出了老头子的高大形象。探究与总结:
从其他课文中找一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总结其作用:
1、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张之路《羚羊木雕》 作用:渲染月亮出来后冷清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在要回木雕后难过与伤心的心情。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地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莫怀戚《散步》
作用:(1)渲染初春时节清新美好的气氛,为下文母亲和儿子的选路出现分歧做铺垫。
(2)营造了春天充满生机与美丽的氛围,体现我们一家人的和谐与快乐。
3、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他们„„
林海音 《爸爸的花落了》
作用:暗示爸爸的去世。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都德《最后一课》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以晴好的天气和优美的环境渲染美好的气氛,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后后文的转变做铺垫;社会环境描写,表现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为下文最后一节法语课做铺垫。
5、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喝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可以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秋天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孔乙己》鲁迅
作用:(1)先对人物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及人物活动的小环境进行渲染。这些描写,形象而深刻的揭露了清末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种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2)渲染了日渐冷漠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的悲惨出场做铺垫。
6、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落,没有一些活气。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故乡》鲁迅 作用:(1)渲染故乡萧条冷寂的环境,表现“我”回到故乡时凄楚黯淡的心情,为下文描写闰土、豆腐西施和家庭变迁做准备。
(2)渲染离乡时悲凉的气氛,表现“我”渐渐离开自己的故乡,离开曾经的人与事。„„
总结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暗示社会状况;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展现真实活动情境;渲染欢快愉悦、轻松自然、清新优美、凄凉悲怆、伤感苍茫等气氛或氛围;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和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拓展与延伸:
学以致用: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后,来尝试运用
情景一:在公园
要求:写出在开心和不开心两种心情下看到的不同景色;
情景二:和妈妈
要求:写出在跟妈妈闹矛盾时和理解妈妈用心良苦后不同的环境感受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
而芦花荡教案中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两个地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感受抗日气氛,然后由电视剧《小兵张嘎》图片引入芦苇景色,并旁白: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是一支抗日军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视剧《小兵张嘎》所发生的地点就是有着一片又一片芦苇地的白洋淀。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就在这样一片芦苇丛中,又上演着一幕幕英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1、孙犁——“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2、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寒噤 仄歪 提防 穿梭 张皇失措 疟子 黄稍 吆喝 竹篙 转弯抹角 苇塘 蹿 趴 扒 打牙跌嘴 飒飒 疟疾
2、解释词语: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提防:小心防备。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丢脸的事情。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四、介绍文体知识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三要素。
1、人物: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2、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3、环境: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六、理清课文结构:(请同学复述故事)
第一段(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二段(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一层(9—19)开端——护送
二层(20—54)发展——受伤
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七、试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1.过于自信: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2.过于自尊:
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小结: 本小说塑造了老艄公有鲜明、倔强、智勇双全,决不退缩的个性。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景物描写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文的写景更有增强效果、增添传奇色彩的作用。(下节课再进行分析)
八、作业: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会,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记:
二、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写。
1、请在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把你认为写得最美丽的地方摘录下来。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A、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B、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C、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②“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③“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④“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 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上各种色彩来描写景物,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请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本小说通过主人公(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芦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全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二、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芦苇,然而“每到晚上,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
歌声代表着一种精神生活,由此可联想战士的情绪,想部队的日常生活,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后勤供应有保障,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传来的歌声,正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
2.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
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三、作业:
1、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训练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
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浸 提防 尖利 悠闲 疟yo子
疟疾 寒噤n 蹿un 仄歪 飒飒 挂花
泅i’水 转弯抹角 吆喝yo 张皇失措 央告
4、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
(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⑵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老头子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5、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简洁
二课时
1、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
⑴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
爱国 老当益壮
过于自信、自尊(如何理解“过于”?)
爱憎分明
智勇双全
⑵本文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护送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惊心动魄)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近六十
复仇 不带枪 消灭十几个鬼子
(酣畅淋漓) 孤身一人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却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由谈】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写战斗也不忘“水草轻轻地浮动”“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3、课堂练习
① 补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阴森、遮盖、
阴惨、遮掩、
4、课后作业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战争的描写大多是这样的,血流成河,你死我活,有的是惨烈的场面,愁云惨淡的环境。阅读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是沉重而紧张的,因为诗意与战争是不搭边的,但是作家孙犁的小说,充满了水乡的朦胧和水气,诗意而轻松地表现战争,表现战争中的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从一个小的视角,反映了人民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轻松地走进紫色如丝绒一般的芦花荡中,湖水涟漪,水面如镜,莲蓬清香,月明风清,白绸般水鸟……
一片苇叶似的小船,轻松地进出,在敌人炮楼的封锁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小说主人公老头子水性极好,能在敌人的炮火中跳进水中,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老头子划船技术很高,一只船在他手中轻得如同苇叶,行驶在水面上,作者是用了一个“飘”字;老头子熟悉水面的形势,设计打鬼子,把敌人骗的团团转,进入芦花荡的深处,需要拐弯抹角地走,老头子不在话下;老头子爱憎分明,对小战士,充满了爱怜,小战士受伤,他心疼自责内疚,对敌人,他充满了刻骨的仇恨,设计钩住鬼子,然后用篙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老头子是战士的坚强后盾,他出入在芦花荡中,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粉碎敌人企图封锁抗日将士的阴谋,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中,因为有了老头子,苇塘中有响亮的歌声,有鱼米地香味。
战争的炮火熏乌了人的眼睛,穿梭的子弹制造着硕大无比的惊恐与焦虑。战争的残酷无情剥夺着人们脆弱的心灵,战争是难以抹去的污垢,让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无法擦拭。如何让这样的人们在硝烟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如何让饱受折磨的人们在漫长的封锁中缓解心灵的苦痛,这需要有某些东西带给人们新鲜的气息。此时,文学就成了浸润心灵的一泓清水,而孙梨就在此刻创造了似水的文学。他用《芦花荡》洗着人们脸上的血污,抚摸着痛苦的心灵。在压抑与无奈中,在战斗与渴望中,《芦花荡》给战争一些诗意,给芦花荡一些风月,给心灵一些宁静。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文章开头就以天上的星星驱赶着阴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润,而且要“滴落下来”,看在眼中怎舍得离开她,顿生爱怜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芦花荡,牵动着每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心,让痛苦也随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随着荡里的水静下去。这只是开始,还有“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带着俏皮可爱之感,月本就有情,在这一片水天中似一个微笑的脸挂在天空,让人们在苦闷中找寻到了快乐,有童真,有幸福,这月下的人仰着的脸也应是笑的。“浮”字写出了轻盈、缥缈。水天都在这星月下朦胧起来,仿佛带着人们进入了梦境。悠悠的芦花荡,变幻出诗意的神情,让人们忘记了这就是战场,忘记了昨日的激战,忘记了身心的痛。
这就是战场上的画境,是芦花荡醉人的美景。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作为故事,孙梨更用诗意的生活淡化着战争,制造温馨甜美的渔家气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一条小船编织出了一个个轻松优美的生活图景。
月夜行船:“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最能营造诗情画意的莫过于小船,月色、清波、芦花、一叶小舟、一个“渔人”,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景。“飘”字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松、欢快。似有微风浮过苇塘,一片苇叶随风飘过水上,飘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听到船桨轻快的击水声,老头子带着“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
歌幽米香:“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响亮的歌声打破夜的寂静,把坚强乐观的精神送到芦花荡的每个角落。稻香扑鼻,鱼香入口,夹起雪白的米饭,咽下可口的佳肴,这不就是温馨与幸福的生活吗?唱起甜美的歌,谈着日里的收获,一口饭一声笑,轻松之情带走了战争的焦虑与身心的疲惫,在残酷的环境里制造了家的温馨。
嬉水笑谈:“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此处连用动词“趴”“淘”“浸”“舀”“泼”极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天真活泼的特点。在深夜日军的眼皮下接两个女孩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但在小女孩的心里芦花荡俨然成了释放长久苦闷的乐园,从她的动作上看不到紧张,看不到战争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乐,对芦花荡的喜爱。“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神情是笑的,话语是亲切的,“吧”字让语气更柔和;心灵是美的.,在此时作者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到如何躲过日军的眼睛这一重要事情,而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船上的女孩,“多么俊”写出了女孩的美,也写出了老头子心灵的美。此情此景让我们想到了幸福甜美的生活。这是战争吗?我们定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孙犁用他特有的叙事艺术告诉每个读者,战争也可以用清新的语言来讲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有女孩的天真,老人的悠闲,这应是缓解战争紧张气氛的良药。
剥蓬斗敌:“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望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就是老头子准备与敌人战斗前的环境。“白绸子”写出了鸟的洁白与轻盈,“歇凉”是方言,有如炎热的午后几个农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自在愉快之情在芦花荡上升起。“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整句体现了老人的镇定自若。“有一篙没一篙”写出了悠闲之状,“忙着剥”写出了大勇与大智,去杀敌而目中无敌。“忙”写出了老人贪吃之情,“又肥又大的莲蓬”带着喜悦与满足,“投”是愉快的吃状。老头子用镇定自信的行为带给读者轻松的生活气氛。
在斗敌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两句在写出高超的驾船技术的同时,带有一种戏耍。“溜溜”“旋风”带有一份快乐。“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这是战斗吗?简直是嬉戏。没有喊杀,没有拼死一搏,有的是“清香”入鼻,有的是“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的美景。作者赋予战斗以诗意,用香、色、形编织抗日战斗中的芦花荡。
此外作者对于战斗中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也巧妙地进行淡化描写。在护送两个女孩时,大女孩负伤了,作者用“一股热热的东西”“挂花”有意回避鲜血。在与鬼子打斗中,用“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发泄心中对敌人的恨。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更是描写战争史的一篇杰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了读者全新的抗日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了美丽独特的芦花荡,给了读者一个美的心灵体验。全文充满香气:米香、鱼香、荷花香、莲蓬香;编织着芦花荡的斑斓色彩:朦胧的星、皎洁的月色、红日、白清的淀水、白绸子的水鸟、碧绿的荷花、蓝天、紫色的芦花。这是美丽的家园,这份美丽应该属于芦花荡的人民,属于中国人,是谁也无法剥夺去的,这份美丽带着对敌人的憎恨,带着对革命人民的歌颂。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芦花荡教学案09-15
芦花荡说课稿06-07
初二芦花荡语文教案10-14
《芦花鞋》的教学反思06-14
雷雨读后感600字05-24
《诺言》读后感600字07-03
承诺读后感600字07-05
规定读后感600字10-20
《墨子》读后感600字10-27
科技读后感6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