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好不好?(精选8篇)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和运营组织,这些是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是地铁的消防、给排水、通风等辅助性专业知识的扩充,还会涉及到一些技术类的专业知识,例如车辆的维护和检修,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的调试与管理。可以说这个专业是个实用性和技术性并存的专业,又有些难度,因为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特别复杂又多。不过这个专业深受男生们的喜欢,属于工科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女生比较少些。
学好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可以去地铁站当售票员,安检员,列车员,站内指挥管理人员。岗位很多,对人员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说这个专业的人出来,还是很好找工作的。还可以主攻这个专业的技术方向,可以去当车辆的`检修和维护人员。毕竟车辆是需要经常检修和维护保养的,因其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所以对相关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高,不过工资待遇很好。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 实践教学功能。
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 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 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三、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比如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的实训基地, 应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训学习获得安检设备操作、自动售检票机、BOM机和手持金属探测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多项操作技能, 并熟悉各技能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工作管理过程。
2. 人员培训功能。
实训基地除了对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 还应开展对社会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各级各类职校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的的要求, 制订培训计划方案、确定培训时间、内容, 组织人员编写规范适用的培训教案教材。培训过程原则上须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方案, 但在实施过程中, 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变化而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不断提高实训质量, 以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 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和场地, 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 已有的还可扩展鉴定工种的范围、等级。这样既可以对校内毕业生还可以对校外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或再就业, 而且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知名度,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
4. 技术服务功能。
利用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功能作用。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 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 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拟建设实训基地要在该区域内发挥导向作用, 即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示范作用, 以基地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学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推进区域内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改革、发展。认真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 还可区分一期、二期或者近期、远期规划。方案中包括实训场所的设计, 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工作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工作岗位上进行单项或综合技能的实训。
2. 共享性原则:
可采用校企联合、校校联盟方式, 互补互助, 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 把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 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 减少低层次重复建设, 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效率。要有论证充分的可行性报告, 包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情况, 具有前瞻性, 以及能实现资源共享的基地区域布局合理性等内容。
3. 效益性原则:
既要注重社会效益, 也要讲究经济效益,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保障可持续发展。
4. 发展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发展性规划, 要把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专业面较窄的实训基地通过组合、共建等形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专业面较宽的, 在区域内影响较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三、校内外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
1. 具有明确完整的学习/工作任务, 完成后能显现直接具体的工作成果。比如:《站厅内广播设备突然失灵》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以小组 (3~5人) 为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 使用合适的语言和工具, 在指定的时间、位置范围内完成站厅内无广播情况下的人员疏通。
2. 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 且适合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
3. 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4. 与工作实际相吻合, 具有实用价值, 最好有一定的超前性。
5. 给学生一些独立机会, 让学生自己安排计划、组织实施, 还能发现和处理常见问题。
6. 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后,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对应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的有关实训课程, 可以开设这样一些实训
四、校内外教学实训环境的设计
1. 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2. 学生没有工作任务的压力, 为了学习可以随时停下工作而学习, 在创设生产工作场景的同时, 设置便于学习的媒体和环境, 比如:黑板、桌椅、电脑、资料等。
3. 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4. 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5. 可以划分学习区、讨论区、实操区、工作区等, 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 融为一体。
6. 既像站厅站场, 可以工作和生产, 又像教室会议室, 可以学习和讨论。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教育中,始终坚持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信息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因此,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又要符合行业要求。在进行专业论证和定位时,通过深入的学习、调查和研究,确立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地铁车站的站务岗(包括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厅巡四种岗位),从事地铁站务、票务及客运组织服务几个方面的工作。又进一步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为目标,技能为导向”的实施方针,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并以“适度理论知识,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
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突出岗位就业目标的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学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进行,使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定位无缝结合,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以实现学生就业的目标。
在初期,通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铁路运输管理方面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合深圳城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进行了大胆的调整。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邀请企业对口部门领导、专家及一线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课程体系开发小组。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依据规范的流程开发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定位为培养深圳地铁车站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将就业岗位定位为地铁车站的四种岗位: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厅巡;然后具体分析四种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并根据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分解出支撑能力要求的知识技能模块,如不同情况行车组织、列车运行调整、客流预测与分析、突发事件处理原则与方法、AFC设备的操作与管理 、票务报表与台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最后通过整合、重组,将相近知识技能模块(或知识点)整合到一起组成一门课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根据地铁车站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结合地区行业特色,校企共同建设并不断完善了《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专业课程,增加了《票务组织实训》《行车组织实训》《客运组织实训》等专项集中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突出岗位就业目标,做到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职能要求无缝衔接,很好地保障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以教学考核内容和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把教学模式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与出发点。目前,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课堂学习为主并完成相关实训;第二阶段增加实践时间,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并进行顶岗实习。即第1、2学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训;第3、4学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第5、6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和顶岗实习。
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企业一线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和企业合作制定适应“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校内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相应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学习后(主要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与企业共同制定方案开展了各项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
四、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硬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依托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先进齐全,实习实训环节精心设计安排,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各项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习。实习实训的内容、项目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在开展的各项实训中,积极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努力加强虚拟和仿真实训功能建设,推行了地铁列车驾驶虚拟仿真、BOM机操作虚拟仿真和LOW操作虚拟仿真等实训项目,充分体现学院“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特色。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顶岗实训中,在岗位业务、技术方面有企业的专职人员指导,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扩展,在提高学生岗位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与企业生产融合的深度。
第三,实习实训当中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通过实习实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培养了职业技能,同时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管理体制、运营运作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这为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适应企业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保证了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
五、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建专业教材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还比较短,高职类的专业教材比较少。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標,学院在不断完善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同时,与城轨企业深入合作,组织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共同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以职业资格标准与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力求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准。目前,已经完成五部校本教材的编写,其中有三部正式出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专业,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办出高职特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构建的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强,且具鲜明的订单培养特色,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学生就业问题,有效地面向企业、服务深圳。目前,已毕业的学生因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表现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一些毕业生已从众多院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城轨企业未来的骨干力量,这充分体现、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效益和特色。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仍需面对很多问题,如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平台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问题,都需要继续进行实践和探索。
[项目来源]: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高职交通运输类“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009C136)启动项目。
(作者单位:招晓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说明:专业好不好,主要看适不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融合了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客运实务,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该专业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互补,通过产学合作等环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输送高级组织管理人才。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基础、轨道交通经济与法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客运服务与礼仪、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后具备的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轨道交通的运营、票务、站务、管理、规划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组织、客运组织、综合管理工作。
延伸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该专业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方式,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流,我国已有北京、上海等10个大城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西安、沈阳、杭州、石家庄等4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和轻轨线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毕业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职业前景。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在中国,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人们又把连接这些地区的城际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也称为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调研报告提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证明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前景是非常好的。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薪酬待遇较好,企业文化浓厚,工作环境稳定,职业发展前景好。
国务院已经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8820.03亿元。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前景很好,,我国已经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总里程超过4189公里。目前全国有将近50个城市具备了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和条件。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各大铁路局(城际铁路)、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地铁运营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如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地铁、轻轨),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工作。主要岗位是面向客运和行车两大岗位群,其中客运岗位群包括铁路客运员、票务管理、客运列车长、地铁站务员、车站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等;行车岗位群包括行车值班员、行车调度员、运营管理员调车长等。
2009年4月2日,电气专业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新专业课题组成员,在培训部、就业指导中心的协助与陪同下,到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驻沈总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
港铁公司叶维昌经理在阅读我们的教学计划和两套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实训室建设方案方面的建议
1.观看了两套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后,明确指出西门子公司的建设方案依据北京地铁而设计,符合地铁乘务员的实际需求,非常好。
2.主要是监控方面的实训室,非常实用,学生学习也有针对性,建议就以西门子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建设实训室,最好再联系收集4号线的运行、使用手册,了解没有包容在内的系统即可。这个系统会用了,别的系统都是触类旁通的。
3.没有信号的,可以与西门子公司沟通,看能否免费加一些信号方面的内容,如道岔的信号控制和联锁等。作为学校没有必要再多投资建设,因为上岗前港铁会有专门的培训,学校不必要求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4.港铁在香港有很好、很成功的实训室,建议学校建设实训室之前能去香港看看我们的实训室。
5.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议有两点注意:一是注意联网点(学生机)是否有限制,二是注意后期维护和维修、保养方面,否则容易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
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建议
1.培养目标比较合适。
2.技术能的课程科目,如电工、电子、电气等是必要的。
3.信号方面的课程最好涵盖三个子系统的内容,让学生对信号有整体的概念,不要只会某一领域而不了解其他,因此教材的确定和选用要多参考和收集些资料,港铁公司也会尽量提供一些资料。
4.信号课程要注意与车辆的接口问题。
一、客流计划
客流计划是行车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是行车组织的基础。
二、客流概念
客流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轨道交通线路上乘客流动人数和流动方向的总和。
三、客运需求与客流的关系
1.客运需求是位移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2.客运需求是潜在的客流,客流是实现了的客运需求。
3.客运需求具有以下四个特性:广泛性、派生性、时间性、空间性。
四、客流分类
1.断面客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轨道交通线路某一地点的客流量称为断面客流量。通过某一断面的客流量就是通过该断面所在区间的客流量。分为上行断面客流量和下行断面客流量。pi1pip下p上
pi+1——第i+1个断面的客流量(人);Pi——第i个断面的客流量(人);
P下——在车站下车人数(人); P上——在车站上车人数(人)。
2.最大断面客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轨道交通线路各个断面的客流量通常是不相等的,其中的峰值称为最大断面客流量。
3.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在以小时为时间单位计算断面客流量的情况下,全日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一般是不相等的,其中的峰值称为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
4.车站客流量:包括全日、高峰小时和超高峰期在轨道交通车站上下车和换乘的客流量,以及经由不同出入口、收费区的进出站客流量和方向别的换乘客流量。
五、影响客流的因素
1.土地利用2.票价3.服务水平
六、客流量数据的来源
(1)城轨线路投运之前:客流量数据来源于规划阶段的客流预测。
(2)城轨线路投运之后:自动收费(AFC)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乘客的进、出站站点及时间,所以城轨线路投运后的各时段客流OD可由AFC数据直接给出。
七、客流的质:客流的质即客流的性质,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客流的构成,即各种类型乘客的比例。
八、客流性质对运营的影响
(1)外地乘客(2)老龄乘客(3)儿童乘客(4)其他特殊乘客(5)按出行目的划分的乘客群(6)按性别划分的乘客群(7)按乘搭城轨频率划分的乘客群(8)按乘客收入水平划分的乘客群(9)乘客平均乘距的长短
九、客流性质信息的来源
(1)城轨线路投运之前:除了在总体上对社会人口比例的分析外,对于具体的城轨车站,通过调查其周围的环境,看是否有医院、超市、火车站、中小学校等来把握客流的性质。(2)城轨线路投运之后:特殊乘客的特殊需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票价政策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AFC数据及专项客流调查得到。
十、客流特征分析
1、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1)一日内小时断面客流分布特征 轨道交通一日内小时客流通常是双峰型。反映客流不均衡程度的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pmaxa1H
pt/H t1a1——单向分时客流不均衡系数;pmax——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人);pt——单向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人);H——全日营业小时数(个)。
分时客流不均衡系数值大于1。a1趋向于1表明分时客流分布比较均衡,a1越大表明分时客流分布越不均衡。a1 ≥ 2时,表明分时客流的不均衡程度比较大。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地铁、轻轨线路的a1值通常为2左右,而通往远郊区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的a1值通常大于3。在一日内小时客流不均衡程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运营组织的经济合理性,可考虑采用小编组、高密度列车开行方案。采用小编组、高密度方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分时客流不均衡程度比较大;二是线路的客流量较小、尚未达到设计客流量。
(2)一周内全日客流分布特征(3)季节性或短期性客流变化(4)车站高峰小时客流分布特征(5)车站超高峰期客流分布特征
2、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各条线路客流分布特征
各条线路客流的不均衡包括现状客流分布的不均衡和客流增长的不均衡两个方面。(2)上下行方向客流分布特征 由于客流的流向原因,轨道交通线路上下行方向的最大断面客流通常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在放射状轨道交通线路上尤为明显。
反映轨道交通线路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程度的系数按下式计算:
a2上下max{pmax,pmax}p上max下,pmax/2a2——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系数;上下pmax——上行方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人);pmax——下行方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人)。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系数值大于1。a2趋向于1表明上下行方向客流比较均衡,a2越大表明上下行方向客流越不均衡。当a2 ≥1.5时,表明上下行方向客流的不均衡程度比较大。(3)线路断面客流分布特征 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由于各个车站乘降人数的不同,线路上各区间的断面客流通常各不相同,甚至相差悬殊。
反映轨道交通线路单向各个断面客流不均衡程度的系数可按下式表示:
pmaxa 3Kp/Ki1i
a 3——单向断面客流不均衡系数;p i——单向断面客流量(人);K——单向线路断面数(个)。断面客流不均衡系数值大于1。a3趋向于1表明断面客流比较均衡,a3越大表明断面客流越不均衡。当a3≥1.5时,表明断面客流的不均衡程度比较大。位于市区范围内地铁、轻轨线路的a3值通常小于1.5;而通往远郊的线路a3值通常为2左右。在断面客流不均衡程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运营的经济性,可考虑采用特殊交路列车开行方案。(4)站间OD客流分布特征
站间OD客流分布特征可以用市区段内与郊区段内各站间发到客流分别占全线各站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以及在市区段与郊区段间各站发到客流占全线各站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来反映。假设轨道交通的车站数为n,其中1~m站位于市区段,m+1~n站位于郊区段,则:
φ1为市区段内各站间发到客流占全线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 φ2为郊区段内各站间发到客流占全线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
φ3为由市区段各站到郊区段各站的客流占全线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 φ4为由郊区段各站到市区段各站的客流占全线总发到客流的百分比。
若φ1与φ2较大,即线路上以同一客流区段内发到的短途客流为主时,站间OD客流分布一般比较均衡。此时,若断面客流为阶梯型,可采用衔接交路、站站停车方案;如果断面客流为凸字型,可采用混合交路、站站停车方案。若φ3与φ4较大,即长距离出行乘客比例较大及某些发到站间的直达客流也较大时,为避免大量乘客换乘,不宜采用衔接交路方案,而应考虑采用混合交路、部分列车跨多站停车方案。(5)各个车站乘降客流分布特征
车站乘降人数的不均衡决定了各个车站的客运工作量、设备容量或能力的配置、客运作业人员的配备以及日常运营管理的重点。(6)车站内客流分布特征
第2章运营生产岗位
一、运输部与维修部的接口
1、车站
2、列车(客车)
3、列车(工程车)
4、控制中心
二、运输部工作岗位职责及工作性质
1、站务
(1)站务经理:负责对站务人员(包括站长、分组站长、值班员、站务员)的任命、考核。负责站务运作规章的审定。不轮班。
(2)线长:对全线各站的运营工作进行巡查。在降级运营时,负责在各站之间调配人手,并在最需要的车站“督阵”。
(3)分组站长:对所辖各站(大约3-5个站)的运营工作进行巡查,对所辖各站的各级站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作计划并监督其实施。在降级运营时,协助线长进行人员调配,并在最需要的车站与线长一起配合车站站长处理意外。
(4)站长:站长负责本站的运作,包括对本站工作人员的调派,对意外事件的处理等,负责《车站工作细则》的修编。
(5)行车值班员:负责车站范围内与行车有关的作业。因为在正常运营情况下,行车工作高度集中在控制中心,所以行车值班员平时除了监视列车在本站的到发及乘客的上下外,多数时候一边协助客运相关工作,一边随时准备在发生降级运行时参与行车组织。(6)客运值班员:主要职责是服务乘客,包括处理乘客的票务问题及特殊乘客的特别需要,同时负责车站非行车设备的监管和操作。
(7)站务员:在客运值班员的带领下,完成乘客服务及车站非行车设备的操作。
2、乘务
(1)乘务经理:负责对乘务队长和组长的任命及考核。为方便讨论,作为例子假设每8名司机组成一组,而每三组组成一个队。负责面试招收司机学员,并通过培训阶段结束后的面试决定其是否可以获得上岗证。负责乘务工作规章的审定。(2)乘务组长:负责对司机的调派和对司机工作的检查考核。
(3)客车司机:司机负责监视自动模式下运作的客车运行情况以及人工模式下运作的客车的手动操作。在必要时执行某些列车故障(如车门故障)的排除。
3、控制中心
(1)控制中心经理:负责对除电调(电力调度)、环调(环控调度)和维调(行车相关设备在线抢修调度)以外的控制中心其他调度人员的任命和考核。负责对控制中心运作规章的审定。(2)总调:负责当班期间整个控制中心(包括正线控制中心和车场控制中心)运作的管理,特别是意外事件的处理。(假设正线控制中心和车场控制中心同在一处,均位于车场。)(3)行调
1、行调2:在正常情况下,负责当班期间所辖正线区段的行车及轨区作业的管理。当发生意外时,辖区行调负责处理意外,而另一个行调则负责全线的行车调度。白班时段内,以行车作业管理为主,而夜班时段内则以轨区作业管理为主。
(4)客调:负责监视各站(特别是繁忙车站)的客流情况,并在必要时协同相关车站及行调和司机对客流进行调节(多数时候是采取限流或分流措施),另外还负责对车内乘客的广播。
(5)车场行调:负责车场信号区内的调车作业。这包括为列车(客车及工程车)的运行排列所需的进路以及通过乘务组长为客车的调动安排司机。
第3章车站站务
一、正常情况下的车站运作
1、早上的开站
1站内设备进入工作状态。②站内人员到位。③站内环境清洁卫生。○4站门开启。○
2、营业时间内的运作 ①票务。②问询。③例行广播。④站台秩序的维持。⑤组织乘客安全上下车。⑥车站的巡视。⑦根据客流流向,对收费闸机和扶梯的运行方向进行调整。⑧对自动售票机的钱箱、票箱进行必要的更换。
3、晚上的关站
1清站。②站内设备状态的必要调整。③站门关闭。○4.夜间的车站运作
1整理内务,特别是关于票务的一些报表的填写,票、钱的清点。○2接待和管理进站开展维○修工作的工程人员。
二、非正常情况下的车站运作
1、站内客伤
(1)可能的受伤原因:电扶梯、屏蔽门„„(2)车站的处理
①站务人员事先接受过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救护培训。②在站内配备相应的救护设备,如急救箱,轮椅,担架等。③救护车的联系号码。④车站附近救护车的停车位。(2)车站的处理
为了对事故进行跟踪调查,需要:记下伤者的个人资料,特别是联系方式。保存好有关的闭路电视录像资料。对事发现场拍照。取事发现场目击证人的协助。2.站台隔离门故障
(1)隔离门故障对车站、列车的影响(2)车站的处理 ①站内没有列车,有隔离门被监测到未锁好。
能确认具体的故障隔离门,并确认它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只需要对它进行隔离,列车即能进站。如果查不出到底是哪个门出现故障,那就需要使用一个位于站台端墙上的“旁路开关”,把站台同侧的所有隔离门旁路掉,以便让列车进站。
②站内有列车停靠,因隔离门锁闭不到位,列车不能出发。
能确认具体的故障隔离门,并确认它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只需要对它进行隔离。如果查不出到底是哪个门出现故障,那就需要使用一个位于站台端墙上的“旁路开关”,把站台同侧的所有隔离门旁路掉。
③由于自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隔离门无法和车门同步自动开门 站务人员利用位于站台端头的就地控制盘(PSL)操作。
三、站间行车法的实施
1、由控制中心实施
2、由车站实施
如果设备故障使得列车位置不能自动反映到控制中心,这时比较可取的做法是交由相关车站管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站间电话闭塞法”。
电话闭塞法行车时,车站值班员办理接发列车作业的内容、程序与办法如下: 1)办理闭塞2)发出列车3)接入列车4)闭塞解除
四、专题讨论——某地铁公司的站间电话闭塞法
(1)准备阶段
当列控系统发生故障(假设沿途道岔由于系统故障而按故障安全原则被锁在定位),且OCC看不到A、B、C、D区段内的列车位置,此时OCC需进行如下反应:
1)全线扣车。2)核查列车数目及位置。3)对处于站外(区间内)的列车,如果其前方站台空闲(2号车),应下调度命令,授权司机小心驾驶前往下一站。如果像5号车那样,前方站台有车占用,OCC要指令列车司机原地待命。4)通知相关车站做好准备以便实施“电话闭塞”。把列车的位置及编号通知到相关车站,并要求车站复诵以确认无误;指令相关车站各就各位,并在就位后报告OCC。
5)取消先前的扣车,并宣布开始执行站间电话闭塞法。(2)实施阶段
当相关车站均报告OCC“准备完毕”,OCC宣布正式实施“电话闭塞”。以上行线为例,“电话闭塞”启动时,1号车在A站,2号车在C站,3号车在S站(当OCC做全线扣车时,3号车会在到达S站上行月台后停在月台)。
1)S站的值班员(S)在站台目送3号车离站后,用站间直线电话(电话机位于站台)通知D站位于站台的值班员(D):3号车离开S站,S站上行月台出清。
2)D在“电话闭塞”作业记录表上将这一信息记录下来,并标注时间,然后用站间电话通知C站位于站台的值班员(C):3号车离开S站,准许C站放行上行列车。3)C在“电话闭塞”作业记录表上记录这一信息及时间点,并填“路票”交给2号车的司机,授权他进入区间。这之前2号车一直是在C站上行月台待命。在待命期间,车门是打开的,乘客可以上下车。
4)司机在接到“路票”后,起动关门程序。C在确认发车条件满足后以手信号指示2号车司机离站。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C站发给司机两个授权,一个是进入区间的凭证;另一个是离站信号。
5)C在2号车出发后,在记录表上做相应记录,并打电话给B站的值班员,以此类推。(3)相关问题
1)电话通信2)电话闭塞作业记录表3)路票
路票是电话闭塞法中的列车运行凭证,路票上的主要信息有:
编号,不应有相同编号的路票。日期和时间。发路票的依据(是根据哪一个通话记录发出路票的。)。发路票的车站。发路票的人。发路票给哪一个车次。允许这个车次进入哪一区间,到哪一站。途中有无限速要求,如有,是多少 4)手信号
五、列车折返作业
1、列车折返方式:根据车站折返线的布置,列车折返主要有站后折返、站前折返和混合折返三种。
2、折返模式:折返模式有3种,分别为列车自动折返、ATP监控的人工驾驶和人工折返。(1)列车自动折返:该模式仅在某些特定区段使用。当列车进入折返线停车时,列车自动转换前后驾驶室的控制权,原列车的后驾驶室控制列车前进。(2)ATP监控的人工驾驶 该模式下,对于站前折返,列车进入到达线即完成折返作业,最后由此出发;对于站后折返,列车在司机驾驶下从到达股道进入和折出折返线,最后进入发车股道。当列车进入折返线停车时,列车自动转换前后驾驶室的控制权,原列车的后驾驶室控制列车前进。(3)人工折返
折返过程由司机人工操作。根据行车组织要求,可在车上配备1~2名司机。(SB法、DE法)1)中央控制2)车站控制
六、站务管理
1.对车站内外硬件环境的全面了解和掌握2.对车站运作软环境的全面了解和掌握。3.车站运作程序4.车站用品的有效管理5.车站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6.车站的进步
第4章列车乘务
一、正常情况下乘务运作
正常情况是指列车以AM模式运行。
AM模式运行的特点:减轻司机的工作强度;减少因司机人为失误而造成的事故和/或列车延误。
在常见的AM模式下,司机的工作主要是“监”和“控”两个方面:
1、监
(1)列车及车上乘客状况;(2)前方线路上是否有人、异物侵入;(3)无线通话信息。
2、控
在AM模式时,司机的控制包括:(1)列车到站停妥后,开车门;(2)停站时间结束后,关车门;
(3)按压ATO启动按钮,以让列车起动离站;(4)在必要时(如发现前方线路上有障碍物),按压“紧急制动按钮”迫停列车。
二、非正常情况下乘务运作 涉及驾驶模式的非正常情况
1、CM CM的使用可能是由于:车载ATO设备故障,因而失去AM模式;或虽然列车很正常,但线路有问题,比如因雨、雪等而需要人工谨慎驾驶。
在CM模式下,司机需要接管在AM时原本由车载ATO负责的任务:车速的调节、报站。其他原本由司机负责的如开、关车门等,仍由司机负责。这种情况下,对司机的重要要求包括:
以不超过反映线路条件的安全限速的速度平稳地驾驶列车、注意瞭望,必要时停车。在车站的定点准确停车,开启正确的车门。正确报站。
在列车起动离站前,确保乘客上下完毕,车门锁闭。2.RM 需要使用RM模式的原因有两大类:①车载设备故障②轨旁设备故障 在RM情况下,对司机的重要要求包括:
以不超过固定的安全限速的速度平稳地驾驶列车,加强瞭望,必要时停车。在车站的定点准确停车,开启正确的车门(站台一侧的车门)。在车站进行清客。
因为RM模式的安全保障不及CM和AM,所以RM只应作为列车救援,包括单车救援和连挂救援,而不应用于载客服务。(1)RMR RMR是以RM进行列车退行的运作(倒车)。
这是为了:在列车冒进停车点后,作必要的列车位置的调整。连挂救援时在列车连挂后“试钩”,即确保两列车连挂妥当,不至于在随后的运行过程中脱钩。(2)RMF RMF是指“有限制的向前人工”模式。1)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RMF模式? 速度码缺失或速度码为0的情况: 速度码缺失的情况包括:
车上负责接收速度码的设备发生故障。轨旁负责发送速度码的设备发生故障。轨旁负责生成速度码的设备发生故障。
线路条件使得只能生成零码的情况包括:
进路由于条件不满足(包括道岔问题)而不能排列; 进路虽已排列,但信号灯被人为地置于红显; 站台隔离门未能锁闭;
前方不远处有车占用。比如用好车去连挂故障车的情况。为了越过“禁行点”以实现与故障车的连挂,救援车必须是RMF模式。2)RMF模式有什么危险?
当列车处于RM(包括RMF及RMR)时,列车不再受轨旁ATP的指挥和限制。3)安全措施
派人“添乘”协助瞭望及监督驾驶。在设计上增加司机开门操作步骤。在运行前方保有至少一站一区间的空闲距离。部分限制(最高速度和倒溜安全防护)。
3、URM 即车载ATP切除的情况,这是在车载ATP故障时,无法以RM运行的情况下所需要的模式,是全人工模式,连RM时车载ATP的限速防护都不具备。(1)为什么要切除车载ATP?
当车载ATP发生故障,且不可以重置(reset)时,根据故障安全的设计原则,列车会施加紧急制动。为了把故障列车从运营线路上移开,以免影响其他列车的正常通行,需要缓解紧急制动。
有两种方法可以缓解紧急制动:
把引发紧急制动的因素——车载ATP的故障排除。(真排除、假排除)把紧急制动本身解除掉。(2)切除车载ATP的危险
车载ATP是提供安全保护的,一旦把它切除掉,相应的安全防护就不存在,因而使列车运行变得非常的不安全。(3)安全措施
1)为确保司机操作不出错,派另一名员工,最好是有经验的司机“添乘”,主要职责是确保当班司机正确地按规定控制列车速度,加强瞭望,并在必要时代当班司机启动紧急制动。2)为了确保在当班司机和添乘人员均未能按规定控制好列车速度的极端情况下也不至于和前行车追尾,在控制中心层面上,要确保在切除了ATP的列车前至少有一站一区间的空闲线路。
3)如果切除车载ATP时,列车位于车站,那么要保证列车在起动前先清客。如果切除车载ATP时,列车位于区间,那么在列车到达前方第一站后进行清客。
4)控制中心要确保相关进路排列到位;向当班司机明确准许运行的起讫点、速度要求,并强调如遇意外,司机必须立即停车并向OCC报告;在OCC,指派专人全程跟踪监控该列车的运行。
5)同时只可允许一列切除ATP的列车在线运行。
三、不同驾驶模式安全行车对比
四、不涉及驾驶模式的非正常情况
不涉及驾驶模式的非正常情况主要指城轨列车车载设备的故障排除。最为常见的车载设备故障有如下几种:
1.车门故障2.制动无法缓解 3.牵引动力的问题 连挂救援
连挂救援是指把一列好车和一列故障车连在一起,由好车控制两列车同步运行,以达到对故障车进行救援的目的。
(1)什么样的故障车需要连挂救援? 1)列车自身丧失动力2)列车丧失制动力(2)进行连挂救援时可能发生什么危险?
1)在救援一列丧失制动力的故障列车时,最大的危险是在过程中救援车和故障车分离,然后故障车失控(因为无制动力)。2)在进行“推进救援”(即救援车在故障车后面)时救援车的司机无法正常瞭望,只好靠前面故障车车头的另一司机来协助瞭望。如果二者配合不好,或发生误会,列车有可能越过“禁行点”而发生事故。4.电脑“死机”
5.紧急情况:这里所说的紧急情况包括:车下(轨旁)的紧急情况和车上的紧急情况。
五、乘务管理
1.乘务工作的特点:安全、独立工作、移动性、时间上的不规律性、工作环境、工作单调 2.乘务管理的内容
(1)乘务方式:包乘制,轮乘制(2)乘务员配备和排班(3)乘务员的录用与培训
第5章运营调度
一、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工作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技术密集型的公共交通系统,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企业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担负着组织行车、提高运营服务质量、确保运输安全、完成乘客运输计划、实现列车运行图的重要责任。它对城市轨道交通日常工作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工作的任务
科学地组织客流,经济合理地使用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挖掘运输潜力,根据列车运行图和每日的具体状况,组织与运输相关的各部门密切配合,采用相应的调整措施,努力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以满足乘客出行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人民的生活。
三、正线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
在ATS自动管理列车运行时,控制中心行调的任务是: 1.密切监视运行状态,在需要时进行人工介入。2.对所有不在运行图中的列车运行进行人工管理。
在ATS自动管理列车运行时,行车调度组织工作环节是:
运营前的准备工作;列车出入场作业;运营中的调度指挥;运营结束后的收尾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四、正线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
行调在进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时常用的手段包括:
1.在车站扣车、区间临停;2.令列车在到达预定终点站前半途折返;3.把故障列车暂时“藏”在沿线的配线(抽线,停运列车);4.开行小交路;5.加开列车;6.跳停或加速运行。
五、车辆段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 1.车辆段特点
1)不涉及到乘客,即段内的行车是“内部”的作业。2)和正线的线路相比,段内的线路数目多,长度短。3)列车运行的时、空规律性不像正线上的行车那样强。
4)一般在设计上,段内行车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段内行车的自动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车的驾驶模式;进路的排列 2.车辆段的行车工作
1)为配合正线行车而进行的出车和收车
2)其他调车作业:①工程车的分解和组合②客车的分解和组合 3.车辆段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
六、OCC管理
1、控制中心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
1)行车调度:控制列车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列控系统。
2)司机调度:调配司机,并对值乘的司机作必要的实时指导。3)客流调度:密切监视各站(特别是大站、换乘站)、全线甚至全路网的客流动态。一方面及时提醒其他调度员、相关车站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有关媒体向乘客甚至公众发布消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最佳出行安排。
4)电力调度5)维修调度6)信息调度7)总调(或主任调度)
2、城轨运营管理集中化的优劣
(1)城轨运营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有:
强化了整体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加快了决策的速度。(2)城轨运营管理集中化的不足有:
决策者远离现场,对现场情况的了解是间接的,受到设备及基层现场人员的影响和限制。决策者远离现场对现场的感受是局限的。因而在决策时可能会由于“不能体察民情”而使决策发生偏差。
身在控制中心这样一个权力机构,不知不觉地会形成居高临下的感觉和习惯,再加上运作的高节奏带来的时间压力和对全局情况比较掌握的优越感,使得调度人员有“独裁专断”的倾向
七、线网OCC 1.角色定位:(1)正常情况下监视(2)非正常情况下协调 2.核心功能:线路运营控制、网络协调管理和应急指挥
第6章运营生产应急救援
一、预案的概念及意义
应急预案可以定义为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车站客运组织预案是车站在特定情况下的客运组织方案,是工作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事故时的应急现场处理程序。需明确事件发生时由谁处理、处理什么、怎样处理等内容。
二、预案的编制
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
对于非常重大的意外的处理预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两个战场职责,做好相互配合 第一战场、第二战场
(2)理清事故处理的程序,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 整个作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察觉及第一反应;救援及疏散;抢修及清理;恢复正常运作。
第7章运营计划管理
一、列车开行方案
列车开行方案包括列车编组方案、列车交路方案和列车停站方案三部分。
1、列车编组方案
(1)列车编组种类:大编组方案,小编组方案,大小编组方案(2)影响列车编组方案比选的因素
客流,车辆选型,乘客服务水平,车辆运用经济性,运营组织复杂性
2、列车交路方案
(1)列车交路种类: 1)常规交路2)混合交路3)衔接交路(2)影响列车交路方案比选的因素
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乘客服务水平,运营经济性,通过能力适应性,运营组织复杂性
3、列车停站方案
(1)列车停站种类:1)站站停车2)区段停车3)跨站停车4)部分列车跨多站停车(2)影响列车停站方案比选的因素
站间OD客流特征、乘客服务水平、列车越行、运营经济性和运营组织复杂性等。(3)列车越行 1)越行判定条件
2)越行站设置数量
后行列车越行前行列车的次数K越,可按下式计算:
3)越行站设置位置
二、全日行车计划
全日行车计划是营业时间内各个小时开行的列车数计划,它是编制列车运行图和确定车辆运用的基础资料。全日行车计划根据营业时间内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列车定员人数、车辆满载率,以及希望达到的服务水平进行编制。
1、编制资料
(1)营业时间(2)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3)列车定员数(4)线路断面满载率:线路断面满载率即单位时间内、特定断面上的车辆载客能力利用率。
2、编制步骤
(1)计算分时开行列车数
(2)计算分时行车间隔
it间隔3600nii.........t间隔——分时行车间隔(秒)
(3)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
为提高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的行车间隔在非高峰运营时间的9:00~21:00一般不宜大于6分钟,在其他非高峰运营时间一般不宜大于10分钟。
四、列车运行图
1.概念: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图解,它规定了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次序,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分,在车站的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在车站的停站时间和在折返站的折返时间,以及列车交路和列车出入车辆段时刻等。它能直观的显示出列车在各区间运行及在各车站停车或通过的状态。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组织的基础。2.列车运行图要素
(1)列车区间运行时分:列车区间运行时分是指列车在两个相邻车站间的运行时间标准,通过牵引计算和列车试运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确定。(2)列车停站时间
m——列车编成辆数(辆);d——每车每侧车门数(扇)。
(3)列车在折返站停留时间:指列车在折返站办理各项作业时所需时间。1)在站后折返时,按作业顺序,列车应办理的作业有:
在站线上,开车门、乘客下车作业。列车入折返线走行。在折返线上,列车换向作业。列车出折返线走行。在站线上,乘客上车、关车门作业。2)在站前折返时,列车在折返站应办理的作业有:
在站线上,乘客下车、上车与开、关车门作业;在站线上,列车换向作业。(4)列车折返出发间隔时间
列车折返出发间隔时间是指列车在折返站的最小出发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折返线的布置、采用的折返方式等。
列车折返间隔时间与列车在折返站停留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两个列车在折返站先后出发的时间间隔,而后者反映的是一个列车在折返站由到达至出发的时间间隔。(5)列车出入车辆段作业时间
列车出入车辆段作业时间是指列车在车辆段与正线防护信号机间的运行时间,列车在正线防护信号机与列车始发站间的运行时间,以及列车在进入区间正线前等待信号开发和确认信号的时间。
3.列车运行图编制
(1)编图要求:确保行车安全合理运用设备优化运输产品配合站段工作
(2)编图步骤与编图资料: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由运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大体经历研究讨论、编制方案、铺画详图和计算指标四个阶段。(3)列车运行图铺画
列车运行图铺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编制列车运行方案,着重解决列车运行图的全面布局问题;第二步铺画列车运行详图,即详细规定每一列车在各个车站上的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
(4)列车运行图指标计算
1)开行列车数:开行列车数按列车种类和上下行分别计算。2)折返列车数:按各个折返站分布计算。
3)行车间隔:行车间隔包括高峰小时与非高峰小时时段。4)首、末班车列车始发站发车时刻。
5)客运列车技术速度 列车单程旅行时间列车停站时间
列车单程运行距离6)客运列车旅行速度(运送速度)列车单程旅行时间
7)输送能力 客运列车数列车定员8)高峰小时运用车组数:按早、晚高峰小时分别计算。分时运用车组数回库时间9)列车周转时间 全日开行列车对数
10)车辆总走行公里 客运列车数列车编组辆数列车运行距离
全日车辆总走行公里11)车辆日均走行公里(日车公里)
全日运用车辆数
日客运量平均运距12)运能利用率 客运列车数列车定员列车运行距离
(5)实行新图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新图能够正确和顺利的实行,必须在实行新图前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发布实行新图的命令;
印刷并分发列车运行图和列车时刻表; 拟定执行新图的技术组织措施; 做好车辆和乘务员的调配工作;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新图,了解与熟悉新图的规定与要求。
五、车辆运用计划
1、车辆运用分类(1)运用车
运用车是指为完成日常客运任务而配备的技术状态良好的动车组。
列车单程运行距离确定运用车组数的方法有分析法和图解法两种。分析法计算公式为: N车组列
t间隔
列车周转时间是指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所消耗的全部时间。
(2)检修车
检修车是指处于定期检修状态的车辆。检修车的数量取决于运用车配属数、检修周期与检修停时。检修周期与检修停时对检修车数量的影响可用检修系数反映。
(3)备用车
备用车是指为完成临时紧急运输任务或为替换退出运营故障列车而储备的技术状态良好的车辆。备用车数一般控制在运用车数的10%左右。
2、车辆运用计划
(1)排定出入段顺序与时间(2)铺画车辆周转图(3)确定对应各出段顺序的运用车(4)配备乘务员
六、运输能力概述
运输能力是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总称。运输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固定设备、活动设备、技术设备的运用、行车组织方法和行车作业人员的数量、技能水平。
1、通过能力
(1)含义:轨道交通线路的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轨道交通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2)影响因素:线路,列车折返设备,车辆段设备,牵引供电设备(3)分类
设计通过能力,是指新建线路或技术改造后的既有线路所能达到的通过能力。现有通过能力,是指在现有固定设备和现有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线路能够达到的通过能力。需要通过能力,是指为了适应中、远期规划的客运需求,线路应具备的包括后备能力在内的通过能力。
2、输送能力
(1)含义:轨道交通线路的输送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车辆类型、固定设备和行车组织方法的条件下,按照现有活动设备的数量、容量和乘务人员的数量,轨道交通线路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一昼夜或一年)所能运送的乘客人数。输送能力是衡量轨道交通技术水平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2)计算:在最终通过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输送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3、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的关系
输送能力以通过能力为基础,输送能力是运输能力的最终体现。
七、线路通过能力
1、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原理
线路通过能力是指轨道交通线路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能够通过的最大列车数。自动闭塞线路通过能力计算的一般公式为:
(1)列车停站时间
列车追踪运行经过车站时的间隔时间远大于列车在区间追踪运行时的间隔时间。列车停站时间是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2)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八、列车折返能力
1.列车折返能力计算原理
列车折返能力是指轨道交通折返站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能够折返的最大列车数。列车折返能力计算的一般公式为:
(1)终点站站后折返(2)终点站站前折返
就直到侧发与侧到直发两种折返方式比较,从列车进站应减速、出站需加速以及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考虑,侧到直发是较为合理地列车进出站运行组织办法。(3)中间站单向折返
从兼顾折返调车作业和接发列车作业的安全出发,中间站站前单向折返时宜采用直向到达、侧向出发的进出站运行组织办法。(4)中间站双向折返
在列车交路为衔接交路时,双方向列车在中间站折返。根据折返线布置的不同,双方向列车在中间站的折返方式主要有站前渡线折返和站后尽端线折返两种。
九、采用特殊交路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1)中间站单向折返时:短交路列车在中间站单向折返时,采用站前折返方式比较有利。(2)中间站双向折返时:双方向列车在中间站折返时,不宜采用站后折返方式。
十、运输能力加强
(1)运输能力加强途径:建设新线、提高行车密度和增加列车定员(2)运输能力加强措施:运输组织措施和设备改造措施 1)线路通过能力的加强措施:
修建双线或四线,改造线路平纵断面,增设侧线及站台,使用新型车辆,采用先进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分割车站区域轨道电路,加强站台乘车组织 2)列车折返能力加强措施
优化折返线布置,改变折返方式,压缩列车停站时间,减少折返停站时间,采用自动折返模式,道岔选用与优化设计,折返线预置一列车 3)加强输送能力的措施
增加列车编组,采用大型车辆,优化车辆内部布置
十一、施工行车通告
(1)除运行图图定列车以外的所有其它列车的运行计划(2)轨区作业的时间及空间安排
(3)对上述列车及轨区作业进行管理所涉及的人员及其联络电话(4)行车条件的变化
第8章乘客服务及管理
一、乘客的需要内容 一般乘客正常情况下的需要
(1)票务(2)导向及候车(3)乘车 2 一般乘客非正常情况的需要
这里主要指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比如:(1)物品掉进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缝隙;(2)物品遗失;(3)和同行的家人走散;(4)在车上或站内跌倒受伤;(5)遇到突降大雨,需要一次性雨衣。3 特殊乘客正常情况下的需要
①使用轮椅的乘客②视力障碍的乘客③使用婴儿车的乘客④集体出行的小学生 ⑤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⑥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等⑦贵宾 4 特殊乘客非正常情况下的需要
①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遇到站内电梯/扶梯故障②使用轮椅的乘客遇到电梯故障 ③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遇到宽闸机故障
二、乘客服务的内容及形式 自助式服务是大趋势:节约城轨的运营成本、有利于服务的标准化 2 他助式的服务仍有必要存在
(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如地使用设备来进行“自助式服务”。(2)并不是所有的服务都能实现“自助化”。(3)有些乘客希望服务具有“人情味”。
三、乘客管理的必要性
乘客直接介入运营生产过程,因为乘客对运输产品的消费是在运输产品的生产的同时进行的。另外,乘客对运输产品的“采购”是在城轨车站内进行,会对车站的运作产生影响。所以对城轨乘客进行管理是城轨运营管理的一部分。
四、乘客管理的内容 1 对乘客行为的规范(1)和安全有关的: ①不准强行上下车;②不准携带危险品进站;③乘用电动扶梯的安全;④不准在城轨内吸烟,以防火灾;⑤不准擅自进入轨道;(2)和效率有关的:
①上车后尽量往车厢里面走,以免阻挡车门妨碍他人上下车; ②先下后上,提高上下车效率;
③不随意使用站台紧急停车按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行车延误; ④不随意使用车上的紧急通话按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行车延误。2 对乘客反馈意见和投诉的管理(1)乘客投诉的分类
按乘客投诉的影响范围、程度分类:一般有责投诉;严重有责投诉。(2)乘客投诉产生的原因 引起乘客投诉的原因有4种:
设备设施故障影响出行;服务人员态度不佳,服务质量问题;乘客对于企业经营方式及策略的不认同;乘客对企业服务的衡量尺度与企业自身不同。
(3)乘客投诉的预防(4)乘客投诉的受理(5)乘客投诉的处理
第9章运营票务管理
一、票务系统的功能
1.制定票价等营运策略时对车票制作、出售,入站检票和补票,罚款等营收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2.对营运状况进行监控管理;
3.对票务收入进行有效地结算和清分。自动售检票机的功能主要有:(1)人性化;(2)客流导向;(3)社会效益;(4)提供信息支持;(5)提高运行效率;(6)强化安全管理。
二、自动售检票系统与票务管理的关系
自动售检票系统与票务策略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客流、票制、统计与计算、票务处理几个方面。
三、自动售检票系统运营模式 正常运营模式,降级运营模式
四、票价政策 1.票价水平
票价水平的高低是用票价率来体现的。票价率即每单位运输产品(一个客位移动一公里的距离)的价格。
2.制定票价水平的原则
①票价水平不可以太低;②票价水平不可以太高。
③能吸引到与城轨运输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客流量的票价是最合适的票价。3.票务政策涉及问题
退票;车票有效期;处罚;押金及返还;免扣费时限。
五、票务运作的内容
票务运作的核心是对钱和票的有效、妥善管理。1.票:(1)加值(2)出售(3)使用(4)回收 2.钱:(1)乘客的钱(2)城轨公司的钱
六、特殊情况下的票务运作 1 车站降级模式下的票务运作
(1)列车故障模式(2)进、出站次序免检模式(3)乘车时间免检模式(4)乘车日期免检模式(5)超程免检模式(6)紧急放行模式 2 其他特殊情况下的票务运作
主要指当AFC系统出现大面积的故障或者AFC系统正常,但大量客流密集到达致使AFC系统无法应对,需要完全靠人工实现票务运作的情况。实践证明,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单一票价的纸票。
第10章运营培训管理
一、培训方案设计
(1)培训内容(2)培训方式(3)各项内容的时间长短、各项之间的先后
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工学结合专业,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城市地铁、城市轻轨企业, 从事站务员、票务员、值班员等岗位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环节之一的实践课程, 更要遵循这样的要求, 把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当成抓手。现结合我院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对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1 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在传统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现行的高职教育中, 普遍存在“三中心”问题 (即以教材为中心、以大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 这种教育模式下实践课程的设置, 集中体现为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以校内师资条件为依据。教师能力不具备的实训课程不设, 设置了也不做, 即使必须开展的项目实训也在教学执行中更改了实训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开设什么样的实践课程。二是课程开设以实训室的设备条件为依据。实训室设备不完整的训练项目不设, 即使专业必需的基础性实践课程也不设, 造成设备闲置、毕业生的技能短腿问题。
(2) 实践课程脱离企业实际。一些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设置, 缺少行业、企业专家参与, 或是挂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名, 实际并未参与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的指导工作。造成实践课程的内容、过程、关键环节脱离企业实际, 与岗位技能要求没什么联系。这种不依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的实践课程, 即便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训项目, 依然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3) 实践课程缺少课程标准, 实践教学的执行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有相当多的实践课程缺少执行标准, 一些实训项目仅以大纲代替标准, 教师在教学执行中仍可随意变更内容。特别是那些没有行业、企业历练的教师, 客观上存在不能按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实施教学模拟问题, 修改实践课程模拟内容也属不得已而为之。还有部分受校内实践条件制约、没法按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展实训项目模拟的教师, 自主决定修改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转而根据教师自身技能所长开展技能项目训练。
2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因此, 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应紧紧围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线, 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特色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就业竞争力。
(1) 依托地方行业、企业优势,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职教育是直接贴近当地企业, 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需求的高等教育类型。因此, 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内涵的拓展与变化, 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为引领, 以行业企业的岗位人才技能要求为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行业企业需求, 通过职业资格考核 (考证) 贴近职业岗位需求, 建立起以学历证书为基础, 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主体的多证书体系。具体讲就是通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搭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3 对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7年探索, 基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2012年秋季之前, 该专业采用“2.5+0.5”教学模式。之后采用“2+1”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在校内以课堂学习为主并完成相关实训, 后一个阶段到企业实习基地开展短训及顶岗实习。
在“2.5+0.5”教学模式下, 学生有较长的校内学习时间,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通识性、基础性课程较多, 课时安排较充裕。此外, 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很受重视, 每学期除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训外, 还另外安排三周时间的实训课程。从课时量分配比例看, 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约为57:43, 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要求。
2012年秋季开始推行“2+1”教学模式改革, 压缩学生校内学习时间半年, 增加企业基地短训、顶岗实习时间半年。这样的培养方案改变是根本性的,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课程标准
随着教学模式的调整, 原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执行大纲, 也因教学模式的变化带来课程体系、课程名称、课时量增减变化, 造成原有的课程标准执行困难。因此必须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课程标准, 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受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具体做法是:从原人才培养方案中剔除2~4门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基础课程, 调整、合并部分专业课程, 充足保证核心课程的课时量, 适当压缩其它课程的课时量。
3.2 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在“2+1”教学模式中, 我们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减少校内的实训课程, 由原来每学期三周实训课程压缩为2周。重点减少单一课程的实训项目, 合并若干课程的实训项目, 采取多课程综合实训模式处理压缩的校内实训项目, 使校内实践教学不致因为压缩了实训学时, 学生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二是增加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及顶岗实习时间, 重点强化和打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情商开发。
在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上, 我们也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除了采用传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外, 鼓励老师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 将实践课程教学由校内移到校外, 由课堂移到现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训练项目需要, 自主调整教学时间。
3.3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我院过去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主要根据学生“态度+考勤+技能训练效果 (或是技能熟练程度、或是实习总结报告) ”进行评价, 以指导教师为主体, 缺少多方参与。虽然在成绩评定过程中, 设定有态度、考勤、成果多种因素, 分别按一定比例分值评定成绩, 但其中难免夹杂有指导教师的主观印象, 这样的评价机制一直受到诟病。后来, 我们邀请企业指导老师加入实践成绩评定, 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判权重达到了20%, 依然显得不足。学生始终是被动参与, 缺乏对自己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的发言权。
从2011年秋季开始, 我们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 修改了各种参评因素及分值比例, 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因素, 从而形成了我院实践教学多方评价机制:学生自我评价 (20%) +校内指导老师评价 (30%) +企业导师评价 (30%) 。新评价机制的改变, 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根据实习成绩统计和考勤数据统计, 自推出新的评价机制2年多来, 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出勤率达到了96.8%, 实训成绩优良率提高了18.4%, 达到了87.6%, 指导老师对学生更容易调度管理, 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明显提高。
4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总结
我院经过7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特别是近2年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探索出了我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依据我们对2011、2012、2013届毕业生的跟踪访谈, 以及对广州地铁公司、其它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占比72.3%的毕业生认为:第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知识面的培养, 但动手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应变能力不足。实践课程忽略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忽略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的培养。占比74.1%的毕业生认为:采用“2+1”教学模式对学生基础知识面和专业知识学习影响不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学习时间虽然缩短了, 但基础技能训练没有减少, 反而更完善, 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总体感觉更好。占比68.7%的毕业生认为: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时间, 可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情商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提高工作自信心。
从用人企业2013年对毕业生评价统计数据看, 企业对采用“2+1”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满意度, 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1%和2.4%, 达到了93.4%和94.1%。
以上毕业生和企业对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说明,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获得了毕业生的认可和用人企业的欢迎, 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工学结合专业, 传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必须从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高端技能人才。
关键词: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魏勇军, 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37 (2) .
关键词: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职业教育加大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成为了中职教育的最强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中职学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推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在近些年是在飞速的发展中,但是在实际的工作需求中一线的专业工作人才非常的缺乏的。按照目前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到2015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将由现在的200多公里增加到500多公里,同时,如果按照每公里需要80多名的各类型工作人员来计算,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未来7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万多人,各个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瞄准大跃进契机,专业设置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管理组织探索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依据企业用人标准,教学模式突出理论学习与顶岗实践深度融合,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在校企两种场所的有机结合,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和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发展紧密结合
对于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专业建设的任务就为是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该校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紧密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寻求与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和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联系不同区域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形成了拥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业。
二、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
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来说,专业建设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开展顺利,取决于学校能否吸引合适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能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通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该校积极主动地与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和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典型的原则和做法是:依托企业优势,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校教育教学功能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使本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方向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考察学生,完成对人才的择优招聘等各项工作。同时,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选择能够缩短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甚至能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中完成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保证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使工学结合得以顺利进行。
该校在与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和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的过程中,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最具特色的突破,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共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由企业方面按照协议安排要求学生就业。随着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举措也进一步积极推动了与其它交通行业的合作关系,主动开拓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途径。
三、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
该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邀请企业对口部门领导、专家及一线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教师成立专业委业员会,共同研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他们强调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明确专业教师的主攻方向,注重对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而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目前,已形成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几个课程模块。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及论证,与企业相关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或调整、或精简了部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就业、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管理》、《服务礼仪规范课》、《交通英语》、《常用手语》等,这一举措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灵活性。
四、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工作,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
学校充分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在培养中职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不断强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为进一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采取了以下主要做法。
首先,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能够积极发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从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开始,所有的管理都要遵从程序进行。聘请专业的实训教师对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层层把关,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其次,完善了校内教育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和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共同制定并实施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校企双方面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表现。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考勤、安全、考核、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采用以上措施,学校方面力求培养符合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强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同时,在进行持续企业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优秀毕业生回访、参观实践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教育教学基地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精神,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五、思考与展望
该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培养特色,和其他专业选择理论与實践一体化工学结合模式或工学交替教学专业相比较,在某些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因为合作企业参与程度较深,就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就业导向非常明确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校方面、学生方面和企业方面三方的积极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好不好?】推荐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术语07-0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06-07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09-22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12-11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12-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05-26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论述论文11-05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报告12-06
轨道交通专业11-11
轨道交通专业实习计划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