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1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第二个主题的内容。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过去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通过从古至今通信手段的不断演变历程,展示了通信技术随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迅猛发展。显示了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引发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及创新意识。

课堂上,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穿越时空隧道,引出古代通信方式。学生积极性十分高,纷纷展示自己作为古代战士传递信息的本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掌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从古至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这节课课堂效果较好,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备课,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2

●案例一:牵强引入不如“开门见山”

2009年6月, 笔者去苏州听了《制作课程表》一课。授课教师的课堂引入部分激起了我的思维火花。

引入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授课教师的儿子9月1日开学时手抄的课程表和在Word里制作的电子课程表, 让学生来观察两者的区别, 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制作电子课程表。

初看, 从现实生活引导到课堂实际, 从纸质课程表引到电子课程表, 似乎是个不错的引入, 但仔细一分析, 却发现这个“引入”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情境导入也需要有时效性

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笔者听课的时间是6月份, 是学生快要进行期末考的时候, 而授课教师的手抄课程表却是9月开学时的新课表, 还未放暑假就已经新开学, 不知道这样的超前意识是否能让学生有制作课程表的兴趣, 更不用说学生从何处得到学习的动力。

2.情境导入中的元素有可比性吗

用纸质课程表和电子课表比较, 无非是设个套让学生说出电子课表多么多么的方便。可是真的如此吗?纸质课程表至今存在是因为它方便, 没有技术含量, 抄好了直接贴在铅笔盒里, 随时都能查, 而电子课程表只针对那些每天对着电脑工作的教师才有意义。如果说电子课程表美观、整洁, 那倒还有点说得过去, 但如果要让学生来操作, 我想100%的学生和家长会把它打印出来仍旧贴在铅笔盒里, 电子的一变样还是纸质的。

课程表纸质也好电子也好, 它就是课程表, 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种原始些, 一种时髦些, 存在即合理, 何必为了抬高电子而去否定纸质呢?

3.情境导入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吗

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这个“导入”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探究动力, 反而感觉学生有些迷茫, 他们不知道要给出怎样的答案才能让教师满意。情境引入必须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否则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看来这个“情境”的导入有些低效。

4.情境导入与其他教学环节有关联吗

情境导入必须是为教学重难点服务的, 它不可能与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脱离, 它们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如果仅仅把情境导入看成一个单纯的部分来设计, 那么这样的情境是呆板的、孤立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就应该完全将这个包袱扔掉。

探究性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模式, 正因为它的灵活多样性, 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 因此情境式教学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 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往往会收效较高。可是正因为探究性教学多了, 被大家模式化了, 才出现了开课必有情境导入的误区。

好的情境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但成功教学未必就一定需要情境导入。

我想我上这堂课的话, 引入只有一句话:“大家都会在纸上抄课程表, 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 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在电脑里制作课程表, 好不好?”相信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引入比强行安置一个牵强的引入要好得多。

●案例二:课堂总结=“鸡肋”?

2009年11月, 笔者在太仓市评优课上听了三堂课, 内容都是Word的综合运用, 略去上课前的39分钟, 我们来关注一下他们最后一分钟的默契:“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谁来说说?”然后是学生近乎一致的回答, 而教师则以一两字的感叹词作为评价, 似乎是为总结而总结, 经过总结的课似乎就是一堂完满的课了。这样的总结我们应该都听到过。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

1.反思一:课堂总结只限于知识点吗

笔者调查过多位教师, 年轻教师一般仅仅把总结看成是课堂知识点的梳理, 其实课堂总结在梳理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更精彩。

(1) 利用总结激励学生

学生一堂课上学的不仅仅是知识,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学习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激励来得到提高。有位名人说过:学生之所以相信自己有能力, 是因为你告诉他有能力。在三年级的学生打字基础课程中, 5班是速度最快的, 6班与之相比差一些, 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中, 在6班的课堂总结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感觉已经成为进步最快的班级, 结果在期末的打字考查中, 6班的英打平均速度达到了100字符/分钟, 超出了5班的91字符/分钟。教师的言论、行为对学生是有感染力的, 教师有什么样的鼓励, 学生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2) 利用总结走近学生

综合学科教师经常记不住学生的名字, 当然与学生的交流就少了, 而信息是沟通的源头, 你对学生了解得越多, 学生越信任你, 就会越喜欢你的课, 也越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教师, 要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并将其放大, 呵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倾听他们的心声, 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内外的朋友。

(3) 利用总结提出问题

原本意义上的总结只是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知识的梳理, 没有学生层面的思考, 因此在总结时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掌握知识的结构点上再引发出新的问题, 成为下一堂课学生的学习点。

总结的意义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或者是深化知识点或规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自信, 或者是设下伏笔、活跃思维, 为后续教学服务, 要让学生有“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慨。

2.反思二:课堂一定要总结吗

课上多了, 听多了, 就有了这样的疑惑。看着一堂课结束了, 时间再紧教师也要挤出一两分钟来总结课堂, 甚至一堂任务未完成的课也不会去忽略最后的总结, 似乎总结成了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算一个误区吗?总结需要有总结的意义, 如果说总结仅仅是为了总结自身而存在, 那么这样的总结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有时候, 我们可以间歇性地遗忘它, 缺少了总结的课或许会更精彩。

●案例三:“粗”线条, “细”思量

2010年5月, 笔者参加校内希望杯评优课, 教学设计思考再三, 充实了再充实, 分析了再分析, 不放心之余还是在教案的最后设计了一道灵活机动的拓展题, 以防止内容提前授完的尴尬, 从走上三尺讲台, 笔者已经多次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当习惯成自然了, 就要开始反思了。

1.反思一:心理剖析

分析一下这种备课方式的心理, 一是不自信, 怕掌握不好课堂, 让学生做到下课总好过课提前授完吧;二是太主观, 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 但教过的就一定为学生所掌握吗?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了他们的“消化”能力。

在信息技术这一特殊的学科中, 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有时会大到超出我们正常思考的范围。信息技术教学中无法预设的实在太多了, 一堂看似设计得比较周全、比较紧凑的课案往往会在一些预设不到的场景出现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 而要完成课案中的任务也需要时间。这么一来, 所花的时间往往会比预设的多, 看似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或许就是课堂完不成的任务。

2.反思二:课堂一定要紧凑吗

至少我们信息技术课需要这样的紧凑吗?信息技术说它特殊, 就在于它的技术性, 学习技术性强的东西就一定需要自主, 需要动手, 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 他们当时记住了, 课后你能保证他们还记得住, 时间一长, 你还能保证他们记得住?他们记不住, 你又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记, 你还能要求他们在以后的课堂运用旧知吗?你还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早就教会他们了吗?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也就成为正常现象了。

3.反思三:框架式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我喜欢“粗线条”, 喜欢几个问题或几道“工序”就可以组成一堂课的框架, 而学生的表现就在为这框架进行填充。但却又自认为无法全面掌控学生的课堂表现, 因此我经常矛盾着。但为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 我觉得需要“粗线条”, 让他们去试吧, 随便他们怎么试, 他们试好了就是学好了。既然有些是无法预设的, 那就把预设的减少到最小, 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能自主解决就是好样的, 是你自己学会的;不能自主解决的还有同学和教师, 能通过其他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你也是好样的。不紧凑多好, 至少是学生自己在学, 不是被你追着赶着在学。

4.反思四:学习评价你忽视了吗

信息技术课上, 经常会出现有学生学得很累, 也有学生一会儿就完成, 完成的怎么办, 难道真需要再让他们拔高一点吗?有必要吗?剩下的时间只能这样安排吗?想想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体系, 是多么的苍白。一堂课下来, 学生完成了, 可是完成了多少, 完成得怎样, 你了解多少?学生又在乎多少?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只关心自己是否画完, 画完了可以做什么, 却从不关心别人画得怎样, 那幅画好在哪, 什么地方修改的话会使画更漂亮……我们不是不要评价, 只是有时我们无法去兼顾它, 有时“习惯”了也就把评价给忽视了。给个别学生技术层面知识的拔高和学生充满个性的评价能力培养, 孰轻孰重?

以上三个案例, 我们都感觉到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化的一些影子。模式化在义务教育初期是一种快速见效的经验传递方式, 但随着教育的深入, 这种方式非但没有得到制止, 反而以正统的方式牢牢占据着中国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大家仿佛一时失去了目标, 对于一些学校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 开始盲目学习、效仿, 渐渐成为一种风气,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模式化”教学。

教学模式侧重的是“教”,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的, 只要你给他时间, 给他“学”的自主, 或许哪一天, 你仍旧只是“小”师, 而他们却已经成长为大师。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3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主题一: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古代通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代通信的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对比、调查、了解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如任务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2、学习古人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 教学重点:知道古代通信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历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习古人遇到困难后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狼烟传情报 导入:奥运福娃导入。古代人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通信 下面先来看一个动画片,边看边想:1、你看到了什么?2、他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放花木兰动画片 学生活动:狼烟和烽火台学生演示烽火传递信息。 其他同学有问题吗?为什么叫狼烟啊?打开品社书看一看读一读相关介绍。 在这种环境中,古人用巧妙的办法传递着信息。在课前,我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古代通信的材料。快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说说吧!然后,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大家。(学生分组讨论) 哪个组来汇报一下古代通信方式? 活动二:驿站骑马传递文书 活动三:马拉松 学生讲马拉松的故事 学校足球场一圈是100米。跑完42195米要跑将近422圈。 放学生跑步录像 看了刚才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体会:古代通信方式原始、费力、艰辛。精神可佳,值得学习。 现在的信息可以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绕地球一圈才4万多公里。有了电话、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我们足不出户,只要轻轻一按电钮就OK了。 活动四:风筝通信风筝是古代的一种通信工具,到现代转化成一种娱乐项目。我们北京人还用它来迎接奥运呢!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活动五:其他古代通信方式(漂流瓶鸿雁传书信鸽传信孔明灯) 小结:古人创造出如此多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特点? 对古人的这些发明创造有什么感受? 古人遇到困难后是怎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该怎么做呢?目的:学习古人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 活动六:拓展训练 看!这是一艘小船,我带着同学们出海游玩。(出示课件)这时发生了一些情况。播放打雷、刮风、下雨的声音。你们猜还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没有一切现代通信手段的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主要利用课上学过的古代通信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下次课我们将回到现代。了解现代的通信方式,请大家回去后继续收集材料吧 蒲黄榆第一小学陈立强 11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体会与反思 篇4

金树芊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列算式方法计算老师年龄的问题和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学生年龄的二分之一这样两个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问题1用列算式方法较容易,问题2用列算式方法比较难),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展示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方法上的进步,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用方程方法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方程的认识,渗透了建立方程模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层层铺垫为学生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搭建阶梯,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有:

1、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但是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本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上①、通过对具体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②、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能力上①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体会方程模型在解题中的作用。②在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①、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互教互学,外化共享” 课堂学习应该是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的学习,应该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自己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着眼于“探”,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发现方程的优越性,发展探索能力.3、引导学生尝试用算式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层次性,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经历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4.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还是教材的建设者。恰当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教材中的引入例改编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把教材中的例题作为习题,同时引用计算师生年龄的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新知.精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作为课堂拓展练习和作业,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体现出 “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如此变化在教学中使学生面对熟悉的实际问题时感觉比较亲切,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从而学生交流更加热烈,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5、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本节课在引入例、例题、练习、作业上都进行了分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思维的层次性,同时通过试一试,议一议、归纳总结、学习感悟的设置,让课堂处处有学生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从求助到互助 篇5

首先,我要让孩子认同同伴的能力,懂得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好朋友,都愿意、也能够帮助我们。于是,我处处留心孩子们求助的信息,并及时地发出信号:凯凯的拉链不会拉,哪位本领大的朋友愿意来帮助他?谁来帮鑫鑫穿大衣?被求助者的对象有了变换,于是,老师,请你帮帮我被取而代之的是:好朋友,请你帮帮我,孩子也非常踊跃地去帮助需要帮忙的朋友。在午睡前后的穿脱衣服时,我们还引导能力强的孩子,去关心周围的朋友,由此,我们会听到这部分孩子们热情地询问声:谁要帮忙?我来帮助你。在孩子们的互动中,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互相关爱与协作的快乐。

对孩子们不能取代的事情,老师则仍然会欢迎他们对我说:老师,请你帮帮我。但,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要求:首先,我要求小朋友说清楚,你需要老师帮你做什么,这样,可以发展孩子对事情的叙述、表达的能力;其次,在帮忙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方法,从老师的帮忙,逐渐转换为协助,既而让孩子自己练习。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6

一、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 学生被动厌学。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既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标准,又没有达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录取条件。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教学内容很难听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由于厌学,导致其成绩更差,最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结果产生“基础差→厌学→成绩更差→更厌学”的恶性循环。

由于受社会、家庭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动机复杂。不少中职学生不仅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连来中职学校读书也是为完成父母的意愿。加之个人理想、人生理想的差异,其学习动机完全是被动的、低层次的。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普遍不喜欢学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老师上课就是为了让我做数学题”的大有人在,很少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与专业课结合学习也很少,这几乎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无法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 教学方法陈旧。

中职学生虽然不面临普通高考,但其数学课程仍然在统一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的驱动下进行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上。任课老师的教学不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一些硬性方式去强迫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是传统讲授法,只专注于知识传授,忽视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环节,严重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模仿、记忆、做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成为空谈,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扼杀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大多任务繁重,有的既担任数学课程的教学、高职高考的补习,又担任班主任等其它工作。因此,数学教师很少有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的时间,自身不能与时俱进,更缺乏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在教学观念上,不少教师认为“数学就是要学会做题”,教学就围绕“例题→练习→例题→练习”,不断循环。因此,学生对于数学就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学好数学就是要多背例题、多做练习、会做题;部分教师也认为:“只要记住数学公式,会用数学公式解题就行了,不需要弄清公式的推理过程。”等等。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学生数学学习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教学效果的欠佳致使其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二、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1. 做好衔接性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准备不足,这些学生入校后,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很不适应,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刚入校时,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做一次全方位的“补课”,这主要是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和基本能力,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顺利达到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在开学之初,将实数、代数式的概念及运算, 方程及方程组, 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作为衔接性教育的重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来达到初中与中职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目的。

2. 区别化教育。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上采取区别化分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从低到高来编制数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实行层次组合、教学进度与课时计划允许弹性来建立区别化教学大纲;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使他们在知识方面分别达到识记、理解、掌握的层次,在能力方面分别达到模仿、学会、综合运用的层次来设计区别化教学目标;通过量力而行,实行提问、练习、作业层次化等区别化教学组织策略,使学生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3.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注重实践的过程与经验。例如,与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构建立体几何模型,领会、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学习三视图、直观图的画法时,可借用某些汽车零件或汽车模型要求学生画三视图。应该说,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充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教育模式。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实施实践性教学,可以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此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和实践,从直观现象到发现、思考、猜测、归纳,从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

已知动点P在直线上运动,H是轴上的一个定点,试求内心E的轨迹。

设计思路:利用教学软件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轴上取一点H,作轴的平行线,在直线上取一点P,连接O、P、H成三角形,并且作出该三角形的内心E。

设计动画:让P点在直线上运动,跟踪E点的轨迹。

操作实践: (1) 在直线上拖动点P,观察轨迹变化; (2) 在轴上拖动点H,观察轨迹变化。

在这个实践性教学中,学生通过上机实践,首先发现E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段,在第二步操作实践后发现轨迹还可能是线段。观察的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为他们主动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图像形成原因、检验数学实验结果带来了可能。此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轨迹的变式,比如求三角形的重心轨迹、外心轨迹,让P点在其它曲线上运动,求解相应的轨迹,等等。让学生选择一种变式,继续做数学实验,观察图形的变化,并用数学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培养其探究、开拓、创新的意识。

4. 层次化评价。

任课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给予学生多次获得评价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板演、练习、小组讨论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两次考试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在其成绩的评定方面可以考虑给“及格”,用来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任课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师生共评”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实践能力。比如,某专业班进行了模块式教学的试点,学完一个模块后,评定一个成绩,然后在其期末给定一个综合成绩。比如在《立体几何》模块的教学评价中,必须打破“一张试卷定结果”的做法,可以将学生分成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空间几何体,用卡纸构建两个空间几何体模型,分析它们的几何特征,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并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再采用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考评分数。

三、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中职学校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中级专门人才。因此,数学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强调“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

1.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职教特色。

对中职学生而言,上学是为就业做准备。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首先要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其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它们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主动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原本零碎夹杂在专业课中学的数学知识,归顺整合到数学教学的体系中,形成合理的知识链,构建出专业模块,“以生为本”地使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职教特色。

2. 把握“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数学平台和专业数学平台。基础数学平台教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集合与函数、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微分学初步、积分学初步等内容,目的在于满足工科专业和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共同的基本需求;专业数学平台主要满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各大类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需求。模块分为工科专业模块和现代服务业模块。工科专业模块包括平面矢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正弦型函数、坐标轴的变换及极坐标、复数、逻辑初步与进位制、数学应用案例等;现代服务业专业模块包括导数及其简单应用、排列组合、线性规划等。各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需求,选择专业模块的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本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弹性互动、多层次的教学,满足专业岗位群的需求。

3. 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任课教师可以适度拆分传统的“三角”内容,以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例如,介绍“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各个专业人才素质共性基本需求,列在共用基础平台内;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半角公式”及“正弦型曲线”放到工科专业模块,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增加“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工件”的有关计算,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解析几何方面,“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建立方程和曲线的关系”、会利用“坐标法”解决简单问题,是各个专业人才素质共性基本需求,列在共用基础平台内;而“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作为技术工人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放到工科专业模块,满足数控加工的实际需求。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教育观念上如何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如何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体现中职数学教育的特点,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纯粹理论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将数学与就业更好地整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探索的中心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厌学,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以及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关于衔接性教育、区别化教育、实践性教学、层次化评价等四个方面的反思、构想与探索, 同时呼唤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在需要改革, 诸如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把握“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以此体现中职数学教育及教学的特点, 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摆脱纯粹理论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教学现状,反思与改革,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数学 (第一册、第二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丘维声主编.数学 (基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职教论坛, 2005, (12) .

[6]孔祥富.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解析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11) .

[7]周勇, 李绍荣.论数学教师与数学感觉.数学教学通讯, 2008, (2) .

[8]汤娟.关于职业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考.职业教育研究, 2006.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7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习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够充分挖掘两组对比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倾向和批判态度。教学的难点在于,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除却内容、背景与当今少年儿童生活的隔膜之外,还由于作家同时采用了两个观察的“视点”,一是孩提时代朦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审视。由于两个“视点”的观察互为表里、相互交错,加之作者采用了朦胧的暗示和照应,就使得作家关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描写具有含蓄、内在、深沉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解读作引导,逐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去阅读和领悟,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从“电视湘军”到“互联湘军” 篇9

1“电视弹幕”创新直播互动模式

回想2005年的《超级女声》,手机短信第一次登上了电视荧幕,而2014年互联盛典最大的亮点一芒果TV首次试水发源于互联网的“弹幕”,将电视直播和互联网技术首次结合、全面打通,用户通过PC端、移动端登录芒果TV观看晚会视频直播并参与互动留言,首次实现了电视与互联技术的融合创新,采用网络流行的新技术融入荧幕,电视荧幕出现网络弹幕的消息更是引来了外界极高的关注。

弹幕,源于日本Niconico网站,原先是互联网视频中的一个小众应用,2008年传至中国。它是指网站提供者可以开放在影片上留言的功能,而留言会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上,形成观赏者实时互动的效果。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说:“弹幕是什么?实质就是‘多屏实时互动’,就是‘三屏合一’的具体实例。”

2015年4月份,湖南卫视将金鹰网和芒果TV两大平台改版整合,推出全新“芒果XV”网络视频平台和APP,并采用湖南卫视组合域名hunantv.com。由于发表弹幕内容需要通过芒果TV网站平台进行评论,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用户尾随而至,从而实现对芒果TV-次事半功倍的成功宣传推广,并且此次聚拢的用户还具有较强的粘附性。

2 顶级电视呈现和最潮互联思维跨界联合

本届互联盛典采用了诸多高新技术使得演出呈现多媒体联动的颠覆性突破,芒果TV全平台直播为用户打造了一场高质量的视听盛宴。

国内首次呈现的4D虚拟技术再造“辣妹版”《小苹果》、华晨宇献唱《微光》混搭糅合热跟踪技术的冰刀芭蕾、曹格一家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温暖献唱《我的家》、朴树联合“万人虚拟合唱团”现场跨时空合唱《平凡之路》,上演全屏、多屏震撼。

晚会最后朴树与万人大合唱《平凡之路》的场景,将创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华丽的电视呈现方式打通。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的加入,实现如此多观众跨地区、跨时空的实时参与,加之现代电视技术的支撑,在主舞台上才有如此精彩绚烂的呈现。

3 移动互联技术的精深应用

十大应用联动湖南卫视“呼啦APP”扫码大放送,包括VIP会员资格、现金红包、虚拟货币、豪华双人游、玩偶公仔等,据报道,在晚会播出当场就有超过两千万人参与刷屏、评论、下载、分享等互动,观众通过“刷屏挑战”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网络狂欢之中。

这届金鹰电视艺术节首次推出“2014互联盛典”颁奖礼,隆重发布四项互联网大奖,包括“年度十大应用”“年度公司”“年度新锐,”以及“跨界融合创新奖”。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CBox央视影音、芒果TV荣获“跨界融合创新奖”,这些都是以互联网思维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依靠优质内容资源、新媒体多平台运营,获得了业界和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晚会设立了“明星看金鹰”环节,首次采用Google Glass核心技术,挑选一两位明星,采用他们的第一视角,在直播时贯穿台前幕后,带观众探秘不一样的互联盛典。

4 向互联网学习的精神

晚会最开始,白客的一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浸染下,人类进化成蹼人,王小新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五指人,因而遭到围捕和通缉。在晚会结尾,主持人汪涵也道出了一席话:媒体应无所谓的老旧之分,一个立体的、多样的、相互交融的传播结构的产生,对于所有观众和电视者们来说,才是最大的福气。

从这两个细节就能看出晚会主创团队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一番思考,道出了两者之间融合的真谛。从本次近千万次的互动量,基本验证了互动的节目形态和未来商业模式中的巨大空间。其次,互联盛典还是一个融合尝试的开始。作为一台融合性的节目,互联盛典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由于传统电视线性播出的时间流、节目时长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穷尽展示所有的技术和应用。因此,只能从节目到技术、平台,从思维、思路到模式,实现全方位的融合。这样才符合习主席对传媒业界的要求,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建立新型媒体集团。

5 结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直在被倡导,但始终没有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先例。这次湖南卫视的互联盛典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借助它的东风,未来电视人也许能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电视媒体需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方面不遗余力,同时也要在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融合传播平台上,做出更多更有创新和活力的节目。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的关系在悄然中发生巨变。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2014互联盛典的案例分析,剖析当下传统电视运用互联网思维呈现出的最新成果,以此探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视,互联网,2014互联盛典,弹幕

参考文献

[1]娱乐资本论.芒果TV搞弹幕:电视台的互联网化想象力有多大?[N/OL].钛媒体,(2014-10-14).http://www.tmtpost.com/159872.htanl.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10

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根据教参的分析,与必修三的小说单元相比,本单元小说的特点有二:一是本单元小说都选自中长篇;二是本单元的小说涉猎的人物更多,人物活动的环境更为复杂,情节更为曲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与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也更为丰富,表现也更为充分。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这样考虑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从难度上看,这个小说单元比上一个小说单元要“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的学习也要呈现出一个梯度。在上一个小说单元里,我们通过学习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巧妙的构思,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精当的语言,从而学会自己“编故事”,学会写短篇小说。而在这个小说单元里,我们通过分析中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领悟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挖掘小说深处的人生社会主旨,从而提高鉴赏和评价小说的能力,对小说进行“赞·弹·改”,学会写书评。打一个比方,如果说在上一个单元里,我们是在学习小说各种技法,读懂小说,学写小说,是为“仰视”小说,那么到了这个单元,我们就要逐渐学会“俯视”小说,学会鉴赏评价小说,写书评。这样一个角度的变化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在逐渐提高,学生观照小说的眼光和视角将更广更深,学生的身份逐渐从一个学习者慢慢过渡为一个鉴赏者、评价者。(当然,这样的变化有赖于学生小说阅读量的逐渐增大,以及人生社会阅历的渐渐丰富,思想的成熟等等。因为文学即人学,要想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所以,语文学习不但是课堂上的,更是生活中的,社会中的,人生中的。)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不断提高小说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评价小说,从“仰视”小说逐渐过渡到“俯视”小说。

理论还需付诸实践,教学目标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本单元的学习共分基本阅读、扩展阅读、表达交流活动三个层次,从学习如何鉴赏到独立鉴赏,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过程,非常符合学习规律。我们的教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基本阅读部分教学生如何鉴赏,以教为主,扩展阅读部分让学生学习鉴赏,以自学为主,最后是将鉴赏的主动权完全交到学生手里,通过写书评,然后交流评价,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基本阅读部分共选取了《宝玉挨打》(《红楼梦》节选)、《阿Q正传》(节选)、《变形记》(节选)三篇小说。三篇小说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涵盖面广,利于学生博采众长。

《宝玉挨打》是古典小说名篇,其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高明的情节波澜设计,和在激烈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的技法。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点上。首先,关于如何体会情节一波三折的妙处,我做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我让学生用诗句来概括这些妙处,比如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高潮前的蓄势,学生因为在模块三的学习中接受过一个单元的诗歌训练,这时候正好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所谓一举两得。其次,关于人物性格的分析,我曾经考虑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后来我又否定了这个方案,因为这篇小说人物性格十分复杂,光靠朗读是无法深入剖析的,必须通过仔细地研读和讨论。另外,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逐渐将学生培养为一个独立的鉴赏者,我试图将人物形象的解读权放到学生手里,而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根

据这样的思路,我给小说里的每个主要人物量身打造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我再总结点评。这样一来,学生就在交流和讨论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逐渐找到鉴赏人物形象的门路。

《阿Q正传》的教学,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所谓宏观,就是要从一个时代背景的角度甚至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照这篇小说,分析各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挖掘小说的深层主旨。比如主人公阿Q,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他就是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看,阿Q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劣根性,这也是这篇小说深刻永恒的思想魅力所在。要完成这样一个教学重点,不能完全靠学生,学生的思想还不可能深入到整个中国历史,所以需要教师从中点拨指导。另外再说说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学习这篇小说,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这篇小说,就是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如果说《宝玉挨打》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那么《阿Q正传》则是通过丰富形象生动精当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阿Q。所以,品味这些细节就是小说的一个教学重点。而这些品味则可以靠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完成,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变形记》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采用了许多夸张、荒诞的表现技法,写人性的扭曲,社会的冷酷,渗透作者独特的哲学思考。这样的作品完全采用传统小说的分析手法去解读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完全摒弃情节、人物、环境我们又无从下手去解读。所以小说解读的关键是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也就是要弄清楚主人公为什么会变形,这里就涉及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人性的扭曲问题,这些问题是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们能够触及并且体会到的,所以只要老师指明了方向,学生便可以对小说的主旨进行解读。这一步做好了,下面就可以解读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下表现主义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老师得先讲解得十分充分,才让学生学着分析。学了这篇小说,我们就给学生打开了小说世界里的另外一扇大门,无数的现代小说经典(比如《城堡》《局外人》等)就渐渐浮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这对他们学会鉴赏这些写作时间离他们不远的作品大有裨益。

以上是基本阅读部分我的教学处理。应该说由于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得到,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扩展阅读部分的两篇文章,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分析,形成文字上交给老师,老师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如果说基本阅读部分是老师扶着学生走,那么扩展阅读部分就是学生逐渐脱离老师的扶助,独立行走的过程。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成果的好坏有赖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学生的鉴赏水平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系统的训练总会在学生身上印下或深或浅的烙印,学生的脑海里总归会有一个如何鉴赏作品的大致概念,这对我们来说,目标就基本达到了。这个过程结束后,学生就可以基本摆脱老师的知道,开始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学生通扩展阅读部分的鉴赏作业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通过链接短文《奇文共赏写书评》的学习,学生就初步掌握书评的写法,最后只剩下实际操练的问题。所以,本单元的第三个部分表达交流活动就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书评,写完之后,通过张贴优秀作品,堂上讨论点评,学生又进一步领悟鉴赏小说的技法,基本完成从一个阅读者到鉴赏者的角色转换。从教学效果看,通过前面较为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鉴赏评价小说的能力。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11

为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在讲《卢沟桥烽火》之前,我就先让孩子们自己借助自己所能够运用的外因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孩子们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 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切入我上课的主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当然一开始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十分有利。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12

编者按:

本刊在今年五月、七月特别策划了两期“校本研究专题讨论”, 对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研究。出刊后, 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响应。因此, 本期我们又选取了一些关注校本研究的稿件, 继续对此课题进行讨论、研究。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赵丽、范蔚对我国10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分别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作者单位分布、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分布情况、研究方法、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实际情况, 并总结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今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大有裨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有很大差别, 各地、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具体活动方式都要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灵活确定。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张美华、贺千红两位老师, 结合本地特色, 将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课堂, 开发校本课程, 既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 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而河南省南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徐蕾老师则根据当地民间及社区传统艺术文化特色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等资源, 对美术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 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宽广的地方特色资源;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推动了学校美术活动的蓬勃发展。以上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案例, 都是从学校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适应了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加入我们的讨论行列, 如果您对校本课程有独到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 请您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择优选用。

以下为此次讨论的主题, 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发。

1.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研究。

2.在国家课程领域内, 基于学科, 即依照学科知识呈现的顺序, 学科能力和方法的发展点与逻辑, 在国家课程之外进行有效地拓展来开发课程, 这样能服务于实际的教学, 这样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否就是校本课程?

3.“自下而上”归纳式形成校本课程的研发方式与"自上而下"任务驱动下研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

4.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如何兼顾好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5.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6.如何在实施中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7.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研究。

8.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课文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13

第二天,同仇敌忾的中国士兵举、冒、冲、砍,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而逃,日军进攻宛平县城的疯狂进攻未能得逞。

当天晚上,我军又悄悄进发,打得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至九日凌晨,英勇顽强的我军终于夺回了卢沟桥这一战略重地。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14

4将2013年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阿里和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被看做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爆点。这款自称为屌丝理财神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因其超高的活期利率收益以及灵活的资金转入转出,一度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上线短短5个月资金规模即超过了1000亿元。

“就连华尔街,对于互联网金融都没有中国热衷。”阿里小微金融学院院长陈达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引发的热潮超越了其他国家。

确实如此,在阿里推出余额宝之后,微信的微支付、腾讯基金超市、新浪微博钱包、百度“百发”、“三马”共同推出的众安在线、京东的“京保贝”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各家互联网巨头纷纷以一种低调而又迅猛的姿态快速渗透到中国的金融业中。他们的举动,就像是以颠覆者的姿态向金融行业发出一封又一封的“挑战书”。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更是向金融行业喊话,“今天金融行业对互联网的了解,远远不如互联网对金融的了解。”银行业、基金证券行业从业

者一时间诚惶诚恐。这并不是一场熟悉的战役,不按原来的打法,市场出现了新打手---互联网企业。一些危言耸听者更是扬言,互联网将彻底颠覆传统金融行业。

对于这个新的打手,广州农商行总行行长助理彭志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互联网金融有两个传统金融不具备的突出优势。一是成本优势,互联网金融主要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开展业务,无论是寻找客户,还是完成支付均在网上进行,省去了传统银行的庞大营业网点费用。凭借其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互联网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互联网金融借助掌握的海量客户数据,能精准地发现和接触客户,增强了与客户的粘性,并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小微金融极为便利。

“互联网金融凭借无门槛、成本低、信息透明的方式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便利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彭志军认为,在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市场上,如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等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带来三大挑战

那么互联网金融到底给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彭志军表示,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支付、信贷、客户基础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近几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

从无到有有序地发展,已经不限于网上的电子商务交易,延伸到传统的水电气缴费、信

用卡还款,包括代交交通罚款等方面,2010年至今,支付宝的支付金额已经超过了二万亿,以支付宝、财富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到市场份额的八成,已经超过银联和银行的网银支付的总量。其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传统信贷单一的信贷供给格局,网络信贷快速发展。阿里贷款已经累计为超过十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另外,以人人贷、拍拍贷的贷款平台不断涌现,互联网的直接融资模式正在形成。

此外,彭志军指出,互联网技术改变并动摇了银行的传统客户基础。高速发展的电子平台,积累了海量客户数据信息,互联网金融拥有了比任何一家单一银行更广泛的客户资源。

传统金融业代表的银行已充分很快感受到新金融的压力,并更加深入反思,出招反击。如就在余额宝之后,广发银行携手易方达推出“智能理财金账户”,一项将余额理财和信用卡自动还款相结合的“信用理财”工具。易方达总裁刘晓艳直言:“这是银行在革自己的命。”她认为,未来3-5年,银行的经营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对此,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商业银行必须以全新的市场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革新。

那么金融行业真如预言中那样会被颠覆吗?对于这发问,金融行业大佬们并不服气。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 E O马明哲在由阿里巴巴马云、腾讯马化腾、马明哲三人牵头成立的国内首家获得保险牌照的互联网公司众安保险上线当日指出,互联网绝对不是取代现有金融体系,反而,互联网上比较合适于小额、大数量、标准化的金融产品。

陈达伟和金石股份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并非在多大程度上侵蚀传统金融的领土,而是填补了此前市场空白,同时,互联网金融将大小金融机构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2014年互联网金融开启监管元年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那么2014年将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2014)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

刚刚过去的2013年,余额宝、易付宝、收益宝、活期宝等相继诞生,昭示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在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前还存在不少盲点,投诉与监管方面都存有一定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支付宝日前发布的2013对账单显示,在无线和互联网金融领域大踏步前进的2013年,全国用户人均网上支出(包含网上消费、转账、还款、缴费等)已超出万元。

在阿里巴巴副总裁高红冰看来,这正是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获得巨大发展的生动写照。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元年,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仅仅6个月就拥有了4000多万的用户,涉及资金1800多亿元。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巨头强势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外,新浪、京东、苏宁等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创新领域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阿里小额贷款、百发、微银行、众安保险等新名词成为了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炙手可热的新亮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表示,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非常重要。由于我国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发达的股市和债市,我国的资本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相对较弱,银行业贷款的范围有局限性。“传统金融业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或者一定程度上将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解决。”汤珂说,互联网实际上绕开了中国的传统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问题,从而部分地完成这些资本市场和银行业所完成的功能,也因此获得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就相当于一个转基因的产品,既有互联网的基因,也有金融的基因,两者相互结合,不可偏颇。”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金融基因最重要的是风险管控,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再是金融,也就不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监管却存在空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坦承:“现在传统金融产品的创新已经突破我们原来的监管科学,用原来的审慎监管和机构监管已经涵盖不了这些产品的蔓延性。”

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一般金融业务包含的道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系统风险等风险问题,同时由于其具有参与人群广泛、透明度高的特征,个人信息也存在被泄露的隐患,信息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杨东表示,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的平台、客户、市场十分广泛,跨行业的情况很多,如何协调相互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在不遏制其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及时发现风险点,防患于未然,合理有效的监管是目前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监管理念确实比较落后。在金融监管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研究。”焦瑾璞表示。

监管要从保护消费者出发

杨东认为,2014年无疑将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元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相关部委和各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就是一种信号,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肯定要进行。

“当前,我们的监管也需要立法进行,用法制的思维去监管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对于处理好互联网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非常重要。”杨东说。

焦瑾璞表示,下一步要采取一种新的产品干预原则。金融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一定要加强消费者保护,监管当局要通过适当的干预,提高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增加风险提示,让老

百姓对金融产品有清楚的认识。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推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进程。此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办等七部委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赴上海、杭州两地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实地调研,未来将为国家明确互联网金融组织和业务法律地位、监管体制和技术框架构建等问题上提供决策建议。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一下学期开学第一次班会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劳动教育的实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