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情况报告(精选11篇)
关于2014年第二季度建设项目环境 保护“三同时”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
市环保局:
根据市环保局《关于认真做好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对历年来国家、省、市、县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建设项目按照相关程序给予了处理。现将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专项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历年来,我县共有国家、省、市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53项,其中:国家审批2项(报告书2项)、省厅审批17项(报告书9项、报告表8项)、市局34项(报告书8项、报告表20项、登记表6项)。
二、现场监察情况
经现场监察,建成项目共25项,在建项目25项,筹建项目2项,停建1项。
1、已验收项目:对2012年建成未验收的高台县顺兴石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高台县新能源CNG汽车加气站、高台县正远加油站迁建项目和高台县暖泉加油站建设项目,张掖市晋昌源煤业有限公司100万吨精洗煤项目组织进行了环保验收。
2、建成项目:高台县宏源萤石有限公司萤石矿矿产资源开-1-
发利用工程、高台县宏源氟石有限公司萤石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工程和高台县巷道乡张光萤石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属于原矿
山企业的整合项目,原生产设施完好,3家建设单位按照“环评”
及审批意见要求,分别落实规范了矿产品、废渣堆放场等环保措
施,企业近期将进行申请验收;高台县禹禾高效农业节水灌溉设
备有限公司年产10000万米滴管带生产线建设项目、甘肃张掖神
舟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甘肃张掖高台高崖子滩50兆瓦光伏并网发
电工程、高台县自来水公司高台县城区供水扩建工程、高台县人
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黑番茄
综合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等建设项目已建成、或投入试
运行,近期内将委托进行验收监测或组织验收;高台县金龙晟耀
矿业有限公司铅选矿项目、高台县金龙晟耀矿业有限公司铁选矿
项目、高台县祁源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牛、羊屠宰厂等项目建成后因无生产原料停产,无法进行监测验收。
2、在建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项目25项。其中省厅审批
建设项目17项,在建的分别是甘肃汇能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
公司高崖子滩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甘肃高山新能源有限公司高
崖子滩9兆瓦光伏发电、甘肃省高台县摆浪河一级水电站工程、甘肃省高台县摆浪河二级水电站工程、甘肃省高台县摆浪河三级
水电站工程、高台县天鸿生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亿毫升马
血清项目等11项建设项目;市环保局审批建设项目34项,在建的分别是张掖市晋昌源煤业有限公司煤炭气化项目、高台县山川
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石英砂和10万吨玻璃制品生产线
建设项目、高台县顺兴石化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高台县暖泉加
油站建设项目、高台县正远加油站迁建项目和高台县新能源CNG
汽车加气站、甘肃文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台县湿地新区
天和家园住宅小区、高台高大一号公馆、甘肃金明生物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新型食品加工项目(一期)、甘肃龙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
司如意园汉唐文化商业街工程、高台县宏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2.5万吨油料加工生产线搬迁项目等14项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并
按照“环评”及审批意见要求同步在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3、筹建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张掖石油分
公司投资的高台县盐池工业园区加油站建设项目、高台县七坝加
油站建设项目和张掖市富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高台县农场
加油站建设项目等3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已通过市环保局审批但
未开工建设,目前仍在筹建当中。
4、停建项目:中国西部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高
台县优质牧草种植及奶牛养殖建设项目环评已通过省环保厅审
批,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停止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措施
根据省、市环保部门关于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的要求,我局安排专门人员,收集、整理项目环评审批、试生产、验收等
文件资料,制作了《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基本情况表》,对建设项
目基本情况、三同时要求、总量指标、环境风险评价内容进行了
简要登记,建立了项目监管台账。根据检查情况,还存在以下问
题:
一是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设单位为了取得环境
准入手续,前期都办理了项目环评审批手续,但对试生产、环保
验收消极应对。环保部门对项目跟踪监管不到位,不严格,导致
大部分项目未依法进行试生产和环保验收,环保设施建设不到位,没有达到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二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脱节。部分省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
目,不向基层环保部门抄送环评文件,不及时送达审批文件,导
致部分项目漏管,影响了项目环境管理的后续环节。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已分别下达了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
改落实污染防治设施或补办环保验收手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不断
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监察频次,严格执法程序。在现场监察和日
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好书面记录,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文书档案和
电子档案,做到一企一档、一项一卷,资料完整,管理规范,确
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上
报,及时处理。对恶意违法、违法试生产、擅自变更、久拖不验
等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监督”的局面。
三是规范监管流程。采取提前介入、跟踪管理、严格监管、狠抓落实的方法,多方掌握项目信息,提前给予法律服务。在建
设过程中,及时开展现场监察,确保环境管理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要跟踪督办,在时限内整改到位。在环保部门内部建立顺畅、有效的建设项目审批、监管、验收等工
作机制,确保信息公开、管理有序、衔接紧密,促进建设项目环
境管理逐步规范、有序、高效,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
附件: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汇总表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项目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定具体的工作项目, 具体的项目实施是由学生分组完成。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自行收集项目的信息、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并点评结果。教师在整个环节中, 只起到引到和辅助的作用。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结合,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每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一己之力能完成的, 必须结合一个小组的的力量, 所以应用这种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职业院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 正是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等方面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于是, 各职业院校逐渐摒弃了仅仅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既注重理论知识, 又注重实践技能的项目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一、项目教学模式在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众所周知, 各职业院校的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 因此, 它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广西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作为热门专业的旅游管理, 更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理论设计为具体实际的项目工作, 让学生自行完成,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发挥了创新精神,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1. 确定合适教学项目
项目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 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就是,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完成, 以保证后面的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很难掌握全面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 学生们学起来枯燥难懂, 老师教起来也是不见成效。如果在教学中确定合适的有关旅游管理方面的项目工作, 让每一个同学都进行角色模拟, 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提前实习练兵, 提供借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教
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导向, 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点设计到实际的项目, 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够领悟的具体的项目工作, 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 项目的内容不能超出教学大纲,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 具有可操作性 (3) 项目应该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制定, 不能偏离专业的教学要求。
2. 分组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确定好合适的项目后, 要向每位同学详细说明这个项目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 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按项目完成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互补分组, 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每个小组应该选一名成员当组长, 主要负责分配其他成员的任务, 带领小组成员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 各小组成员就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 开始制定项目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项目计划不应是一蹴而就的, 每个小组都应该是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合理的分析后制定出符合小组实际情况的项目计划。
3. 实施项目计划
各个小组制定好自己的项目计划后, 组长就应该根据项目计划, 对组员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例如, 将某一间教室布置成旅行社, 有的小组成员模拟导游、有的模拟旅行社工作人员或者顾客等, 进行模拟练习;也可以到一些旅游景区进行现场练兵。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只起到引到和辅助的作用, 要让每个小组独立自主的完成项目, 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估项目成果
每一个项目完成后, 都要进行评估。每个小组首先评价自己这一组的项目完成情况, 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 各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项目成果, 分享各自的经验。最后, 由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 这也是项目评估环节的核心。教师的点评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点评应表扬为主, 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的努力, 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不要批评, 而是鼓励在今后的项目活动中改进。对于一些大型的项目任务, 还可以邀请一些旅游行业的专家或管理人员进行点评, 他们的点评对于今后的就业更有针对性, 更有利于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二、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
1. 课程体系的制约及解决思路
职业教育要求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而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萌芽于历史、地理、管理等一些传统的学科, 所以在课程体系上也基本沿用这些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 它不利于推广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项目教学模式。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多与旅游行业的专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工作人员沟通, 确定更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大力推广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项目教学模式, 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业服务, 为人民服务。
2. 教学内容的制约及解决思路
项目教学模式的直接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而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 必须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 多与旅游企业合作, 根据旅游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所需的职业资格标准, 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标准, 设计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
3. 教师素质的制约及解决思路
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实践。目前, 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成为项目教学的实现的一大疑问。长期的学科教学, 使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技术性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也缺乏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经验。尤其是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教学任务。
在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项目教学模式, 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还应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途径与方法, 有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职业院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地改革, 不再仅仅只注重纯技能知识的培养, 所有职校的课程都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摒弃, 项目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了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旅游管理,项目教学模式,应用,调研
参考文献
[1]刘春玲.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5) :122-125.
[2]张苏.高职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3.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2009 (3) :68-71.
[4]沈宏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一、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基本情况
绥化市所辖3市6县1区共10个基层种子行政管理机构,所有种子管理机构都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参公管理单位。全市人员编制为229人,总从业人数207人,其中编制内实际从业191人,编制外人员16个;学历结构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51人,大专学历135人,中专以下学历21人;年龄结构情况:55岁以上10人,50-55岁49人,45-50岁58人,45岁以下90人。
二、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购种子。在品种未审先推、套牌侵权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品种清理整顿力度,同时,在购种季节加强宣传引导,主要通过领导电视讲话、专家讲座、电视台制作宣传片、滚动字幕、打公告、走村进屯入户发放《致农民一封信》、印发《种子安全常识宣传单》、在种子市场醒目位置悬挂过街宣传横幅等方式,结合当地种植实际情况制定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理性购种。
(二)严格种子市场监管。一是市场检查中我们根据审定品种目录,对所有种子市场和门店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种进行清查,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其涉及品种进行立案调查并严肃处理。二是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邻省越区销售及外购劣质种子等违法案件;三是重点检查企业和门店的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种子标签、经营档案、销售凭证、进货凭证、相关合同或委托书等,对种子直销入户比例较高的地区,我们组织进村入户倒查,寻找问题种子线索,查清种子来源,对来源不清品种要抽样检测品种真实性;四是进村入屯调查无证经营行为和农户购种渠道。同时对农户指导宣传如何正确选购种子;五是健全种子监管长效机制。采取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手段,把打假与维权、督办与问责相结合,大力查处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并公开曝光,從而有效地震慑违法行为,由市政府牵头,农业局、公安、工商、质监、种子管理站、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行动,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将联合执法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使之形成种子及农资市场检查的一种常态,从而达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最终达到健全和完善种子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
(三)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我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组织执法人员和种子质量检验人员,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经营的所有品种的种子进行扦样,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杜绝假劣种子下地。对省外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种子,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依法进行抽样、封样、鉴定。
(四)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在良种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先区域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区域试验、展示观摩、示范引导的严格流程推广优良新品种。能够让群众在众多审定品种中选择最适合的品种,能够让种子管理部门发挥技术指导职能,推进种子管理部门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种子企业看禾营销品种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让农民通过观摩去选择种子,种植放心的优良品种,降低种植风险系数,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县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方面:由于上下种子管理职能不一致,给种整个行业管理带来很多弊端,由于种子管理站缺少了约束种子经营企业和业户的权力,使得种子管理站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人员方面: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还很缺乏,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受指数的限制得不到聘任。
(三)经费方面:受地方财政财力不足限制,种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种子办案、种子检验经费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执法方面:执法力量弱(由于执法单位组织结构、人员配备、执法独立性、法力辐射范围等方面所决定),法律效率不强,没有独立的强制手段,对种子企业、经营业户的规范、管理、监管只能达到乡镇级水平,对经营活动频繁的村、屯就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村、屯农资产品经营混乱,种子事件发生频繁。这种现象应在执法力度,法律效力,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律受权强制手段上加以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基层种业执法机构权责不清,需要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在执法中的职责地位。建议国家给予种子管理机构授权执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职能。在即将开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职能定位国家授权执法,负责种子市场管理,打击无证经营和假劣种子,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等。建议上级主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机构参公管理中以文件形式下发统一口径。
(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源头、打假冒,重视种子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行为上要注重源头治理,对种子生产环节要严格清理整顿,对私繁乱制、抢购套购行为要严厉打击,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抓企业、打套牌,重视种子侵权行为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有独立品种权企业的品种在销售之前进行认真核查其真实性,属套牌行为的要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是规范市场品种的根本环节。
3、抓域外、打越区,重视种子经营环节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吉林等邻省农业主管部门对其域内的种子企业进行严肃治理,从源头上杜绝越区销售行为和销售越区品种,这是我省省界市县种子市场秩序根本性好转的源头所在。
一、消费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引导,积极培育放心消费创建单位。各市场监管所按照要求扎实开展辖区经营者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消费等重点领域,引导经营者积极参与放心消费创建,按照省、市局的放心消费创建标准和创建指南,指导放心消费创建单位对照创建标准开展创建工作,培育了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为广大消费者改善了消费环境,提高了消费者的获得感。截止11月底,创建县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06户,正在创建22户,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30户。
(二)组织开展行政约谈,落实消费维权主体责任。结合消费投诉举报受理数据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行政约谈会,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定及约定义务,整改存在问题,落实消费维权主体责任。今年以来,我局共接到消费者投诉农机质量差,售后服务跟不上、不提供售后服务的投诉举报300余起,针对这种情况,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相关科室会议,对相关涉及30多家单位进行集体约谈,对投诉较多的4家生产经营单位单独约谈,并在本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
(三)发布消费警示,营造良好的消费维权社会氛围。建立消费警示发布制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健康、安全消费。我局结合每年的“3·15”活动和“五进”工作,通过以媒体、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集贸市场、社区为平台,广泛宣传消费维权的法律法规和小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维权社会氛围。今年以来,我局对12345热线转办案件中同一消费问题投诉多达10余起以上的加油卡、学习机等实时发布了消费警示。
二、当前消费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监管效能不高,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失,主体责任不落实,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效果不显著。消费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但维权合力尚未有效形成,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不共享、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三)odr企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局粗略统计,odr企业至今处理的投诉也只有了了的3起。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不断推进消费环境建设向纵深开展。认真贯彻执行《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和《省政务服务投诉热线管理办法》,确保投诉举报渠道的畅通,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诉求。要继续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指导其更好地发挥化解消费纠纷的积极作用。依托全国12315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把投诉作为重要的案件线索来源,进一步强化“诉转案”机制。指引消费者选择重信誉、守信用的经营者进行消费,倒逼经营者致力于诚信经营和提升服务质量,在社会上营造崇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制度。倡导商场、超市等实体店实行线下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参与企业主动做实做细无理由退货承诺,帮助商家创新销售模式,改善消费体验,为商家赢得“回头客”。
(三)深入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大力引导电子商务经营者广泛参与“放心消费在山东”创建,持续加强对《电子商务法》宣传,结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销售不安全食品和药品、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突出问题。
莱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自查报告格式样本
(以监测站为例)
ⅩⅩ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及仪器设备
配备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一、单位概况
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级别,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应属于几级环境监测站。现有人员编制数,实有人员数;是否达到建设标准要求,如未达到,差距。监测用房面积,其中,实验室用房面积,监测业务用房面积,是否达到建设标准要求,如未达到,差距。日常业务开展情况。
二、仪器设备配备、使用和管理情况
内容主要包括:得到国家和省哪些专项支持,本地区项目投入情况。配备仪器设备数量,其中,基本仪器配置数量,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数量,监测车辆配置数量,是否达到建设标准化要求。各仪器设备的在用情况,如未在用,说明原因。监管能力运行费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是否均已入账,如未入账,说明原因。是否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已建立,效果如何;未建立,计划何时建立。
三、自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执行情况
国家和省级安排自行采购的环境监管能力项目实施情况,是否建 1
立档案,采购方案、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发票、验收报告等资料是否齐全。未实施或未全部实施的原因,及实施计划。市、县自行安排能力项目的实施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如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与国家和省工作要求的能力差距。工作中存在的其他困难和问题。
五、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内容主要包括:对检查中存在问题整改的安排。能力建设的需求及理由等。
附件: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及设备配备使用情况调查表
单位名称
自查情况的报告
州环境保护局:
根据州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各县县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州环通„2011‟118号)要求,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管理办法,我局对县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情况开展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我县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办公经费、执法工作经费和执法装备运行维护费用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目前我县环境监察机构实现了参照公务员管理,但人员规模目前还不能达到建设标准。
按照建设标准,三级标准化建设应配备人员编制15人,目前,我县环境监察大队共有执法人员编制14人,实有人员为5人,大专以上学历100%。执法培训率达100%,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二、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为加强队伍建设,我县环境监察机构按照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职能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一是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将《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环境监察工作程序》、《排污费征收标准、程序》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严格执行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及程序,包括《执法文书全使用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工作制度》、《群众投诉、信访处理工作程序》等,并严格执行环境监察政务信息报送制度,严格档案管理。三是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廉政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学习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考勤制度》、《车辆全部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
三、硬件装备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县环境监察机构不断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185号文件要求,随着环保执法领域不断拓宽,结合环境现场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国家、省、州环保局加强了对环境监察执法装备的投入,办公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大队目前拥有3间办公用房,办公面积共50平方米,其中单独设立档案室。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购置执法车辆、摄像机、照相机、声级计、酸度计、林格曼仪等取证监测设备,配备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安装办公电话等。目前大队有监察用车1辆;照相机2部;摄像机1部;录音机1台;林格曼仪1台;声级计1台;酸度计2台、水质快速测定仪1台;电脑3台(其中笔记本电脑1台),并可联网办公;打印机1台;传真机1台;办公电话
2台。达到了《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三级标准配置的要求,满足了现场执法的需要。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从清理情况来看,我县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与国家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环境监管的要求,我县将进一步查漏补缺,积极多方争取资金,为完善标准化建设各项指标打好经济基础。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县环境监察综合执法能力。
一是针对人员编制问题,我县环境监察机构将积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争取编办、财政部门的支持。新增人员将主要采取公开考录方式,增加环保相关专业人员数,提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针对装备设备距新标准仍有较大缺口的问题,我县将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县财政的支持,努力购置配齐设备,以适应新时期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是针对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县将积极争取中央建设资金用于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呈请县政府划拨建房用地和配套资金,力争达到建设标准。
1 利用现状
1.1 天然草原利用情况
根据1985年草原普查数据, 全县天然草地62.86万亩 (可利用草地面积57.81万亩) , 理论可载畜4.28万羊单位, 草地植被覆盖度50%~85%, 亩产草量50~80 kg。1988年草地资源调查中, 将全县草地分为:暖性灌草丛、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3个类型。天然草种有32科118种。暖性灌草丛为11.33万亩,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比较湿润的南部镢头山、桦林山、建军山、大营梁等地的二阴山区, 该类草地植被生长茂盛, 草地植被覆盖度60%~65%, 产牧草3 480 kg/hm2, 牧草种类多, 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为主。温性草甸草原12.27万亩, 分布在本县气候较为湿润的浅山缓坡地区, 草地植被生长较为旺盛, 种类较多, 主要以禾本科、菊科和蒿类植物为主, 覆盖度在40%左右, 产牧草2 545 kg/hm2。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在全县各地, 总面积39.26万亩, 主要以针茅为主, 伴有羊茅、长芒草、苔草、早熟禾等, 植被覆盖度30%~60%, 产草3 360 kg/hm2, 该类草地面积大, 深度开发难度大, 改良程度不佳。
1.2 人工草地利用情况
截至2013年, 全县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53.04万亩, 其中多年生牧草42.04万亩, 一年生牧草11万亩。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 一年生牧草以甜高粱、草高粱、饲用玉米、燕麦等为主。
1.3 草原资源和禁牧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了《陇西县草原监测方案》和《陇西县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根据全县草原类型的不同分类, 确定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样地。并在5个草原监测点上, 对草原资源与生态地面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 及时整理、分析、汇总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 实施草原禁牧以来, 全县草原生产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禁牧区内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1~10个百分点, 鲜草产量分别比禁牧区外提高4.8%~27.3%, 全县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为57%,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监测, 全县草原鼠虫害依然严峻, 全县草原鼠害危害面积25万亩, 较禁牧前减少1.45%, 草原虫害危害面积32万亩, 较禁牧前减少1.2%。
1.4 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管理工作力度
一是健全了执法机构。近年来, 积极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草畜平衡试点工作, 在草原资源监测、退化草原治理、牧草品种选育、牧草良种生产、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鼠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二是加大了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 积极排查采挖贩运野生植物和禁用植物, 严禁非法占用、开垦和破坏草原的行为。三是加强了草原防火工作。县上成立了草原防火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按着“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草原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 逐级签订草原防火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层层分解工作指标, 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草原防火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网络, 做到各项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强化宣传培训,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强化草原防火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草原防火意识。
2 存在问题
2.1 乡、村二级草原执法、服务体系建设难以落实
乡级没有草原工作经费, 草原监督管护员补助难以落实, 全县草原监管工作量大面宽, 仅靠县草原监理站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2.2 县级草原监管力量薄弱
县草原监理站现有4人, 其中草原专业毕业人员只有1人, 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没有。
2.3 草原监管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严重短缺
县草原监理站工作人员没有执法证, 无工作经费, 草原监理工作难以开展。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出台相关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按照其要求, 结合本区现有草原资源实情, 继续做好调研工作, 及时准确的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政策、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以确保该项工作成果成为一项全区提高草原发展意识、转变生态保护观念、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优化生态生存条件、美化当地人居环境、扩大增收致富渠道的民生工程。
3.2 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发展绿色生态、低耗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一是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以草定畜, 畜种改良、圈舍饲养等措施, 降低牲畜死亡率, 提高牲畜出栏率, 实现牲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方向转变。二是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专项支持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饲草料储备基地和牧草种子基地;加大对暖棚、贮草棚、圈舍等生产设施投资力度, 建议将牧业机具纳入农业机具补助范围。
3.3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科研、生产、教学单位深入我县草原地区开展科技研究, 领衔主持科技攻关, 培养基层技术人员;加大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产业开发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科技攻关力度, 力争研究开发一批技术新、成本低、科技含量高、治理效果好的科技成果。
3.4 实施草原监测, 为草原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 对已确定的5个草地监测点开展草原生产性能监测, 收集有关草原资源、农户信息等基础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分析, 完善草原监测工作, 为草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5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草原保护意识
一、我县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今年全县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之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一村一档”任务台账,健全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党员包片区、包村庄、包街巷的责任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印制8万余份《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逐户发放;在县电视台开设《我眼中的乡村文明》专题栏目,从百姓视角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曝光脏乱差现象;另外,还通过设置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印《情况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密度,提升文明意识。
(二)开展提升年行动,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全覆盖。采取“示范片区、典型示范村先行带头,整体达标村、环境治理村随后跟进,干线两侧、政府驻地树立标杆,进村道路、村内街巷严格标准”的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和保洁人员群力行动。二是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全托管。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县政府与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建立起“政府统管、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机制,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了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农村保洁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突出三个重点,培育文明风尚。一是突出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围绕“孝”、“诚”两大重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突出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工程,结合农村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群众环卫意识还不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整治,大多数群众增强了卫生健康意识,认识到环境卫生对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但少部分群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还未根本改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还不强,主动、自觉参与程度还不高。
(二)监管机制还不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的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与托管公司配合不密切;监管部门督导不及时,保洁人员管理滞后,致使清理力度不大、整治深度不够、清扫覆盖不广、遗留死角太多、垃圾清运迟缓等问题出现。
(三)经费投入还不足。现在我县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县城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
(四)文化下乡力度还不够。一是文化下乡次数还不够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对策建议
(一)要依靠群众巩固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成果。一是提高群众认识,规范群众行为。借助正在开展的驻村帮扶、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我县乡村中内开展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
(二)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村保洁机制。一是细化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加强保洁公司管理的系列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卫一体化运行监督监管,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乡镇(街道)可以指派一名副职和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密切配合托管公司,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尤其是监督好保洁员及时到岗、定期清扫等方面问题,切实督促保洁员履职尽责,做到卫生清理全天候、无缝隙。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建议城管部门建立对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质量付费的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信用评定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成绩支付服务费用,督促保洁公司履职尽责。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要筹集资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建议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四)要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增强针对性。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覆盖城乡、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让送文化下乡、送戏(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常态化、制度化,让免费开发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惠民的乐园;二是提高文化下乡针对性。在下一步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选择群众看得见的文化事例、听得懂的艺术语言、信得过的人物典型、用得着的产品和服务送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其中,把先进文化和舞台精品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三是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
调研时间:2013年7月6号
调研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 调研对象:白鹿镇当地居民
调研主题: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污染情况 调研人员: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
【摘 要】: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具吞吐型通江湖泊和季节性湖泊特点,在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享受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确是生态的失衡,环境的恶化。严峻的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的威胁着经济的发展。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抚河、信江下游,东临抚州市东乡县,南接抚州市临川区,西隔抚河与南昌县、丰城市相望,是江西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境内绿色葱葱,山峦起伏,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自古享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关键字:白鹿镇;鄱阳湖生态经济;了解污染;提高素质;投身环保
一、固体污染
我们住宿是在星子县白鹿镇的一所小学中,这里靠近白鹿镇镇政府,卫生情况还不错,但当我们走访到离镇中心较远的偏远地区时发现,这些地方并没有像垃圾池之类的用来堆放垃圾的地方,更不用说垃圾桶和垃圾箱等设施。
他们通常都堆到门外不远的空地上,但最后都集中到了田地和小河河岸边,此处虽离鄱阳湖主湖区有一定的距离,但分支河流的污染必会影响到主河去的水质。我们看到有些垃圾堆地像一座座小山似的,还发出阵阵臭味,难闻至极。通过我们的观察,许多垃圾都是堆放已久的难以或不可降解的“顽固”垃圾。我们走访期间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过当地居民的态度,他们基本上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好多人都认为这与自己不大相关,没有规定的垃圾处理的地方,倒垃圾也不受拘束。由于事先并没有取得当地一些企业的许可,我们并没有走访当地企业。但通过当地居民的观点来看。当地有的企业也存在垃圾处理问题。但我们并没有自身去证实,不可以妄下结论。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越来越多,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把所有的垃圾全部堆放在这里,也不进行任何处理,只是单纯的堆放在这里,于是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来这条小道上经过,一般情况人们都是绕道而行的。垃圾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从当地居民了解到他们对垃圾堆积成山没人管的现象相当无奈,同时当地政府也没及时做些措施拉解决这个问题。很希望当地的政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水污染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人类使用的情况来看,其实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才能被人使用。淡水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大量水体被污染,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严重的影响。
探访白鹿镇的小户人家时,我们也看见沿途的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比较差,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在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时,我们得知十几年前这里的水非常的清澈,很多人会在这里洗澡玩耍,现在别说洗澡了,连洗衣服都不会在这里洗了。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并了解了当地水质情况。其中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居民对我们的问卷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我们根本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我们还是耐心的去讲解,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我们甚至一题一题的去说明。总体来说还是得到很多热心人的支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问卷的调查工作。
以下是我们对问卷的分析和总结: 调查人群中33%是25岁以下的,21%是25-30岁的,21%是30-40岁的,25%是40岁以上的。可见我们的调查人群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有50%的人认为生活中接触到的河流、湖泊的水质一般,38%的人认为较差,8%的人认为非常差。但是问及城镇周边的水污染状况如何时,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有较大的污染,接近四成的人认为有轻微的污染,只有4%的人认为没有污染。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该处的水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对水污染来源问题,52%的人认为生活污水和垃圾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33%的人认为是工业生产排放,只有15%的人认为是农业活动排放。可见生活污水是罪魁祸首,当地部门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同时当地居民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问及水污染对生活状况的影响时,4%的人认为造成严重的干扰,65%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其余少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已经比较大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了,当地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人们解决问题。
若有排污口向本地河流排放污水时,49%的人表示会关注但是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26%的人会想办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3%的人会向当地或环保部门报告,只有13%的人表示没注意到或无所谓,从中可以看出广大市民都非常支持治理水污染问题。但是大家对切身实际加入治理工作比较茫然,不知道如何做起,只有少部分人愿意积极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家对当地政府在防治水污染方面所起的作用,感到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有6%,60%的人认为作用较小,其余的认为没有作用。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当地水污染问题,肩负起一定的责任,为新建县的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34%的人认为居民个人日常生活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向河流中倾倒生活污水,46%的人认为是向河流中倾倒垃圾,只有少数的人认为是在河流中洗衣服。据了解河流中的水已经被污染到不能洗衣服了,但是人们还是向里面倾倒污水和垃圾,可见大家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能看出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最后,在问及对保护家乡河流提出的建议时,大家都表达出自己的内心的真切想法,希望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保护每滴水资源,增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也希望当地部门采取一定措施,颁布一些处理垃圾及污水的条规,和当地居民共同构建和谐的新建县。
傍晚时分,我们收回了所有的调查问卷。这一天来锻炼了我们和别人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水污染问题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切实的调查和深入了解,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附近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鄱阳湖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经济生态区。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首当其冲地应该解决好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应该从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切实的为人们服务,为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同时大力向当地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出台一系列关于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条例。赋予环境掩护机构强制执法手段,进步罚款额度鄱阳湖区农村环境掩护执法难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环境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就需要进步环境违法成本,充分施展环境行政处分的经济处分功效,以加强农村环境执法的法律严正性。
可以根据迫害程度、污染面积、违法时间,决定处分额度。迫害越大、污染面积越广、违法时间越长,处分额度就越高,避免涌现现实中部分排污企业预先一次性缴清排污费,然后无节制排污的恶劣情况。
可以根据污染事实,加大处分力度,扩大没收环境违法财物的实用领域,对法人环境违法履行两罚制。严格的环境污染行政处分既具有足够的警示意义,又可以进步企事业单位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能动性,优化执法环境。
大力进步环境执法人员素质 要进步农村环境执法队伍的准入标准,可以通过考核把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偏低的人员拒之门外。把好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教导关,建立严格的履行人员监督、考核、淘汰制度。下大力量造就执法骨干,特别是选派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带动和提升全部环保执法队伍的执法程度。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执法设备的请求,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加大投入,改良环境执法条件,不断进步监测、取证技巧程度和快速反响能力,给予环保执法以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确保执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农村的环境掩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湖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将与环境掩护有关的科学知识、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导打算,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消息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情势的舆论宣传与科普教导,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范例,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宽大群众生态环保意识。
器重环境掩护的基础教导与专业教导,组织编写相干宣传材料以及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运动,进行多种情势的生态环境教导。勉励工会、共青团等各社会团体和国民积极参与环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圈建设。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掩护知识培训。通过宣传教导,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防治湖区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者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我们更应该加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大家从小事情做起,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的再利用,不随便丢弃固体物质,也不随便向河流中倾倒生活污水以及垃圾,积极的投入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活动中去。只有人民和政府都积极的投身环保事业中去,我们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信在星子县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星子县的环境问题肯定会得到改善的,我们期待着堆积如山的垃圾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稻麦,人们不再用绕道而行,小道上能听见人们嬉戏的声音,湖泊的水质变好了,人们又能喝到甘甜清澈的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
【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研问卷(及统计结果)
1、您的年龄:25岁以下(33%)、25—30(21%)、30—40(21%)、40岁以上(25%)
2、您的学历:小学及以下(9%)、初中(20%)、高中(40%)、大专(13%)、本科及以上(18%)
3、您的主要收入来源:种植(6%)、打渔(0%)、养殖(3%)、在企事业单位上班(38%)、个体户(53%)
4、您对生活中接触到的河流、湖泊的水质怎么评价:非常好(0%)、良好(4%)、一般(50%)、较差(38%)、非常差(8%)
5、您所在城镇及周边的水污染状况如何:严重(4%)、有较大污染(54%)、有轻微污染(38%)、没有水污染(4%)、6、这些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可多选):工业生产排放(33%)、农业活动排放(15%)、生活污水和垃圾(52%)、7、目前水污染对您的生活:造成严重干扰(4%)、影响较大(45%)、有轻微影响(40%)、没有影响(11%)
8、如有排污口向本地河流排放污水,您的态度是:向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报告(13%)、想办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6%)、会关注但是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49%)、没有注意到(2%)、无所谓(11%)
9、你认为本地政府在防治水污染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大(0%)、较大(6%)、较小(60%)、没有作用(34%)
10、您认为本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较大(7%)、影响较小(44%)、没有影响(33%)、不了解(16%)
按照会议要求,我就县环保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作以简要汇报,请予以评议:
一、主要做法
(一)严格依法行政。环保部门主要履行着依法对环境实行监督管理的职能,为切实履行好执法为民的宗旨,我们把依法行政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首要目标,深入开展了“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和“环境监察大比武”等活动,严格执行环保工作人员“六项禁令”,规范环境违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有效杜绝了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重点突出抓好污染减排、农村环境保护和油区环境监察,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城区噪声扰民等一系列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上半年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中,累计出动环境监察人员600多人次,检查企业110多户,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8起,整改环境违法行为48起,实施行政处罚10起,调处化解群众来信来电来访25件,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了辖区环境安全。
(二)加强效能建设。坚持“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结合全县“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 效能风暴”等活动,采取落实提能、作风提效、激励提劲等措施,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一是选派年轻科级干部,业务骨干参加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15人(次),委派专人赴山东、吉林等省学习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生态县创建等业务的先进经验,加快、提高了辖区生态创建、环境整治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对机关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章立制、疏导教育、交心谈心等方式进行专项整顿,使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有了新气象,综合素质有了新提高,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有了新变化。三是创新激励措施,激发干部职工干劲,对XX年度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等5名同志予以重奖,优先推荐3名先进工作者担任科级领导干部职务,真正做到向先进学习,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服务质量。制定印发了《合水县环保局办事流程》,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排污许可证审批、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等重点审批事项统一移交县政务大厅,实行“一次性告知”、“ 一站式办理”、“ 一条龙服务”,坚持“便民、创新、高效、服务”的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把三类环评文件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30、15个工作日缩短为15、10、5个工作日,切实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提高审批效率;对拟受理、拟审查、已审查、拟审批建设项目情况及时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截至目前共审批60个井场165口油(水)井,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26个,均做到及时办理、无差错,群众满意、无投诉。
(四)深化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有效手段,认真落实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已编制印发了《合水县环保局政务公开指南和目录》,采取公众参与和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群众敏感的环境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至目前发放民主测评表500份,收回473份,经汇总,满意票453份,基本满意票8份,征求到意见和建议12条。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三公开”(即办事程序时限公开、准入审查条件公开、审批办理结果公开);采取环保政务信息、政府网站、电视公告等形式,对项目审批、排污费征收等活动进行定期公开。
(五)狠抓廉洁从政。把廉洁从政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底线,逢会必讲,常抓不懈,先后部署开展了“四个珍惜”(即珍惜政治生命、珍惜平凡生活、珍惜家庭亲情、珍惜荣誉名声)学习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年及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活动,制定了《合水县环保局干部职工行为准则》等廉政规范,落实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每季度对重点风险点及防控部位和工作人员实行一次廉政监察,务实、为民、清廉的工作作风已成为环保干部职工思想上和工作上的目标和准则。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总之,通过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局工作。但是,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四大矛盾”(群众的环境需求日益增长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社会对环境关注程度高与公众参与程度低的矛盾;环境管理任务日趋繁重与管理能力低下的矛盾)、“四个突出问题”(存在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存在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存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存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克服和解决,不断强化环保工作服务群众、造福社会的宗旨,努力把我局的政风行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合水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对我们工作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并希望各位一如既往关注支持我县环保工作。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自查报告06-1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06-0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2-13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总结07-1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11-2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初)06-26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12-10
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7-14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06-03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