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的春风温暖孩子的心田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习作的春风温暖孩子的心田(精选2篇)

让习作的春风温暖孩子的心田 篇1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十一小学 刘彬琴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小学低段写话的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提倡习作教学低起点、早起步。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有益处,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对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习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笔者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针对农村小学习作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的得与失进行了思考。【关键词】:

读写结合 兴趣 语感 情境创设

一.钻研教材,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有时可以互相沟通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会有理解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有可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

而在农村小学,面临着的恰恰是读书少,生活圈子狭窄的突出问题,所以,在实施这项读写结合的教学措施时,就要想办法借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而最具引导性的就是教材了。因此,我们要努力钻研教材,借用教材找语感,学观察,以及激发兴趣。

1、借教材找语感

语感,是指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所以,只有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力。而农村小学生由家长提供的具有可读性的书籍较少,当然也有家长会给孩子买书,但多以作文书为主,功利性较强,所以,他们能够读到的具有价值的文章很少,而课本就是其中难得的一本。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有很多的名家名篇。低段教材更是非常贴合小朋友的特点,比如三册很美的一首诗歌金波的《我有一盒彩笔》,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及趣味性很强的《我们的玩具和游戏》,非常贴合小朋友的生活;还有二册一篇科学与故事结合地很好的课文《一粒种子》„„老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以读为主,多种形式反复的读,当然老师的范读也很重要,老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感悟,悟词语的含义、悟词语的色彩。只有读得多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才能提高。

2、借教材学观察

低段孩子的观察训练其实是从识字开始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学生自主识字提出了老师要教会他们学会观察汉字的字形特点并学会分析的要求。教材中也有教育学生认真观察的课文,比如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以及语文天地里边的“观察图画,说一说”,初次将观察用到习作中去,要求学生观察图画里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最后可以将这些要素连起来说成一句通顺的话。另外还有一篇讲述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数星星的孩子》„„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善于观察孩子,研究课文,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作为低段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良好的观察习惯与观察能力可以拓宽视野狭窄的农村学生的习作内容,开发习作题材的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比如农村的田野景观风光,干农活写农活、乡村风俗习惯等等。

3、借教材激兴趣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科书具有色彩鲜艳,图片优美,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等多个特点,能很好的吸引小学低段孩子的目光,所以,低段孩子大多数都很喜欢上语文课。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教学设计新颖多变,语言风趣幽默,能时常加 2 入有趣的活动,比如表演课本剧、讲故事、朗读比赛、背课文比赛等等,那么学生的语文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出来。另外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那些带新词的句子,或者结构特殊的句子,然后仿写,有现成的例子,学生会很愉快地进行这类习作练习。

二.鼓励读书,积累语言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写作是没有捷径的,多多阅读乃唯一途径。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接受到足够多的语言熏陶,积淀自己的语言情感,为习作打下基础。而面对农村孩子课外书籍少,阅读量小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读书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积极做好家长的引导工作,尽量调动可调动的所有力量。如今的农村家庭在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长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却发现大多数家长却仍然只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作文书,各色作文书倒真是不少,但可读性却相当低,所以,老师要引导家长正确购书,可以多多向家长推荐好书,适合孩子读又能扩大孩子视野的书。

2、利用有限资源,尽量变有限的条件为有利的资源。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没有足够多的藏书,学校也没有可供学生读书的好的阅览室,但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阅览室,把学生自己的书“变成”大家的书,让教室里的书柜装满书,然后把读书活动有意识开展起来,逐渐创设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当前的大多数习作课仍然是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即教师当堂布置习作题目,接着进行一些相关指导,最后就留出一段冗长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习作就变得压抑,习作情感也变得压抑了!所以,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情感,就需要我们用尽可能多样的形式来创设课堂情境,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感情得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

1、用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1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所以,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小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从而起到积累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作用。比如:学习主题单元《春天》,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外面去感受春天,并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学习《愿望》单元,我就会开一个小小的座谈会,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愿望;学习《玩具和游戏》单元,我就会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到学校来,我们举办一个玩具展览会等等。这些活动不费时不费力,但是却在潜移默化当中调动了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的兴趣,也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不怕作文课。

2、用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小孩子爱听故事,特别是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也特别喜欢和老师聊天,喜欢问老师课堂以外的问题,听听老师的想法与感受。所以,根据小孩子这一特点,在指导习作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感受来创设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表达出真情实感。比如上《玩具和游戏》单元时,课文《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的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说说做过的玩具,自己喜欢的户外游戏,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和院子里的男孩子玩“打电报,藏猫猫”的游戏,因为跑得慢,被一个男孩子踢出去的小石片打伤了鼻梁,差点打到眼睛的故事。听完后,孩子们的眼神里装满了同情,他们觉得自己才不会那么不小心呢!如今的他们已经不再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了,他们有自己喜爱的户外游戏,于是,一个个都很是激动地讲起自己的故事。没有机会动嘴巴的,都会很兴奋地按老师的要求写下来,不愁自己没有话可说了。

3、用美丽的范文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优秀范文可真不少,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为学生学习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不管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篇散文,甚至一首很短的儿歌。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将这些课文与习作结合,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习作在小学阶段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表达积极性,让他们有话说,有感情要表达,还知道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落笔,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养成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良好习作习惯。作为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为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生而努力,让习作变成春风去温暖孩子,让孩子爱上这缕春风。

参考文献:

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宁波出版社出版,2005年 王有声,《小学作文教学漫话》,宁波教育出版社出版,1978年第2版 李白坚 张赛琴,《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第1版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1版

方圆,《小学生开启作文思路》,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1版 叶圣陶,《文章例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冯维,《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让习作的春风温暖孩子的心田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小学,写作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意识, 不善于从书本中寻找习作训练点

我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多, 有些书籍也过于陈旧, 脱离了现在的教育实际。学校一些老师不太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也不能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由于家长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给孩子购买大量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语言积累的素材相对比较匮乏, 习作能力提高相当困难。加之农村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 没有太多的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 这就让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同时, 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量不够, 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精练。

2. 学生习作的内容单调, 不善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在平时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善于使用“总分总”的结构,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文章开头没有空格, 甚至有的文章全文看不到一个标点符号。再细看学生文章的内容, 要么缺少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要么语言重复出现, 让人读起来感到很啰唆, 更谈不上语言的优美和生动。可见, 教会学生一些必需的习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学生习作的内容描写不具体, 重点不够突出

学生在故事描写的过程中, 不能使用语言技巧把故事内容写得比较丰满, 故事的重点不突出;也有的同学喜欢在文章中写多个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草草带过, 根本不会思考使用一些修辞、成语、名人名言、优秀古诗词等。

4. 学生没有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没有将生活融入习作中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不善于观察, 很难发现生活中可写的内容, 再加上老师千篇一律的习作题目, 一下子让学生缺少了习作的兴趣, 觉得习作没什么意思。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认为教师要多多发掘一些适合农村孩子习作的题材, 紧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特点, 写一写他们生活中的事。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老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第一, 老师、同学的掌声是学生习作的动力。在我的习作课堂中, 我都会让孩子朗读自己的文章, 其他同学在倾听的同时要发现他人文章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哪怕是一个词语、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哪怕是一段生动的描写。在读与听的交融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更多的是让读文章的同学明白自己的文章中哪些地方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表扬, 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第二, 经历是最好的素材, 老师要利用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习作。我执教的班级里有一大半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平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很少。记得在一次主题班队活动课上, 我让孩子们来谈谈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情。孩子在简单的分组讨论过后, 一个一个轮流走上讲台畅所欲言。其中, 一个孩子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一次回家过程中, 父亲骑着三轮车载着她和妹妹, 在一条小路上车子滑进了路边的沟里, 父亲的手臂被荆条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 但父亲依旧忍受疼痛把她和妹妹先救了出来。说到这里, 班级里鸦雀无声, 发言的孩子低下头去, 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我立刻为这位同学和她伟大的父亲鼓起掌来, 班级里立刻掌声雷鸣, 久久没有平静——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就产生了。其实, 每一个孩子都有难忘的经历, 关键是教师要唤起孩子的记忆, 让沉睡的记忆苏醒, 便会产生优秀的文章。

2. 平时的阅读应更好地为习作服务

每周我都会让学生们去阅读一篇文章, 然后去抄一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最后要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抄写这些词语、句子的原因, 把优美的词句和同学分享, 点滴的积累让孩子的文章更加生动优美。有的孩子会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抄上一些经典诗句、有趣成语等, 将一个小小的摘抄本充实得丰富多彩。课余看着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交换自己的摘抄本, 有说有笑地交流, 阅读会让孩子们的习作之路更加精彩。

3. 用心去观察、思考会让文章更加精彩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在执教《莫泊桑拜师》这一篇课文时, 就让班上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口去观察一大早老师、同学进校园的情景, 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这让很多孩子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低年级的孩子进校园都是蹦蹦跳跳的, 高年级的孩子进校园都是成群结队的;学生进校园都背着大大的书包, 老师进校园都提着小小的包包;男生进校园都是边走边闹的, 女生进校园都是窃窃私语的等。其实, 一旦孩子去认真地观察一件事, 哪怕是最为细微的一件事, 都会有很多奇妙的发现。后来, 我们班那个星期的周记《学校门前的发现》就很自然地完成了。

上一篇:游玉海楼作文下一篇:资产管理安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