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共8篇)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1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朱正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掌握西亚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

(3)掌握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与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海洋、海湾、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西亚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西亚石油资源对本 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读西亚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由此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2.难点

(1)本区两洋、三洲、五海、海洋、海湾、海峡及运河。(2)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 宗教。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及本学期前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如:读图、分析、归纳等,本节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图表及相关数据分析归纳,得出西亚地理位置、石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等。针对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了感性认识的内容,如:教学内容多从生活出发,由浅入深、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等。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解决“问题”作为本课主线,通过学生读图、阅读材料、设置悬念、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 的图表及相关数据直观展示西亚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学生到前台朗诵《中东之殇》,并配以音乐、图片。一下子将学生带进战火纷飞的年代。关键词为沙漠、石油、战争、梦魇。

启发:中东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让我们走进中东,倾听他们的呼声。

(二)合作交流,讲授新课(板书)

一、三洲五海之地 1.西亚与中东之说。

(提问)同学们,谁知道“中东”的由来?

(点拨)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 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西亚、远东。

(活动)①阅读教材中的图7.40,找出本区的主要国家和城市。

②让学生阅读知识之窗,说出中东和西亚范围的差别。(强调)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0,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完成下列 框图。

(小结)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五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点拨)里海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苏伊士运河”,提问: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点拨)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土耳其海峡”,提问: 土耳其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点拨)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黑海。(探究)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 重要作用。(小结)苏伊士运河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 口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3.拖动练习(将周边的地理名词拖到适当位置)

二、世界石油宝库(板书)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3,思考:

①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各占多少? ②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板书)2.石油的分布

(活动)阅读图7.42,找出石油的分布地区及主要产油国。

(小结)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埃及

(过渡)西亚石油有哪些石油外运航线呢?

3.石油的主要海上输出路线和输往国家(板书)(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4,提问:

①本区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地区,通过哪些航线?

②同样是输往西欧各国,航线A和航线B的差异何在?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航 线?

(小结)观赏PPT石油输出蹿路线动画,小结路线图

(点拨)虽然航线A比航线B近,但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通航能力有限。(探究)①为什么20世纪西亚为石油而战? 石油的能源地位上升

②结合本区的地形、气候图,提问:

a 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 →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b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

(承转)从目前来看,本区多的是石油,那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三、匮乏的水资源(板书)

(活动)①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西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②阅读图8.8,描述其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板书)1.炎热干燥的气候

(探究)水资源的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畜牧业、灌溉农业

(活动)阅读图8.7完成下列内容:找出本区主要的河流、湖泊和“无流国”(小结)分布不均,多国共用(引申思考)

如何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小结)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埃及的跨流域调水。(板书)

四、世界观注的热点地区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7,了解本区的人种、分布及宗教信仰。

(点拨)阿拉伯人──西亚多数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犹太人──以色列,犹太教 波斯人──伊朗,伊斯兰教(板书)1.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质疑)西亚地区是不是都是阿拉伯国家呢?

(小结)本区除土耳其、以色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外的大部分国家,计 13个国家。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

(活动)阅读26页中的课文“热点西亚”和图7.47,了解本区的宗教状况。(小结)三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两个圣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麦加(伊斯兰教)

五、知识大比拼

1、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答对答错以铃声为准]

2、必答(答对得一分,答错不扣分,大家用掌声为准)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2

Lgnacio Sola-Morales写的一篇关于“当代”西班牙建筑的文章中把拉菲尔·莫内欧归结为从城市环境出发进行设计的建筑师。他总是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场所进行感知,运用对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对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莫内欧认为建筑是从场所中生根长出来的,场所应该被当作任何建筑的首要因素。在他的设计中,建筑是抱着一种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而且是只建立在此时此地的建筑。他的设计作品处处体现出他对历史、环境、场所、人文的关注与思考,每一个作品都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做出了世纪的贡献。他在西班牙穆尔西亚市的市政厅加建项目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

2 穆尔西亚市政厅

穆尔西亚市是一座紧邻地中海的,独特、高密度的西班牙中世纪城市,穆尔西亚市政厅就位于这座古老城市最为重要的中世纪广场(Plaza Cardenal Belluga)上,这里是老城的核心,由位于东侧的穆尔西亚主教堂、南侧的主教府邸,以及北侧的一排18世纪的住宅围合而成。主教堂对面、广场西侧原为产权属于政府的圆头住宅,后来被拆除,拉菲尔·莫内欧被委托为这个空缺的面设计了穆尔西亚市政厅的加建部分(见图1)。

对于这栋建筑的设计,最关键也是最难于解决的无疑是新老建筑关系问题。与一座16世纪的巴洛克式教堂正面相对,左邻17世纪的主教府邸,右邻18世纪的住宅,在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处于宗教核心地位的公共广场上,新建筑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对现有环境表达怎样的态度,都是建筑师需要面临的难题。

2.1 地位

莫内欧以其对场所和项目的敏锐感知,对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将这个政府建筑的扩建项目定义为广场上的“观众”,不会去与教堂和宫邸争夺主角位置的观众。莫内欧设计了一栋3 000 m2的建筑来填补广场西侧的空白,以开放的下沉空间来围合广场上原有的基地边界。他的建筑没有回避与主教堂的对峙,使主立面面对广场,同时保持了两侧街道的完整。

新市政厅的主入口没有开在主立面中间,而是闪到建筑北侧的街道上。体现了主立面作为“观众”的专心姿态。市民还可以从2层的玻璃通廊进入建筑,避免从广场直接进入建筑的设计方式,表达了对其他建筑的尊重。

2.2 关系

市政厅加建部分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可以被分为4类:

1)与重要的老建筑的关系;

2)与地位与其相当的老建筑的关系;

3)与普通的老建筑的关系;

4)与场地上原有建筑的关系。

莫内欧在设计中恰当、精密地处理了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地位,明确交代了以上4种关系。同时,建筑又不因为处理这个复杂的相互关系而显得零乱。

首先是与重要的老建筑,即穆尔西亚主教堂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说,新市政厅是以“观众”自居的,这正是它对待主教堂的态度,这个“观众”特别是指主教堂的“观众”。面对面地站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不是要对立,而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观看,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简朴的外观,退到立面后面的阳台,都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而建筑侧面的入口也正说明了对教堂及教堂支配下的广场的尊重(见图2)。

地位相当的老建筑算是主教府邸和老市政厅了,新市政厅对它们同样是尊重的态度,同时在寻求某种联系。通过立面上的划分位置与比例对老建筑的模仿与延续,以及位于2层的玻璃通廊来建立一种具有传承性的联系(见图3)。

与普通老建筑的关系就是指与北侧18世纪住宅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更随和、更市民化的。把建筑主入口置于北侧就是持着对这些建筑开放的态度,与南侧的2层通廊保持着与市民的距离感相反。地下1层的咖啡厅也是在尊重主教堂的前提下,对老住宅边以露天咖啡、茶作为习俗的市民生活的一种延续。

与场地上的原有建筑,即已被拆除的圆头住宅的关系完全是由建筑的下沉空间体现的。下沉空间的弧形正是对基地上已经被拆除的老住宅位置的回忆,这种无需声明的含蓄元素正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纪念。

2.3 立面

面对广场的主立面是莫内欧市政厅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一运用了黄金分割的立面表达了整栋建筑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历史与现代、有序与无序两对矛盾概念的回答。

立面由砂岩石的基座和其上的凹柱廊组成。层与层之间已暴露的混凝土楼板作为分割,莫内欧精心地调整每一层的柱间距与密度,创造出不同的节奏。莫内欧形容立面“决不会与古典秩序对抗,它就像一幅乐谱,反对对称”。可以形象地说主立面是以各层楼的楼层线为水平系统的一连串音乐符号。每一层方柱都遵循着自己的节奏,把几层放到一起就像是同时奏鸣的悦耳曲调,或者说是负责自己部分的不同乐器共同演奏的交响乐(见图4)。

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对主立面起着影响作用。比如立面上的窗线就在模仿临近建筑,从阳台的安排可以看出与主教府邸的立面联系;蜕去秩序与理性,立面上的形式把玩显露出的做作与巴洛克教堂多少有些相似。内在空间对主立面的作用则体现在横向的划分上,立面的水平线条表达了建筑空间的垂直划分。建筑主要由地面层以上的旅游信息中心和地面层以下的立法院会堂组成。特别是在3层有一个两层通高的接待室,它的空间形式被完全反映在立面上。

2.4 材料

新市政厅在外立面上运用了一种当地的金黄色砂岩石,创造出十分平滑、挺廓的表面。主立面一侧的内廊上莫内欧运用了木材、混凝土来标识出楼层的变化,用不同的材料处理表达立面上的横向分割。简单的材料元素与几何线条,道出简练含蓄的立面语言,反映了建筑与环境应有的对话,这正是莫内欧所表达的难以察觉的安静姿态(见图5)。

3 城市文脉传承的实现

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一个有历史且注重内涵的城市十分重要,与标新立异的做法不同,在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项目中,莫内欧充分考虑了城市空间的延续、文脉的继承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

然而,究竟什么是城市文脉,通过穆尔西亚的案例分析,认为与建筑相关的城市空间本身的特征、肌理与表情,场所内在的秩序与精神,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都是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真正尊重城市文脉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属于这个特定的城市场所,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特别是在欧洲这样有历史积淀的城市当中,尊重城市文脉就是保护城市文化,传承历史。这与国内大拆大建,标新立异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延续城市文脉:1)在立意层面就应该本着尊重城市文脉思想。市政厅的扩建中,莫内欧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未来新建筑以观众的身份出现在广场上;2)在建筑的形体和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3)把握周围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活,以及当地居民的习惯。

4 结语

经过对建筑师莫内欧设计理念的剖析,以及对于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项目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建筑设计中尊重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在尊重城市现有的文脉关系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它既不是凭空乌有的创新,也不是因循守旧的模仿,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

摘要:指出建筑师拉菲尔.莫内欧在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设计中体现了对城市文脉传承的理解,从设计定位与城市关系、立面设计和建筑材料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求平衡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扩建设计

参考文献

[1]后德仟.莫内欧“反应建筑”的思想与理论[J].建筑师,2004(6):19-26.

[2]吴放.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J].建筑师,2004(2):54-61.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主电路与辅助电路 轻轨车辆 高压电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U239.3 文献标识码:A

1 马来西亚安邦延伸线项目车辆介绍

马来西亚安邦延伸线项目车辆为轻轨车辆,每列车由两辆带司机室的动车(D车)和一辆不带司机室的动车(M车)组成D-M-D固定编组。马来西亚安邦延伸线车辆主要技术参数:(1)供电电压:DC750V;(2)电压变化范围:DC 500V~900V。

2 主电路设计

主电路采用牵引高压不贯通全车,而辅助高压母线贯通全车的方式;三轨供电与库用供电之间的切换通过接触器形式自动实现。

2.1 设备配置

列车的主电路设备分为高压电路设备、牵引系统设备和辅助系统设备,主要包括:(1)受流器:用于连接第三轨DC750V供电电源;(2)库用插座:用于连接库内DC750V供电电源;(3)浪涌吸收器(避雷器):用于吸收雷击等情况下的冲击电流;(4)高压箱:设置在每輛车底架上的不锈钢箱体,安装高压电路主要电气器件;(5)牵引变流器:采用架控形式,将DC750V高压电源转化为交流变频变压电源分别为两个动车转向架上的4个牵引电机提供电源;(6)辅助变流器:辅助系统采用并网供电形式,整列车设置3台辅助变流器(每台包括一个蓄电池充电机)为车辆提供AC380V和DC110V辅助电源;(7)接地装置:每个转向架上安装两套接地装置,用于车辆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2.2 第三轨供电

当轻轨车辆在三轨线路上行驶时,通过受流器与三轨电源连接,经过受流器熔断器保护后进入高压箱;在高压箱内,DC750V电源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高速断路器为本车牵引变流器供电,另一路经过二极管和熔断器的保护后通过辅助高压母线为整车辅助变流器供电。

正线运营时,DC750V电流经安装在每个动力转向架两侧的受流器,流经保护熔断器,在高压箱内汇流后经过隔离接触器为本车牵引系统及整车辅助系统供电。

2.3 库用电源供电

每辆车两侧各设置一个库用电源插座,当轻轨车辆在车间内检修维护需要接通高压电源时,通过库用插座与车间电源连接进入高压箱;在高压箱内,DC750V电源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高速断路器为本车牵引变流器供电,另一路经过二极管和熔断器的保护后通过辅助高压母线为整车辅助变流器供电。

库内动车或调试时,接通任意一个库用插座,DC750V电流经库用插座进入高压电气箱,库内电源将为本车的牵引变流器和整车的辅助变流器供电。同时,通过接触器自动隔离整车的受流器供电,以保证库用电源与第三轨电源的互锁。

2.4 供电互锁电路

为防止在库用供电时同时接入第三轨电源,导致安全事故,设置了自动隔离的供电互锁电路。

以接入D车左侧库用插座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接入库用电源时,接触器“左库用供电检测”=11-K20得电;=11-K20的常开触点1、2和3、4闭合,车辆DC110V控制用电激活接触器“受流器供电切除”=11-K10;接触器=11-K10的常闭触点1、2断开,隔离本车受流器供电电路,常开触点13、14闭合,使得继电器“左库用供电”=11-K21得电;继电器=11-K21的常开触点1、2闭合,库用电源接通,为车辆提供DC750V电源。这样的设计考虑了供电的时序问题,在接入库用电源时,先将受流器隔离;在断开库用电源后,才会再接通受流器供电,保证了安全性。

设置了库用联锁列车线,当任意车有库用插头插上时,该列车线将激活所有车辆的受流器隔离接触器,断开所有的受流器供电。

2.5 牵引供电电路

DC750V电流通过受流器或库用插座进入高压箱后,经过一个汇流排分流,通过高速断路器保护后为本车牵引系统供电。

2.6 辅助供电电路

DC750V电流经过高压箱内的汇流排分流后,通过一个隔离二极管分别为本车辅助变流器和整车辅助高压母线供电。电路上分别设置了熔断器对辅助变流器和辅助高压母线进行保护。辅助高压母线的设计方案考虑了每辆车的牵引辅助系统设备配置完全一致且设备完全相同,增强了设备之间的互换性。

AC380V供电采用并网供电形式,三台辅助逆变器同时为整列车的交流负载提供平稳的电源。具有配置灵活、冗余度高的优点,并网供电负载管理和辅助逆变器启动逻辑由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实现。

2.7 接地回流电路

接地电路包括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马来西亚安邦延伸线车辆的工作接地电路和保护接地电路分别单独设置,提高了工作接地电路和保护接地电路各自的独立性。安装在两个动力转向架两端的接地装置用于工作接地;安装在非动力转向架两端的接地装置用于保护接地。

参考文献

西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篇4

1.读图,(1)国家: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大洲:⑧  ⑨  ⑩

(3)水域:A.(内陆湖)B.C.D.E.F.(4)海峡:G.H.(5)运河:I.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  带,小部分位于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   海、海(大西洋),南临   海(印度洋)。

(2)地处 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 洲  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海和   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湾和   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  和 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  和  洋,是  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   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   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   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   海、湾、海峡、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  业和  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

(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  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

(2)

(3)

(4)

第二节  西亚

1.读图,(1)国家:①阿富汗②伊朗③伊拉克④科威特⑤沙特阿拉伯⑥叙利亚⑦土耳其

(2)大洲:⑧亚洲⑨非洲⑩欧洲

(3)水域:A.里海(内陆湖)B.黑海C.地中海D.红海E.阿拉伯海F.波斯湾

(4)海峡:G.土耳其海峡H.霍尔木兹海峡

(5)运河:I.苏伊士运河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N之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地中海、黑海(大西洋),南临阿拉伯海(印度洋)。

(2)地处亚洲、欧洲、非洲交界之地,位于亚洲西南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黑海和地中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与世界其它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及其沿岸石油外运的唯一通道。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亚洲、非洲至欧洲的海上运输不用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了航程,节约了航行时间。

11.有什么别称?“五海三洲之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东西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大,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14.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6.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海洋运输。

17.石油主要输往哪里?东亚、欧洲西部、北美洲

18.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B: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达西欧、美国。

C:经过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日本。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苏伊士运河海水较浅,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只能绕道好望角。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22.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淡化海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24.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焦点?(1)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稀少。(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3)许多河流、湖泊分属多个国家。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耶路撒冷

27.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2)石油资源丰富。(3)水资源匮乏。(4)宗教、文化差异大。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1.西亚和北非石油资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2.西亚和北非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3、西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教学难点】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居民和经济”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西亚和北非一直是世界上一个不稳定的地区,近代以来大大小小发生了多次局部战争,比如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等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爆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原因最为主要:一个是上一节课介绍的西亚和北非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本地区蕴藏的一种矿产极其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矿产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同学们能够猜一猜这是什么矿产吗?

(讲授研讨新课)

(设问)石油在大部分国家都有分布,为什么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石油资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课件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扇形统计图、世界十大储油国统计表

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产区图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极为不均的,本区石油储量丰富,但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提问)

1、西亚北非的石油最为集中是哪个地区?(波斯湾)

2、主要都有哪些产油国?(西亚: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

(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引导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填图练习

(讲解)西亚的石油主要是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一条巨大的石油带,从储量上看,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目前世界其他许多产油地资源已呈现枯竭状态,而西亚的石油可采储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因此有人将西亚比喻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设问)西亚北非的石油除了储量巨大外,还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波斯湾开采一桶石油成本仅需1个多美元,比美国和英国的北海要低90%以上。为什么成本会如此低廉呢?

(讲解)西亚北非的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中间加工的环节少,成本自然低廉。

(提问)西亚北非的产油国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本国的石油消耗并不大,为什么还要生产那么多的石油?

(出口创汇——“石油美元”——人口少,收入高,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很高的国家)

(90%出口)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出口统计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比表

(承转)既然是把石油销往国外,应该利用什么工具把如此多的石油运送出去?

(管道和油轮)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的石油管道最后都集中在哪两个海?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不用石油管道直接输送到用油国?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的海上输出路线

(提问)

1、西亚北非的海上路线主要有几条?(2条)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区和国家?(北美、日本、西欧)

3、各条路线都经过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峡、运河?

4、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的航线?如直接通过苏伊士运河比绕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苏伊士运河不能通过25万吨以上的油轮)

(承转)在上学期的课程中我们曾讲过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西亚北非的石油储藏虽然丰富,但是也总会有开采完的时侯,到那时,会对产油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人把产油国以石油出口为主的经济称为“泡沫经济”,认为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国家继续发展呢?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

1、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2、大力发展农牧业

3、其他矿产的开采:北非的磷矿——化肥(摩洛哥世界第一)

那么,西亚北非如何来发展自己的农业呢?

(课件展示)发展农业的条件:

1、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式气候;

2、高原为主的地形,平原:两河流域,尼罗河三角洲

(学生活动)——西亚北非如何发展农业?

(总结):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的农作物以及在畜牧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地毯加工。

指导学生了解该地区新兴的旅游业。

(承转)西亚北非的居民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语言分布图、世界宗教分布图

(讲解)西亚北非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注意提醒学生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课件展示)本区的居民和宗教

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国家:麦加、耶鲁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教师简要介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一、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1、储量、产量、出口世界第一

2、分布:西亚波斯湾沿岸

北非撒哈拉沙漠

3、输出:

线路:

输往:日本、北美、西欧

二、灌溉农业和畜牧业

三、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教案点评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6

从这次动荡中,我们也要警示自己,不能重蹈他人覆辙。现在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完善经济结构;缩小贫富;继续实行民主主义,杜绝郡主独裁;推行反腐倡廉;宣扬多民族文化,树立国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国民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国富民强,实现社会稳定。这次动荡,也给我过带来了发展机遇。

1在这次动荡的教训之后以此为鉴,在全党全军范围内展开以“党的执政地位”为重心的思想学习; 2顺势将国内经济调控政策从通货膨胀转移到防止通货膨胀负面影响扩散到社会稳定层面; 3趁机与中东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不参与政事局面; 4借机向中东等国输出毛泽东思想,扩大影响力;

5借机与中东国家以外的存在内部问题的国家建立多边外交,减轻自身的国际压力;

6充分利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时机和亟需中国支持的筹码,与美国展开利益交换,重夺中国在东亚的主导权。

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动荡、内战还引来了法英等国家的军事打击,也门接近内战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叙利亚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北非西亚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这种动荡局势出现的原因何在?对我国有哪项启示?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总结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 篇7

随着轨道车辆速度及载重的不断提高, 车辆碰撞事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也是触目惊心。因此, 车辆防撞性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学者和设计人员对车体防撞性进行了研究, 并得到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1]。

1 防撞性车体设计

1.1 设计原理

防撞性列车的设计一般是在车体端部安装能量吸收装置和设置一定的变形区域, 尽可能多地吸收列车碰撞时的动能。能量吸收装置主要指的是车钩, 它能够吸收车辆低速碰撞产生的能量, 并且能够恢复使用。防撞性车体应该包括可变形区域和不可变形区域2个部分, 车体的两端为可变形区域, 由它来吸收高速碰撞的动能, 客室为不可变形区域, 这样能保证乘客和司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1.2 结构设计

根据防撞性车体的设计原理可知, 防撞性车体的设计必须满足刚度匹配要求及强度要求。

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的纵向刚度设计成端部弱, 中间强。车体的端部结构设计成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中间客室结构足够强, 以至于碰撞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性变形, 保证了足够的乘客生存空间。车体纵向刚度分配图如图1所示。

车体端部结构设计成具备足够的强度, 且能够使碰撞时力合理地传递。在高速碰撞时, 车体端部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塑性变形。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端部按照欧洲标准EN12663《铁路应用-铁路车身的结构要求》进行了强度校核, 载荷的施加如图2所示。通过强度校核, 车体端部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一定的碰撞;牵引梁和缓冲梁处能够抵抗冲击力达1500kN的碰撞, 能够在低速碰撞时保证车钩吸收全部的能量, 且车体不发生任何破坏。

2 车体碰撞分析

根据技术合同要求, 列车以35 km/h的速度撞击40 t静止的卡车, 在发生以上碰撞时, 前端变形区域产生有序的可控的塑性变形, 除车体端部的能量吸收结构变形区之外, 其他部位不得产生永久性变形。对比EN 15227《铁路车辆车体的仿撞性要求》标准[2], 马来西亚项目技术合同的要求更为苛刻, 因此马来西亚动车组防撞性设计难度非常大。

本文采用UG与AUTOCAD结合建立车体几何模型, 由于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纵向基本对称, 因此只建立了车体一半几何模型, 左右不对称的部位通过后续更改单元网格实现。

本文采用Hypermesh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由于计算资源有限, 单元大小选择了40 mm;为了满足碰撞分析的精度, 碰撞区域进行了细化。车体仿真模型共包含748 246个单元。模型主要是由壳 (shell) 单元和实体 (solid) 单元构成。碰撞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

2.1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整列车的碰撞分析模型比较庞大, 如果每节车所有细节都考虑到有限元模型当中, 不仅模型较大, 计算资源难以满足, 且没有必要, 因此, 列车碰撞模型进行了一些简化。碰撞过程中, 真正参与碰撞的是MC车即带司机室的头车, 因此碰撞分析模型中只对MC车进行了细节考虑, 而其他的5节车忽略了细节。

由于马来西亚动车组车钩吸能最大只有110 KJ, 相对整个碰撞过程中的能量, 车钩吸能比较小, 为了建模方便, 在碰撞分析中忽略车钩缓冲吸能对碰撞的影响, 每节车之间的车钩采用的是实体车钩模型。MC车Ⅰ端车钩有限元图如图4所示。MC车Ⅰ端端部还设置了碰撞缓冲区域, 由一些薄壁梁构成, 有限元模型如图5所示。

2.2 卡车模型的建立

本文简化了40 t卡车的结构。卡车结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 有限元模型如图7所示, 卡车不足的重量通过在卡车底部和侧墙均布质量点的方式加载。

2.3 碰撞仿真分析结果及讨论

列车以35 km/h的速度与静止的卡车相撞后, 在0 ms到400 ms过程中车体与卡车变形图如图8所示。

从图8变形图可知, 整个碰撞过程中, MC车除了前端缓冲区域产生了塑性变形, 其他部位没有产生永久性变形。

图9、图10及图11分别为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速度变化图及车钩冲击力变化图。从图9可知, 碰撞过程中总能量是没有变化, 损失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图10显示的是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从图中可知, 在300 ms时, 列车和卡车的速度开始保持一致, 这时动能没有损失了, 可以表明列车与卡车停止剧烈的碰撞。图11反映了车钩冲击力的变化, 在50 ms时刻, 车钩所受的碰撞力最大, 大约1 300 kN。车体静强度是按照最大纵向压缩载荷1 500 kN考核的, 由此可知, 碰撞过程中车体是十分安全。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动车组碰撞仿真分析, 得到了车体碰撞区域的变形、能量、速度及冲击力变化图, 很好地验证了车体的碰撞性能, 通过计算结果可知, 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防撞性设计是满足技术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陈秉智, 杨慧芳, 兆文忠.高速动车组碰撞仿真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2 (1) :11-16.

自读课文教学刍议 篇8

一、让学生自读,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传统教育则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强调的是教师的知识拥有量、教师授课的水平,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分析、钻研教材,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方法和策略上训练学生。

1.以本单元讲读课文为例,教学生掌握本单元体裁的阅读方法,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学习小说单元,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及学习小说的方法,我常说:“我把打开本单元的大门的钥匙交给同学们。”学习《空城计》一文,先是让学生圈点批注,互相交流,然后整体感知,抓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弄清情节,分析人物,最后谈收获启示。在后面的自读课,如《美猴王》一文,就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己去学习,还要学会运用。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

2.循序渐进,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

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仅掌握各种体裁的阅读方法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阅读对象的特征掌握一些阅读的策略。学会运用工具书、知识网络、有关资料等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学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评价文章,还要学会比较阅读等等,这就是策略。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抓住机会向学生传授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逐渐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风格,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让学生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学生自读,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这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把学习的“探索权”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问题的发展过程,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自读,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和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和“独出心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在探索发现的实践过程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常常得益于各种信息的“积累”和“碰撞”,而这种“积累”和“碰撞”又较大程度上源于阅读。如在自读《范进中举》时,学生看到范进因听到中举的消息而发疯时生产疑问:范进怎么会在听到这么好的消息时突然发疯?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如果学生能带着疑问去查阅一下有关书籍,或同别人讨论一下,了解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就会明白:当事人的神经突然受到某种巨大刺激时,会一时难以承受而发生错乱,因而范进中举后发疯是可信的。教鲁迅的《故乡》,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分析完后,学生基本上都懂了,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把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发现,除了两人的性格不同之外,作者塑造两个形象的方法也各有侧重,于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能经常这样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引导学生探究深层含义,学生就能掌握创造阅读的方法,就变得会读书了,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也就能得以发展。

三、让学生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读中处处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迸发,教学中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因为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方法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受定势思维影响,人们往往因循一种可成为模式的常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轻车熟路,但这常常会使他们的思维僵化。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就要要求学生摆脱常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灵活变换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时进行多句比较、多问比较;造句时要求别出心裁;分析问题时运用多维分析法;课堂学习时敢于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议论时大胆说出独特见解;阅读时能对读物进行比较评论,善于设计训练题等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让学生自读,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教科书长期以来成为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工具,把一篇篇文质兼美、倾注了作者心血和人生体验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变成毫无生气的死教材。教师只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去讲解,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不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做理性的分析,所以课堂就不感染人,学生也悟不出文章中的美。

以前,我在上课前备课很细致,生怕遗漏某个知识点,课堂上更是面面俱到,本来两节可以上完的课文我有时三节课还上不完。比如上《小巷深处》一文,我觉得文章很感人,上课时也特别地投入,担心学生不懂,什么都想告诉学生,讲了两节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毫无表情,无动于衷,连连喊累,后来我想,可能是学生没认真读过,一问,学生回答:“我们还没看完。”难怪无论我用怎样的激情都感染不了学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把自己认为最感人之处读出来,并说明理由,最后谈谈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来劲了,有些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有的联系实际讲得绘声绘色,有的把问题提出来,大家辩论得面红耳赤。不知不觉下课了,大家意犹未尽,下课了还争论不休。确实,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自读就能读出作品的美,才能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又起劲,何乐而不为?

五、让学生自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一个个思想上、情感上有差异性的个体,我们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读,就是给了他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造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充分体验、得到美的享受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展示自己丰富个性的机会。我们许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剥夺了学生自读的权利,学生的笔记大部分记的都是老师从教科书上搬来的翻版,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做听众和书记员的习惯,忘记了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文章的美。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只有老师仔细分析讲解,学生才会懂。这显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剥夺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权利。“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这是赞可夫的话,这里所谓的“不合理地浪费”也有老师不必要的滔滔不绝的讲解,而让学生处于被动、旁观的位置,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一点一点磨蚀掉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读,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地训练和培养。放手让学生自读,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我们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才是最关键的。当然,让学生自读并非给学生无目标、无中心的自由的读;也不是让学生在课堂内胡思乱想,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辩论的同时,教师不是没事干,而是与学生一起感悟、探讨,还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指导、点拨,在教学的目标、方法、策略上给予引导,自读指导的过程可以是:读法指导—学生自读—研读讨论—总结收获。教师的角色由“主演”变成了“导演”。

自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自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欣赏美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将是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尤其应改变教学理念,这已刻不容缓。让学生真正学会自读,广大语文教师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华编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潘高晓主编.《研究型教与学》

[3]文萍主编.《创新型课堂教学》

上一篇:专利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教学管理者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