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篇1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2)明确反思方式

①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②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③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④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3)掌握主要教学反思方法

如自我提问法、行动研究法、教学诊断法、交流对话法、总结记录法等。在教学反思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如: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4)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又叫教学札记,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对教学情况的记录,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能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其自

身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使以后的教学常教常新,不断进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撰 写教学后记:

(1)记成功的做法。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记失败、失误之处。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亡羊补牢,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记课堂灵感。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具有瞬时性,有很高的参考性,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记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后记,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记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从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篇2

一、从做好“课后记”到对“课后记”的新认识

反思不仅在课前、课中, 课后更要进行思考总结, 写好“课后记”。“课后记”是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 认识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 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以后的教学能达到更佳效果。但我们认识到, 目前不少教师忽视“课后记”, 导致教案首页中的“课后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完全空白, 不做任何教学后记。 (2) 后记文字抽象、模糊。如, 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3) 将讲授过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陈述, 与“教学内容/设计”栏中的书写基本一致, 然后写“学生基本理解、掌握”。 (4) 每次课后记的内容、格式基本相同, 既看不出每次课、每个班的教学活动差异, 又看不出任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 (5) 一些“课后记”不是每次上完课后手写的, 而是备课时和前面的几项备课内容一起写好并打印出来的, 失去了设置“课后记”栏目的目的、意义。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课后记”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结束的思考、后记, 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开始的起点, 更是为下次同内容教学提供教学经验。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克服以上几点问题, 重视、写好“课后记”, 做好每次课后的教学反思。其次,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课后记”, 把过去的教学与现在的教学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反思, 以实现反思性教学, 这利于改善教学行为, 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从教学反思到反思教学

“课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 是对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能合理、有效地理性思考记录, 是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教学反思。可是,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动态、开放的, 只有一次静态教学反思还远远不够, 而且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经过反复实践认识, 螺旋式上升后, 人们才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教学亦需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仅要对已实施的教学实践反思, 而且要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反思, 改善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策略, 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 这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包括“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和“为实践反思” (1) 。它丰富、发展了教学反思, 体现为既有教学的反思, 又有反思的教学, 两者是有机的统一。反思教学是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审视、探讨、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来实现教学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 反思教学不仅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反思, 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更趋合理性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方式、教育智慧, 是实现系统地反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反思教学是教学反思不断发生、发展的累积和延续,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实践方式。

三、善用“课后记”进行反思教学

(一) 通过“课后记”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再反思“学生的学”。

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 是每一个专业班都要开设的, 因此, 一周内, 一次德育课会在同一年级的不同专业班中平行出现N次。在每班下课后, 都对当次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反应、学习/教学效果作一次简单回顾, 并简明扼要写好该班教学的小“课后记”, 一周后再汇总为该次课的大“课后记”。从每个班的小“课后记”中对比、发现:就同一教学目标 (或内容) , 同一教师实施的教学行为, 在不同专业班级授课, 学生反应, 学习/教学效果存在差异。例如:讲授“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我运用“经典”例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说明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才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的辩证统一, 同时认识“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相对主义的诡辩———世间万物瞬息即逝, 不可捉摸, 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的稳定性, 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虽然A班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 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思辨能力, 但对这晦涩的“经典”例子需要解释2—3次才有反应, 基本理解, 而B班学生则因为学习基础较差, 不喜欢抽象的事物, 甚至拒绝理解。通过A、B班小“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 分析:同一课次的平行教学不能是原教学行为 (经验) 的简单重复再现, 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生活经验, 每次课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经再反思后, 为指导并实现未来C班的合理、有效教学, 我积极调整教学行为, 因班施教———换用“借钱不还” (2) 例子, 来说明借钱人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稳定性的荒谬, 进而认识到世间万物,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二) 通过“课后记”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再反思“教师的教”。

不仅同一课次的教学需要在若干平行教学班的课后反思中进行横向对比、再反思, 以实现教学方法、手段有效调整,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而且同一门德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在不同年级的课后反思中进行纵向对比、再反思, 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轨迹和教学策略。这是因为每一门德育课是一年复一年, 周而复始地开设, 一位拥有二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假如他仅满足于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思考, 那么他也只是把一年的工作进行二十次机械性重复。实践证明, 从前后学期某同章/节教学“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中发现:有些教学事例是援用多年, 内容相当陈旧落后, 与时代脱节的, 完全是为了举例而讲例子, 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强, 例子也就没有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引导和启示作用。例如:讲授“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我对先后多个年级的学生都讲述“鸡蛋与石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讲, 可能是第一次, 虽然显浅明了, 但是波澜不惊, 而对于多年教学的教师来讲, 已是归于平淡, 毫无教学亮点与教学激情。我发现这个教学问题后, 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结合现代企业[3]管理, 运用“鲶鱼效应” (3) 来生动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充分重视外因的作用。这样前后纵向的比较、再反思, 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新瓶装旧酒, 指导实践好下次同章/节的教学活动。

(三) 再反思作出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整, 需要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检验。

在C班的教学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为“借钱不还”的人不还钱的“理由”是十分荒谬的, 这是“诡辩”, 进而从运动与静止关系中认识到借钱人是只看到事物运动变化, 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稳定性, 不懂世间万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得出的结论。我因势利导, 当债主气愤狠揍了借钱人一顿, 借钱人觉得吃亏向债主提出赔偿时, 顺势将故事下半部分交给学生, 并反问:“债主可否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片刻的停顿思考后, 随后不少学生大声喊:“当然可以啦!”“如何还其人之身?”有两三个学生急不可待地回应:“打你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现在的我并没打你。”“要赔, 找过去的我。”……课堂充满笑声。再反思作出的教学行为调整是否有效, 在C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鲶鱼效应”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引导、启发学生, 同样可以在新学期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实践表明, “鲶鱼效应”故事确实比“鸡蛋与石头”故事更有悬念性, 首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于“渔民”来说, 是利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 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 以保证沙丁鱼鲜活, 获取更大经济收益。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 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 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于一潭死水的状况。对于“鲶鱼”来说, 在于自我价值实现。现代企业需要鲶鱼型人才, 鲶鱼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自我价值实现。对于“沙丁鱼”来说, 开始因没有天敌存在, 缺乏危险忧患意识, 出现大量死亡, 后来鲶鱼出现, 不想窒息死亡, 就应该活动起来, 寻找新的出路。引申到现代企业员工生存法则, 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时我因势利导, 启发提问学生:“现在金融危机下, 中职生如何看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学生回答:“老师, 我听别人讲, 知道危机、危机, 有‘危’才有‘机’, 即要学会在‘危险’中寻找‘机遇’。”另一学生回答:“金融危机下, 是高学历理论型人才难找工作, 但熟练技术人才是高薪难求。我们中职生学历虽偏低, 但学好一技之长, 有自己的优势, 一样能在危机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

四、在有效教学理念下, 不断反思、再反思教学, 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传统日常教学实质就是“经验教学”, 主要遵循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原则, 往往导致有些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这主要因为是教学理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 一个学期内只要按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讲完, 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造成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存在惰性, 只想“拿来主义”, 教学缺乏反思, 更少有创新精神, 纯粹一名教书匠。另外, 教学关注点有偏差, 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学会学习”, 但忽视教学另一主体———教师, 缺少关注教师也需要“学会教学”。因此, 要向课堂教学拿效果, 就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有效教学”理念是“反思教学”的关键, 在“有效教学”指导下, 教师自觉进行反思教学行为。让“经验教学”向“反思教学”转型。所谓“有效”, 主要看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收获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学得很累,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反思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反思班级、学生个体差异, 把教学与学生认知、需要、自信心、能力等结合起来。2.反思学生过去的生活、学习经验, 让教学内容体现日常生活的道理。3.反思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能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将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展现出来。同时, “反思教学”能克服教学关注点偏差, 既强调学习主体———学生“学会学习”, 更强调教学主体———教师“学会教学”。这样, 教师不断在反思、再反思中成长、成熟, 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 教学是“思广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明”。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伯璋著.教学思想与教育研究.1987.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后记;教师成长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倡导教师写教后记,并把它作为评选优秀教案的重要内容之一,主管部门还对教后记如何撰写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后记是对一堂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人感受、理念提升的一种设计、回顾与反思。然而,纵然教师备课认真去写,然而全面去写教后记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有的教师,有的课时根本不写,这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笔者将教后记撰写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撰写教后记的重要性

1.教后记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肯定地说,教后记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总结,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通过撰写教后记,可以找出本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整改。从这一方面说,教后记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往往一节课下来,每位教师都有切身感受,会因一节课的成功而惊喜,也会因某处的败笔而懊悔,回味某一亮点也会令自己激动不已。我们也看到,一些老师因学生掌握不好,作业错误连篇而气愤……出现这样的成功与那样的失败,如果能很好地总结,会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的“教”始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2.教后记能促进教师反思,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反思中进行的。教后记实际就是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唯有反思才能进步。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知识交流、思想传递的舞台,因而教师反思,应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反思,通过对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教学亮点,甚至是一个讨论,结合课改理念展开“回头式”的思考,积累经验,查误矫正,在抽穗中提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目前教后记撰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后记书写形式单一。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在撰写“教后记”方面,只是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一种简单的回顾,并没有对课堂教学进行透彻的分析,不能只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应全面对一节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回顾。在一份调查中显示,大多数教师的教后记撰写形式单一,缺乏理论性和多样性,撰写过程也主要是回忆方法,并没有真正地、透彻地去思考、去分析。特别是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进行录音或录像对这一节课进行回放,并和同事进行交流、探讨。我想这样的教后记,对以后的教学更有帮助,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撰写教后记的意识不强。许多教师不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上好每节课,不是为了找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更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而写教后记。而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是一种被动地、不自觉地去写教后记。有的甚至仅是在课后想一想,根本不作记录,更谈不上与同事交流。这样就很难起到撰写教后记的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教师对撰写教后记认识不够、意识不强的表现。

3.教师撰写教后记内容片面。很多教师在撰写教后记时,只是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注重思考哪个问题、知识点处理得不够好?学生对哪方面知识掌握不好?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我就看过很多教师所写的教后记,他们所写的内容,反反复复都是那几句话,那几个问题。而很少去关注教师讲解很透彻,学生掌握很好的知识、问题。不去总结、回顾这些成功之处。就不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其实,教后记既要反思课堂教学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改进而服务。更要总结、回顾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为以后课堂教学而借鉴。

三、改进措施

1.要长期坚持写教后记。一份调查显示,在撰写教后记方面,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课后想一想而已。在每堂课的教学后能认真总结反思,并作记录的只有少数教师真正做到。我想教师撰写教后记与做其他事情一样,贵在有恒。只有坚持长期去写,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真正发挥教后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明确“教后记”到底要记什么。①写教后记时,要首先总结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的得失。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一节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来说,能否找到适合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优劣。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反思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得当、有效。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的适宜是非常关键,也是必要的。②要总结课堂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一堂好课要求教学环节要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使知识有逻辑性,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③要总结学生的课堂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成绩,都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那么教师在课后既要回顾、总结学生活动积极的方面,对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掌握那么好,理解那么准,运用那么快,找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因素。同时更要总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足的表现,看到他们为什么没能掌握好某一部分知识。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没有认真做练习,而造成的不足?还是这一部分知识太难、太抽象难理解造成的?还是其他的原因?通过总结,明确其中的原因,为今后的教学而借鉴,从而改进教学,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举一反三运用知识。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 篇4

上课时,我带学生走进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写了这么一首诗歌《一株紫丁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本文是一首诗歌,写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让它陪老师工作,入睡。

走进新课

范读,设问:孩子们听完老师读了这首诗歌,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我很激动。

老师,你太辛苦了……

老师,你中午要吃饭……

…………

教室里此时此刻弥漫的是师生间的爱与情感,心与心的沟通,无言的交流,特别有孩子“要我中午要吃饭,”就这么简单的话,从孩子的口出,我真的很感动。有一学生说,老师,您头上有白发了,我知道,您是累的,还有一学生说,老师,我不认识紫丁香,我画一朵紫丁香送给您,它让提醒您中午要吃饭,晚上要早点睡,不能太累……孩子们的话,让我想流泪,我欣慰。

学生带着对老师的无限敬爱走进文本

1,不同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悟,相互品读,感悟学习第一小节:出示句子:愿绿色的枝叶夜夜陪伴老师,抽一学生,愿绿叶的歌声消除老师一天的疲倦。

2,同样的方法:愿盛开的花儿表达对老师的谢意;

3,愿花香给老师带来又香又甜的梦。

如:老师,老师,(全体学生读)老师对答:孩子,孩子,

……

习作练笔与文本同步

在阅读的基础上,依照原作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来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形式对低年学生来说,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从个体心理来说,“成功的模仿能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快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对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因此,通过模仿教学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结合教师节,每个孩子总想送老师的礼物,可是,幼小的心灵,幻想是天真的。

设问:当教师节来临,你的字写得不好,手没力气;画画出不好,因为还没临摩的本领。那送一句话能行吗?孩子们激动了……

教学后记 篇5

《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教得简单。但这简单绝对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匆匆而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就是根据文前提示语中的两个要求展开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这篇课文中“惊心动魄”一词值得一抓,而且,抓住这个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学生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后,交流: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第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很有挑战性的表演,并从文中找出了三个关于“碗”的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他是根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感受到的。

这些还是浮于文字表面的感受。第三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感到温暖的杂技表演。根据是文中关于老者的一段描述。这个思考引领着同学进入了文本深处。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这位少年第一次失败后的举动、第二次失败后的神态和老者对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后的神态,尤其抓住“镇静”一词,让学生领悟到“少年在老者的鼓励下,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战胜了自己。”至些,我又一次回到“惊心动魄”,抓住这一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学生思考:这一扬拼搏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仅仅是因为这场杂技表演的难度大吗?试想:对于台上这位少年的心理来讲,何尝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呢?是什么让少年在这场拼搏中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追问之后,让学生说说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就水到渠成了。他们马上把预习时《词语手册》中背的“积少成多”中的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一一写了下来。但是,从老者的角度呢?学生又联系到了《同步阅读》中一篇文章的相关句子:

“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去了,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第一声喝彩》)

多么恰当!背诵、阅读的积累与本课的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个结合是多么自然。我喜欢这样的自然!

最后又一次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上,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5.《手指》教后记

《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

十三、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本册第二单元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

《藏戏》这篇文章属自学课文,所以我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围绕藏戏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藏戏的特点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课文内容条理化,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包括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悟出了不少,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看藏戏的欲望。课文学完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读的比较少等。今天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效果很好。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一、自学讨论兴趣高涨。

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解决疑难问题,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民居气氛,这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给学生出示表格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

二、当导游解说,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当导游解说,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了课文,而且激发了学生介绍课外资料的兴趣。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让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进行总结,渗透写作方法。

本课的不足是读的少,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节课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后记 Posted by 费敏亚 2010-4-15 13:39:00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因为我对和田维吾尔都不甚了解,又如何教学生。所以上课之前,我查了大量资料,比如维吾尔族的音乐,沙尘暴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学生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准确地把握了和田维吾尔人“豪放乐观的特点,并由此感悟到和田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却仍然在保持乐观可贵的精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学生对新疆这一陌生异域地区的感性认识的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体悟”的方法。让学生表演维吾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的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乐观,很好地突出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本课,我立足本文,以维吾尔族人们的特点为主线,让学生在了解维吾尔族的同时,去体会他们对苦与乐的认识,经过尝试课堂效果还不错,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看来根据自己班的学情出发,教学还是不要太拔高的好啊。

让文本恢复生命——《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难点,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探讨。

《灯光》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导读提示,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任务,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学生很快围绕问题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围绕“多好啊!”了解了郝副营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郝副营长英勇无畏,关心后代,以及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在围绕“多好啊!”展开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想想郝副营长面对灯光会想些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在交流对比中受到了教育。交流中不时有“我要补充”“我反对”只类的话语。我很欣赏这些善于倾听的同学,敢于在倾听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提倡的正是这种精神。但是,我又发现,学生的体会好象都浮于表面,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蜻蜓点水。于是,我趁势引导,你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点很好。如果能读得深入些就更好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处理“多好啊”时,能借势让学生进行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教后记

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辞藻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总觉得犯难,不知如何着手。最后我还是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臵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我注重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充分的感悟朗读,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夜的工作》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里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回答得面有点窄,没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非常浓烈的感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课文第二段是重点部分,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议读,弄清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出现的情景,其中的幻觉要读出小女孩短暂的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要读得沉重、缓慢,以表现她内心的悲伤、痛苦。

《凡卡》反思

(一)在教学本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凡卡》反思

(二)在学习重点段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听读课文和背景音乐,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对凡卡说什么。”有效地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情感得以升华,创新意识激活了。面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我通过口头语言、姿态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学生从教师身上、班级的良好氛围里获得自信,从自身成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寻到了满足,使学生在认识和行动的结合上不断升华和巩固创新志趣。

面对“凡卡的信能否收到” 这一问题,教者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辩论中明晰,在明晰中创新,给予学生创新精神有力支持。只要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一旦有了适宜的阅读土壤,何愁不会有创新的火花呢?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在自主能动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志趣和创新精神的支撑结合下,学生就会主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批判、推理、分析和综合,从而不断增强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文中主要写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成功返回英国的事。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文章2——8自然段。以自学自悟为主,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并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什么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从而体会到鲁滨孙是个机智坚强、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样就轻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遇到了和鲁滨孙一样的遭遇你会怎样做?学生有的说想死,有的说哭天喊地,还有的说发呆发傻,这样一对比,学生对鲁滨孙更加敬佩,更坚定了向鲁滨孙学习的决心。

最后我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孙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本文教学后,我们班掀起了阅读原著的热潮,有几个同学专门买了原著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几天后,90%的同学都传阅完了原著而且兴趣盎然地交流起来。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后记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而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课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后记

心路小语 2009-05-27 16:41:32 阅读17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讲完我就懊恼万分,没有了往日的秩序,没有了精彩的发言,也没有了我适时的引导,我肯定问题在我身上,但具体出现在哪里,我还是比较茫然的?直到评教评学讲完课,我才想出点眉目来:还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设计得不好。我用的是教材后边编者设计的问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事后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呀,难怪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归纳了五点之多。其实这是一个涵盖全文的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内在美,还写了她发现的镭很美,而内在美是课文的重点。这个问题其实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解决了,第二课时再让学生研究,显然孩子们已经觉得索然无味了,难怪这节课会这么沉闷呢?

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继续兴趣盎然地研究下去,并真正理解居里夫人,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呢?我想这几个问题应该具体,方便学生探究。如果再让我讲一次我会这样设计问题:

1、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镭的?怎样对待生活的磨难?在名利面前她又是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她的哪些内在美?选择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还可以补充相关资料。

2、课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居里夫人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想一想,居里夫人发现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样引导好在问题具体了,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了。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后记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学生们深受感动,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要评教评学了,课文讲得只剩两篇了,一篇议论文,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办?我喜欢接受挑战,决定议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教学后记 篇6

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与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读错。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口语交际《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这样有利于激起交际的兴趣。因此,我借《家有儿女》的图片让学生再次交流时抓住自己乡村的特点。而电话交流又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注意礼貌。利用创设的情境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乐学搭建了平台。然后展开交际,多向互动。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就是生活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当学生点评时,老师指导不到位,互动的面不够广,还要加强语言训练的规范性。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是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我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我总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我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我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浅议教学后记 篇7

1 教学后记的内容

(1) 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

教学过程中,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教师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 还必须拥有多角度把握教材的深厚功底。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一堂成功的课, 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前提。二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 将课程要点和难点用各种教具或者案例进行形象展示, 化抽象为形象。以

Advance in English M10 U3 Reading Aids Today为例。在这节

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 也采用了各种教学方式方法, 因此教学效果十分不错, 课后我进行了一定总结:用图片展示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语篇整体出发进行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激发学生探究课文话题的积极性。

(2) 记录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积极倡导学生畅所欲言, 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的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 进行发散性拓展, 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 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往往能够妙语连珠, 使得教学效果会十分出彩。课后将这些来自学生绝妙的语句进行记录与整理, 对于开阔教学思想、变换教学手段, 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3) 记录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不同的学生, 由于潜质、学习能力的不同, 遇到的难点是不一样的, 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这些难点和方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就能够轻松应付各种教学难点情况, 丰富教学经验, 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如笔者在讲授“主语从句”时, 预想学生会一听就懂, 结果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茫然不解, 经过了解, 他们对句子成分划分不清, 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差。因此, 笔者课后做了如下总结:在讲授语言知识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尽量做到“低起点, 小步走”, 且平时要注意对学生句子分析能力的培养。

(4) 记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的过程中,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 也会出现教学失误, 关键是看如何处理。教学失误的原因有很多种, 不外乎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妥当、教学的方法设计不太合理、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 要想办法进行解决, 而不应该碍于面子而忽略问题的存在。记录教学中出现的失误, 然后全面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 并向同行请教, 或者自己总结经验, 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5) 记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对于在教学中突然涌现的灵感, 一定要及时做好记录。否则, 灵感转瞬即逝, 很快就会遗忘, 错失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

2 怎样写教学后记

(1) 讲究实效。部分教师写的教学后记内容单调, 大多数记的是少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掌握不好, 还有的总是以记录成功的经验为主, 这些教学后记作用不大。写教学后记要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 克服为写而写的思想, 不能空洞, 要把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最有实用意义的内容写出来, 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的目的。

(2) “简”与“快”。简就是言简意明, 只有言简才能及时, 只有及时才能把课内发现的问题、本人的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教学后记是教学灵感的组合, 这种灵感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迸发出来的, 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 若不及时记下来, 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烟消云散, 应课后即随笔记下。

(3) 教学后记的内容要有实况记载, 更要有感想和措施, 就事论理, 从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中寻找原因, 探索有规律性的东西, 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应把最重要的内容写上来, 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点。

(4) 写教学后记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自己上的课、听别人的课或看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再对照自己的备课, 也可以在教案上写教学后记, 参照别人的经验、发现别人的失误, 让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 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写教学后记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切忌面面俱到, 不分主次, 将教学后记写成课堂教学回忆录或是教案的翻版, 这样就失去了写“后记”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教学后记一定要力求发现与创新, 要善于将师生课堂中的“新思想、新碰撞”记录整理下来。三是教师一定要站在“建设性、发展性”的高度上来写教学后记, 去积极地关注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摘要:教学后记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本文主要阐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教学后记要记些什么, 如何记以及写教学后记要注意的问题。

《祁黄羊》教学后记 篇8

一、 在“同”与“不同”之间看出祁黄羊的公心

▲举荐杀父仇人解狐时,“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时,“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师:这两句回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时是十分赞赏和肯定的,是第一号人选;祁午不如解狐,因为解狐因病去世,就“只有”祁午了。

生:祁黄羊在举荐合适的中军尉时,是用中军尉的标准来选人的,没有想到是“仇人”还是“亲人”——这点与是不是合适的中军尉没有关系。

生:我从“郑重”可以再次体会出,祁黄羊选中军尉的标准是军事才能,这样做才是为国家着想。

师:从这里可以体会出什么是“出以公心”吗?

生:出以公心就是为国家着想选人才。

▲举荐解狐时,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举荐祁午时,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君臣之间的两次一问一答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生:祁黄羊的回答是同一个意思,想的都是谁可以担任中军尉,而没有想举荐的人是自己的仇人还是亲人。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祁黄羊是一个——

生:出以公心的人。

师:不同在哪里?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时,悼公“深感意外”,而举荐祁午时,悼公却“十分惊讶”,这是因为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居然还举荐,想不到,“深感意外”;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说是“偏心眼儿”,但祁黄羊举荐了,所以“十分惊讶”。

师:举荐人才,难的是举荐仇人或亲人,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像祁黄羊那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做事出以公心。

二、 在空白处感悟祁黄羊的公心

祁黄羊举荐杀父仇人解狐,悼公深感意外,祁黄羊这样解释:“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师:课文没有提示语写祁黄羊怎样回答,想一想,祁黄羊会怎样回答?

生:祁黄羊想了想,回答说。

生:祁黄羊吃惊地望着悼公,回答说。

生:祁黄羊想都没有想,有点吃惊地看着悼公说。

生:祁黄羊一愣,对啊,解狐确实是杀父仇人,我刚才怎么压根儿没有想到?可是,我现在举荐的是中军尉,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因为是自己的仇人而让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他回答道。

▲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悼公“十分惊讶”,祁黄羊这样回答:“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课文也没有提示语写祁黄羊是怎样回答的,你能告诉大家祁黄羊是怎样回答的吗?

生1:祁黄羊镇定地回答。

生2:祁黄羊十分诚恳地回答

生3:祁黄羊深情地说。

生4:祁黄羊郑重地说。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一读祁黄羊的回答。

文本的对话描写十分出色,通过对比对话中的“同”和“不同”、填补对话中的“空白”,丰富人物尤其是祁黄羊的情感和品质,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生成的对话中捧出春秋时晋国重臣祁黄羊的公心、感悟这样的“公心”,敬畏这样的“公心”,因为这样的“公心”依然有着时代的意义。

上一篇:写世界和平的主题作文下一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