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
这本书中的散文有很多,而且很杂,从中可以大致的了解老舍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老舍的家庭等,其中也有许多老舍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揭露,以及老舍自己的一些想法……里面更有老舍去过的一些地方的游记,从中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风光,让我们深刻地领略到祖国的美好。从这一篇篇的文章中反映出了老舍那爱国、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老舍通过他特有的幽默的语言为读者叙述了一篇篇故事,让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下去。
当时的社会对知识分子十分排挤,老舍身为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但他仍然乐观的生活,还常常出门游玩:去济南,写下了《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美丽的景色;去伦敦,创作了《英国人》、《我的几个房东》等,用他富有“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地为读者展现出了当时的伦敦、当时英国人的生活;去青岛,又写下了《青岛与山大》,不仅为读者展现出了青岛的美景,还介绍了当时的“山大”(山东大学),令读者浮想联翩……这些游记中,无不体现出了老舍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然,有景必有事——老舍也写了不少有关“事”的散文:《取钱》这篇文章就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通过描写国内的银行取钱与外国取钱的区别,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有地位的人的傲慢无礼,表现了老舍对祖国的热爱,希望祖国可以变强的愿景;《我的母亲》则写了老舍自己的家事,通过描写幼年时老舍家庭虽然贫困,但母亲仍然坚持让老舍上学,表现了母亲对老舍的关爱;《一天》则与其题目一样,就是描写老舍普通的一天,虽然一天里没有什么大事,但老舍却可以通过他那精彩的语言将普通的一天写的妙趣横生,这很好地反映了老舍虽然受到排挤,却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小动物们》虽然题目是《小动物“们”》但其实是有关一种动物——鸽子的介绍,介绍了共数十种鸽子,语言充满了“京味儿”,让人情不自禁地读完这篇文章……
散文中文字语句简洁浑成、严整新颖,却又不失话本戏文的活泼,如文中写道“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众生平凡的面目里,谁是我,我有复是谁呢?我们却是在乎的。”这段语言简练精髓,深切地表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中,需要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得过且过、浪费光阴的人们。
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认为明灿的阳光。”美丽的词藻让我从中了解到作者是抱着怎样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虽不久之前,刚刚落了许久的雨,但她没有伤感,而是迎着新鲜空气,捡起一笔一笔失落的财富去。我由衷地敬佩她这种境界,并从中感悟到些许人生哲理。
张晓风散文给我的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散文无论字词还是语句,都渗透出一种美感,这种美是不屑于为文造情的矫揉造作,而是舍我其谁的剑拔弩张,字里行间都以骨气奇高为里,冲淡宁静、自然率真为表。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先生这此还乡记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几年未回湘西,故乡仍未如何变——却又变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镇换了个面……为什么呢!
人还是那么地朴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后藏着的尽是心酸!就那水手们,十六年前沿河的码头,有一半停着高大的运油船。宽平的河面,整齐的码头,来往的水手船上朱砂、水银、苎麻、布匹……装得满满当当。不说那白天有多么人声鼎沸,就是落日余晖剩余一片深紫时,浮荡的催橹歌声,是如何壮丽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后!各河沿岸破烂不堪,船被绑在一块,标着“此船出卖”。水手买船!何等凄凉!当年大方爱笑的精悍青年呦,现在成了要为货物分量争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为什么?是什么把这桃源搅得这般不好!悲愤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句:“时间造化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钢铁大船扬帆启航,谁还用小破船运货?这是“人生”的苦味,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们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了他们生活上应有的那份哀乐。人总得看开,所以他们又大笑起来,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临的,几十年后仍在面临,你看那中国南边的某条河上,曾经渔民放一群鸬鹚入水,在竹舟上撑蒿,光着脚、卷着裤腿,黝黑的双脚、嘹亮的嗓子一动、一吼,水花飞溅,歌声朗朗。一会鸬鹚跃出水面,被绑住的脖子卡着新鲜肥美的鱼。这属于江南出神入化的“鸬鹚捕鱼”,还不是抵不过历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罢!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散文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个人读后感600字09-13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途》读后感600字01-13
散文《匆匆》读后感450字07-27
老舍散文读后感500字初中11-17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00字11-03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1500字02-20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500字03-29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800字高中06-09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0字07-25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09-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