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临床观察(精选9篇)
方法 对107例脊柱结核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随访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结论 手术时机适当,抗结核治疗方案合理,术前要考虑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关键词】 脊柱结核;病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2~68岁,平均33岁,病程1.5个月~6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31例,胸腰段9例,腰椎51例,腰,骶,8例,脊椎多节段3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107病例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术式:①对脊椎结核有椎体破坏形成死骨及寒性脓肿,无脊髓受压症状者,可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或病清植骨术治疗。
一般腰椎结核较多,占51例,因为腰椎椎管较宽敞,且腰,椎体下缘水平以下为马尾神经,不易致瘫,术后卧床半年,抗结核药物治疗一年半即可。
②对脊椎结核既有椎体破坏又有脊髓受压改变,即肢体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平面出现、尿便失禁等导致不全瘫、全瘫或四肢瘫症状出现者采用侧前方减压、病清减压等,一般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较多,多采用的术式即侧前方减压术,出现四肢瘫者较少,多为严重的颈椎结核所致。
③对无明显死骨及冷脓肿,病变局限,有的X线片仅见椎间隙窄,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脊椎结核,可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法。
④对晚发瘫者,如彻底减压,切除骨嵴,可望改善功能。
2 结果
本组单纯病清术85例,病清前路植骨4例,病清后二期后路植骨5例,截瘫13例,早发瘫12例,晚发瘫1例,9例不全瘫均为胸椎结核所致,通过侧前方减压术全部恢复,4例全瘫大部分恢复,1例晚发瘫较术前双下肢灵活,二便功能改善,截瘫平面下降。
107例中,随访96例,痊愈90例。
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3 讨论
在本组病例中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较高,在全部单纯结核中,多数为松质骨结核,松质骨易受侵犯。
结核菌感染椎体后造成骨质坏死,早期可无症状或酸痛不适,此时坏死骨质未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时,X线显示病变骨小梁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样,继续发展,坏死骨质部分被吸收,便与周围形成了明显界限,X线片出现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空洞,常可见到死骨影,如病变继续扩大,穿破椎体,侵犯椎问盘及周围组织,造成椎体及间盘破坏。
压缩产生脊柱后突畸形,脓液积聚可产生椎旁及流注脓肿。
结核性脓肿无一般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剧烈反应,红热及疼痛不明显,称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组成。
在脊柱结核病灶中,除脓汁外,还有大量干酪样物质、结核性肉芽组织、死骨和坏死间盘,病清时应一并清除,再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可治愈。
脊柱结核分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
其中边缘型以椎间隙窄、椎体邻缘及间盘破坏为主,中央型多以单一椎体破坏为主。
多见于儿童。
骨膜下型为脓汁流注,可侵蚀多个椎体导致多节段脊柱结核,形成的脓肿在颈椎多位于椎体前方,颈4以上病变可形成咽后壁脓肿,应经口腔排脓,胸椎位于椎体两侧,x片上呈梭形影,胸腰段结核寒性脓肿可为椎旁脓肿,也可为腰大肌脓肿,腰,骶,椎体结核可为腰大肌脓肿,也可为骶前脓肿,抗结核药物不易通过血运差的脓肿壁进入病灶。
故脊柱结核病清术既清除脓肿壁及其内的死骨、病变间盘、干酪样物质,改善了血运,又使抗结核药物更易于进入病灶内杀菌,使病灶能够较快治愈。
脊柱结核用药方法:可选择下列抗结核治疗方案的一种。
方案①: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
方案②: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③: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④: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⑤: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⑥: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一旦确诊脊柱结核,入院后应先系统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2周,尤其是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一般至少抗结核2周或更长时间,体温趋于正常,结核症状趋于稳定方可手术,否则易导致结核播散,尤其是体弱合并其他疾病的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11年3月间我院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龄30.7岁。其中颈椎病变11例,胸椎病变19例,腰椎病变12例,患者查体均伴有疼痛,盗汗乏力,下肢麻木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42例患者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塌陷,椎间缩小或消失,单一病灶患者17例,病灶累及多个的有25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及结核性肉芽肿[3]。
1.2 术前准备
在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前,为患者做常规血尿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进行2~4周的基础抗结核治疗,使患者结核症状改善,血沉、血红蛋白指标接近正常值后再进行手术。
1.3 手术治疗
评定患者脊柱结核病情程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手术麻醉方式均采用全麻。手术切口根据患病部位选择,颈椎结合选择右侧胸锁骨和乳突肌交汇前缘行纵向切口;胸椎病变选择开胸手术入路切口;腰椎病变选择腹膜外切口或骶后正中处切口。手术方式选择根据病变情况采用适合术式,对椎体形态正常,存在死骨和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单一的病灶清除手术;脊柱形态受到部分破坏,椎间距减小,行病灶清除后有骨损伤的患者可采用病灶清除与植骨融合进行联合手术治疗;脊柱形态破坏严重,椎体塌陷明显,需矫正脊柱畸形的患者可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联合治疗。
1.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一周内为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48h内进行负压引流。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后脊柱和椎体情况,评判手术效果。术后2周进行康复锻炼,以便更好的恢复机体功能。继续给予抗结核治疗1~2年。
1.5 效果评定
手术后1~2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病灶情况进行评定。患者身体状态好,血沉、血红蛋白指标正常,影像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愈合良好为优;患者还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血沉、血红蛋白指标接近正常,影像检查显示植骨融合,病变部位无脓肿为良好;患者体征无改善,影像检查显示植骨未融合,病灶周围仍产生脓肿为差。
2 结果
本院42例脊柱结核患者7例采用单一病灶清除手术,24例使用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进行联合治疗,剩余11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联合治疗。所有患者病情不同程度好转,总体优良率达到95.24%(表1)。术后发生3例并发症,其中2例窦道,1例肠梗阻,行2次手术后并发症治愈。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累及脊柱造成的病变,结核杆菌主要致病部位在肺和人体全身骨骼,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形式,发病率最高可达50%左右[4]。现临床治疗脊柱结核的措施是采用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核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结核杆菌,控制结核病情发展,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一定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断药物或中途给药,都有可能造成治疗的失败[5]。
外科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不仅可以清除无血运、坏死的病灶,改善患者血运,提高机体内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骨融合。而且可以解除患者的脊柱压迫,帮助椎体复原正常位置,重新为患者建立脊柱形态结构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6]。我院目前开展了以下3种手术方式:(1)病灶清除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础手术方式,该手术是针对脊柱形态结构破坏轻,椎体无明显塌陷的患者采取的一种创伤低,出血少的手术方式,但是该手术手术后静养时间较长。利用该基础手术治疗时要注意病灶清除必须彻底,防止复发的可能及愈合早期易发生脊柱稳定性减弱等不良现象。(2)病灶清除合并植骨融合是在病灶清除术的基础上使用植骨技术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该手术是针对有骨质缺损并且脊柱形态受到破坏、椎体间距减小的患者所开展的,此种手术方式减少了术后因脊柱结构不稳定而发生畸形的可能。但是该手术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植骨的融合情况,避免融合失败后造成的植骨块吸收、折断、塌陷等症状,严重的有可能造成植骨块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的并发症。(3)在前两种手术基础上我院开展了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内固定相结合的手术治疗措施,该手术虽然操作困难,但对于脊柱形态破坏严重,椎体结构变化大,脊柱需矫正的患者是一种高效合理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有效的维持了脊柱形态的稳定性,防止了植骨块脱落、折断、塌陷而造成的并发症。此外,加入内固定后,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植骨融合的时间,提高了植骨融合的几率,最大程度的帮助了患者尽快康复。
总而言之,个体化手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后疗效及降低术后复发率,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是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例如患者的脊柱形态,骨破坏情况,患者身体状况,医疗环境等[7]。我院为此次收治的42例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手术后患者优良率达到95.24%,且随访2到3年未发生一例复发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临床治疗脊柱结核时,积极的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应被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结核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42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基础抗结核治疗,同时根据个体情况积极应用相应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211min,42例患者中产生3例并发症,二次手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3年,23例患者痊愈,其余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好转,无1例复发患者。结论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技术要求高,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对患者采用针对性手术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植骨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启秋.浅谈目前脊椎结核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224.
[2]谭海涛,蒙诗景,陆俭军,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广西医学,2005,27(4):510-511.
[3]张森,邹坤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临床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0):3985-3986.
[4]王志绪,范伟.65例脊柱结核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4-15.
[5]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3):164-167.
[6]瞿东滨,金大地,陈建亭,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74-78.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式手术,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镇痛药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脊柱损伤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其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脊柱创伤;微创手术;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74-02
脊柱创伤主要是指人体脊柱部位受到的结构性损伤,其主要包括软组织损伤、骨损伤以及神经结构损伤等等。导致脊柱创伤的因素较多,但临床上多以交通事故以及工伤为主。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容易导致患者脊柱肌肉萎缩,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功能[1]。微创手术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笔者选取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为(37.4±1.3)岁;病发时间:0.3~5.6h,平均病发时间为(1.8±0.5)h。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7.7±1.2)岁;病发时间:0.3~5.2h,平均病发时间为(1.5±0.6)h。两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体位取俯卧位,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②对照组:取正中切口,贴骨膜将椎旁肌剥离至小关节外侧,并利用自动拉钩将肌肉组织撑开,暴露伤处,在直视下植入钉棒,并进行骨折复位,如有必要则可进行全椎板开窗,利用椎体后缘系统进行骨折复位;③观察组:利用C臂定位,在患者椎弓根外侧缘稍偏外侧处做纵向切口,之后分离多裂肌以及最长肌。逐级扩张软组织并安置工作通道。暴露峡部以及乳状突,之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并置入塑形好的棒,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如有必要则可进行全椎板开窗,利用椎体后缘系统进行骨折复位。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3]:经手术后,骨折复位良好且关节功能未有明显影响则可判断为显效;经手术后,患者骨折创伤恢复性较好且基本未伤及到关节活动性则可判断为有效;经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善则可判断为无效。本次研究将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3]: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以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脊柱创伤属于脊柱外科疾病,导致该病症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常见的有交通事故、人为击打以及工伤等。脊柱创伤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为脊柱骨折,其通常病情较重,不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损伤,同时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治疗脊柱创伤多以手术为主,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开放式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手术方式,对照组则进行了传统开放式手术,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结果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低等相较于对照组具有较大优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本次研究结果与谢一方等人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4]。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脊柱损伤临床效果较好,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5(14):138-140.
[2]陈汉文, 王智培,高书明,等.CT 引导经皮微创技术在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 35(16):2491-2492.
[3]王必胜,沙宇,卢正楷,等.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58-59.
出生后在背部中线有一个性肿物,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体积小者呈圆形,较大者可不跪着,有的基地宽阔,有的为细颈样蒂。肿块表面的皮肤可为正常,也可有稀 疏或浓密的长毛及其异常色素沉着,有的合并毛细血管瘤,或有的深浅不一的皮肤凹陷,啼哭或按压前囟时,囊肿的张力可能增高;若囊壁较薄,囊腔较大,透光试 验可为阳性。
脊髓、神经受损表现
可表现程度不等的下肢迟缓性瘫痪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其他合并症
脑畸形和智力障碍,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可出现各种脑畸形,包括脑叶发育不全、多小脑回、脑裂、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前脑无裂畸形和大脑发育不良等。脑组织检查发现细胞迁移畸形,脑干尤其显著。
脑积水,80%-90%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可出现脑积水,腰骶部脊髓畸形合并脑积水发病率较低。
括约肌功能,80%-90%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尿储留、感染、膀胱憩室、输尿管返流和慢性肾衰等。
迟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肢体痉挛增加、节段性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水平上升、进行性神经肌肉骨骼畸形或脊柱侧弯加重等。
Chiari II畸形:几乎完全见于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包括小脑蚓部和扁桃体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延长以及小脑表扁桃体和脑干下部下降至椎管内。在婴儿中,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误吸、呼吸暂停、哭声弱、后组颅神经瘫痪和生长障碍等。
1)脊膜膨出型:以腰骶部多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膜通过缺损的椎板向外膨出到达癖习,形成背 部正中囊肿样肿块。其内容物除少数神经根组织外,主要为脑脊液充盈,因此透光试验阳性,压之有波动感,重压时出现根性症状。增加腹压或幼儿啼哭时,此囊性 物压力增加。其皮肤表面色泽多正常;少数变薄,脆硬,并与硬脊膜粘连。
2)脊髓脊膜膨出型:较前者多见。膨出内容物除脊膜外,脊髓本身也突出至囊内,见于胸腰段以上,椎管后方骨缺损范围较大。膨出囊基底较宽。透光试验多阴性,手压之可出现脊髓症状(应避免加压性检查)。多伴有下肢神经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6例, 男6例, 女10例, 年龄31~49岁, 中位年龄37.8岁, 颈椎结核3例, 胸椎结核9例, 胸1椎体节段有骨质破坏1例, 胸椎结核合并脊髓损伤 (不全瘫) 1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程度的贫血改变。
1.2手术方法颈椎、胸椎、腰椎不同节段的脊柱结核,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同的麻醉方式, 本组病例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腰结核也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颈椎结核前路手术采取仰卧位, 胸椎结核多采取侧卧位 (脓肿较大一侧在上) , 腰椎结核多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俯卧位植人椎弓根钉比较方便) 。切口:颈椎多采取右侧胸锁乳突肌旁纵切口;胸椎及腰椎多采用背部正中切口, 如果采取一侧椎弓根固定可采取背部中线旁切口, 更有利于病灶清除。颈椎结核以病椎为中心沿胸锁乳突肌内缘或外缘做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长约6cm, 必要时可以上下延长切口沿切口方向切开并游离颈阔肌处理颈外浅静脉。沿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内缘肌肉间隙达病椎前方、露出脓肿。保护颈动脉及颈静脉和副神经。必要时可切断肩胛舌骨肌, 纵行切开脓肿吸净脓液, 用刮匙清除坏死组织及死骨, 注意清除对侧脓液及坏死组织等。当认为病灶清除彻底时可以用碘伏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内部及切口, 如有可能应尽量充分植骨, 颈椎前侧钢板内固定增加颈椎的稳定性。为避免术后渗血造成气管压迫保证切口一期愈合, 可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 待引流液24h<10~15ml时拔出引流管。胸、腰椎结核采取背部正中或背部中线旁切口 (距棘突约2~3cm) , 以病变脊椎为中心,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长约10cm。暴露一侧或两侧病椎上下健康椎体椎弓根, 首先行椎弓根钉内固定 (一侧或两侧) , 此时可以适当矫正后突畸形[3,4], 如不理想可以等病灶清除完毕, 植骨后再次调整椎弓根钉棒的长度及弧度使其后突畸形得到充分的矫正。然后沿患椎侧后方分椎旁肌肉显露病椎一侧的横突或相应的部分肋骨, 切除1~3横突或部分肋骨 (5~6cm) 满足手术操作需要, 切下的横突及肋骨以备植骨用。将胸膜或腹膜小心向前推开到达患椎的侧前方, 如有胸膜或腹膜损伤应及时修补, 找到并显露脓肿。纵行切开脓肿逐步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及死骨, 对侧脓液等一并尽量彻底清除, 反复用碘伏盐水冲洗脓腔, 放入抗结核药物如链霉素, 异烟肼粉剂, 视情况给予充分的植骨、调整内固定到合适的矫正畸形的位置, 锁紧椎弓根钉螺栓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放置引流管, 闭合手术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变, 血氧监护, 观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变化。观察切口及引流物性质、引流量。引流液24h<10~15ml时拔引出流管。术后可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7d左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血沉、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 拍X光片观察内固定植骨的情况。之后3~4个月复查一次上述化验检查、拍片等。根据不同部位手术及骨质破坏情况, 内固定物的不同种类牢固性, 4~6周开始在支具的帮助下开始功能锻练。手术后坚持常规抗结核治疗1.5~2年, 视病情决定停止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2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全部获得12~18个月随访, 术后经病理学证实术前诊断全部正确, 手术2周后患者低烧、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以及腰痛症状明显减轻。病椎融合情况:局部植骨全部骨性融合, 其中1例有吸收情况, 病椎的高度丧失约1/2, 但椎弓根钉无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1例手术中清理病灶时损伤胸膜, 约有500ml渗出液体自胸腔吸出, 清理胸腔后经麻醉师鼓肺未发现气胸情况同时缝合胸膜, 术后2d拍胸片未发现气胸, 未行特殊处理。
3讨论
以往对骨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掌握的比较严格。如胸椎结核必须有明显的椎旁脓肿、经久不愈的窦道、大块的死骨、较大的空洞, 脊柱有明显的后突畸形。脊髓损伤出现后对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患者才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也仅限于病灶清除单纯植骨融合, 不放任何内固定物不放引流等。这种手术方式使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并发症多, 植骨融合率低, 畸形不能矫正, 伤口不愈合率、病死率高。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病死率更高。这些年来脊柱外科理论不断创新, 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以及各种内固定物的创新和应用, 对手术的适应证有了新的认识。笔者认为, 应根据病灶所在的部位及骨破坏、后凸畸形的严重度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积极手术缩短病程。手术目的:一期彻底清除病灶, 充分植骨, 选择合适坚固的内固定材料矫正畸形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充分引流降低切口不愈合率, 从而改变了以往的治疗程序[5]。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植骨不融合率及螺钉松动。同时为防止因活动过早断钉、断棒, 使手术失败, 手术后应配带支具外固定, 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同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一期完成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解除脊神经压迫, 并行简单可靠的内固定增加脊柱的稳定性。避免患者长时间卧床, 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丁江平.经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 :54-58.
[2]徐建中, 蒋电明, 王爱民, 等.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12) :969-973.
[3]朱勇, 赵宏, 邱贵兴, 等.内同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7) :634-637.
[4]田小宁, 薛金山, 温世明, 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椎体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4) :321-324.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75-02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患,有活动限制、脊柱疼痛等病状表现,部分神经及脊髓损伤严重者,伴随有下肢麻木、疼痛等表现[1]。本研究分别采用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术对两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18周岁;②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害的胸腰段骨折;③无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直肠、膀胱功能障碍;④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严重开放性骨折;②病理性骨折;③先天畸形;④伴严重颅脑、胸腹腔损伤等。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9~46岁,平均(36.02±3.34)岁,损伤部位包括18例T10~11椎体,24例L1~2椎体;病程1~48h,平均(12.36±2.19)h。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8~45岁,平均(36.13±3.55)岁,损伤部位包括16例T10~11椎体,26例L1~2椎体,病程1~47h,平均(12.35±2.1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前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取合适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后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在椎弓根内做切口,完全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术毕,对全部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加强病情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骨组织愈合情况。疗效参照有关文献 [3]拟定。显效:症状消失,疼痛缓解,骨折组织恢复良好,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症状改善,疼痛减轻,骨折组织基本恢复,但对工作及生活仍有一定影响;无效:与显效及有效标准不符。运动及触觉评分参照ASIA2000标准对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进行评分[4]。观察患者是否有腰酸背痛、钉松等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40/42),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38/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 术后研究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均明显好转,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严重时还可造成患者下肢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路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学者对该种术式提出质疑。黄善武等[6]指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而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的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
与后路内固定相比,前路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前路内固定术能够对患者脊柱畸形直接进行矫正,能够在直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对减压效果与患者脊柱功能的改善十分有利,术后固定效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恢复脊柱高度和神经功能;②前路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固定位置,对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与脊柱承受力的分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患者Cobb角、运动及触觉功能得到快速改善,因此临床疗效显著。但需要明确的是,前路内固定术也存有些许弊端,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等。因此,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于患者脊柱损伤一侧入路,同时还要防止各脏器阻挡,加强对胸膜与神经根的保护,以防其过度损伤。
从两组治疗后的运动及触觉评分来看,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运动及触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使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改善更为明显,这与蔡谦等[7]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提示相较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内固定术的安全系数更高,可有效降低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照组之所以不良反应例数较多,可能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内固定撑开过度及内固定节段选择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前路内固定术在改善患者运动及触觉、减少并发症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渊2000年修订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341-342.
[2]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51.
[3]黄淑芬,陈伟燕,刘家瑞,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12-213.
[4]王方永,李建军.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 2011版)最新修订及标准解读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8):797-798.
[5]李志鲲,王飞,易红,等.Tiltmeter软件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度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00-104.
[6]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7]蔡谦,蒋再平,万钧,等.前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1):33-34.
【关键词】 中医药;肺结核;西药;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8-02
肺结核属于临床当中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类型,并且该症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人们经济水平大幅度上升,生活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人们患上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不断上涨[1]。相应肺结核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疾病类型,目前针对肺结核采取过多药物的干预治疗,直接促使患者所具备的结核杆菌开始产生多重的耐药性,由此导致肺结核病的感染问题成为当下主要研究热点。文章抽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64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64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27例,年龄在22-76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2.1±6.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结核疾病诊断标准,其中患病最长的为296天,患病最短的为35天,患者平均病程为(155±43)天。采取随机的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其西药加以治疗,具体采用乙胺丁醇片(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33021602,以塑料瓶作为产品包装,每瓶100片,每片大概0.25g)、利福平胶囊(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33021748,塑料瓶装,每瓶100粒,每粒0.15g)加以治疗,其中乙胺丁醇片每天一次口服,每次25mg,而利福平胶囊则每天三次,饭后服用,每次0.45g[2]。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加以治疗,具体药物配方为25g黄连、3g、黄芪和芍药、20g全蝎、30g猫爪、22g白芨以及15g蛤蚧等。需直接结合配方和剂量要求将药物配备齐全,并将其烘干,然后可直接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即可,服用时可结合蜜丸进行。一般药丸大小在18g左右,患者需坚持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粒即可。两组患者均需治疗三个疗程,没两周为一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针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判断,具体结合患者治疗后所出现的咳嗽及痰中带血的清理来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疼痛、盗汗以及手足心发热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X(—)+S)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其治疗总有效率(96.8%)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3.1%)相比差异非常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肺结核疾病属于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类型,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更多都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3]。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防服用过多药物而给患者身体内脏所带来的不良毒副作用。以往肺结核的治疗,通常都是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因此毒副作用很大,即便是治疗结束后也将难以真正有效的实现其治疗的效果,甚至还很有可能直接引发相应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因此对患者威胁非常大。
肺结核在中医学中被成为肺痨病,其最早在《内经》当中就有所记载,且在很多相应的中医文献当中都生动的描述了肺痨疾病的主要症状[4]。因此结合肺痨病的病因和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两大原则来进行,一是补虚培元,因为肺痨病的病灶主要在患者肺部,因此治疗时需要以补患者肺气和益非阴为主。二是需要抗痨杀虫,痨虫是痨病的主要根源。中医讲究治病先治本,所以需要做好抗杀痨虫工作。其具体药物配方为药物配方为25g黄连、3g、黄芪和芍药、20g全蝎、30g猫爪、22g白芨以及15g蛤蚧等。需直接结合配方和剂量要求将药物配备齐全,并将其烘干,然后可直接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即可,服用时可结合蜜丸进行[5]。一般药丸大小在18g左右,患者需坚持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粒即可。
本组抽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64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其西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其中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质量有效率(96.8%)要显著高于对照组(53.1%),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概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都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取中医疗法治疗肺结核病的疗效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的提升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而控制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天宝,叶品良,成茂源. 中医药治疗肺结核临床研究概况[J]. 亚太传统医药,2015,01:38-39.
[2]杜艳梅. 中医治疗肺结核病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4:95-96.
[3]殷爱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病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3,12:10-12.
[4]何卫华. 中药协定方治疗肺结核病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3,04:64.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病的一种, 是骨结核中最多的一种, 约占50%。脊柱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其发病率正在增加。典型的脊柱结核可破坏椎间盘和相邻椎体, 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及驼背的形成。病灶对胸椎的影响是最多的, 病灶周围“冷”脓肿的形成则是另一特征, 多发的不连续的椎体结核的发病率与以前相比明显增加[1]。脊柱结核的特征性临床特征包括局部疼痛、局部压痛、僵硬的肌肉痉挛、寒性脓肿、驼背和明显的脊柱畸形。寒性脓肿发展缓慢, 当结核感染延伸到相邻的韧带和软组织时, 冷脓肿的特征是疼痛和炎症所具有的其他症状[2]。病原学确诊需要抗酸杆菌在显微镜下识别和确认。聚合酶链反应也是一种可根据具体病情和结核病细菌学诊断手法而定的有效的方法, 从受累椎体的中心患部在影像学技术指导下引针活检是早期病理组织学诊断的金标准, 抗结核治疗仍然是治疗的基本。一般情况下, 对诊断确切、脓肿不大、不伴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缺损的脊柱结核患者, 可采用保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预后一般较好[3,4,5]。
骨结核的诱发因素较多、较复杂, 包括贫穷、文化程度低、营养不良、酗酒、吸毒、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等, 脊柱结核的诱发因素也是如此[6,7,8,9,10]。脊柱结核的遗传易感性最近也已证实。脊柱受累通常是血行播散所致, 原发感染部位一般是肺部病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传播时, 可通过动脉或静脉途径, 动脉传播时, 在每个椎体的软骨下区由前、后脊髓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丛, 这种血管丛有利于感染的血行播散[11]。椎旁静脉丛是一种无阀系统, 使血液在2个方向上自由流动, 当咳嗽等剧烈震动引起腹腔和胸腔内压力增高时, 病原微生物通过骨内静脉系统的感染传播可能引起椎体病变。不相邻的椎体结核, 则是椎静脉系统传播传染到多个椎骨引起的[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MRI检查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7例, 年龄为15~62岁, 平均年龄 (28±2) 岁。患者均术前进行了X线、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这3种影像学方法的检查, 并对其影像学成像进行了研究和术后对比, 从而评价其诊断价值。患者主诉颈、胸背部、腰骶部钝痛不适或下肢放射痛, 脊柱僵硬, 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出现结核中毒症状, 如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疲惫乏力等。
1.2 检查方法
采用国产西南400 m A X线机做常规正、侧位X线平片, 根据X线摄片病变部位或临床检查提示病变部位做MRI检查;MRI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和脊柱专用线圈, 扫描矢状面T1WI、T2WI及冠状面T2WI, 静脉推注0.01 mmol/kg的马根维显 (Gd-DTPA) 注射液作为造影剂;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HD750 64排螺旋CT机, 常规横断面及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包括所有病变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
2 结果
2.1 3种影像学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87例受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背部疼痛占90.8%, 神经根疼痛占12.6%, 麻木占13.8%, 衰弱占8.0%, 行走困难占11.5%, 发烧占21.8%;体征:压痛占80.5%, 叩击痛占51.7%, 脊柱后凸占32.2%, 肿块占5.7%, 窦道占4.6%;累及胸椎的占50.6%, 累及腰椎的占37.9%, 累及颈椎的占5.7%, 累及骶椎的占4.6%, 累及尾椎的占1.2%, 转移病灶占11.25%, 累及一个脊椎的占17.2%, 2个脊椎的占59.8%, 3个及以上的占21.8%。影像学表现:椎间隙受累占82.8%, 脓肿占35.6% (其中椎旁脓肿占29.9%, 椎前脓肿占3.4%, 脊髓脓肿占2.3%) , 硬膜外压缩占19.5%, 病理性骨折占3.4%。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和MRI检查, 3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见表1。
例
X线无法准确诊断脊柱结核是因其“盲区” (颈、背区、骶骨、骶髂关节等的重影) 。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早于X线。MRI比X线更敏感, 比CT显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更加具体, 它可检测到早期软组织病变, 如软组织和椎体受累、脓肿蔓延、椎管及脊髓的变化和压缩 (硬膜外和硬膜内) 以及相关变化, 由于其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及没有危险的辐射, 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2 脊柱结核所致病理变化影像学表现
对于脊柱结核所致病理变化, 如椎间盘受累情况、椎间隙狭窄、骨髓水肿的程度, MRI检查比X线检查反映的结果更清晰、更准确, 如图1所示。
注: (a) 示L2-L3椎体间椎间盘间隙变窄; (b) 显示椎旁病变 (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 , L2-L3椎间盘炎联合硬脊膜前缘; (c) 显示L2-L3椎旁区域的低信号; (d) 、 (e) 显示前硬膜外联合和骨髓水肿的分辨率; (f) 、 (g) 示左侧椎旁小边缘骨髓水肿; (h) 、 (i) 示治疗后水肿消失
2.3 脊柱结核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反映的患者病变情况更具体、准确, 成为脊柱结核治疗前后的主要检查方法及诊断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段, 如图2所示。
3 讨论
X线检查经济方便, 是目前筛查脊柱结核最常用的方法, 准确性为91%, 对骨质改变、椎间隙变形等比较敏感, 但对早期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比较迟钝。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诊断准确性为97%, 对钙化、骨质改变较敏感。MRI对软组织有较高的灵敏度, 诊断准确率可达98%。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13]。
注: (a) 示终板与椎体高度L3、L4的损失; (b) 示终板硬化, L3、L4与椎旁边缘变锐利; (c) 示L3、L4椎旁病变与前韧带蔓延; (d) 、 (e) 示前硬膜外联合与椎间盘炎; (f) 矢状位T1WI显示高信号, 提示有脂肪浸润骨髓; (g) 示低信号及椎旁病变存在; (h) 为T1WI轴向同一患者治疗8个月后椎旁变化与脂肪替代骨髓的证据扫描
回顾脊柱结核的研究, 发现脊柱结核影响所有年龄组。最年轻的患者为2岁, 年龄最大的是82岁。平均年龄为38.2岁, 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为主。脊柱结核是典型的慢性病程, 病情进展缓慢。背痛是脊柱结核最常见的症状 (90.5%) 。不像肺结核, 脊柱结核很少有伴随症状, 如发热、体质量下降或夜间出汗, 这些都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 农村患者占59.5%, 城市患者占40.5%。患者中初中及以上学历占60.4%。从症状出现到确诊, 农村患者的平均用时为23.0个月, 城市患者是10.7个月, 这2组有显著差异。普通公众对可疑结核患者的知识和结核病的意识相对较差。农村患者收入低, 缺乏结核病的认识, 往往容易耽误治疗。以前的研究表明, 脊柱结核的最易患区是胸椎, 其次是腰区, 骶椎是受影响最小的。这些研究结果和我们的研究发现相似[14]。
目前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研究也较多, 但抗结核化疗仍然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有研究者指出, 抗结核化疗药物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发生率为4.2%, 与链霉素和异烟肼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属于一体[15,16,17,18]。所以, 当患者有抗结核化疗治疗时, 应加强监测, 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手术是治疗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后凸畸形、颈椎结核和重度疼痛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手术方式有: (1) 单纯病灶清除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形态基本正常, 无明显椎体塌陷及神经损害表现, 但合并有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或髂窝脓肿, 病灶清除后脊柱稳定性无明显改变; (2) 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结核病灶局限, 体破坏不重或偏于一侧, 无后凸畸形, 病灶清除后出现部分骨缺损, 脊柱稳定性有部分破坏, 需要植骨重建; (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中柱均有明显破坏、椎体塌陷、后凸畸形或椎管内占位, 彻底清除病灶后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但是, 应该明确,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 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19,20]。
摘要:目的:探索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临床研究。方法:收集MRI检查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7例, 年龄为15~62岁, 平均年龄 (28±2) 岁。患者均术前进行了X线、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这3种影像学方法的检查, 并对其影像学成像进行研究和术后对比, 从而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87例患者中胸椎 (50.6%) 为最常累及的位点, 其次为腰椎 (37.9%) , 而颈椎 (5.7%) 、骶椎 (4.6%) 和尾椎 (1.2%) 不常累及, 转移病灶占整体的11.5%。共有21.8%的患者涉及3个及以上的椎体, 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82.8%) 和脓肿 (35.6%) , 在CT和MRI上可见。结论:MRI比X线更敏感, 比CT显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更加具体, 临床可通过MRI等成像方法及生化检验方法来进行辅助诊断, 从而制定出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7例;年龄5岁~68岁, 平均年龄 (43.2±3.1) 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结合具体病变部位, 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以开放式手术清除病灶部位[3]。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在电视胸腔镜环境下进行微创手术, 清除病灶。
1.3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对照组患者, 7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胸腹膜损伤2例, 神经功能障碍2例, 术后感染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 , 5例复发;研究组患者2例发生并发症 (胸腹膜损伤1例, 术后感染1例) , 1例复发。
3 讨论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内部导致感染的常见疾病, 常发生于15岁~35岁年龄段人群的缓发和慢性传染病, 经由呼吸系统进行传播, 潜伏期为4周~8周[4]。约80%以上的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 少部分病变发生在骨骼、皮肤、淋巴等部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结核的防控力度大大提高, 已经基本控制了结核的传播。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会进一步转移到肠道、肾脏等较为重要的器官,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扰。脊柱结核作为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 可通过及时治疗转归, 若没出现严重并发症与神经系统损伤, 无须切除椎体[5]。传统的开放式手术, 由于创伤大、操作时间长、对于患者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 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与生理上的巨大疼痛, 致使身体条件差与耐受性差的患者不能接受传统开放手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胸腔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以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 这种手术方式对机体的干扰少, 创伤性比较小, 疼痛较轻, 通常情况下, 手术之后无需使用止痛药物, 手术后恢复期比较短。胸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属于微创性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对患者损害较轻, 一般术后便可下床活动, 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与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了脊柱结核治疗中微创手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脊柱结核治疗中, 微创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对2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降低患者身体与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结核,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 (3) :156-157.
[2]马远征, 陈兴, 薛海兵, 等.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4) :254-255.
[3]张西峰, 夏志敏, 王岩, 等.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和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45 (34) :76-77.
[4]黄湘荣, 陆普选, 詹子睿, 等.经皮穿刺置管灌注化疗治疗脊柱椎体结核脓肿[J].吉林医学, 2011, 12 (5)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