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二、读诗句,再联系诗句填空

1、《牧童》一诗,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 诗中有声,这声是()。

2、《舟过安仁》一诗,诗中有作者所见,这所见是()。也有作者所悟,这所悟是()。

3、读《清平乐·村居》,看看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填空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还有很多,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把下面诗句填完整,感受他们的童年生活,认识更多的“小儿”。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3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 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6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收集作者资料。 2课时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学习《出塞》 1读古诗,品韵味。(1)读正确、通顺。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将(jiàng)教(jiào)

(2)读出古诗的韵律。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作者资料及对诗题的了解,派代表汇报。 3明诗意,悟诗情。(1)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习?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2)悟诗情。

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结: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表达了希望良将把守边关,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3)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男女生赛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点:

(1)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2)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2)指名说说诗的大意。(3)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体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叮嘱儿子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至死都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3)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作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

四、自由畅谈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小学生背诵的篇目数量,还对相关的审美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进行探究,其对于更好地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古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其智慧的结晶,集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于一身,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1]。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素养。此外,还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或慷慨激昂,或婉约含蓄,或豪迈奔放,其表达方式与情感抒发独具内化美、意境美和含蓄美。在古诗词中,作者一般会将其思想情感借助一些事物或情境表达出来,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而不会进行直白地表达或直白地抒发[2]。因而,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悉心体会,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相关事迹,展开自主探究,才可以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取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注重自主探究及思考的过程。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语言优美凝练、意境美妙深远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其语言审美情趣。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如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原文,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赏析古诗词。举例来说,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品读这首诗,通过诗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再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这首诗,从诗句上体会其语言艺术,在进行诗歌赏析之时,注意强调诗句及其所用字词的妙处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诗的最高境界之所在。一般而言,古诗词比较注重追求情景交融、立意深远的意境。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带学生体会和领略古诗词所富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意境的渲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举例来说,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和展示。与此同时,再绘声绘色向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美妙意境,通过意境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不断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以及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注意在熟读背诵中体会古诗词优美的语言韵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举例来说,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首诗的韵律,掌握其蕴含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过渡的层次变化,体会喜悦、欢畅和激动的情感变化。此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掌握诗的节奏[3]。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首诗,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交融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下,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四)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重视古诗词的拓展与运用。首先,借助古诗词表达的主题,横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咏柳》这首词后,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进行拓展延伸,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除了能裁出细叶,还能裁出什么?春风除了“似剪刀”,还似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想象,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结合诗词创作背景,纵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杜甫的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些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导入作者创作这些诗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背景,比如,在创作《春望》这首诗时,作者杜甫经历了战争时期,因而从诗中能读出作者对国仇家恨强烈的感慨。而在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作者久经战乱之苦,因而在听闻河南河北已收回之时,心理波动和情绪起伏较大。通过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习古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

最后,还要重视古诗词的灵活运用,在学习古诗词后,可以结合实际将其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余,进行诗歌创作,以提升其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带来的启发作用也不同。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其次,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再次,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最后,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翠华. 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36).

[2]齐鸣.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胡彦科.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华夏教师,2013(6).

[4]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育科学,2013(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8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

2、欲作家书意万重().

3、复恐匆匆说不尽().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一程,水一程”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1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长江。()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5、诗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

B大运河;

C黄河;

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7、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 轼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2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张

籍 李

宋 清 唐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3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在这三首诗词中,王安石的乡愁起自满目春色,张籍的乡愁起自肃杀的秋风,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5、根据不同的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1)《泊船瓜洲》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2)《秋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__。(3)《长相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4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十三、品味赏析。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_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_,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身”与心相对,那也就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挥想象,写一写将士们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5

练习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归,回);

2、欲作家书意万重(想要);

3、复恐匆匆说不尽(又)...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凄凉_,飘泊异乡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怀亲的心情。2.“山一程,水一程”路途遥远,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判断

1、(√)

4、(√)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5、“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D)。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C)。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A)。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D)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6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C)C、京口/瓜洲/一/水间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7、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B)B、王安石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纳兰性德 张

宋 清

《长相思》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一年一度的春风在一次吹绿了大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秋声)(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梅花)

5、(1)《泊船瓜洲》春季,江南春景。

(2)《秋思》秋季,秋风。(3)《长相思》冬季,风雪。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秋思》张籍,韩愈的学生,他的得白居易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张王”。《长相思》纳兰性德,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吹、过、到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一碧千里、草长莺飞、千山一碧、柳绿花红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碧千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符合要求即可)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

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

十三、品味赏析。

1、词又叫长短句,这一首分为上下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身

3、思乡怀亲共同的主题,《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

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榆关”指的是山海关,暗示身向榆关

4、(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

(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

4、从“夜深千帐灯

_”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浮云)

此行队伍之庞大、壮观。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风雪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遥远,“风一更,雪一更”表示艰难。

7、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1、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⑴ 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比喻)

⑵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反问)

2、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是写父亲给身在外地的儿子写信;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游子给家里写信。

3、想一想:下列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暗示儿子离家的时间长,交待了父亲给儿子写信的原因

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为下文父亲的“行人临发又开封”铺垫

4、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9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3.自读体会《秋思》。(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提示: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http://live.pep.com.cn: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2 Part A Let’s learn

【目标】

总体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有关个人的信息。

分项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天气”,是4年级第4单元教学内容的延续,围绕一年的四个季节展开话题。本单元,在内容上与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相同之处,如描述天气情况的形容词:cool,cold,rainy,windy,snowy,cloudy,sunny等都已经出现过。本单元是对过去的一个提升。因此在学习时,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呈现新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唤起他们原有的记忆,去学习新的知识。本课时是一节单词课教学,内容简单,内涵丰富。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两年多的英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学生已经有“warm,hot,cold,cool”等的词汇以及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n...)? It’s...”的积累,是二级目标学习的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

1.学生听、说、读、写四会单词spring,summer,fall,winter,season

2.学生建立词汇spring,summer,fall,winter,season和相关事物的联想。

3.学生学习并恰当使用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并交流。

4.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域的天气状况,了解中西方在谈论天气时的异同。

【评价设计】

1.通过步骤二1,步骤三1+2达成目标1。

2.通过步骤二1(3),步骤三2达成目标2。

3.通过步骤二2,步骤三3+4达成目标3。

4通过步骤二2(3),步骤四体现目标4。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激活所学

1.问候:略

2.歌谣吟唱:4年级4单元歌谣

二、问题引领,学习新知,关注语音,加强模仿

1.词汇教学

根据课标,结合学生英语学习的困惑,力求在词汇教学中能够做到:

注重方法训练,例如:tall→fall,windy→winter, mum→sum→summer

关注词汇外延,例如:fall (秋天、瀑布、落下)

注重词句联想:例如:Fall is golden. Fall is yellow.

本教学设计以板书中的四棵杨树的树叶变化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树叶的绘画,呈现一年四季的变化。以Spring词汇教学为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ong Kong/ Harbin/ Kunming?

Which season is it?

(1)听音呈现:播放四季的英语视频,并伴有英语解说,整体感知。

T:What’s the weather?Which season is it?

(2)定格春天图片,学生猜测。

(3)板书呈现:教师板书Spring,并版画树叶。

(4)尝试拼读:ring →pring→spring,

(5)听录音验证,强化模仿

(6)词汇拓展:Spring:春天、泉水

(7)词句关联:Spring is warm.Spring is green. Spring is beautiful.

2.句型教学关注梯度

How many seasons in a year?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eason→favourite season→your favourite season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1)师→生问答;生→师问答;生→生问答;集体→个体问答;个体生→个体问答

(2)任务驱动,关注个体:

例如:A: Hi, Sarah.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B:Fall.

[Name&Season&Sarah&Fall&…&…&]

3.视频播放,了解文化

播放两段英国人在乘地铁时的交流视频,请学生判断他们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进而了解中西方在谈论天气时的不同。

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

1.听歌感知,激趣抢答。播放《铃儿响叮当》《春天在哪里》《知了》《爷爷为我打月饼》英文版歌曲,学生抢答说词语。

2.看图写词,巩固单词书写并描述图片。给出济南市四季的图片,学生书写单词,并针对一幅图描述。

3. 选择图片,学生问答。学生应用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进行两两问答巩固所学句子。

4.连句成段,激发表达。学生看图独立阅读,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单词,写出相应的季节。

Seasons in Jinan.

In ________, it’s very hot.In ________, it’s warm and sunny.

In ________, it’s cool and windy.In ________, it’s cold and snowy.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四、拓展知识,课外延伸

教师指着地图,问学生我国海南的天气状况,是什么季节?对学生进行地域不同,天气不同的地理知识渗透。接着问学生世界各地此刻的天气状况,鼓励学生进行课下了解和探究,并完成某一地的季节描述。

五、课外练习

1.听录音并模仿,试着以“spring,summer,fall,winter”为主题,与以前所学的颜色词汇、天气词汇、服装词汇,用你学过的句型进行简单的描述。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海南、悉尼、朗伊尔、内罗毕的天气状况,并完成其中一个城市的季节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3、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4、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寄情山水孤独寂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导入

口述学习目标

三、初读古诗 感悟孤独

五、作业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有谁知道敬亭山?(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开始——

好!谁来试试!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谁再来读读前2句。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 背诵这首诗。

学生回答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学生回答 找生回答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 找生回答 齐读课题 学生回答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齐读)(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4、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5、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6、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忆江南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理解诗题,感受美

二、品词析句,体会美

三、探究诗意 感悟情

四、探究诗意 感悟情

五、拓展诵读,表现美

1、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请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写下了赞美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3、教师范读并播放古筝曲。

4、理解“忆江南”

5、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你对词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比如“蝶恋花”“渔歌子”“卜算子”等,词牌不同,词的句子也不同。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1、诗是无情画,画是有情诗。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词,采用对照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根据需要可进行合作式学习。)【设计意图:文本已提供了注释,让学生自主研读解释词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获得对词的整体感受。】

3、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5、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回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意境。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请猜测诗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词的呢?这种心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地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上一篇:100以内加减混合题下一篇:出境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