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练习题答案

2025-03-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练习题答案(通用6篇)

荷塘月色练习题答案 篇1

1.释义:

①幽僻:

②蓊蓊郁郁: ③踱:

④弥望:

⑤袅娜:

⑥脉脉:

⑦风致:

⑧斑驳:

⑨梵婀玲:

⑩一例:

⑾丰姿:

⑿凝碧: ⒀大意:

2.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

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

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

脉()搏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 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

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4.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6.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7.在下列一段文句中的空白处,用《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双音词填充:

在()的月色下,我独自站在一条()的街道上。这里没有()的垂柳,只有疏密不一的梧桐投下一排排()的黑影。近处人行道上()的路灯()在()不齐的楼房旁侧,散发着青白的光,至于那些在远处的,则显得很(),仿佛若有若无了。这条白天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已是静()的,一点()也没有。在这里徘徊了一会儿,我的本来有些烦燥的心情也随着()了下来。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再回答1.2.3.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②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③叶子出水很高,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⑤层层的叶子中间,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⑦有袅娜地开着的,⑧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⑩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⑾微风过处,⑿送来缕缕清香,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⒁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⒂像闪电般,⒃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⒅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⒇遮住了,(21)不能见一些颜色;(22)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甲.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⑩/⑾—⒀/⒁—⒇ B.①—④/⑤—⑩/⑾—⒀/⒁—(22)C.①—④/⑤—⑩/⑾—⒃/⒄—(22)D.①—②/③—⑩/⑾—⒀/⒁—(22)乙.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对这段话的其他安排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A.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远写到近C.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9.给下列的多重复句划分层次,并注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是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答:①

()

()

()10.贯串《荷塘月色》的线索是什么? A.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B.以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为线索 C.以时间的顺序、空间的变换作为线索 D.以文章的标题作为线索

1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

A.林黛玉在《詠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2.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C、蓊郁(WĔ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Ă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13.找出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A、参差、袅娜、蕴藏

B、恬静、摇撼、稀疏 C、弥望、绝望、苦涩

D、风姿、轻纱、渺茫 14.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15.文学常识:

朱自清是著名的---------、----------、---------------------。

他的代表作有------------、-----------、------------、----------。

、答案 1.释义:

①幽僻:幽深、僻静。

②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③踱:慢步行走。

④ 弥望:满眼。弥,满。⑤袅娜:柔美的样子。

⑥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⑦风致:美的姿态。

⑧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⑨梵婀玲:小提琴。

⑩一例:一律。⑾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⑿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⒀大意:大概的轮廓。A.参(CĀN)见

差(CHÀ)劲

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差(CHĀI)遣

人参(SHĒN)

B.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C.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处(CHÙ)所

处(CHǓ)理

3.A.②

B.②

C.①

D.① 4.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色:白

香:缕缕清香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5.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6.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7.括号内依序为:

苍茫

幽僻

蓊郁

斑驳

稀疏

围住

参差

隐约

悄悄

声息

冷静 8.甲 B 乙.荷叶→ 荷花→ 荷香→ 波痕

丙 A 9.①

|||

||

③ |

④(转折)

(因果)

(转折)

10.A

11.D

12.A

13.B

14.C

荷塘月色朱自清课后练习与思考 篇2

1.B(A颤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课内阅读

(一)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满 D填满) 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花—香—波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3.B

三、课外阅读

(一)1.《爱莲说》 2.C 3.C 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二)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4.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5.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6.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7.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职高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朱自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朱自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朱自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朱自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朱自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朱自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朱自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朱自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朱自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踪,请看朱自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朱自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朱自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朱自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朱自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朱自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朱自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朱自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朱自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朱自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朱自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朱自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朱自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朱自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朱自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朱自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4

前不久,我读了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读着那优美的文章,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美丽的清华园,欣赏着美丽的荷塘。

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句话描写了那些不起眼的小白花,把那分布稀疏的小白花写的那么美,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还有香味呢!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多么的不起眼,朱自清却用美妙的词句描写的让读的人如痴如醉,陶醉其中。

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所有的一切也都是静的。“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几句话作者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当时是咋么的安静,只有几声蝉叫声和蛙叫声,但在作者的眼中,仍然是那么喧闹,因为作者什么也没有,只有复杂的感情和喧闹时的心。

荷塘月色 经典教案 篇5

朱自清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探讨、鉴赏、领悟、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 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我们的一块宁静的地方。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神清气爽;不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所有的不快也将随风而去。在朱自清先生的心里,荷塘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吧。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荷塘。

二、文本解析 1.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为人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下这篇散文的,我们一起来探讨。

三、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四、自读感知 1.掌握字音

蓊(wěng)郁(yù)

弥(mí)望

袅(niǎo)娜(nuó)

脉(mò)脉

梵(fàn)婀(ē)玲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荷塘月色。为全篇重点。

第四部分(第7~8段)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内容分析

1.鉴赏第4、5、6自然段。

(1)第4、5、6 段分别描写什么?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明确:第4段写月下荷塘,第5段写塘上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2)第4段写了荷的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这些段中描写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

“田田”、“层层”写出荷叶的茂盛;“亭亭”写出了荷花的轻盈;“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风之快捷。

这两个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E.“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笼着轻纱”,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③通感的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袅娜”写出花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2.阅读第5段,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注意动词的使用)明确: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如在眼前。

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 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六、作业

背诵第4、5自然段。提示:

第4段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第5段 荷塘月色:月光——月影——月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晚清学者王国维谈到文学作品中的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上节课已经分析鉴赏了这篇文章的写景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景与情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二、内容探究 1.品味情感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明确: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7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8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2.背景说明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3.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4.情景交融之处

(1)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2)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

(3)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5.第8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三、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文章结构技巧。教学难点

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 课 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1.学生提炼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

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六、写作线索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七、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写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八、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8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作业:背诵课文第4、5、6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讨论重点: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深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1.分析下列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锺书

2.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3.从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赏析第5、6段

赏析重点:品味语句或句中所蕴之情。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五、课堂作业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100余字即可)。

六、问题探究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锺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1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3.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

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4.课文第4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5.“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揣摩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

七、总结

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

“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八、作业

1.背诵第4至6段。

2.书面完成“研讨与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剖析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重

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难

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

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端起讲义,齐读一下这段文字:

盼望着,盼望着——开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导

入】

伴随着一段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的文字。我们结识了一个亲切自然伟大人物。之所以让大家站立朗读,也正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于这位前辈的崇敬之情。

他,19岁考入北京大学,是我们学生的榜样; 他,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是我们老师的梦想;

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被毛主席赞扬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挺直了所有中国人的脊梁。

不,这些都还不够!

他,作为文人,却用笔下的文字,绘制了精美绝伦的工笔画,为散文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学习他驾驭文字的艺术,体味他那不满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让我们怀着“颇不宁静的心情”走近清华大学的小荷塘,沐浴那无边的清朦月色吧。

★★★【多媒体----学习目标】★★★

★★★【板书----荷塘月色】★★★

【落实字词】

同学们,品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读错字,让我们先一起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将讲义上的基础知识部分完成,请四位同学上黑板,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字音:

蓊蓊(wěng)点缀(zhuì)踱步(duó)

袅娜(niǎo)

琐屑(xiè)霎时(shà)

弥望(mí)

斑驳(bān bó)渺茫(miǎo)倩影(qiàn)

多音字

曲:qū(曲折)挨:āi(挨近)颤:chàn(颤动)脉:mài(脉络)

qǔ(曲调)

ái(挨打)

zhàn(颤栗)

mò(脉脉含情)薄:bó(浅薄)báo(薄如蝉翼)bò(薄荷)

浅:qiǎn(浅笑)jiān(流水浅浅)

处:chŭ(独处)chù处(办事处)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上面的字词。

很好,同学们课下预习的都很充分,让我们更有自信进入文章深层的理解和处理中。【再次导入】

大家注意到讲义字词部分有个词:独处的妙处

当黄昏来临,我轻倚窗台,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天际,重新咀嚼在心中绵延的思绪,当暮色愈浓,寂寞便愈深了; 当我关上窗子,把一切喧哗关在室外,然后打开录音机,听一首悠美的心曲,或者从书柜中翻一本书品读,抑或在疲倦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当夜帏悄悄拉下,我便守着很淡的灯光,在书桌上铺上素笺,让笔衔着思维,在洁净的纸面上,记录下凌乱的但真实的人生步伐……

大家肯定都有过独处的机会,你为什么独处?独处是一种什么感觉?

请大家和我一起,静心,默读课文前三段,让我们的思绪飞到朱自清的身边,读懂他,靠近他,让他不再孤单。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你认为描写了带有感情因素的词语或景物上作出标记,并总结出本段文字的感情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

(其间找三个同学上黑板写出他认为朱自清独处的原因、感情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寂寞,阴森森,淡淡的忧愁 决定超脱,享受美景

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已经使我们的思绪接近了朱自清,现在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以他那淡淡的寂寞,去“受用一下无边荷香月色”美景,品读他的语言,走进他的悲喜欢忧。

★★★【多媒体显示第四段】★★★

我们知道,文字一旦写在了纸上,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如果能再加上我们的思考和挖掘,文字便有了灵性。哪个同学愿意用你美妙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给大家展示一幅有声音的“月下荷塘”图?

★★★【板书----月下荷塘】★★★

……………………(找(等)一同学起来朗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开始 鼓掌,敢于展示自己,把重音、语调、语速等重要的朗读注意事项都注意到了。

那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都说这段文字写的美,然而美的含义太宽泛了,我们能不能深入进去,仔细品味一下他的语言的精致,修辞的贴切,感情的细腻呢?

★★★【多媒体展示品读方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们品读一句话一般分三步:

1、压缩主干成分,弄清楚写了什么景?叠音词

压缩法:荷塘上面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结论: 叠音词的使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用舒缓的语调表现淡淡的情怀。同时将荷塘的曲折之美,幽深之大,荷叶层叠之多表现的淋漓尽致。

2、找出句子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看看句子是怎么写的?有什么特长。比喻。重点让学生体会“舞女的裙”的意境。

替换法: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到处都是接连不断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一只大的塑料盘子 结论: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赋予荷叶动态的美,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

3、带上感情朗读句子,对于感情的把握需要根据句子中的意境来确定。

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什么感情?(快乐的,所以大家用轻松的语气去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呢?(忧愁的,所以大家用沉重的语气去读)另外,重读几个精美的词语,将语速放缓,表达感情更充分,最终能达到背诵。

那么本句话是轻松的基调呢还是沉重的基调? 学生回答:轻松的。

好,请一位同学起来示范给大家听听。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按照上述步骤,请同学们以自己所在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4.5两段中剩下的内容,1~4组分析第4段,5~8组分析第5段。并把自己赏析的语言写在课本上,把相应的文中语句背诵下来。

展示过程,每分析一句,读两遍,或者试背诵一遍。

1、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⑴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⑵ 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⑶ “层层”──高低有序:

⑷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⑸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⑹ 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⑻ “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⑼ “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2、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⑴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流动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轻柔美

“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朦胧美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静态美

⑵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3、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的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赋予荷叶动态的美,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朱自清不仅追求语言的鲜活生动,还强调语言的锤炼。他对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具有很强的语言驾御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只不过作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出之,因而不露一点斧凿痕迹,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例子在《荷塘月色》中比比皆是。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用得绝妙之极。

好,我相信通过刚才的训练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赏析语句的能力,在未来的考试中为自己增加了新的砝码。下面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两段。

【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表现的感情分别是月色下的荷塘,淡淡的喜悦,荷塘上的月色又有点淡淡的忧伤。

★★★【放音乐----学生齐读这两段】★★★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 有:心不宁静──淡喜

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 无:境太宁静──衬托

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课文中的句子是: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想表达悲哀的感觉,是用悲哀的氛围烘托力度大呢,还是用快乐的氛围反衬好?

所以我们知道,作者在这里反而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4、然而作者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宁静。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理清了朱自清的旅游线路,也理解了他的感情变化脉络,陪他一路走来,也深味他那浓浓的悲凉。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①师出: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生对:月光似流水泻遍地银辉。

②师出: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生对:雾中赏叶,如梦笼轻纱平添三分幽。③师出: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烦心。生对:如梦轻纱水上浮,浮出月色之朦胧,朦胧遮眼。

上一篇:59---渠口农场医院工会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飞鸟与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