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精选3篇)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 1 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2 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 4 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2

(时间:40分钟 满分:70分)

一、基础巩固(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萧森(xiāo)

暮砧(zhēn)..塞上(sài)秋兴八首(xìnɡ)..B.妃嫔(fēi)朔漠(sù)..青冢(zhǒnɡ)群山万壑(hâ)..C.单于(chán)潦倒(liáo)..凋伤(diāo)省识(xǐnɡ)..D.霜鬓(bìn)渚清(zhū)..环珮(pâi)孤舟一系(xì)..解析:选C A项,“兴”应读xī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选C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画图省识春风面(知道).B.一去紫台连朔漠(离开).C.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解析:选A 省:曾经。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塞上风云接地阴 B.画图省识春风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

D.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选D “萧森”古今义相同,都指“萧瑟阴森”。A项,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B项,古义:图画;今义:画图画。C项,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艰苦困难。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

A.{百年多病独.... 1 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C.{独留青冢向....解析:选D A项,副词,独自/副词,只,仅仅;B项,副词,尚且/副词,还;C项,介词,对着/副词,从前;D项,介词,跟。

6.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解析:选B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7.名句默写。(6分)(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阅读鉴赏(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

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B.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C.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漂泊异地,日

①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爱国的感情。

D.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E.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伤时,更多的是思亲。

解析:选CE C项,应为“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E项,应为“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

9.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运用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渲染了凄清之境(或:用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③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东北十里处。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悒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C.“万事非”三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和对朋友的惜别之情。D.第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诗歌题意。

①E.第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解析:选CE C项,无“惜别之情”。E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不正确,末句句意为,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1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充分地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三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2.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2)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3)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13.“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诗人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4.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三、表达交流(14分)15.请根据下面这首诗与相关注释,把诗歌的前四句的意境用通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横线上。(5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 《月夜忆舍弟》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没有兄弟,有兄弟却都已离散;谁没有故乡,我的故乡却在远方。没有家乡,没有亲人的音讯。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停止战争。

[注]

参考答案:戍楼的更鼓刚刚响过,告诉人们不得随意通行;边境的秋天,只能听得见孤雁的叫声。今夜恰逢白露时节,至此,天气渐渐变冷;头上的明月啊,还是故乡的明亮。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4分)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提示:“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答题时应考虑这两个因素。)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3

教版

《望岳》《春望》《石壕吏》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 一(背景材料)1.关于《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2.关于《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代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隙逃离长安,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的朝廷所在地——风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曰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门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2)《石壕吏》的艺术构思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2 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2.写法精讲 《望岳》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直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写实“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北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向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廊坊至于歧<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3.难点精讲

上一篇:生涯教育培训心得下一篇:食品公司品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