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精选11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1

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问题

怎样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回归生活?怎样使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存在和应用的必要性?

二、研究前课堂分析

基于学生的生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摆脱课堂讲原理、课后背"条条"的教学形式的束缚。教学多以教材为主,注重操作实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觉得简单枯燥,没有过多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三、改进措施

措施1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活中能够普遍感知到的。

在陶老师五年级下册《电子绘本的制作》一课中,老师放了一段录像:班上一位同学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回忆。妈妈慈爱的面庞,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流泪了。看过录像之后,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可谓“事半功倍”。学生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氛围环境中,进一步的区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利用powerpoint制作“我妈妈”为主题的电子绘本,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情感的表达。

措施2 给出最常见的范例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该如何实践。

本学期我所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四季奏鸣曲-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中我以展现美丽的四季为主题,在导入时,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原因,简单、明了的对话为了教学需要而营造的一种具有形象性、生活性、问题性的动态环境氛围。之后通过范例:摄影、电脑绘画、音乐等等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欣赏和发现大自然的美。

措施3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学期六年级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活动中,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主题,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与这一课相关的材料,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首先通过网络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比较大的几次自然灾害的情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确定自己想要知道哪些问题,然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相关的问题的答案,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整个活动过程中从了解新闻,查找资料,到总结展示,让学生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

四、研究后课堂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再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重现于课堂,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

五、成功经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开始初步接触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切都是新奇、新颖的,但同时也是陌生的,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介绍,如果教师着力点从国防科技、世界科技发展等大的角度讲授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会听得茫茫然,较为恰当的方式是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开始,如以自己的习作开展文字输入编排。运用画图工具开展生活内容创作。提供生活场景图片制作幻灯组件。结合日常生活安排运用电子表格。根据生活常识学会上网查询资料。建立班级学生网络联系快捷方式等等,这些方面的运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为他们所熟悉,以这些实例组织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认识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功能,从而激发他们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六、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2

●例1:《再见了, 亲人》

在学习这课时, 我首先播放影片《英雄儿女》的片段, 将学生带回到5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然后我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战争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10月25日, 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 分手之际, 他们握着朝鲜人民的手说——再见了, 亲人。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拉着朝鲜人民的手说——再见了, 亲人。列车就要开动了, 他们挥着手说——再见了, 亲人!”在学习完课文后, 播放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情景的影片。我引导学生说:“列车已渐渐远去, 隆隆的车轮声牵动着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心, 志愿军们依恋朝鲜的山, 依恋朝鲜的水, 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千种依恋, 万种不舍, 化作一声声呼唤。”学生全体起立, 齐声读课文最后三段。

本节课通过了两段视频, 生动地再现了50多年前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些场景, 特别是在引入主题和最后升华两个阶段, 恰当地使用了视频, 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身临其境, 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受到了最真切的情感教育。

●例2:《地震中的父与子》

1994年4月, 美国的洛杉矶经受了一场灾难, 我播放一段录像, 引出主题:“在这场灾难中, 几万座房子倒塌, 几万人无家可归, 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废墟下, 灾难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 在这片废墟中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观看录像, 学生对洛杉矶地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分析课文时, 大屏幕出示插图。我介绍说:“就是这位伟大的父亲。文中如何描述他的样子?读句子: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本节课中先后引入了视频和图片, 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触动学生心灵, 因为今天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 把身边人无微不至的呵护视为理所应当。因此, 我想以本文为载体, 将学生带入到爱的情境中去感悟爱、体验爱, 激发学生心底蕴涵的真情, 学会付出爱, 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从以上的两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非常有利于他们获取与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领会文章的内容, 品味语言文字,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例谈 篇3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46-01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此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1.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课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去的新课的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另外,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运用游戏小软件,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坐不住,对于单调的练习易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和分析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后,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练习鼠标和键盘的游戏小软件穿插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超级玛丽、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啤酒吧、食人花、24点计算游戏、智慧拼图、涂色、金山画王等,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在忘情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以及鼠标的各种操作,了解了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学会了键盘的使用。而教师如果让学生背诵、识记理论知识、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键盘功能等,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見得会很好。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含义,而且我认为正确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但电脑游戏软件的选择必须要强调趣味性、益智性和学习的功能,同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

2.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我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如在教学“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课时,要让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是不现实的。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方式组成协作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都能按自己的特长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网络在Word里合成研究报告,并加以美化修饰。这种需要多人互相协调、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考察报告 篇4

眭琳玲

由渝西学院教师带队,我们重庆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行32人于2004年11月底飞抵上海,对上海市的信息技术示范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小学。期间考察了这两所小学的校园软硬件建设、聆听了校长、教师们的经验介绍、观摩了示范课、进行了座谈讨论。考察结束后感受很深,受益颇多,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示,鼓舞了干劲,故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寄予笔端,以便与大家交流。

一.学校概况

二.校园环境

上海汇师小学的校园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学校环境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主义关怀。一进校门,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向世人昭示着她不寻常的历史,在环境布置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彰显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橱框里陈列的学生制作、还是走廊上、墙壁上张贴的书法、剪贴、小报、绘画等,都让我们感到这所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园,更是儿童自由发挥的乐园;而北蔡镇中心小学却别有风格。校园环境优美,有全塑胶操场、小花园、假山水池、象征“智慧结晶”的雕塑、学生艺苑书画廊、双语天地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跑道,都显得很宽阔,有气势,呈现着浓烈的现代气息,体现着一个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大教育理念。

三.硬件设施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两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当然首先要考察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汇师小学是90年代中期引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开设得较早,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除电化教室、电脑房、信息工作室外,每个教室均配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电脑。已建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硬件建设非常先进。北蔡镇中心小学也有电脑房、舞蹈房、图书馆、乒乓房、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阶梯室表演厅等设施,硬件建设稍逊于汇师小学,但该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却别具特色,网络的利用率甚至高于汇师小学。

四.教学特色

北蔡小学很重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成立了科技、艺术兴趣小组,一贯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因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遵循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的原则。学校以自主教育,双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每年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教学节”、“体育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北蔡小学遵循学习的规律和教学规律,促进人的发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该校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在:

1、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以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为学习的内容,展开“小学生社团”和“网上学习”两个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集中力量开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建立健全多元、开放的学习评价制度,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质量。

3、这种学习不仅是在学校范围内,更应该是在广阔的社会。

4、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成为主流意识和自觉行为。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地融入了“网络”的元素,他们在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并且该校的网络利用率非常高,“网络”教学及宣传成了该校的一大特色。目前,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一批探索性课题。

除了聆听了学校领导的教学经验介绍外,我们还听了两节示范课。我们所听的课中,无论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都跟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别,过去那种老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乒乓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见了,我们所看到的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课堂,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表演,既掌握了知识,开拓了思维,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老师们能忠于教材,但却不照搬教材。他们更加注重把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知识技能训练,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篇5

发展性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发展性教学评价提倡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不是仅仅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用通俗一点的话去解释,发展性教学评价就是利用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对学生的个人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观公平、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让学生既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自己的优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让教学评价诊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之前,必须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也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运用和发挥实效的基本条件。如果教师不知道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目的,只是为了评价而去进行评价,很容易让发展性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性,也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从某个程度上说,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目的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和组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与选拔性评价不同,选拔性评价主要是为选拔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楚、详细的认识。

2.全面了解和掌握基本学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在高效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取得实效性。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比如性格特点、心理状况、成长背景、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态度等,教师只有掌握好这些,才能给予针对性的评价,既不会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会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观察每一个学生,比如学生的听课状态、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平时的测试成绩等,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能做到了如指掌,这样就可以基于学生的角度去实施评价,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更加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工具,学生只要掌握了工具,就可以开发很多的知识。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找出学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思想认识、学习态度以及基本情况等实施综合评价。在运用观察法的时候,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认真观察,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可以采取电子小报的方式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围绕学习目标,对学习主题进行设定,然后让学生自行负责后续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设计,在这个基础上独立完成,不断增加学习的深度,对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教学“Word”相关内容的时候,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小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Word。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带领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专题网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让网站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构建成功,从而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后邀请专业的学者或者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4.综合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从上机操作和课堂提问两个方面对学生综合技能和理论知识实施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围绕学生的消化能力和逻辑思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猜测,利用开放性的归纳总结和问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正确评判。通过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上机操作方面,教师要设置适宜的难度和合理的目标,不仅要保证上机操作具有实践性,还要具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上机操作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协助学生一起完成各种上机操作任务。

5.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综合技能,还要对学生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态度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关心学生的情感,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学生思想观念和自身情况为基础,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让学生结合真实情况完成问卷的填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取较多的信息,还能节约很多的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谈话互动法,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烦恼,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结语

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想,发展性教学评价提倡综合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自身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的探索,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价值和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光伟.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相关措施[J].读与写,2015,(10):54.

[2]杨婷婷,闫莎莎.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12.

[3]俞国强.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5):98.

[4]张慧.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6

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 王茀旺

每到学期或学年末,各个学科都要进行阶段性的考试测评工作。考试的目的是检验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如何?学科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为今后采用的教学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开展有效的考试测评工作,有利于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厌学、不想学的态度。以考促学,这是对每一个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要的环节。纵观在各个教学阶段或各个年级的学科设置中,考试科目的有效性教学比考查科目的强,而且课堂教学的效益也高。要想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良性的发展,就要开展有效的考试测评工作。这几天学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测试命题技术与研究》收获颇丰,对我今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测试命题、评卷等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对于今后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测试命题、考试、评卷等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为今后采用的教学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测试命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考试的性质。⒈选拔考试;⒉合格考试

二、命题的策略。试卷命题的一般过程:①依据各地区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根据本学段本地区各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设计试卷题目。试卷总分数通常为100分。②根据各个模块内容领域,能力领域,分配分数。③考虑针对各个知识点的差异和各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难度不同,设计不同的考试题型,如:填空题(填图题)、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操作题、作品题、简答题等。

上机考试、网络考试则可分为:客观题、主观题。④校对命题,使用校对符号。命题不能产生有二义。⑤参与阅卷时,阅卷教师要在所负责题目上签上姓名,以便追查责任。⑥统计各学校、各班级学生考试的成绩,上交组织考试的有关部门。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7

错例1:插入图片的问题

四年级操作题目:在D盘“IT风云人物”文件夹,找到并打开“IT风云人物.doc”,在合适的位置插入两张图片,分别是“乔布斯.jpg”和“比尔盖茨.jpg”图片。

学生操作步骤:1双击计算机, 找到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2找到“IT风云人物.doc”,双击打开。3在第一自然段文字处单击鼠标左键。4单击“Office按钮”—“打开”命令,打开计算机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5学生找不到图片,举手求助教师。

【错例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文件类型的知识掌握不够。学生不知道.doc是Word文档格式,不知道.jpg是图片格式。学生不知道用“插入”命令来插入图片,错误地使用文件“打开”命令,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原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够。

据笔者观察,教学中教师常常简化了打开文件的步骤,如忽视了Word中“打开”命令打开Word文档一般步骤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打开任何文件都是双击,忽略了其他的方法。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不知道不同类型的文件需要不同程序来打开,遇到任何文件都是双击打开。

错例2:复制、粘贴的问题

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画图软件, 画一片绿色的草地,画一朵美丽的花, 为花涂上喜欢的颜色。把这朵花当作“种子”,变出很多花,铺满草地。

学生操作步骤:1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2用“椭圆”工具画花心,用“曲线”工具画花瓣。3用“颜色填充”工具为花朵涂上喜欢的颜色。4点击“选择”工具,选定花。5单击“复制”工具。6再次单击“复制”工具……7学生复制不出图片, 举手求助教师。

【错例分析】

在操作中,学生忘记了复制、粘贴的整个操作步骤。数据存入剪贴板,再从剪贴板复制出来的过程是隐形的,学生不理解“复制”命令是把图片复制到了剪贴板,“粘贴”命令才是把图片从剪贴板印出来。这是由于在教授复制、粘贴命令时,教师没有深入地讲解相关的原理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操作。

错例3:同名保存的问题

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上一节课自己画的“我们的教学楼.bmp”,用“颜色填充”工具给图画填上颜色,修改后再次保存。

学生操作步骤:1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2点击“打开”命令。3找到D盘下“301”文件夹, 打开“我们的教学楼.bmp”。4给图画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5单击“文件”—“保存”命令。6再次单击“保存”命令……7学生不解,举手问教师:“为什么没保存进去?”

【错例分析】

“相信直观”是这个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点击“保存”命令,Windows没有出现任何提示,没有观察到保存的结果就错误地认为修改没有保存进去。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原理,而教师又没有很好地解释“保存”命令的基本原理,产生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效对策

以上错例在课堂练习中常常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因而,教师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破这个难点。

1.运用两个手段,突破形象思维的障碍

“相信直观”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他们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超出了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思维自然就中断了。因而,教师应把计算机的原理性知识当作常识来教, 变抽象为形象,克服机械式记忆方式, 把它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这些常识应用到生活中。

(1)形象物件比喻法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学生“这是文本类型, 那是图片类型”。学生常常理解不了不同的文件后缀名与文件体内容不同之间的本质联系,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物件比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原理性概念。

例如,在教授“文件类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在不同瓶子里装上不同的液体,装水的瓶子、装油的瓶子、装有毒物质的瓶子。接着,用不同的标签贴在瓶子上,并告诉学生要认真地看标签来区分不同的液体,找到并打开有毒物质的瓶子。当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可引入文件类型的概念,使学生明白打开文件就像打开瓶子一样要根据文件的后缀名称,使用不同的方法打开,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不是所有文件都用双击打开,不同的文件类型需要不同的软件和方法来打开。

(2) 具体事件比喻法

很多时候计算机运行状态是不可视的,小学生要理解其中的原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事件比喻法来进行教学。与物件比喻法相比,事件比喻法是动态的,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原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复制操作的原理”时, 教师可以播放相机拍照的基本原理视频,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剪贴板比喻成胶片照相机中的“底片”,复制操作是把“资料”印到“底片”上,只要不损毁底片,内容就保存在了底片上,粘贴操作是把底片上的内容印到相纸上。理解了剪贴板在复制、粘贴操作中的原理,学生学习复制、粘贴命令就非常容易了。

2.构建三种模式,突破以教为主的束缚

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关注其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交流、反思,获得知识,从而真正地发展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

(1)体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

学生的体验不同,思维的深度就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同。很多人都开过车,同时也坐过别人的车。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车的人经历一次旅途以后,第二次就比较熟悉路况,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而乘车的人则要经过很多次以后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操作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 并不仅是我们看到“选择—复制—粘贴”三步简单操作步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做司机而不是做乘客,强化学生的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

(2)验证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节点

验证性操作是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阶段性验证,比较操作结果是否与命令定义相一致。不同于许憬老师在《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提出的验证性实践,表面上它注重的是验证的结果,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过程和原理。计算机运行的过程常常是隐蔽的,学生无法体验内部运行的过程。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操作原理,阶段验证性操作是比较可行的。例如,在讲授“保存命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操作,然后检验是否成功保存;对于没有成功保存的学生,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最终,学生在成功保存后会很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理解更透彻,记忆效果更佳,记忆时间也更长。

(3)实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支点

实验性操作是以类似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由教师布置信息技术研究任务,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观察实验、讨论研究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发现信息技术规律、得出结论,然后主动向大家汇报成果。

“保存”和“另存为”是小学信息技术中一组常见的知识,但是很多教材中都是分散安排的,导致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大,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中用实验性操作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将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操作、讨论、研究。最后,以最快速度掌握知识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讲解“保存”和“另存为”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掌握知识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游戏;体验成功;自主学习;整合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畅所欲言,体验成功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我们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全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G].教基[2000]35号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篇10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学媒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但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教和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数英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六个实验班。

(二)研究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定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进行研究。具体方式以同学科互助,异学科互补,以实验班为基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方面使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渠道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确定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有计划的、围绕教材组织的信息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通过Internet或其它信息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收集、开发教学信息,最终组合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2)无计划的、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源。Internet 上信息非常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开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4、教育实验法。本课题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具体时间安排视申报结果定): 第一阶段 课题申报(2012.5-2012.6)

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教研计划。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课题培训(2012.6-2012.7)

研究小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有关学科整合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 初步探索(2012.9-2013.3)

1、全体研究成员制定工作细则和研究计划。

2、组织实验班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实验。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3、确定研究方向、提出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步探究。

4、举行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进研究工作,收集初期优秀成果。

5、课题资料组负责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课题组的重大事件和进展记录。第四阶段 深入研究(2013.4-2014.1)

1、召开课题研讨专题会,主要总结课题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汇总阶段性成果,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整合研究方面修改了前期的研究和不足,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明确分解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2、将实验由实验班向所有教学班辐射推进。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科和教师都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方案,要在本阶段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展示课,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

3、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在前面已取得成果的课题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组的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听取各兄弟校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们的研究经验。对我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第五阶段 总结思考(2014.2-2014.5)

1、制定关于结题的工作计划,召开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

2、撰写“信息技术与语数英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对课题组提出的整合模式进行修改完善。

3、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汇编。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专著、说课材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光盘等。

五、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水平较高的教学设计,典型课堂教学录相(2)较有水平的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成果

(1)有价值的论文和课件优质课。(2)本课题的实验报告,推广材料。①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实验报告; ②总结一批课程整合教案及课堂教学实例; ③收集课程整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六、课题研究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体研究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组负责人:郑源君

课题组组长: 计延增校长 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提供课题研究资金保障 课题组副组长:冯秀云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协调、指导工作

计斌 负责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指导

冯秀云 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实验班教师:盛霜霜 负责语文学科整合实验

陈丽萍 负责数学学科整合实验

材料员:

盛霜霜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分析总结

一、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含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最多知识点,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学习注意力不太集中,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是比较新颖的学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教学难度比较大,而且计算机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肯定要比学习信息技术要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中很难保证学生是在专心学习信息技术而不是在“玩电脑”,一节课的时间很短,而小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又少,学生一旦上课“走神”,就会错过很多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想保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就必须因材施教,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人翁,使其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营造主动学习的气氛,让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保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开小差,造成教师辛苦讲课,学生“辛苦”玩乐,以至于课堂效率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劳逸结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讲课与玩乐并行,一边讲课,一边教学生一些电脑小技巧,让学生体会到学电脑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态度。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普及没几年,教学大纲规范不太准确,要求比较模糊不太具体,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学课程时也比较模糊,这就造成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搬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而不考虑学生特点,以至于让一门实用的教学课程变得毫无意义。要想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清楚教学目标,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有能力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记忆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精简教学任务,不要让学生有太大的学习负担,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记忆并掌握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并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3.合理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大纲要求,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知识点并能熟练操作、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带动课堂气氛,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训练学生的思考、观察能力以及操作、运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最优化。

三、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的分析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要想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为辅助,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研究新的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多设置情境问题,让信息技术课程融入生活,提高课堂活跃气氛,多与学生互动,减轻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娱乐工具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学、愿意去学,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质量整体上升,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陈美丝.西安市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郭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24):49.

[4]倪海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4(20):14.

上一篇:造价毕业实习周记下一篇:树的启示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