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课后反思(精选6篇)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
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册教材里共有41篇文言文 (含语文专题中的文言文, 如《狼》《田忌赛马》等) ,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17篇。纵观整个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最重要的六篇借景抒情类的文言散文中, 就写作技法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而言, 是对七年级上册的精品美文《三峡》的承接;从思想情感 (被贬后的借景抒怀) 而论, 又可以联系今后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可以说, 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石潭记》隶属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个单元以“江山多娇”为主题,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江山的美丽多娇, 其中有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 有风光如画的阿里山, 有别具魅力的水城威尼斯, 有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 更有水清境幽的永州小石潭。《小石潭记》作为本单元主题的第一篇, 具有极为重要的总领作用。首先, 本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全文不足200字,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其用词之精、技法之多, 最令人惊叹, 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其次, 本篇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其用情之隐、意蕴之深, 也是最值得思考与品味的。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如凄、寒、邃、清等实词, 以、其等虚词。归纳和掌握本课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教学重点)
2.能清晰、流利背诵出《小石潭记》。
(二) 能力目标
1.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石潭记》一文的行文思路 (内容大意) 。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寓情于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 (教学难点)
(三)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 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 能有理有据地说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心境,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2.通过反复朗读, 进行“美点寻踪”, 获得美的感知。 (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小石潭记》之前, 学生除了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一文, 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 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比较陌生。不过之前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春》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夏》 (梁衡) 等现代散文名篇, 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 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 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
但是, 《小石潭记》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 学生之前还没有学习过柳宗元的作品, 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 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 所以要通过反复地阅读来使学生感受柳宗元短文的用语。尤其是当学过《记承天寺夜游》和《岳阳楼记》后, 一定要将它们进行对比阅读, 一是加深对已学课文的认识, 二是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小石潭记》的独特之处。
此外, 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有关的史实资料、柳宗元生平资料,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从而更好地发掘《小石潭记》一文背后蕴含的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和心境,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情感 (心境) 。至于文章大意,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解决, 教师要注意结合以往所学进行补充和归纳。
总之, 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制作PPT课件。本课从图片、古典音乐、背景资料、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都需要精美课件的配合。
2.课前单独对班级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二) 学生准备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
2.利用网络或书籍,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 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 教师缓缓导入: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南小桥, 青山绿水, 会令你赏心悦目;塞北大漠, 落日长河, 更使你驻足惊叹。或许是这一汪浅浅的水潭, 总能留下多情的“诗仙”;或许那一池柔柔的绿波, 却难以排解忧伤的柳宗元。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步伐, 去永州的小石潭看看, 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
(二) 了解作者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 (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注意在此不展示写作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补充省略, 只强调笔记的书写。
(三)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明确节奏
1.指名回答 (抽查基础较弱且不爱回答问题的几位同学, 一人念一排) 。
课件出示:
2.强调节奏:舒缓。
(四) 二读课文———读出疑问, 合作研讨
1.个人自读, 勾画疑难:自读课文过程中, 每个学生分别在课文中勾画出至少一个有疑问的难词与难句。
2.左右互评, 合作研讨:同桌共同研讨, 分别解释各自的难字或难句。
(五) 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生共研
1.全班齐声朗读, 要读出文言文独有的韵味, 要求学生挺胸坐直, 拿起书本, 放声朗读。
2.学生提出疑问, 由学生帮助解决, 教师点拨, 同时引导学生画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情况, 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用红色字体强调重点字词)
(六) 一课一得, 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跬步卡”片, 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不翻书及相关资料, 闭卷完成。练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归纳、重点语段翻译, 做好之后, 全班校对。
跬步卡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七)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孔子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之磅礴, 水之灵动, 使人迷醉。山水之美, 自然的折光, 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 看山山有情, 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继续跟随柳宗元的脚步, 去看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 去开启难忘的寻美之旅吧!
(二) 一读课文———听读课文, 梳理思路
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背诵课文,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 思考两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梳理思路:前四段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
【课件出示板书】
游踪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美点寻踪一:结构美】
(三) 二读课文———精读语段, 赏析技法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课件出示板书】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行→隔→闻→伐→取→见
小丘篁竹水声竹道小潭
3.全班背诵第一自然段。
4.全班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游鱼→潭水 (清冽)
不动→远逝 (动静)
6.全班男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7.全班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 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课件出示板书】
小潭源流 (比喻修辞、动静结合)
溪身→斗折蛇形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美点寻踪二:语言美】
9.全班女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10.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1)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
注意此时在课件中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 联系写作背景进行讲解。可适当引用柳宗元的《江雪》, 并提出教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气质。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
孤凄悲凉 (情) ←→幽深冷寂 (景)
(作者的气质、心境) (石潭的气质、特征)
【美点寻踪三:情感美】
小石潭的气质:小
(1) “全石以为底”, 小而一目了然, 如小小盆景的底座支撑;
(2)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小而细细可辨, 如小小盆景的假山装饰。
(3)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小而树蔓点缀, 如小小盆景的绿枝摇摆。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而清晰可数, 好比小小盆景的池沼荡漾。
(5)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反衬出此处石潭的“小”。
(6) “四面竹树环合”, 不一会儿便游览完毕, 足见其“小”。
小石潭的“气质说”
小石潭的气质:小而精、小而清、小而幽、小而美。小石潭的遭遇:远离人群、无人问津, 小而孤独。作家的气质:被贬的小官, 官小而有才华, 官小而有志向, 官小而有抱负。
作家的遭遇:远离政治中心, 无人赏识, 小而孤独。
12.全班背诵第四自然段。
13.全班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师一句话点评: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 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 三读课文———配乐朗读, 读出感情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注意点评两处“乐”字以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等句的读法。
【美点寻踪四:音乐美】
(五) 四读课文———学做导游, 学以致用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 设计一段导游词, 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3至4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美点寻踪五:意境美】
(六) 五读课文———配乐齐诵, 总结课文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课件出示板书】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 都值得我们借鉴。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最大的亮色是以“小”见“大”, 通过解读小石潭记“小”的气质去解读作者柳宗元独特的心境——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其实, 如果广泛阅读一些名家授课的经典实例, 可以发现各个名家解读的侧重点虽然不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满着解读文本的创新精神!同比阅读, 以余映潮老师解读《小石潭记》的设计最为大胆, 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余映潮老师的《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案例:
【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 叫你们找一个字, 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 什么“清脆”呀, 什么“清幽”呀, 什么“清冷”啊, 什么“清秀”哇, 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 注意这个“清”字啊, 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 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
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
清凄清丽清晰清纯 (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环节, 其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 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 笔者想到了《小石潭记》教学方案设计的其他角度。“清”这个字可以用来解读, “潭”这个字也内涵丰富, “小”这个字也未尝不可!“石”这个字亦有道理!“记”这个字也颇具匠心。
以“石”字为例, “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 “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 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 可谓一字千金!
再以“记”字为例, 小石潭记的游踪顺序, 处处见“记”, 记的内容丰富, 有美石有美水, 有美树有美鱼, 有美景有美乐!记的方式多样, 有移步换景、有动静结合、有生动比喻, 也有正侧结合!还有记的同游者也颇有深意——为何最后一段同游者众多, 却依然使柳宗元觉得“寂寥无人”, 于是“记之而去”呢?这些都是执教者可以认真思考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小石潭记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文章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悟小石潭” 的理路布局内容,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其中描写潭水、岩石、树木、游鱼等景物时,作者善于抓住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使人如临其境。
二、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聘怀,写了潭水、瀑布、海潮、春游等,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所节选的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不灾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古代游记散文:一要明意,二抓析景,三品情怀,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教师先借助多媒体频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这是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风光的画面,在显现每一张图片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画面的景物特点,之后教师简单给予指导,比如学生描述时大多都会拿几个词汇略作概括,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描述,同时明确指出,本文学习中,我们就会接触到古代写景高手柳宗元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方法。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出写景的顺序以及情感线索,并且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小石潭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概括景物特点。
(四)诵读文章,请学生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让学生初步领略小石潭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整体形象,同时归纳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石潭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一抓景物特点;二巧妙的运用描写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这一段,作者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柳宗元用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透过这幅画卷,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 ?(分析归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比如第四段就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作者描写景物虽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话说得极精炼。再如“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不深奥。再像“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话简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很有意味。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整个单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为大家。第一篇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极其经典的一篇游记,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讲解宜细。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预习时我留了几个作业:网上搜集柳宗元资料和有关本文的介绍,提取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预读课文,重点注释回归原文,划出疑问;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记文章相类似。三个预习作业各有侧重,或想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使用资料,或是让学生具体熟悉课文内容,或是学会比较分析,在已知中学习未知。
第一课时,我先回顾了常考的或者说基础的有关柳宗元知识,名、时、地、评、作等,板书于前。然后根据情况请了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同学们介绍的五花八门,他们每说一点,我尽量根据他所说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针对他们所讲明确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几项,指导他们明白如何整理有关资料(家世、身世、仕途经历、功绩等),让他们明白了古人不应仅是纸人——机械的活在几个知识点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贬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失败原因及后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为了养成学生综合思考的整体意识,我又加了学生已知的有关刘禹锡的回顾,同时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贬的原因和被贬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实,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感知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为后来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埋下伏笔,也使这个人立体的活了起来,效果不错。我一向赞同“文如其人”,相信笔为心灵之舌,所以经典文章必详解作者。
第二课时,疏解文义,理解内容;品析美点,感悟情感
主要问题:字词理解不准确,囫囵吞枣。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点拨提示:
1、一词多义类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为(全石以为底、为坻)
2、词类活用西行、下见小谭、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准,多人理解为倒映;追问了一句可改为影映石上吗才使学生注意到了体会意境和语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环合、凄神寒骨
通过自读提问——教师检查,明确学习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积累重点字词
讲解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没见识,为什么一个小潭会令他如此心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小石潭独特特点。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赏哪一点,为什么?打开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点。
3、既然景色如此动人,柳宗元又为何不流连忘返,而是仅仅记之而去呢?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潭境与心境,潭与人的和谐统一,更好把握作者心声,理解文章主旨。
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两个课时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全面,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小石潭记教学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学案09-29
小石潭记课文教案06-28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07-15
《小石潭记》导读练习11-16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06-02
《小石潭记》读后感09-24
中考阅读题小石潭记12-02
小石潭记里面的通假字09-10
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