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共9篇)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郑和军

(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中学,河北阜平073200)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特点,因此对于数学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比较重要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个阶段数学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 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例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计数、计算以及推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事物的计数、数量之间各种运算以及比较,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的,需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支持。也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感觉不到对它的应用。

2.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比如人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科学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除了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自然也能锻炼严谨、缜密的思维。也就是说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产生比较清晰的思路,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将事物可能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一个大体的推断,所以说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3.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掌握着这个信息化社会,把握住数学,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数学读写能力的人和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其程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数学知识支持多产的、技术强大的精英阶层。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说过:数学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些学者将信息时代也称之为数学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4.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纵眼望去,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无数的数学家都有着兢兢业业、刻苦勤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让自己能够得到熏陶和震撼。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度。(1)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过度地重视教学中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的味道,甚至有些情境的设置离题目太远,根本就不切实际,显得非常生硬,而又刻意。对于一些知识来说,找不到合适的情境来解释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有些问题可能就是来自数学本身,所以对于情境的设定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2)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没有透彻的理解课标含义。新课标提出了三位目标,分别是学科知识、数学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的理解存在着误差;或者是理解了,但是执行起来却存在着偏差。只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并以此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导致了课标的失衡,使数学的教学过于简单和过于程序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只重视了训练,而忽视了培养。(3)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没有灵活性。很多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方法上,所有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和研究,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另外,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变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很难做到对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4)评价方式存在漏洞。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无法展现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因为他们不能够对学生做出非常合理的课堂评价。这些教师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评价语言或者是评价比较肤浅、过度、琐碎,不存在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根本达不到课堂评价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语言过激,让学生感觉到其语言上的讽刺性,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课堂评价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或者是不能够发挥其指导、激励的功能,那只能说明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对于数学的教授就是照本宣科,整个教授过程都是在以教师为主导,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将其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2.学生角度。(1)作业完成不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自制力比较差,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初中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作业完成的不认真或者是完不成作业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作业是在家中完成,很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很少,再加上学生自身较差的自制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完不成作业,甚至出现了抄作业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也不认真,在作业中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妨碍了一些成绩好的同学的进步,从而形成了较差的教学效果。(2)不喜欢学习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由于数学学科复杂多变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表现的非常冷漠,给人筋疲力尽的感觉,更有甚者直接以睡觉的方式进行默默的抗拒。(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根本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所能做的就是对一些公式进行死记硬背,不懂得去推理和计算,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殊不知数学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是单纯的靠记忆,注定是学不会数学的。(4)频繁的考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负影响。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着各种形式的考试,例如周考、月考等,这种频繁的考试不仅让学生精力上感觉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当学生成绩较差的时候,往往会挫伤其自尊心,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严重的现象可能是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三、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

1.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对于这样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要想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厌学”转变成“乐学”。小学数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虽然计算量大,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数字,而初中数学则出现了用字母代替数字,从而提高了数学的抽象性。这表明初中数学又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新的征程。那么要想让学生做到“乐学”,就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创建符合条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一些比较直观的案例。同时还需要兼并运用一些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完全的放到教学中,展现出最积极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借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教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出表面比较浅显,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将这种方式教授于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多对学生进行表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尤其是学生,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要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放弃学习的行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的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各种程度上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课堂的提问中,要将各个学生群的水平都兼顾到,让每个水平的学生都有能够答对问题的机会,然后给予回答问题的每一个同学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以温和、热情、多赞扬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少批评、少指责、少否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考试来说,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出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考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我相信这样的方式肯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能够对教材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开发能力,深刻体会出新教材的意图,全面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指导能力,即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一定的指导;需要教师具有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即对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和总结,并从中认知到自己教学的不足。

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实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其能够成为数学王者。总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参考文献:[1]白东明,金磊。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1 ):062.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2

一、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联系到一切场地,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功能,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

二、数学授课离不开德育内容

中国数学史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在课本中,涉及一些数学史上的新发现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的发现在世界数学史上居于首次,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这一点足堪骄傲,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三、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要做到讲话有艺术,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记得针对去年新接的两个班,我总是把后进生的转化作为重要的内容,曾多次对后进生说过:“我不去过问你的原来,因为过去已成为历史;我只关注你的现在和将来,你们每一个学生在我面前都是一张白纸,你将把这张白纸描绘成什么样的蓝图,只需要你自己的辛勤付出。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尽管说。”学生们听到我亲切的话语后,认为我和其他老师有所不同,所以课下主动找我谈心,询问学习方法,探讨人生哲理等,他们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说话的艺术性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师要用真情唤起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改变自我,适应潮流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兴趣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肯定没有好的成绩。老师们天天都在授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讲课,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课堂气氛必然呆板沉闷。学生木然置之,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应该满怀激情,让学生兴趣盎然,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如此才能上好数学课。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 篇3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浅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怎样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1.1 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整体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学教育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上,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问题解决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注意观察、归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

1.2 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着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势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1.3 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如:我们是数学天才,我们有学数学有天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意性的问题用"精彩、精辟、有创建"等语言加以鼓励。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2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1 自主性学习需要较强的学习动机。

由心理学知道,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及中介自我调节等。

数学学习的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的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不能驰骋原野。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2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和课堂情境的设置。安排的内容适度.不能繁杂,线条要清晰,排除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比如正确和熟练使用多媒体,不用时及时关闭。课堂上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墙角,再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开始学习,经过一番茄思考、讨论、交流,再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2)把握好教学难度分层要求。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但是如果从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研究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都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欲望,去探究出最后结果。

3 明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变化

3.1 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3.2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3 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浅议初中物理公式教学方法 篇4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袁考培

贵州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55350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没有灵性,缺乏活力。使每节课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而新课的导入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就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与兴趣进入学习过程。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初步应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从整个数学学习来讲,我认为可以分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部分,而且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做题。有些学生经常为了完成题目,只知道一味做题,这就是大的方法问题。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6

一、在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意义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主体意识,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和怀疑的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起着导向、调节、促进等积极作用,可以说良好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重要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表达能力和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沟通交流欲望。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发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由此一来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会越来越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规律。一旦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那么会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用于评价别人的思想和观点,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产生者,实现质的蜕变。

(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即人类大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其主要特征为间接性和概括性,因为思维和问题有着密切联系,问题除了是思维的.起点,也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因而很多心理学者认为问题性是思维主要特征之一,对于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也称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够促使人类快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并展开有目标的联想、回忆、试探、分析等,一旦个体向自己提出问题便产生想解决的欲望,体现问题意识。与此同时问题使人的注意力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对持续有目标的探索活动和思维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可以说学生问题意识越强烈这说明其思维越积极、主动和自觉。自我提问可以让学生处于从无疑到活跃思维状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目的。

(三)有利于建构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教学逐渐演变为单纯意义的习题演算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但无法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独立思考能力更不知从何谈起。当前数学依旧为包办代替和一讲到底形式,很少有思考型问题,基本为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结论。并非单纯地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需要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其中涵盖对信息概括、选择、归纳、推理以及判断等过程,由此建立全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打破传统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形式,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少原因

(一)认识不足

课堂学生独立提问意识因长期以来受教材至上和教师权威等因素而被长期压制,以致于日渐淡化问题意识。教师的身份经历私塾、学堂和学校也依旧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思想已有数千年历史,影响中国数学教育实现质的飞升。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仍然运用课堂组织教学、复习所学知识、巩固练习以及布置作业等传统环节,学生思维始终跟随教师转动,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影响学习质量。

(二)利益驱动

升学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关键词,考试测评是选拔主要渠道,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升学可以改变个体地位的途径氛围,以致于追求高分值和名牌学生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诉求,恰恰和學校以及教师利益目标契合。可以说一个学校或班级依靠高分和高升学率可以为学校以及教师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初中数学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考试大纲开展教学,采取题海战术在升学竞争中取得胜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长期以往也就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兴趣,甚至连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兴趣都逐渐丧失。

(三)认知差异

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影响教学过程较为重要的因素即学生认知水平。虽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学和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当前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结果差异,即优等生可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水平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做到新旧知识结合,因而无法提出和分析问题。可以说不同学生认知风格会影响问题意识培养,一定程度还会影响知识吸收程度。

三、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项,学生在这个阶段里可以大致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没有过多重视预习环节,甚至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学习的想法,即使让学生预习也没有较为准确的方向。对此教师就借助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预习,即在学习预习之前先提出教材可能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相似图形”一课为例,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可以凭借感觉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和形状相近的三角形,之后问学生:“大家认为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提问:“为何是相似三角形,可以用哪种方式证明?”通过问题引出所学内容,而教师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初中数学知识难度高于小学阶段,更体现逻辑性和抽象性,多数学生表示学习数学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就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以“圆的概念与性质”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问“为何车轮圆形的?不能将它做成方形吗?”此时就有学生回答:“因为圆形车轮可以让车辆转动,方形就不可以。”教师继续提问:“那为何不将车轮做成扁圆形的?扁圆不是也可以让车辆转动吗”。学生并不知道教师会提出这个问题,因而也对问题产生兴趣,数学教师就可紧抓这一学生心理特点启发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提升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关键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重科学合理选择情境,只有和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相符的情境才能促使情境发挥作用。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个体思维具有方向性,通常可分为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以及特殊到特殊三个过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模式。同时教师在教学程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启发学生思维。以“直角三角形”一课为例,教师先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B要准确落在边AD上的点B′处,其中点A要落在点A′处。求证B′E=BF。同时设AE=a,AB=b,BF=c,设想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思考近5分钟后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对其启发:“同学么,我们在解答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哪些条件?”部分学生想到直角三角形做垂线,得出a、b、f三者之间会有以下两种情况:①a、b、c三者关系为a2+b2+c2,证明:连接BE则BE=B′E。从上述可得知B′E=BF=C,∴BE=c。在△ABE中,∠A=90°,∴AE2+AB2=BE2。∵AE=aAB=b,∴a2+b2+c2。②a、b、c三者关系为a+b>c,证明:连接BE则BE=B′E,从上述得知,B′E=BF=c,BE=f,在△ABE中AE+AB>BE,所以,a+b>c。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准确找出题目关键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为学生创设贴近现实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现实生活蕴含大量和图形、数量有关的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解决,使学生形成运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目的。例如某学校广播站要对外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小红和小芳都报名参与并接受3项基本素质测评,其中小红采访写作成绩为85分,计算机成绩为80分,创意设计为90分。小芳采访写作成绩为80分,计算机成绩为95分,创意设计为80分。如果你是电台负责人,你会录取谁。问题中小红和小芳的平均分和总分相等,如果运用已有经验挑选则不能选择出合适的人选,此时可以建立全新的标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和自发制定选人标准和方法,从而形成判断。

(三)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初中学生是从幼稚心理到成熟心理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优势,以此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赏,另一方面则担心自己出错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数学教师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则可以为其打造师生和生生之间和睦相处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团队,促使学生敢于表达。教师在创设氛围时应将表面权威性转变为对学生指导,不能过于控制学生思想和行为,一切建立在启发学生提出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其他理科不同,数学没有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就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以“轴对称”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可以为每一名学生分发一张白纸,告知学生可以在白纸中间对折后再用手撕出一个对称图案,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粘贴出优秀的作品。虽然学生作品都不同,然而通过远距离和动手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将其和所学知识内容结合,从而如果一个图形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且直线两旁部分可以完全重合,那么则称为轴对称图形,这种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从隐到显、从无到有以及从弱到强的过程,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初中数学教师应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为其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愉快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真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继琼.浅谈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35):25-25.

[2]周家礼.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77).

[3]方文宁.浅谈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19):43-43.

[4]吴彩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考试周刊,(66).

[5]李怡,喻春林.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14):77-77.

浅议初中数学“跟单”式教学 篇7

一、以“预习单”推动学生课前预习——学法转变的切入点

1. 利用“预习单”呈现自习内容

预习是对新课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利用“预习单”,我们可以预设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自习内容,激活背景知识,调用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尝试,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在九年级向量部分的第一课时我们设计“平面向量的分解(1)”的“预习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

预习教材48~49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向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______法运算;向量加法以及实数与向量相乘,有类似于实数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这些运算还可以组合起来,如果没有括号,那么运算的顺序是先______,再进行______。(下略)

2. 巧用“预习单”分解课堂难点

学生把握不准预习的重点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预习,让学生“跳起”了都能摘到“桃子”。

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学的第一环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将受益终生,要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重在持久。我们应该把握“以学促教”的教育理念,抓住这个突破口,利用好“预习单”指导学生学法的逐渐完善,努力实现教法和学法之间的有机融合,使教学相长。

二、以“导学单”注重课堂学法指导——学教同步的连接点

1.“导学单”激励学生开展新知探究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概念、性质的表述都很简洁,但要深谙其中的意义是很难的,所以在设计“导学单”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较有趣味或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究,再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合作解决新知的学习。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显然也会提升,所以在“导学单”的设计上我们注重同伴互助,优化新知呈现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乐学。在我校这样的农村初中更适合在教学中设计螺旋上升的梯度激励学生学习。

2.“导学单”促进学生挖掘思维潜能

在“导学单”的设计上我们坚持落实“高要求”,但是一味“高要求”会使很多学生产生退缩的想法,于是我们把“高要求”建立在“低起点”上,“分层次”逐步提升,这样就可以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三、以“检测单”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的新起点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对所有学科教师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制定初中数学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的整体方案。“策略”应用于教育,一般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艺术。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本文主要列举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志辉,《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滕利平,《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上)》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9

【摘 要】作为社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时代进步过程中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践行这一目标呢?笔者通过本文简谈之。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由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已经被纳入到中学素质教育中,并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既获得了机遇又需面对挑战,而怎样在机遇和挑战中提升教学有效性、改善教学现状,成为每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的教学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B,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要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六、总结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规避入职风险下一篇:行业深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