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工具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精选10篇)

全面质量管理工具 篇1

全面生产管理(TotalProductiveManagement,TPM)

TPM起源

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PM(预防保安),经过日本人的扩展及创新,于81年形成了全公司的TPM(全面生产管理),并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随之在世界各地实施开来,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回TPM世界大会,有23个国家700馀人参加,瑞典VOLVO(沃尔沃)及新加坡的NACHIINDUSTRIESPTE.LTD.公司成为日本以外获得TPM认证的首2家企业。在亚洲:韩国、台湾、新加坡、印尼,在欧洲:瑞典、法国、意大利、芬兰、挪威,在美国:福特、P&G等数百家,在南美:巴西、哥伦比亚。

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家企业已经导入并取得令人震惊的效果。在深圳及沿海地区已有一些外资、私营企业正在推行TPM活动。

推行TPM可期待的效果

1、有形效果

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性

减少市场投诉

降低各种损耗

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间接部门效率

2、无形效果企业体质的革新全员意识的革新充满活力的企业

有成就感、满足感、能实现自我的企业

有信心、能让客户信赖的企业

已取得TPM认证的企业总体有形效果

TPM的定义

追求生产系统效率(综合的效率)的极限为目标

从意识改变到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构筑能未然防止所有灾害、不良、浪费的体系(最终达成:「0」灾害、「0」不良、「0」浪费的体系)

从生产部门开始、到开发、营业、管理等所有部门

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作业者全员参与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TPM所追求的是整个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率的极限,排除一切灾害、不良、浪费的挑战极限的企业革新活动。

TPM活动由“设备保安”、“品质保安”、“个别改善”、“事务改善”、“环境保安”、“人才育成”6大支柱组成,各支柱都有一套完整的推行方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善。依企业具体情况,只选其中几个支柱推进,也能取得较大的成功。

TPM适合哪些行业

全面质量管理工具 篇2

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社会, 参与国际竞争, 全面预算管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并逐步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但是,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 很多企业未能走出传统意义上的预算概念, 操作流入形式, 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 达到预期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强化内部控制能力的目的, 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1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本质及构成

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一年或一个既定的期间) 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它是一种管理工具, 也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 通过合理分配企业的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 控制费用支出, 并预测资金需求和利润。其编制、执行与调整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主要人员。

全面预算管理是着眼于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机制, 其根本点在于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来代替管理, 使之成为一种自动的管理机制。作为一种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与市场机制相对接, 一切以市场为起点, 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内部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相对接, 贯彻权责利对等原则, 以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原则, 以权利的制衡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行。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 要关注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

(1) 全面预算不等于预测。预测是基础, 全面预算是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对策性方案, 是针对预测结果采取的一种风险补救及防御系统, 有效的全面预算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2) 全面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全面预算是企业全方位的计划, 财务计划只是全面预算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从预算形式看, 全面预算可以是货币式的, 也可以是实物式的, 而财务计划仅限于货币式的表现;从范围上看, 全面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 涉及企业各部门和不同层次, 而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主要由财务部门控制。

(3) 全面预算不是数据的堆砌和表格的罗列, 而是一种与企业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一套管理系统, 健全的全面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得以具体贯彻, 长期与短期计划得以沟通与衔接。

全面预算与传统意义上的预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全面预算除包含传统意义上预算的各个方面, 还包含企业与部门的年度运作计划。具体而言,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经营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和费用预算四项内容, 其中, 销售预算是企业最具市场的预测分析, 确定在预算期内预计的销售品种、数量、单价和销售收入等指标, 是经营预算的龙头, 是编制其他预算的起点。

资本预算主要是对长期使用的资产的采购支出计划和其所需资金的供应来源进行的预算。资本预算在企业的财务决策中非常重要, 资产需求预测的错误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果企业在资产方面投资过多, 将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如果投资过少, 则会使企业的设备不够现代化而失去竞争力。

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四项内容。财务预算以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 是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结果的财务体现。

2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原则

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原则是全面预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从组织机构的设立原则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设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多级架构, 包括自上而下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常设执行机构和执行机构四级;②明确各级架构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和职责;③明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主要控制点及审批权限。各机构的组成和职能如下 (见表1) :

在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基础上, 成功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 硬约束原则:企业凡是应列入预算的各个项目都必须纳入预算控制范围内, 预算一旦通过, 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

(2) 事权结合、权责对等原则:规范预算编制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 明确财务部门在预算过程中的角色是协调、组织、综合平衡和汇总预算。

(3) 收支两条线原则:即各部门现金收入应回到财务部门, 不得截留现金;各部门现金支出因按照预算规定由财务部门划拨执行。

(4) 精细原则:预算中重要项目应精细到季度甚至月度, 尤其是现金收支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

(5) 先进合理原则:确保预算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6) 授权原则:在预算批准后的执行过程中, 预算管理者应在建立分级审核机制的基础上, 相应放权授权, 包括授予财务部门合理拒绝开支的权利。

(7) 例外原则:预算执行过程中, 管理层主要对重大或非常规事项进行重点关注, 一般性事务则纳入预算控制范围。

3 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是相对于固定预算而言的。

滚动预算是当今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是指根据上一期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 调整和具体编制下一期预算, 并将预算期连续滚动向前推移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分为按月滚动和按季滚动等。滚动预算可促进形成持续经营理念, 迫使管理层关注不止一个财政年度的财务状况, 能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使预算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同时, 由于在时间上不受日历年度的限制, 能够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近期预算, 有助于保证项目支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当然, 编制滚动预算的代价也相当大, 一方面, 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人、财、物的付出;另一方面, 预算不停变动, 无法保证权威性, 不利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 也不利于业绩考评的进行。

在具体预算方法的选择上,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探索符合需要的、有特色的预算方法。

4 确保全面预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取得成功, 达到预期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强化内部控制能力的目的, 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给于充分重视。

4.1 将全面预算制定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将全面预算制定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可以使企业的战略更好地得到贯彻, 并对资源分配和进度监控具有指导意义;管理层可以通过各层面了解企业的发展, 这种了解有助于调整企业策略, 得到有关机遇和挑战的反馈, 最终有助于提高绩效水平。

(1) 为使预算制定和企业战略紧密联系, 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

(2) 在预算制定前清晰地定义企业的战略目标。

(3) 建立并维护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以保证各种有关操作和预算需求的信息和见解可以在职能和业务部门之间水平流转, 在高级管理层至底层接触客户的普通员工之间垂直流转。

(4) 改进流程和信息系统, 以保证信息汇报方式统一并方便企业内部各部门查阅。

(5) 高级管理层为预算制定者和其他员工提供培训, 以使其能认识到他们的努力如何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

4.2 设计战略性分配资源的程序以促进跨部门协作

鉴于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因此企业应制定相关资源 (包括现金、设备、人员等) 分配的流程, 使战略更好地得以实施;同时, 制定高效、合理的程序能使企业更清晰地传递企业的发展战略, 加强企业范围内的责任感。

企业应制定始终如一的方针指导资源分配, 运用公平的途径解决竞争需求, 这样也可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节省时间。

由于预算采用财务语言表述, 因此资源分配也可用财务语言进行表述。

加大对项目及运作的资金投入使战略的实施更加行之有效。

财务职能部门的经理们由于有财务分析背景而可以在设计资源分配程序中起领导作用, 这样他们可以确保相当复杂的程序在整个组织内相容使用, 同时加强了财务与业务部门的配合。

4.3 除了要达到预算目标, 还要将激励机制引入绩效考评

单纯实现企业预算目标并不一定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应以企业绩效考评指标表现的最优化为目标, 而实现预算目标是第二位的。因此, 除了预算完成率目标, 企业还需通过改变评估流程和加强激励机制的转变, 体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形成对绩效管理更加综合的观念。这种观念将更注重综合绩效表现, 同时也使预算流程更具真实性。

企业应将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相应指标来反映, 预算管理也因此相应地被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在这种体制下, 那些可以完成预算, 但是不能得到预期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的经理所获得的报酬将比能达到各项考核指标的经理逊色, 真正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预算制定以后, 企业需经常性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控制预算变动范围, 否则预算会因缺乏可计量性而失去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价值, 引起整个企业绩效下降。

4.4 设计有弹性的预算, 使之能适应变换的需求

企业应设计有弹性的预算, 并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调整, 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动作出迅速的反应, 使之能够适应变换的需求, 如设计多情景预算等。

通过制定适应变化需求的预算, 业务单位或部门可以更快速、更精确地对业务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 有效降低其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负面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适应变化需求的预算, 消除不可预见因素对预算的影响;企业高级管理层可以通过及时告知利益相关者有关企业战略和策略的变化, 增进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度, 并确保自身了解企业长远目标的可实现性。

当然, 为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企业一般不应频繁调整预算, 如需调整, 应充分解释预算调整的原因。

4.5 通过优化预算机制, 降低预算的复杂性和周期

预算机制的设立也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过于复杂和繁琐的预算管理机制将大大降低预算编制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预算的可操作性, 相反, 降低预算的复杂性和周期将大大降低预算制定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并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所造成的影响。

企业通过对预算机制的优化可以缩短预算制定周期, 较短的预算周期不仅可以节省财务部门的成本, 也可以降低每一个制定预算的业务单位的成本, 同时又不会影响企业的核心增值业务以及预算的质量;同时, 通过对预算机制的优化从而降低预算复杂性和周期, 还能够使财务人员从协调程序的不一致性和软件冲突中解放出来, 使他们在财务分析、培训和决策制定的支持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6 结合成本控制来设计预算

精确的成本信息是预算的基础, 大量精确的、容易获得的成本信息将大大提高预算的准确度, 并提高预算制定的速度。

多种理财工具全面规划养老 篇3

稳健理财实现富足退休

目前徐先生家庭需要达成的理财和生活目标主要有如下三点:(1)通过合理配置,安心投资,乐享晚年,富足养老;(2)需要准备充足的健康基金;(3)为儿子置办婚房。要想同时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合理配置资产,早为将来作打算,因此分析后有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考虑到保持原有消费水准和新增旅游支出这两部分的资金来源,必须足够稳定持续且安全可靠,因此建议他们选一些稳健的理财方式,以便获得稳定的被动性收入来源(投资收益)。

比如,可以将获得的企业转让款(首年部分)1000万元中的60%(约600万元)购买电子式国债。电子式国债风险较低,收益稳定并且具有每年定时付息,到期还本付息的特点,非常适合徐先生家庭的需求。目前5年期电子式国债的票面利率为每年6.15%。如此,每年利息收入可以达到36万元以上,这部分被动收入恰可覆盖徐先生夫妇的富足养老支出需求。

此外,考虑今后不必再为企业预留备用金,活期存款及现金的占比略显太高,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建议预留出35万元作为退休首年的日常基本支出后,另准备20万元与定期存款一同建立家庭备用金即可。其中活期存款部分可考虑配置部分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安全性高,流动性良好且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作为备用金资产的配置比较合适。

家庭投资方面,由于夫妇二人并不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也不愿再承受过高风险,因此建议其将股票资金及剩余活期资金转投保本类的混合型基金,以及银行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这样的投资组合也可保证资金在低风险的前提下,同时也不失去股市回升带来的投资机会。

建立百万元级家庭健康基金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由于两人都没有医疗保险,尽早建立起“家庭健康基金”是当务之急。并且建议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全身体检及牙科检查与护理,确保两人能在晚年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康基金可考虑使用企业转让款中的10%即100万元左右来实现。该部分资金需要保证有较好的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另外随着每年的通货膨胀,资金购买力将会持续下降,这将可能造成未来医疗费用不够支付的潜在风险,因此该部分资金的收益率必须能够持续跑赢通胀。据此我们建议将这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基金,其中纯债类基金为最佳。另外还可以用一小部分资金购买些老年意外险作为补充。

利用理财型年金保险传承财富

徐先生夫妇的儿子已到适婚年龄,也需为其早做打算。建议他们可以考虑暂时将两处投资房产出租以获取租金收入,若今后打算用其中一套作为儿子的婚房则再将其收回即可,如打算另购置一套则建议将其停租转售换取购房资金。

此外,建议将首笔企业转让款剩余部分(约300万元),以及未来两年每年200万元的分期转让金,为儿子购买一份三年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分红型或投连型)。年金保险可以在一定时期后定期领取年金及分红,这样配置可以使该部分资金通过保单形式合理避免今后可能需要支付的高额遗产税;同时能够给今后独立成家的儿子提供一些生活和创业上的保障;此外也不会因为过早给“富二代”大笔财产使其安逸懈怠,或者因为儿子理财能力不足而过早让巨额财富太快流失,可谓一举三得,顺利实现财富由“富爸爸”向“富二代”的传承。

全面质量管理工具 篇4

下文所介绍的“知识管理工具箱”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将展示一些在目前的知识管理实践中应用得最为普遍的工具和技巧。本文将对这些工具和技巧进行介绍和概述,并指出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它们的参考资源。

工具箱中的每一项都遵从以下统一格式:

是什么?

有何益处?

如何着手?

有没有其他我应该注意的要点?

相关文章及参考

工具箱工具列表

事后回顾()

“事后回顾”是由美国陆军总结形成并率先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目前全球许多组织正在使用这种工具,籍此在一项行动或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或之后)获取经验教训并学习知识。

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被广泛认为是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杀手级”工具。特定领域的人员通过实践社区联系在一起,并围绕这一领域发展和分享知识。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是一种识别组织的知识需求、知识来源和知识流的系统化过程,是了解组织中知识管理价值的基础。

关联资源()

“关联资源”是组织的中心信息资源,籍此可以共享组织中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和流程的信息和知识。

发展知识管理战略()

建立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并行的知识管理的计划和步骤。

离职回顾()

组织使用这一工具获取和沉淀将要离职的员工的相关知识。

识别和分享最佳实践()

使用这一工具能获取和分享在组织的某一部门形成的最佳实践。

知识中心()

“知识中心”与图书馆相类似,但有更宽广的外延。它能将组织中的人员相互联系在一起,并将人员与文档及数据库中的信息联系起来。

知识收获()

“知识收获”工具可以获取组织中“专家”的知识,并供组织中其他人员共享。

知识学习和信息管理工具包()

由美国卫生部发展形成的一种工具和方法。由组织中的一个推动者帮助工作组或团队评估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管理实践。

同事学习()

由英国石油公司发展形成。组织中的员工使用此工具在一项活动或项目开始前学习同事的相关方面知识。

社会网络分析()

绘制人员之间、团体之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图,并分析这些关系如何促进或阻碍知识流动。

讲故事()

使用古老的讲故事的方法,以这种更为有意义和有趣的方式分享知识。

员工黄页()

员工黄页是在一般员工目录基础上的提升。它是一个在线资源,员工通过它可以找到拥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同事。

什么是事后回顾?

事后回顾是对一个项目或一项行动的讨论。参与项目或行动的人员通过事后回顾可以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发生,什么进行得很好,什么还需要改进,从这些经历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事后回顾的精髓在于开放和学习,而不是为了寻找问题的责任和批评指责。从事后回顾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在活动参与人员内部分享,也可以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员共享。

事后回顾是由美国陆军率先开发的,并已在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何益处?

事后回顾工具功能非常强大的原因在于它适用的范围很广泛。小到一次短会后两个人参加的五分钟的事后回顾,大到一个大型项目完成后团队召开的长达一天的事后回顾。适用于事后回顾的活动只需要有头有尾、有可识别的目标、有评价绩效的原则;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限制。

适合进行事后回顾的活动可以是:引进一套新的工作方法或工作程序、介绍一套新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一项主要的培训活动、权力交接、一次临床实习、外科手术等等。

事后回顾的好处在于项目团队成员能在项目或活动的生命周期中获取相关的隐性知识,并将之显性化,避免了知识因为项目团队解散而流失。尽管它的名字是“事后回顾”,这项活动并不一定要在项目或活动完成之后才进行。团队可以在一个项目或活动中的每一个可识别事件之后进行事后回顾。这样的话,整个项目过程就成为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项目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立即应用到项目下一步的工作中。实际上,这正是事后回顾价值最大的地方。

通过事后回顾,项目组可以洞察一个项目运作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对项目组成员、项目领导、项目团队、项目过程的绩效评价。

事后回顾也是发展和培养员工的有用工具。通过事后回顾,员工有机会将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与其他人分享,并可以得到建设性的、直接可操作性的回馈意见。员工可以非常开放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必担心这些会影响组织对他们的评价。

如何做?

事后回顾可以采取三种形式:正式的、非正式的和个人的。这三种形式的基本方法相

同,但操作上还是存在一些区别。

正式的事后回顾:一般在项目或事件结束后进行(事后学)。它的形式类似于简单的会议,需要做一些准备和计划。根据项目规模的不同,事后回顾会议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举行一次成功的事后回顾会议的步骤和要点包括:

.尽可能及时地召开会议并邀请合适的人员参加

事后回顾应该在事

件结束后尽可能早地召开。原因很简单——越早记忆就越清晰,越容易召集项目参与者,并且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即应用到合适的地方。项目经理和项目的关键人物应该参加会议,也可邀请客户和项目发起者,以及将进行类似项目的团队的成员。要注意的是,项目外部人员的参与可能会对项目团队成员产生约束。

⒉营造良好的氛围

召开事后回顾会议的理想氛围是信任、开放和责任感。它提倡从实践中学习,而非批评和责难,因此也不应将它当作评估绩效的会议。事后回顾中没有权利层级的差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团队中的初级成员可以评论资深成员的行为。需谨记的是,事后回顾会议的目的是通过从项目中学习,使其在未来运作得更为顺畅。

⒊指定一个推动者

理想情况下,事后回顾需要有专人推动(当然一个正式的事后回顾会议应该如此,而非正式的和个人的事后回顾就并不必要)。推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动者的主要作用在于,找出问题答案并帮助团队学习,保证参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创建良好的会议氛围,控制其不会演变为相互责备的会议。推动者应该是深度参与项目的人员,以保持他们观点的客观性。

⒋重新审视项目目标和交付物

项目组应该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重新审视原始的项目计划,并且考虑,“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实际上得到了什么?”。项目组也应该考虑到构建一个流程图,记录发生的事情,识别项目任务、交付物和决策节点。这样做可以帮助识别项目的哪部分运作的效率很高,哪部分很低。

⒌问一问“项目的那些方面运作得很好?”,找出原因,并分享其中经验

从事件的积极面开始回顾总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最佳实践,并从错误中学习教训。对于做得好的方面,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到其根本原因。之后,再给参与者提出相关方面的建议,以保证在类似的情形之下,这些好的经验可以重复应用。

⒍问一问“那些方面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找出原因,并分享其中的经验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简单地问“哪里做错了?”,而是“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以这种方式询问,项目组不仅仅可以从错误中的到教训,而且可以从项目的任何部分吸取知识。因为,事后回顾关注的不是错误和失败,而是改进和提高。即使项目进行过程中没有出现错误,但总会有某些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同样的,每分析到一个方面,都要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来找到根本原因,再给参与者以相关方面的建议,以保证在类似的情形之下,这些知识可以重复应用,并提高工作的绩效。

⒎确保参与事后回顾会议的每个人都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确保事后回顾的每个参与者都在会议中无所保留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较好的方法是询问与会者对项目的评分,“回顾过去的工作,如果完全满意是十分的话,你会给这个项目打几分?”。对项目评价为还好的成员一般会打八分,那么就可以继续问,“如果你的评价为十分,应该怎做么?”

⒏记录事后回顾会议的内容

为事后回顾会议作一个清晰而有趣的纪录非常必要。事后回顾记录不仅可作为项目参与者的备忘,而且能有效地共供其他人员分享。事后回顾会议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工作指南、项目的背景信息(以使得这些工作指南能运用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参会的人员名单、所有的关键文档(如项目计划和项目报告等等)。在做事后回顾会议的记录时要充分考虑到将使用到这个记录的人员,记录内容是否对其它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有参考价值。

⒐分享从事后回顾中得到的经验和知识

事后回顾会议的记录不仅要在项目团队中共享,同样也需要为其他能从中受益的人分享,比如将要进行类似项目的团队等。所以,事后回顾中的记录应存储于大家都能够很容易找到的地方,如图书室、某类知识数据库或企业网上,以保证这些知识能够得到广泛的共享。

非正式的事后回顾:通常在一次较小的事件之后进行(事后学),如一次会议或演讲等等;或者在较大的项目或行动之中的某个特定事件后进行(事中学)。这种形式的事后回顾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和计划,一笔一纸即可,会议往往可以即兴召开。这种会议要在开放和真诚的气氛中进行,通常不超过半小时,事件的每个参与者都要回答以下四个简单的问题:

原先所预想的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事件实际是怎样进行的?

为什么会产生差异?

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个人的事后回顾:只是个人进行的事后回想。比如,花几分钟事件回想一下昨天所做的某些事情,如对一个病人的会诊、处理一个投诉、一次电话通话等等。问问自己以上的四个问题,从中所学到什么知识,下次如何能做得更好等。

需要注意的要点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事后回顾是从事件中学习,而不是批评。因此不要依据它作员工评价,这很关键。事后回顾的质量好坏直接取决于参与者开放交流的意愿。如果员工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而受到指责和批评,那么事后回顾不会有好的效果。

对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和应用知识间隔的时间越短,应用的效果越明显。因此,“事中学”是最有价值的。

工具管理制度 篇5

1.目的为使公司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工具最大利用率,同时对工具的申购、领用、使用及维护进行合理化的管理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车间及相关使用和管理工具(含计量器具和自制工具)的部门

3.工具申购等程序

3.1对现有但还需要增加或已经损坏、报废、丢失的工具,使用部门需要申购须报经部门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采购部进行采购

3.2对新增设或更新工具使用部门需报经试制车间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交采购部采购

3.3采购部需在采购申请单最迟采购期限前采购到库

4.工具的贮存与台帐建立

4.1贮存防护

4.1.1所采购到库的工具办好入库单后,仓库按工具的品名、规格、型号、精度分类存放并有标识

4.1.2工具存放仓库必须遵循分层、堆放方式、存放稳固便于领用的原则

4.1.3工具防护应做到防潮、防腐、通风、整洁、定期保养

4.2建立台帐

4.2.1到库工具仓库必须建立工具台帐

4.2.2台帐中应标明工具品名、规格、型号、数量

4.2.3台帐中应有入库时间,领用时注明领用时间和领用部门

4.2.4财务部每年年终组织对仓库和部门进行工具盘点(时间由公司制定)

5.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1工具使用界定

5.1.1根据工具使用频率分为三种:常规使用(一线人员使用)、不常使用(二线人员使用)、偶尔使用(借用仓库贮存工具使用)

5.1.2不常使用和偶尔使用的工具,其有效使用期是常规使用工具使用有效期的两倍

5.1.3本制度中未注明的都属常规使用

5.2手动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2.1 10元以下的手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2.2 11-50元手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5年

5.2.3 51-100元手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2.4 101-200元手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5

5.2.5 依此类推

5.3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3.1 10元以下的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3.2 11-50元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5年

5.3.3 51-100元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3.4 101-200元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期为3年

5.3.5 201-300元钳工工具有效使用期为4年

5.3.6 依此类推

5.4电动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4.150元以下的电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4.2 51-100元电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4.3101-200元电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3年

5.4.4 201-300元电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4

5.4.5 依此类推

5.5气动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5.1 50元以下的气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5.2 51-100元气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5.3 101-200元气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3年

5.5.4 201-300元气动工具有效使用期为4年

5.5.5 依此类推

5.6液压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6.1 50元以下的液压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6.2 51-100元液压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6.3 101-200元液压工具有效使用期为3年

5.6.4 201-300元液压工具有效使用期为4年

5.6.依此类推

5.7计量工具有效使用时限界定

5.7.1 50元以下的计量工具有效使用期为1年

5.7.2 51-100元计量工具有效使用期为2年

5.7.3 101-200元计量工具有效使用期为3年

5.7.4 201-300元计量工具有效使用期为4年

5.7.5 依此类推

6.工具申领与借用

6.1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准予员工申领工具

6.2员工领用工具,仓库管理员填写领用单、进行财务记帐并为领用员工建立工具领用卡片后发放实物,领用人签字确认

6.3员工工具领用卡片一式二份,仓库一份领用人手持一份,卡片上应注明工具的品名、型号、规格、数量及领用日期和领用人姓名

6.4领用部门依领料单建立工具台帐,并注明工具的品名、规格、型号、用途及领用人姓名

6.5仓库所有贮存工具概不对外单位借用

6.6本公司员工因工作需要借用仓库贮存工具,先填写工具借用单,工具借用单上应注明借用用途、借用是日期及归还日期

6.7所有借用工具原则上当天归还,最迟归还日期不得超过一星期

6.8工具领用后员工须妥善保管其使用说明书或操作手册

7.工具使用及维护保养规范

7.1工具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其说明书,按说明书中的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特别注意说明书规定的“小心操作、警告、注意事项”等条文

7.2工作完毕,将使用的工具整理、清洁、上油后放置在固定的位置

7.3长期不用的工具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并进行防锈处理

7.4计量工具的使用及维护保养请详见品管部《检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规则》

8.工具的回缴与退库

8.1员工调离岗位或离职必须办理工具的回缴与退库手续

8.2报废或损坏的工具必须办理退库手续

8.3岗位不需要的工具必须办理回缴手续。

9.工具的遗失、维修及报废处理

9.1工具遗失

9.1.1工具领用人丢失工具后上报本部门主管

9.1.2部门主管以书面形式上报财务部

9.1.3财务部按丢失工具的采购全价在责任人工资中扣除赔偿费后反馈给仓库

9.1.4仓库依据财务部的反馈信息作相应的台帐、工具领用卡片消帐

9.2工具维修

9.2.1可以维修的工具损坏后由损坏部门上报试制车间申请维修

9.2.2正常操作而发生故障造成的维修费用由公司承担

9.2.3工具有效使用时限内因操作不当而损坏工具,责任人承担维修费用的70%公司承担维修费用的30%

9.3工具报废

9.3.1工具损坏不能维修由试制车间鉴定后作报废处理并书面通知损坏部门和仓库

9.3.2仓库依据试制车间的报废通知单作台帐、工具领用卡片的消帐

9.3.3超出工具有效使用时限报废,属正常报废直接退库即可

9.3.4仓库对报废工具统一归类贴上标识并作报废记录清单

10.工具使用维护奖惩办法

10.1因管理不善丢失工具由责任人照价赔偿

10.2故意损坏工具由责任人全部承担维修费用,并处以50-100元的罚款,造成报废除了赔偿外另处以100-200元的罚款

10.3对已丢失、损坏或报废工具未上报或退库,一经发现处以工具原价50%的罚款

10.4罚款因由和罚款金额由试制车间核准后上报财务部

10.5举报他人故意损坏工具而进行隐瞒的行为,给予举报人此工具原价50%的奖励

仓库工具管理制度 篇6

仓库工具管理制度

一、仓库主任指派专人专管,对所有仓库工具进行登记和保管。工

具如有丢失和破损管理员赔偿。

二、如有新增工具或磨损工具,保管员及时登记和上报仓库主任,仓库主任上报综合部。

三、员工需要使用工具时,必须向工具管理员申请,以便管理员登

记使用人和使用时间。

四、使用完毕,工具要原样归还工具保管员,如有损坏必须赔偿。

如保管员在员工归还时没有检查,工具损坏,由自己赔偿。

五、仓库主任要定期检查工具保管员的工作,是否按仓库工具管理

制度执行。

六、仓库工具数量以工具清单为准,保管员为第一责任人,在使用

分配或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以交接清单和接交清单为准,如属于认为丢失和损坏经综合部核查属实予以保管员相应等同金额赔偿。

×××××有限公司

焊装质量工具运用浅析 篇7

汽车主机厂需要对数千个OEM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大规模大生产连续快速加工的模式。为了使汽车主机厂能高速正常流转、确保所有零部件的质量,需要制定出统一的质量管理规则。

美国的三大汽车集团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联合统一制定了这一规则即产品质量系统核心五大工具,其他国家的汽车集团也纷纷以此为模板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规则。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主机厂都有自己理论结合实际的质量管理规则,以保证其产品满足顾客要求。

2 五大核心工具简介及关系

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包括APQP、PPAP、MSA、SPC、FMEA,见图1。

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的制定通常覆盖发生在早期策划、设计阶段或过程分析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不是作为可选择的,而是必须全部都运用。

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APQP是项目管理的总工具,当然也就包括了其他四个工具。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核心工具的运用与项目阶段为相对应关系,见图2。

在质量管理中五大工具运用的目的如下:

从习惯的产品合格率转变为使客户满意;

b.从追求高技术指标转变为追求使用质量、高性价比;

从静态质量转变为动态质量;

d.从追求检验质量转变为强调质量保证能力;

e.从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第一现场就处理好事情;

f.从差不多就好转变为零缺陷;

g.从强调体系和制度到强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h.从追究操作者的责任到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i.从对顾客负责转变为对社会负责。

3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3.1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概述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是采用系统化方法确定和建立必要的步骤,明确相关方职责,以确保满足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其目的是制定产品质量计划来开发产品,满足顾客要求,并促进各参与方相互信任和支持,充分沟通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a.产品质量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

b.有效的产品质量策划依赖于高层管理者对努力达到使顾客满意这一宗旨的承诺。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进度见图3。

3.2 APQP五个阶段

a.计划和确定项目。针对如何确定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进行阐述,以计划并规定质量项目,所有的工作都应考虑到顾客,以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b.产品设计和开发。讨论策划过程中设计特征和特性发展到最终形式时的质量策划诸要素。

c.过程设计和开发验证。为了保证开发一个有效的制造系统,该系统应保证满足顾客要求和期望。

d.产品和过程确认。讨论通过生产运行评价来对制造过程进行确认的主要特点。

e.反馈、评定、纠正措施。生产控制计划是评价产品和服务之基础。应采用SPC手册对计量和计数型数据进行评价。

3.3 APQP五个阶段的输入与输出

APQP五个阶段输入与输出对应关系见表1。

4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4.1 定义

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和过程设计阶段,对构成产品的子系统、零件、构成过程的各个工序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所有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一种系统化的活动,并将全部过程形成文件。其特点是以一种表格化的系统方法帮助工程师的思维过程确定失效模式及其后果,可有效地解决与预防问题。FMEA是动态文件,应始终反映最新水平以及最近的相关措施,包括开始生产以后发生的。

4.2 FMEA在APQP中的地位和作用

FMEA在APQP中的地位和作用见图4。

4.3 PFMEA的定义

PFMEA是“制造/装配工程师/小组”采用的一种分析技术。以最严密的形式总結了开发一个过程时工程师/小组的设计思想。在最大范围內保证已充分地考虑到并指明潜在失效模式及与其相关的后果起因/机理,在任何制造策划过程中正常经历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并使之规范化。

4.4 PFMEA的运用

PFMEA开始于过程设计和开发之前或过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在过程设计任务(如过程设计文件)完成之时完成PFMEA的工作。PFMEA的开发步骤包括识别过程、作出过程流程图、针对所有的过程展开PFMEA的开发、针对风险高的过程采取措施降低风险。PFMEA的使用时机是在可行性阶段或之前进行;并在计划的试生产日期前完成。(其中:默认PFMEA假定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不能依靠改变设计来克服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PFMEA是一种动态文件,须不断改进、更新,其变更时机包括过程变更时(如由于顾客反馈或顾客退货造成的变更)、RPN大于80时(焊装)、严重度数大于等于8时(一般企业经验)。

PFMEA的运用仍然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其运用仍停留在表面;运用质量工具未达到共识;存在事后补文件的现象,仅是为了输出交付物,没有真正起到“潜在失效模式”的设计预防的作用;要求太笼统,不能直接指导运用;打分规则未细化,对于S/O/D值的打分规则未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填写没有明确的要求,对于质量工具的每栏目应该填写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

5 测量系统分析

5.1 MSA概述

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值的影响,其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对测量系统作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的量化值,并与认可的标准相比较。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可靠。

测量系统分析的分析时机是新生产的产品存在较大的产品变差(PV)时;引进新仪器时(EV);测量操作更换新的人员时(AV);易损耗的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测量系统分析的分析步骤为识别问题;测量系统和过程的流程图;因果图;计划—实施—研究—措施(PDSA);解决方法且进行验证。

5.2 过程变差剖析

过程变差剖析见图5。

过程变差剖析时“重复性”和“再现性”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5.3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分类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分为计量型MSA和计数型MSA,其中计量型MSA包括稳定性-均值极差法;偏倚-独立样本法;偏倚-均值极差法;线性-一元线性回归 法5.GRR- 均值极差 法 ;GRR- CrossedANOVA;GRR-Nested ANOVA。计数型MSA包括解析法;交叉表法;信号探测法。

6统计过程控制

6.1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是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科学的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从而对生产过程的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

a.确定关键变量(即关键质量因素);

b.提出或改进规格标准;

c.编制控制标准手册并落实;

d.对过程进行统计监控;

e.对过程进行诊断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其意义如下:

a.有效监测和预防,提高生产率;

b.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更多顾客;

保证产品的稳定及进一步的持续改进;

d.降低总的成本;

e.全面了解质量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6.2 控制图概述

控制图是由美国贝尔(Bell)通信研究所的休哈特(W.A Shewhart)博士发明的,因此也称休哈特控制图。

控制图是反映和控制质量特性值分布状态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动情况的图表。它是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保持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正常状态的有效工具。其中控制图分为计量型控制图和计数型控制图。控制图种类及适用场合见表2,控制图的选择见图6。

6.3 控制图编制步骤

控制图编制的步骤如下。

确定控制项目和质量特性。进行工序控制最重要的是选择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原则包括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及影响这些特性的支配性工序要素;工序质量不稳定,出现不合格品多的质量特性;用户意见较多的质量特性。

b.选定控制图。对于不同控制项目或不同质量特性,应选用不同类型的控制图。

c.确定样本组。作控制图时,应将产品分成若干样本组。

d.确定抽样方法。抽样方法不同,控制图所反映出的质量特性就有所不同。

e.搜集预备数据作分析用控制图。一般需20~25组数据。

f.稳定状态判断。用预备数据做出了分析控制图后,观察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g.技术稳态的判断。分析生产过程的工序能力是否满足技术要求。若不满足,需调整工序能力,使之满足。

h.进行日常控制。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分析用控制图上的控制界限可作控制用控制图的控制界限使用,按每天算的数据打点,若发现工序有异常情况,就要立即追查原因,采取措施,并保留记录。

控制界限的再计算。如果工序继续处于控制状态时,要定期评价控制界限。当操作者、原材料、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发生变化时,要进行再计算。

7 生产件批准程序

7.1 概述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是顾客对供应商的产品、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等方面的书面约定与认可。其目的是用来确定供方是否已经正确理解了顾客工程设计记录和规范的所有要求,并且在执行所要求的生产节拍条件下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持续满足这些要求的潜能。

生产件批准程序必须适用于散装材料、生产材料、生 产件或维 修件的内 部和外部 供方现场。

生产件批准程序的过程要求为用于PPAP的产品必须取自重要的生产过程;1~8 h的生产,且规定的生产数量至少为300件连续生产的部件;在生产现场使用与生产环境相同的工装、量具、工艺、材料和操作人员进行生产。

7.2 PPAP评价要求

对PPAP进行评价时要求具有下列记录文件,其中某些项只适用于特殊的产品,例如外观批准报告,PPAP评价要求文件见表3。

7.3 PPAP提交状态

PPAP提交状态包括三种,完全批准指该零件或材料满足顾客所有的规范和要求;临时批准为限的时间或零件数量的前提下,允许运送生产需要的材料;拒收指从批量产品中提交出的样品和配备文件不符合顾客的要求。且只有当供方在下列情况下,可给予临时批准,明确了影响批准的不合格品根本原因,且已准备了一份顾客同意的临时批准计划。若获得“完全批准”,需要再次提交。一份临时批准文件所包括的材料,若没能按截止日期或规定的发运量满足已由顾客同意的措施计划,则会被拒收。如果没有同意延长临时批准,则不允许再发运。

7.4 PPAP提交等级

PPAP提交等级见图7。

8 结束语

汽车是一种精细、繁杂的产品,其质量的保证不仅依靠先进的设备、缜密的工艺、优秀的员工,还要有高效的管理,其中产品质量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会使产品质量管理事半功倍,因此深入理解、熟练应用质量工具在汽车生产制造中非常重要。

摘要:质量工具的运用需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可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以质量工具运用总纲为依托,结合焊装生产实际要求,对五大核心质量工具即APQP、PPAP、MSA、SPC、FMEA在焊装专业的应用进一步阐述及说明。

公司工具管理规定 篇8

适用范围:公司工具管理

职责

4.1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工具的管理工作,指定专人管理本单位工具帐、卡及具体工具管理工作。

4.2 公司设备动力处负责审批上报工具的领用和换新工作及检查考核各单位对工具的使用、保养和管理情况。

工具的分类

5.1 个人工具由个人管理和使用的工具。

5.2 公用工具由集体保管和使用的工具。

5.3 自制专用工具是特用于某种或某类工作的工具。

工具的管理

6.1 所有工具必须建帐。

6.1.1 设备动力处应建立“公司工具汇总台帐”,各单位建立 “单位工具汇总台帐”、“公用工具登记台帐”、“个人工具登记台帐”及“自制专用工具登记台帐”。

6.1.2 各单位对使用的工具建立“公用工具领用记录”并

派专人对工具进行管理,保证帐物相符。

6.2 工具的保养与维修

6.2.1 个人工具由使用人员负责进行保管、保养,公用工具由所属班组或单位进行保养,禁止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工具而造成工具损坏,做好工具的润滑、防腐、卫生及电气部分的维护,始终保持工具良好状态。

6.2.2 工具损坏应及时进行修理,保持工具的完好,在本单位无力修理的工具由设备动力处负责上报审批进行外委修理。

6.3 工具的申报、换新和领用

6.3.1 因增加定员需领新工具时,领用工具单位应到人事处办理证明,按“个人工具配备标准”上报申请和工具计划经设备动力处审批后,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6.3.2 因工作实际需要领用新工具时,领用工具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上报申请和工具计划,经设备动力处审核、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6.3.3 每季度第三个月1日前,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工具情况,对达到使用年限的报废工具报出以旧换新工具计划,并附中国范例带报废证明,报废的工具入仓储处废品库统一处置,设备动力处将按照工具使用年限要求对计划进行审核,后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对未达到使用年限报废工具,公司原则上不予购买,如单位确实急需的,可由设备动力处核实情况后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购买,工具使用单位必须承担一定的购买费用。

6.3.4 各单位领工具时,须持领料单到设备动力处审核确认,后经分管公司领导批准后发放,对以旧换新工具领用单位应持仓储处报废工具入库单领用。对领用工具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反馈到设备动力处。

工具库房管理制度 篇9

.1.库房管理员熟悉各类工、刀、量具的使用及保管情况,库内台帐齐全、帐目清楚。

2.使用个人工、量具领用卡,大型式特殊量具实行借用制度,库房登记造册。借用工具使用号码牌,每人5块。

3.操作者使用工量具正常情况下,如有报废应开报废单,非正常使用报废或遗失的,按情况作30%~60%的价格予以赔偿,均要在个人工具卡及库房帐册上登记。刀具正常磨损应以旧换新。4.各类量具应有定期使用合格证,到期的量具禁止使用,并要经正规合法部门校验后方可使用。

5.库房管理员对各种工具、刀具的消耗,应在每个月25号造计划报供应部申购,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6.库房管理员每月查库一次,清点各工具、刀具等物件,做好台帐。及时办理量具到期的送检等事务。

7.库房管理员保持库房整洁。工具、刀具无积灰、锈斑、定期上油、摆放整齐,分类上架、标识齐全、帐卡物相符。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 篇10

(一) 金融衍生工具介绍

金融衍生工具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是从即期外汇交易、股票、债券等传统有价证券的现货买卖以及从股票价格指数、有效汇率指数、商品价格指数等综合性价格参考指标中派生出来的各种投资工具或交易手段的总称。目前, 国际上大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认为, 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基本形式有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四种。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产生时间稍晚, 于1991年才正式推出。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运作的主要金融衍生工具有:股票权证、交易性开放式指数基金和利率互换。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日益蓬勃, 基础市场总量达到一定规模,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 已经明显落后。

(二)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与确认

具体如下:

(1) 金融衍生工具初始计量。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时,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否则将会导致后续计量产生的新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对于金融资产, 如果交易费用不重要, 可以作为金融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否则单独核算。而对于金融负债, 则应作为当期费用或分期摊销至以后各期。

(2) 金融衍生工具后续计量。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从合同签订到最后核算, 都需经历一个持有过程, 它的价值在这一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 如何计量后续过程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是最关键的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借款和应收款项”、“按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预计长期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衍生工具, 可视为管理层意图决定在财务报表日以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入账, 不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这很类似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于不构成套期关系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后要调整其账面价值, 对由于重新计量至公允价值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计入当期的净利润或亏损。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

(一)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1994年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工具涉及的风险分为六类, 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发生变化, 从而给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商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 合约对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售或平仓的机会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因为交易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格, 监控不到位, 或由于人为错误、沟通不良、未经授权或者系统故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的连续不断, 导致法律滞后, 使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 以及一些金融机构法律意识淡薄, 故意游走在法律监管的设计薄弱环节, 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产生的风险。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货多造成的风险。另外, 近年来, 在金融衍生工具被设计得日趋复杂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经纪商们利用大众的无知和消息不对称性牟利的动机很强, 金融界称之为“道德风险”。

(二)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分析

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而产生风险, 主要包括不确定性、高杠杆性能、投资主体差别性和双方信息披露与合约执行的非对称性。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外部因素, 包括现代技术推动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高膨胀,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投机比重高, 风险的波动性, 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 并由此实现投资的分散化。三是企业与投机机构在投资金融衍生工具时出现了管理问题。包括: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认识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薄弱, 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 增大了交易风险。

(三) 风险后果与危害

在20世纪90年代, 国际上出现了诸如英国巴林银行、日本住友商事、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在衍生品市场上惨败的案例。21世纪以来, 国内的许多企业或者出于投机的目的、或者出于避险的初衷, 开始进入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果也出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惨败案例。由此看来,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性。其风险足以对微观层面的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 甚至造成公司的破产。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后果, 甚至会引起整个社会局势的动荡。所以国际社会、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交易主体应从各个方面采取行动对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一) 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内部监管

作为交易主体 (企业) 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 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 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规则和业务指南, 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 包括:

(1) 建立机构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健全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三项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管;将谨慎的风险限额、健全的风险计量方法和信息系统、持续不断的风险监督和频繁的管理报告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适当的风险管理过程;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程序。

(2) 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建立合理的授权和责任分离制度。二是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 健全完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审批手续。三是强化内部稽核, 完善检查监督手段。四是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随时监测、分析、评估、衡量风险并控制风险。同时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警报系统并建立风险限制额度。

(3) 建立合适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奖赏与其风险管理绩效挂钩, 合适的激励措施是风险管理有效展开的重要保证。

(4) 倡导建立有助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防范的企业文化, 强化风险意识。交易主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指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制度和指导原则, 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金融衍生工具外部管理策略

在越来越多的创新工具交易的今天, 如果说交易主体内部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基础的话, 那么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便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形式。

(1)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构建有序市场机制。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欲求市场健康发展, 根本大计在于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 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共同经验。

(2) 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 针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隐蔽性这一特点, 新会计准则首要的任务就是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表内化, 使之能在资产负债表内予以披露和记载, 通过发掘和加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达到抑制盲目投机、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3) 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交易主体加强监管。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管理对象主要是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 重点内容是资产控制与保证金管理。

(4) 实行法制化管理,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风险, 不仅从整体上影响到金融衍生工具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种系统性风险仅靠市场管理难以实现, 必须加强国家的法制化建设。而且, 各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一般都是按照自律化原则高度组织起来的, 为了实行自行管理, 在组织结构上、市场纪律、运作规则等各个方面均采取了一整套措施。但是难免有管理者脱离自律目标而谋取个人利益, 从而影响了公平竞争, 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 必须有规范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5)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用担保体系。良好的信用担保体系是金融衍生市场的保证, 也是消除其危机的关键, 因此我国监管当局需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保证金制度。首先, 交易所通过对保证金的管理, 可以行之有效地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数量、规模。交易所保证金可以分为资格保证金、交易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这三种保证金构成抵御风险的三道防线。其次, 适当提高保证金的比例。再次, 制定差别的保证金制度。最后, 交易所可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情况适当调节保证金水平, 以此平衡交易, 减少损失。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规范金融衍生市场的根本。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下一篇:考察行程安排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