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解读(精选6篇)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一、白描手法,画面次第呈现。
作者描绘记忆中童年的画面大量运用白描手法,依次呈现出记忆中的画面。描写拉骆驼队的人:“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描写骆驼:“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虽然时间间隔久远,但童年所见的画面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犹如清晰的黑白片定格在头脑中。因为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驼铃声,有了让人期待和牵挂的骆驼队,童年生活就不再单调乏味,那滋味便让人回味无穷。
二、真实的骆驼,真实的童年。
文中描绘的骆驼非常真实:“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没有修饰的语言,只有记忆的如实再现。如此真实的骆驼在成人眼里不足为道,甚至还有几分丑陋。可正是这真实的骆驼,才是真实的童年。童年的“我”和所有童年时期的人一样,没有雕饰,不避讳讲出真实的感受,更能够打动读者,勾起读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三、语言朴实,情感隐藏。
课文依次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从头到尾围绕着骆驼队展开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语言朴实,读来亲切自然。成人后回忆童年时在第二故乡北京的生活故事,没有夸张的情感流露,不同于多数人对故乡思念时忧愁情怀直白宣泄(余光中《乡愁》即是如此),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隐藏了起来,看得见的是曾经画面的白描,没有忧伤,没有哀愁,有的只是对童年的淡淡的追忆。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淡淡追忆的基调与小说《城南旧事》一书满含怀旧的情感既是预示又严密契合。
四、意境深远,统领《城南旧事》。
人, 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 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 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 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 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 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 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 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 而每一次对童年的回忆, 一定会从这儿出发, 然后一直绵延出更多更丰富的回想和联想。
我想, 林海音的童年情结、故乡情结大致也如此吧。林海音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末, 主要生活在北京, 差不多有30 年, 从童年到青年, 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啊!而在老北京度过的童年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她脑海里缠绵。所以, 她说:“我漫写北平, 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 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 情感发泄在格子上, 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陈谷子·烂芝麻》) 而《城南旧事》就是通过一个小姑娘的眼睛,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我以为, 整部小说, 林海音都是在回忆着她的北平、她的童年。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似乎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 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我也像是醒着, 又像在梦里, 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 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我真是深深地沉醉在“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里。所以, 我一度想拒绝所谓文本细读。我内心深处常这样以为, 有些作品, 是无须细读的, 也是不能细读的, 因为, 细读有可能让我们在过多技术化地关注细节之后, 丢失了最原初的直觉和感动。眼前是林海音的作品, 我更希望自由地、不带任何目的地去读, 让文章中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诗意将自己包围和浸润。
然而, 我们是教师, 是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做“常人”, 我们得发现文字中那种“微妙的形式” (宗白华《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 然后让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有所领悟。
细读题目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个题目, 曾让我的目光长时间驻留。
一是因其少见的形式, 三个词, 加两个间隔号, 读来像音乐般, 具有节奏美。
二是因为三个词语的顺序, 我尝试将它们换一换:童年·冬阳·骆驼队、骆驼队·冬阳·童年、冬阳·骆驼队·童年, 没有哪一个比原来的题目更合适———冬阳必须在前边, 童年必须在中间。
三是因间隔号里的空白, 着实让我浮想联翩:暖暖的冬阳, 带着老北京独有的气味, 融融地, 在闹市、在胡同、在四合院、在每个角落缠绵。清亮的驼铃声悠悠传来, 一个小姑娘立刻从屋里飞奔出来, 在巷口翘首张望。过了一会儿, 走来一队骆驼, 那般高大, 那般丑陋, 又那般傲慢。小姑娘目不转睛地望着, 多么新鲜的庞然大物啊……
究竟这三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以哪一个为主?于是, 我用了一个笨的办法———统计词语的出现频率。我数了数, 全文中, “冬阳”一词出现两次, 另加一次“太阳特别暖和”;“童年”一词也出现两次;“骆驼”一词出现频率最高, 明写的就有19 处, 还有表示骆驼的“它们”8处, 几乎遍布全文所有段落。于是, 我对题目或者说是主旨有了这样的认识:英子的童年回忆, 是从“骆驼”发轫的, “骆驼”就是她回忆的源头。从“骆驼”出发, 她对老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的回忆, 如同电影画面绵延不绝;从“骆驼”出发, 她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 如同一溪活水自由流淌。而这些回忆, 都笼罩在暖暖的冬阳下, 于是, 回忆就带上了一种特有的色调、特有的温度、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味。
由此, 我想,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有源头的, 正如我的童年回忆是从放牛归来奔跑在田间道上开始的。这种源头对正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来说, 并非一种自觉。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件事会成为将来回忆的源头。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进行追忆, 让他们找找类似这样的源头?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文本, 教会学生翻检自己的生活, 用笔、也用心将这些情景作为一种宝贵的回忆资源珍藏?我们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对这个题目本身进行一些多元的理解和感悟, 甚至联系自己的童年, 也来给自己的童年回忆取一个题目?那也许是个有情有趣的事儿。
细读课文
骆驼队来了, 停在我家门前。
骆驼队来了, 回忆开始了, 如同电影的序幕。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 沉默地站着, 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 (秃瓢儿) 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空 (大) 气中。 (括号中为原文, 下同)
这一段三句话, 分别写骆驼、天气、拉骆驼的。首先关注骆驼, 是一个孩子自然、真实的视角。然后描述天气, 放在一般人的笔下, 可能会先写天气, 但是在这儿, 我们却并不感到突兀。仔细一读, 发现这儿写天气的又干又冷是为下边作铺垫 (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 所以, 这句话与后边的关系要紧密一些。自然, 正因为天气的干冷, 冬阳才会更加可爱,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作者一定要在题目中加上“冬阳”。
教材改编时将原文的“秃瓢儿”改成了“头上”, 大概是基于学生理解难度的考虑, 不过, 这么一改, 老北京的味儿就淡了。另外, 《城南旧事》塑造的英子是个懂事的女孩形象, 同时, 她又稍有些可爱的调皮和倔强, 也许在她的眼里, “秃瓢儿”才好玩儿呢, 这无关乎礼貌。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 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 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 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 他们从门头沟来, 他们和骆驼, 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这个自然段, 编者进行了大的改动, 大概也是担心学生不理解“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吧。我以为, 这是编者多虑了。首先, 这两个词极为生动和形象, 五年级的学生若读着这两个词, 必然发问, 必然会有自己的猜想, 相信能心领神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 后边说小英子在白墙上看到的, 是否也可对学生进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这样有趣的汉语:这两个词是煤商招揽生意的广告语, 比现如今许多的电视广告更有品位。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就跪了下来。)
这是原文中的一段, 教材编者干脆略去了。虽然去掉后, 前后依然连贯, 可是, 削弱了骆驼在小英子心里的有趣、重要。“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多么简洁, 多么准确, 多么生动!换了我们, 还真不知怎样写骆驼跪下去的呢!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读到这样的文字。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 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最有趣、最传神、最能勾起学生生活联想的场景。作者看得呆了,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样“呆”的时候, 这才是真童年啊!从文字看也是非常简洁、生动:骆驼的态度是“安静”的, 多贴切的形容;写咀嚼的样子, 抓住牙的“交错地磨来磨去”, 还有大鼻孔里的热气和胡须上的白沫子, 没有一个废字, 把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心中自然也有喜爱的动物, 能否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写一写动物吃东西时的样子, 相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会练有所得。即使是学困生, 也应该可以悟到一些观察和写作的窍门。
老师教给我, 要学骆驼, 沉得住气 (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 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 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 你会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 走起来, 铛、铛、铛地响。
小英子对骆驼的关注没有停止于它咀嚼草料的有趣模样, 她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编者对于“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的改动, 是基于写作的考虑, 引导学生进行比照, 一定能发现条理的微妙变化。
但将两段合为一段, 似乎不太合理。原文上一段是写老师的教导, 另一段才开始写铃铛———为后边小英子发问作铺垫。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童年就是这样, 事事好奇!电影中小英子像这样的提问很多。这才是真童年。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戴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就不敢侵犯了。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 就不敢侵犯了。)
改动之后的课文比原文更简练、干净。
小英子的爸爸是个和蔼的人, 对女儿的发问总是觉得有意思, 而且会详细地给女儿解答。这其实是童年幸福的一种。想想我们, 是否会对孩子、对学生的问题都这么认真地对待呢?那可是孩子将来回忆的一部分啊!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
一个稚气十足而又极具诗情的可爱的女孩, 一个可以尽情想象、尽情表白的童年!在小英子的心里, 真的藏着无穷无尽的天真想象。正如爸爸后边的回答, 我们成人的思维往往显得庸俗而局促。
从小英子的话里, 我们还可以推想, 爱想爱问的她, 以前已经对骆驼有过许多的思考和提问了———她一直是那么喜爱骆驼!之所以说骆驼是她回忆的源头,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些端倪。
冬天快过完了, 春天就要来了, 太阳特别暖和, 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脱下来了, 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 ) 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冬天快要过去, 春天即将来临。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明写时间。这里有一种惋惜吗?春天即将来临, 意味着骆驼来的次数会渐渐变少。春天即将来临, 小英子也就要长大一岁。这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太阳的暖, 这是第一次提到, 那暖暖的阳光应该可以带给人愉快的心情。于是, 小英子继续饶有兴致地观察她喜爱的骆驼, 也饶有兴致地看那些“秃瓢儿”脱去毛皮大衣。当然, 产生剪骆驼的旧驼绒袍子的奇怪想法, 则只有小英子这样稚气十足、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才能想出来。她一定想象着剪旧驼绒袍子的有趣情景, 也一定想到了剪去后的骆驼是啥模样。与前文的学骆驼咀嚼如出一辙, 这就是真童年。这样奇妙的想法一旦产生, 就成为小英子一生的念想, 多么温馨、多么难忘的念想。
夏天来了,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影子”一词的背后, 我们似乎看到小英子多少次在老地方翘首企盼的骆驼终未出现, 多少次侧耳倾听的驼铃声终未响起———多么扫兴!于是一向爱问的小英子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个“它们”要是换成了“骆驼”, 意思是一样的, 但意味却大相径庭。之所以直问“它们”, 是她以为自己天天念念不忘的骆驼家人也记挂着。好一个没头没脑的“它们”!由此, 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自然纯真的童心;由此,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明白, 好文章就应该像这样让当时的事实说话, 真实、自然;由此, 我们也再次发现, 林海音对于童年的点点滴滴记得多么深刻。童年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挂牵;故乡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爱恋!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 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这里原本为三段, 教材编者合为一段了, 从语义的衔接来看, 似乎比原文要好一些。但是, 作者为什么在这样语义明显紧密相连的地方, 硬生生无情地断开?这应当不是作者的失误。
写到此处, 作者的情感明显与前文不一样了。“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定然不是啰唆, 这样的写法有多重意蕴:有小英子对骆驼的日日苦盼, 盼而不得又失望, 然而还是在盼得执着;有骆驼不再来, 童年最大的乐趣、最大的盼头落空的失望;有小英子对时光流逝、童年远去又不复返的叹惋……而当作者发现骆驼队又来了的时候, 那些傻事她再也不会做了, 长大也是一种可惜啊!
一个“可是”, 可谓笔力千钧, 它表达了作者全文、全书, 甚至整个人生最想表达的心愿!一个感叹号终于在作者饱满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 夺“笔”而出———这是全文叙述语言中唯一的一次。
对自己说, 这是少有的事;即便有, 也不会入文。但是, 林海音这样写了———这是作者在表白一种强烈愿望。这样一表达, 使得这件事情变得郑重而深情。如果换成“于是, 我就这样把它写下来了, 写成了《城南旧事》”这样的说法, 意味就迥然不同了。
作者写到这里, 深情不能自已。它激烈而又凝滞, 奔放而又顿挫, 于是, 作者采用了这种方式———不该分段的地方分段。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这样的形式里, 更深含作者要表达的浓郁情意。教材编者似乎没注意到这一点。
这一段也展现了作为一本书的序言所特有的笔法, 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在这样情况下写成的。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体会。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默默”与“慢慢”里, 藏着作者一颗对童年、对故乡的永远眷恋的心。
看见骆驼队又走过来, 不是简单的照应开头。那一道风景——骆驼队向她走来的风景, 一定是作者童年回忆里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源头。所以, 紧接下去———“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重”意味着多次, “临于”一词, 诗意而不矫情, 自然率性中饱含浓浓的童年情结。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尔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蒲县黑龙关中心校:乔小荣
教材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京城南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法与学法:
师:导读点拨法。
生: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走近童年
1、《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中间的小圆点叫“间隔符”。请闭眼想一想,透过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一位学生谈谈。
二、初读课文,走进童年
1、这悦耳的驼铃,这温暖的冬阳,这美好的画面,在成年后的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她“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是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
2、生读课文。
3、出示词语卡片:毡帽
卸煤
咀嚼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4、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课文写了四件关于骆驼的往事:看、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三、研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一)、范例引领,指导学法
1、师:同学们,四件往事中你们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件事啊? 预设:学骆驼咀嚼。
2、请拿起笔,用心读这段话,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圈画出来,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学骆驼咀嚼”部分:(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重点体会作者观察细致,记忆深刻。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象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体会我看得很投入,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4)、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5)、交流学生类似的童年经历,触发感受。(6)、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7)、总结学习方法。(8)、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二)、迁移学法,合作研读运用总结的学法,学习其余三个片段:(1)“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片段。
①“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对身边事物的好奇。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不同于成人的实用主义,更多的是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美的向往。
③“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引导学生想象: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④从爸爸和“我”对骆驼系驼铃不同解读的对比中,你想到了什么?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议──练读──指名读──评议──练读──齐读。
(2)“骆驼脱毛的情景”片段。
①指名读该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②交流: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从这个片断中体会到叙述真实,描写逼真。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询问骆驼队去哪里了”片段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联系上下文,重点体会“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③学生交流。
④有感情朗读。
四、回顾激情,珍藏童年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林海音女士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大了吗?„„42岁!所以在课文中她说,生读:“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师:何止是这件事啊,孩子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3、在暖和的阳光下,想替骆驼剪毛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4、师:向妈妈追问骆驼去处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5、师:因为她长大成人了,因为——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是啊,年岁渐长,岁月无痕,谁又能回到过去,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怀念。
师:长大成人的林海音,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回望童年,怀念童年,再读——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6、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童年往事尽管傻,尽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7、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童年已经远去,但是童年那段美好的日子地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之。
五、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能深深地感动了一代了。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城南旧事》这本书下是透过主人公英子儿童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同样深受观众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学习时,先自己品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最后进行交流。课文还写到了另外三件往事,哪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件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有了感悟和体会,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
(三)、以组为单位,分享交流
1、师:哪个小组和全班同学分享你们的学习感悟?
2、小组同学上台分享交流“想象驼铃的去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三件往事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阅读本组课文的总体要求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咀嚼、幼稚、袍子”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整体的教学流程是: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析、展示——老师点拨——巩固拓展。具体过程:
导入。幻灯片展示两组图片(现在的北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引入到故事的发生地。图片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教师介绍故事背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五岁时随父母来到北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并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入课文学习。
检查预习。首先是生字词的读写,重点指导“嚼”的写法。其次
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能概括课文记叙的几个具体事件,包括:
1、学咀嚼
2、谈驼铃
3、剪驼毛
4、问去处(教师板书)
重点指导分析“学咀嚼”部分。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谈感受,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理解,点拨,幻灯片展示插图,直观了解骆驼丑陋的相貌。播放电影剪辑,观看骆驼咀嚼及小女孩学咀嚼的样子,再回到本段中,体会小女孩入迷的样子及孩子天真、好奇的天性。理解后再指导朗读。学生在深入理解了本段内容后,师生共同回想自己小时候做的呆、傻的事,并对比作者前后的两句话(幻灯展示: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明确,这呆、这傻只属于一个人的童年。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总结前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选一个感兴趣的片段,合作学习(幻灯展示学法指导)。小组学习交流后汇报展示:谈驼铃部分,理解孩子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指导朗读,要读出英子的自信、不容分辩的语气,找学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英子的对话(幻灯片展示爸爸和英子的对话部分)。剪驼毛部分理解孩子天真的想法及关心喜爱骆驼的感情。问去处部分,通过英子与妈妈的对话,知道正是因为英子满头满脑都是骆驼的事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用妈妈最后的一句话“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明白孩子的脑子里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是”,(幻灯展示15自然段)齐读,过度到最后两段的学习。
理解这两段中两个“童年”的不同含义,再次品读这部分内容。
童年的幼稚不再,可是童年的故事却留存了下来,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也仿佛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教师渲染气氛,孩子们在老师的感染下用舒缓的语调配乐深情朗诵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拓展,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师简单介绍书中的另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及作者情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说课教师:王秋丽
工作单位: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关小学
一、播放歌曲,深情导入:
(播放轻音乐班得瑞的《童年》)
童年是记忆中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人魂牵梦绕;童年是一串项链镶嵌着颗颗珍珠,闪烁耀眼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林海音走进北平,回味她童年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
(揭体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了解作家林海音
1、关于作家林海音,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师出示幻灯片,补充作者相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接下来,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情?注意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生读,师巡视。)
2、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a、学骆驼咀嚼;b、猜骆驼为何带铃铛;c、想给骆驼剪毛;d、问骆驼去向。)
四、品读文本,交流感受。
1、同学们,这些事儿都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美好的片段,请大家默读课文,标注感受,然后同桌交流。开始!(生默读,再同桌交流,师巡视。)
过渡:同学们,在这些事中,哪一件读起来最能让你有一种想笑的冲动?(生答:学骆驼咀嚼)
2、出示语句,交流“学骆驼咀嚼”
(1)、同学们,文中有四个“那样”,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指名说,师补充:四个“那样”表现出了骆驼的长相对英子来说很奇特,很惊奇。)
(2)、英子看什么看呆了,能说明什么?(指名说,师补充:骆驼的丑陋长相,奇特的吃相,使英子看呆了,足以见得英子观察得很认真、投入,充满好奇。)
(3)、通过英子呆呆的看骆驼,学骆驼咀嚼,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师补充:我感受到一个天真、可爱的英子。)
(4)、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英子的天真可爱吗?(指名读。)
(5)、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呆萌的小英子出现在我眼前,看来这天真可爱当真是孩子的专属啊!
过渡:骆驼的长相和吃相引得英子驻足观望、呆呆模仿,那脖子上的铃铛也会激发她的好奇心呢!
3、出示语句,交流“想象铃铛用处”
(1)、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用处,爸爸的回答是?(指名说:让狼不敢侵犯)
(2)、我的猜想是?(指名说:增加行路情趣。)
(3)、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指名说:英子的观点,因为更美些!)
(4)、那你觉得父亲的观点有道理吗?(生答:有)父亲的观点有道理,然而大家却都喜欢英子的观点,看来大家也跟英子一样想法充满诗情画意,怪不得人家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从这里你又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法与众不同。)
(5)、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吧,把她那可爱天真,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读出来!(指名合作朗读)
过渡:多么和蔼的父亲,多么可爱的英子!冬去春来,气温回升,骆驼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小英子看到后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4、出示语句,交流“想给骆驼剪毛”
(1)、看到骆驼的毛皮开始脱落,她有怎样的想法?(指名说)
(2)、从英子的想法中,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可爱,天真,异想天开,爱干净。)
(3)、真的是人看到骆驼掉皮才开始脱下棉衣吗?(不是)而作者却说人跟骆驼一样脱下了厚重的棉衣,为什么先说骆驼掉皮,后说人脱棉衣,你体会到什么?(英子眼中的世界先是动物,而后才是人,这就是孩子的视野。)
过渡:送走温暖的春,迎来炎热的夏,骆驼的踪影不见了。英子会怎样?
5、出示语句,交流“问骆驼去向”
(1)、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生读,然后交流:我的好奇心重,我的问题很多,我的天真无邪,我对骆驼的喜爱
和怀念。)
(2)、除了这些问题,小英子还可能问些什么问题?(指名说)
(3)、小英子的问题还有很多(出示《城南旧事》其它语段,生读,交流感受)
(4)、这就是孩子,童真无邪,天马行空,你能通过跟同桌合作读出英子的可爱天真吗?(指名合作朗读)
五、感悟时光荏苒,无限留恋童年。
1、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当骆驼队重新回到我眼前,我的童年却已不再!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出示语句,生读,同桌交流感受。)
2、指名说感受:作者淡淡的忧伤,怀念童年时光,感慨时光流逝匆匆。
3、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那淡淡的忧伤,那对童年的无限留恋吗?(指名读)
4、就这样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傻事我再也不会做了,不会(生答: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了),不会再说(生答:骆驼的铃铛是为了增加旅程的情趣了),不会再想(生答:给骆驼剪毛了),也不会再问(生答:妈妈骆驼去哪儿了)?
然而,我却还是那样的想念记忆中北京的那些景,那些人,就这样我把所想所写写成了一本书就叫(生答:《城南旧事》),在回忆中,书写中,我仿佛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仿佛又听见——那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六、交流自己的童年轶事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童年有哪些趣事?傻事?依然让你回味无穷呢?
听到同学们的诉说,我恍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交流。
七、小结,推荐阅读。
1、童年,就是这般美好!如画卷,引人无限眷恋向往。童年,就是这样珍贵!如至宝,让人不断回首驻足!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解读】推荐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题10-24
冬阳童年骆驼队.doc(谢艳)07-15
《骆驼赋》教案11-07
骆驼寻宝记06-15
《小骆驼》教学反思07-04
骆驼教学设计07-12
骆驼祥子作文10-26
找骆驼教学反思11-17
骆驼祥子习题12-02
骆驼祥子写作背景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