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共9篇)
一、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五盼” 从调查情况来看,99%的受访者知道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8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这一政策,乐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涉及内容很多,农民关注的程度各不一样,归纳起来,表现为“五盼”:
一盼持续增收早致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乃农民最盼。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钱袋子什么时候文秘杂烩网能鼓起来,因而对政府帮助农民增收有着更加热切的期盼。如何实现农民想富、盼富的愿望,单靠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民很难过上富裕生活。调查显示,由于村办企业少,农民致富门路窄,2008年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59户,占55.7%。还有4户处于2500元以下,属贫困户,占3.8%。收入主要来源除农业收入外,有77户来源于外出打工,占72.6%,而在本地乡村企业的只有14户,占13.2%。二盼基础设施快完善。我镇地处丘陵山区,虽然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种田难、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未整理过的农田仍是“梯田”,田块面积小、水利设施差,不仅不利机器作业,而且增大种植成本;目前通往行政村部的道路都已铺设水泥路,但还有少数村民小组通村道路没有硬质化,农民进出依旧走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16个村民小组还没通上自来水,农民吃水用水靠水井和露天水塘。调查中79人反映当前农村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成本高,占74.5%;69人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占65.7%。三盼生活环境再美化。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绿、静、美、安的环境之中,农民也不例外。虽然现在不少农民翻建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了“小家”的美化,但是农村“大家”环境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状况。不少生活垃圾随处乱扔没有集中处理,有些河道河塘淤塞亟待疏浚,无害化卫生厕所比重不高,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因此,广大农民盼望政府从整治村容环境入手,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调查中92.2%的人表示在新农村建设需要尽义务时会无条件接受,积极参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四盼综合素质有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是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可由于缺www.乏先进科技知识,缺少新型实用技能,大多从事工地上拎桶子、工厂里扛袋子等苦力活,花的力气大,挣的收入少。调查中36.8%的人认为当前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是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75.5%的人认为新农村建设首要应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他们热切盼望政府多免费组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门路,提升择业竞争力。五盼社会保障跟得上。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既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渴望,又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软件”追求,他们盼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像城里人那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分享社会进步成果。调查中每个受访者对社会保障制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每个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不出村就可看病问医;全镇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看病费用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别是今年刚刚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并踊跃投保。他们盼望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弥合城乡社保、医保差距,扩大普及面,提高执行力,尽早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长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农民所盼就是政府方向,农民的“盼点”就是新农村工作的“干点”。我们要时刻心系群众,致力于解决农民所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牢记宗旨,深怀爱民之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想事、干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面达小康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一个对群众没有感情的干部绝不是好干部,也绝不能干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群众所思所盼,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平等关系,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安危冷
暖时刻挂在心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最高追求,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心无旁骛地把心血倾注于新农村建设,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民情民意,竭尽心智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群众的贴心人。
(二)倾心
服务,恪守为民之责。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每个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用更多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了解群众在做什么、想什么,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务求把“小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加大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的力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使种田旱涝保收。加快实现村组道路硬质化,有条件的修建水泥路,方便农民出行。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区域供水工程,让农民全部吃上用上干净卫生水。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等“三清一绿”重点任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农村河道清淤、卫生改厕、户用沼气等工作,倡导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不断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三)发展经济,善谋富民之策。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富裕农民作为第一责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走上全面小康的富裕之路。就我镇来看,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高效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针对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的状况,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外出务工择业竞争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为“田园的守望者”拓展致富新路子。积极发展村户工业,切实兴办乡村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积极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纽带作用,抓好农业信息提供、农技成果的宣传推广等服务工作。
新形势下的乡镇成人教育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农村成人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发挥着乡镇居民学习服务中心的功能,力求跳出“成人教育就是开展技术培训”的思维,在方式上不仅是“教”群众学,更要提供平台、机会、资源、方法来“帮”群众学; 在内容上,不要局限于职业技术,而应扩展为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在积极探索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剖析、吸取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把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定为: 满足当地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努力提高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明确了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意义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应力求改革成教现状,促其快速发展,下面是个人对农村成教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以民为本改革培训形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成人教育要发展,硬件必须现代化,软件必须内涵化,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服务新时代的“三农”。以民为本,民生优先,改变以前培训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形式。
1. 根据农民的空余时间定时间,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白天上班打工赚钱,少数人轮换班次,所以将培训安排在中午、晚间、节假日,来电“预约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确保工作、培训两不误。
2. 根据农民的交通便捷定地点,原来基本在成人教育中心校内,现在改为深入企业、深入村居民学校、深入田头,带着农民到实地现场上课,一边理论培训,一边实践操作。
3. 根据农民所需技术定内容,原来按课程课时计划上课,应改为根据学员需求分批次有重点讲解,免费发放自编的乡土教材和视频材料。这样的改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让更多农民向“双高型”转变。
二、以法为魂,创新有效的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是工作的灵魂,只有有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突破瓶颈,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显著的成效。在大量的实际工作探索中,我们创新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
1. 校企联合法。我们与镇区域内企业沟通,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企业也做出承诺,凡是员工在张桥镇成校参加学习的一律给予公假,取证后一律晋升一级工资,在根据个人能力调任各管理层任职。
2. 贴心服务法。针对大部分学员都是上班一族,我们都将培训放在公休日,或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下企业搞培训,再有就是建立了成校网络平台,利用qq、邮箱、微信等工具让学员随时随地的学习,我们还开设了24小时辅导热线,随时解答各种问题。
3. 复制粘贴法。成功一个案例我们立刻把经验复制,向全镇各领域推广,推广中在创新、在推广。这样一来解决了村民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等一些实际问题,全镇各类培训人员热情高涨。
三、以制度为准,规范管理体制
为加强规范乡镇成教管理,我认为市可以创造性地提出了乡镇成教1286工作任务,具体内容为: 落实1项培训工程,即学历教育提升工程。立足两项自主培训,即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和工作重点,独立开展各级各类自主培训,为乡镇党委政府服务; 围绕农民培训需求,独立开展各级各类自主培训,为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提升服务。辅助乡镇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制、人口教育、妇女、文明礼仪8项辅助性培训。加强村居民校、学习型组织、硬件和信息化、师资队伍、制度、教科研6项基本建设。出台了《乡镇成教管理规程》等规范化管理文件,初步构建了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并将乡镇成教工作纳入市政府教育督导范畴。从政府重视、办学规范、办学职能、办学绩效四方面强化考核。为了加强乡镇成教业务指导,可以考虑申请市编办批准,创造性地成立了具有法人资质的乡镇成教业务指导工作站,负责乡镇成教干部教师培训、教科研等工作。为保障乡镇成教工作的正常运转,我们应建立了市、乡两级经费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核拨乡镇成教办公经费,各乡镇政府每年向成教拨付专项培训经费,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年拨付不低于10万,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年拨付不低于5万元。同时,乡镇成教应加强对村居民学校的指导,实现了村校的全覆盖,形成市、镇、村三级培训和学习的网络。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实现乡镇成教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加强乡镇成教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新形势下的乡镇成人教育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农村成人职业技术培训,还要发挥乡镇居民学习服务中心的功能,在培训形式、培训方法、管理机制上都要进行改革与发展。
1 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生产要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发展才是硬道理;生活要富裕,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满足物质文明需求;乡风要文明,包括行为上、思想上的文明,精神文明程度要高;村容要整洁,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特点,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管理要民主,包括生产、生活、政治、经济上的民主,政治文明要同时具备。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新转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所有内容,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章节,是农村工作的一条主线,是推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纲,牵涉到农村衣食住行婚嫁丧娶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2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应当由多种力量推动。知识分子、市场精英、民间组织、商业银行、各级政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前四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小分队,后者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王牌军。小分队有理论有资金,但综合资源缺乏;王牌军有思路有资源,但行政执行路径依赖难以摆脱。无论是小分队还是王牌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力量,而广大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小分队的作用是推波助澜,王牌军的作用是激励引导。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更取决于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同时保证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和权利。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一定要让农民参与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在媒体宣传上,也不要局限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农村外部群体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要搜集来自于广大农民的心声和建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理论上是农民,在实践上也是农民。
3 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形式
在新农村建设路径的具体选择上,很多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和城市化同步进行,解决“三农”问题,重点是通过城市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居民比例。但在新农村建设的秩序和发展重点上,专家学者也未能达成一致,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优先发展文化;是优先考虑村容政治,还是优先考虑生活水平等,工作中心和重点要尽早确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逐步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版,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必须有先有后。事实上,在新农村战略实践的一年多来,各地新农村建设活动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规划、建房、修路,美化、亮化、绿化,试验效果非常明显,但总体上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而新农村建设难以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4 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村容整治,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个人住房,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鉴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国家投入多,但范围广,“财政支农几千亿,农民受益毛毛雨”,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投资主体也应当是农民。
5 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时效
邹鹰
2012-10-15 14:41:56 来源:《社会工作》(南昌)2009年7上期
【英文标题】Reflection on Team Construction Pilot of Social Worker in Countryside
【作者简介】邹鹰《社会工作》杂志编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了像江西万载、湖南古丈、四川都江堰等一批全国典型,显示了社会工作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大生命力。笔者非常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多次来到有关社会工作农村县(市、区)参观学习,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喜人局面而欢呼。
社会工作发展有其特殊性,不是做一二次行政动员,搞一二次群众活动就可以大功告成。社会工作的推进包括了理论、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因此,反思近一个时期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尽管已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从工(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辅助社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社工+从工+义工”的“万载模式”。但是,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还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
一、准确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
今天的农民需要什么?他们为生存、温饱而奔忙陷入困境的时候,送上几斤大米和几元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当下,我们探求农民的需求,是否应有新的角度?
经济学中常说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社会工作中也存在这种供求关系,也追求双赢。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非常关注。中国人长期有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思维。这种思维制约了一些服务机关习惯于等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中国农民非常爱惜自己的面子和讲究求助的“差序格局”,如果不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社会工作者就很难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社会的脆弱人群,他们当前急需什么,这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当前农村脆弱人口的数量比较大,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他们形成的焦虑感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工作者要通过有别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社会工作,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中社会弱势人群的需求。
二、试点工作应循序渐进
笔者发现,当前有的地方的社会工作试点有一种急躁的情绪:总想通过树立一两个典型马上遍地开花。社会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制度建构,制度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制度建设过程是要将一个新的系统生成到原有的一个大系统当中去,这必然会出现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不适应问题,必然形成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挑战,这种挑战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推进社会工作试点应循序渐进。试点培养的过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少走弯路。然而,对待试点也应当理性,试点不是万能钥匙,每把锁都能打开,应看到各个地方不同的社会环境,特别环境中的亚文化系统。
当然,主张试点工作的循序渐进,绝不是故步自封,甚至前怕狼,后怕虎,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懈怠社会工作试点的借口。相反,是提醒人们更充分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特别对困难有相当多的预计,试点地区应戒除行政功利心理,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工人才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两个发展一批。
三、掌握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权
目前,农村地区为了弥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在试点的过程中采取与本地高校社会工作系合作的做法,即高校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试点地提供社会工作环境和条件。如江西的万载和湖南的古丈基本上是这种模式。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地方却由此出现这样的情况:高校师生在,社工活动就开展,高校师生一离开,社工活动就停止。有的高校参与试点完全是为了解决社工学生实习问题,而有的地方政府仅看到学生在试点中的成本较低。人们就不禁要问了:这样能让真正的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起来吗?
那么,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最起码有两个关键点:有社工和社工机构。对于成立社工机构,容易做到,甚至有的地方就有现成的。但是社工就不那么容易发展起来,不能通过发一个文件,装修几间办公室就能实现的。西方称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程师”,和医生、律师一样,是以专业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从业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没有社工就没有社会工作制度。在社会工作试点过程中首位的是要培养社会工作者。其途径有:专业社工学生通过实习和帮助试点的传、帮、带(其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对现有的实际社工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可以与高校协作,采取课堂讲授和现场督导的方式,这在现阶段应该是最需加强的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配给的各种矛盾;从获取国家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社工人才,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为社工的使用、激励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承托,当前社工岗位设置有两种取向:一是政府推动,民间发育,社工人员一般来自社会聘用,可称为“外生型”发展;二是体制内嵌入(王思斌语),即在现有社会福利部门中设置社工机构或社工岗位,社工人员一般来自本单位(部门)的人员转岗,或者调入,不妨称为“内生型”发展。
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基本上采取前一种模式,而多数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县采取了后一种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关键是要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搞清楚本地的社会需求。有的农村地区一试点就想在县级设多少个高级岗位,乡镇级设置多少个中级岗位,在村委(社区)级设多少个初级岗位。试问:这些岗位是怎么来的?光凭想象是不行的,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并与本地经济、文化相适应。
根据农村社区人群居住分散的特点,社工机构与岗位的设置可采取“中心+村委会”的方式,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乡镇的村委会;也可以片区为中心,辐射某范围内的村委会。社工人员可采取专职(专业)与兼职(半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各地的经验,这种机构的培育与发展一定要保持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能让社工成为政府的“传声筒”的异化现象的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尚好、社工需求较大的地方则可探索民间机构独立运营、政府财政买单的方式。不过这类机构一定要防止行政化,成为政府的“二部门”。
五、认识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时下有三种认识在业内流行:一是社会工作不过如此,社工制度很容易建立起来;二是社工制度建设很难,条件还不成熟;三是一些民政部门的同志有点埋怨,民政工作搞得好好的,干吗又去搞社会工作?这些认识投射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来,必然造成做形象工作、摆花架子、等待观望、对社会工作抵触等问题。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要像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人才那样,重视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应有这样的共识:国家的社会建设任务非常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亟待用社会工作手段解决。
来自西方发达社会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各种犯罪行为频繁、人们的精神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
地方一些党政部门的同志总认为我国现有的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卓有成效,社会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多余的。当然不能怀疑我国现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们是否能自我拷问:现有的工作手段是否过于粗放,解决问题办法是否单一?特别是面对困难群体的心理、情绪等问题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点束手无策?应当承认,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以其理论的缜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社会问题。社工,在他们的社会里有着较高的职业声望。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社会工作定位为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六、坚持社工主体地位,整合志愿者资源
笔者发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的地方有重志愿者、轻社工的倾向。因为志愿者投入少,无需付工资报酬,也不需要办公场地,有的地方甚至把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志愿者组织换一块社工的牌子,改变一个称谓,就算完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试点。前述已论及,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导因素。在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病”的过程中,只有社工具有资格,而志愿者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当然,志愿者不乏某一个领域杰出的专业人士,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他们有着强大的专业优势。志愿者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奉献他们的志愿热情。因此,在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牢牢确立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不动摇。
民和县甘沟乡党委书记
马文伟
民和县甘沟乡距县城76公里,属高位浅山地区,山大沟深,海拔高,地区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66个社,2746户,15170人,总耕地面积18818亩(其中退耕还林(草)面积63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680元。面对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应当深思和研究。根据甘沟实际,今后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甘沟,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全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否解决,观念是否更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关系重大。目前,我乡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乡情村情认识不够,吃的不透,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认识肤浅,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深刻,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够,吃苦精神不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够。这些问题和差距,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障碍。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首先,要从乡党委班子抓起,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工作思路,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意识,增强班子成员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其次,教育广大党员,农民群众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切实解决思想观念落后,创业精神不强,对建设新农村存在顾虑等实际问题,大胆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问题,按传统习惯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来搞工作,就闯不出新路子,开拓不了新局面。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干部群众深化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竟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解放上有新举措,工作思路上有新突破,各项工作上有新进展,以良好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必须立足乡情,加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和畜用温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马铃薯、杂交油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种植,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快畜牧业发展,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牲畜商品率。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好水利项目建设,以“开源与节流并重,兴利与除害结合”,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改造甘沟人饮主管线及完成自来水入户工程,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合理保护耕地;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维修,投资105万元的卡地咔哇寺4.2公里长的道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开 工,争取十月底完工;积极与交通部门协调上报了民族村至互助村的9.2公里的硬化路,上报了光明、李家、韩家咀三村的甘沟河滩桥项目。抓好基层政权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乡村两级办公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实施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抓好通道绿化,四旁植林,农田林网建设,强化林木管护工作。巩固和扩大林业建设成果。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好李家、民族的整村推进项目。做到政府帮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国家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求和“一帮一”帮扶活动,继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五是要切实解决信息闭塞,通讯落后的问题,积极与有关业务部门联系,安装必要的通讯设施,解决群众通讯难的问题,实施“村村通”工程,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消除广播电视盲区。六是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三、必须坚持以 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们的农民受 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移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抓好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农民经济人,种田能手,养殖能手和致富能手,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建立和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体系,充分发挥劳务机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突出面向新疆、甘肃的季节性输出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技能型输出,使劳务经济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和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平安甘沟”等创 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构建和谐甘沟,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心任务,坚持政策推动,健全规范“奖、优、扶、免、保、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普及优育知识,解除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完善乡、村两级服务网络,加强村级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水平,搞好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
四、必须加强领导,转变作风
乡村两级党组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坚持正确方向,改进领导工作,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乡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建设新农村的组织领导,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联点帮扶制度,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把促进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建设的目 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教育人民,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法制观念,着力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村民自治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和各项工作制度,坚持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管理方式,规范民主决策,强化村务管理,充分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放眼世界,推进这项制度创新不断向前。
关键词:新农村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三农”
总观我国农村现状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这项制度创新能否落实,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在一些偏远地区是更加薄弱。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
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用科技发展农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
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其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我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耕地、水资源的非再生性和经济发展对农业越来越多的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化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应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第四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低效率的农业增长方式。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农业产业布局。三是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优化资源配置。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当前农民的素质水平还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我国当前有9亿农民,76.4%就相当于近7亿农民没有受过技能培训。
这种状况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
(四)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尤其是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出发,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口众多,多数是农村人口;生产力不
发达,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以往的新农村建设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特殊性。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个样、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起。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占多数和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脆弱的,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愿望固然很好,但往往流于形式,口号多于实践,目标又定得过高,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老高,到头来是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这两方面我们都有经验有教训。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近年来有些地区,例如:山东泗水县的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她们分别创造出“泉林牌”、“圣公山牌”农产品和“中国优质西瓜之乡”、“中国优质花生之乡”、“中国优质地瓜原产地”等绿色品牌,并被确定为省级十大食草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省级、市级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
(五)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思考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环艺4
姓名:王鑫
供长期的资金来源。若发行债券的企业成长不理想, 那么债券的偿还性也可以保证投资者按债务本金和利息收回投资。这种灵活的投资工具能较好地帮助债券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 使得债权人具有一定的行为积极性。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来看, 选择这一筹资方式是基于债权人的激励, 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工具。
四、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财务活动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股东的利益, 承担起代理人的角色, 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公司唯一特定的目标就是确保其投资者一个长期的回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报酬, 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 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 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怎样才能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满意, 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关系协调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 实行激励性的股利政策。如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就是一种具有激励意义的股利政策, 即通过固定股利稳定股东的回报期, 借助于额外股利增强股东对企业利好的信心, 从而实现对股东的鼓励, 引导股东持续支持企业, 并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天泉、李伯圣:企业财务管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2]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管理,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5]涂建明:如何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J].财会通讯, 2004
[6]张进:论公司管理层利益激励[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0 (3) .
(责任编辑:朱琳)
○张耀谋李世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
1、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就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确立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 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新农村信息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信息时代的新型农村;其重点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其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新农村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自然延伸, 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村发展特点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2、信息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
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种技术能够像信息网络技术这样, 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全社会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过程。由于应用群体日益广泛、应用内容日益丰富、应用功能日益强大, 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其应用条件已经越来越具有某种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 并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要素和首要特征。因此, 只有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地应用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 我们所建设的农村才能真正称之为“新”农村。没有信息化, 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的最大特征就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农村建设来说, 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和建造楼房等都是一种表面的变化, 只有消除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 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任务才最终完成。
设的几点思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我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迅速, 国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化工作制定了专门的政策, 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发展。但从实际应用效果看, 这些信息化投入的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 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 农村居民根本无法享受到信息化所来的便利与高效, 原有的城乡差距因为“数字鸿沟”的出现而日益拉大。在目前情况下, “三农”信息化可以看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具体举措。加快“三农”信息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促进城乡文化交融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化解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矛盾, 为城乡统筹发展铺平道路。
2、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手段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总体上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粗放经营、弱质低效的局面。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及管理控制、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 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信息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等方面的信息, 帮助农民科学决策,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拓宽市场渠道, 实现增产增收。
3、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途径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 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农村公共服务要焕发生机和活力也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传统运作模式, 整合资源, 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动植物疫情预报、资源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 可以促进现代农村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
4、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活跃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型平台
信息网络是一种快捷高效的信息承载手段和工具, 能够廉价而又便利地让农民获取来自外部世界的科技、文化、教育、市场等信息, 打破了农民千百年来狭隘的思维空间, 让农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迷信走向科学。同时, 信息化也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表达和弘扬农村自身的传统文化, 让农民真正地融入到信息化洪流之中, 成为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新型农民。
5、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措施
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 信息透明度对于农民自觉、自愿并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 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项农村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保障农村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农村经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新农村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其大规模采用, 使得信息化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 电信和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普及, 一些地方甚至接入宽带互联网, 农民在家里就能体验网络世界的精彩。但是就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 人们尚未意识到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基础性作用, 仅仅将信息化看作响应上级政府要求而被动开展的工作任务, 根本没有将其看作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为此, 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农村信息化工作。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
1 驻马店市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现状
总体看来,驻马店市多年来上下协作共同努力,夯实了该市的农业基础,在保证粮食品种和产量的同时,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使得农村社会获得较快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
1.1 以提高农民实际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就业培训的力度、广度,使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驻马店市积极整合全市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依托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需要,积极发挥全市职业学校的作用,开设了养殖、特色种植、良种推广等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发挥以点带面的榜样力量,由农业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利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1.2 驻马店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兴办贴近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政府加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 进一步减免书本费、食宿费等家庭教育开支,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普及义务教育。对于农村青壮年加强持续教育,根据青壮年的年龄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办夜校和中短期文化培训班,对于务农人员进行专门的农业知识培训,对于务工人员,也进行初步的适应务工需要的文化教育,这样根据层级来区分教育对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文化知识方面的人员、时间、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模式。
1.3 立足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增收,为培育新型农民奠定物质基础
驻马店市一直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发展本市农业的首位,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不断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县区根据上级制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探索结合本地需求的实际,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扶持当地主导产业,例如泌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业和正阳县的花生种植与加工等,多种措施并举以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对于传统的小麦种植,则是鼓励一批有实力、采用科学方法种田的种植大户整合当地土地资源,将散地、小块儿地、甚至被弃耕弃种的土地流转、租赁起来,进行土地集中耕种管理,这些都切实提高了驻马店的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2 驻马店市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理论上讲,开展农业、农村人口的培训工作,对于用工企业、务工人员、耕作土地的农民来说都是有巨大收益的活动,理应受到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甚至企业对这样的培训往往不感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调查原因显示,主要是驻马店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和效益对人力资源和人员素质的要求没有其他发展成熟的高端企业那么高。导致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企业只想用人而不想育人,对农民参与相关培训更是抱着无所谓和不参与的态度。
2.2 培训内容实用性不高、理论性太强,指导农民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
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往往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技术,但培养一名合格的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人员,往往投入比较大,农民自身难以承受,公共的财政培训经费有限,也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深度的培训项目。
2.3 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构成体系
驻马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种植方式相对落后。要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产出,需要对农民进行大面积的培训,而受经济发展速度和农业可用资金的限制,驻马店市对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难以全面有深度的铺开,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满足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导致培训规模小和培训深度不够。
2.4 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敏感,创新精神不足
近年来,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拓宽农业信息渠道,力争实现当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以应对市场冲击。但很多农民固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愿调整。往往在前一年市场行情大好时蜂拥而上,由于种植面积和产量激增,在来年的收益反而下降乃至无法收回成本,给驻马店的农业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小损失。
3 驻马店市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对策分析
3.1 政府要继续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民培训要注意与基础教育相区别,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固定的,包括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是相对简单和有规律的,但农民的培训往往要面临培训对象知识水平较低、文化层次差异大、培训目的不统一等多诸多问题,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立足于深入了解农民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多重考量来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财政等多各部门。这些部门往往缺乏沟通,各自有各自的规划和推行步骤,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造成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培训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理顺农民培训的相关事宜,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培训体制。
3.2 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开拓科学技术宣传途径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农业人口占9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因此,要在像xx县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要从当地农村实际、农民现状出发,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机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有序、稳步推进。
一、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要求的科学内涵,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就通渭来说,实现这一要求,一是要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立足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围绕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抓住“生活
宽裕”这个根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等综合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要抓住“乡风文明”这个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破除封建迷信、赌博、不讲卫生等不健康文化与不良习气,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四是要抓住“村容整洁”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五是要抓住“管理民主”这个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教育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切实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不强,一直是西部贫困地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西部贫困地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
须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认真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争取并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党校、农广校、职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基地培训、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等方式,认真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着力巩固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要抢抓国家在扶贫重点县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机遇,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使农村未来农民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把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培训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综合培训效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
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围绕农村劳动力组织输出和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就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利用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学习先进性技术、增强劳动技能。四是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切实利用好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西部贫困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坡耕地多、生态环境
差等问题,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作业,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淤泥坝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封山禁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二是要着眼于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取得的成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特别大力争取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争取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道路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三是要着眼于解决看病难、文化生活欠缺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从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村班子建设等多方面考虑,选好新农村试点,把新农村试点放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的村和那些已经建设的小康示范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09-06
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10-26
持续深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09-18
推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10-27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推进“三公”经费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10-06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24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06-23