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通用7篇)
一,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也许做到快速阅读,并非一件难事,但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阅读的时候,先要领会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只有我们把握住他,才能更好的理解回答问题。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将全文读完,弄清文章的题材,并根据体裁的特点,快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假如我们读的记叙文:我们就应该在头脑中马上联想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并且迅速在文中找相应的内容,与之一一对应,即: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如果我们读的是说明文,就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它所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并要将对象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出来;若我们看的是议论文,则应迅速明确该篇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即所谓的论点,然后再看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谈了那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运用什么样的议论方法,采取了那些有力的论据等。如果我们能够作到这一点,就能快速准确的把握中心,做到做题前心中有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针对问题进行跳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在把握中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文章后面的问题,在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使用原文或根据内容自己概括做答。这样做,即使偶然出现一些偏差,但也不会是相差甚远。例如我们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前两段,回答下列的问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这样”代指的是那些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便能在文章的开头找到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的文意,便可知道这句话是第一二自然段的总括句,“这样”指的是“清国留学生”,欣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等一系列的丑恶行经;“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综合概括,我们便可得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极端厌恶之情。
三,重读全文扣住中心作答
但是有些题目,我们仅凭文段的内容很难完整作答,这就要求我们重读全文,紧扣文章的中心,并要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答,如果我们读的是像读感受或启示这一类题目,就需要我们重读原文,找出给你影响最深或者是最富有哲理的地方,扣住中心思想,充分合理的发挥作答。
四,带着问题阅读
我们在拿到一篇文章阅读时,不要急于去看他的内容,先将文后的题目仔细阅读一遍,记住问题的关键,再去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①节省时间。像有些题目尤其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就能直接作答,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准确率较高,也免去重读时花费的时间。②心中有数,重点明确。我们紧扣问题中所问的内容去读,将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句子省去不读,从而进一步减少时间,为做其他的事情带来方便。
另外,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抓关键词和关键句,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和关键句呢?关键词是指在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关键句是指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或概括性的句子,就像《藤野先生》一文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全文的关键句,总括全文,指出“清国留学生”的丑行,而“无非”一词则是这句话的关键词,仅这一词就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非常明确的指给大家。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还应努力做到沉着、冷静、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要做到粗中有细,该略读或不需读的地方,或一目十行或干脆忽略不读,该细读的地方连一个字都不能漏掉,有时会因为一个字而耽误全文。
总之,这些阅读技巧对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我们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他们自己完成任务,让学生们成为主体,学会自己找“鱼”吃,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光有技巧还是不行的,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平日多实践,多阅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使这些技巧成为自己的东西,让我们的教育改革走在素质教育的前沿。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造成悬念,强调)3.插叙: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 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说明:所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些事物 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呜。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描写:
1.正面描写: a.语言描写;
b.行动(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 d.心理描写; e.神态描写;
f.细节描写:同整个作品相对而言,这些细枝末节富有典型意义和极强的感染力
2.侧面描写:
① 环境(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A.自然环境 a.衬托人物的心情; b.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社会环境:显示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 用他人的反应
③ 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词语理解:
1.联系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含义
写作特色:
1.从文章的选材看 2.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阐明了„„。
②形式方面:照应;过渡;结构;趣味;使读者;典型;表达。理解题——尽量从文章中找到重点词句、关键词句等
1.几种 常见的 照应。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 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应对技巧: 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 : 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 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2。分析—— 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 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 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 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 与主旨 的关系。(1)结构上作用: 在 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 等。在 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等。在 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 等。(2)内容上作用: 在 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 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3.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4.人物描写的作用: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 是 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5.写作手法 —— 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6.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 启示。
应对技巧: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 思 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四、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语。
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五、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字
4、作比较:事物或事理作比较
5、下定义
6、打比方
7、画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统计表等。
8、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准确具体 地 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 地 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 说明了 „„
(4)打比方:生动形象 地 说明了 „„(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 地 指出了 „„ 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 地 说明了 „„(7)列图表:直观形象 地 说明了 „„
注意: 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如: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子”,把“打比方”写成“比喻”„„等等。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考查的内容、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注意几种常见的干扰形式:
以偏概全 ;绝对表述;张冠李戴;正反颠倒;盲目引申
3、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4、如何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5、如何进行语言分析题?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6、说明文阅读单项选择题: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7、说明文的结构:
“总(概说)一分(具体)”式
“总(概说)一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并列式 递进式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等。
8.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语言——某个词语能否 删 去或 调换,或自己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议论文基本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1)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 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2)找准论点: 一 看题目(题目即论点); 二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三 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 四 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 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
如果没有原句,则要 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要求:一般不用疑问代词(“为什么”、“怎样”);不用修辞;正面判断(原句为否定句者不必改动)。
(3)要 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三„„”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
5、与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如《谈骨气》一文的论题是“骨气”,而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
1、概念: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2、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或统计数字
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和观点要统一
类型:具体的事例和概括的事例
3、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论证
1、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作用:
举例 论证 :举出名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谚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有时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看作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 地论证„„观点。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要找全。答题时按 举例 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 答题 就可万无一失。
其中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
(二)基本结构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3.结构—— 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是什么)——分析问题(本论 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 怎么办)。在论证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形式:(1)并列式。(2)对照式。(3)层进式。(4)总分式。5.分析—— 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考点阐述】
1. 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考点之一。
2. 理清文章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重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理清文章脉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索与顺序。
3. 分析技巧作用。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品味文章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优美的语言上。此考点包括理解字词含义、词语妙用、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多项内容。
5. 检测发展能力。此考点较为开放,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题型盘点】
1. 整体感知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直接概括全文内容;⑵概括某一段落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 理解词语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⑵代词指代的内容;⑶词语可否省略、 调换,是否矛盾;⑷动词、形容词的作用;⑸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析句子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⑵文中某句写得很好,说说好在何处;⑶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义;⑷具体说明文中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4. 提取整合题。这是散文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也是失分最严重的题型。
5. 发展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仿写;⑵续写, 即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路。
6. 开放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鉴赏类,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⑵评价类,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⑶联想类,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的启发。
【应对策略】
1. 整体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 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线索,那么,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词语引领的句子,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 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 分析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须进一步理解文章。 针对此考点,2015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6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等题型。
4. 欣赏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是2015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解题思路亦各有不同。
⑴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⑵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 含意新颖的语句,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⑶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三要语言流畅,简明扼要。
⑷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真题解析】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a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b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蔓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 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c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 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 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 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d“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琅琅,“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e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f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 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 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枝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g“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h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 影响我的一生。”
i“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 “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j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k“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 有无限的遗憾。
l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 万里归迟总恋乡。
m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n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 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o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p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 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q“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 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 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r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
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父张大千的哪些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考生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张大千主要爱好情趣以及思想情感去概括。
【参考答案】痴情大自然; 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2. 文章第6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参考答案】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地传达出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地观察,细致地描摹。
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
4. 第l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 ( 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 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涟涟,身在万里外, 心里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 技巧“:万里归迟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 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e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临汾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沈阳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再如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奔跑的火焰》中的第四题“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0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赏析。”此题考查了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能否概括文章内容;是否是全文线索;是否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否运用某种修辞,使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否暗示文章主题;是否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文章以“倒挂的油画”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北京的炸酱面
刘 齐
①北京的炸酱面很有名,我从小就知道。那时我在沈阳读书,家里常吃炸酱面。本来母亲做的已经不错了,我们吃得也快活,但幼年在北京住过的父亲仍不满意,认为没有北京的地道。我心想,北京人跟毛主席紧挨着,又有长城又有天安门,还能吃到比我们这个更棒的炸酱面,好事都让他们赶上了,难怪户口那么金贵。
②长大看电视剧《四世同堂》,那里面有几个北京老爷子一起吃炸酱面,吃得踢里吐噜的,我在电视外面都替他们香得不行。各种书里也有不少赞誉,给人的总印象,北京除了烤鸭、涮羊肉等菜肴名震中外,主食方面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堂堂炸酱面。说它是主食,似乎不妥;因为它还配有许多小花样,不就菜也能吃得很好,故应叫主副兼备的吃食。据说,老北京人对炸酱面格外青睐,平时舍不得惊动它,重要时刻才肯拿来派用场。炸酱面在北京众多面条中风头最健,简直可以评为京面。
③现在我也有了北京户口,走大街穿小巷,上商店入公厕,都有自豪感。北京的风光养我眼,北京的伙食养我身,我特别感激。但对北京的炸酱面却再也不敢钦佩,确切说,不敢钦佩炸酱面里的那个酱。
④面是没的说,手擀的,筋筋道道的,一碰到牙,牙就高兴。菜码也无可挑剔,黄瓜丝,水萝卜丝,其他丝,外加豆芽、豆瓣等,赤橙黄绿,清凉可人。还有老醋,还有辣油,还有白嫩爽滑的蒜瓣,万事俱备,千军待发,只欠那个酱了。那个酱却不争气,黑乎乎的,齁咸齁咸的,酱上泛一层令人难堪的浮油,酱里面藏一些令人更难堪的肥肉丁,亘旦冰凉呆滞,好像搁了一百年,是慈禧手下的小太监炸出来的。
⑤如果我只在一家饭馆遇到这种酱,我会要求自己看主流,识大节。问题是不少饭馆都是这种酱,其中一些店铺还理直气壮地挂着“老北京炸酱面”或“正宗北京炸酱面”的大招牌,小伙计特意穿着老式服....装,用朴素而精致的青花瓷碗盛酱,用谦卑而骄傲的京腔高喊“来了您呐”“慢用了您呐”——面对这一切,我变得十分困惑,主流观就有些动摇。
⑥炸酱面以酱成名,兵熊熊一个,将(酱)熊熊一窝,酱的责任极其重要。历史也悠久,几千年以前,古人还没发明涤棉、味素、塑料盆呢,就已经做得一手好酱了。一千四五百年以前,北魏一个老干部贾思勰,给“齐民”也就是平民百姓,写了一本流芳千古的实用性名著,里边专门有一节讲怎样做肉酱。贾先生特意嘱咐说,要割取刚宰杀的新鲜肉,去掉肥肉,剁得细碎一些。如若与肥肉混在一起,会使酱变得油腻(“取良杀新肉,去脂,细锉”“合脂令酱腻”,出自《齐民要术·作酱等法第七十·肉酱法》)
⑦我们家乡的现代人在做酱方面更有两下子。前一段,我在锦州、沈阳一些默默无闻的小馆子吃炸酱面,酱都是现吃现炸,热腾腾的,香喷喷的。花样也多,有鸡蛋酱、肉酱等。肉酱里不但有肉(是新鲜的瘦肉丁),还有青辣椒,有时有豆腐干、豆腐泡。酱往往也是东北大酱、甜面酱或豆瓣酱的复合体,多样香,不像北京那些店,仅由当地黄酱独霸一方。
⑧我无意以家乡的好处来贬低炸酱面,我只是为它着急,就像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名家惋惜一样。北京多好啊,名胜古迹比炸酱面里的菜码还多,老北京话的意味比手擀的面条还长,怎么那个酱就那么徒有其名,让人泄气呢?
⑨或许这些年,我仍像一个初入皇城的外地人那样,只在北京的表打转转,一直没有发现真正的好酱,而该酱矜持地躲在三进四进的深宅大院、十层二十层的高楼大厦里,与一些熟知其妙的人物悄悄欢乐。
⑩或许,被前人无数次夸奖过的那个酱,原本就是我现在所见的模样,只是今人发展太快,口味太刁,已经吃不出多好的滋味了。本文题目是“北京的炸酱面’’,文章不仅仅是写北京炸酱面存在的问题,读罢全文,你还读出了哪些更深长的意味呢?(2分)
最暖心的事
(美国)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 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11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12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13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14“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15“不要钱。”我答道。
○16“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17“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18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19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4分)
《忘》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 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2分)
蜕变 蔡澔淇
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
“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见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刚才昏过去多久了?”
“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
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 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的哭叫着。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
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她说。
【注释】①蚂蚁上树:四川名菜(选自《台湾极短篇小说集》)2.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3.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
窑
变 余显斌
(1)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2)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3)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4)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5)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6)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7)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8)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9)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10)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11))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12)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13)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14)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15)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16)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17)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选自2017年5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谈谈你对标题“窑变”含义的理解。(3分)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3分)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你完全能想象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中二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我拿了142分。
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的和你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是不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6.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拔掉心底的篱笆”含义的理解(2分)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 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⑪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7.本文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甚好处?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在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 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他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者。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为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⑾在非洲草原上, 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⑿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⒀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选自《做人与处世》)8.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9.文章以“拉面”为题,有何作用?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⑳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10.本文以“红色玻璃球”为题,有甚好处?
①老治保主任①要退休了,需要物色一个新的接班人。村民经过评议,推荐两个人选:大黑和小白。②大黑长得五大三粗,皮糙肉厚,站着像半截儿黑铁塔栽在那儿。他走起路来,老远地面就咚咚响,不用见人,就知道是大黑来了。他要当上治保主任,那些歪毛淘气,还不都给镇住!
③小白呢,长得白白净净、文文静静,身子骨单薄。尤其那双娘们儿手,一个鸡蛋都攥不过来。④一次,市场上有人打架。卖肉的抄起剔骨刀,卖红薯的举起铁秤砣,眼看要出人命,只见大黑往两人中间一横,一出左手,来个空手夺刀,又一挥右手,来个千斤坠砣。两个人都傻了眼。大黑的雄风,展 示无遗。
⑤又有一次,在大街小超市,有人丢了钱包。嫌疑人是个女人,穿得很酷。讯问的时候,大黑手里掂一根牛皮带,摇晃着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可那女人面无惧色。小白冷眼观察,忽然一抬头,指着天花板.说:“看哪,顶棚上一对蝎子,正在打架呢!”那女人忙伸长脖子仰头往上看。小白立刻命令大黑:“你马上把这女人身上的衣服给扒下来。”
⑥大黑不敢,小白厉声说:“让你扒你就扒,出娄子我顶着!” ⑦那女人的衣服被扒掉了,原来是个男人。这时,小白一拍桌子:“男扮女装,身上有赃。”一搜,果然是他偷了钱包。
⑧大黑有些纳闷:“你咋看出他不是个女人?” ⑨小白狡黠一笑:“我看这人老缩着脖子,就在他伸长脖子看屋顶的时候,他喉头结就露出来了。” ⑩所以,大黑和小白是各有千秋。⑪这天,大黑和小白相伴去村里的盖房工地办事。大黑走路总是扬着头,低头老婆扬头汉嘛。突然,他“哎哟”一声,不好,木板上的一根锈钉,穿透胶鞋底,扎在他的左脚掌上。
⑫大黑一下子坐到地上,小白忙说:“别动,我给你拔出来。” ⑬ “钉子吃到我的脚上来了。”大黑笑说,“不用,我自己来。”说毕,“噌”的一下,将带钉的木板拔出,甩在道上。
⑭小白忙捡了那块钉板,放妥在木头垛上,然后很正经地对大黑说:“你先别起来,我马上给你使劲儿挤挤,带锈的钉子有毒。一会儿你赶快到村卫生站,清洗伤口,打破伤风针。必要的话,还要开刀,做一个外科手术,务必将锈钉污染的部。分,进行彻底处理。”
⑮“嘿嘿、嘿嘿,哪那么邪乎。”大黑轻蔑地嘿嘿完了,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并用脚顿了顿地,“连血筋都没冒,你当我是泥捏的呢?”
⑯“不流血不见得是好事。”小白分析道,“如果流血,病菌会带出来。不流血,病菌会窝在里边。” ⑰“我这身子骨,还怕病菌?傻小子睡凉炕,架不住身体棒。”大黑把这还当回事?他当过架子工,磕磕碰碰家常便饭,让钉子扎脚也不是头一回了。
⑱小白拗他不过。晚上,他特意跟大黑媳妇儿说:“大嫂,您得盯着点,还是让我大黑哥到卫生站,哪怕只是清洗清洗。”
⑲第三天,小白去县党校学习,一去得二十天。临走时,把此事告诉了村书记。⑳二十天过后,小白回来就去看望大黑。大黑的脚脖子有点肿,两只脚掌的颜色也不一样。可大黑仍笑呵呵地说:“这几天好多了,你看,封口了。”
㉑小白摇摇头说:“封口,不见得就是算好了,可能„„”
㉒结果不幸被小白言中,到大黑伤脚发黑的时候,才住了医院,医生摇了摇头说:“太晚了——要命,还是要腿?”
㉓当然还是要命。大黑的左腿被截了肢。媳妇儿推着轮椅,他坐在上面。左腿的裤脚余下一截儿,往上窝回来,用黑布带绑着。大黑脸上仍乐呵呵的。
㉔结果,自然是小白当了治保主任。但一提起大黑的脚,小白就掉眼泪:“怪我、怪我,都怪我,怪我没尽到当弟弟的责任。”
㉕也有人说,假如大黑不截肢,没准这治保主任就当上了。但村书记一口否决:“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尊重的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生命吗?”
11.关于这篇小说的题目,有人认为用“截肢”准确,有人认为用“锈钉”恰当。以上两种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4分)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节选自2015年4月 《人民文学》有删改)
12、本文以“泠泠风雨声”为题,有何妙处?(4分)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第1页(共5页)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情 感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2)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第2页(共5页)
▲
▲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第3页(共5页)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乙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专题十三
一、(1)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意思符合即可)
(2)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第4页(共5页)
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②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第一课时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划归到记叙文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⑴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
①简单的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辙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金黄的大斗笠》
②复杂的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枝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最后一课》
⑵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浯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我的老师》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社戏》
③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荔枝蜜》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⑴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⑵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⑶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⑷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背影 》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
地点——南京火车站
人物——“父亲”“我”;
事情的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
事情的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
事情的结果——怀念父亲
四、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A、第一人称(我、我们)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我的老师》《一面》
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是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有时“我”不但可以做故事的见证人,也可以在故事中做比较重要的人物,这个“我”的描写在表现主题思想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朗士则是小说的主人公,“我”的感情变化对表现爱国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B、第三人称(叙事者)
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但不及第一人称亲切。例如《摆渡》、 《安塞腰鼓》
C、第二人称(你、你们)一般书信
第二课时
五、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记叙的顺序有三种:
⑴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表现出来。例如《一面》,即按时间顺序记事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叙述事情缘由,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如按顺序来写,应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造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梨花妹接着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⑶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好的铺垫。
倒叙和插叙的区别主要有两点:①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这种写法是先顺叙,后中断一下进行插叙,再回到中心事件去继续顺叙。②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前后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第三课时
六、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要求: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记叙问通过写人、记事、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文章中涉及的人、事、景、物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材。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对表达中心起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详写,其余的材料略写。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变色龙》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分析记叙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师》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
第四课时
七、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如《七根火柴》一文,以“七根火柴”把无名英雄和卢进勇两位忠于革命的战土连接在一起:一个在生命垂危时,在红军最需要火种时,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精心保留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一个不负所托,把七根火柴完好地交给了党和部队,也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忠贞。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⑴以人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的文字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是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背影》中的“我”。
⑵以事为线索 如一文,
⑶以物为线索 《七根火柴》就是一例。
⑷以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⑸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字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莱”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的。
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⑺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活的强烈愿望。
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出文章的线索呢?
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支—章线索,如《白杨礼赞》等;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如《荔枝蜜》,喝荔枝成了作者思想变化的契机。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如《背影》一文,“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
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例如《我的老师》(魏巍),文章记叙了蔡老师的七件小事,在记事之前或之后,作者多次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示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热爱和赞颂,从而显示了全文的感情线索。
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如《藤野先生》一文,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感情,因为很多材料都是环绕这条线索来展开 叙述的。
八、小结:
按照“六步骤”进行记叙文阅读,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记叙文阅读的“布局谋篇”类试题, 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分析首尾段及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对整篇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文章线索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等, 并能加以归纳整理, 这应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
【知识导读】
下面, 拟就这个考点涉及的范围, 略说一下:
1.首尾谋划
一般来说, 开头段起到总领全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段起到呼应开头、照应文题、卒章显志、深化主旨等作用。
2.过渡勾连
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小结, 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有点明主要内容的功效, 所以不容忽视。这些过渡段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文章过渡自然, 浑然一体。
3.线索贯穿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那条脉络, 它起到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明晰的作用。一般来说, 记叙文是以时间、地点、人物、物品、感情、事件等为线索。
4.巧作铺垫
先描述某内容, 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 为主要情节作陪衬、蓄气势。常见的铺垫形式有背景式、衬托式、反差式、铺陈式等。
此外还有详略安排、照应伏笔等, 不再赘述。
【典例引路】
卡什拉18号的守望
⊙文/李良旭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什拉大街18号的主人是电脑工程师汉斯, 他有一个7岁的儿子小约翰, 上小学二年级。
每天早上, 小约翰上学时, 汉斯就将自己装扮成一只憨态可掬的米老鼠, 送儿子去上学。儿子常常抿嘴一笑, 转身向学校走去。汉斯手舞足蹈起来。下午放学时, 汉斯又打扮成米老鼠站在家门口, 迎接儿子回家。小约翰脸上绽放出一缕笑容, 这对于汉斯来说, 就是天下最美丽的花朵, 芳香袭人, 令人陶醉。于是, 汉斯便更加手舞足蹈起来。
原来, 小约翰3岁时得了自闭症, 许多医院都无法治愈这种病。汉斯感到很痛苦。后来听从医生的建议, 决定用爱帮助儿子渐渐走出孤独封闭的世界, 他仿佛看到了那跳动着希望的火焰。从此, 汉斯成为小约翰最好的伙伴, 陪着儿子玩耍、说话、讲故事……尽管他很辛苦、很疲惫, 小约翰对外界的反应还是那么迟缓, 甚至无动于衷, 但是汉斯一点也不气馁。
小约翰上学了, 他每天都站在家门口, 扮成各种卡通形象, 迎送小约翰上学、放学。无论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汉斯都会准时站在家门口。他那憨态可掬、惟妙惟肖的滑稽动作, 令小约翰从开始的熟视无睹, 到定睛细看, 再到会心一笑, 这一点一滴的变化, 在汉斯眼里就像是巨大的成功, 他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渐渐的, 18号门口的卡通形象成为卡什拉大街的一景。人们得知这个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后, 都被他的这种深情父爱深深地打动了。
有一天清晨, 小约翰出门时惊喜地看到米老鼠旁边多了一个唐老鸭, 正在那里又蹦又跳, 向他挥手致意。于是, 他走到唐老鸭跟前, 轻轻地拥抱了一下, 连声说:“谢谢!谢谢!”唐老鸭弯下腰, 也给了他一个吻。下午放学回来, 小约翰看到家门口又多了一个超人, 他们依然在那手舞足蹈, 迎接他呢!小约翰兴奋地张开双臂, 飞快地跑向他们……
小约翰家门口的卡通人物越来越多了, 封闭的心灵也一天一天地打开了。终于, 他的自闭症痊愈了, 这真是个奇迹!
卡什拉18号, 那温暖、甜蜜的一幕每天都在火热地上演着。看到约翰在健康、茁壮地成长, 人们心里溢满幸福和甜蜜。这种幸福和甜蜜像一股幸福的暖流, 在人们心田里, 久久地缠绵着、涟漪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有删改)
【阅读训练】
1. 选文以什么为线索, 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
2. 文本中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3. 选文开头先写“小约翰得了自闭症”, 再写汉斯每天以独特方式迎送小约翰。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 选文的结尾能否删掉, 为什么?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识别以及对文章主要情节的概括。判定线索先要了解常见的线索类型, 然后对号入座。最后在明确线索的基础上,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此题答题时进行归类概括, 再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 此题考查学生对设置悬念的理解运用, 答题时既要了解这种手法的一般作用, 又要联系下文进行, 考虑其对刻画特定人物品质的作用。
4.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妙处的把握。具体答题时,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
1. 选文以“卡什拉18号的守望”为线索, 叙写汉斯这位父亲不怕辛苦、不知疲倦、不言放弃的爱, 治愈儿子自闭症的温暖动人的故事。
2.①倍加珍惜和关爱儿子, 在“任何药物都无法治愈小约翰的病”的情况下, 他却坚持用爱去守望。②不气馁、不放弃、不怕辛苦、坚强执着, “无论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汉斯都会准时站在家门口”。
3. 不好。原文开头是巧设悬念, 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 行文有波澜, 凸显汉斯关爱儿子的形象。
4.不能, 因为结尾起着“卒章显志”的作用, 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 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答题指导】
一、了解考查类型
①请以“××”为线索, 梳理出故事情节。
②选文开头 (或结尾) 一段起什么作用?
③请找出与“×××”相照应的句子, 写在下面。
④文章题目是“××”, 作者为何却用很多篇幅写“××”?
⑤选文第“×”段,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把握答题思路
①首尾段及过渡段。先确认指定段落的位置, 再从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来解析。
②找出线索、理清思路。先吃透原文内容, 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他们产生联系的交结点, 这样便能找到叙述的线索。最后也可据此梳理故事的情节了。
③判断铺垫及其作用。先弄清文章主旨, 再据此判断材料的主与次, 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表述答案是 :“先描写××, 为下文写××作铺垫。”
【演练提升】
神圣的沉静
⊙文/刘心武
童年时, 我家住在长江南岸的狮子山, 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
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 靠里是陡峭的山岩, 靠外是极深的悬崖。有一次从真武山返回时, 7岁的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行走, 甚至以颠连步跃进, 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母亲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 慢慢地往前挪步, 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 不住地朝她嬉笑, 怄她, 气她, 但她却一派沉静, 没有呼喊, 更没有吼叫, 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 只是抿着嘴唇, 沉静地望着我, 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那段险路终于走完, 转过一道弯, 路两边都是长满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 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 依然无言, 我只是感受到她手掌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直到中年的某一天, 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的沉静。她才告诉我, 第一层, 那种情况下必须沉静, 因为如果慌张地呼叫斥责, 会让我紧张起来, 搞不好就造成失足;第二层, 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 是故意气她, 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 但那时的状态我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人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 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 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尝不可。我很惊讶, 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母亲去世快二十年了, 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 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 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伏桌在稿纸上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 母亲就在我背后, 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 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 还会念一段给她听, 她听了竟不评论, 没有鼓励的话, 只是沉静地微笑。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 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 我写信向他们报喜, 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 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 没什么祝贺词, 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 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 又去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在众多的观赏者中, 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 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 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 在具有张力与定力的静气里, 默默承载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欢聚散、惊险惊喜。那时母亲已仙去多年, 我凝视着蒙娜丽莎, 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 继续昭示着我: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 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 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选自《辽沈晚报》, 有删改)
【阅读训练】
1. 联系全文, 分析文章标题“神圣的沉静”有什么含意。
2. 山路已很艰险, “我”却在悬崖边上“顽皮地蹦跳投掷”,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 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我”随时都会有坠下悬崖的危险, 母亲为什么当时却那样“沉静”?结合相关内容概括要点。
5.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简要说一下。
6. 结合全文, 简要地说说你的真切感受。
【参考答案】
1.“神圣的沉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也是母亲性格的真实写照。作者借助“神圣的沉静”, 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深切的怀念。
2.为下文写母亲当时沉静的原因埋下伏笔, 有利于表现母亲“沉静”的性格, 突出文章主旨。
3.这是一个过渡段, “每遇大险时格外沉静”承上, “每遇大喜时格外沉静”启下, 所以此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①在那种情况下, 她必须沉静, 如果慌张地呼喊斥责, 势必会造成“我”心理的紧张, 导致失足;②母亲认为“我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 想让我体验一下冒险的乐趣, 以此锻炼“我”的胆量。
5.选文结尾段表达“我”欣赏《蒙娜丽莎》的独特感受,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力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 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 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推荐阅读: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10-15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06-26
初中记叙文写作专题05-30
记叙文写作专题教案01-01
记叙文写作指导: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01-09
记叙文有——真好写作指导09-18
记叙文阅读积累05-28
记叙文阅读训练课件09-10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11-25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